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所哲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1年5月4日 (三) 13:29由Greenpat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目錄

作者簡介

本書內容討論

進入蘇菲的世界

●伊甸園

●魔術師的禮帽

自然派

●神話

●自然派哲學家

●德謨克利特斯

●命運

希臘三哲人

●蘇格拉底

●雅典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希臘化時期

●希臘文化

●兩種文化

凌晨四點~下午四點

●中世紀

●文藝復興

下午五點:理性主義

●巴洛克時期

●笛卡兒

●斯賓諾莎

下午五~六點:經驗主義

●洛克

●休姆

●柏克萊

●柏客來

下午六點:啟蒙

●啟蒙

●康德

下午六~七點: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

●黑格爾

●祈克果

晚上七點:進化理論、挑戰人類自我的態度

馬克思

達爾文

佛洛依德

佳句摘錄

問題延伸




作者簡介

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

  喬斯坦.賈德,生於1952年8月8日,挪威的世界級作家。就讀奧斯陸大學時期,主修斯堪的那維亞語言、哲學、神學和文學,曾任文學與哲學教師。於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賈德談人生》,如今已是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家。

  賈德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境。他於1991年成為全職作家,同年發表的小說《蘇菲的世界》享譽全球,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售量超過三千萬本。他的作品動人心弦,啟發無數讀者對於個人生命、於歷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討。其他作品包括《沒有肚臍的小孩》、《青蛙城堡》、《紙牌的祕密》、《依麗莎白的秘密》、《西西莉亞的世界》、《我從外星來》、《瑪雅》、《主教的情人》、《馬戲團的女兒》、《橘子少女》等,近年最新力作《庇里牛斯山的城堡》中文譯本,將由2010年11月面市(木馬文化出版)。

  賈德除致力於文學創作,啟發讀者對於生命的省思外,對於公益事業亦不遺餘力。他於1997年創立「蘇菲基金會」,每年頒發十萬美金的「蘇菲獎」,鼓勵能以創新方式對環境發展提出另類方案或將之付諸實行的個人或機構。




本書內容討論

  倫理學有個重要基礎,就是「黃金律」或稱「互惠原則」,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互惠的對象並不只是同一時空下的他人而已,還包括了下個世代的後世子孫。我們要保護環境,給後代一個乾淨的地球。人類是唯一有「宇宙意識」的生物,因此,保護環境不只是地球責任,而是「宇宙」責任。


進入蘇菲的世界

●伊甸園

  介紹主角蘇菲的身分,再由一封信只寫著”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引導整個故事進入哲學探討的主題。對於讀者也丟出一個餌----神秘人士,讓人想繼續一探究竟事件的原委。

●魔術師的禮帽

  哲學家的信告訴蘇菲,一般人看世界都是理所當然的,而哲學家的角度則是永遠不會對世界感到習慣。此章的寫作技巧是用媽媽的態度當鮮明的實例,還有用兔毛作生動的比喻。

佳句:如果妳因此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妳就會發現自己其實和剛才所說的火星人一樣神秘。妳看到了外星來的生物,同時也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平凡。

自然派

●神話

  在人以哲學角度思考之前,人類都以神話來解釋當時人類無法理解的大自然的變遷。

●自然派哲學家

  自然派哲學家的出現,以經驗和理性思考挑戰以往用神話解釋的自然現象,再探討至”基本物質”的想法。在不同哲學家不同理論的提出後,可以得到一個廣泛認同的思考方向──世界是由「一種以上的物質」所構成且萬物藉會變化。

佳句:我們無法「學習哲學」,但或許能學著「用哲學的方式思考」。

●德謨克利特斯

德謨克利特斯認為事物皆由最小單位「原子」所構成,被稱為唯物論者。

●命運

對於不可知道未來,人們往往需要一個解釋,而常以宿命來囊括一切。可謂宿命論。

希臘三哲人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一關注個人的社會地位,並劃分哪些是天生或環境影響,而稱自己為哲學家,認為智慧來自內心,且知道自己所知有限,並依照自己內心的理性判斷是非。

●雅典:

  蘇菲藉由錄影帶觀看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時期的雅典外觀和文化。

●柏拉圖:

  柏拉圖企圖掌握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他認為有形的東西都會流動,最終都會消失、分解,但萬物的「理型」是永恆不變的。另外,他和蘇格拉底一樣,都認為我們只能藉由內心的理性才能了解到真理。

●亞里斯多德:

  和柏拉圖相反,他在意變化,即感官世界,他認為理型並非一開始即存在,而是先被感官察覺而存於事物之中。但他也接受柏拉圖的天生理性,才使我們能夠藉感官來分類世界。他提到世界是由物質和形式所組成,質料能組成事物,形式則是個別特徵。

希臘化時期

●希臘文化:

  分化出了許多學派:犬儒學派強調自身幸福,而非從外在得到幸福,因此無須被外界影響;斯多葛學派提倡「一元論」,且認為命運無法改變,事情並非偶然而是有所安排,這安排具有必要性;伊比鳩魯學派則強調物質生活的享受,只在意自己的世界和沉溺於自我的放縱之中才是最高目標;新柏拉圖學派則強調絕對善的存在,而惡、負則是相對產生的,並提倡神秘經驗,即有時靈魂會和上帝合而為一,以永恆觀點體會世界。

●兩種文化:

  印歐民族強調多神論,主張悟道便能和神合而為一,相信輪迴、轉世;閃族文化則強調一神論,而歷史是線性而非週期性,並認為生命意義是為了從罪惡中解脫。

凌晨四點~下午四點

●中世紀

  若將人類歷史當作時鐘來比喻,中世紀在四點左右開始。中世紀籠罩歐洲1000年之久,被稱做黑暗時代;有些人認為中世紀帶來了萌芽,學校制度就是從此開始的。在希臘羅馬文化分裂後,西方的羅馬天主教、東邊的東羅馬帝國、南向的阿拉伯文化傳承下來,並在義大利北部匯集,成為文藝復興的開端。

  聖奧古斯丁將柏拉圖的理型放在上帝心中,保留柏拉圖所說的「永恆理型」;聖多馬斯認為世界上存在「自然的神學真理」,能透過基督教的信仰、或是運用與生俱來的理型得到真理。

●文藝復興

  聖多瑪斯後不久,統一的天主教文化開始出現裂痕。哲學和科學越來越脫離教會神學,宗教生活和理性思考的關係也漸趨自由。中產階級脫離了封建貴族和教會、歐洲和西班牙的阿拉伯人、拜占庭接觸密切,使歐洲人重新關注希臘文化。文藝復興不同以往,以人為出發點,因此創造出新的觀點,世界彷彿重新復甦了,藝術、建築…等領域都有長足發展。「新科學方法」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是一種用感官來探索大自然的方式,人們開始質疑教會的權威。宗教也出現了革命,文藝復興時代的確是生機盎然。

下午五點:理性主義

●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的意思本來是「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對比文藝復興的平實和諧,巴洛克藝術顯的對比鮮明。巴洛克時期的戲劇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生活的象徵──人生如戲。巴洛克時期,「唯物主義」「理想主義」是明顯共存的。唯物主義衍伸出決定論,認為人沒有自由意志。

●笛卡兒

  笛卡兒感興趣的課題有二:一是我們擁有的確實知識,二是肉體和靈魂的關係。他希望我們用運算數學時運用的的「理性」來解決哲學問題,因為唯有透過理性,才能得到確實的知識,感官是完全不可靠的。他認為世界有兩種型式,一是實體,二是擴延,是個二元論者。

●斯賓諾莎

  被逐出教會,第一個對聖經提出「歷史性批判的人」。以永恆的觀點看世界,認為大自然就是上帝。覺得宇宙中只有一種實體,是個一元論者。人沒有自由意志,只能在上帝(自然法則、內在原因)中做出決定。

下午五~六點:經驗主義

●洛克

  在十七世紀的理性主義後,掀起的另外一陣風就是經驗主義。洛克認為,我們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反映了我們曾看過或聽過的事物,也就是概念是從外在事物中獲得的。接著,洛克將感官依照性質分為「主要」與「次要」:「主要性質」指的是擴延、「次要性質」指的是無法真正呈現物體本身故有性質,只能呈現外部實體對感官的作用,也就是說人各有所好,個體的感官經驗不盡相同。

●休姆

  人有兩種知覺:「印象」,對外在事物的直接感受;「觀念」,對印象的回憶。很多概念(複合概念)都是由許多單一印象所組成,「自我」就是一種。他是一位經驗主義者也是不可知論者,認為人因「習慣性期待」造成對這世界所有現象有所成見,因此若違反這期待所發生的事,就會被視為"超自然"或"奇蹟",他覺得那只是沒體驗過也或許會發生的事罷了。在倫理學方面,休姆認為人對於道德、言語和行為等並不全然是由理性決定,而是而是情感。

●柏克萊

  柏克萊懷疑所有我們認為存在的事物,我們無法用感官的知覺認定一個東西的存在,包括我們自身的存在。他認為萬物都是來自於「靈」,就連時間和空間也因靈而存在,是他創造是他給予的,而柏克萊的靈指的就是天主。就像是書中主角蘇菲和艾伯特,他們認為自己是存在的,所感知到的世界,所認知的事物都是真實的,但是他們其實只是席德父親筆下的人物。

●柏客來

  說明了所有蘇菲身上發生怪事的原委也就是揭曉了他們是出現於席德父親寫給席德書中的人物,但就因書中人物也察覺到自己只是作者的影子而讓席德感到他們如此的真實。

下午六點:啟蒙

●啟蒙

  法國啟蒙時期,成為當時歐洲哲學的舞台,提倡"回歸自然",將這樣的理念推行到人權與教條上,也促使了女權運動的開啟。

●康德

 康德不否定休姆說的:我們永遠也無法證明自然現象之間的關聯,也就是說對於「事物本身」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去了解,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理性去理解這世界,所以世界的因果並不是真正他的本質(因為我們也無從去了解),而是存在於我們心中。"會去追尋因果"就是人類理性的特色。而且永遠會有兩種全然相反但能性相當的看法同時存在,像是有人認為世界一直都存在,但若是界不曾開始要如何存在?在宗教方面,康德提出"實踐的設準"的概念,他認為若我們要實踐人類的道德,則我們必須先假設上帝存在、靈魂不朽、人有自由意識。在倫理學方面,康德認為每個人天生就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且這種道德法則古往今來皆適用,稱「無上命令」:尊重每一個人的本身,而不是要將他人當成達成某種外在目的的手段。

下午六~七點: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

  十八世紀末期,歐洲盛行的理性主亦遭致反動,因而從理性主義與知識主義中反叛出浪漫主義。浪漫主義強調個人『情感』、『想像』、『經驗』和『渴望』,並對藝術有一定的追求,認為藝術的型式較哲學可完整表達自我;嚮往大自然及『世界精神』,但浪漫主義過於脫離實際生活及極端的情緒表達常遭人詬病。

●黑格爾:

  『黑格爾主義』為延續的浪漫主義。與浪漫主義根本不同在於黑格爾主義更重視人類的生命、思想與文化。且黑格爾認為真理來自人類的理性,認為真理與理性沒有恆常。黑格爾並另外提出辯證法,成為極為重要的思考模式。

●祈克果:

  浪漫主義盛行一個世紀後,再次有人提出反動。祈克果的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重要性與特殊性,否決之前浪漫主義時期強調的『世界精神』,創造出重視個人存在感體現的存在主義。亦認為真理是個人的,屬於『普世性』的問題對個人而言缺少重要性,因此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在於主觀性問題。

晚上七點:進化理論、挑戰人類自我的態度

●馬克思:

  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事實上並無直接關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類的思想意識受所存在社會的影響,易及社會制度、運作模式會影響人類的觀念,而非人類的觀念影響社會制度。並強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為經濟力量。共產主義則是對當時擁有生產工具及剝削勞工階層的資本家與其資本主義的反動。

●達爾文:

  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上帝造人說,並揭示地球物種的推演進化,打破人為神聖而動植物為人而活的中心觀念。但這樣的論述想當然引起當時教派不滿。

●佛洛依德:

  佛洛伊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基本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佛洛伊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佔主導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超我),受到壓抑得不到紓解的衝動而透過夢、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佛洛伊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將那事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自由聯想也是解決的一個辦法。

●我們這個時代

  隨著各時代的思想潮流,每一時代都有其特性的思考主軸,而如今擁有著是多元思考,有著以人的存在為出發點的"存在主義";認為凡事都無意義的"虛無主義"甚至是"唯物主義"和"超自然心理"(像是通靈,飛碟等等不可知事件)各執其詞.這世代的哲學深受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影響,他對於宗教式哲學思考不感興趣,而是希望人類能『重新評價所有價值』,要重視生命本身,並提出:要忠於這個世界就別聽信讓你有超自然期望的人

●花園的宴會

  這一章節極具故事性,花園的宴會是為了歡慶蘇菲的十五歲生日所辦的,而這也是一場哲學性的餐宴,蘇菲邀請特別來賓"亞伯特"來發表哲學演說並訴諸其賓客其實他們所存在的世界只是少校的虛構想法,但很顯然的大家只會把它當成謬論;而這一場宴會其實也是一齣秘密計畫,蘇菲和亞伯特暗自籌畫已久,為的是能夠脫離這虛構的書本世界的到真正的自由。

●對位法

  蘇菲和亞伯特成功的脫離了書本世界,來到了少校和席坦所存在的『真實』世界,但他們畢竟只是少校虛構的角色,所以即使到了真實世界也活像是靈魂一樣,沒有血肉之軀更不能和真實的"人"交談;另一個故試賣點是:由於席坦對於爸爸任意操控蘇菲他們世界的不妥行為感到生氣,因此她也擬定了秘密計畫要於少校回國時好好的反諷他

●宇宙大爆炸

  哲學的始終目的是發覺那些不易知卻又誘人的「真理」,宇宙就是其一;舉頭看黑夜數憶兆計的星星正閃爍,但那些都不是當下的情景事實我們所看到的是幾百萬年前的宇宙,在宇宙裡沒有一刻是現在所呈現的是過去,沒有一刻是固定所以我們所知的不可能永恆;宇宙是多麼浩瀚而我們卻像星塵一樣渺小,在地球之外尚存在著許多不可知,而真理沒有明朗的時候但思考挖角之卻能使我們不斷成長茁壯!

佳句摘錄

蘇格拉底

p89 鄉間的樹林不會教我任何事情->藉由討論而探究事物的真理

亞里斯多德

p140 人最大的特徵就是擁有理性,在感官世界體會到事物之前,理性是真空的,所以我們人並沒有天生的觀念->因為和柏拉圖的理型理論比較起來,亞里斯多德的論點充分許多。

希臘化時期

p165 對,我要請你站到旁邊去,別擋住我的陽光。->雖然是在講犬儒學派,但能夠換個角度而有所滿足,也是一種獲得幸福的方式。

p169 死亡和我們無關,只要我們還存在,死亡就不會來臨;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就不再存在->很有意思的想法,對於人生的生死很豁達,有種活在當下的解釋,而死亡,則交給不存在之後。

中世紀

P224 只對了一部分,並不等於全錯。

文藝復興

P250 測量可測量之物,至於無法測量之物,則設法加以測量

巴洛克時期

P280 carpe diem把握今天 memento mori 別忘記你終究會死

P282 存在或不存在,這是問題所在

我們的本質就像夢,短短的一生就在睡夢中度過

笛卡兒

P292 Cogit,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p459.如果人類的腦袋簡單得足以讓我們瞭解的話,我們還是會愚笨的無法了解他。

p464.只有我們自己卻支舞們純粹是為了遵守道德法則而行動時,我們的行為才是自由的。

p465.康德說:有兩件事我越是思考越覺神奇,心中也越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

浪漫主義

P456 天才的理想就是閒散,浪漫主義者的美德就是懶惰

P461 大自然就像花朵,不斷伸展枝葉與花瓣,也像一個持續吟唱詩歌的詩人。

黑格爾

P478 人類的理性是動態的,是一種過程。而『真理』也就是這個過程,若要判定什麼是最真實、最合理的,則除了歷史的過程之外,沒有任何標準可以依據。

P486 我們描述『真實』的時候也等於說出了許多與真實相反的事物

康德

P490 如果人類的腦袋簡單得足以讓我們瞭解的話,我們還是會愚笨的無法了解他。---因為自己是心理系,以為讀這科系就可以清楚的了解人,才強烈發現不盡然,不過這也是我們努力要達成的目標,儘管路途甚遠。

P494 只有我們自己卻支舞們純粹是為了遵守道德法則而行動時,我們的行為才是自由的。---我覺得不一定要"道德法則",遵守一個"原則",就可以讓自己覺得很自由,前提當然是要"確知",那種清楚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為何做什麼的感覺很棒也很重要。

P498 康德說:有兩件事我越是思考越覺神奇,心中也越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康德真正的體會是什麼我也還還沒有透徹體會,只是他說出這句話當下的感動,一定是無比強烈令我羨慕的。

祈克果

P503 那些透過裡性或知識而得之的事情,一點重要性也沒有。

P504 如果我能客觀地抓住上帝,我就不會相信祂了。正因為我無法客觀地抓住祂,所以我必須相信祂。

P505 Credo quia absurdum (我信,因為荒謬)

馬克思

P521 推動歷史的力量事物質的變化:精神關係不會造成物質上的改變,反而是物質的改變才造成新的『精神關係』。

P514 人生辛勞全空虛,死之驟至結局

我們這個時代

p603『一個東西只是「在己(in itself)」,而人類卻是「為己(for itself)」所以說人和東西的存在不同』

花園的宴會

P634你們要懷抱批判性的思考和眼光檢視上一代的價值觀!




問題延伸

Q1:為何照柏拉圖的理型理論來看,事物的數量會倍增?

Q2:理性主義在哲學史中占有很大的地位,甚至現代的許多學科中也是。那如果搬到現實生活中呢?難不成不夠理性就會餓著無家可歸,過著悲慘的日子嗎?到底理性對於真實的生活有多重要呢?

Q3:我想由感官世界延伸出一個問題。

  我們第一印象所看到的東西往往會成為那樣東西的基模,也正因如此我們往往將自己囚禁於感官之中;拜賜於科技發達我們如今能"知道"那些我們感官無法察覺的微小(原子)或宏大世界(宇宙),但就在同時我們又該如何調適呢?從古至今都相信的所見及所聞,現在那些看不見的想像(儀器觀測)世界又怎麼能去認定它必定是真理呢?或者只是把神話換的型式包裝上那些我們感官不可知的地方?(從小看宇宙圖,我就很好奇人們究竟怎麼知道地球是在銀河系裡確切的位置)




讀書心得

洪群甯

  剛開始看這本書真的覺得毫無意義,認為哲學只是耍耍嘴皮絲毫不具意義,探討的不過是那些人是什麼?靈魂是什麼?的無聊話題。但是在看完上冊過後發現其實哲學就像科學一樣,他希望我們都能懷敗著一顆像剛出生嬰兒對世界的那般好奇,沒有什麼事情應該是理所當然的,隨時隨地都應該有著批判懷疑的心態,才能不盲從或是苟且偷生的將我們好不容易能作為”人”的權力給白費了(千萬別當只會呼吸的一塊肉!!)

  另一個讓讀者感興趣的事,作者喬斯坦。賈德的寫作技巧,他讓三個世界(蘇菲的世界;席坦的世界;我們的世界)交織在一起,並不時的丟出一些餌讓讀者(我們)想要去了解到是怎麼一回事,原本枯燥乏味的哲學史穿插了許多釣人胃口的故事性,我們就好比是席坦一樣看著這一本”蘇菲的世界”有很大的渴望想要翻下一頁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但結局似乎沒有寫得很死它留給我們許多想像的空間,或許用意是希望我們可以繼續思考下去當個懷抱好奇心的孩子吧!


邱繼緯

  上個學期我修過哲學,而哲學也是一直以來我想接觸的;然而上了哲學課,並不如我想像中的有趣,反到是有些艱澀乏味。事後自己找了哲學史跟哲學書來看,也不如看蘇菲的世界來的印象深刻。

  原先的我以為,要認識哲學,最好是從像教科書那樣編排好的書本中獲得全盤的架構比較好,才不會迷失方向,換來的卻是枯燥乏味。蘇菲的事件採用對話的方式&科幻的內容來提高我們對哲學的興趣,對我來說,這點成功了,它讓我想要再看第二次、第三次。 現實生活中有著許多腦袋不清醒的人,而被虛構出來的人物卻是如此的精明,甚至能夠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我覺得是有點諷刺意味的。之前看過《紙牌的祕密》,同一個作者寫的,我都還蠻喜歡的。很高興在剛入門哲學時就看過這兩本書了。


莊澤允

  本身喜歡思考東西,結果莫名其妙就對哲學有一些興趣了...只是不太喜歡去鑽研哲學有甚麼分派,純粹只是想去思考這個世界罷了,讀過蘇菲的世界後我比較能夠接受為何要了解這樣的歷史和這些流派的演進,也較能夠接受「了解歷史的脈絡,我們更能看清或體會到那項事物的本質」這種話了。

  蘇菲的世界描述這樣的歷史完全不枯燥,因為它不單單只是丟給你一個理論,而會舉生活例子,讓我們能夠不僅只是在腦中思考,而是能遍及到生活。雖然以有點科幻的方式來呈現蘇菲所在的世界,可是思考一會兒,那樣的世界也或許是真實且存在、可發生的,因為我們會許本身也是如此也說不定。

  此書不僅僅在講哲學,也可能只是單純教導哲學,因為哲學或許就是如此廣泛,值得我們一直去省思,即便沒有獲得解答。


利宜玲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比較像一部簡略的西方哲學史。雖然一直對哲學有興趣,但也一值不是很明白西方哲演進的過程,因此之前的學習都只是片段式的。片段式的學習比較可以深入某個哲學家,探其思想,但確無法明確知道整個思想的來龍去脈。透過《蘇菲的世界》比較有統整性。

  這本書我覺得處理得很好的部分在於,他並沒有太多作者主觀的想法在裡面。對於每個時期每種思想都提出正反兩面的看法。我會認為哲學,應該很難找出肯定的「真理」,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那為什麼要學習哲學史呢?我認為這是讓我們的思考有個可依循的基準點,不至於讓想法太過偏離。但也一樣,沒有一種說法一定是對或是錯的。


陳映汝

  哲學,在上大學以前對我來說是個陌生,富有神秘感的領域。當時只活在死板教育體制下的我,遙望著歷史悠久,雄偉而精緻的哲學之門,憑自己的力量實在很難其門而入,頂多也只知道希臘三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好笑的是,好像只是把這些人的名字和哲學兩字做連結的記在腦中,對他們的哲學思維連一知半解也稱不上。大部分的人認為,哲學家就是成天無所事事的思考些沒有答案,對社會沒有貢獻的問題;想讀哲學系人總是會被認為是想不開並問說: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社會觀念的淺移默化,這樣的刻板印象是有植在我心中過,只是我會去想:為什麼這樣沒有用處,好像是會浪費時間生命的事,可以存在的如此悠久?如果它真沒有用抑或對人是有害處的,不就早該被遺忘被淘汰了?要解答這些疑問,我必須親自去了解哲學到底在幹嘛,這也就是我想開啟哲學之門的契機吧。

  大學,跳脫死板的讀書模式,可以利用多元的資源去了解有興趣的領域,於是我大一上的時候就選了哲學課來修。哲學的大門開啟了,只是它只開了一個小隙縫,隙縫穿射出令人為之讚嘆的光。我還是進不去,可是卻已能將臉逼上前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從小隙縫中想要窺探門後的世界。只有半個學期的課,這樣博大多元的世界何就此盡收眼底?老師挑了較重要的人物做介紹,試圖讓我們體會各個學哲家的思路,讓我們感受思維的撼動,也提出問題讓我們自己去思考。有被哲學想法震懾到的人都會覺得半學期不足夠吧,於是我們開啟了讀書會。

  一開始也只是想要讀有關哲學的書,不管是尼采、沙特還是柏拉圖,一些有名的哲學家的著作都好。最後選定"蘇菲的世界"一書,對它粗淺的了解止於一本用小說形式寫成的哲學史。可能我對於"小說"二字抱有比較深的期待,在書上冊的前面部分讀的有點累,只是簡述各派哲學的想法還有形成的契機。作者可能也料到這點會讓讀者興趣缺缺,穿插了富有戲劇性的劇情,很多神奇的事發生,讓我整個摸不透故事到底要做什麼。在解說各學派的想法時,作者做了很多比喻,而且比喻的都很好,很能讓我一下子就了解某學派的想法。而且對於很抽象的想法,作者的鋪陳比喻的功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像是我會疑問懸疑的明信片不斷從四面八方來襲之外,還有為何哲學老師會說明信片的寄件人會害怕他們說到柏克萊的哲學思想?因為柏克萊的想法認為我們都有可能只是某個人筆下的人物!這就是為何會有怪事不斷發生在蘇菲身上,因為他們所發生得事只是要送給寫下他們的人的女兒的生日禮物,可是寫下他們的人卻又是寫下這整本書作者喬斯坦‧賈德的哲學教材,這就是一個從書的第一頁第一個字就開始的一個比喻,可以讓我很強烈的感受到這哲學的思絡,讓我也不禁懷疑我們是否也跟他們一樣?只是不明生物或是一個巨大思維或者是很多人所稱的上帝所操弄的東西,很可能在我打下這讀書心得並不是真我所想(可能我也從沒存在過),只是那力量讓我這樣做,目的也是為了它自己而存在,也或許事長得像本著作並取名為陳映汝的世界,也說不定。

  哲學的大門已開啟,我已能側身通過。這門巨大而厚重,把世俗世界和哲學世界狠狠隔開。有人能在這兩個地方來去自如,有人可能連接進這扇門的興趣和意願都沒有。那是個遼闊且能讓人深深感動的世界。讀完這本書後,我更能憑自己的力量自行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