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
出自KMU Wiki
目錄 |
何謂注意力缺失與過動障礙(ADHD)?
所謂的注意力缺失與過動障礙( 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DHD ),在兒童期最常出現。而以注意力無法持續的集中、過度的活動力、及衝動性為特徵。
ADHD 又分為:
- 複合型:同時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的症狀
- 注意力缺失型 (ADD) :只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
- 過動/衝動型:只有過動和衝動的症狀
有多少兒童患有ADHD?
依台灣地區的統計資料,約有 5%-7% 的學齡兒童患有 ADHD 。而患有 ADHD 的 兒童依性別比例也有所不同:女童的平均指數為 2.9% ,男童為 9.2% ,男童的比 例比女童足足多了三倍。原因是男童大多以衝動及過動表現其 ADHD 症狀,較 容易被發現﹔而女童多屬注意力不集中型,比較容易被忽略。這種疾病的罹患 率,是目前小兒精神科相關疾病中最高的一項。研究發現,若 ADHD 在幼年期 發病,會有 30% 到 70% 左右,將持續至青少年及成人。前面提到,在幼兒及兒童 期間,男童的罹患率為女童的三倍;但在成人期的 ADHD 罹患率,便無特別地 的性別差異。以整體來說,成人約有 2% 左右的人患有 ADHD 。
為何會罹患ADHD?
在產生ADHD的原因方面,目前有各種不同的假設。但其根源來自神經及化學性的解釋佔了大部分。除此之外,亦有解剖學、遺傳性、環境性等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因此家長不應該有「我的小孩患了ADHD是我的錯」之類的想法。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A.神經及化學性因素
人的腦中有主管學習、自我抑制、產生動機等的網狀活化系統RAS(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而在網狀活化系統RAS內,有主管注意力的多巴胺(Dopamine)、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的物質。專家認為,當缺乏這些物質或這些物質有異常時,即會誘發ADHD。在ADHD發病的相關研究中,目前亦持續提出除了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外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色胺酸(serotonine)等亦與ADHD發病有關。所以要有前述的神經及化學性因素才會引起ADHD,更重要的是,由於ADHD是一種疾病,需要接受具體的診斷和治療,千萬不要單純地認為ADHD是因為孩子天生的個性或週遭環境所引起的。
B.遺傳性因素
在許多ADHD基因研究中發現,ADHD兒童的父母或其兄弟姊妹中,有30%的比例也有注意力缺失的問題。但是目前並沒有很具體的下結論表示,ADHD會單純地因某種遺傳性而引起,只是認為其因素會與家人有關。
C.環境因素
亦有報告指出,懷孕時胎兒的狀態亦與注意力缺失有關。換句話說,ADHD的罹患率會受到懷孕時期孕婦的營養不良、吸煙、過多的壓力、感染等因素的影響。同時,早產兒或難產時頭部受損等因素,也可能成為引起ADHD的因素。但這並不代表這樣的環境因素就一定能引起ADHD。專家認為,過去所認為的“過度看電視”、“鉛中毒”、“高壓電流地區的輻射暴露”、“日光燈暴露”、“電動玩具”、“過敏”等也會引起ADHD的說法,是毫無醫學根據的。另外,其他說法像是缺乏維他命,攝取過多的食物添加物、鹽醃製的食物、精緻砂糖等,會造成過動的說法,在科學方面並沒有確實的證據。
D. 解剖學原因
大部分的學者認為注意力缺失為先天性,或可能是神經及化學性原因所造成的現象。通常ADHD兒童腦部的基本構造在外觀上並無異常,但在腦功能方面可發現細微的功能障礙。以正常兒童為例,在胎兒期以及出生後的1年間,他們的腦部會持續成長,而在其發展過程中,會適當的形成與結合神經細胞。但是,也有可能因孕婦吸菸、飲酒、濫用藥物等各種原因,無法正常形成上述的腦部功能。以平均值而言,ADHD兒童的前額葉(Frontal lobe)比正常的兒童小10%,且大腦 Anterior superior與 Anterior inferior的容積也比正常的兒童小10%左右。
常與ADHD一併發生的疾病有哪些?(共病:Comorbid Disorders)
共病是指,一個病患同時患有 2 個以上不同疾病的現象( Pliska 等, 1999 )。通常 ADHD 兒童中,有許多會同時患有學習障礙、憂鬱症等其他小兒精神方面的障礙。以另一個角度來說,醫師臨床上常發現,原本以為患有憂鬱症或學習障礙的孩子,其實同時患了 ADHD ,甚至有些是因為 ADHD 才造成後續衍生出來的憂鬱症狀或學習障礙。而是否患有精神共病,以及其共病的病名與症狀,又會影響其治療方法。所以,爲了正確的診斷與成功的治療,專業醫師的診斷為首要條件。常與 ADHD 一併發生的代表性疾病如下:
A. 學習障礙( Learning Disorder ) 所謂的學習障礙是指,在聽、說、讀、寫、推理、運算,以及在其使用上明顯地出現困難的情況,而其原因來自中樞神經功能障礙。經歷學習障礙的兒童,也會在行為的調整,與社會相互作用中經歷種種問題。
B. 對立反抗與行為規範障礙 (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 Conduct Disorder )
在 ADHD 兒童中,約有 30~50% 出現對立反抗與行為規範障礙的情況,尤其在男童的比率偏高。一般認為引起行為障礙的原因有遺傳性因素、神經學性異常、皮膚傳導速率( Skin Conductance )的異常、低心縮壓( Systolic Preesure )、兒茶酚胺( Catecholamine )血清素( Serotonin )的神經傳導物質異常、血中男性荷爾蒙過多、腦波( EEG )與事件誘發電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異常等,以及其他心理社會性因素。由於這種兒童與人的互動較敏感,因此當他心情不好時,會向他人破口大罵或推擠,甚至會出現暴力傾向。通常這種兒童個性固執、易怒,且會做出反抗的行為。
C. 憂鬱症 ( Depression )
報告顯示出, ADHD 兒童中,約有 1/3 的比率患有憂鬱症。 雖然在青春期前患有憂鬱症的比率非常稀少,但是卻有 1% 的兒童會經歷憂鬱症。兒童憂鬱症的症狀有鬱卒、沮喪、愛計較、注意力下降、記憶發生障礙、與朋友之間的互動不好、睡眠型態與體重變化、活力不足、自我批評等症狀。
D. 抽搐 ( Tics ) / 妥瑞氏症 ( Tourrette's Syndrome )
抽搐( Tic )與本身的意志無關。其可分為兩類:其一為不自主地反覆發出詭異聲音之聲音型( Vocal Tic );與持續在臉部與身體部位做出小動作的動作型( Motor Tic )抽搐。簡單的就如晃手這些快速而短促的動作;比較複雜的就有像摸鼻子、碰別人、亂踢腿、作鬼臉等等的表現,甚至也有的小孩會模仿別人或作出疑似猥褻的動作。其症狀有眨眼睛、皺眉、噘嘴、聳肩膀、搖頭晃腦、搖擺甚至扭動整個身體、像清喉嚨般的咳嗽聲、蹙鼻或發出類似吸進鼻涕的聲音、模仿他人說話、或發出似罵人的聲音等。雖然可暫時抑制抽搐,但由於抽搐本身與意志無關,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出現的動作。因此家長的指責或處罰不會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加重病童心理不安,使症狀更加惡化,甚至亦會誘發其他情緒上的問題。如果同時出現運動抽搐和聲語抽搐,且其現象持續 1 年以上,即稱為妥瑞氏症。由於同時出現兩種抽搐現象,症狀會較嚴重,但只要接受藥物治療就能獲得改善。
E. 躁鬱症 ( Bipolar Disorder )
躁鬱症是一種交替極端性的情緒,例如高昂的情緒(躁症)與低落的情緒(憂鬱症)交替。大部分會出現在成人期,但也會出現在 10 歲以上的青春期,出現在兒童期的比率非常稀少。通常躁症可以輕易地被發現,但在躁鬱症中的憂鬱症發病期較短,因此鬱症的部分很難被觀察到。躁症的症狀有:情緒變化非常大(例如:幸福 → 煩躁 → 憤怒 → 攻擊等)、過度自信、活力充沛、好幾天沒有睡覺也不會感到疲倦、話變得多、散漫、且會反覆做出危險動作等。鬱症的症狀有:煩躁、情緒低落、持續性的憂傷、無法解釋的哭泣、會有自殺的念頭、無法感到快樂、感到頭痛、腹痛等的身體上的不適、亦會感到全身無力、疲倦、無法集中精神、感覺生活很枯燥等。
F. 睡眠障礙
亦稱為夜驚( Sleep Terror Disorder ),主要症狀為睡眠中感到極度的恐怖而被驚嚇等。通常會在入睡後 1-2 小時內發生,驚嚇現象會持續約 1-10 分鐘左右。心跳急速加快,大量地流汗,呼吸急迫,一時無法保持清醒狀態,早上起床只記得曾發生過非常可怕的事情,但幾乎不記得晚上所夢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