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Muse 新謬思歷史組
出自KMU Wiki
目錄 |
[編輯] 一、作者簡介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 作者:吳乃德 簡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黨外雜誌《新 潮流》編輯,美國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社會系訪問副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
作者:胡慧玲
簡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職《自由時代》雜誌社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著有《我喜歡這樣想你》、《島嶼愛戀》、《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等書。曾從事基隆地區和臺北地區二二八口述歷史採訪,合著《悲情車站二二八》等五書,以及合著《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白色封印》、《在異鄉發現臺灣》。現任「上尚講堂」策畫人。
[編輯] 二、【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之摘要
<第一章 意外的反叛者>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八日下午三點,臺北市成都路的「新蓬萊公共食堂」,聚集將近七十位「黨外人士」。這次會議是外省籍知識分子和本省籍政治人物的首度大規模正式集會,而會議討論的主題是國民黨在選舉中的舞弊,以及選舉法規的不公。與會的焦點人士雷震曾是蔣介石的親信,一度是國民黨的權力核心人物。但近幾年,他的《自由中國》雜誌卻集結一群外省籍知識分子,鼓吹民主、人權理念,並正面批判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獨裁、違反民主、侵犯人權。
<第二章 衝撞獨裁的言論火花>
雷震《自由中國》雜誌不斷批評蔣介石和國民黨違反民主、侵犯人權。這樣一位外省知識分子竟然和有社會基礎的本土政治人物相結合並且利用雜誌一邊宣揚民主理念一邊甚至批評政府當局的總總做為,難以容忍的蔣介石終於開始著手處置這項大膽的行動。不論是利用政工系統及救國團所發行的刊物發動圍剿《自由中國》的行動,或者干擾雜誌的印刷、向書店施壓令其不得銷售《自由中國》等等,都透露出了肅殺的氛圍,但這樣的氛圍並沒有使雷震退縮。
<第三章 燃燒的民主思潮>
一九五七年八月一日《自由中國》開始刊登的「今日的問題」系列,對蔣介石的黨國體制發動攻擊。雜誌中的社論文章檢討了「反攻大陸」的思想,這等於質疑了蔣氏父子政權的正當性與立國精神,氣氛越來越緊張,但雜誌的運作並沒有因而停頓,胡適返台就任中研院院長,而傅正也成為雜誌的專任編輯。而此時雜誌的運作,也由單純的言論階段漸漸轉變為實際行動,一股組織政黨的力量悄悄醞釀。
<第四章~第七章>
胡適在《從一黨到無黨的政治》中說:“最有效的政治訓練,是逐漸開放政權,使人民親身參加政治裏得到一點政治訓練。說句老話,學遊泳的人必須先下水,學彈琴的人必須先有琴可彈。憲政是憲政的最好訓練。”他在《我們什麽時候才可有憲法》中說:“民治制度的本身便是一種教育。可是在此書裡的胡適,作者不斷讓我們感到胡適似乎非常爭議性,雖然他是當時自由民主的精神代表人物之一,然而所見到的卻是對於蔣氏政權各種程度上的屈服,讓我們有些對於胡適的形象有些翻轉。
<第八章 明天過後>
《自由中國》被警備總部起訴、雷震遭逮捕後,共同編輯雜誌的一批人紛紛也遭整頓的命運。逮補雷震的行動,不僅是限制了當時人們言論自由,更是衝著私自組黨的行動而來,因此,這些雜誌同夥後半生得繼續為這項不良人生紀錄而付出代價,但真誠的知識份子處在那樣的時代,卻身不由己。雖然《自由中國》民主運動持續時間短暫,也無具體的成就,但卻是黑暗時代中的流星,向後人展示:即使在蔣介石的權威下,仍然有正直的靈魂。
<第九章 文化禁錮中的沉悶時代>
《自由中國》、《公論報》陸續被下令停刊之後,獨立的聲音消失了一段時間,台灣也進入一個思想漸趨荒蕪的年代,一切停滯,直到《文星》的出版。對書籍、雜誌的無限度查禁,是所有威權和極權政府保衛政權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人民終究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文星》在李敖出任主編前,象徵人們渴望知識和見識的開拓,在之後則開啟一段文壇上的「中西文化論戰」,雖然最終不是那麼具深刻歷史意義,但卻也都是對言論自由致敬的足跡。在1965年,《文星》最終也遭查禁,但卻留給當時人們某種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十章 青春火焰繼續燃燒>
體制內的民主改革運動被撲滅後,僅存的出路是號召人民起義。透過各種方式,彈藥,抑或是傳單,規模或大或小不絕如縷的冒出在60和70年代,但許多都在策畫階段就慘遭國民政府逮捕。挑戰不合理的政治行動和聲音看似都消失,但卻為往後年輕人炙熱的心所燃燒火苗種下點燃的種子,不久,台灣大學出現《新希望》學生刊物,起初呼籲教育改革,提升大學生素質,到後來從自覺運動爭取民主,這群青年學生藉關懷社會督促國家進步,但過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第十一章 預告民主運動>
1960年代是世界性的年輕人騷動的年代,歐洲大學生認為「革命是生命的狂喜」,美國大學生則參與黑人的民權運動、發動反戰、言論自由、反主流文化、婦女運動等,全世界的大學生都在反叛,台灣也不例外。而釣魚台的主權問題,保釣運動的熱潮,意外的引起台灣人的中國認同危機,也讓改革派將目標瞄準了產生裂縫的中國認同的問題,這一切都將由戰後出生或成長的世代所主導,而不僅是論政,而是參政,甚至是創造歷史……。
[編輯] 三、【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之摘要
<第一章 苦悶的台灣>
蔣堅持漢賊不兩立,使得中華民國的外交史形同斷交史,而美國已轉往考慮更現實的情況,讓中國進入聯合國,此後十年間,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更陸續與其他國斷交。在這樣的情形下,彭明敏和其學生提出<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傳單來不及散發,他們就被逮捕,而台獨的社團並未因此而被消滅。留美博士生黃文雄決定行刺蔣經國,儘管失敗,那一槍,卻震驚世人,刺破了自由中國的黑幕。
<第二章 蔣氏父子>
1960年,國民大會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讓蔣介石可以不斷的連任,而兩千多名中央民意代表來台,和台灣選區和選民的代表性其實毫不相關。蔣介石的排場和皇帝無異,但台灣人敢怒不敢言。蔣氏父子在台灣施行了近四十年的獨裁統治,理由是反共,為了反共,國家預算畸形分配。1975年,蔣介石過世,嚴家淦繼任總統,自行虛位化,凡事以小蔣優先,同時,台灣劇變,新生的社會力量蓬勃而生,政府和民間力量拉扯,撕扯出了新世代。
<第三章 回歸本土>
70年代是蔣經國時代,對某些人來說,70年代始於大學雜誌創刊,終於美麗島雜誌停刊。大學雜誌的風雲人物之一,許信良,原先是國民黨黨員,想法和其他國民黨栽培的留學生不同,後來退黨參選縣長,走上執政者眼中的叛國之路。1975年,台灣政論雜誌的"台灣"二字,標誌了重大的時代意義。郭雨新掀起北台灣最大的選舉旋風,但投票時,國民黨大作票,後來委託了姚嘉文、林義雄兩位律師,控告選舉無效,但仍失敗。姚林二人,此後被視為黨外大護法。
<第四章 選舉萬歲>
1977年,五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合併舉行,黨外參選遍地烽火,如林義雄、張俊宏、許信良。選舉鬼才莊文樺,列出了十大作票弊端,小說家楊青矗,也抨擊國民黨作票的惡習,呼籲民眾要監票。在這樣的氛圍下,爆發了中壢事件,國民黨被迫停止作票,許信良高票當選。
<第五章 講沒完的政見>
選舉使得黨外大翻盤,許多人思索,該如何使黨外走更長遠發展的路。施明德、林義雄、許信良等人,成立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他認為應先形塑一個沒有黨名的黨,突破黨禁。黨外人設民主牆,國民黨設愛國牆,形成對比。
<第六章 沒有黨名的黨>
1979年,余登發、余瑞言父子被捕,這是血腥整肅的開始,此後1980年林義雄家滅門血案,1981年陳文成命案,1984年江南命案等,國民黨把白色恐怖再造高峰。1979年這年,有許多政治迫害的事件,年末爆發美麗島事件,對許多人來說,命運在這夜被扭轉了。
<第七章 大逮捕>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參與美麗島的人被逮捕,許信良等人成立台灣建國聯合陣線。大逮捕後伴隨來的是,殘酷刑求和疲勞偵訊。"清從專案"更是將被疑有參加人權日活動的不良分子送法辦,檯面上的黨外人物幾乎淪為階下囚或是變成黑名單......
<第八章 大審判>
被抓美麗島人士需要律師,但律師人選難找,張德銘和康寧祥尋求陳繼盛律師的協助,後來組成了軍法大審辯護律師團,共計十六人,包括張俊雄、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人。大部分的律師無涉政治,只基於單純的正義感和改革理想。海外也掀起救援行動,華府以軍售做籌碼,換取陳菊等人免於死刑。吳三連、陶百川、吳若曦也勸蔣經國,不要把全案定為叛亂。軍法大審後,八人以"二條一"判處重刑,但死裡逃生,其餘些人被判有期徒刑。
<第九章 血雨腥風>
1979林宅滅門血案至今仍是懸案,民間咸認為是國民黨鷹派所為,而一年半陳文成命案發生。相較台灣社會的沉默,海外留學生發出了怒吼,在美國舉行遊行、抗議;美國議員也呼籲國民黨政府解除戒嚴、尊重人權、民主改革。王迎先命案的槍匪李師科,是為單身未娶的老兵,反共政策下的犧牲者,他坦承看不慣社會上的經濟犯罪,才動手搶銀行。1984年江南命案發生,其遺孀認為,此案與蔣經國有關。1985年十信事件,是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最大的金融風暴。
<第十章 黨外再起>
美麗島事件之後,幾乎年年有選舉,從北到南飄揚著延續黨外香火的口號,即使國民黨當道,在社會力量護持下,為黨外勢力開闢新領土;有些因政治理念相異,也產生了康系、非康系、前進系等等派系之分。黨外雜誌和文化雜誌也繼續發展,志在突破報禁,帶來新的資訊爆炸情勢。
<第十一章 狂飆年代>
八零年代被形容是狂飆的年代,蓬勃發展的社運組織,如人權運動、勞工運動、女權運動、原住民運動、環保運動、農民運動等。1989黑名單工作室出版抓狂歌,是第一章充滿社會意識的台語搖滾專輯,每一首都反映了政治社會等。
<第十二章 我思故你在>
1986年,戒嚴令已實施一萬三千多個日子,是全世界最長的戒嚴令,鄭南榕發起五一九綠色行動,要求戒嚴。兩個月後,戒嚴解除,但真正的戒嚴,一直到李登輝執政時期,才算真正落實。1987年,鄭南榕在金華國中的演講會上,清楚的說:我是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1988年,黑名單人士如張丁蘭、羅清芬等人,以改名的護照享闖關回台,掀起一波波闖關回家潮。而1992年,刑法一百條修訂,解開思想言論罪的枷鎖。
<第十三章 組黨>
黨外有真假之分,而組黨之事在多次會議後,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國民黨軟硬兼施,甚至揚言要取締,然而此時的情勢,已不容國民黨全面逮捕組黨人士了。首任黨主席江鵬堅,也是所謂的外省人第二代,台灣大學法律系學士、碩士,也是一名律師;在歷史的轉折點,沒有退卻,回應了人民的召喚。
[編輯] 四、佳句摘錄
1.「在國民黨統治下,這個『自由』還是一個『多』『少』的問題,假如共產黨執政了,這個『自由』就變成了一個『有』『無』的問題了。」
2.「若共黨一旦掌握政權,他們所能毫不吝惜地給予我們人民的唯一民主自由,只有一種,就是『無條件地贊成共產黨底一切』。順吾者存,逆吾者亡!」
3.「我們相信人類自由的歷史,沒有一國不是人民費去一滴一滴的血汗換來的。沒有肯為自由而戰的人民,絕不會有真正自由的出現」
4.「除非是由於政治制度上的錯誤,否則人和人不會成為敵人」
5.言論自由是一種工具,它可以用來造論,也可以用來平亂。如果造亂集團尚且能夠利用言論自由以達到不正當的目的,我們為什麼不能藉言論自由以達到正當的目的呢? 他們將「自由」與「放縱」二者混為一談。極權國家的首領大都是放縱的。希特勒是現代的典型實例。…。民主國家的政治領導人物是自由的。他們受到輿論和法律的限制,良心和道德的指責,一舉一動都得合情合理。
6.「群體自由本為發展或保障個體而存在……保衛國家自由只是手段,保衛個體自由才是目的。」
7.當時,「反攻大陸」等於是國民黨的立國精神。如果不是反攻大陸,戒嚴體制、《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凍結國會改選、蔣氏父子無限期連任等等威權統治的體制,全都失去了正當性。
8.「疑懼感像一層濃霧,成年壟罩著台灣,並且浸透著每一個人的心身。我們為了疑懼感所付的代價,這一生是償不完的。……除了一個極小的圈子以外,無人可以信賴,無人不可疑懼,無事不可疑懼。於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消失了,社會的合作破壞了。」
9.政黨競爭是民主政治運作的必要條件,否則人民如何投票、如何選擇?政府由許多不同部門組成,權力掌握在許多不同的政治人物手中,如果沒有政黨,到底誰應為錯誤的政策、無能的施政負責?沒有反對黨的民主政治是無法想像的事。他們因此認為,組織一個新的政黨是推動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
[編輯] 五、心得感想
99001022【張喬雅】
這是同學推薦的一套書,原本以為會很艱澀難懂,但看完中下兩冊的感想是,雖然有很多不太熟悉的歷史人物,但知道了很多,原本不是那麼清楚的台灣民主奮鬥史。我們這代一出生就是戒嚴之後,很難以理解解嚴之前的社會氣氛如何,前人辛苦耕耘才有現在的自由,而我們的國家現在也正面臨存亡危機,新一代的青年不能對政治冷漠!以古鑑今,七八零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史,現可參照。而另一個感想是,教科書寫的未必完整,國文課本告訴我們,胡適曾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他是個在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意義的人物,但在四零年代的自由中國雜誌,卻並不是個非常積極、敢於和當局者對抗的人。書不能盡信,而知也無涯,未來希望可以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了解我們生長、踏著的這塊土地。
99001076【王孝棻】
這次讀書會我們從五零年代讀起,那時一個比我們想像中複雜的環境,有美援下穿麵粉袋的孩子,一個經濟正在起飛的時,候有戒嚴下正要萌發民主的種子。經讀此書知前人種植民主之樹的艱辛, 民主對我們來說是如此得來不易,也犧牲多少人的血汗甚至性命換來的。因此,我們要如何守護台灣民主,像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般的民主,如何讓它繼續成長茁壯,正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99001033【彭嗣翔】
這學期加入了《百年追求》的讀書會,開始從另一個學者的角度來看待這段國民政府統治台灣的歷史。在思考這段歷史的過程中,注意到了原來自己對於歷史所擁有的一些記憶都是過去在課本上學到的, 而這件事情著實讓我震驚,也意識到了課綱微調會造成的影響是多麼的大。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它如何詮釋這段歷史,也就形塑了受教者的史觀,若不是自己額外去搜尋資料,自己的史觀就任由掌權者、課綱規劃者的控制了。 回到了這本書上,這本書讓我們從異於現在教育者的史觀,讚揚國民政府的史觀,來敘述這段歷史。從這書中,我才清楚的知道蔣介石是個多麼獨裁的人,而國民黨中存在著許多保守而迂腐的奉承者。 了解到當時不論本省、外省的有識之士都在為民主而奮鬥。也看到了原來新黨是個由許多擁有理想的人創立的,只是如今變得陳腐。 一件事情過了,也就過去了,而剩下的就是後人的詮釋,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對於歷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唯有透過多種史觀的比較,我們才能獲得一個或許比較接近史實的版本,也才不會受到單一偏剖的史觀誤導。
99001129【廖偉婷】
在今年學運過後,因為想要對台灣近代的歷史多加了解因而參加了讀書會。參加讀書會之前,對五、六零年代最熟的也只有二二八,對二二八老實說也只是一知半解,知識來源主要是課本和零星的課外讀物, 年代、人物都有點雜亂無章,理不清頭緒。在目前短短的兩次讀書會中,由於百年追求主要按時間先後編列成冊,我心中對那個時代發生的故事和精神才漸漸有了脈絡;把書上的人物和自己曾經聽到的故事結合拼湊出更清晰的過往, 對現在檯面上的政治立場和社會氛圍也可以更清楚的思辨,尤其在年底大選即將來到的現在。
101001053【周沛蒨】
三一八學運後,新的一波民主浪潮再次湧現,在寫下屬於我們的新歷史同時,回首前人走過的路並了解台灣的民主歷史,對我們而言極其重要。我們現在所享受的民主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而當台灣人引以為傲的民主又受到挑戰與破壞時,我們應當挺身而出的守護這些應該被保護並維持的價值,一如當年眾多民主前輩們為了開創台灣民主一般,他們犧牲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性命換取台灣的民主 ,為台灣歷史開創了展新的局面,而我們應該延續他們的精神並且繼續努力。透過百年追求這本書,一段段真實、看似已遙遠卻又如此清晰的台灣民主歷史就這麼展現在眼前。原來民主,得之比我想像的更加不易。 而透過這次的讀書會,也讓我有機會與志同道合的老師和學長姐們一同了解這片土地的故事,並且激發彼此對於民主的思想和精神,期許台灣民主能不斷延續!
99001025【黃思于】
對於台灣的民主進程,印象是歷史課本中一張張黑白照片,一整列曾努力奮鬥的前輩名單,但卻其實很少想過將那些歷史再次拾起細細研讀。這次,閱讀的過程,像是印證過去記憶所留下的事蹟對照表單, 把歷史時間軸上的空隙逐漸填滿,逐漸拼湊出較完整台灣歷史事件輪廓,也透過作者深入淺出講故事的方式,讓我把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爭取民主過程的點滴,在心中連貫串接成一部紀錄片。 才赫然發現歷史果真不是一段段切割獨立的記憶,而是需要用一個開闊包容、不偏頗的態度,才能在最後看懂其中的脈絡與公平正義。本書的作者吳乃德先生,用了一個最佳敘述故事的方式,交代歷史事件時的謹慎考證、逐一列舉, 凡是所言,必是經過許多研究考察,其中也不乏言詞犀利的針砭之詞,而在最後故事的結尾,又是一種如此溫柔,像是在鼓勵後輩不要因各種政治情勢、台灣民主歷史的剛起步,而對爭取民主、關懷政治的公民參與失去信心, 藉書中娓娓道來過去的那段歷史,讓我們知道,在公民試圖爭取更好的民主社會過程中,從不孤單。
[編輯] 六、問題討論
問題一:
自由中國雜誌那段歷史中,一再被提及的「胡適」,是很多心中的精神領袖,但他卻一直沒有明確的表態支持這樣的異議雜誌。大家看完那段歷史後,對胡適的感想是什麼?而為什麼他能夠保全自己到最後呢?
討論一:
胡適在中國文學史和新生活運動上有其重要的地位,而從小,課本總是告訴我們,胡適是個偉大的學者,他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但在自由中國那段歷史中,他卻沒有在人民和同伴需要他之時,回應他們的召喚,挺身對抗強權,我們對於課本上所寫的評價,或許仍要有點保留,不能盡信。他能保全自己,終身平安,是因為懂得如何拿捏和政府的交際,也或許是過度的政治天真和樂觀,又或許是因為接受了蔣介石的金援,而無法忤逆蔣介石的心意。
問題二:
這學期我們選擇了較難讀的書,大家覺得難讀、難懂的原因為何?可以用哪些方式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歷史呢?
討論二:
這兩本書中,提及了很多我們過去並不知道、被掩蓋的歷史,還有很多新的人物出現,再加上這是段非常血淚艱困、風起雲湧的年代,因此一時間並不容易消化。我們認為若能用影片、小主題(專題)的方式呈現,會讓社會大眾更容易了解。
問題三:
歷史或是媒體常常誘導我們有「國民黨等於外省人,民進黨等於本省人」這樣的省籍情結對立,大家在看完後,有覺得這樣的成見被打破嗎?
討論三:
完全被打破。自由中國雜誌中的組成成員,其實原本就是國民黨的人,只是後來理念不合因而漸行漸遠;而一連串的黨外運動,也不乏外省人的參與。民進黨第一任黨主席江鵬堅,是所謂的外省人第二代,在那樣沒有人敢出來扛這職位的年代,他接下了重擔!黨外運動、學運等等其實都不只是本省人的運動,是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