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美-墾丁
出自KMU Wiki
台灣之美---墾丁
- 101003052 張景棠
- 101003091 黃晟恆
- 101003102 林育典
- 101003104 林健銑
- 101003129 陳駿國
目錄 |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 西部:
1.南二高到南州交流道下,順著沿途指標直走到墾丁
2.高雄市區由88快速道接二高從南州下,沿途沒有收費站
3.中山高走到底,接17號省道往墾丁
- 東部:
1.從南迴公路接(199甲)往壽卡,然後有東西兩種路線:
1.往西由牡丹、車城接17號省道往墾丁
2.往東從旭海、港仔、滿洲再往墾丁
2.走完南迴公路再從楓港南下
大眾運輸
- 飛機:
1.飛到高雄小港機場,轉搭客運到墾丁
2.直達恆春機場
- 客運:
西部:搭統聯或其他客運到高雄車站 ,再到車站前轉客運到墾丁
東部:搭客運到楓港,再轉客運到墾丁
- 火車:
坐至高雄站 ,再轉客運到墾丁
墾丁景點介紹
自然景點
白沙灣
景點地址:位於貓鼻頭西北方的海岸線上
墾丁國家公園內的白砂灣,是由海洋生物殼體所組成的貝殼砂灘,形成的一片長約500公尺,寬約40公尺的潔白砂灘而得名,沙粒均勻,晶瑩明亮,全年都適合游泳、潛水帆船、騎水上摩托車等海上活動。陸上則可烤肉、露營、在自行車步道上享受騎車健行的樂趣,秋冬時節可看夕陽沈入海中,夜晚也是觀星的好去處。
墾丁森林遊樂區
墾丁森林遊樂區佔地約466.8公頃,園區內擁有超過1000種的熱帶植物,為台灣地區唯一的熱帶植物園,由於此地地形景觀奇特,舉凡珊瑚礁岩形成的峽谷、鐘乳石、洞穴及石筍,再加上豐富的各式生態資源,因而造就了來墾丁必遊的超人氣景點。
關山
關山位於恆春半島西南方,又名高山巖,山頂上除了有著依珊瑚礁岩建造的福德宮外,上頭還有顆巨大礁岩-飛來石(福靈龜),由於這裡的地勢高亢,因此每每夕陽西斜滿天彩霞,落日餘暉遍佈海面,美麗的氛圍讓人沉醉,而「關山夕照」更自古代時期,就被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社頂自然公園
社頂自然公園佔地約180餘公頃,平均高度在200公尺左右,與墾丁森林遊樂區同列為墾丁國家公園內的兩大森林區,園區內以珊瑚礁林所形成的地形為主,並且遍布各式奇岩怪石,舉凡草原、鐘乳石、石筍、石柱、裂谷等地景及設有步道、休息涼亭、解說標識,每年10月還可在此觀賞灰面鷲、赤腹鷹,是玩家來墾丁的必遊勝地。
龍坑生態保護區
緊鄰鵝鑾鼻公園,在佳鵝公路的起點,龍坑全區為隆起的珊瑚礁地形,由於地處鵝鑾鼻夾角的端點,冬季海浪拍打著礁岸,旺盛的侵蝕作用,造就了龍坑全區的崩崖、裙礁、峽谷等獨特的地形,由於形狀像條龍,龍坑因而得名,二一五種珊瑚礁海岸植物滋養其間,並有種類繁多的鳥類和爬蟲類等,不論是珊瑚礁地形或是動植物生態都深具研究的價值,所以被列為生態保護區。進入龍坑必須事先向墾管處申請,到管制站憑許可證及身分證換取通行證,由管制站步行到目的地─珊瑚礁台地,距離約一點三公里
,單程約二十五分鐘。
人造景點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1991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篳路藍縷的規劃建設工作於焉展開…,歷經無數的努力與挫折,終於在民國89年2月25日完成「台灣水域館」開館,從此正式朝向國際海洋教育與研究的無限領域邁開腳步。在館務多功能性的思考下,除了教育、學術、保育層面的提昇外,「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亦朝向社區性、娛樂性、國際性…等全方位的領域拓展;同年七月,館中之水族館部門,在甄選後委由「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專業經營管理。此舉,不僅開創國立社教單位首宗委外經營的案例,更徹底落實專業分工的合作理念。
未來,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繼「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開幕之後,將以結合水族館及全數位影像化的方式,介紹涵蓋全球水域、古海洋的「世界水域館」,所有進度預計將在民國94年年底以前完成。屆時「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不僅將成為國際級首屈一指的博物館,並將為中華民國在跨世紀的海洋教育、研究、展示方面,寫下最耀眼的一章。
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公園以燈塔聞名,為台灣最南端的景點,也為墾丁最浪漫、最美麗的地標,園區佔地約59公頃,設有展示館、濱海步道......等等,在白色唯美建築前,經常成為攝影人取景的處所。
墾丁生態介紹
墾丁位處於熱帶,區內動植物種類豐富。根據統計動物達4246種,植物也有1520種。特有植物十分繁複,包括:瓜葉馬兜鈴、臺灣紅豆樹、鵝鑾鼻大戟、恆春鐵莧、南仁五月茶、恆春金線蓮、恆春石斑木等等近110種。由於墾丁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過境此區的候鳥種類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秋冬之際南下避寒的伯勞與灰面鷲,灰面鷲到達墾丁的時間常於十月十日前後,故又稱「國慶鳥」。 此外,墾丁北區的龍鑾潭也是境內水鳥聚集的地點,包括雁鴨與鷸鴴科鳥類均可發現。在墾丁外海曾見的鯨豚類有大翅鯨、抹香鯨、吉氏海豚及黑身瓶鼻海豚。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在恆春西海岸之海口附近可見鯨類,而冬季時恆春半島各處沿海均可看到成群海豚。
在各種生物中,墾丁最著名也最為人知的當然就是珊瑚了,然而墾丁海域的珊瑚生態系26年來越來越走向單調,而活珊瑚的覆蓋率也在26年間減少60%。「珊瑚白化」是珊瑚體內共生的共生藻因為強光和高溫等逆境的影響,而離開或是被珊瑚宿主排除體外,使得珊瑚的外觀呈現白色骨骼的狀態。全球暖化使珊瑚面臨白化或死亡浩劫,核能發電廠的建造,更使情況雪上加霜,珊瑚礁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生態區,它提供許多種類海洋生物食物的來源,構築成一相當豐富的生態系,也提供許多種類海洋生物生長的棲所,孕育了許多生物資源,為人類及其他生物所利用。因此,保育珊瑚成了我們刻不容緩的問題。
墾丁大海介紹
生物相面貌
墾丁的海域唯珊瑚礁海岸,是數年來清澈海域的重要典範,其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更是名聞遐邇,自1937年起 墾丁的生物相即受到學者的重視,歷年來的研究紀錄中,屬於石珊瑚類的有60屬225種,而屬於軟珊瑚類的 14屬42種,至於水螅珊瑚類則有4屬10種。有些珊瑚物種甚至數量極低且稀有,例如因為被盜採而曾經轟動一時的扇形軟角柳珊瑚,當地由於珊瑚多,每到珊瑚繁殖季節時,海底便是一幅如繁星般的排卵盛況,成為重要的光觀景致。
由於珊瑚礁生態發達,因此坐擁著豐富的物種,光是已經被命名的魚類就有1105種,其中有半數以上是稀有種 例如具有藥用價值且種類繁多的海蛾魚 ,以及和軟角珊瑚共生程度極高的國寶魚種豆丁海馬,近年來甚至還不斷有新物種被發現,例如2010年在墾丁後壁湖一帶發現的角吻鰕虎,都是墾丁海域稀有的魚類物種。
除了魚類,墾丁最為人注目的居民便是甲殼類的生物了,甲殼十足類就有35科295種,其中以扇蟹科49種最多,其次為長臂蝦科38種,槍蝦科32種等,當然,墾丁更少不了寄居蟹的蹤跡,最常見於墾丁地區淺亞潮帶的蓋氏硬殼寄居蟹是數量最多的寄居蟹,除此之外,甲殼類的新物種更是為人津近樂道,一種學名為Neoliomera Pubescens的螃蟹在2009年被發現,全身粉紅色並帶有可愛的白色斑點,被譽為「草莓蟹」,另一特殊物種在水深三十七公尺的深海中被發現,是一種學名為Rhopalaea respiciens的海鞘,除了打破海鞘生長深度的紀錄外 更發現其具有抗癌功能,成為研究地球暖化的學者所矚目的焦點。
另外,近期內墾丁誕生了一種能吸收藻類行光合作用維生的肯果柱狀海天牛,是新發現的物種,為共生生物多添加了一筆新的生存模式,外型也十分美麗亮眼。
海域價值與重要性
提到海域價值,或許觸動了環保人士的神經,但墾丁值得保護的眾多理由中,海域價值即貢獻卻是重要的理由之一,值得我們以永續經營的態度適度享有它的美好。
墾丁最為人所知的便是觀光資源,每年吸引上千遊客進駐,帶給當地相當龐大的收益,常見旅客在沙岸上欣賞風景散步,由於海面廣闊,夏季時海景優美,水上活動也因而興盛,例如後壁湖海域盛行香蕉舟、恆春南門附近的衝浪活動、以及最為人耳聞的浮潛,成為墾丁獨一無二的旅遊體驗。
除了觀光資源外,由於墾丁特殊的氣候,造就了許多灌木植物為優勢種,密生成天然的防風牆,通常以林投為主,伴生的植物有臭娘子、黃槿、土沉香、草海桐、白水木等,另有一些爬藤植物攀爬灌叢上,如大萼旋花、雞屎藤等,這些植物葉片多肉質且表面蠟質豐厚,適合儲存水分並防止水分蒸散,本區也生長了許多耐鹽的草本植物如無根藤、濱豇豆、雙花蟛蜞菊,大體上植株多為宿根性,有利固定於地形變動大的沙岸,並協助防堵每年強勁的大風所造成的風沙,並防止砂土淤積地的擴散,本區更富含貝殼砂,提供人們不一樣的夢幻沙灘,同樣涵養了旅遊的經濟價值。
墾丁生物資源豐富 環境優美 更涵養了物種的多樣性 近年來更成為生態教育的好教材 當我們面對墾丁如此獨厚的經濟價值與重要性 美麗的海洋似乎代替著造物者的眼眸像我們傾訴和諧共存的真諦,期待我們以一顆節制愛惜的心,永續享有造物者賜給台灣的第二座伊甸園。
墾丁人文
墾丁國家公園內不僅自然景觀資源豐富,也有許多而且值得珍惜的文化資產。
墾丁史前遺址
位於石牛溪東畔,於西元1903年由日本人宮本延人發現,其中多為石板棺,距今約四千餘年,為目前為止少數未經人為擾亂、保存良好的史前遺址。遺物中尚有細繩紋陶器,此為新石器時代一項重要的工藝發明。
《鵝鑾鼻史前遺址》位於燈塔西北側之珊瑚礁及緩斜面上,民國四十五年首為林朝棨發現,七十年公園規劃時再度發現,距今約二千年到五千年,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的先陶文化,新石器時代的細繩紋文化。
南仁山石板屋
位於南仁山腰近九棚灣處,為一土族舊社遺址,房屋以石板構建而成的,石屋分列為四排,約六十戶,今己傾圮。距今約七百年歷史, 其建築格調類似今之排灣族。屋內有養豬遺跡,屋外有一座尚稱完整的祭台。
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海面為海程轉捩之處,下多暗礁有礙船隻航行,燈塔於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興建,由英技師哈爾定策劃,清吳光亮、周有基監督,時經六年而於光緒七年完成,次年(1882年)啟用。迄今己有百年的歷史。其間歷經戰爭的破壞,民國三十九年整修,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電燈,光度一百八十萬燭光,見距二十海浬,為航海重要指標
恆春古城
恆春古城因牡丹事件後,由清代大臣沈葆禎上奏當時同治皇帝在此地設城,因由此處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所以就將原本「琅嶠」舊名,改為現行所種的「恆春」,城牆以磚石灰土砌築而成,設有四個城門,雖經過百餘年的風雨日曬歲月洗禮,現行的恆春古城仍是台灣少數保存較完整的歷史遺跡。徒步在古城巷道間,斑駁的紅磚,綿延的城牆,古廟、石碑、詩文其古意濃厚,彷彿讓人回到了時光隧道般,讓人憐惜這歷史的痕跡。
社頂自然公園
其地形呈現由中央高地向四周傾斜之丘陵台地,南面較陡,北面稍緩,最高點約300公尺,亦是國家公園內最重要的石灰岩台地地形,為研究石灰岩地質之重要區域。
公園內礁石上之樹林常年受東北季風吹襲,而形成特殊的風剪樹,因屬於抬昇之高位珊瑚礁岩(恆春石灰岩),生長其上之珊瑚礁植群,榕樹類植物之不定根、熱帶雨林、季風林植群及毛柿母樹林等混合體之景觀,獨具特色,更是各種野生動物生存繁殖之場所,是典型的珊瑚礁森林生態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