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童心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3年5月13日 (一) 17:00由Read09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2012年03月26日

  • Chapter 4 摘要-自尊運動

       本篇主要描述美國在近代推動自尊運動的來龍去脈,包含其理念發展的歷史緣由,以及實行後的意外反效果。最早詹姆斯就有提出自尊的計算公式,認為自尊是成功除以自我期待後的商數,此公式呼應作者所強調「自尊與成功不可分割」的觀點。然而此理論卻有好一段時間不受關切。當時美國心理學界普遍主張人類的行為是受到外力所控制,包含心理動力學派、行為學派與行為生物學家等,都認為人類是受外力所支配。 直到60年代,人們由於經濟發展與消費習慣的改變,開始重視所謂個人選擇,而在1967年,加州州立大學的古波史密斯更提出自尊對於兒童教育的影響,雖然其研究結論很快被遺忘,但其建立孩童自尊的主張卻被廣泛的接受與流傳。

       然而現今美國社會推行的自尊運動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教育者意圖直接提升孩童的自尊,卻不在乎他們的所作所為,甚至打造出了沒有競爭、無須挑戰的學習環境,希望能夠藉此避免讓孩童遭受失敗挫折,進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而這一系列的運動卻因為孩子無所作為,沒有發揮空間,進而無法獲得成功,也就更無法獲得高自尊感受。同時教育者文飾孩童挫折經驗的做法,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貶低自我價值,造成嚴重的反效果。

  • 心得by閩倢:正向心理學在近幾年來蓬勃發展,受到各界矚目,但實際上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就有許多教育理念意圖導正兒童的思考模式。在過去,在各種倡導樂觀的理論中,最為人所詬病的缺陷無非是其形式化、甚至儀式化的空洞思維與行動模式,在實務上難以發揮功能,甚至造成反效果。但現今的正向心理學已不可同日而語,累積過去的錯誤經驗後,樂觀一詞又被重新定義與導向,作為新思潮的衝擊,也讓人體會到過往存在的各種誤解與嶄新的詮釋。
  • 心得by沁彥:這章提到美國在推行自尊運動後流行的吹噓主義,以及它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我是部份同意作者的論點,孩子的成長歷程必須要經過挫折,他才能學得到如何去樂觀,家長和社會過份的保護會讓他們失去保護自己的本能。但是,我覺得孩子畢竟還沒有完全成長,有時候也是需要正面的鼓勵作為繼續向前的動力。只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就是為孩子最好的避風港。
  • 心得by昱伶:近年來不斷聽到要增加心理強度、心理免疫力的概念。第一次的讀書會便針對學習樂觀的必要為重點,也一併了解樂觀和悲觀,如何受先天性、後天環境性的影響。很幸運地,悲觀並不是無法被改變、樂觀也是可以被學習的,而學習樂觀是如此重要:擁有願意改善現況的想法。於是,我們在接下來的讀書會致力於探討學習樂觀的理論、方法,並實際練習書中的方案。
  • 心得by 邱辰:自尊運動中的有一個觀點我很喜歡「快樂不是一種可以與我們所作所為分開的感覺」,快樂就好像舞蹈中優美的動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後的感覺,而是將舞跳得很好的一種不可剝奪的成就感.所以除非在正確的行動下,快樂是無法從其他任何方式得來的一種感覺狀態.而表現滿意的技術方法也值得一提,讓人從悲觀改變為樂觀,讓人從無助改變為征服

賓州預防計劃是進入學校所作的長期研究,脫離實驗室在不易於掌控的情況下,讓我讚歎研究者的動機與想法,當然這需要很多科學家與校方師長的支持與配合,計劃的完整性及大規模的應用也要看研究者是否將它的影響評估做的良好.對於課程設計,結合了抵抗憂鬱的核心技巧以及有吸引力有互動性的方式,讓孩子在認知和解決社交問題能力上,教孩子思維是可驗證且可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