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米奇‧艾爾邦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1年4月27日 (三) 18:25由Autorarn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米奇‧艾爾邦:愛與生命

遇見 米奇‧艾爾邦讀書會

宗旨:藉由作者的理念,連結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使我們更深層的了解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運作方式:藉由每位組員輪流導讀書的內容,,最後進行心得分享、問題討論, 彼此腦力激盪,分享自己在本次的閱讀下,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讓這次讀書會的分享更有意義。


簡介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他出生於美國,是名成功的體育記者,儘管在體育新聞界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能讓大家認識他的原因,是由於他寫了關於他和他的大學教授墨瑞再次重逢的回憶錄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米奇艾爾邦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行雲流水的文筆,而他的作品也特別關注「死亡」、「生命」、「親情」與「愛」,給予許多人正面的影響力,再次喚醒人們對生命的省思。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一、本書摘要

艾迪死後在天堂遇到五個影響他一生的人。

1.藍膚人-約瑟夫˙柯維齊克。 馬戲團成員之一,皮膚為藍色的原因是由於小時候容易焦慮,醫生以硝酸銀當做要寄給他服用,以至於皮膚病變。 故事:小艾迪跑上馬路上,約瑟夫受驚嚇之餘心臟病發身亡。艾迪遇到約瑟夫之後才知道他害了他。

2.小隊長。 艾迪年輕時曾參與太平洋戰爭,那位小隊長為了阻止艾迪衝進火場,對他的右腳開了一槍,造成他一生瘸腳,卻救了他一命,在最後犧牲自己的性命拯救了隊員們的性命。

3.露比。 露比碼頭遊樂園,露比後悔創建了這座遊樂園(他先生為他創建的)因為有太多人在那裡喪失生命,在原諒和包容的力量下,露比教導艾迪學會寬恕,原諒爸爸。

4.艾迪妻子-瑪格莉特。 走過許多場別人的婚禮最後走進艾迪和他妻子的婚禮

5.被艾迪燒死的女孩-塔拉。 一位菲律賓小女孩,艾迪在戰爭時因為憤恨燒了所有的房子,但那小女孩因此葬身火窟。當艾迪遇見那小女孩之後,小女孩請求艾迪幫他洗澡,脫下衣服之後滿身傷疤。艾迪小心異異的洗去他身上的傷疤。艾迪在此學到了生命的寬恕,也就是最自己的原諒。

在這個故事裡,在老艾迪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點點的自己。由於父親的嚴酷而痛苦,長大後卻也無法實踐自己的理想,以為被別人束縛在困境裡,其實自己並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好想留住甜美的時光,然而往事帶來揮之不去的夢魘。 如果不能確知意義,為什麼要對陌生人伸出友善的手? 無法解凍的冷淡,達不到的期望,在身上留下一道疤:你曾經錯過一個人、始終沒有對最心愛的人說出那句重要的話。 取消的那班飛機出了事,是誰遞補了你的位置?人與人之間的缺陷與無理應該如何釋懷? 假如你認為人生是一趟孤獨的旅行。你能活著或許是因為有另個人為你而死去。你來到這裡,也許是因為有一些人正等著你為他們帶來意義。 當你不在乎失去,你才真的愛著。當你完全付出自己,你才真的活著。

二、佳句摘錄

「沒有哪一個故事是單獨存在的。」P.19

「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無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P.72

「再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P.73

「沒有誰的生命是白白浪費掉的,如果花時間去想著自己有多麼孤單那才是浪費時間。」P.75

「犧牲是人生的一部份。」P.132

「想獲得平靜必須先跟自己和解。」P.157

「仇恨是一把彎曲的刀,我們造成的傷害,其實也傷害了自己。」P.192

「公平這個東西不能決定生命與死亡。」P.72

三、心得

  我們生命中有很多的人不斷出現,或許有很多人我們覺得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但是或許真正對我們意義重大是那些我們從來沒關心過的人,像是書中的主角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終其中有三個就是跟他幾乎只是打過照面但卻影響他一生的人,他們為他犧牲了生命,但與其說是犧牲更不如說是讓他代替他們好好的活下去,特別是那個小隊長,他壯烈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不在他自己的預料之中,但他拯救的一車的人。或許我們有時後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平淡乏味,或許我們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但是我們活著,活著就有活著的意義,可能有我們未完成的工作在等著我們,或是正有人等待我們守護著。

  第一個藍膚人跟他的關係會讓人聯想到所謂的蝴蝶效應,或許我們自己做了一件感覺沒什麼的事,但對他人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故事裡他害死了他。第二個小隊長毀了他的一隻腿但救了他的命,但是結果證明了那棟著了火的房子裡真的有一個孩子,孩子因他而死,但是在那種情況下他也救不了那孩子,而且最後還是那個孩子帶他上天堂的,感覺有點感傷。第三個人雖然他並不認識,但是要是她不存在那他的人生可能就會完全不一樣。第四個人是她的妻子,不用說當然對他影響很大,最後一個人就是那位被他燒死的小女孩,但她的心中並沒有仇恨,而是寬容,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吧。

  犧牲對我們來說不再是小事,因它成就了大事;書中也說道在我們失去的同時,我們也得到了些什麼。但往往我們只聚焦於我們失去什麼,而模糊了其實我們也得到了許多。得來的也常常不是具體,它會用另一種方式呈現,我們時常沒去注意到,所以總是以為沒有回饋,但他是真真確確發生的,又或許你只是把這珍貴的回饋傳遞給另一個人。就像艾迪是在遇到小隊長後,才發現因為他只關心戰後失去的東西,結果他失去了好好活著的機會。以及,小隊長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成全了艾迪的。所有的生命都是互相交錯的,即便是死亡,他不僅僅只是帶走了某一個人,而是要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變,像蝴蝶效應般,當初一個無心的舉動,不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但這舉動卻在別人身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知道藍膚人在一開始為了艾迪而死的時候,有沒有也這麼自怨自艾?

  我們以為怨恨是一項武器,可以用來攻擊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可是仇恨是一把彎曲的刀,我們造成了傷害,其實是傷害了自己。怨恨使我們躊躇不前,艾迪一直不願原諒自己的父親,認為一切都是如此的該死,如果他不被困在他那個家,他或許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但他在遇到露比時,他學到了寬恕,寬恕他父親,只可惜他在父親旁放聲大哭,他父親也感受不到了。看到這,我也差點落淚,有什麼事情是我沒有看清而誤會人家的?

  然而愛,就像雨水,可以從表面開始滋潤,讓一對愛侶全身浸潤在喜悅裡。然而,有時候,人生的怒火由上往下烘烤,愛情的表面就乾涸了,這時一定得從底層補充養分,照顧根部,維持愛情的生命。當然,愛也不單單只能用於愛侶。因為愛有分很多種,愛迪在瑪格莉特身上找到了感激的愛。 在最後,他也終於知道自己並不是這麼可有可無的可憐人,他認為他一生所做都是浪費時間苟延殘喘活著,但遇到了最後一個他燒死的女孩,他向女孩道歉,女孩也告訴他,其實他這一生保護了很多像她這樣的女孩,所以,他過去活著也不是沒有意義的。

或許是命運把所有人牽在一起,不管相關或不相關,所有人都彼此影響著,可能在某個瞬間,有人因為我們而死去了,可能是一個陌生人,但我們的生命是這樣的交錯著。

四、問題反思

1.一定要用生命替補另一個生命嗎?

→或許失去了一個生命不一定能換得另一個生命的延續,但一個生命的犧牲一定 有它的價值。

2.為什麼他的母親沒有出現在他的天堂裡?

→他了解他母親的愛,就沒有必要多加解釋。

3.為甚麼艾迪最後選擇「星辰快艇」做為他的天堂?

→因為他很愛他的妻子,在怨恨以及憤怒之後,他平靜的接受了他的一生。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一、本書摘要

  「曾經,Mitch是老師眼中的希望。大學畢業之後,他進入社會的浮沉,在換面的理想與人生中掙扎。直到十六年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和老師重逢。而他的老師,只剩下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間。於是,Mitch又上了14堂Morrie的星期二的課。這次,這門課的學生只有他,不用教科書,課目叫作-生命的意義,Morrie用他的人生經驗來教。」第二次畢業,沒有證書、沒有學士長袍,滿滿的是Mitch對老師的感謝和懷念。
   對於”活著”,我們都有自己的哲學,而Morrie他已能預知自己的死期,由他來說出生命中值得重視的課題,告訴我們該如何生活,學會如何去愛,以及接受愛。最後,Morrie停止呼吸,在家人唯一不在的時候,如願以償的走得很平靜……。


二、佳句摘錄

「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死亡讓所有人變成平等,讓素昧平生的人也會為彼此的命運落淚。」

「別放手得太快,也別死撐得太久。」

三、心得

  Morrie在自我意識裡,看見了自己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懦弱和悲傷,捨不得放下人世間的一切,但最後他逃脫了那無謂的束縛,以幽默的態度笑對人生最後的幾個月,Morrie說:「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我想,死亡對一般人來說太沉重了,唯恐不及阿! 但是,如果不相信自己有可能明天就會死去,又怎麼能夠好好把握每一天呢?

 

  關於家庭,Morrie提到他母親過世對他的打擊很大,家人的支持是『精神上的安全感』,與朋友、同事的支持是截然不同的,家人不會像朋友們一樣轉身告別離開,無時無刻的關懷、隨時注意我們的情況,家人的愛無所不在,力量也十分強大。

  現在在這個物質充裕的社會裡,我們常常分辨不清楚”想要”跟”需要”,「我需要食物,但我想要王品牛排」,我們用不著自欺欺人,裝得很清高,只有徹底瞭解其必要性,就可以判斷自己真正需要什麼,EX:”想要”就像加工食品添加的副原料,只是滿足你的味蕾,但在實質上對你的健康一點幫助也沒有。

  老實說,很多人一直不懂愛是什麼,是等到父母離去之後感到思念,然後查覺到愛的存在時,才懂”愛”?還是跟男/女朋友分手之後,感到痛不欲生才明瞭是”愛”在作祟?生命最要緊的事情,可能學會付出愛,也接受愛,我們常常會認為自己不值得接受別人的愛,可能被視為軟弱,但「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為。」就像Morrie說的一樣。

四、問題反思



再給我一天

一、本書摘要

  中年男子查理(綽號:奇克),本是職業棒球選手,但是在受傷之後,他的棒球生涯也劃上了句點。此後他謀生不順,個性變得乖僻難纏;他自暴自棄,終日酗酒。妻女離他而去。當他得知獨生女連婚禮也不要他參加,他覺得自己被打碎了。

他決定自殺。

  但是在兩次自殺失敗後,他在一個靈異般的情境與母親重逢。他回到老家所在的小鎮,陪母親渡過了一天。這是很平常的一天;但這一天也很不一樣,因為母親終於說出了那個秘密。 她的母親帶他去拜訪了三個人:

第一次的拜訪是去幫蘿絲老太太做美容。查理的母親原本在醫院做護理的工作,可是後來卻轉行做美容美髮。當時查理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母親要從護理工作轉而去做拋頭露面的美容美髮。透過母親與老太太的對話,查理才明白當時的原委,也才知道母親當時在工作所受的委屈。

第二次拜訪的是查理小的時候,負責幫忙清掃他們家的清潔婦人瑟瑪小姐。透過母親與瑟瑪小姐的對話,他才知道,母親在撫養他們小孩長大的過程中,不只做過美容美髮的工作,還跟著這位婦人兼差去到處打掃,只為了能夠維持家計。

第三次的拜訪的對象其實就是他父親的另一個妻子。從他母親的敘述,他終於得知母親當時堅持不讓他的父親再回來這個家的原因—因為他的父親和別的女人有過婚姻且育有一子。在查理的母親發現這個事實前,他的父親一直在過著兩個家庭的生活。

  父親當年為什麼要拋下他們,離家出走?這個問題像一個不曾痊癒的傷口,在查理心中淤著血。而今這個秘密像煙一樣浮出,他震驚,卻也茫然─煙散之後,在今生與來世之間的某一個地方,查理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得知了母親為家庭所做的犧牲。

  查理努力記住母親在他們重逢那天給他的溫柔,把他以為已經破碎的生命重新拼湊起來。他重新活了一次。 意外與母親相聚的這一天,讓查理懂得了甚麼叫「家」。

二、佳句摘錄

1. 你可以把餘生用來珍藏各種時光,但它們都比不上你想重拾卻再也要不回來的那段時光。(p.10)

2. 當你所失去的那個親愛的人重新出現在你面前,會對抗這件事的,不是你的心,而是你的理智。(p.110)

3. 已經擁有的,我們不夠在乎。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遺憾」這兩個字。(封底)

4. 當你凝視你母親,你就是在凝視你在世上所能見識到的最純粹的愛。(p.242)

5. 你們必須愛你們的婚姻,把婚姻當第三方。(p.190)

6. 每一件事物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一幅畫如何掛到牆上,一個傷疤如何留在你臉上。(p.269)

7. 信心、愛心和努力——只要你有擁有這三項,就什麼都做得到。(p.226)

8. 下山與上山的時候一樣,必須同樣仔細關照自己。(p.195)

9. 回頭重新做一件事,不向你想像中那麼容易。(p.183)

三、心得

  奇克的父親,一直以來只關心奇克的棒球生涯,因此,為了討好父親,他緊緊抓著棒球這項運動,就連最後已經很明顯無法再走這條路了,他心裡還是忘不了這個已過去的夢想。他漸漸走向自我頹喪,依靠酒精來麻痺自己,卻把自己的家庭給賠上了。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奇克所想要得到的關愛,在他父親那裏根本找不到。但是,他卻還是執迷不悟,盲目地聽從父親的指示。而他所做的決定,不管是為了棒球休學,還是在母親生日時撒謊,每一次他選擇站在父親那邊,都間接地傷害了他的母親。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奇克很愚蠢,為什麼一直看不清誰對他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人?但是仔細一想,人性不就是如此嗎?「已經擁有的,我們不夠在乎。要等到失去了,才會懂得『遺憾』這兩個字。」我們總是在追求我們沒有的東西,卻常常看不到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做孩子的人總是這樣。把得到的愛視為當然,而渴望把尚未得到的部分填滿。」因為父親的缺席,奇克從小到大不斷地想辦法尋找父親的愛,但在這同時,他卻忽略了一直在他身邊給予他照顧、支持的那個人—他的母親。作者用插敘的方式,在故事進行的主軸中穿插了「母親站出來支持我的時候」和「我沒有站出來支持母親的時候」,產生強烈的對比,讓我也開始反省,我是否也曾經讓母親傷心失望?而她又無怨無悔地為了我做了多少付出?身為孩子的我們,常常會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有時會覺得他們囉嗦而感到不耐煩,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樣可能會無意間傷害他們。等到我們自己成為父母時,才終於了解到,父母的嘮叨背後有多少擔憂和顧慮。      在書中,奇克多了一整天和母親相處的時間。這意外的一天,讓他懂得什麼是「家」,把他支離破碎的生活重新拼湊起來。而看過這本書的人,也獲得了重新檢視自己人生的機會。雖然人生不可能重來,但至少可以把握剩有的時間,把事情做對。

  媽媽是最不會替自己著想的人。「我只知道她叫做媽,那是我給她的名字。」主角看到很多以前愛慕她媽媽的男人,開始思考似乎沒有把媽媽當成一個女人,沒想過媽媽也曾是外公、外婆的孩子,或是曾經有許多朋友圍繞的萬人迷,對他來說,她就是用隔熱手套把晚餐端上桌的媽媽。但媽媽並不是生下來就是媽媽的,只是一旦當了媽媽後很多的自己就被放棄了。 一直到自己已經不是孩子以後才發現這些事,然後想要重新再來一次。但主角已經沒有會重新再來一次了。人生沒辦法睡個覺,起床就可以再來一次。那只好像義大利女人最後說的,原諒。原諒自己已經犯下的錯,然後再繼續往前走。不要放棄自己,因為永遠有一個人不會放棄你。他媽媽說:「有時候,做子女的人會忘記這一點。他們以為自己是父母的負擔,不知道自己是一個得到實現的願望。」一個願意讓父母犧牲自己的實現的願望,是不是不應該那麼輕易的被放棄。      還好我們還沒有允許複製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不管他們和我們之間是怎麼相處的。

  讀這本書最讓人感動的不是書中的故事,而是藉由主角的故事所想到的,自己的故事。作者似乎是把許多人和自己的父母的事也一併寫在旁邊了,看書的時候同時地在讀著兩個故事。      總會有一個時候,自尊完全被擊垮,然後覺得自己糟透了,糟到沒有能力可以讓自己不要這麼糟。糟到沒有人會真心地想要理會自己,或是不值得被任何人理會。但是當我們的世界就快要崩塌時,總會知道有"一個很堅固安全的地方"永遠敞開手臂等著我們躲進去。它只需要說出像主角媽媽說的:「查理,好啦好啦,發生甚麼事啦?」那樣簡單的句子,就可以很有力量的讓安全感把我們抱得緊緊的。在它面前,可以把自己的懦弱和缺點毫無保留的攤出來,因為即使如此,還是一點也不會動搖它對我們的愛。也所以很容易地去傷害它,因為無限的包容會讓人失去警覺。當孩子的人太容易為自己著想了,父母不會對抱怨孩子:「你都不了解我!」然後我們就忘了,忘了大人的世界有更多討厭的煩惱。      當一切都變得一團亂,想要放棄時,就再給自己和永遠在那裡的家人一天吧!

四、問題反思

1.為什麼奇克的媽媽對他那麼好,但在每次到抉擇的時後還是選擇了他的爸爸?

→因為越得不到爸爸的愛,所以越渴望得到它,在奇克心中還是有期待存在的, 在一開始他爸爸對他說:『你只能選擇當爸爸的兒子或媽媽的兒子,不能兩個 都當』所以他毅然決然選擇了當他爸爸的兒子。

2.什麼原因導致奇克的生活脫序?

→爸媽離婚,童年創傷,棒球生涯因傷停止,母親過世,自己的婚姻失敗,最後他女兒不讓他參加她的婚禮…造成他最後選擇了自殺,因為他覺得「與其說活 著有什麼意義?還不如說活與不活有什麼差別?」活著也沒有人想跟他互動,倒不如選擇結束生命。


小組問題討論

1. 活著的定義是什麼?

可以依自己的意識做自己喜愛的事,而且能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標,感受到周遭的人事物。瞭解自己是為了什麼人或事活著,且更重要的是為自己而活。

2. 要如何與自己和解?

以奇克的故事為例,奇克在看清楚事實之後,雖然當下不能接受,但事後必須同理那個錯誤發生的真正原因,且衷心地原諒自己,才能停止那些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的行為

3. 失去的同時也會獲得嗎?

我們的心就像個小孩子,手中握著一只娃娃,卻盯著店裡的玩具念念不忘,也擔心手中的娃娃被別人搶走,或是媽媽說要分別人玩。我們都害怕失去,但殊不知失去也是一種獲得的方式。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到來的是好或壞,但也因為我們失去過,才更懂得珍惜擁有。


體驗

(各組員對於本次讀書會心得) -----------------------------------------------------------

蘇怡因:

     當初組這個"遇見 米奇艾爾邦"讀書會,原因很單純,自從看過<<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跟<<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改編的電影之後,我便愛上了米奇艾爾邦的故事,進而想藉由閱讀書籍來進一步瞭解他的理念,不管是<<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還是<<再給我一天>>,想要表達的原則概念儘管簡單且清晰,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就是難以實踐。   愛跟生活之間有著剪不斷的連結,我拿<<再給我一天>>裡的主角奇克為例子,他的母親就像穩站在他身後的柱子,長久以來奇克沒有珍惜那份母親奮不顧身支持自己的力量,反而想要繼續向前尋覓父親的肯定和關愛,直到母親逝去,那份支持的力量瞬間消失,奇克瞬間向後墜入深淵,才明白母親已經徹底離開他了。母親因為愛,不畏風雨、不怕忽視,仍選擇站在奇克的背後,照顧他支持他。 愛本身的力量很大,但我們常常會不知道該如何使用,更糟糕的情況是使用錯誤。舉例來說,社會上常聽到有人為愛而殺害情人或自殺的事件,因為分手、外遇等,你能說他們不「愛」了嗎?只是拿愛當藉口,合理化自己傷害別人或自己的動機。        太多人不懂得享受生活,名譽、成就、賺錢、養家太多被抓來當成自己汲汲營營合理的藉口,甚至為了成功,不惜踐踏他人、出賣朋友、更欺騙自己。金錢可以滿足人的口腹之慾、物質享受(甚至是性需求的滿足),但它最基本的不過是個交易媒介,賦予它價值和意義的是人類,被它害得走投無路的受害者也是人類!說來諷刺,生活的價值被自己創造的東西抹殺掉了。   感謝這次讀書會的夥伴,彼此分享自己的觀點,每次的分享都熱烈不已,一起碰撞出的火花可以開一場煙火大會了呢!謝謝妳們。

古芸:

     一個讀書會裡五個人,每個人又不同的成長經歷,並說出不同的人生觀。藉由這一次的讀書會探討了生命的本質與意義和自己存在與離開。組裡每個人有不一樣的見解,時同時異,都令我反思,且在心中有很激盪的火花。 要19歲了,不包括嬰兒時期,我已經活了這麼久,虛度嗎?活得有意義嗎?且我還會繼續活下去,那未來我為了什麼而活?有什麼是我一直不願意放棄原諒的呢? 即便現在,讀書會結束了,我的生命還延續著。我會一直反省,並繼續閱讀其他類型的書為自己的人生找解答。且瞭解,生之偉大死之不畏懼。   我的人生,現在已經改變,不是行為,而是心境。接受他人觀點,反省自己觀點,矛盾的點在何處?有什麼真理可循?心實老師說;「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真理。」那我要尋找的是–在心中那把價值觀的尺!   很開心我們從頭到尾都是全部人一起出席,一同討論,不曾放棄其中一個人的意見,且大家願意互相合作,這是書裡沒說到,但卻讓我們成就到的事。讀書會真是個奇妙的活動,大家都自動自發,我想這就是大學生應該要有的態度。合作,並充實自己,將空閒時間那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生命因此富足,死了也不足為惜。

張艾瑄: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我覺得,一群人聚在一起分享和討論的感覺很棒!這次讀書會的主題是「遇見米奇‧艾爾邦」,他寫的好幾本暢銷書就算大家沒看過,應該也都聽說過。因為我先前已經讀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和<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所以這次我是負責作者的最新著作<再給我一天>。每個人看完自己負責的書後,再進行心得分享,藉此了解大家對於生命、死亡等各種議題的看法。   米奇‧艾爾邦的書都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死亡。但是,雖然他的書表面上是在探討死亡,內容卻都是在描寫主角的人生。可見,在面對死亡之前,我們首先必須正視我們的人生。這幾本書中的主角在面臨死亡時,回頭檢視自己的人生,不管是遺憾還是後悔的事,在釐清和反省後,原諒自己、原諒別人,最後坦然接受。如果是我,也會希望能在生命結束前,有一個機會能夠好好整理自己的人生,為它劃下完美的句點。   這次的讀書會因為大家最近比較忙碌,所以討論次數比較少。如果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應該可以多挑幾本書、多幾次討論的時間吧!

周昀徵:

     我們生命中有很多的人不斷出現,或許有很多人我們覺得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但是或許真正對我們意義重大是那些我們從來沒關心過的人,相是書中的主角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終其中有三個就是跟他幾乎只是打過照面但卻影響他一生的人,他們為他犧牲了生命,但與其說是犧牲更不如說是讓他代替他們好好的活下去,特別是那個小隊長,他壯烈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不在他自己的預料之中,但他拯救的一車的人。或許我們有時後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平淡乏味,或許我們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但是我們活著,活著就有活著的意義,可能有我們未完成的工作在等著我們,或是正有人等待我們守護著。   第一個藍膚人跟他的關係會讓人聯想到所謂的蝴蝶效應,或許我們自己做了一件感覺沒什麼的事,但對他人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故事裡他害死了他。第二個小隊長毀了他的一隻腿但救了他的命,但是結果證明了那棟著了火的房子裡真的有一個孩子,孩子因他而死,但是在那種情況下他也救不了那孩子,而且最後還是那個孩子帶他上天堂的,感覺有點感傷。第三個人雖然他並不認識,但是要是她不存在那他的人生可能就會完全不一樣。第四個人是她的妻子,不用說當然對他影響很大,最後一個人就是那位被他燒死的小女孩,但她的心中並沒有仇恨,而是寬容,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吧。   或許是命運把所有人牽在一起,不管相關或不相關,所有人都彼此影響著,可能在某個瞬間,有人因為我們而死去了,可能是一個陌生人,但我們的生命是這樣的交錯著。

李心第:

活動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