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言矯治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09年4月25日 (六) 12:00由Rockhoing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快點進來 我們有慢飛天使

一、 緣起 大三上時,有了這個機會選修莊老師的語言與矯治課,在一學期的課程中,我們對於發展遲緩與正常兒童的語言發展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並且也學習到了針對不同語言障礙兒童所設計的補救課程、器材以及可用的資源……等等。也因此,對於兒童的語言發展的情形產生了興趣,希望能更一步接觸、探索與研究。很幸運的,在莊老師的邀請下,我們有了這個機會,對40幾位的兒童做語料分析,在莊老師的帶領下,一步一步的踏上了解“慢飛天使”的旅程。 二、 語料分析 (一) 方法與過程: 我們利用莊老師所帶領的發展遲緩的矯治團體的觀察資料,對於不同的發展遲緩兒做語料分析,其研究的兒童有些是單純的語言發展落後、有些則是因為某些疾病(例如:自閉症、唐氏症)而導致語言的表達與發展上有所落後。我們針對一開始還未開始實行語言矯治的資料做分析,並將我們所得的資料與一般文獻中對於正常兒童的語言發展的階段與情形做比較。試圖在兩者間找到一些異同處與結果。 (二)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41位兒童,其中有一位兒童的語料分析資料缺失。 如下表: 01 楊 男 02 蔣 女 03 李 男 5歲11個月 04 葉 男 3歲10個月 05 蔡 女 2歲3個月 06 李 女 2歲2個月 07 邱 男 1歲11個月 08 鄭 男 2歲5個月 09 洪 男 2歲1個月 10 蔡 男 3歲8個月 11 周 男 4歲8個月 12 楊 女 4歲2個月 13 陳虹彣 5歲10個月 14 黃 男 2歲4個月 15 楊 男 資料流失 16 陳 男 資料缺失 17 兵 男 2歲4個月 18 蘇 女 3歲4個月 19 許 男 2歲7個月 20 閻 女 2歲1個月 21 吳 女 2歲7個月 22 楊 男 2歲4個月 23 賴 男 4歲10個月 24 劉 男 3歲3個月 25 魏 男 2歲5個月 26 田 男 2歲2個月 27 馬 男 3歲5個月 28 鄭 男 5歲8個月 29 陳 男 4歲2個月 30 劉 男 3歲2個月 31 許 男 3歲9個月 32 陳 女 3歲2個月 33 李 男 2歲5個月 34 許 男 3歲2個月 35 林 男 2歲2個月 36 吳 男 2歲9個月 37 陳 男 2歲0個月 38 梁 2歲0個月 39 陳 男 2歲4個月 40 曾 女 3歲10個月 41 石 男 3歲9個月 42 莊 2歲2個月

(三) 結果: 根據41位兒童的語料分析資料與正常兒童做比較之結果與發現製成下表: 正常兒童 慢飛天使 2歲以前 習中文的嬰幼兒在兩歲以前使用很多非語言的溝通行為與他人互動。 2歲~3、4歲 仍然會使很用很多非語言的行為與他人互動。 8~15個月 第一個表達詞彙出現,其中又以指稱人物名詞的詞彙占最多。 多半介於18個月~二歲半之間 開始出現第一個詞彙表達,其中以指稱人物名詞為最多。 12~18個月 開始說出單詞、單句詞,例如:「媽媽」、「抱抱」。 18個月以後 開始說單詞或單句詞 13~21個月(平均17~18個月) 幼兒前50個詞彙出現;其中最常出現的仍為指稱人物的詞彙,其次為動作詞彙。 在41位兒童語料分析中,皆尚未發展出50個詞彙量 17~18個月 幼兒可結合2 個詞彙,最常出現的類型為「動作者+動作」。 二歲~三歲間或以後 語言發展兒童有些已出現雙語結合的情形,尤其以「動作者+動作」為多,例如:媽媽抱抱。 18~24個月 幼兒出現由雙詞或三詞組成的電報語句、無修飾語的簡單句。 二歲~三歲間 出現由雙詞或三詞組成的電報語句、無修飾語的簡單句。例如:媽媽拿、帶筆筆。 12~24個月 習中文嬰幼兒出現最多的詞彙結合類型以「動作者+動作」為最多,其次為「主詞+名詞」,而第三多的則為「要+動作詞彙」。 二歲~三歲間或以後 幼兒出現雙語結合的情形,「動作者+動作」為最多,「主詞+名詞」以及「要+動作詞彙」的情形則差不多。 三歲 開始出現有修飾語的簡單句、連動句。 相同年齡之遲緩兒童尚未發展 三~四歲 使用連詞「還」、「也」、「又」、「以後」 相同年齡之遲緩兒童尚未發展 四歲 使用「的」字句、「把」字句、複雜句 相同年齡之遲緩兒童尚未發展


三、 心得感想:

   在整個分析過程中,對慢飛天使有進一步的了解、更深的認識以及一些意外的發現,像一剛開始時,對於有些小孩一天只說了兩個詞感到很意外,我們都一直以為那是自閉兒的專利,那時候還想說可能是家長沒有記錄清楚導致資料的缺失,但在做了比較多個孩童的語料分析後,才發現原來這樣的情形在慢飛天使身上算是很普遍的現象;但也有些兒童每天說的字數及字句看起來不少,但其實仔細分析過後,會發現句型只有一兩種,而且是停滯在最初始的階段;另外,還有些兒童是屬於與外界互動上有障礙的,例如在幼兒園都不願意開口,但是在家中則可以跟家人對談。由於語意表達與接收上的困難與障礙,他們真正的想法與情感很難被一般人所了解,甚至有時候更會被不懂他們的人給誤解或是貼上不好的標籤,我們覺得,這樣對於一個兒童全面的發展是很不利的,所以藉由這份報告,我們認為,其實這樣的孩童是很需要特別去關心與關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