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620上課中 研讀小組

出自KMU Wiki

在2012年11月14日 (三) 10:36由R991043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一、心得分享

分享者:張詠裕

看完這一本「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收穫良多,對於自己在研究所的兩年內要如何寫出論文然後畢業有很大的啟示。 做研究的第一步當然就是要先思考。為什麼我要做這一項研究?對社會大眾或科學界有甚麼幫助?我會在過程中遇到甚麼難題?有沒有能力解決問題?這些問題在最開始就會遇到,然後隨著時間的過去越來越多的問題會開始浮現,研究生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並把過程記錄下來。

雖然這本書的取向比較偏向社會學科的研究,但是我們研讀小組一樣在文章裡找出許多我們學科也可以通用的方式,像是提升研究品質的這個部分,書裡強調的是「尊重田野的自主性」簡言之就是研究者不該加入外來的任何東西,這句話我們把它解讀為,要注意受試者或是動物們的權利,假設我們需要受試者的心跳與脈搏的紀錄,當然就不可以去做任何事情會影響受試者的心情,不然這一份紀錄就不能使用了。 最後是反思自己的論文是不是有甚麼漏洞,要去多多尋找與自己結果不一樣的研究來對自己提出質疑,抑或是請相關學門的人來檢視自己的結果然後請他們提出問題,經由這樣的歷練,自己的研究當然也就剩上一層樓,做出來的成果也就可以被接受了。

分享者:楊琇雯

閱讀《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本書,在對於碩士新生的我有很大的啟示,碩士生大部分是兩年的修業課程,在這短短兩年內,要學會的事情不只是兩年的份量,例如數不盡的報告報告,還有重要的實驗!除此之外還要留下屬於自己的痕跡,那就是畢業論文。

其實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是在醞釀鋪陳我們撰寫論文的能力,人家說萬事起頭難,在一開始論文題目的選定絕對是關鍵,有時候自己想做的題目跟教授討論過後有可能被駁回,然而可想而知不只在論文題目的選定上要跟指導教授做拔河,實驗過程與結果結論等等,都是溝通的每一步。

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書中提到如何選定題目,要讓讀者感興趣之外自己也要對這項研究充滿熱情、興趣;就讀理工醫學相關科系的我,在選定指導教授時,也就等於決定了我的論文題目,只是在其他資料蒐集與補充知識方面要下一番功夫,彌補自己對於研究內容不深入了解的缺點。

學識是無止盡的,比自己更厲害的人到處都是,要怎麼讓自己的研究結果有個立足點?怎麼去說服使人信服? 作者仔細說出我們可以從那些題材上去選定題目:最貼近自己的就是自身成長經驗,歷程中在學業上有做過的專題、參加過的研討會、跨領域的學習等之外,我覺得跟家人朋友的相處或是老師的一番話,甚至是一趟旅行,我覺得都是一種經驗一種可以給自己很多靈感的過程。


分享者:林雅琳

在這本「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書中,作者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將論文書寫變的的生動有趣,使我對於論文撰寫不再感到徬徨無助。在進行研究中,我們多少都會去蒐集閱讀文獻,而在第五章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中,作者說明為何要要去搜尋閱讀文獻?文獻可以提供對於我們有興趣的研究區塊,究竟前人研究做到怎樣的地步,可以避免重複別人所做過的研究亦或是從前人研究中更進一步去討論改善,以及從中還可以避免去犯同樣的錯誤。當然文獻回顧對於強化我們的研究無庸置疑,但文獻對於研究生影響有好也壞,好的是對於研究上,知道越多所看到的就會越多,也就較不會去忽略掉該注意而沒注意到的有意義的現象,壞的是看了文獻之後,對於研究會劃地自限,會被不相干的概念所困住。所以研究者是要利用文獻而不是讓文獻利用。


現在是網路時代,對於做研究的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期刊論文是學術領域中使用最平凡的一種文獻型式,閱讀期刊論文可以及時接觸到學術中最新發展的知識,在搜尋文獻時通常使用關鍵字、作者、主題。有了粗略方向後,可以根據關鍵字或作者查詢相關書籍。灰色文獻指得是經由政府或學術單位所出版具有半公開發行性質的紙本或電子資料,找到文獻後,文獻後面都會有參考資料,我們可以從中又找到更多的文獻資料。搜尋網頁內容使用GOOGLE,搜尋網站的站名則使用番薯藤、奇摩網站搜尋,搜尋時可以善用“ ”,網路資料雖然很豐富多樣,但也參差不齊,所以在搜尋時要小心。雖然現在網路非常方便,有時也可以到圖書館,書店找尋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八,再不然也可以請教專家,詢問專家又可以得到比研討會更及時的研究訊息,也會幫你看說所找的文獻是否是關鍵性的,當然再找專家前,自己要先做過功課,這樣在詢問問題時,會得到更大的幫助。


分享者:王琮閔

我所研讀的部分為本書的第11章與第12章,第11章的部分主要是在講論文寫作時的一些技巧與寫作時的心態,書中提到論文的寫作風格大概分文三種,寫實主義、自白、印象主義,當然還有其他幾種,例如批判、文學、共同敘說等不同的方式,不過常見的為這三種寫作模式,第一種為寫實主義,簡單來說就是用第三人稱來序說故事,第二種為自白式,就是以作者主觀的態度來序說故事,最後一種為印象主義,這種方式有點像是在營造一個情境給讀者,以次序的方法來描述故事。再來講的是謹慎用詞的部分,在寫作論文的時候,不要預設自己的立場,在敘述事情的時候要以客觀、中立的態度來進行敘述,在敘述的過程中也不要使用種族、年齡或是性別等歧視用語,例如娼妓阿、猶太等等,盡量用別的字來替換,畢竟同樣一句話如果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敘述的話,都會有不同的效果,在自己寫的論文中也一樣,要去考慮自己論文用詞所影響的後果是些什麼。


接著是講到贅字和造句的問題,提到了”被”、”的”、”性”這些字的使用,如果用得過於氾濫,整篇文章念起來就會不通順甚至會怪怪的。再來是整個論文的版面問題,整篇論文的字體、大小、排版都要統一,看起來才會美觀也符合規定的格式,而用語上,前後文也要統一,這章最後談到的是寫論文時的一些心態問題,我覺得這邊寫得很好,可以教我們在寫作時的一些態度,怎麼樣寫才會比較有效率。而第12章的部分主要在講論文的結論與建議,提到了一篇論文要怎麼樣寫結論才是最恰當的,而最後的建議有無等等,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於論文的寫作事非常有幫助的。

分享者:游漢平

當讀者對於作者所引用的文獻或書籍感興趣時,我們希望可以從中找到全文來閱讀,來更深一步了解裡面內容,許多人的論文裡,經常遺漏書目出處,或者列了論文中沒有提到的文獻,或是提供了錯誤的訊息。這些都是不應該犯下的錯誤,以免對閱讀這篇的讀者造成莫大的困擾,這些看似不被注意到的小疏失,是非常可能產生很麻煩的後續發展。參考書目的格式要列出來很容易,但是沒有掌握到重點,是很經常會忽略的細節。儘管不同的學門有不同格式,而且不同期刊所用的規格也不全然相同,但只要能熟悉一種特定通用的格式,掌握訣竅,就能舉一反三,應付大部分的參考書目。


然而論文到了最後階段,就屬口試了,口試目的,在於藉著面對面的答辯過程來考核這位學生所做的成果,並同時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確定此研究是該學生自己進行的嗎?是否有詳細閱讀並且充分理解文獻?對於論文內容進行理性的思辨。在口試過程中,想必會用到PowerPoint的製作與設計,研究生們都很容易上手,但是排版是很重要的,現今排版大家都會做,已經沒什麼稀奇。正由於排版工具解放了,給了無限的創作空間,有些人擔心特效不足、字型不夠精美,最後卻傷害了投影片易讀性。易讀性最高境界是透明,因為讀者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讀投影片。論文準備這麼久,就讓口試順利劃下完美的句點吧。

二.問題與討論

詠裕問:琇雯妳如果在選擇題目時,在實際與自我興趣之間如何去取捨?

琇雯答:如果是我興趣的東西,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下去嘗試,也許我的方法會失敗,就算是失敗我也算是有收穫。就可以用現有的資源下去寫出我的論文。

琇雯問:假如說有一天如果妳變成教授,妳要如何告訴你的研究生怎麼去搜尋資料或者搜尋實驗等等…

雅琳答:網路上其實提供很多管道去找尋資料,如果真的找不到就可以使用期刊搜尋或者是到圖書館去找資料。如果我自己是教授的話,就送他這一本書吧!哈哈!

漢平問:如果想找的參考資料找不到的話要怎麼辦?

雅琳答:可以上網搜尋關鍵字,或者到學校用電子期刊找。

琮閔問:假如學校沒有買或者要付費呢?一定要那一篇不可,沒有它就不能做實驗?

雅琳答:先找尋其他可以替代的文獻,如果真的都找不到的話,就真的要付錢去買。

雅琳問:詠裕你現在是有工作的研究生,書本裡有提到需要長期投入研究才會有成果,那你要怎麼去分配?

詠裕答:我覺得目前是碩一,目前在學校與我的工作之間是可以應付得來,可是像之前工作上真的有不能請假的時候,就得犧牲掉課業的部分,我想如果在未來真的無法應付的時候,可能就得在這兩個之間去做取捨。

雅琳問:在寫作論文的時間上你要怎麼去分配呢?

琮閔答:目前我的實驗都還沒開始,所以就等實驗碩二開始吧。老師說等實驗開始後其實就可以開始做紀錄了,讓自己比較沒有負擔。

詠裕問:你覺得我們的論文比較像是書上的自白式的還是寫實主義?

琮閔答:比較像是兩個都會穿插使用,另一個印象派的就是在寫小說用的,就沒有沾到邊。

詠裕問:在書裡有提到「有條件的通過論文」指的是甚麼意思?

漢平答:可能就是口試的部分不夠好或者論文要再修改,最糟糕的可能要再一次的口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