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症

出自KMU Wiki

在2008年3月27日 (四) 11:41由Clarice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心因性暴食症

  心因性暴食症(Bulimia),通常被稱為是暴食症,它的特色常常是暴食--也就是在短短的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

  這個暴食緊跟著的是企圖要排除食物與熱量,用所謂「清除」(purge)的方式。 暴食症大部分發生於女性。當我們聽到暴食症這個名詞,大概很快就會聯想到一些胖得快要走不動的女人。其實不然!

 暴食症患者並不是胖子,她們的體重往往都在正常的範圍內,也許胖一點,也許瘦一點。只是她們的體重波動會比較大,短短的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有四至七公斤的波動。

 有的暴食症患者正常的吃,有些整天則嚴格的節食。不管怎樣,暴食症的女人對食物總是又愛又恨。她們處在一場永不休止的戰爭中。

   暴食症是屬於飲食疾患,可說是一種常見的文明病。研究發現,約有一成之多的人有暴食傾向,較嚴重的暴食症的盛行率約為1%~3%,顯示此並非罕見的病症。

   暴食症的病因仍未有定論,但主因包括社會壓力(流行時尚強調瘦身減肥,視肥胖為自溺、罪惡)、青春期的心理發展障礙、家庭因素以及減肥後遺症、壓力引起的挫折感、憂鬱症等。

[編輯] 暴食症的基本特色

暴食症的基本特色是:

(1)暴食,而且意識到自己吃的模式是不正常的。

(2)重複的透過嚴重的節食、自我催吐,使用通便劑、瀉藥、灌腸劑、利尿劑、藥物或過度運動,企圖要減肥。

(3)暴食與清除行為平均每星期至少兩次,此情形持續三個月以上。(4)恐懼自己不能自主的停止吃東西。(5)在大吃後伴隨著自我貶價的想法。(6)在自我評價時過度被體型與體重影響。

 治療暴食症不像是在治療感冒吃個藥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它比較像是要戒菸、戒酒一樣,需要持續的努力與警覺。

 暴食症患者往往是低自尊,所以外在一有壓力,她很容易感受到焦慮,就會習慣用食物來發洩。又因為她是低自尊,對自己沒有信心,她就會極端的用身材來評價自己。只要自己一胖起來,她就覺得自己醜得要死。

[編輯] 如何治療暴食症

要治療暴食症,提升個體的自尊是一個根本的工作。但這也是最難的部分。

治療者可先從改變個體吃東西的模式、解決她生活上壓力、改變她偏差的想法……,一步步的做起。

食物是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東西。它可以是一份享受,它也可能成為問題的根源。

我們可以說,男人藉由抽煙喝酒在紓解壓力,女人則喜歡透過食物來紓解壓力。兩種方式都沒有什麼錯,只是一旦走上了極端,這些行為都會變成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在治療上,首先須設法讓病患回升到合理體重。建議儘早轉介精神科醫師評估,建立具信任感的「病患-醫師-家人」三方組成的「治療聯盟」,放鬆病患對飲食的過度操縱,逐步建立健康飲食行為,之後再探討影響厭食症形成的種種挫敗經驗(如家庭、學校、戀愛等問題),調整種種認知扭曲、不適當的想法和進食行為等。

暴食症的病患比厭食症多,常會反覆暴食和催吐。病患常因無法克制食欲或情緒不穩定,經常爆發近似強迫性的進食,隨後又自我催吐,不斷地惡性循環,病患心理上陷入一再地懊悔、自責及沮喪的情緒困擾中。

目前對於暴食症的治療已有幾種抗憂鬱劑可提供有效協助。合併藥物和心理治療,讓個案養成自我監測飲食的習慣,減少失控的暴食再發,讓體重維持在正常健康的範圍。更進一步還需解決病患所面對的諸多人際互動或心理困擾等問題,這樣才能讓治療成效持續下去。

在現代社會中出現了暴食症這類的「文明病」,我們了解疾病的特徵後應該鼓勵及協助這些病患儘早就醫,以免病情日益惡化,難以痊癒。另外關心健康問題的有識之士也應該仔細地思考如何來預防這類飲食疾患的發生,這方面先進國家已開始作嚐試,雖然成效未定,不過長期的規劃和持續的關心是絕對必要的努力。

[編輯] 參考資料

2000.10.17 中國時報

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