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

出自KMU Wiki

在2008年4月4日 (五) 18:05由A11201625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港是一座位於台灣南部的海港,毗鄰高雄市市區,也是台灣最大的港口。高雄港並不隸屬於高雄市,而由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管轄。但近年來為促進港區與附近市內土地發展利用,而有「港市合併」的構想,由高雄市直接管轄高雄港。

目錄

港區地理與現行設施

高雄港所在灣區是一狹長海灣,原為一潟湖,總長度12公里,寬度約為1公里至1.5公里。入口寬度則只有100公尺,形狀類似口。水域面積1,276公頃,有兩個入海通道,進出港航道長18公里,港區海域設有兩套防波堤。目前高雄港航道和港區水域水深自11.3到16.0公尺不等,可供15萬噸級海輪進出港和停泊。港區水域錨地2處,設浮筒泊位24組,可泊萬噸級以上船24艘,超級油輪浮筒2座,分別可泊15萬噸級和25萬噸級巨型油輪。錨泊地總泊數可達190多艘。

高雄港現有營運碼頭約116座,其中雜貨碼頭30座、貨櫃碼頭24座、散裝碼頭32座、榖類碼頭2座。此外客輪、軍艦、港務、工作碼頭共28座。另有倉庫96座,容量57.6萬噸。貨櫃場5處,供貨櫃轉運。港區現有貨櫃裝卸橋(橋式機)及裝卸搬運機械170架。

高雄港的碼頭依照位置與特性,可以分為蓬萊商港區、鹽埕商港區、苓雅商港區、中島商港區、前鎮商港區、小港商港區、中興商港區與大仁商港區。還有一些零星分佈的小漁港、造船廠與修船場等等。

 

開港歷史

明清時期

高雄港所在地明朝後期原為漁村,荷蘭與鄭成功據台時期都有開拓,清初已成為高屏地區商品集散中樞,原稱打狗港。清咸豐年間(1858年)依照中英天津條約,高雄港開口通商,1863年成立海關高雄關。光緒年間,清廷在此修建火砲等陣地,英法領事與洋商時來勘查。

在清代,打狗港原是南部僅次於安平港的第二大港,但由於後來安平港港口淤積嚴重,使得當時的洋船都難以進入,打狗港於是取而代之。且由於此時打狗港附近的腹地逐漸開發,加以物價低廉,因此逐漸吸引外商前來採購民生物品以及投資。從此打狗港便成為英、美商人爭逐的焦點,但其後由於美商經營不善,因此打狗港逐漸成為英商的地盤。且隨著對外貿易的逐步發展,打狗港附近產生許多新的聚落,高雄市目前許多地名如旗後庄、鹽埕埔庄、哨船頭、苓仔寮、三塊厝等地便是此時開始發跡。

 

日治時期

1895年根據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日本,台灣民主國成立並發起戰事抵抗,日軍於1896年9月方佔領港區。日本為強化本港貨運功能,於1900年後展開多次計畫拓建,1912年初步建成七座碼頭,可泊3,000噸船隻。1937年完成二度改建,可停8,000噸船隻,碼頭擴至16座,倉庫19座。10,000噸船隻也可進出港區。航線方面,1924年已有高雄-橫濱線、高雄-廣東線、高雄-天津線、台灣-朝鮮 / 滿州國線等,貿易總額當年吞吐量達158萬噸。1939年吞吐量又巨升至320萬噸,達到日據高雄的最高峰。

1944年中期以後,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展開反攻,美軍已漸次贏得新幾內亞、塞班島、菲律賓等戰場勝利,空軍已能對台灣、琉球直接空襲。10月以後,高雄港遭到盟軍猛烈轟炸,所有碼頭倉庫幾盡摧毀。日軍為避免美軍登陸作戰時利用本港補給物資,自沉大船五艘封鎖港道,高雄港幾乎成為死港。

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來台接收後,於10月正式成立「高雄港務局」主管本港業務,打撈沉船以清理航道,至1955年始恢復本港正常營運。

1959年後,高雄港展開十二年擴建計畫等多項措施,至1980年已有深水碼頭27座,淺水碼頭2座。附設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漁港、臨海工業區、一貫作業大煉鋼廠、中國造船廠(台灣中船),以及第一、二、三、四貨櫃中心等。至2000年,高雄港再度建成5個貨櫃中心,8個新建深水碼頭,營運貨櫃能力達到1,000萬標準箱(TEU)。

高雄港曾長期位居世界海洋貨運第三大港,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貨櫃進出口於2004年達到歷史紀錄940萬TEU。近來由於受到區域內其他港口,包括傳統大港香港、釜山以及新興港口深圳鹽田、上海洋山、浙江寧波、山東青島之競爭挑戰,本港吞吐略有下滑,2005年吞吐貨櫃為947萬TEU,是全球前二十大港中,唯一吞吐衰退者。目前高雄港貨運吞吐量佔全國三分之二。

2004年高雄港進出港船次約為39,000艘次,為歷年最高峰。2005年為38,000艘次。

 

航線

商業營運航線

高雄←→馬公(79海哩)
高雄←→基隆(229海哩)
高雄←→福州(243海哩,境外航運中心)
高雄←→廈門(102海哩,境外航運中心)
高雄←→香港(342海哩)
高雄←→釜山(917海哩)
高雄←→神戶(1130海哩)
高雄←→新加坡(1621海哩)
高雄←→馬尼拉(547海哩)
高雄←→雪梨(4233海哩)
高雄←→西雅圖(5478海哩)
高雄←→紐約(10965海哩)
高雄←→馬賽(經蘇伊士運河,8147海哩)
高雄←→倫敦(經蘇伊士運河,9048海哩)
高雄←→漢堡(經蘇伊士運河,10164海哩)
高雄←→鹿特丹(經蘇伊士運河,9906海哩)

 

客運航線

高雄←→澎湖縣馬公港,台華輪約5小時。
鼓山輪渡站←→旗津輪渡站,約10分鐘。


 

發展瓶頸與對策

近年來由於台灣產業轉型(出口貨品價值高、體積小、甚至需要空運),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開放,擁有相對廉價勞工的優勢,國際貿易量大幅增長,以及雙方關係緊張、中國刻意打壓[1]的影響,高雄港業務有下滑趨勢。為挽救高雄港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港區政策,規劃「洲際貨運中心」,期能將高雄港真正建成亞太營運中心。歷屆高雄市市長及各黨派候選人皆鼓吹「港市合一」以使港區與市區共榮發展。

具體項目上,紅毛港遷村將繼續進行,政府將可計畫於高雄港第二港口外海區域,填海造陸填築約512.7公頃新生地,設置5座水深16.5公尺深水貨櫃碼頭,以泊靠15,000TEU級的新一代巨型貨櫃輪。另將興建42,000DWT級之石化油品碼頭8座及石化油品卸儲中心,碼頭水深為14公尺。

目前高雄港貨運進出口總量居世界第六名(947萬TEU)。排名第七的是歐洲第一大港鹿特丹,貨櫃貨運量為929萬TEU。

 

參考資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