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縫中的燭光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3年11月18日 (一) 17:07由Shadow062010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一、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雨果,全名為維克多-馬里•雨果,生於1802年 2 月 26 日,法國貝桑松。為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為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因此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知名創作包括:悲慘世界、鐘樓怪人。

[編輯] 二、 本書摘要

        本書主要以主角「榮瓦讓」一生的種種遭遇以及波折經歷貫穿整個故事。榮瓦讓為了讓孩子不再飢餓,偷了一塊麵包,但卻以「搶劫」罪名被逮捕審判,並受到種種不合理的待遇。假釋後,備受當時社會歧視,還有好心教主的收留,榮瓦讓卻偷了銀製蠟燭台,但教主選擇原諒讓榮瓦讓好生感動,立誓要洗心革面並幫助更多的人。幾年後,榮瓦讓成為工廠大老闆,致力於照顧旗下員工,但卻因誤信其他謠言將女工芳婷趕出去,導致之後芳停留為妓女,其女兒而飽受養父母虐待之苦,在容瓦讓感到懊悔決心以養育芳婷之女來彌補對芳庭的虧欠時,卻被刑警沙威爾以逃獄罪犯的名義逮捕。出獄後,榮瓦讓積極尋找芳婷之女「哥瑟耳」,在與哥瑟耳養父母談判後,堅決將哥瑟耳帶走,兩人搬離,並開始一段平靜幸福的生活,哥瑟耳逐漸長大,也開始有心儀的對象,可惜好景不常,哥瑟耳心儀的對象「馬魯斯」決定投入人民軍,爭取自由,戰爭中,馬魯斯受了傷,還有有榮瓦讓及時救援,並逃過沙威爾的殺戮,哥瑟耳及馬魯斯結為連理,榮瓦讓也在此時離開人世。

[編輯] 三、 佳句摘錄

  • 只有在自由回來時我才會回去!
  • 就是在平坦的道路上也有跌倒的時候,可見人類命運也是如此。這是因為除了神以外,誰也不知道未來的緣故。
  • 那天夜裡正逢滿月。月光照亮了悲慘的戰役光景。遍地都是人和馬的死屍
  • 芳婷把鏡子從窗口扔了出去,她再也不想看見自己那變醜的臉,每天在無盡的痛苦中苟延殘喘著。
  • 芳婷雖然發著高燒,但是看到市長進來,立刻就顯得神采奕奕起來。對芳婷來說,市長是為她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
  • 不時可以感覺到太陽穴的血管在突突跳動著。
  • 黎明的冬天原野,益發顯得荒涼孤寂。
  • \\夜晚的森林\\
歌瑟朵悲傷地不知在沉思甚麼。雖然她才只有八歲,但因為整天挨打受罵,所以養成了這種有如大人般的怪癖。(148)
最靠近這邊的攤子,賣的是玩具。攤子上擺買了五顏六色的玩具,就像花朵盛開一般。攤子的最前方,放著一個高達六十公分的洋娃娃,下面襯著漂亮的白色棉墊。(151)
  • \\奇妙的客人\\
歌瑟朵抬起頭來,看到有一個很大的筆直矗立的黑影,在黑暗中跟她並排一起走著。(156)
那人嘴裡啜飲著葡萄酒,很注意地凝視著歌瑟朵。歌瑟朵骨瘦嶙峋,醜得可怕。但如果她過的是快樂的生活,或許會是個很可愛的孩子也說不定。雖說已經八歲,但看起來只有六歲大小,大大的眼睛凹陷下去,滿溢著悲傷。雙手凍傷德發紅化膿。(161)
那身磨白了的麻質衣裳,到處都是破洞,從破洞中露出來的皮肉,處處是烏青瘀血。(162)
  • \\嚮往已久的洋娃娃\\
歌瑟朵陶醉地玩了洋娃娃約十五分鐘,雖然她盡量把洋娃娃藏起來,不讓別人看到,但是卻沒有發覺那洋娃娃的一隻腳伸了出來。那腳映著爐火,染成鮮紅色。(169)
  • \\黑色的衣裳\\
那人用有如可以刺穿泰納迪心底的銳利眼神,盯著泰納迪的臉,很果決地回答說:「到離巴黎只有二十公里的地方來,沒有人會帶旅行證的,我的名字和地址,都沒有必要告訴你。我想做的是讓那個孩子離開這個地獄,一輩子都不要再跟你見面。」(177)
  • \\同是天涯淪落人\\
容瓦讓的心中,就像春天的嫩草在冬天的原野上萌芽那樣,有如父親一般產生了對歌瑟朵的愛。(186)
而歌瑟朵則對容瓦讓懷著孩子對父親的那種信任感,就像葡萄藤攀附著粗大的樹木那樣。(186)
  • \\暗夜的逃亡\\
隨後他回頭朝門看去,只見亮光從鑰匙孔流洩近來,顯然是有人站在那裡,在聆聽房間裡的動靜。(190)
  • \\鈴聲\\
容瓦讓揹著歌瑟朵跳下來的地方,是個非常奇妙的庭院,雖然眾著許多樹木,也有菜園,不過整體上卻充滿著一般住家所沒有的荒涼感。剛才容瓦讓滑下來的小屋是儲藏室牆壁處處腐朽脫落,裏頭堆滿了柴薪。(197)
  • 馬魯斯有很奇妙的感覺,但是總之並不感到悲傷。將軍並沒有留下任何遺物。不過老婆婆在桌子上發現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將軍的字跡這樣寫著:「我的孩子─拿破崙皇帝在滑鐵盧戰場上,賜我為男爵。雖然現在的國王不承認這個爵位,不過我希望你能繼承這個爵位,作為自己的頭銜使用。我相信你一定會成為不辱這個爵位的人。」(p.220 line2~5)
  • 「我是彭梅西將軍的兒子。我父親是個有勇氣的、含蓄內斂的人。我父親為了法國的自由和拿破崙而戰,身上受了數也數不清的傷。可是,我父親卻孤獨地死去。不只被法國遺忘,也被我這個兒子全然遺忘地死去。」(p.225 line11~13)
  • 「我們認為每個人都能自由要更為偉大。」(p.231 line2)
  • 「人死了,也是不會受到公平待遇的。」(p.237 line9)
  • 我愛你的心永遠不會改變,我的靈魂常在你左右(P267)-讓我看到純粹以及永恆的愛,像小情人一般,簡單卻美好。
  • 祝你一路平安(P287)-戰爭中的祝福,簡短卻意義深遠,在戰爭中,能活下來是最好的禮物,因此,這句話表達出講者最內心深處的祝福。
  • 在幸福中也還是有很多煩惱(P302)-人生好像就是如此,沒有全然的幸福與痛苦,總是參雜出現。

[編輯] 四、 心得感想

PART I

        整部小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主教。儘管主教的出現只有在小說開頭,不過我覺得主要的精神正是解除悲慘世界的良方,就像書一開始的序所說的:只要是法律與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昌盛時期因人為因素使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貧困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小孩孱弱-這三個問題尚未獲得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言之,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與悲慘,那麼,像本書這樣的作品,也許不會是沒有用的吧! 因為主教的寬宏、主教的愛,改變了一個人,不過如果大多數的人依然不友善,如果大多數人依然無法寬恕,那主教所展現的愛,就無法得到發揮,當整個世界、整個社會,能夠像主教一樣,或許就能邁向大同世界。不過另一方面,警察所代表的公權力是在盡責任,執行法律,但是這樣嚴苛的執法,適不適當也是可以討論的。 一部小說好看,不僅僅因為情節精采,也是因為他帶來許多衝突許多思考,裡面的人物立體、讓我們得到反省思考的機會,都是小說精彩的地方,好的小說更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世界運作的規則,對於人情世故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像替自己打了預防針,讓自己可以對未來做準備,這都是我覺得小說迷人的地方。

PART II

        初次接觸”悲慘世界”,印象中是國中的時候吧!對於雨果這位大文豪的印象,總是停留在悲慘世界裡米里埃主教慈祥地遞給容瓦讓銀製燭台的瞬間。那份溫存世心頭最美的印記!而今長為即將出社會的大學生,這學期我在巧妙的因緣下有幸觀賞此齣電影兩次,也在汲汲營營於課業的空檔讀畢悲慘世界一書。那份因著故事情節盪起的心緒,至今仍烙印在我的心坎裡。 我永遠記得老師在課堂上教授的一句話:人們因為農業生活帶來的穩定,才有餘力發展文明;有了穩定的生活,才有閒暇享受藝術。我想我在芳婷的故事裡真切地體會到這一點。為了撫養歌瑟朵,芳婷必須花費許多勞力賺錢。然而,因為和工廠裡的其他勞工起衝突而失去工作。生活在社會的邊緣,他失去了一頭長髮,失去了雪白的牙齒。以往她最大的樂趣是在鏡子中觀看美麗的自己。但是,失去工作後,日漸瘦削的身瘀,沒有光澤的頭髮。書上描寫:芳婷把鏡子從窗口扔了出去,她再也不想看見自己那變醜的臉,每天在無盡的痛苦中苟延殘喘著。而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因為市長在一時疏忽下草草簽了公文?字字見血,刀刀見骨。對於不合理的制度下以莫大的苛責。 我想,除了本書的故事情節之外,雨果的生平也很值得細細品味。在法國大革命的年代,從保守派走向自由主義的雨果是浪漫派藝術的龍頭。堅信自由主義的他視路易‧拿破崙為最大的敵人,甚至在流亡奎納瑟島期間,揚言「只有在自由回來時我才會回去」,以一切的行動表達對於拿破崙自立為帝的不滿。工業革命的興起引來社會巨變,犯罪率上升,失業率增加,都市環境惡化……具備人道素養,反帝政擁共和的雨果相當關心社會亂象,而這份心思充分表現在悲慘世界的故事裡。不論是那份對於每個小角落的關愛,落者是以泱泱大度包容世人的不完美,甚至是勇敢挺身譴責不合理的制度的勇敢,在在讓我欽佩不已啊!

PART III

        擁有世界名著的美稱,全世界銷行的普及率僅次於聖經的風靡度,原著被翻拍成無數形式的程度,更可見法國大文豪雨果的筆下魅力。 有幸能在閱讀此書前,和伙伴們先行欣賞了悲慘世界的電影版,主角們渾厚有力的歌聲裡,道出了主角們所經歷的背景,時代背景下的人性面,透過原著的刻畫,相信在了解這個背景下的我們,心無不糾結動容的。從書中俯視容瓦讓的一生,作者對於書中各個角色的描繪,又是令人既愛又恨,尤是沙威爾,最最令我著迷,一個被譏為法律狗的執法人員,窮追不盡,只為了把容瓦讓逮捕到案,在原著與電影版末了,沙威爾在塞納河的巴黎聖母院大橋上的月夜自白,竟令人感到可憐與不捨,內心善惡與公義的掙扎交戰,跳出故事篇幅,更可見雨果的呼籲,不僅隱射出自己當時所處時代的動盪,雨果特別的人道角度裡,用文字刻畫出人生的種種問題底層。令人欽佩! 「就是在平坦的道路上也有跌倒的時候,可見人類命運也是如此。這是因為除了神以外,誰也不知道未來的緣故。─契喀夫」,作為本書的開端,也是整個故事中,最貼切的形容! 雨果在那充滿歷史性與社會性中展開的一連串人性糾葛,讓小孩與老人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受他影響,為之感動的世界名著。囚犯的一顆激動的心,與擁有崇高形象的米里埃主教,如此反襯地串聯在一起,這種坦然相對的愛,不管再看幾遍,都是令人心底溫熱亢奮的!

PART IV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已看過電影版兩次,發現書籍和電影版的故事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就馬魯斯而言,電影版其實沒有太多的鏡頭著墨在他與父親彭梅西將軍與外公傑諾曼的互動;後面他與喬德勒(泰納迪)一家人及容瓦讓的相遇更與電影不同。我覺得馬魯斯就支持拿破崙主義與本身家庭背景這方面,或許是作者雨果心情投射下的角色,因為當雨果十九歲時,崇尚勤王主義的母親過世,他逐漸受到父親(拿破崙一世手下的將軍)的薰陶,開始傾向崇拜拿破崙主義。但是後來,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拿破崙三世為了贏得工人的支持。在位期間,致力於改善基層的工作環境,為此,他違反了正統的自由放任,運用國家資源和影響力來達到目的,但是被驅逐出境於奎納塞島的雨果對此做法很不以為然,更在之後驅逐令解除後,雨果只說:「只有在自由回來時我才會回去」,堅持拒絕返回法國。除了男主角容瓦讓外,我也很喜歡馬魯斯的骨氣與非凡的傲氣,在發現他父親彭梅西是為偉大的將軍,卻被自己及法國人民徹底遺忘後,不惜與外公傑諾曼起爭執,憤而離開優渥安逸、從小長大的家,拒絕外公的一切經濟支助,也要靠自己的力量讀書,考取律師的資格;加入「ABC之友」,和志同道合的青年們一同為法國人民的自由與政府抗爭。

PART V

        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以及平等對待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自尊心,當你過度欺壓他人時,雖然他處於弱勢,但種種的欺侮會累積成憤怒,總有一天會爆發。故事中,榮瓦讓被以「搶劫」罪名審判入獄,除了罪名平白無故被加重外,更遭遇種種不公平的待遇及歧視,因此假釋後,榮瓦讓不但沒有記取教訓更沒有悔意,因此偷竊行為再次重演。因此只有真心的照顧與接納才能改變一個人,這可以讓我們想到在輔導行為偏差的孩子時,我們應該採取的角度及態度。此外也讓我看到做的每件事都是很有力量的,因為榮瓦讓一開始偷了麵包,才讓之後種種悲慘的遭遇接連發生,就像我們常聽到的哲言「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的謊來圓先前的謊」,讓我更警惕自己對於每個決定前,應有更周詳的考慮。再者,從沙威爾對於法律的執著,我也看到每個人常有自己的執著,對努力的執著會造就成功,但相反的,對於某些事情的過度執著,卻造成自己及他人一生的悲慘遭遇,最後甚至也無法安詳的離開,因此,人生得學習在執著與放手間取得平衡。

[編輯] 五、 問題討論

Q1:如果要停止悲慘世界,該怎麼停止呢?

A1:在書中的序曾提到悲慘世界一直存在於不同的時代,我們認為或許愛是終結悲慘世界最好的方式。書中主教的大愛,成功的感動犯人,讓犯人了解到在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敵視他的,依然有人願意給他機會,主教成功的用愛讓犯人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傳承著主教的愛,可見或許我們能夠透過愛與寬恕,讓這著世界更美好,進而停止悲慘世界。


Q2:書中的警察執法有無過當,法理情要如何取捨會比較好呢?

A2:我們認為或許警察執法有過當的可能,有或許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當一個人有了前科,這個惡名就會跟著他一輩子,終其一生被貼上標籤,而警察們也因為這個標籤而不輕易放過他。或許一個人有許多過去,可是他仍可能有改過向善的可能,不過如果因為過去而去斷定未來的行為,或許這樣對待一個人是太嚴苛了。現在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法律是最後的道德防線,手法是最基本要求,若是能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多一些了解多一些體貼,或許這個世界會散發更多人性的光輝。


Q3:一個人的過去會跟著他一輩子嗎?我們能否原諒一個人的過去呢?

A3:人們都會犯錯,都會有過去,而犯的錯可能成為我們的標籤貼在我們身上跟著我們一輩子,但是犯錯之後我們都有改過的可能,我們認為我們應該可以原諒一個人的過去,因為人一直在變動著,不論是價值觀、個性、習慣等等,都在與人、環境、事件等等的互動中變動著,人是有改變的可能的,我們是這麼相信的。


Q4:關於書中描寫馬德雷市長的段落:

馬德雷總是說:「全國最重要的官員就是學校的老師。」 所有的人都在對馬德雷議論紛紛。當他開設製造欲求的工廠時,大家都說:「原來他是想大撈一筆。」 可是看到馬德雷將賺來的錢四處捐出去,就又說:「原來他是打算成為政治家。」 這個傳言似乎並非空穴來風。因為不久國王就任命馬德雷擔任蒙特爾市長。傳播小道消息的人們都很得意地互相說:「看!我猜得很準吧?」 不過叫人吃驚的是,馬德雷竟然婉拒市長的職務。 又過了不久,由於馬德雷設計出玉球的新製法有功,國王要頒贈他勳章。這次人們又說:「原來他想要的是勳章‧」 但是馬德雷也婉拒了那勳章。 半帶嫉妒,不斷在傳播各種流言的人,最後惱羞成怒地說:「真不懂那人在想些甚麼!」

你有甚麼想法?

A4:看到這一段,我不禁感到一陣寒慄。對於某些人而言,以這種詆毀別人的方式是安慰自己的方法。然而我覺得大文豪雨果並不是要苛責這些詆毀別人的婆婆媽媽,而是以映襯的方式襯托出馬德雷市長的泱泱大度和寬闊的胸襟。當初他因為偷了一條麵包而入獄十九年,滿滿的仇恨直到米里埃主教賜予他一對銀台,甚至不計較他再度偷竊的行為。無比的慈愛融化的他心中幾十年來的仇恨,而這份難能可貴的情操在他擔任市長時嘉惠全市民。它比白玉還要無暇,比鳳毛麟角還要珍稀。我想,在某種程度上也呼應了大文豪雨果富有人道主義的一面!


Q5:書中不斷使用到的大場景──修道院,在現今法國社會中,真有如此茂盛如草到讓主角容瓦讓奇妙地與之相遇?

A5:這個以拿破崙潰敗的年代為開端的作品,並不單單只是訴說容瓦讓悲慘的一生而已,在我看來,作者運用大量的修道院景象描繪,是一種內心的安定是一種人們尋求平穩的象徵,修道院固然多,但我相信作者的重點更是他所真正想要表達的想法,不僅親自投入政治,改善社會與法律的不完善,才會有共和國之父的美稱。


Q6:被譽為國民大詩人的雨果,是法國文學中的大巨擘,他又是如何將當時的時代背景,歷歷在目般地融入自己的著作中?

A6:那是個工業革命開始的年代,都市人口迅速膨脹,更不用說法國這個國家,人們朝社會上層邁進的活力年代,但另一方接踵而來的是,急遽的變化所伴隨的各種問題尤其不窮,犯罪率、窮人、環境惡化等,身為人道主義者的雨果,自然不會漠視這個悲慘世界,更可見於他的著作裡,其中又以悲慘世界為例。


Q7:以容瓦讓這個囚犯為主角,竟只是單單偷了塊麵包,就犯上如此壯烈的刑罰,作者想表達的,以現代社會看來,我們作何想法?

A7:那時候法國的監獄制度,在原著與電影看來,是那樣地悽慘,但另一方面的解讀中,我覺得也是作者的另類反諷,諷刺社會的不公義,貴族與貧民的天堂與地獄,政治的動盪,階級的差異與法律的固執,沒有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另闢活路,反倒打入深不見底的深井中,壓得我們喘不過氣,我想這就是作者在十九世紀當時,所寫這部曠世鉅作的來源之一吧!


Q8:馬魯斯提到:「我父親彭梅西將軍為了法國的自由和拿破崙而戰。拯救因革命而混亂的法國,讓全歐洲都跪倒在法國腳下的人,正是拿破崙!」但為什麼馬魯斯的外公傑諾曼卻要氣得大吼:「這些傢伙全都是惡棍、流氓、大混蛋!」呢?

A8:作者雨果的創作背景,再搭配書中外公傑諾曼的時代,推估外公應是擁護路易十四的人民,在法國,路易十四因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而馬魯斯愛戴的拿破崙,亦帶來一個相對新興及持續增強的人文運動─民族主義,它的成長註定了一些國家的開始及另一些國家的結束。我想,不管是路易十四或是拿破崙都各有自己的優缺點,至於要從哪個角度切入,端看個人的想法。


Q9:名叫「ABC之友」的年輕人團體(這些人反對路易國王壓迫法國大革命所歌頌的自由理念)都在痛加撻伐拿破崙說:「拿破崙扼殺了大革命所培育出來的名叫自由的這個嬰兒!」但是馬魯斯不是說他父親彭梅西將軍為了法國的自由和拿破崙而戰嗎?

A9:「ABC之友」說拿破崙扼殺了大革命所培育出來的自由,我想應該是指拿破崙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不然在其他方面,其實拿破崙是推崇人民自由的。


Q10:為什麼最後馬魯斯還要加入「ABC之友」團體呢?

A10:因為當馬魯斯高談闊論拿破崙為了法國的自由驍勇善戰的英雄事蹟後,「ABC之友」後來其中一位成員說:「我們認為每個人都能自由要更為偉大。」馬魯斯雖然當下覺得被潑了場冷水,很難為情,但仔細思考過該位成員的話後,覺得蠻有道理的,遂加入了「ABC之友」團體。

[編輯] 六、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