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社之藍仙女許你美夢成真

出自KMU Wiki

在2015年11月14日 (六) 18:20由Iman627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一、 作者(導演)、影片簡介

  •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首映時間: 2001 年 6 月 26 日
    片長: 2 小時 26 分鐘
    電影配樂作曲者: 約翰·威廉斯
    劇本: 史蒂芬·史匹柏, 伊恩·華生

聽到史蒂芬·史匹伯,你會想到什麼呢?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他在1993年一片成名的《侏儸紀公園》,以及在上映後,曾在全球掀起的一股恐龍熱潮!

當然身為一位才子,他的代表作可不只如此,他共有三部電影成為當時最賣座的電影,包括《大白鯊》 (1975) 、《E.T.外星人》 (1982) 與《侏儸紀公園》(1993)。更別提截至今共33部導演作品中包括印第安納瓊斯、航站情緣、神鬼交鋒、關鍵報告、戰馬、林肯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至今,史匹柏執導的電影收入在全球粗估逾85億美元。根據《富比士》雜誌報導,史匹柏坐擁淨值31億美元的財產,是目前全世界最富有的電影製作人之一。Premiere雜誌將史匹柏列為電影工業中最有權威與影響力的人物。《時代》雜誌將他列入世紀百大最重要的人物的一員。20世紀末,《生活》雜誌將史匹柏命名為他同代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史匹柏執導後期的作品則開始將觸角延伸至猶太人大屠殺、奴隸制度、戰爭與恐怖主義等題材(他本身即是猶太裔),比較突出的有二戰時猶太人大屠殺事件的《辛德勒的名單》和敘說二戰時事件的《搶救雷恩大兵》,這兩部電影均為他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殊榮。另外他也在1995年獲得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009年獲頒金球獎終身成就獎,毫無疑問的是電影界成就與地位都卓越的翹楚。

註:導演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史蒂芬·史匹伯」頁面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編輯] 二、 本書摘要(電影劇情簡介)

在遙遠的未來世界,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造成地球暖化而導致沿海多數地區被海水淹沒,為了抑制人口成長但保有必要的生產力,人類開始研發機器人!

本電影的主角─大衛,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被製造出來。和其他機器人不一樣的是,它是世界第一個會「愛人」的機器男孩。這個實驗階段的全新機器人,被送給該研發公司員工亨利,用來取代其因為絕症而進行冷凍睡眠的兒子馬丁。亨利和妻子莫妮卡從一開始的抗拒漸漸變為接受,中間又經歷了馬丁奇蹟式甦醒及大衛的情緒波動和不當行為,亨利莫妮卡夫婦最後竟變為害怕,決定將大衛帶到森林中拋棄。

為了回到自己認定的母親莫妮卡身邊以及找到能將自己變成真正的小男孩的藍仙女,大衛與一起被扔掉的機器玩具泰迪熊一起踏上了旅程。旅途中結識了逃亡中的牛郎機器人─喬。在經過千辛萬苦後,大衛隨喬到達了製作大衛的公司,卻見到很多與自己完全一樣的「大衛」機器人。大衛完全無法接受,因為既然他不是獨一無二的又怎麼能成為媽咪真的兒子呢,於是他毅然決然跳海自殺。之後大衛被喬救起,但喬隨後被警察抓走。大衛於是隻身一人乘著潛水艇在海中漫遊,也意外地發現了被海水淹沒的一座樂園以及裡頭矗立的一尊藍仙女的雕像,大衛認為自己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藍仙女,便拚命的向其請求自己最大的心願:變成真正的小男孩。他就這麼虔誠地祈禱著,直到能源用完,海水也被冰凍起來。

2000年後,人類早已滅亡,地球的新主人發現了在海中機能停止的「史前機器人」大衛,因為對大衛的珍視他們決定替他實現一個願望。想當然,他的唯一願望就是能再見到媽咪莫妮卡,這個願望被接受了但是礙於科技的限制只能維持一天。於是大衛與複製人莫妮卡的度過了一生中最開心的一天,母子倆最後在夜幕降臨前一同沉沉的睡去,這也是大衛第一次也是永遠的「睡著了」。

註:圖片出處:電影劇照


[編輯] 三、 佳句(台詞)摘錄

  • 「別燒我、別燒我…我不是小木偶!!我是大衛…別燒我!」

看過一整部片後,相信對片中可怕的機器人屠宰場印象深刻吧!各種慘不忍睹的行刑手段在那裏輪番上演,彷彿回到了歐洲黑暗時期的獵女巫風潮。在這裡人類將自身的負面情感投射在機器人身上。對屠宰場內的人而言,眼前的機器人不是生命,再怎麼殘忍的虐殺,都不會有任何的罪惡感。而這樣瘋狂又殘暴的氣息,瀰漫著整個會場…就在氣氛高漲到最高點時,大衛被帶到場上了。

嬌小的大衛依偎在喬的身下,顫抖的身子彷彿像無助的小動物。湛藍的雙眼中,是滿滿的不解與恐懼,這濃烈的不安,讓大衛緊緊抓住喬的雙手。而就在這時,一滴強酸落在大衛的肩上,溢滿的恐懼再也無法壓抑,大衛高聲呼喊。『別燒我、別燒我…我不是小木偶!我是大衛…別燒我!』

隨著大衛的哭喊呼救聲,觀眾們的眼神都注目在這名機器男孩上,人們的良知逐漸被喚起,嗜血瘋狂的神態也消失了。不只觀眾席上的人受到大衛的情緒而憤怒,連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會引起共鳴。因此,大衛得以逃過一劫!

在這場嗜血的饗宴裡,人類自私又殘忍的一面無遮掩地展露出來,敘說著現實是多麼猙獰恐怖。也證明了,瘋狂與理智只在一線之間。還有就是 ─人類真是善變又令人捉摸不定的動物。

  • 「媽咪,你為什麼那樣說?」

這句話是當莫妮卡對大衛說出啟動密碼後,大衛說的第一句話,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個問題,卻有非凡的意義。光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大衛不再叫莫妮卡名字,而改叫她「媽咪」,要是加上電影畫面,觀眾可以看到大衛表情的轉變,從原本的溫和但沒有感情,到情感由雙眼及眉頭自然散發,那個轉變十分關鍵而觸動人心。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觀察這個變化,也可以說是有一點諷刺。畢竟人類感情的產生往往循序漸進,就算是一見鍾情也不太可能有一個如此清晰的分水嶺。這樣的發展當然扣合電影主題及劇情設定,但是若要套用到現實生活中,難免讓人有種抗拒和懷疑。因為電腦程式而導致的感情是真感情嗎?沒有經過認識相處、沒有關係的培養和建立、沒有前因後果而唐突竄出的感情牽絆,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東西?也許導演這樣的安排,是為了簡化感情從萌生到堅定的複雜過程以凸顯主題;或者也是在暗示現代人感情發展的虛偽和冷淡;又可能是想創造一個對比,藉由這樣一個沒有邏輯卻堅若磐石的強烈情感來映襯經長年累月培養卻會被一句流言、一個誤會擊碎的玻璃情感。這些都是拿劇情來思考現實人際關係的發人深省的例子。

[編輯] 四、 心得感想

  • 子柔

這部電影其實已經歷史悠久了,第一次觀賞是在超過十年前,那時還是個不太能體會深刻感情也不太容易被電影情節打動的小孩子,但是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看完影片我有掉下眼淚,也因為這樣這部影片在我心目中一直有著很特別很重要的意義和地位。

因為讀書會的關係有機會再次觀賞,電影還沒開始我就知道二刷會有很多不同的感觸,畢竟年紀增長了閱歷加減多了一些對感情的詮釋能力也提升了,果然有許多以前沒有感受到的收穫。雖然史蒂芬·史匹柏執導之電影的特色是劇情發展往往鄉愿又煽情,就像這部片的結尾設定和有些強硬轉場的旁白,都為了操縱觀眾情緒而局限了省思空間也縮小了前面細心雕琢建構的深度和格局,不過優點和缺點常常是一體的兩面,我還是深為這部電影豐富的內容及演員打動人心的演技所著迷。

這部影片值得討論的部分太多了,而貫穿全劇的重點非「愛」莫屬。首先導演用科技創造的具體的「愛」來框住主題,這種愛明確、不求回報、義無反顧,可以被清楚的說明定義,接著人性的愛登場了,當這兩種愛同時存在一個機器人身上,因著他的特殊身分所造成的境遇,搭配愛所碰撞出的內在外在衝突,創造了大衛獨特又艱辛的一生。一個年紀如他稚嫩的小男孩,應當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沉浸在父母的呵護和關愛的時候,他卻要去經歷這些苦難和心智的折磨,讓人格外心疼。而看著看著觀眾常常會遺忘他是個機器人,這究竟是因為他有愛的能力還是不只如此呢?如果用有沒有愛來評論,大衛的父母是否反而更像冷酷的「機器」人?這是我反覆思考的部分。

整部片子我最受到啟發的題示,便是「推己及人」的概念。正如孔子儒家的宗旨,與人共處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消極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是「己所欲,施於人」這不只適用在「付出愛」這個層面,更涵蓋了與人互動的每一分每一秒,當疑惑不知道該怎麼對待別人的時候,或是埋怨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的時候,都該存在這種信念,這樣就不會迷惑也不會不知所措,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能得到心靈的平靜和慰藉,也就是「問心無愧」的感覺吧!

  • 奕仲

在現在這個資訊流通快速、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依賴科技,甚至隨著工業技術日益進步,許多專業機器人開始出現。那在未來,是否機器人能夠跟人類一樣,得以思考、學習呢?更甚者,當機器人開始擁有了情感,那是否就會出現了道德危機?這些問題太沉重了,但卻是人類在機器人技術日益進步的當下必須思考的!

而這部片就是在敘說一個能夠思考、擁有情感跟真人一樣的機器男孩的故事。隨著故事的推移,發現到了機器人是如此單純相對於人類的爾虞我詐;見識到機器人的無私奉獻相對於人類的自私;發現到機器人的願望是如此簡單就得以滿足相對於人類的慾望無限…一個個都反襯出人類的不完美,不禁開始讓自己反思自己的原罪。

一件件日常瑣事,一次次的無心意外,帶出了人類和機器人的不同,也注定了機器人終將會被善嫉的人類所拋棄,只因自身有被取代的危機。而機器人選擇接受,人類卻選擇加害,造成了不少機器人的慘劇,或許這是人類本性吧!總是競爭,而非互利共生,是福亦是禍!

影片最後,主角大衛終於得償所願,共度了歡樂的親子時光,儘管只有一天,但大衛也已經心滿意足,跟著也只有一天壽命的複製人媽媽一同進入無盡的睡眠中了!留下觀眾一個似為喜劇又像悲劇的收場,在觸動心底那潭清澈如鏡的心泉,餘波不已!

  • 會筑

托馬思庫思認為科技並沒有帶領人類邁向真理,而只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試想,當問題多到無法解決時,人類怎麼辦?

當人類的精神發展已遠遠被科技甩在身後,因為科技,我們成為造物主,卻承擔不了造物後的道德責任,那個世界,又該怎麼辦?

女科學家的話驟響在我耳畔,「真正的問題是,人類真的能夠愛機器人嗎?」電影中的小男孩大衛,會哭會鬧,會嬉戲遊樂,會伸出他軟軟的手去認識、去感知世界,跟一般人類男孩一樣,毫無特別----儘管他不斷的呼告他的獨一無二。

然而,他的確是獨一無二的。在那個早晨,陽光淺淺的斟在螢幕裡,母親Monica輕輕地讀出七個詞語,那是一串驗證碼,象徵著信任與愛。闃黑的觀影室裡,觀眾們都為那幕而心暖微笑,但我卻不禁打了個寒顫,開始坐立不安的環抱自己,因為預知了後來的悲劇。

那麼突如其來,卻又理所當然的,大衛堅守的希望、他那些獨一無二的堅持與認定,在一排又一排,一模一樣的自己前崩解,連帶著世界也碎成一片片。他 毫不留戀地往大海撲去,傍晚餘暉之中,我眼淚如急雨簌簌而下。那該是多大的哀傷,才能令一個機器人放棄自己的生命?

斯皮爾伯格的鏡頭如同喃喃低語,屏心靜息地講述著,講述著我無能為力的美麗與哀傷……

  • 威霆

機器人,我們對它的印象就是冷冰冰的機械,人類一個指令,它就一個動作,縱使現在做的越來越人性化,那也只僅限於外表。這部電影卻賦予了機器人小孩“大衛”愛的能力,他懂得如何愛別人,也渴望得到媽媽“莫妮卡”的愛,大衛在心靈上已經和一般人類沒什麼區隔了。這是一種全新的想法,大衛不是人,卻有著比寵物還更親近人類的行為。

即便如此,大衛仍和寵物一樣,當人類發現自己已經不愛這個機器人時,便自私地將他們拋棄,眼不見為淨,因此電影中也有和寵物安樂死橋段雷同的“機器屠宰場”,看著一隻一隻人模人樣的機器人,樂觀的和同伴道別,不禁讓我想著:到底是人類有人性?還是無生命的機器人有人性呢?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是人類的智慧和道德觀念能不能跟上這個速度呢?這或許正是目前熱烈激辯的“複製人”議題或“人類安樂死”的最大因素,一旦貿然開放,後續的道德問題恐怕將讓大家頭痛不已。

我認為不管是機器人、寵物、外星人或甚至未來的複製人,我們都該一視同仁,展現人類最棒的一面:包容和尊重,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美德,人類和其他物種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懂得”愛“,這份關心不該侷限於人類自己,只要是生命或具有人性的機器人,對我們而言都是朋友,倘若單純為了利益而利用他們,那跟弱肉強食的動物禽獸有何區別?

  • 運澤

世界因地球暖化而導致沿海多數地區被海水淹沒,而為了抑制人口成長,機器人取代多數人口的生產力。科技公司運用了新技術,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有情感而且懂得愛人的機器小男孩大衛,大衛懂得如何愛人,在莫妮卡心中彷彿親生兒子一樣,愛他的母親,貼心的陪著亨利與莫妮卡,代替其因為絕症而進行冷凍睡眠的兒子一同生活。而因為大衛的外表與個性幾乎與平凡男孩無異,而讓原先很排斥大衛的莫妮卡開始接受了他,甚至把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這部片讓人感動之處在於細膩的人物摹寫,機器人大衛,和牛郎機器人喬跟我們人類一樣都有血有淚,還有愛人的一顆心,大衛懂得愛人,透過細心的小動作對莫妮卡示愛,讓我為之感動,機器人原來付出的愛是無怨無悔的。但在片中看到他們沒被合理的對待也讓人痛心,反省人類現實的一面。 片尾被冰凍兩千年的大衛再被外星人所救時,仍不忘母親莫妮卡,用盡全力希望自己能在和母親度過平凡卻最開心的一天,大衛終於實現自己的願望,兩母子最後在夜幕一同沉沉的睡去。

  • 硯農

在AI人工智慧中,大衛是被製造出來的機器人。而「沒有心」的機器人和擁有「真實情感」的人類擺在一起,卻讓人迷惑,到底誰才真正懂得去愛?

機器人畢竟是機器人,他們並不是由母親懷胎十月出生的,因此沒有得到該有的重視,而且又是以金錢買來的當他們已不被喜愛時,自然而然被當作垃圾丟棄。機器是被人類創造的,它們一直到停止運作的前一刻,都必須執行它的程式。它們或許真的不會有感情,但人類不該反省,我們該對沒有感情的東西這樣對待嗎?

或許人類與機器人有許多的不同,但只要機器人能擁有情感,那與人類又有什麼差異呢?就算眼淚與感情是程式製造出來的,但那重要嗎?重要的是,能否存在這樣的情感吧,畢竟有些人類在某方面更像機器人呢。

[編輯] 五、 問題討論

[編輯] 問題一、電影中機器人大衛擁有最先進的「愛」的能力,具備了這項看似完美的科技,為何還是遭到他的家人給拋棄了呢?「愛」這個詞真的能像其製造公司所期望的,維持其「無條件付出而不求回報」的珍貴價值嗎?

電影中有一幕是大衛和媽咪莫妮卡的親生兒子馬丁,因為吃醋而競相吃菠菜的橋段。從那一段我們相信導演想要表達的是,大衛這個機器人不再只是單純單方面的付出愛而已,他也進一步的想獲得媽媽莫妮卡的愛,因此而產生了競爭的心理,反映在與人類兄弟比賽吃菠菜。然而不變的事實是大衛不是人也不是媽咪的親生小孩,這樣的舉動自然超出媽媽莫妮卡的預料之外,她只期待大衛愛她,沒有預料到大衛也會吃醋,甚至由愛生妒。後來當大衛遭到人類兄弟的朋友嘲笑他不是人時,他竟然抱著人類兄弟沉入泳池底,機器人如大衛當然沒有影響,但卻差點殺死人類兄弟!如此極端激烈的行為使得父母再也忍無可忍,覺得大衛已經不再是大衛,才決定狠心將他丟棄。

「愛」這個詞說起來容易,其實非常複雜,如果將「愛」比喻成光;那「恨」就是它黑暗的對立面。有光的地方一定有黑暗,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每個人都想一輩子沈浸在「被愛」、「接受愛」的光輝中,但過度的追求卻容易使之變質而生恨。因此當恨意侵襲而來時,我們會產生恐懼、害怕、甚至逃避的情緒。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家人的愛、朋友的愛、情人的愛來幫我們度過恨的黑暗期,同時也要把自己的愛回報給別人。就像影片中的母親,也許他只期望大衛對他付出愛而忘記或不願把愛回報給大衛,才會使自己內心產生衝突並傷害大衛的心靈。想要保有正向光明的「愛」,我們要懂得透過付出來排遣負面的部分,如此更能從愛人中得到更多幸福和滿足。

[編輯] 問題二、「我存在」的意義討論

在世界的盡頭,那個雄獅流淚之地,機器情人喬疾呼:「I am ,I was」「我存在,我(曾)存在」。電影後段,導演落了一筆值得深思的畫龍點睛。

突如其來的這句「我存在」,其實橫貫了電影的主旨─「時間」與「愛」。機器情人喬,對於男孩大衛而言,象徵著他現實中的藍仙女。兩人的相遇,來自於大衛握住了喬的手,讓兩人的命運交纏在一起。至此之後,兩人的手便無時無刻的牽在一起。這羈絆的象徵,代表著機器人也能創造與他人的連結,這未嘗也不是一種愛的表現?

人的一生,走走停停、起起落落,無論是輝煌還是落魄,最終只餘一坏黃土。要證明自己存在過的事實,得仰賴於他人對你的回憶與印象。若人的消逝,沒在任何人的心中皺起漣漪,那麼,還能有甚麼能來證明存在過的事實呢?

喬最後話中的涵義,便是如此。因為存在於他人的回憶,喬從一個缺乏情感的機器人,蛻變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可以說他超乎肉體(機器)之外,昇華成了「精神」,無形的精神不會隨著時間腐朽,而會留在人們的心中,直到永遠。


[編輯] 問題三、在科學家發表製造能夠「愛」的機器人的發表會上,有位黑人科學家提出了「機器人愛我們,但我們能愛他們嗎?」這樣的質疑,當下並沒有獲得直接的回應,但也給觀眾思辨的空間並為電影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對於這句話的意涵,我們的討論如下。

各種生物尤其是人類,在危急或兩難的關鍵時刻常常表露出自私殘酷的一面。當莫妮卡的親生兒子馬丁痊癒回到家庭後,她對大衛的感情也逐漸產生間隙,接著大衛爭寵的行為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終究決定將他拋棄。這個過程值得我們深思,也許現實世界中,我們總是一味的要求別人愛我們、照顧我們,就像莫妮卡對大衛的期待一樣,我們只想著收穫而不願意付出,只是一味地尋求自己需求的滿足,甚至在別人發出合理的求助訊號後狠心棄之不顧,就像大衛的境遇一般。我們究竟是不懂如何去愛人,還是太貪心依賴於別人對我們的付出?難道自我與外在的互動總是建立在謀取功利,哪一天對方沒有利用價值隨時都可以切割離去?就像片中的機械屠宰場一樣,若不是觀眾的殘存薄弱的良知被喚起,大衛跟喬還差點逃不過死劫。

看完這部片,我們相信導演試圖用強烈的劇情表達手法來喚醒人們善良的一面,用不論是對真人或是機器人都應該付出真誠的愛的呼籲,來提醒大家應該保有更寬闊的胸懷去愛去對待彼此,這個世界才不會充斥負面情緒,也不再有戰爭甚至屠殺。

[編輯] 問題四、電影中曾出現以下對話:

莫妮卡:「大衛,你聽我說…你不會了解的,但我要將你留在這裡。」

== 大衛:「這是遊戲嗎?」

莫妮卡:「不是。」

大衛:「你幾時要回來接我?」

莫妮卡:「不會了,你要一個人留下來。」

大衛:「一個人?」

莫妮卡:「還有泰迪。」

大衛:「不…不、不、不。媽咪…求求你…求求你…。」

莫妮卡:「他們會把你銷毀的!!」

大衛:「我不該吃飯,我不該剪你頭髮,我也不該傷害你和馬丁…對不起…對不起。」

莫妮卡:「我得走了…我得走了──放手!!」

大衛:「媽咪…媽咪。如果我跟小木偶一樣變成小男孩,就能回家嗎?」

莫妮卡:「那只是童話故事。」

大衛:「故事是發生過的事。」

莫妮卡:「故事不是真的,你也不是真的。」

「小木偶奇遇記」是貫穿電影劇情的重要引線,裏頭的藍仙女角色更是大衛全心尋覓的救星,藍仙女在整個故事中究竟有什麼樣的象徵及涵義?

大衛從小木偶故事中得知皮諾丘是因為藍仙女而變成真正小男孩的,他深信如果自己不是機器人而是真正的人類便能重獲母親的愛,於是他為了重回母親的懷抱而踏上尋找藍仙女的旅途。這裡我們發現大衛對他的母親有很大的依賴,我們無從得知是程式的設計或是機器人不可思議的自己萌發出的情感,但可以確定的是大衛很愛她的母親,但她的母親卻無法回應他的情感。

在故事的尾聲,大衛來到了製造自己的工廠,也是禁止機器人進入的曼哈頓—世界的盡頭(man-hattan),看到各種被製造中的自己,各種絕望的情緒在大衛的記憶體中爆發,心灰意冷的大衛決定跳海自盡卻意外地找到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藍仙女,縱使它實際上只是一座雕像,大衛依然相信他的原望即將獲得實現─「求求你,讓我變成真正的小男孩。」

或許在大衛經過了許許多多的悲劇(被兄弟背叛、被家人遺棄、機器屠宰場……)他看盡了這世界的痛苦面,而藍仙女則是他的永遠的燃著的希望猶如不滅的燈塔,即便周遭的人告訴他:「藍仙女只是電腦病毒,蠱惑人工智慧的心靈。人類痛恨我們,他們會不擇手段。」也許大衛自己也心生猶疑與徬徨,但他也已一無所有,於是他選擇相信,藍仙女是他的最堅定的希望。癡癡等了兩千年以後,地球的新主宰出現,某種程度上幫大衛完成了心願,也許這是一種隱喻,暗示著只要我們堅持夢想和希望,它們就有實現的機會。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編輯] 六、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