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生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2年12月17日 (一) 11:20由Read09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人與自己《刺蝟的優雅》金魚缸外的人生

<電影觀後感>
          一個11歲小女孩拿著一台DV記錄著自己覺得虛偽社會的一切,平凡的影片搭配著自己的旁白,具有批判性毫不留情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在自己每天倒數的那165天中,透過DV鏡頭找尋自己對生命的答案,我不禁的想有時候人真的很寂寞。以為全世界都沒有人可以了解自己,拼了命的想要跳出那個無形的金魚缸中這樣令人窒息的命運,於是芭洛瑪和門房荷妮封鎖起自己的內心偽裝成別人以為的模樣。儘管偽裝的再完美,心理面卻依然藏著一絲渴望被了解的心。所以兩個同樣隱藏起自己內心的人心靈才會如此契合,儘管年齡、身分、背景極端不同,卻能像老朋友那樣有默契的交流。電影中有一幕的畫面讓我印象十分深刻,荷妮和芭洛瑪緊緊的擁抱然後哭泣,在那瞬間幾乎可以看見她被壓抑許久的心傾洩而出,因為終於能夠被了解的感覺,讓她在這個世界成了也能被認真在乎對待的人,想必那時候她的心情一定是十分複雜的吧。以及最後,當荷妮勇敢伸出手挽住小津先生,間接暗示著她已經做好愛人的準備。整部片的步調平緩,卻能讓人在腦海裡不斷重複一幕又一幕的畫面細細回味電影裡面的一切。


<讀書心得>
         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覺得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小時候的周末假日我常跟著爸爸看著電視上播放的電影,無論是甚麼樣的類型或是劇情,只要是劇情架構新穎有趣都會將遙控器放下,在沙發上花個一兩個小時享受電影帶給我們的新奇。趁著廣告時間,就會將剛剛劇情有疑問的地方拿出來和爸爸討論或是接著猜測接下來的劇情會是怎麼樣的發展,再緊接著等待電影的播放。全部播放完畢後再和爸爸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有時候也會拿其他的議題、電影一起比較差異之處。不知不覺養成了看電影的習慣,如此輕鬆的過程中也學會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長大之後才發現,從電影中所學習到的批判及感受感性的力量對於自己生活中很多事情有許多隱形的幫助,可以比其他人容易用更多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而這本書裡面不少推薦的電影看過的我可以重新回味、沒有看過的也能讓我先預習一遍列入我的電影帶看清單,從中得到很多的樂趣。


<電影中最喜愛的一句話>
『幸福人家看起來都很類似,苦難人家卻各自不同』。
『荷妮小姐讓我想起刺蝟,渾身是刺,一做防守嚴密的堡壘。但我感覺她只是故意裝的懶散,其實她內心跟刺蝟一般細緻,性喜孤獨卻優雅的無以復加。』

[編輯] 人與自己《深夜在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學生準備好,老師就出現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只有當我們遇到瓶頸時才會去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才會開始關注到「自己的內心狀態」。諷刺的是,「認識你自己」這個課題竟是希臘哲學裡最基本的一項。
         我們人經常會使用自動化的思考,也就是類似心理學中所謂的捷思法(heuristic)去看這個世界,總是將大多數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就像電影裡蘇格拉底說的:「從來不可能沒有事情發生,從來沒有平凡的時刻」。或許我們應該仔細地咀嚼生命中的每一個剎那,並問問當下的自己:「你知道你在做甚麼嗎?你知道你為什麼這麼做嗎?」我想當每個人可以堅定地回答這些問題時,便表示他們正活在蘇格拉底所說的「此時、此地、此刻」。乍看之下似乎很輕易的可以達到,事實上這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
         生活在忙碌的現今,我們總是在留戀過去、為過去感到懊悔、期待未來、為未來感到擔憂,很少有人可以大聲說:「我正活在當下」。最弔詭的是,活在當下本是每個人現階段最急迫的事,但是大多數可以做到的人都是生命所剩無幾的人們。為什麼呢?在我看來,這都是因為我們得失心太重且又太在意別人了!原本就屬於你的東西,你會認為自己將永遠擁有它,沒想到當有一天它突然不復存在的時候,你的世界就像頓時失去所有的色彩一樣黑暗。「執著」是種過猶不及的東西,將注意太聚焦於某個點而忽略了周遭的一切,將會陷入耽溺的漩渦;對任何事物抱持無關緊要的態度似乎又有點與現實脫節。因此,書中作者向AB寶提到的「接納當下的一切變化,卻又不會隨著變化起伏」正是一種恰恰好的中庸之道。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時刻覺察到身邊人們的狀態,但不應為這些狀態所影響,如此我們不僅能保有最初的自我,又不至於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這讓我聯想到在佛教中,得道的高僧們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即是能感知周遭所有事物的一動一靜,卻又常保個體獨立於周遭環境的主體性。影片中蘇格拉底曾說:「智慧就是去親自去實踐」,此語激勵我開始想嘗試去實踐上述的那種境界…
         「世上沒有『更好』,你永遠不會『更好』。同樣地,你也永遠不會比誰『更差』」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始這句話讓我困惑了一會兒,直到出現「你永遠不會比誰更差」,我才恍然大悟。啊!原來這是在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無從比較起,即便是與自己對照,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你所經歷的每件事都是個特例,從來就不存在兩個類似的事件足以去進行比較,更遑論個體了。如果凡事都能以這樣的角度切入思考的話,那麼人們將不再進行無謂的比較,也就不會在意他人眼光,「計較」這種東西終將不復存在。

[編輯] 人與他人《墨攻》戰或降的困惑

          我負責的章節是「人與他人」,看完這章後,我想針對其中一篇寫些感想,此篇名為《墨攻-戰或降的困惑》。這篇提到的是筆者與他兩位孩子在看完《墨攻》這部電影後所討論激盪出的一些話題,主要為戰與降的思考,然後延伸出對現代教育可能壓抑創造力發展的隱憂。
          筆者討論到戰爭與投降的議題,提到電影中主角墨者革離受梁王所託守衛城池,最後卻使老百姓幾乎全部傷亡。如果革離一開始就投降的話,便可免去大量的死傷。但是就政治面而言,一投降就等於宣告在位者的失勢甚至死亡,整體而論更可說是國家尊嚴的崩壞,因此筆者的孩子們產生了困惑。我覺得這會產生多重趨避衝突,選擇尊嚴的戰死對於一名戰士來說是此生最大的夢想,但死了就什麼都沒有;選擇活下來雖然苟延殘喘、尊嚴盡失,但至少還有希望。這兩種選擇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也有令人不想面對接受的一部分。對於當局者而言,這是相當困難的抉擇,沒有正解,但千百年來始終挑戰著我們的信念。
          筆者還談到墨家在戰國之後逐漸衰亡的原因是因為思想的專制化(秦-焚書坑儒、項羽火燒阿房宮使大量經典亡佚,漢-獨尊儒術)。然後反觀今日教育,筆者擔心在台灣的升學競爭下,因為升學壓力而不斷重複練習測驗卷,只追求標準答案,如此創造力與想像力的保有便是個潛在的問題。墨家的思想成就不僅在於兼愛非攻等哲學性的教條,在學術上面也有許多建樹,如邏輯學、幾何學、光學、靜力學等等。在戰國時代,由於思考上空前的開放與需求增加(如武器需求、安撫百姓的需求等),我想如此才能夠激盪出許多學派與思想。今日的教育雖要求我們理解題目,但仍然是追求著一種標準答案,能自由思考的空間十分狹隘,而且這種自由思考的教育方式直到大學才有這般教法。問題是,從以前根深蒂固的對錯二元性思考模式要轉換成容許模糊地帶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創造力與想像力可能便在這教育的過程中逐漸減弱甚至消失,且不容易在成人之後培養彈性的思考模式。
          筆者與其孩子所看的電影《墨攻》我也曾看過,片中的劇情暫且不提,但影片表達出一種對於墨家兼愛的迷思,那就是別人不一定領這份情。墨家認為兼愛所表現的是一種大愛,無差別、無階級的愛。但領受這份愛的人會不會對我們做出相對應的愛的回報呢?還是如電影裡面梁王以為戰事已平就毫不猶豫將守城功臣革離給趕走。這是一個考驗人性的時候,隨著時代背景、環境文化的不同,也許人會做出不一樣的抉擇,但誰知道呢?
         在這篇文章裡,筆者從電影的討論中激發出所擔心的教育之問題,它的解決之法,也許正如筆者在談及文藝復興時期所說的,也是我在這篇文章中最喜愛的一句話,可以作為思考解決之道的一點簡單參考:「不同思想彼此刺激,不同做法得以有實驗的機會,才因此激發出最燦爛絢麗的文化光彩。

[編輯] 人與他人《唐山大地震》、《酷馬》如何原諒傷害自己的人?

         電影,讓人類那些天馬行空的幻想得以飛行實踐,並同時,滿足愛作夢的人類,能夠享有片刻虛幻、模擬影片角色的機會,以藉此方式體驗各種人生!亦或間接完成個人未竟事宜。
         而在古今中外的電影裡頭,上演著許許多多的人生百態,其中,每一角色均是引爆點,引燃著喜怒,串聯著哀樂,並且揪著觀眾的心,使得我們彷彿就是主角、身歷其境,而這也是電影吸引人之處。
         故,我愛看電影,且愛聊電影,聊的是其中情節、觀後的個人感想與一些人生啟示。有幸,藉由這次圖書館辦的讀書會,讓我找到一群也樂愛看電影與聊電影的同道中人,更有幸於-我們找到【電影裡的生命教育】這本書,讓我們能閱覽到更多好電影,與輕易打開話匣子,畢竟,這是我們所愛,故讓我們暢所欲言!
         然而,在此書中,作者嚴選了五十部的好電影,其中,我對(唐山大地震)、(酷馬)感至印象深刻,故,以下針對此兩部電影作深入探討與介紹。
         首先,(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以1976年發生在中國唐山市的一場規模7.8大地震為背景架構,撇開其片名與內容不符的爭議,內容講述著一位劫後餘生的母親,失去了丈夫,也即將失去一對兒女。在救難隊的催促下,她只能選擇救一個。知道被放棄的雙胞胎姐姐在淚水與塵土中睡去,不料,眾人以為已死去的她後來被雨水喚醒。這個從死人堆中爬起來的小女孩,已不再保有前一天充滿歡樂純真的心靈,她在自己與世界之間築起厚重的牆,耳朵始終盤旋著那句媽媽告訴救難隊的話:「救弟弟!」那成為她心裡永遠的創傷。
         另外一部電影(酷馬)描述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單親媽媽辛苦工作扶養兒子,幸好兒子非常孝順與貼心。有一晚兒子在打完工回家的路上,莫名其妙的在一群青少年械鬥中被殺了。這個傷心欲絕的媽媽要怎麼原諒殺死兒子的兇手?
         看完電影的簡介,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地震中活下來的姐姐,你會原諒放棄你的媽媽嗎?如果你是那個單親母親,你會寬恕殺死你寶貴兒子的兇手嗎?」連續兩個有點沉重的提問,讓我不得先輕輕闔上書,想讓自己緩緩那當下的情緒反應,在來正視這兩問題,但,這又讓我思考起另一問題,在做這種選擇-原諒、寬恕的情境下,當事人的狀態、情緒不是都處於激動、衝動嗎?這會讓他們做出理性判定嗎?還有,他們有讓自己先靜一靜、想一想嗎?關於這點,就我個人而言,覺得有點困難,當衝擊突然來襲,想必會讓人措手不及。作者所求於-那事後的沉澱與慢慢體會,希望能從時間裡悟出、看清一些事。
         而在書中,作者也跟讀者分享他對於此問題的看法,其舉用沙士比亞的句子:『我寬恕所有的人。儘管人們做了無數對不起我的事,我仍然和他們和好,我絕不用黑色的怨恨來建造我的墳墓』此方法,其背後隱藏著一種道理,一種原諒別人,才能讓人反省、痛改前非的深意。
         此外,作者亦套用達賴喇嘛所講過的一段話:『如果我對那些讓我受苦的人產生惡劣的感覺,只會摧殘內心的平靜。但是如果我能夠寬恕,我的內心就會平靜安詳。』這是,作者想透由此話呼籲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有憎恨、憤怒的負面情緒。
         且不知你是否已發現,這兩部電影的核心焦點在於-如何原諒傷害自己的人?或許,設身處地,站到他方的立場,相對性比較容易原諒。說真的,我們如此渺小、且一生短暫,真的沒什麼好計較,不必把自己綁在一個小小的情緒中,應把握每個當下,努力朝前看,活出自己的精采,不要讓怨恨的心靈限制自己。
         最後,在張愛玲的句子『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中,畫上句號。希望以後在生命困頓時,能憶起這些句子,讓我們能忘卻困頓、再度邁步向前。

[編輯] 人與環境《瓦力》別讓地球成為「垃圾墳場」

         在「瓦力」這部電影中,地球成為了巨大的垃圾場,人類紛紛移民到太空站裡居住,過著幾乎全由機械服務的生活。在人口爆炸的今日,垃圾量當然也就越來越多,影片中滿是廢棄物的地球另人怵目驚心,已經不能讓人笑著認為是誇張的表現手法,反而該認為是一種警惕。
         雖然現今大眾普遍都有環保的概念,也有確實的落實資源回收,但是有許多人造物是無法被再次利用的。書中作者提到的:「即便環保團體要求廢棄物減量與回收,恐怕污染還是會持續增加。因此,我們必須將禁止、減少這些負面思考轉換成正面的想法,建立全心的製造模式,向大自然學習。任產品在設計支出,就應該要求使用完不會變成廢棄物。不是減少廢棄物,而是將廢棄物轉化為其他有用的產品。」即使人類自命為萬物之靈,不使用或製造無法被大自然回收的人造物,必然也能以大自然的一份子的身分存活下去。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主婦會使用綠豆粉或洗米水來洗衣服,使用這些非人造的產品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然且不會對大自然造成負擔。
         垃圾量的增加,除了人口的因素之外,「慾望」也是很大的原因。如果東西故障了,老一輩的人通常都會捨不得丟棄,會盡可能的再次利用;而現在的年輕人,如果經濟許可,則往往會馬上汰舊換新。雖然在書中提到應該要避免禁止、減少垃圾製造的想法,而要從產品的設計開始,就不會造成污染,以能夠資源循環為目的;但是我認為除此之外,減少慾望也是必要的,若是大家能夠捨棄什麼都要用最好的觀念,轉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這麼一來,垃圾就會真正的減量了吧。

[編輯] 人與環境《無米樂》拿筷子的環保超人

<讀書心得>
         看完書中對於無米樂這步紀錄片得討論後,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本身就是住在以務農為主要產業的雲林縣,讓我回想從以前到現在自己周遭環境已有很大的改變,原本在我回家的道路旁是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或果園,但是近幾年逐漸在田中央建起了房子,在夕陽西沉時,餘暉灑落在大片田野上早已不復見了,雖然自己知道因為社會產業及環境的改變,逼不得已會有如此的景況,但是也讓我不經深思,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我們,居然與自然環境的連結越來越薄弱了,現在我們大多只著重在眼前能夠獲得的物質來滿足自我的需求,不將目光放在長久的未來,如此一來,對於提供能我們富饒生活的自然環境漸漸缺少了最基本的敬畏與感恩,到了這邊自己不經有點感嘆,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喚起社會中某些人對於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秉持著尊重的態度。


<電影觀後感>
         想起電影裡頭崑濱伯等人那種樸實、善良的容顏,雖然他們年紀很大,歲月早已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不少的痕跡,不過,這些痕跡卻是紮紮實實地累積屬於他們自己人生豐富的智慧,雖然有時候在言談間不乏對於大環境的變遷透露著許多的無奈,不過,他們卻不會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他們仍然甘之如飴地去面對,感覺他們不只將種稻視為單純的工作,甚至是當作另一種人生的修行,等待著上天給他們出不同的人生功課,除此之外,他們將這片土地視為次孕育他們的另一個母親,根的所在之處。從他們的身上體會到這樣的人生哲學及態度後,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也著實給自己上了一課,因為那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唯有自己去深刻的體會才能真正獲得的珍貴寶藏。


<當中最愛的一段話或者一句話>
         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當我們每次舉起筷子吃東西的時候,就可以扮演一位拯救環境的超人。」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不過,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卻值得讓人仔細地去思考。鼓勵著我們透過自己微小的力量,是有可能可以改變世界的。

[編輯] AB寶的音樂電影筆記《屋頂上的提琴手》

<電影觀後感>
         記得電影的一開始,泰維唱著關於傳統的歌曲,歌詞內描寫的全是在傳統觀念下,每個不同的角色(如:爸爸、媽媽、女兒…)所被賦予的責任。雖然電影劇情一直環繞於傳統,然而劇中卻一再重複著「時代正在改變」這句話,讓我不禁想著:「有時候就算你不願意,環境也會逼迫你改變」,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改變並非隨波逐流,而是要瞭解自己所堅持的信念是什麼,在瞬息萬變的潮流中,準確的走出自己的路。
         就如同泰維在女兒幸福與傳統間的掙扎一樣,泰維是維護傳統的代表,然而對於一個爸爸來說,女兒的笑容對他而言才是最珍貴的,看著泰維為了女兒的幸福一再一再地鬆動自己的界線,讓我覺得父母真的好偉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泰維送哈朵搭上火車遠離家鄉的那一幕,對於離家讀書的人,這一幕一定特別椎心,生活在這年代真的好幸福,因為科技的發展以及交通的便利,距離不再是距離,然而在電影裡的那個年代,這分離會不會再見已經是死別了呢?我不敢想像。
         雖然最後泰維因為堅守信仰與卡娃關係決裂,但是猶太人之所以能夠在戰亂的時代中依舊保存血統,就是緣於他們對於信仰的堅持,這部分泰維實在難以妥協。然而不論是否能夠接受卡娃的選擇,爸爸終究本著一顆愛女兒的心,在最後分別的關頭,泰維仍然選擇祝福卡娃,我想最後一幕泰維所露出的笑容,或許正說明著,不論傳統與潮流如何變動,他明白自己在做些什麼吧!


<讀書心得>
         看了「電影裡的生命教育」一書後,我才開始思索:為什麼電影名稱是「屋頂上的提琴手」?電影的開頭提到,這個村落的人都有著這個習慣-在屋頂上拉小提琴,我覺的一方面它代表了傳統的意義,另一方面卻也代表著傳統之餘尚且俱備了開放的心,因此劇中的靈魂人物-泰維,才能在傳統思維與潮流催化中,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吧!


<電影中最喜愛的一句話>

         我們結婚不需要你同意,但請給我們祝福!

[編輯] AB寶的音樂電影筆記《真善美》

<電影觀後感>
         「真善美」這部1965的老電影我想信大家在國小或國中的時候,音樂老師一定超級愛放這部電影給大家看!小時後根本就不懂老師放的意義在哪裡,我只知道音樂很好聽,修女瑪麗亞是個活潑不受拘束的大女孩,七個小孩雖然很皮但都很可愛,然後上校超級嚴肅的,以上是我對這部片子最一開始的印象。
         之後因為學校讀書畫的這個計畫,然後加上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想著「阿哈!就是它了!」,所以我又在去借了一次「真善美」來看。長大後看的東西真的很不一樣,我覺得瑪麗亞真的很像是一位天使,他是七個小孩加一個喪妻的上校的天使。他為這個家重新注入了活力,真心真意花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去了解他們、接受他們並疼愛他們,他的出現就好像為一棟布滿灰塵的房屋掃去所有的陰霾,並將它重新粉刷布置。也許它背後的時空背景我沒辦法體會,畢竟我們這一輩的小孩並沒有經歷過殘酷可怕的戰爭,但至少我們能夠細細去品味、揣摩及思考他們所要面對的大大小小瑣事,認真的去觀察當面對龐大困難及壓力時他們是如何讓自己在心情上獲得舒緩後,再次鼓起勇氣去處理它。
         看完之後,我真心希望自己也可以像瑪麗亞一樣,溫暖著其他人的心,而瑪麗亞是藉由他那顆喜愛音樂的心及嗓子慢慢的讓溶化他們一家人的冰凍已久的心。反觀自己,這時候我就會開始去思考到底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身邊的人呢?我覺得這一點也是希望我可以拋給大家去探討的一個問題。


<讀書心得>
         這本書一開始用的電影「鴻孕當頭」就非常的吸引我,因為這部電影我看過了燃後感觸也是很多,而當我打開「電影裡的生命教育」這本書後,我完完全全停不下來閱讀它!我就站在書局裡看了一個多小時直到我跟人家約定的時間到了我才難過的嘆了口氣將書闔上並恭敬的放回書架上,當下的感覺真的就很像小時候在遊樂園裡玩到忘我一樣!當媽媽說該回家時那種…捨不得的感覺非常強烈!
         我喜歡看電影也喜歡閱讀,這兩者幫助我從中去探索我目前在現階段的生活中,我可以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難題,去看那些令人頭痛又困擾的事情。更多的是,我可以從電影中的角色去想去假設:「如果今天換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是電影跟書本可以給我很多很多想像空間的地方,讓我做沙盤演練,因為沒有人可以預料在我的人生下一秒鐘會不會就發生了跟電影一樣的情節,這也是人生之所以多變迷人但也讓人懼怕的地方。
         我非常推薦這本書,它不僅給了你一個可以安心想像的空間,更提供了許多你可以和親朋好友一同分享的電影,觀看完後還能夠一起討論一起分享各自的想法並給予回饋,這不是一件想到就讓人覺得開心又振奮的事情嗎?這也是為什麼我當初選擇這本書,並找了系上的同學與學弟妹們一同組了這個讀書會,我很開心我這麼做了,我很開心大家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不一樣的自己或是找回了一點點失去的自己。


<電影中最喜愛的一句話>
瑪麗亞:「難過的時候就唱歌吧!」

[編輯]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