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70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3年5月20日 (一) 10:41由Shadow062010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一、 作者簡介

Marie L. Campbell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名譽教授。亦為資深護理工作者,受Dorothy Smith啟發,將建制民族誌運用於護理、健康服務與社工等人群服務工作的分析上,出版多篇建制民族誌相關的論文與專書。近年來則運用建制民族誌探究國際援助計畫與婦女賦權議題。Campbell具有護理人員的實作特質,能夠把複雜的理論化為淺顯易懂的實務操作語言,讓想要學習建制民族誌的人,都能跨越理論語言的障礙,進入Smith豐富的思想世界。

Frances Gregor

        加拿大Dalhousie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從事護理工作十餘年,在意識到自己作為母親、護理師、志工以及女人所付出的勞動不被認可時,重新回到學校進修,因而與建制民族誌相遇。Smith的作品以及建制民族誌,讓她理解女人的勞動是如何被隱形,她也帶著建制民族誌的視野回頭研究護理工作與護理教育。Gregor相信建制民族誌對護理學生、實務工作者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個信念促使她去尋找學生能夠理解的教學方式,試圖讓實務工作者瞭解建制民族誌的重要性,也因此促成這本書的誕生。

二、 本書摘要

        第一章介紹如何學習建制民族誌,強調建制民族誌是一種理論化的觀看與認識方式,讓人們在自己的日常世界中重新定位自身,且重視研究者的經驗,同時第一章也介紹了建制民族誌的發展和幾位代表性作者Smith、Darville、Fran Gregor、Campbell的解釋和著作,並運用著作內容來解釋什麼是建制民族誌。建制民族誌不同於一般質性研究,起源於女性主義的建制民族誌運用在地經驗對抗並分析人們的生活如何被外在於他們自身與其目的的各種力量所支配並形塑,並從我們自身的定位去發現研究問題。

        第二章介紹建制民族誌主要的分析概念與立場,每一個概念都搭配一個詳細的例子,讓我們容易理解作者想呈現的定義,包含社會組織,社會關係、支配關係、文本、文本中介、客觀認識、經驗、論述以及論述組織,這些概念幫助我們思考與探察日常生活中的實踐,並且這些從Smith的用法加以詮釋的概念和以往所知道的定義不同,是在建制民族誌裡特殊的用法,也表明了建制民族誌所發展探究的社會本體論(social onto) logy。特殊的概念如:建制民族誌的社會組織,是指生活中各式各樣以常規方式呈現被視為理所當然社會組織形式,企圖回答事情是如何被社會性組織串連起來。社會關係不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人們主動構成了社會關係,人們可以調整他們的行動,以符合專業標準、家庭期待或組織規範時,他們通常不知不覺的參與了社會關係。文本視為社會關係之一環的分析取徑,讓研究者發現人與人之間是如何以先決的方式連結起來,即使不認識對方,或是跨越地理環境,文本也不限於紙本的閱讀,也可能是一張公車卡等等。

        第三章將詳盡地說明建制民族誌的研究過程。我們假設讀者將這本書視為運用建制民族誌的準備起點。我們對於如何進行建制民族誌的討論將從研究計畫書階段開始。我們將介紹「問題意識」(problematic)這個詞以及它在建制民族誌的運用。我們採用Smith(1987)的建議,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真實經驗到的困惑作為研究焦點。一個研究從研究者自身生活經驗的問題化開始,作為進一步探究的主題。之後,我們將討論文獻回顧的問題,作為研究計畫書的下一步。文獻回顧是研究書寫的標準步驟,雖然可能顯得瑣碎,但仍不至於麻煩。在建制民族誌裡,沒有所謂的真相。這種基於知識社會組織的理論基礎讓建制民族誌與所有學術工作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第三章將解釋建制民族誌工作者將如何閱讀文獻,不必然是獲取訊息,而是分析知識分子的作品如何幫助形成有興趣的主題。建制民族誌工作者不會像許多學者一樣,向文獻的權威妥協。最後,第三章將討論我們該如何在研究計畫書以及研究報告或論文中,描述建制民族誌研究法。

        第四章是有關資料、資料的取得管道,以及資料的蒐集。管道的議題主要涉及確保以符合研究倫理的方式對待研究對象的固定流程。第四章將討論為了顯示其研究符合研究倫理而採取的標準化作法,如何可能對建制民族誌工作者造成特別的問題。針對資料蒐集,我們指出不同類型的民族誌研究都使用類似的資料蒐集方法。我們將回顧建制民族誌如何運用訪談、參與觀察以及檔案。由於分析取徑是要闡明真實發生的事情,因此好的、謹慎的、與詳細的每日生活描述是必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如同民族誌工作者一般進入分析的方式。我們需要兩種層次的資料管道,除了一般描述經驗的民族誌,研究者還需要回頭去理解這些經驗為何如此發生。因此,必須蒐集第二層次的資料(second-level data),以理解事件發生場域的社會關係。

        第五章談論到建制民族誌的資料收集與分析,前半段章節在說明建制民族誌透過參與觀察、進入被研究者的環境,透過對話去收集資料。收集完資料後,研究者從自身想要研究的「問題意識」去擷取需要的文本,透過這些文本來呈現出研究者想要說明個想法與概念。文章後半段則引用Bell這位學者重新去研究Nina這名孩童死亡事件的「真相」,透過前半段章節在陳述學術上的理念,並透過Bell這個研究者的實際操作過程,讓我們能夠結合學術與實務兩方面。在Bell的研究過程中,他重新進入被研究者案件的整個文化脈絡中,去釐清在這事件中,人們的行為如何受到文化的制約,進而指出民族誌強調「立場」在社會關係與社會結構的重要性。研究者透過民族誌,重新去詮釋這個「真相」,並使用自己的語言,將詮釋賦予意義。

        第六章主要是從各學者在實務工作方面,從研究者關注的問題,進而形成問題假設,透過研究者的研究,讓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民族誌應用在實務工作方面,如何去協助弱勢群體充權。最後,作者有提到一建制民族制研究者在研究方面應注意的部分,包括研究者必須對於被研究者,或是協同研究者負起最大的責任。在章節最後,作者提到顛覆建制化的觀點,從已經建制的文化脈絡中,跳脫出這個思維,在重新去詮釋一個事件。作者希望讀者能夠了解在研究中「支配權」的概念,在研究期間,誰是主體?誰是被支配者?作者最後提到,希望讀者不單單只是學術上的去運用,更希望能夠結合實務經驗,以避免淪雯僅是學術的論述。

三、 佳句摘錄

四、 心得感想

五、 問題討論

六、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