永續發展-墾丁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 101003052 張景棠
  • 101003091 黃晟恆
  • 101003102 林育典
  • 101003104 林健銑
  • 101003129 陳駿國

目錄

[編輯] 海洋危機

[編輯] 海洋汙染

墾丁海洋生態系正面臨過漁,棲地破壞,沉積物,廢水排放,優養化,油污,海葵大量繁生,珊瑚白化等威脅,使近岸之珊瑚礁生態仍不斷地在快速減損。因此台灣第一個海洋長期生態研究計劃(LTER)即在國科會及內政部的支助下在2001年開始推動。期望能較長期且更深入地探討人為及自然因素對墾丁珊瑚礁生物群聚及生態系造成變動的機制。此項研究除了發表學術研究報告外亦需提供墾管處經營管理上之建議,其最終目的在使墾丁珊瑚礁生態可以逐漸回復而得以永續利用。國科會支助的LTER計劃內容包括水文、水質、浮動、珊瑚、十足類、海藻、海草、仔稚魚、成魚,由來自七個研究單位二十餘位研究同仁參與。但為能蒐集更詳細來自陸源之廢水排放、沉積物、漁業活動及遊憩活動等人為因子所帶來的破壞,墾管處亦從2001年起配合支助上述人為活動量化資料的收集,又為能管理長期監測累積之資料,以及支援解說教育,此計劃內亦包含與GIS結合之海底地形地貌之描繪,以及資料庫之建立與整合

[編輯] 沙灘垃圾-塑膠沙子

由於我們使用的大多數塑膠製品並不能在自然環境中直接降解,如果不加干預其平均壽命會超過50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塊,而分子結構卻沒有任何改變。這些“塑膠沙子”表面上看起來與海洋動物的食物極為相似,一旦被吞食將無法消化、難以排泄,最終將導致魚類和海鳥因營養不良而死亡。另外,這些塑膠顆粒還能像海綿一樣吸附高於正常含量數百萬倍的毒素,其連鎖反應可通過食物鏈擴大並傳至人類。 專門研究海洋垃圾的美國Algalita海洋研究中心研究總監埃裏克森表示,塑膠垃圾會像海綿般吸收碳氫化合物及殺蟲劑等人造化學毒素,再輾轉進入動物體內。也許現在出現在我們餐桌上的各色大魚大蝦正是我們投入海中的那些廢棄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編輯] 結論

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堅持原油污染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首要因素,但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造成海洋污染的各種因素來說,船體污染(包括廢棄物和洩漏的石油)僅占到海洋所受總污染的12%。而更多的污染則來自於從岸上拋棄入海的肥料、化工洩漏物等化學廢品。 目前,雖然對於數量龐大的海洋垃圾人類還沒有特別有效的解決方法,但是,減少工業、生活垃圾向海洋傾倒,是目前避免海洋污染最有效的方法應制定相關法規,嚴格控制排放,加大污染處罰力度,設立明確的禁漁區、禁漁期等。另外,對近海海面漂浮物也應實施定期的打撈清理。 但最行之有效的還是普及海洋知識,提高人們的環保素養。正如,美國海洋管理協會發言人凱利•夏爾所說,“不管你住在哪兒,都應該承擔一份責任。身居內陸地區的某個人從車窗裏扔出的一個煙頭,和海邊遊玩的人丟棄在沙灘上的垃圾都一樣容易流入大海”。畢竟我們都不願看到孕育了生命的大海到頭來竟成了人類的超級垃圾場。那麼從你手邊開始,從最容易見到的塑膠袋開始吧,你的選擇和行動將可能最終影響到人類的未來。


[編輯] 珊瑚危機

[編輯] 珊瑚白化

珊瑚的耐溫性很窄,依地區由攝氏25度~29度不等。快速的溫度變化並不是造成白化的主因;真正的原因是持續過久處於異常溫度。實驗顯示珊瑚固定會在攝氏32度的水中產生白化。珊瑚在受到環境壓力之後,提供給共生藻的養分減少,造成藻類離開珊瑚。藻類在不適的環境中可能會產生有毒的氧化物,對珊瑚蟲體造成影響。民國七十六年時發現,墾丁核三廠出水口西側至雷打石附近沿岸的珊瑚,在夏季七、八月高溫炎熱,西南季風盛行或大雨之後會發生白化。核電廠排水雖然是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但僅限於夏季發生,珊瑚白化的情況,通常還需合併下列一或數項條件發生:1.西南季風盛行2.炎熱持續的天候(熱浪)3.大退潮4.大雨造成沿岸水質惡化(包括鹽度降低及混濁度增加) 至於墾丁地區其他地點的珊瑚白化則另有原因,如淤泥沉積、優養化造成藻類入侵等。

[編輯] 如何保育珊瑚礁 -- 個人所能進行的工作

當我們在談論珊瑚礁的保育工作時,往往只寄望於政府製定政策,或是依賴保育團體與科學家的努力,似乎事不關己。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珊瑚礁保育貢獻心力,只要人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關心,建立保育與尊重生命的觀念,珊瑚礁所受到的威脅才能降到最低,否則珊瑚礁大規模死亡、海洋生態系受到破壞的事件只會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 如果你到珊瑚礁區進行觀光

不要購買珊瑚紀念品;告訴飯店、船舶與旅行團經營者妥善處理所有廢棄物

  • 如果你到珊瑚礁區附近進行潛水或浮潛

不要觸摸、踩踏或收集珊瑚;控制蛙鞋、氧氣筒以及其他裝備,避免撞擊到珊瑚礁;遵守當地各種對海洋生物捕捉、餵食及觸碰的相關規定;發現珊瑚礁受到破壞,立刻向保育及科學團體報告

  • 如果你在珊瑚礁附近駕駛船舶

事先調查珊瑚礁的位置,避免觸碰到礁石及其它脆弱生態系;不要在珊瑚礁附近下錨;經常維修零件,避免油污外洩;不要扔擲垃圾﹙特別是塑膠製品﹚到水中

  • 如果你有熱帶水族箱

不要為水族箱購買珊瑚碎片或活生生的珊瑚礁岩,除非你能證明這些珊瑚礁是人工養殖供飼養,而非由野生取得;告訴附近的水族館或寵物店,只進口不會對珊瑚礁造成破壞的商品。

  • 如果你是消費者

拒絕購買用珊瑚或其他保育類海洋生物做成的產品;盡量了解所選購海產的來源


[編輯] 核電廠改善

[編輯] 短期目標

台灣核能目前暫全台能源供應量的20% 可看出台灣人對核能能源的依賴 因此短期內關閉核能廠絕非良好方針 但面對環境衝擊 我們仍然有以下方針可做

[編輯] 節約能源

核能廠的問題其實涉及層面很多 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其廢料處理與鍋爐管控風險的問題 而在墾丁的珊瑚亦受此波及 因此 首要對環境最直接的短期付出就是減少能源開銷 好使熱汙染的輸出減少 使墾丁海域短期先免於過多的熱水入侵

[編輯] 能源主權

台灣民眾在面對能源選擇的主權上面目前並無較多的選擇權 起因是因為台灣目前尚無良好機制與政策可以使人民決定是否該用何種來源的能源 因此 如果能發動連署 使政府正視此問題並指定政策 必能使人民審慎思考用電來源問題 並且減少核能的用電量 我們雖然不能制定政策 但我們能向政府表達我們的心聲

[編輯] 長期目標

核能廠在興建前往往會進行一連串生態評估 然而 依據墾丁這幾年的結果 已經明顯顯示出其對環境的衝擊力 更揭露核能廠在墾丁位置的不妥 如此結果該如何挽回 我們相信除了短期果斷的手段外 還需要長期措施

[編輯] 核能廠遷廠

如今過往的教訓既然已證明核三廠位置的不妥性 是否該投注資金進行遷廠 還給墾丁一個安定的海洋生態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當然 這種耗資金的方針絕非一蹴可幾 這仰賴政府與台電公司的決策能力 但身為公民的我們 有能力向政府提出訴求 積極拯救逐漸消失的珊瑚礁

[編輯] 替代性能源發展

正如前述所云 台灣目前仰賴核電的比重大約是五分之一 這顯示我們有極大仰賴其他再生能源的潛力 特別台灣地形地狹山高 非常適合吸收水位能 而墾丁恆春更是更力發電的好去處 減少對核電的依賴有助於減少廢熱生成


[編輯] 洋流發電之必要性

珊瑚白化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但是單純以墾丁附近的珊瑚白化情形看來,不外乎兩點:

  • 核能廠熱汙染
  • 近年來海洋汙染

不難發現,海水的水質與珊瑚的生命息息相關,所以若要保育珊瑚,首重於水質的改良。


然而,針對以上所提及的兩點,為了根本改善,核能廠勢必得廢除,可我們可以發現若將核能廠廢除,台灣的科技產業(也就是台灣經濟命脈)將死亡,所以勢必得提出好的替代方案。

image:TIDE.jpg

從洋流流向可以發現,黑潮,在台灣南端,也就是墾丁海域附近,分成了主、支流,若好好利用這股力量來推動渦輪機(也就是所謂"洋流發電"),便可取得無汙染且低成本的電力。

  • 以下提供一則新聞:

黑潮洋流發電 彰顯台灣戰略地位 【中央社╱台北二十四日電】

台灣利用黑潮流速快又寬的優勢,準備全心投入發展洋流發電,這個理念及技術雖然不是台灣所獨創,翻開國外經驗,最大障礙是先天條件不足。政府官員表示,綜觀全球國家,最有實力把洋流發電發揚光大者就是台灣,更具有突顯國際政治經濟上重要戰略地位重要性。海流發電(洋流發電)研究約在1970年代開始,包括英國、美國、中國、加拿大、挪威、澳洲都陸續投入研究,截至目前為止,以英國擁有相關的研發公司,且開發出的機組模式也最豐富。長期追蹤及接觸洋流發電的經建會技正張楨驩拿出整理資料顯示,國際上海流發電例子陸續都有出現。

其中,較著名開發案包括英國貿易及工業局以850萬英鎊建設SeaGen機組,是世界第一個連結電腦的海流發電計畫,裝置容量為1MWe(百萬瓦特),完成後預計可供應800戶使用,並在2006年3月由廠商承包並進行零件組裝測試及安裝作業。

其次,OPENHydro公司在今年初在蘇格蘭的歐洲海洋能中心安裝了渦輪發電機,預計可供應整個Eday島上的120戶居民;英國西部海岸目前也計畫建設一個8MWe的洋流發電廠,計畫將在2010年前展開,預估可提供5000戶家庭用電。今年初加拿大Nova Scotia電力公司宣布要在Fundy灣進行洋流發電與電網並聯示範計畫;至於澳洲發明家Mick Perry發明一種發電機,在一定的流速下可以發電1MWe供應660戶使用。

張楨驩表示,與上述資料相比,台灣的黑潮能量顯得「大的難以想像」,以每秒約一公尺的流速、深度約海面下30公尺,且洋流非常穩定,初步估計光是綠島附近的黑潮流就可達1至3GW的發電量,規模竟然相當於3座的核能發電廠能量。他說,而且台灣還有蘭嶼、花蓮及蘇澳等共計4個地方都是發展洋流發電的好場址,如果技術可行,乾淨的電力將足夠全島所需。


不過,溫暖的黑潮在赤道北方往西流動,在亞洲由菲律賓轉向台灣,流經台灣東部再到達琉球、四國及本州,為何說台灣擁有最佳優勢?

張楨驩說明,黑潮寬度約110至150公里,但只有在流經台灣時是如此「緊密相近」,以台東、綠島為例,黑潮距離台東約20餘公里、距離綠島則約3公里,相較之下,黑潮距離日本則因擴大至100公里以上,被形容是像「蛇」一樣,今天在這裡、明天則在那裡,洋流穩定性表現較差。

至於菲律賓則數年前曾聽說要發展,但後來可能因為政治因素中斷。在先天條件佳下,連日本學者都不禁驚讚台灣實在太幸運了,擁有如此發展洋流發電優勢。張楨驩表示,黑潮對台灣而言具有穩定且發電容量大,如果可以開發,除對再生能源有顯著貢獻外,更可提升政府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國際形象,更可突顯台灣在國際政治上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編輯] 心得

接著,來到"海洋汙染",從日常新聞中不難發現,進幾年來不斷的有油輪擱淺於墾丁海域,不斷的有油汙滲出,油汙覆蓋了水面導製陽光無法照射製珊瑚,進而與珊瑚共升的早累死去,終致珊瑚白化(也就是說,珊瑚也死了);大氣平均溫度不斷的上升,進而導致海水溫度亦隨隻上升,這對於人類來說或許尚可容忍,但對於珊瑚而言,這可是攸關存亡的大事!然而,油輪擱淺與全球增溫,早已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這需全球的來面對,台灣政府目前能做的,只能以法規加以限制油輪的航行路線或是對於擱淺油輪之公司罰以重金好作為拯救浩劫後的生態的經費。   那對於台灣人民呢?減少碳排放,在海邊物亂丟垃圾(天曉得這些垃圾會不會衝進海中造成汙染?)做不做得到?相信我一定可以!真正的問題是:願不願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