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打結(II)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09年5月15日 (五) 13:07由Itchen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耀隆:作者指出大部分的男人根本不知道有父權存在這件事。也就是說,這阻力最小的路讓他們覺得沒有必要要去做什麼(p.211, p.339)。這樣的說法真是一語見地,我本身知道這個詞嚴格說起來也不過這一年半的事,所以我認為女性主義的主張是需要持續宣導下去的。但更大的問題是就算很多人知道了,也了解了,但願不願意一同努力去改變呢?也就是轉向阻力'不小'的路走去,有什麼誘因呢?因為先遇到的不是好處,而是先遭受父權的種種撻伐。換言之,既得利益者如何放下身段與利益呢?我覺得恐怕需要更有力的論述與政策來達成「腦袋知道」轉換成「手腳行動」。 韻婕:父權體系就像是個弔詭的遊戲,從我們還是胚胎的時候就成了玩家,被期待是男是女,被”檢驗”出性別時開始有不同的胎教,出生後一連串永無止盡展開社會化的性別分類,這體系好似外在於我們,因為我們可以跳脫出來站在一旁說:對!這就是父權的壓迫。但是我們又身在其境,不得不走走那阻力最小的路,這真的相當的詭異,難道我們都沒有別的選擇了嗎?是有的!但卻又在我們充滿勇氣的發展新的羊腸小徑,社會的輿論就不斷的施加壓力,在這小徑的入口插上”不正常”的標示,鬼擋牆的循環之下,更凸顯了父權難以動搖的地位。

彩妮:在「控制-恐懼」的父權式循環中,看似男人之間的「控制-恐懼」競爭,藉此來定義與強調男人的真正本質。男人對女人的行為,不管是正面或負面,都是讓男人持續感到自我優越的媒介,故父權體制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我們也不可避免地必須參予其中,應打破沉默,扭轉過去視為「正常」的父權觀念,共同面對與處理之。 文慧:社會「無處不性別」也「無處不父權」,Allan在《性\別打結》中精彩地剖析了男女如何受到父權的影響,試圖從出土文物去考究父權可能形成的成因。裡頭提出了父權主要影響的是男人之間,透過同性的競爭來增加個人的男子氣概,進而使個人能擁有更多控制權,而女性則成為男性獲得成功的附屬品,同時藉由對父權認同的深層內化更加鞏固了父權不可動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