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墾丁國家公園

出自KMU Wiki

在2013年1月11日 (五) 00:51由Eric5281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墾丁國家公園永續發展

定位

墾丁國家公園身為地球村之一份子,當然不能自外於全球環境保育與永續發展之使命,本世紀以來由於全球氣侯變異,地球暖化屢創新高,加上人類持續對自然資源不當與超限的利用,自然資源不斷地減少,甚或消失,生物多樣性逐年降低,更加上近年來各類重大環境災變的發生,除嚴重影響社會文化發展與經濟建設外並危及人類生命安危,這些現象隨之引發人類對自然、文化環境保育與國土復育的新思維,國家公園身處此一全球變遷之中,做為確保自然、文化資源保護與永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環境保育工作在此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與地位,這也將是未來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生活素質能否維持的憑藉之一。

Image:@@@@.jpg


[編輯] 環境保育目標

  國家公園在臺灣擔負著著多元而重要的功能,然而不當的管理或過度的遊憩行為,都將可能對各國家公園內敏感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衝擊。

因此,在全球人文與生態環境急劇變遷的今天,有必要對環境保育工作做進一歩思考,用不同的角度去計畫、執行適合的經營管理方式,以維繫穩定的多樣性生態體系。

基於此墾丁國家公園依據保育、育樂、研究三大環境保育計畫主軸,規劃可行之執行目標,以作為經營管理之規範。


一、 保育目標

1. 維護生物多樣性,復育生態棲地環境。

2. 各項海陸域自然資源景觀及人文史蹟之研究及保育。

3. 落實生態保護區、海洋研究站及自然中心之保育巡查與經營管理。

4. 強化廢、污水處理效能,防止海域生態系統水質遭受污染。

5. 加強海域遊憩活動經營管理及違法行為取締,減少海域資源遭人為不當破壞,結合在地居民、漁民、保育志工、旅遊業者、環保團體,組訓社區巡守隊,推動社區保育巡守工作。

6. 辦理園區內造林撫育相關工作,保育原生種植物,移除外來種,改善植物生態環境並持續執行園區綠美化,以收保育與育樂雙重功效。

7. 推行園區節能減炭之綠色環境運動。

8. 增進與園區住民夥伴鄰里關係,傳統文化與聚落活化、保存與再生。

9. 建立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永續推動國土復育工作。

10. 保育相關人員培訓及定期在職進修。

二、 二、育樂目標

1、 配合生態旅遊之推廣,辦理生態保育宣導、研習活動,並規劃辦理各項與國家公園有約等生態旅遊及教育系列活動,並針對關鍵性環境威脅因子,對社區民眾及一般社會大眾進行解說教育活動。

2、 出版各類解說宣導品、生態介紹影片等,宣導保育理念並增進國人對國家公園遊憩資源之認識。

3、 各項解說導覽系統維護與更新,增進解說服務與教育遊客之功能。

4、 加強設施安全檢查及環境維護,提升遊憩品質及安全保障。

5、 遊憩據點經營管理、清潔維護,及遊客安全服務事項。

6、 配合生態旅遊推廣、強辦理生態及人文專業導覽人員及解說志工訓練及服勤。

7、 推動雙語環境建置,提供外籍遊客親善之遊憩環境。

8、 編撰與推廣國小環境教材,推動環境保育紮根工作。

三、 三、研究目標

1、 發展陸域、濕地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並進行長期自然及人文生態研究。

2、 完成重要生態系(含濕地及珊瑚礁區)分佈圖及其資源調查。

3、 推展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示範區,藉由生態旅遊規劃,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地方收入。

4、 建立植群分佈圖及其變遷調查。

5、 監測生物技術物種及外來種對本土生物多樣性之衝擊。

6、 建置本土物種、入侵種及特有種之名錄、解說與其空間分佈資料庫。

7、 舉辦各項學術研討會,加強園區自然生態保育宣導與研究成果交流。

8、 進行恆春半島人文史蹟調查,加強文史資料保存、出版、展示之功能。


[編輯] 可用方法

1. 生態環境、景觀維護及遊憩據點經營管理,以保護區內典型季風林、熱帶雨林、海域及陸域生態,確保生態資源永續保存與利用。

2. 持續辦理恆春半島歷史文化生態調查,呈現過往生態風貌及先民生活智慧,挖掘、重現已消逝的文化面貌,並保存、紀錄現存瀕危文化。

3. 賡續推動海域遊憩活動,採適度開放,有效管理,在地合作,加強生態教育宣導,以減低對海域生態的負面影響,落實永續利用之理念。

4. 透過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等系列活動及生態旅遊活動之舉辦,引導民眾從事生態旅遊活動,改變消耗型的旅遊型態,避免生態及自然景觀資源因從事旅遊活動而遭受過度的干擾與破壞。

5. 藉由專業導覽及解說人員之訓練及服勤,可擴大環境教育層面,落實全民生態保育的觀念,並持續落實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推廣紮根工作。

6. 提升污水用戶接管率,並監督污水處理廠良好操作營運,使放流水符合環保法規規定,以減少海域污染,結合永續利用理念,改善國家公園環境。

7. 辦理外來植物銀合歡林相整治及棲地復育改善,解決恆春半島銀合歡外來種侵擾問題,栽植原生樹種,保持本區樹種基因庫,並為裸露地造林,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增加野生動植物棲地,維持生物之多樣性,並復育原有海岸林相。

8. 進行園區景據點之整修,保持良好的遊憩品質並鼓勵園區住民改行對環境衝擊較少的行業,建立良好互信機制並改善住民生活。

9. 推動生態工法,辦理海岸景觀及據點設施改善工程,以美化環境景觀,並避免因各項開發造成人為破壞自然景致等現象。

10. 持續針對園區內具有特殊生態景觀資源之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等之私有地進行價購,並針對大灣沿岸地區私有土地予以價購,以便日後著手進行整體規劃,提供大眾更優質之親水遊憩空間。 11. 加強建築管理業務,維持良好環境。

12. 推動社區保育、夥伴永續計畫,針對國家公園範圍內18個社區、村里每年編列相當預算,逐年辦理各社區村里文化、歷史背景、發展始末及現況等田野調查及紀載,並採僱工購料方式,進行社區景觀風貌再造;另有社區培力計畫,培訓社區範圍內資源調查、保護、景觀維護及解說導覽等人力,進而評估及規劃兼具深度及精緻度的旅遊模式,同時導入NPO及NGO的力量以為輔助,期為社區開創與國家公園共存、共榮的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之契機。

13. 進行墾丁地區改善計畫,以美化環境並使土地合理利用。


[編輯] 結論

在「全球化」的世界趨勢與「在地化」的社會變遷之下,如何面對與時漸進的觀念轉變和與日俱增的全新挑戰,是每一個國家公園工作者的責任與期許,為因應未來更劇烈的地球環境變化,環境保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過去大多數國家面對環境議題所採取的方式,多是透過法規規範及處罰,並藉由工程手段來處理可能的破壞,然而近年來,臺灣已由開發中國家逐漸轉型為已開發國家,各種觀念逐漸轉型,對於自己家園與地球環境也應該負起身為地球人應有的責任,跨領域環境保育的整合已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永續發展也應該成為最高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