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Muse 新謬思歷史組

出自KMU Wiki

在2014年11月19日 (三) 23:12由Iman627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一、作者簡介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 作者:吳乃德 簡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黨外雜誌《新 潮流》編輯,美國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社會系訪問副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 作者:胡慧玲 簡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職《自由時代》雜誌社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著有《我喜歡這樣想你》、《島嶼愛戀》、《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等書。曾從事基隆地區和臺北地區二二八口述歷史採訪,合著《悲情車站二二八》等五書,以及合著《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白色封印》、《在異鄉發現臺灣》。現任「上尚講堂」策畫人。


二、【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之摘要

<第一章 意外的反叛者>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八日下午三點,臺北市成都路的「新蓬萊公共食堂」,聚集將近七十位「黨外人士」。這次會議是外省籍知識分子和本省籍政治人物的首度大規模正式集會,而會議討論的主題是國民黨在選舉中的舞弊,以及選舉法規的不公。與會的焦點人士雷震曾是蔣介石的親信,一度是國民黨的權力核心人物。但近幾年,他的《自由中國》雜誌卻集結一群外省籍知識分子,鼓吹民主、人權理念,並正面批判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獨裁、違反民主、侵犯人權。


<第二章 衝撞獨裁的言論火花> 雷震《自由中國》雜誌不斷批評蔣介石和國民黨違反民主、侵犯人權。這樣一位外省知識分子竟然和有社會基礎的本土政治人物相結合並且利用雜誌一邊宣揚民主理念一邊甚至批評政府當局的總總做為,難以容忍的蔣介石終於開始著手處置這項大膽的行動。不論是利用政工系統及救國團所發行的刊物發動圍剿《自由中國》的行動,或者干擾雜誌的印刷、向書店施壓令其不得銷售《自由中國》等等,都透露出了肅殺的氛圍,但這樣的氛圍並沒有使雷震退縮。


<第三章 燃燒的民主思潮> 一九五七年八月一日《自由中國》開始刊登的「今日的問題」系列,對蔣介石的黨國體制發動攻擊。雜誌中的社論文章檢討了「反攻大陸」的思想,這等於質疑了蔣氏父子政權的正當性與立國精神,氣氛越來越緊張,但雜誌的運作並沒有因而停頓,胡適返台就任中研院院長,而傅正也成為雜誌的專任編輯。而此時雜誌的運作,也由單純的言論階段漸漸轉變為實際行動,一股組織政黨的力量悄悄醞釀。


<第四章~第七章> 胡適在《從一黨到無黨的政治》中說:“最有效的政治訓練,是逐漸開放政權,使人民親身參加政治裏得到一點政治訓練。說句老話,學遊泳的人必須先下水,學彈琴的人必須先有琴可彈。憲政是憲政的最好訓練。”他在《我們什麽時候才可有憲法》中說:“民治制度的本身便是一種教育。可是在此書裡的胡適,作者不斷讓我們感到胡適似乎非常爭議性,雖然他是當時自由民主的精神代表人物之一,然而所見到的卻是對於蔣氏政權各種程度上的屈服,讓我們有些對於胡適的形象有些翻轉。


<第八章 明天過後> 《自由中國》被警備總部起訴、雷震遭逮捕後,共同編輯雜誌的一批人紛紛也遭整頓的命運。逮補雷震的行動,不僅是限制了當時人們言論自由,更是衝著私自組黨的行動而來,因此,這些雜誌同夥後半生得繼續為這項不良人生紀錄而付出代價,但真誠的知識份子處在那樣的時代,卻身不由己。雖然《自由中國》民主運動持續時間短暫,也無具體的成就,但卻是黑暗時代中的流星,向後人展示:即使在蔣介石的權威下,仍然有正直的靈魂。


<第九章 文化禁錮中的沉悶時代> 《自由中國》、《公論報》陸續被下令停刊之後,獨立的聲音消失了一段時間,台灣也進入一個思想漸趨荒蕪的年代,一切停滯,直到《文星》的出版。對書籍、雜誌的無限度查禁,是所有威權和極權政府保衛政權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人民終究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文星》在李敖出任主編前,象徵人們渴望知識和見識的開拓,在之後則開啟一段文壇上的「中西文化論戰」,雖然最終不是那麼具深刻歷史意義,但卻也都是對言論自由致敬的足跡。在1965年,《文星》最終也遭查禁,但卻留給當時人們某種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十章 青春火焰繼續燃燒> 體制內的民主改革運動被撲滅後,僅存的出路是號召人民起義。透過各種方式,彈藥,抑或是傳單,規模或大或小不絕如縷的冒出在60和70年代,但許多都在策畫階段就慘遭國民政府逮捕。挑戰不合理的政治行動和聲音看似都消失,但卻為往後年輕人炙熱的心所燃燒火苗種下點燃的種子,不久,台灣大學出現《新希望》學生刊物,起初呼籲教育改革,提升大學生素質,到後來從自覺運動爭取民主,這群青年學生藉關懷社會督促國家進步,但過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第十一章 預告民主運動> 1960年代是世界性的年輕人騷動的年代,歐洲大學生認為「革命是生命的狂喜」,美國大學生則參與黑人的民權運動、發動反戰、言論自由、反主流文化、婦女運動等,全世界的大學生都在反叛,台灣也不例外。而釣魚台的主權問題,保釣運動的熱潮,意外的引起台灣人的中國認同危機,也讓改革派將目標瞄準了產生裂縫的中國認同的問題,這一切都將由戰後出生或成長的世代所主導,而不僅是論政,而是參政,甚至是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