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籬。隔幔─正向心理學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作者簡介

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誕生於美國紐約州奧爾巴尼。在家鄉唸書時,喜好籃球 運動,後因未能入選籃球隊而開始鑽研究學問。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被尊稱為正向心理學之父。曾獲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並由於他在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著作包含《真實的快樂》、《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和《學習樂觀 樂觀學習》、《改變》、《邁向圓滿》等十本書。


[編輯] 本書摘要

賽利格曼博士有鑑於希望校正過去心理學只重視心理與精神疾病而忽略生命的意義與快樂,所以致力於研究正向心理學及如何產生及建立正向情緒。在本書中提到運用正向心理學,可以在生活中實現個人長處,達到生命最大的成功與情緒最深的滿足。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提到怎麼找到快樂及如何從過去、現在、未來找到讓自己正向情緒發揮並持續的方法。接著在第二部份指出正向的感覺來自於個人長處與美德,並歸納出24種在各文化中普遍重視的特質。

最後則在書中說明了這些特質可以運用的場所及愉悅的生活來自成功追求與放大正向感覺的技術,美好的生活則靠有效應用個人長處得到真實的快樂,有意義的生活卻要能將長處實現到比個人更大的目標,同時擁有這三種生活才是完整的生命。


[編輯] 佳句摘錄

(1) 美好的生活是超越愉悅的生活,一個有意義的生活則超越美好的生活。 正向心理學指出一條可以到達高貴目的和超絕的可靠道路。

(2) 學習如何去反駁對於事情的悲觀解釋可以使你脫離沮喪, 結果跟服用抗憂鬱藥的效果一樣有效,而且還比較不容易復發。

(3) 寬恕不是把記憶洗掉,而是把記憶裡的標籤換掉。

(4) 現代生活的快速步調及現代人一直往前看的心態會犧牲掉我們的現在。 為了節省時間和計畫未來,我們常常失去了現在。

(5) 當你一生都在追求正向情緒時,你會找不到真實的快樂和意義。 正確的問題不是「我怎樣才可以快樂?」 而是亞里斯多德在兩千五百年前所問過的「什麼是幸福的生活?」


[編輯] 心得感想

連文琪:

正向心理學是有關快樂和不快樂的時段,兩者交織出的紋理,以及顯示出來的長處及美德。剛開始接觸正向心理學是因為希望自己可以在很多擁有很多正向情緒,才不會事情一多壓力一大就陷入負向情緒的輪迴。讀了”真實的快樂”後,學到很多如何擁有正向情緒及如何讓正向情緒永久停留在心中的技巧。

樂晏均:

一開始加入這個讀書會是希望自己可以多看些書,當結果和預期是一樣的。 我們這組完成了我們的閱讀,以每星期一次的形式。 這次的主題是真實的快樂,從中給我很多的正向情緒。 最大的感想是讓自己可以以更正面的力量對待很多事,雖然不開心的事情無法改變,但只要心態不同,那麼結果會有不同的感受。 這些就是這次最大的感觸,相信這種學習會一直持續。

游雅雯:

加入這個讀書會,讓我認識了不少其他系的人。 大家一起閱讀,一起分享,偶爾還會玩鬧,從中一起成長。 個人印象最深的是快樂的溫度計和跑步機,我很喜歡這兩種形容詞。 他說人的快樂和不快樂其實就像溫度計,有一定的常溫,就算現階段是不快的,但時間的經過,其實不快也回到平靜;反之也是一樣的道理,快樂過頭的事情,時間長了心情也會恢復。 而人不論快樂或不快樂,都像在跑步機上,都會一直前進。 這兩個理論是我最喜歡的,感覺受益匪淺。

粘雅閔: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問什麼是幸福的生活?而這本書中Seligman博士就提到正向的感覺是來自長處與美德,所以要擁有幸福愉快的人生就要找出自己的長處並把它應用到生活中。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自己賺的才是真正的快樂感覺,看電視和逛街都只是短暫的愉悅,並不能讓自己滿足。最喜歡這本書一直重複的一句話”美好的生活是超越愉悅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則是超越美好的生活。”希望自己也可以達到博士所說的,不只是過愉悅的生活,要過有意義的生活

曾意璇:

雖然快樂這個情緒狀態會耗費很多的體力,而且就算一個人沒有很高的正向情緒也能得到幸福。但快樂的人在社交生活較為豐富且充實,而且快樂的人共通的特點就是利他行為。我也認為平常透過幫助他人、互助行為,能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以及快樂。希望往後也能盡量把正向情緒加入到生活當中,使我具有更佳的容忍度、更多創造力,並使我在社交上、知識的吸收上、身體的健康上獲得的補充。

潘威嘉:

區分愉悅與滿足,才能了解尋求快樂途徑的方式是相當重要的。愉悅是感官的是直覺的,能夠快速獲得快樂的感覺。但是逾越本身容易消逝且生活過於依賴尋求愉悅的捷徑將無法保有長期的滿足且建構未來。因此我學到了相當多增強愉悅的方法,可以使這些愉悅昇華且增益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最終仍須要回歸到運用自己的長處跟美德來儲備未來資源,以滿足我們心理上真正的滿足。

陳瑞堂:

愛是一切存在的理由,然而愛是個困難的議題。我們一出生就在學習如何愛人、如何被愛,從父母、伴侶,到子女,歷經許多歲月,卻始終不知怎樣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依附關係當中的安全型依附是最健康的依附關係,能培養出良好的人格,去和未來的伴侶相處一輩子,以及給予下一代最適當的愛。同時也了解,要有良好的婚姻就需要反應式的傾聽,去主動理解、關心另一半。

鍾雅竹:

相當有趣的書寫方式,在理論與實徵研究之間穿插自己家庭生活的經驗作為例子,生動好讀。讓我更能了解建構孩童正向情緒的原因與方法,因為年幼孩子的長處與美德必須從正向的情緒經驗發展而來,所以第一要務就是尋求建構正向情緒的方法。Selignam這裡提供了三個原則與方法十分受用。尤其是方法貼近一個活潑又幽默生活方式,一個簡單的生活故事或是同步遊戲都能使孩童產生正向的影響,如與孩子達成協議或是讚美與懲罰的使用效果對於特定的使用時機也相當重要。對於未來實質運用的幫助十分大,是我們在學習眾多理論與實驗方法中,能夠在生活中相當應用的常(知)識。

蔡宜廷:

真實的快樂這本書,提供了我很多尋找快樂的方式。從了解、定義快樂開始,我發現自己對於所尋找的”快樂”的認識原來如此粗淺。只有在了解自己要什麼之後才能真正開始有目的、有方法的尋找。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本生活中非常有用的工具書,非常推薦學弟妹閱讀!

張恩誠:

這本書的意義很明確:就是要找到快樂的方程式、邁向圓滿的生活。我在書中找到很多一輩子受用的佳句,將之踢在書桌前,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提醒,讓我的生活中充滿更多正向的情緒。書中有許多小練習,讀書會的得大家做了之後都很有共鳴,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方式。這本書對我們的共同意義就是,曾經我們在一起,討論如何更快樂與更幸福,我也祝福大家可以達成願望!


[編輯] 問題討論

問題1:真實的快樂第七章裡強調滿足比愉悅更重要,但內容篇幅卻幾乎都是在描述如何取得更多的愉悅?

討論結果:

可能是如內容所說因為愉悅比滿足更容易取得且更直接、感官的,因此Seligman願意花多一點時間來區分愉悅的類型與提升愉悅的品質,免於只流於物質上的享樂忽略許多可能更珍貴的精神享受,由此也花了更多文字來分析優劣。滿足跟愉悅是可以同時並存且增進的,只是在發展長處與美德之餘,不應過於依賴獲得愉悅的捷徑,以免顧此失彼,反而本末倒置了。

問題2:真實的快樂第十二章中教養孩子的八種方法裡的讚美與懲罰中,只有懲罰可以塑造行為嗎?

討論結果:

其實讚美跟懲罰都具有行為塑造的效果,只是使用的程度與時機的不同相當重要。例如讚美適合用來增強一項好的行為,而且選擇性的讚美比無條件的讚美更加適當(無條件的讚美只會讓人更被動且無法從失敗中學習)。而懲罰是用矯正一項不適當的行為,且對於孩子必須是清楚危險(安全)訊號的才能從行為中改正。但是這裡Seligman的例子提出了新的觀念:替代的處理方式,未必每件非適當行為都非得用到懲罰的手段,有時可以採用觀念的轉換(提出選擇性的方法說服孩子,當然這取代行為的方法是更好的)來引導孩子且又不於使他們受傷。


[編輯]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