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freak

出自KMU Wiki

在2014年5月10日 (六) 18:57由Iman627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作者簡介

(一)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年僅42歲的李維特在2003年獲頒「約翰.貝茲.克拉克獎」,許多贏得此殊榮的經濟學家後來也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李維特在2006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經濟學人》在十年前評選他為經濟學界的八位明日之星。 李維特的研究與論述不僅使艱澀深奧的經濟學變得更平易近人、饒富趣味,也啟發人們更深入思考社會與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怪誕現象背後的道理與深義,並進而省思政策與措施的成效和影響性。他與杜伯納和著的前一本作品《蘋果橘子經濟學》,至今已在全球以35種語言銷售,超過400萬冊。

(二)史帝芬.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 前《紐約時報雜誌》作家與編輯,為《紐約時報》、《紐約客》等知名報章雜誌撰文,出版有多本著作。


[編輯] 本書摘要

一般群眾所認為的經濟學是什麼呢?不外乎艱深難懂,然而本書作者卻提出與大眾日常生活相關的「經濟問題」,如:人是冷漠或是利他的動物?自殺炸彈客應該買壽險?書中的舉例不會出現在正規的經濟學教科書中,他開創出全新的研究領域:Freakonomics蘋果橘子經濟學──運用經濟學的刀刃剖開擁有蘋果外皮的橘子果實,探索每件事物隱藏的另一面,為讀者剝開層層的外皮,為讀者詳加介紹的背景,並且剖析內部的運作狀況,更運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探討每一個章節,使艱澀困難的經濟學變得平易近人且饒富趣味,也讓人們除了看到日常生活的事物之外,更能用腦袋思考,深入探討、省思的每一個做為造成的影響。


[編輯] 佳句摘錄

P.63 在美國,政治與經濟並未得宜地搭配結合,政治人物有共種理由通過各式各樣的法律,很多法律或許立意良好,但沒有考慮到人們對真實世界裡種種誘因做出反應的方式。

P.63 多數政府偏好懲罰財貨與服務的供給者,而不是這些東西的消費者。可是,當你把供給者關起來時,就創造了匱乏,無可避免的導致價格上漲,又使共多的供給者進入市場。

P.66 就算是窮困到明顯需要社會福利救助的人也不願意向社福工作人員承認,家裡的地板是泥地,或家裡沒有廁所。

P.83 市場經濟的特性之一是,就算是被你是為最差的工作,也一定有值得做的價值。

P.106 我們經常稱之為「天賦」的特質,其實是被過度高估了。很多人表認為他們有一些與生俱來的限制,其實,鮮有具體證據顯示任何人能夠在未花很多時間經歷千錘百鍊之下,展 現任何一種傑出的表現。(K.Anders Ericsson)

P.110 在2002年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來自無時多個會教國家的部長同意譴責恐怖行動,但對於恐怖行動的定義,卻沒法達成共識。

P.120 使用電腦的人在按下滑鼠和看到螢幕上出現新資料之間若間隔超過一秒的話,此人就會出現「認知飄移」現象,若是過了十秒鐘,螢幕上還未出現新資料的話,這個人的心思就完全飄移到別處去了。

P.142 僅關醫療健把人是可能強力倡導民眾應普遍篩檢各種疾病,但事實是,健保體制將疲於應付太多的偽陽性,而真正有病的人卻因為排擠效應而無法得到良好的照顧。

P.151 「旁觀者效應」的例子,說明悲劇事件中若有多名目擊者,可能反而沒有人干預伸援。

P.160 一項學術研究發現,一場災難美獲得七百字的報紙報導,慈善援助就會增加18%;每獲得六十秒鐘的電視報導,慈善援助就會增加13%。

P.160 Richard Feynman:「所有知識都必須通過實驗的檢驗,實驗是科學『真理』的唯一判決。」

P.162 看似仁慈的行為者,幾乎都有潛在的自私動機。

P.179 我們之所以做出我們決定表現的行為,係因為在特定境況提供的選擇項和誘因之下,這樣的行為似乎最有益。這就是所謂的「理性行為」,經濟學家談的就是理性行為。

P.179 A.H.Pierce:「實驗室的實驗能夠把一個人變成『無知覺的機器人』,願意展現任何可能方式幫助實驗研究者的十足意願,讓他看到他最想看到的結果。」精神病學家Martin Orne也提出警告,實驗室實驗鼓勵所謂的「被迫合作」:「一位受敬重的實驗研究者,可以用『這是實驗』這句有如具魔力的話,理直氣壯的對實驗對象提出近乎任何要求。」

P.182 人無善惡之別,人就是人,他們對誘因做出反應,若你能找到正確的手段,幾乎都能操縱他們,不論是善良或邪惡的操縱。


[編輯] 心得感想

上學期曾經舉辦過讀書會,以書會友,我們更加認識身旁的夥伴,而到了下學期,幾個有興趣的同學再度組成了讀書會。經由系上老師的推薦以及分享,我們選擇《超爆!橘子蘋果經濟學》這次選擇的書籍討論的是許多平時我們習以為常、覺得本該就是這樣的觀念,或許並非原先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又或許在背後造成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如果沒有讀這本書,你根本不知道,一個恐怖攻擊能夠與你的生活大小事有相關,包刮過海關、醫院的品質好壞與國防演習,一件社會殺人命案,能夠探討出人是否是冷血動物,利他主義是否存在,到各種情況下的捐贈器官是否道德,作者藉由一個小事件,延伸到許多大大小小的社會問題,讀此書就像在雲霧之中一樣,撥開一層又一層,不只能活化我們的腦細胞,作者還能旁敲側擊出不同的推測與研究結論,這是一個很棒的思考模式,而且僅條有理。藉由作者的細細探訪統計,我們得以科學的了解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真相,儘管統計總是有誤差、美國的情況也必然與台灣有所不同,但我們相信某些真理是無論何時何地都通用的,就好比書上提到的,就算自己以為根本沒人會去做得爛工作都必然有被執行的價值,又像是人類或慷慨或自私的行為,其實都源於滿足自己某些需要…….等。 我們覺得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長久以來都被大多數人們忽略的事實,還有要記得去「思考」,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然而在這五光十色的資訊社會中,我們都太習慣將別人整理好的訊息全部裝進自己的腦袋,這本書不僅是打破那些僵硬在一般人腦海裡的觀念,更告訴我們不要只滿足於得到資訊,試著去質疑、去調查,或許會得到與原先認為的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認為大家於閒暇時共同閱讀一本書,仔細品味書中的章節佳句,從書本中的內容衍伸到自身的生活體驗,使你我的情感更濃厚,更了解彼此的想法、喜好,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體驗,除了精進情感,也能獲得許多課內以及課外知識,例如上課時,聽到老師上課的內容與書中相關,便能增加印象,共有許多共鳴,而課外則是能將自己的知識增多增廣呢!這是一群不可多得的書友,希望有機會的話,我們也能夠繼續延續下去呢!


[編輯] 問題討論

Q1:在研究妓女這一人口群的時候,男性學者會不會比女性學者更有優勢?

A1:我們認為男性的優勢是有的。因為男性學者會讓妓女如同顧客相處那樣自在;但對於女性學者可能會使對方感覺自己如同動物般被研究。再來女性學者去研究是否會有外界觀感的問題。例如:女性學者是否也想成為妓女;或者是否是因為女系學者身旁有這樣的朋友才促使他想研究;被誤認為女權運動者。


Q2:網際網路對部分產業造成的去仲介化作用?

A2:自從網際網路普及之後,生活也變得不一樣。就像小時候家裡要去旅遊,你必須要去現場詢問,然而現在你網路一打開,就很多資訊供妳查詢;還有股票,在之前你必須去證卷公司盯一整天的股票,然而現在你只要網路打開,就可以得知第一手消息。但網路普及也帶來影響。例如:人事刪減、服務方式改變,因為現在已經不需要這麼多人員來協助。


Q3:台灣急診醫療的問題?

A3:台灣急診醫療的濫用。EX:發燒、救護車、急診室醫生的專業(誤判,因為不是專科。)、 醫療糾紛。


Q4:對死後器官捐贈的想法?

A4:如果能夠在逝世以後,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覺得這是一件很美好且榮幸的事情,也希望多多提倡器官捐贈的觀念!

[編輯]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