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隻豬在心中蹦跳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3年5月17日 (五) 12:44由Shadow062010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一、 作者簡介

William Indick(威廉.尹迪克)

尹迪克作者擁有以下身分:活躍的電影編劇、作家、編劇顧問,紐約奧克戴爾道林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開授「電影中的心理學」、「西部片」、「電影中的認同」,以及「個人身分的建構」。)

學習經歷:

1993年自紐約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
1996年獲得音樂治療碩士學位
特殊教育教師和創作藝術治療師的工作
2000年,他又從康乃爾大學取得了發展心理學博士的學位
目前就職於:紐約奧克戴爾道林大學(DOWLING COLLEGE)

書目:

The Psychological Western (2008)
Cinematic Explorations of the Mysteries of the Mind (2006)
Movies and the Mind: Theories of the Great Psychoanalysts Applied to Film (2004)

由於他所寫的書目頗多,因此在這僅選年代較近的三本。
其餘的請至: DOWLING COLLEGE 網站查看

二、 本書摘要

  • 第一部分:西格蒙.佛洛伊德
    • 第ㄧ章 戀母情結
    • 第二章 精神官能衝突
    • 第三章 性心理階段
    • 第四章 自我防衛機制
    • 第五章 夢的運作

佛洛伊德掀開本書的第一章節,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佛洛伊德的基本原則,如何運用在戲劇上。這裡主要有兩個點:「戀母情結延伸出的各種情緒」(探討愛與性、恨意與侵犯、創造毀滅…);以及「精神官能的衝突」。

  • 第二部分:艾里克.艾瑞克森
    • 第六章 規範衝突
    • 第七章 認同危機及其外

相較於老佛專注於性壓抑與內在衝突的討論,艾瑞克森主要圍繞在自我認同的發展上。因此在這裡可以看到角色發展的模型。

  • 第三部分:卡爾.容格
    • 第八章 角色原型
    • 第九章 情節的原型

「原型理論」是榮格著名的理論。他相信在潛意識中,有一種人類基本的要素,可以統合集體的心理。舉例來說,魔戒中的索倫、哈利波特的佛地魔,便皆由「壞人」原型轉變而來。我們可以在這裡看到每個角色的原型,了解如何把它應用到戲劇中。

  • 第四部分:約瑟夫.坎伯
    • 第十章 千面英雄
    • 第十一章 女英雄的旅程 這章節我們著重極深,因為他有著「形成英雄的公式」,對於解析一部電影,甚至是人生,都可以套用。如此精闢的整理,當然不容許放過!
  • 第五部分:艾爾弗列德.阿德勒
    • 第十二章 自卑感情結
    • 第十三章 兄弟鬩牆
    • 第十四章 生活方式
  • 第六部分:羅洛.梅
    • 第十五章 存在的衝突
    • 第十六章 自戀時代的原型

※針對構成電影較重要的要素章節,進行討論

三、 重點整理(佳句摘錄)

A、電影的組成:劇情、角色

一個電影的基本要素(佛洛伊德)

  • 戀母情結→愛與性

         佛洛伊德分析的中心思想是關於他戀母情結的概念。這有部分可以用伊底帕斯神話解釋。戀母情結同時包括了他結構的心理模型:「衝動理論、閹割焦慮」。戀母情結在電影中不可或缺,因為它描繪了角色發展的兩個基本要素:「道德智慧統合、成熟的浪漫關係形成。」
         這兩個基本元素,不論影片中發生甚麼事,都無法影響到它:主要角色通常都在企圖獲得某種道德的勝利,或者在試圖獲取所愛之人的芳心。
         因此,徹底了解佛洛伊德的戀母情結,是編劇要講好一個故事重要的基礎。而這是具備有角色發展的故事基本心理議題。
         戀母情結,就是「兒子對母親愛與感情的欲求」,而非一種性結合的慾望。兒子會長大,而他愛與性的慾望將會投射到另一位女人的身上。因此,戀母情結的解決就成了浪漫關係形成的主要元素。

  • 伊羅士與桑納托斯→愛、恨、侵略,與死亡

         兒子對母清愛戀慾望的衝突只是戀母情結中的一面,兒子會無可避免地明瞭:他的父親是它的敵手。這個對抗,便會導致清略與敵意。在伊底帕斯神話中,他殺了他的父親拉伊俄斯,然後娶了母親裘卡特斯。          男孩對於父母分歧的感情,反映了兩個神話人物:伊羅士(性愛)、桑納托斯(死亡的衝動:恨與侵略)。他們蘊藏了極佳的戲劇創造力,如果你能混合愛、恨、性、暴力等元素在古典的主題如內在衝突、忌妒、對抗中,你就擁有了能讓人興奮的故事所有元素。

  • 精神官能衝突:各種元素間的彼此抗衡。

         因為「亂倫禁忌」的關係,他會了解這種慾念是不適當的,所以他會壓抑。因而在性格形成「內在衝突」。

B、為自己的電影設立角色:擬人化

         其實一部電影,許多角色都代表了一種「個性」。像是壞人代表本我,英雄代表自我、導師代表超我。
         或者是「思想」,如反英雄(具有強烈慾念和相當低開發的超我),前後的改變也有,像是反英雄最後都會從迫害法律滿足原始的衝動,變成捍衛別人權益,這代表「道德意識」的「發展」(因為自己改變而得到好結果)
         當然也有「墮落的英雄」,在我們的生命裡,大概就是想要自我救贖,可是最後卻得放手的過程,像是對被餵藥的人。他代表一種反諷(被自己改變賞巴掌):壞事做盡,卻被道德行為而毀滅。(教父三部曲)。
         此外,負罪情節也是,「每個人都曾做過壞事,我們都會對某些事感到罪惡感,所以觀眾很容易地向角色的罪惡感認同,以及向他贖罪的慾望認同」。負罪情節常出現於有罪惡感而受苦的英雄,像是無法拯救自己養父的克拉克‧肯特(超人)。負罪可以給予角色強烈動機;當角色的罪惡感得到解決,也可得到極大效用。然而,罪惡感、救贖,這種主題必須要有心臟(導師、模範),給予觀眾「主角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這一塊拼圖,在主角被罪惡感蹂躪時,不可或缺。

         因為電影是用眼睛觀看,難以在銀幕上表現內在衝突(當然還是有,像是壞人角色變成惡魔的思想角色,但不好呈現),因此,在編寫你的劇本時,增加一位實際的代表,也許是件有用的事情。能將主角意識中「內在衝突」,為觀眾提供一個視覺暗示。

C、主要角色:壞人與英雄(精神官能衝突)

  • 作為壞人的本我
    • 壞人的角色往往是本我能力的代表。要寫出一個優秀壞人的秘訣,就是和內心裡的本我接觸。失去控制、拋棄你的禁忌、讓你所有的原始衝動流出而顯現在劇本上。透過壞人表達最黑暗的恐懼、夢想、衝動、慾望
    • 壞人通常寫起來最有趣,他對於禁忌、道德、罪惡,或悔恨都免疫!
    • 最經典的怪物便是「吸血鬼」,強大無匹,因為他們從吸取女性受害者柔軟脖子的血,這種侵略的行為獲得了愉悅感。
    • 本我在我們的意識裡就像是一隻被監禁的動物。有些故事會以壞人逃出監獄,或被釋放開始,這代表本我能量的釋放,接著往往是無法無天的放縱。
    • 每一個劇本都有不同需求,但是如果一個情節中需要一個壞人,你可以盡可能為他添加能量,然後釋放他。因為,電影中的娛樂效果通常不是根據主角有多棒,而是根據「壞人有多壞」
    • 罪人因為有著更多的趣味,許多劇本在結束時,反而會刻意留下他們返回的路徑,如《人魔》。
    • 壞人角色的關鍵就是他不遵守道德準則,理想的報應,便是等於他所犯的罪。像是被自己的精明武器消滅,電影必須給予足夠的報應。墜落的死亡是一種,當罪犯最落,有個很長並持續很久的鏡頭,表現壞人尖叫的表情。同時,墜落也象徵了墜入地獄
  • 作為英雄的自我
    • 然而,不論壞人有多壞,電影的心臟與血液,卻永遠是主角的發展
    • 自我代表現實原則,個人將本我動能與父母和社會的要求相調和,以達到合理行為的一種需要。自我在不斷發展中,學習新的適應社會方法,並盼望每過一天中能變得更為強壯與健康
    • 對於主角,這是一種平行關係。因為主角總是試圖控制他的環境,克服困難,擊敗想要害他的歹徒
    • 主角的勝利,有沒有令你想起「戀母情結」?主角勝利往往代表戰勝慾望。
  • 作為導師的超我
    • 超我就是「在我之上」,是一種潛意識再現,代表由權威人士如父親所傳輸诶個體的道德、觀念
    • 當兒子漸長,他對父親侵略的感覺,會轉換為尊近與仰慕的感覺。藉著將父親當作模範角色,兒子會將父親所有的道德價值和信仰內化成為自己的
    • 對於擁有自我中心、自私的角色,導師(模範)往往會讓他們擁有罪惡感,進而反思這個行為,重新評估甚麼才是他們最重要的事。

D、各種「角色原型」

  • 原型:是集體潛意識中榮格所發現人類不分地域與文化的共同象徵。
    • 阿尼瑪:男人潛意識中的女性性格。同時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當男人對女人有一見鍾情的感覺時,可能是將心目中阿尼瑪的形象投射在她身上。
    • 阿尼瑪斯: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性格。
    • 陰影:潛意識中與自我相反的性格。
    • 自性: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靈的中心。

         榮格這一生不斷的探詢自我,當榮格感到自我通達潛意識之時、他寫下自己的體悟想法發展出四位一體等理論,就如同也通達世界,找到最真實的自我,或許這正是他的英雄之旅。榮格的四位一體:自我面對陰影,人格面具面對心靈自像(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幾乎分類了性格,套用於電影或小說劇情中、延伸於現實人生。              

  • 角色原型:

電影中的原型→主要以《神鬼戰士》(Gladiator)為例
英雄的原型:
         戲劇中的英雄人物/主角,例如神鬼戰士中的麥克希穆,駭客任務中的尼歐等。西方將最早的英雄原型分為兩種,皆出自荷馬的作品,分別是《奧德賽》中的尤西里斯與《伊里亞德》中的阿基里斯。

無法阻擋的邪惡的原型:
         與英雄相反的角色(反派),例如神鬼戰士中的康茂德。

老智者的原型:
         例如神鬼戰士中的賢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星際大戰中的歐比王、魔戒中的甘道夫等。

Image:10102-902.JPG

         榮格認為人生/故事/電影是圍繞著“自性”展開的。 在每個故事中,我們的主人公都要經歷或多或少的磨難,才能向“自性”靠近,而這個磨難的過程就是“轉變”的過程:由年輕人變為成人(轉變成英雄);由受害者變成英雄;由被動變成主動;由幼稚變得成熟;由殘缺變為完整。

  • 集體潛意識-Persona(面具)

通常是社會和公眾期許的形象。
是人格中必要的一面,但如果我們過度認同Persona→失去與內在真正自我的接觸→依賴社會對我們的期待→個人的自我呈現受到阻礙。

  • 集體潛意識-Shadow(陰影和壓抑)

代表那些我們不想面對、想把它們藏匿起來的特質。
成功的電影人物使觀眾看了彷彿身歷其境、久久無法脫離。一個重要的關鍵:其行為應展現一致的心理特徵達到呼應和共鳴,否則觀眾就會感覺不真實。而創作者通過基於這一心理類型特徵設計且近乎誇張地表現了人物鮮明的性格,使電影情節展現出張力。所以,如何分析和塑造一個成功的電影人物,榮格的心理類型分析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整理/黃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