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起飛

出自KMU Wiki

在2009年5月21日 (四) 15:59由9503055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ler

張恩典心得分享

一個閱讀者是以怎麼樣的心情面對一本書的? 或許你會不屑- 我怎麼會不了解自己閱讀的狀態? Calvino先生該不會犯了許多成名作家所犯的毛病 – 新書乘著舊書的名氣?他沉寂多年的新作難道是沒有梗了? 首先,你在一個車站,車站煙氣濃厚,有著一種不知是哪個年代車站都有的氣氛 – 人來來去去,小鎮的居民冷眼旁觀他們受冷眼的日子。我們來,不帶著一絲情感,但每待下一刻,這鎮的結構就因著我們而改變;待越久,我們的存在就越無法不著痕跡,而相對的,小鎮的氣味也悄悄的滲透到我們生命中。 拿起一本書,開頭或許不夠優美 – 畢竟是從義大利文翻來的書,與拉丁文最近的語言,含火熱的韻律,但脫不去最原始的語言所涵有的確實美德。簡單的語言,翻譯的語言 – 能美到哪裡去? 喔,你是個正直的人,你想要證實你對這本書不只是偏見,而它真的一無是處。你讀下去,你邊啃奶油乳酪配麵包邊翻頁。 你發現你想多吃點奶油乳酪麵包。 然後車站裡的男人碰上了還是個美人胚子的前醫生娘。你問:「如果我等會敲店門,妳會開門嗎?」 她用深邃的眼看你一眼,說:「看看吧!」 這時警察署長走進酒吧,你又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氣味,也將小鎮的氣味從身上拍去,乘著下一班火車離開。 然後呢? 然後故事又重複。 喔不對,是出版社印壞了。這時你有點不悅 – 在最精采的時候竟中止了故事!你還想知道有關閱讀的女孩的事情:有時她是個旅館陽台上的旅客,遮陽帽下一頁一頁翻動;有時她是商業系統下的受害者,被綁在椅子上閱讀機器生出的文學作品以鑑識其可賣度;有時她是一個沙烏地王子的西方老婆,嫁到異地的條件是每天有故事可以讀;有時她是劫機的受害者,在狂熱份子與政府交涉時形成自己的寧靜天堂。 這影像似乎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女孩閱讀的容顏祥靜的浮在紙張上面的空氣。季節在她身邊變動,樹葉瘋狂的發紅掉落,雪堆迅速的將她包圍…到了春天,或許是這年春天,或許是下一年的春天,你可以看見女孩仍在同樣的位子,用同樣專注的眼神 – 喔不,她或許人現在在印度,漫不經心的顧著一攤編好的竹籃;她或許在英國的一間咖啡廳,窮的只能買一杯咖啡陪著她度過與文字相舞的漫漫下午;或許,你看不到她,因她深鎖在雪國的宅院裡,或綾羅綢緞,或衣衫襤褸,但坐在窗台咀嚼書本的神韻不變。 她在想什麼?喔!她內心的世界可不如身體的寧靜!有時你可以看到她臉上閃過一絲紅醞,有時她眉毛皺了一下… 你多希望你就是那本書。戀人也不是這樣讀著對方粉紅的軀體? 或許那女孩希望你是個更有智慧的讀者? 如果冬天的旅客是本對純閱讀的禮讚,讀它讓我們回到第一次掉入故事的喜悅。

邱彥華心得分享

「厚黑學」是總結現實社會潛規則的一套為人處世的另類方式。不管在什麼時代,生活總有現實的一面,而現實往往是無情的,它不會因為人的意識而轉移。而厚黑學正式讓我們用非常理性、非常現實的思維角度來審視社會,審視生活。厚黑之道,有時只是一種現實中必要的方式或手段而已,對錯並不在於手段本身,而在於運用之人用它來做什麼。像砒霜可以入藥治病救人,也可以下毒圖財害命一樣,一定要有尺度,絕不可讓自己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厚黑之人。 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就是對尺度和分寸的把握。比如開玩笑要有尺度,沒有尺度,玩笑就是傷害他人的尖刀,一句玩笑話,得罪了一個人,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為人處世要有分寸,分寸是合適的鞋,不大也不小;分寸是春天的風,不冷也不熱;分寸是知時節的雨,不遲也不早;分寸是烹飪名師放的鹽,不鹹也不淡。與家人朋友相處,要有分寸,與上司同事相處要有分寸等等。 只要領悟了其中的關鍵,並且做到靈活運用,善於權與變,生活會越來越出色!

一根紅色迴紋針 蔡欣憓心得分享

這是起點,不是終點。你準備好了嗎?旅程從現在開始。 凱爾,一個25歲待業中的年輕人,用著一根紅色迴紋針不斷跟別人交換東西,最後以一年的時間換到了一棟房子。姑且不探討他這個年紀是不是該去找一份好工作,或是應該繼續唸書求學,他的故事驗證了讓如果變成事實的經過,年輕時我們總是嚷嚷著想要做…也想做…,但我們又有多少人實際下定決心努力且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們都有夢,可是往往都是想著,大喊著太難、時間與資源不足,沒有付出行動實踐,然而仔細想失敗了又何彷,大不了自我反省後再重新從錯誤中站起,年經就是本錢呀!! 在這裡不是說要人恣意揮霍青春,只是表示趁著我們年輕有活力、有時間、沒有家庭負擔時,勇敢闖蕩世界,嘗試各種事物。就像先前我聽一場盧明志先生的演講,他提到:出社會後的第一份薪水其實是累積未來的基礎,不要妄想在這多變社會中要以一份工作從年輕時做到終老。人生,尤其是年輕人,就是要不斷嘗試、接觸各式各樣事物,改變,是優點也是缺點,卻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其中不斷調整自己,找到適合當下那個階段的自己最恰當的方向。旅行達人,小眼睛先生也說過,他是支持年輕時壯遊的,雖然過去做過的某些事,如和一群朋友到國外旅行卻為了省錢而在車站打地舖,他至今想起來不願意再重做一次,可是他卻認為那是段年輕時印象深刻的回憶,也是因為年輕才更有那份膽量冒險,即使現在回想起來當初的旅行沒太大意義和目標,卻因那時踏出了那一步而開拓了他的視野,影響他後來建立線上旅行者交流平台—背包客棧的計畫。回到凱爾的故事,原本無心的小活動,卻讓他走遍美國幾大洲,到自己未曾去過的地方、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可見夢想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會有多大。 另一方面,由本書亦可見web 2.0的無限可能,幾千(萬)人未曾相識,卻因為此活動將生活都串連在一起。世界因網路而變得無遠弗屆,電腦網路使用的相關能力為新時代人人必備的技能,我還不熟悉但已感受到科技進步及網路的強大早與生活密不可分,更提醒著當我們使用時,別忘記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將影響千萬人。

書名:黑暗角落的亮光 顏金鳳老師分享

比爾‧威爾森(Bill Wilson)是一位國際性的兒童牧師。他所服事的紐約布魯克林區是全美最貧窮、髒亂與危險之地,無人願意跨越雷池一步,甚至計程車也拒絕駛入該區。這裡充斥著毒品、暴力、墮胎、飢餓與棄絕,每天有無數孩童被毆打、凌虐與殘殺,許多愛滋病患、吸毒者、罪犯或遊民之類的人,任意在街頭丟棄嬰孩如丟垃圾般。 一九七○年,比爾‧威爾森結識一位來自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年輕人,使比爾對當地有進一步了解。同時他逐漸發現,紐約的貧民窟彷彿有種磁力,強烈地拉扯著他的心。有一天,報上刊登一則標題為「她是誰?」的報導,旁邊附了一張相片,是個年約四歲的小女孩,慘死在紐約布魯克林區街頭的景象;這小女孩正是玩布娃娃、吃糖果、看卡通的年紀,卻在短暫的生命中流浪街頭,餐風露宿,最後橫死在貧民窟的黑暗角落。而在該區,這樣的死亡並不罕見,甚至有更慘不忍睹、駭人聽聞的慘況。 紐約貧民窟是什麼樣的地帶?那是誰的孩子?這些疑問在比爾的心中吶喊著。那四歲小女孩的影像,激發他服事貧困孩童的異象。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們教會的兒童工作終於撼動全美國,乃至全世界。

企業家爸爸給兒子的三十封信 陳冠廷心得分想

全天下的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成功事業、快樂人生。但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們釣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爸爸 金斯利.華德」藉由自己的生命經驗,以一封信一個主題,提供珍貴的教訓或原則,將這無價之寶傳遞給下一代,希望我們這些讀者可以從每封書信找到人生成功的解答。 作者在久病中體認生命的無常,未雨綢繆地為家人擬好資產計劃,卻擔心一雙兒女在成長的道路上無所適從,於是希望能將自己在商場的人生經驗留給他們,這是一位做父親的期望,也是給孩子最重要的人生智慧資產。 本書是以父親對兒子說話的口吻而寫,提供建議給對從商有興趣的人。因為是爸爸寫給兒子的信,字裡行間充滿男性陽剛的語氣,儘管如此,書信的內容對男女都是同樣適用。華德亦師亦友的角色,希望能幫忙孩子填平人生的坑洞,就算再不濟也要提供方法來避開、繞過、或者跨越這些陷阱。期待我們這些年輕人閱讀此書,能「要敢於作夢,敢於嘗試,敢於失敗,還要敢於成功。」 連結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