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

出自KMU Wiki

在2008年5月19日 (一) 23:10由Azuresk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大塊文化在2002年出的書。這是ㄧ本很厚的書,
靜下心來看是本很可口的書。ㄧ對母女一起在五大洲間旅行尋找多樣化的美味飲食,尋找食物和貧窮間的關係。

他們相信多樣化(即擺脫像麥當勞那樣全球單一的速食)且包含各種有機蔬果的飲食不僅可以讓人更健康,同時可以更讓人更親近自己的土地與文化。他們也相信使用在地的新鮮食材不僅節省餐廳的成本,還可以幫助在地的農民。甚至在推廣校園菜園、監獄菜園、社區菜園的時候,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也可以讓人在耕種的過程當中找到充實和滿足。

他們質疑 "第三世界國家的飢荒是造成貧窮的原因" 是不是真的?事實上,許多國家可以大量出口農產品,自己國家的農民卻餓著肚子,然後資本大國積極的以幫助之名,將化學肥料、基因改造種子(採收一季就不再生長、禁不起病蟲害)、大型新式農具大量售給低工業化國家的農民,並結合低工業化國家的政府以看似公平但處處充滿不公平壓迫的政策讓農民陷入更窮困境,然後主流媒體大肆宣傳貧窮國家的飢荒,好讓糧食過剩的大國可以將食物捐出來。

於是在慈善表象下,捐贈的食糧打壞了貧窮國家境內的農產品價格。

他們四處拜訪農民組織,看到了ㄧ些農民彼此團結互助,ㄧ起用有機方式栽種農作,被善待土地於是長出了健康的植栽;ㄧ起對抗政府不公的政策,即使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必須和某些社會規範抗衡(和社會規範抗衡意謂著必須和某部份自我的認知拉扯);ㄧ起和公平貿易組織合作,尋求更公益的市場機制;ㄧ起籌措資源努力推行"公民教育"。

書裡所謂的公民教育是教育人民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勇於面對不公平的事。讓人民了解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政府政策、媒體廣告牽著走。
(可以決定自己要吃什麼 也是很重要 非常重要的ㄧ件事!)

他們拜訪的組織發起人。有些是農民自己、有些是接受高教育的知識份子、有些原本有份不錯的職業,他們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投入了可以讓他們覺得充實而快樂的工作,即使這項工作必須是冒著生命危險,必須忍受奇異的社會眼光。當然,有些人是無路可走,不得不起來為了活下去而奮鬥。

這些散落在五大洲、散落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很努力的耕耘著,有些終於被大部分的人所看見,例如前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還有前幾年也是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綠帶運動,而有些則面臨更多的暴力威脅。

看這ㄧ章章、ㄧ頁頁正在世界各地發生的故事,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可以用我們的選擇,讓市場朝向更公正的方向。選擇公平貿易的產品,選擇在地的新鮮農產品。也許多花10塊錢台幣買來的咖啡,可以讓咖啡農多ㄧ倍以上的收入。

我想,讀完這本書會更了解選擇"公平貿易"的產品不是所謂"政治正確"的舉動,而是發自內心,願意用一點力量讓世界更好ㄧ點點。

如果願意,推薦閱讀"江湖在哪裡" (吳音寧著),了解台灣的農業曾經發生過什麼事,現在正在面對的又是什麼。

歐!差點忘了說為什麼這本書很可口,因為書裡有許多美味的食譜 *^^*。

「無地農民運動」(MST)以根除拉丁美洲飢荒為訴求。過去六年間,MST協助將二十五萬個家庭,安頓在原本荒蕪的土地上。在這過程中,上千名成員因而受傷,超過一千人喪命。

巴西天然資源豐富,為什麼每年卻依舊有上萬名兒童餓死?這顯然是資源分配不均的後果。巴西有近半數的耕地掌握在總人口數百分之一的地主手中、將近五百萬名鄉下人沒有任何土地。

一九八八年,教會團體、工會和MST的努力下,巴西增加了土地改革憲法的內容,政府被授權接收為使用的土地,無償重新分配給老百姓。然而,由政府分配土地的過程過於緩慢,於是MST採用「不合作主義」,帶領無地民眾佔領具有生產潛力的閒置土地,一方面著手開墾土地,另一方面逼迫政府把土地轉給佔領者。這段時間,他們住在用塑膠布包裹著竹竿作為圍牆的“家”。

當然,地主們也不會輕易將土地擁有權讓出,他們也曾雇搶手或警察試圖趕走佔領土地的人。當他們展開攻擊時,無土地民眾都會跑來支援,以人海戰術來抵抗。

在無地農民走頭無路時,他們選擇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的未來抗戰。在MST的協助下,他們建立自己的家園,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推行有機和永續農耕,創造他們心中的理想巴西。

那怕在以資本主義為標幟的美國,自由貿易卻幾乎沒有在這塊土地上實際發生。太多的國內保護政策,國際關稅壁壘,讓「第三支手」未能彰顯它強大的決定力。公平貿易是在這個偽自由經濟(卻是實際運作模式)下的修正,它讓長期因資訊不足而受到剝削的農民,有一個生存基本的保障。

這很重要嗎?我喝的咖啡也許壓迫了農民生計,也許沒有;也許是公平貿易咖啡,也許不是。但我應該要關心這杯咖啡到底好不好喝呢?還是這樣的價錢對遙遠的伊索比亞公平不公平?砍罰樹林,生態破壞,溫室效應一大套理論,也都很遙遠,不是嗎?今天討論完了,隔壁依然吹一整天的冷氣,隔壁的隔壁有三輛黑頭車。所以呢?消費者只覺得公平貿易,好遙遠。

所以有一群人努力拉近地球的距離,藉由一杯咖啡,溝通兩個世界。到底一杯100元淨利的咖啡,巴西的咖啡農賺了多少?巴西出口商賺了多少?跨國烘培商賺了多少?零售商賺了多少?如果你是上帝,你又會如何分配?什麼叫做公平?什麼叫做剝削?而實際的世界又是如何?

我震驚於君儀所謂的「共犯結構」,何時廉價的衣服,廉價的日用品,都成了消費者間接鼓勵剝削勞工的鐵証?很不服氣。出錢的消費者,憑何又面對這麼大的道德壓力?當公平貿易變成一場道德消費,難道這是當初推行的?意?那麼消費者的權益又在哪裡?

咖啡農的生存權又在哪裡?平等、自由、博愛的口號又要擺在哪裡?跨國企業是幕後最大黑手?人類到底要怎樣的生活?

這樣的討論太偉大,奠基於整體人類同體大悲的慈悲心。意義?隔壁吹了一整天的冷氣,隔壁的隔壁也是。

公平貿易很遙遠嗎?如果只是討論,是真的很遠。

那有沒有可能在討論之外做些什麼?

有沒有可能今天你所討論所關心的對象不是在遙遠的衣索匹亞,而是在台灣的農民?(話說回來,今天你有機會關心、幫助遙遠的人,為什麼不?)

原本很想把公平貿易的討論拉回來我們身邊
可惜自己偷懶沒有做夠功課,最後只有點到一瞇瞇。

記得那天討論到公平貿易的原則和規範嗎?
如果擷取其中"最低收購價"、"有機種植"等想法,再加上其他概念,例如"產地產銷",也許是各適合在台灣推行的方式,而事實上也已經有人在這麼做了。像溪底遙、合墣農學市場等等,還有babu上面轉來的那篇文章裡的那些人。

討論的意義?也許對每個人都不同。
對我而言,是因為我對公平貿易有疑惑,希望能藉著討論來釐清,來發掘還有哪些事情是我想去了解的,同時尋找可能讓我去實踐些什麼的動力。無可避免,有時討論會被放大到一個感覺很遙遠的框架,簡單說因為這背後就是"全球化"這麼大的議題。

至於"共犯結構",我想是沒那麼嚴重。畢竟公平貿易商品不ㄧ定會比較貴。只是台灣現在看的到的某些商品,也許是因為要透過歐美日本等國進口,價格高了許多。提出這問題,只是在想著要如何將"公平貿易"和"道德消費"分開,要怎樣才不會變成babu的注解"品牌論加唯心論"?(呵~不知道有沒有誤解babu的意思?)

到目前為止的討論,我覺得公平貿易並不真的公平,那為何我還想拉著大家一起來了解?因為看起來,它至少提供了ㄧ個比較好的選擇,也實際改善了ㄧ些在貧窮裡掙扎的人的生活,這總比什麼都沒做好。僅管它並沒有真的去改變目前不自由的的自由貿易。

先回應到這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