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Wendy83328

出自KMU Wiki

在2012年10月30日 (二) 15:43由Wendy83328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台灣之美---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 101019006 林珂瑀
  • 101022007 劉孟杰
  • 101023015 王文千
  • 101026011 蕭傳威
  • 101026037 楊佩萱

交通資訊

一.自行開車

  1. 國道3號→台3線→梅山交流道(279K)→162甲線道(梅山、瑞里、瑞峰、太和地區)
  2. 國道3號→台3線→竹崎交流道(290K)→166線道(竹崎、太興、瑞里)
  3. 國道1號→嘉義系統交流道(264K)→82號快速道路→國道3號→中埔交流道(297K)
  • 註一阿里山公路午後易起濃霧,請減速慢行或利用上午時段上山。
  • 註二阿里山公路、新中橫公路全線為雙線柏油路面,中央並有雙黃線貓眼反光標示,請勿任意超車,注意行車安全。
  • 註三阿里山公路56K、66K附近設有景觀休息站沒有廁所,但是在石棹大明汽車修護廠旁設有公廁。
  • 註四阿里山公路落石發生路段,在前後都會標示落石起點、終點,路過宜多加注意。路況阻斷查詢,可電公路局第五區工程處阿里山工務段 05-2592427。

二.大眾運輸

  1. 國光客運台北西B站 → 嘉義站 → 阿里山站
  2. 嘉義縣公車總站 → 石棹 → 奮起湖線
  3. 嘉義縣公車總站 → 石棹 → 阿里山線
  4. 嘉義縣公車總站 → 石棹 → 達邦線

鄒族

(1)簡介: 鄒族又稱曹族,語言為鄒語,大部分居住在阿里山鄉附近,依照地區性又可劃分為北鄒和南鄒,北鄒大約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周邊,南鄒則分布在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等地方,現在鄒族人數大約為6943人(2012年6月份資料),是全台灣人數僅次於賽夏族(6152人,2012年5月份資料)的第二少的原住民族。 他們的五官輪廓鮮明、鼻樑高聳,有一首歌曲「高山青」是這樣形容他們的:「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傳統鄒族人以狩獵以及種植高山蔬果為生,現在多以經營高山茶園,種植筊白筍、高麗菜、山葵等高山蔬果為生,亦有人改種植香水百合等精緻農業為生。 (2)文化:

  1. 婚姻制度:鄒族為一個父系社會,採用父系繼承為原則,以嫁娶制度為主,意即婦隨夫居的情況為大宗。
  2. 財產繼承:傳統的鄒族文化中,土地為公有地,家族中的財產由長子繼承之。
  3. 社會制度: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而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4. 階級制度:

(一) 頭目(peogsi): 即整個部落的領導人。 (二) 征帥(eozomu):爭戰、獵首的指揮官。 (三) 勇士(maotana):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1. 主食:以小米、番薯、芋頭、玉米等為主食,蔬果、魚類、肉類等為副食品,惟以食用熊肉和豹肉為一大禁忌。另外鄒族的竹筒飯和小米酒也是相當聞名的美食,作法是將小米等食材放入一年生的竹筒中用火烤熟,如此一來不但擁有竹子濕潤的水分,還有竹子的香氣滲透的小米中往往令人食指大動,當初也是因為竹筒讓上山打獵的鄒族勇士們方便攜帶食物所衍生出來的特色美食;另外原住民的祭典少不了酒,但是鄒族人平常不釀酒的,唯有在祭典期間或只有婚喪喜宴時才會釀酒,而喝酒人大多是族裡的長輩,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喝酒是一個很神聖尊重的事情。
  2. 服飾特色:鄒族服飾以皮革、麻布和棉布為主要材料,顏色以紅,白,黑色為主,尤其男子盛裝時多穿著紅色,因為據說紅色是戰神最喜愛的顏色,而皮革製成的各式衣物,諸如皮披肩、皮套褲、皮衣,更是鄒族男性服裝的一大特色,裝飾著飛羽的男性皮帽,除了裝飾用途,更有表示能夠承擔部落與家庭的責任的特殊意義。服飾還能顯現出穿著者的地位。頭目或征帥等具有勇士的資格者,帽子前緣可以附加寬約六公分左右的紅色紋飾帶,帶上可另外裝飾珠玉和貝殼片飾;捕獲威猛山豬的人,可以在平常的銅製手鐲,增加用山豬牙裝飾而成的臂飾,到了重要儀式時,族人都需穿上隆重的服飾,以示尊重。
  3. 鄒族部落中最重要的祭儀為「播種祭」、「小米收穫祭」與「戰祭」三大祭儀,每年七、八月鄒族部落舉行小米收穫祭(Homeyaya)後,由部落長老共同商議是否要舉行Mayasvi祭典。而舉行 的情況有下列二種:

(一)當勇士對外征戰凱旋歸來後,將所帶回來的敵首先放在神樹旁,待舉行過 Mayasvi之後,才將人頭放入敵首籠內安置。 (二)男子集會所需要修建或重建時。 上述兩種情況並非年年都有,因此過去並非每年定時舉行Mayasvi。現在達邦與特富野兩個部落,每年二月輪流舉辦Mayasvi祭典。

   傳統的Mayasvi以部落為單位,因此舉行的場所在男子集會所。其表面的意義在於彰顯戰士的武勇,而內在 最重要的精神,則在於期勉族人要以自身的精神與生命保護整個大部落,並祈求戰神降臨佑助。因此,Mayas vi可視為是對外來威脅的袪除,而且是與生命有關的儀式。
  1. 生命豆祭:自2002年開始舉辦的阿里山鄒族生命豆祭,其實並不是一個傳統的鄒族祭儀,而是一個以鄒族集體婚禮為主軸,並結合阿里山部落人文、觀光、產業等資源,由地方政府輔助協辦的新興節慶。也因此,細心的外族人或許會發現,這個活動截然不同於鄒族的二項重要祭儀Mayasvi(戰祭)和Homeyaya(小米收穫祭)那般具有宗教般的肅穆氣氛,斷然不許外人侵擾,而是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備好小米酒、山豬肉,嘉年華會一般,歡迎遊客上山來,盡情同歡。
   開辦「生命豆祭」的緣由,主要是因為鄒族內長老有鑑於族內人口日漸減少,在鄉公所及地方政府的協助下,特別於2002年舉辦集團結婚,讓族內青年男女參加,以鼓勵結婚,並繁衍後代,以延續族群生命。而這所謂的生命豆,其實是在鄒族部落週邊,四處可見的一種蔓藤豆科植物,鄒語稱作「fo'na」,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的「肉豆」。它每年十一月開花,長出豆莢,是鄒族人隨手可得的傳統美食。由於它不畏土壤貧瘠與惡劣環境,依舊以其堅韌的生命力,遍地繁生,因此取其為活動的象徵,命名為「生命豆」,並將活動稱之為生命豆祭。
   生命豆祭舉辦的時間,訂在每年fo'na花開時節的十一月左右,一般為期二~四週,尤其在每個週末假日,是活動的高峰期,往往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伴侶們牽手同行,更讓生命豆祭的活動現場,飄滿了愛情的香甜氣味。
   整個生命豆祭的主軸──鄒族傳統婚禮,除了有鄒族族內的新人參與之外,也歡迎一般民眾報名。婚禮過程巧思結合了鄒族傳統,首先,新人必須接受鄒族的成年禮儀式,全體新婚男女出場分別接受長者訓話後,由長老在每人的臀部象徵性的鞭打二次,象徵成年而必須擔負起更多的責任,並由長老為男方戴上傳統皮帽、為女方戴上傳統頭飾。接著,新人們穿過鄒族勇士搭起的長茅陣,並互相交換信物──新娘將手中的生命豆花交給男方並放入男方的火器袋內,男方則將手中的信物生命豆交給女方並放入女方的披掛袋內,並共飲「同心酒」,最後新人互給對方深情的一吻,同時由族中長老分別為一對對的新人祈福。而後,族人們便開始了歡樂的舞蹈,為新人慶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