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第四組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09年5月5日 (二) 17:18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Greenfish4 (對話 | 貢獻) (性格第四組 讀書會)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09年5月14日 (四) 13:33) (編輯) (撤銷) Lovelva (對話 | 貢獻) |
||
第2行: | 第2行: | ||
'''王玉捷:''' | '''王玉捷:''' | ||
- | + | :看到了這個部份,我才知道原來模仿跟仿效是類似但不太一樣的。課本上說「模仿」是精確複製某個單純的反應模式;而「仿效過程」是藉著觀察他人 | |
習得普遍的行為原則。我原本一直以為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都是經由觀察別人而學到別人的東西,但看過課本之後用自己的話來說,才知道「模仿」是完 | 習得普遍的行為原則。我原本一直以為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都是經由觀察別人而學到別人的東西,但看過課本之後用自己的話來說,才知道「模仿」是完 | ||
全的刻劃,一模一樣的學習;「仿效過程」則是學習別人的東西之後,加上自己的一些東西,才內化成自己的,不是百分百跟當初學來的人本身一樣。 | 全的刻劃,一模一樣的學習;「仿效過程」則是學習別人的東西之後,加上自己的一些東西,才內化成自己的,不是百分百跟當初學來的人本身一樣。 | ||
課本上還提到說,仿效作用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區分習得(acquistion)與表現(performance)。就我自己覺得的話,習得是從別人身上學來的, | 課本上還提到說,仿效作用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區分習得(acquistion)與表現(performance)。就我自己覺得的話,習得是從別人身上學來的, | ||
而表現是自己呈現給別人的看到的樣子。 | 而表現是自己呈現給別人的看到的樣子。 | ||
- | + | :我自己覺得,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有太多太多的「模仿」,而缺乏的「仿效過程」。說白話一點,就是我常常只會學別人的動作或是穿著,就直接 | |
套用在自己身上,很少經過頭腦好好思考一番,只要覺得某些動作看起來很有氣質,某些衣服看起來會有女人味,就會想要學來用在自己身上。在這樣的 | 套用在自己身上,很少經過頭腦好好思考一番,只要覺得某些動作看起來很有氣質,某些衣服看起來會有女人味,就會想要學來用在自己身上。在這樣的 | ||
情況下,就有很大機會發生不適用的情況,例如:舉手投足變得過度的嬌柔造作,而穿著不見得適合自己這種體型。所以在看過這一段之後,我想我需要再 | 情況下,就有很大機會發生不適用的情況,例如:舉手投足變得過度的嬌柔造作,而穿著不見得適合自己這種體型。所以在看過這一段之後,我想我需要再 | ||
多動動我的腦袋,多思考一下那些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多關注於「學習之後加入自己的東西再進行內化」這部份。 | 多動動我的腦袋,多思考一下那些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多關注於「學習之後加入自己的東西再進行內化」這部份。 | ||
- | + | :當我們學一樣技能或是任何東西的時候,通常都會存在著增強物,用以加強我們學成的動機。但課本上卻推翻我的想法,就算沒有增強物,我們依舊 | |
可以學成,只是有增強物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速度比較快而已,畢竟有增強物的存在,就已經大大增加一個誘因了。畢竟我們得先學成了,才有辦法表現 | 可以學成,只是有增強物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速度比較快而已,畢竟有增強物的存在,就已經大大增加一個誘因了。畢竟我們得先學成了,才有辦法表現 | ||
得出來。 | 得出來。 | ||
'''游雯涵:''' | '''游雯涵:''' | ||
- | + | :讀完這一章後,對於性格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前面提到性格由受遺傳的生理影響的氣質和環境所構成,而這章社會認知又提到了性格可以是透過 | |
和社會的互動和觀察周遭人際互動學習,而發展出獨特的行為模式。現在因為哥哥姐姐們都陸陸續續結婚生小孩了,我們常常就會說這個小孩怎麼這麼好動, | 和社會的互動和觀察周遭人際互動學習,而發展出獨特的行為模式。現在因為哥哥姐姐們都陸陸續續結婚生小孩了,我們常常就會說這個小孩怎麼這麼好動, | ||
以後長大一定....。或是這個小孩很聰明耶,很會舉一反三,長大以後一定....。我們常常都會因為小孩子的小小舉動,來判斷他長大以後也許是個怎麼 | 以後長大一定....。或是這個小孩很聰明耶,很會舉一反三,長大以後一定....。我們常常都會因為小孩子的小小舉動,來判斷他長大以後也許是個怎麼 | ||
樣的人,但是在讀了社會認知理論後,知道性格也會從社會互動和觀察周遭人際互動而習得,就覺得之前那樣猜測小孩、評論小孩之後的性格好像不大妥當, | 樣的人,但是在讀了社會認知理論後,知道性格也會從社會互動和觀察周遭人際互動而習得,就覺得之前那樣猜測小孩、評論小孩之後的性格好像不大妥當, | ||
因為畢竟性格也不是永遠都不變,很有可能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改變。 | 因為畢竟性格也不是永遠都不變,很有可能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改變。 | ||
- | + | :我覺得和社會的互動對性格的影響真的很大,有時候還覺得甚至比遺傳的因素還要影響的更多。讓我想到,之前有一個國小同學,他小時候很乖巧、 | |
很聽話、也不太敢跟陌生人說話、做事畏畏縮縮的,是個很內向的一個人;但是長大後又遇到他,他變得跟以前都不一樣了,他高中時是學校的學生會主席, | 很聽話、也不太敢跟陌生人說話、做事畏畏縮縮的,是個很內向的一個人;但是長大後又遇到他,他變得跟以前都不一樣了,他高中時是學校的學生會主席, | ||
辦事能力非常的好。他說他國中時,讀的是語言學校,他剛進去的時候也是向國小時候都不敢說話,也不會去主動和同學玩,上台報告也都像蚊子叫一樣; | 辦事能力非常的好。他說他國中時,讀的是語言學校,他剛進去的時候也是向國小時候都不敢說話,也不會去主動和同學玩,上台報告也都像蚊子叫一樣; | ||
第29行: | 第29行: | ||
'''張虹宜:''' | '''張虹宜:''' | ||
- | + | :剛開始看到課本的那個交互決定論示意圖的時候,還想說這是什麼東西,後來詳細的看完課文之後,才覺得性格、行為與環境之間真的是密不可分! | |
而且也很難說是誰造成了誰,因為他們真的是交互影響,經過一連串錯綜複雜的過程,而形成最終的性格、行為與環境。 | 而且也很難說是誰造成了誰,因為他們真的是交互影響,經過一連串錯綜複雜的過程,而形成最終的性格、行為與環境。 | ||
- | + | :課本中有提到,我們能靠自己的行為營造正向環境,如果目標達成,外在的成功也會連帶改變你內在情緒及自我感受,你的行為因此影響你的性格。 | |
這段話也是在說明性格無法用單向的誰影響誰來分析,而是必須用雙向的交互影響來看,若是從單向的方向去分析,可能會過於果斷,如此武斷的確定 | 這段話也是在說明性格無法用單向的誰影響誰來分析,而是必須用雙向的交互影響來看,若是從單向的方向去分析,可能會過於果斷,如此武斷的確定 | ||
必是他影響他,可能會忽略掉許多細節的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採用雙向的交互影響來分析他們。 | 必是他影響他,可能會忽略掉許多細節的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採用雙向的交互影響來分析他們。 | ||
第43行: | 第43行: | ||
'''鐘若瑜:''' | '''鐘若瑜:''' | ||
- | + | :我學到了什麼?不外乎對我來說又是一個新名詞,而且它又比上學年在社心課本 裡學到的自尊更符合更貼切。相對於自尊是全面性的價值評估來說, | |
自我效能則是可以代表人在某一個特定情境中評估自己達成的能力。意思就是Bandura認為在不同情境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 | 自我效能則是可以代表人在某一個特定情境中評估自己達成的能力。意思就是Bandura認為在不同情境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 | ||
當下情境的能力判斷(可以做到?不能做到?)。就好比課本上舉的例子:假設現在有個很重要的數學測驗,或許你有很高的自尊,但是你對於得高分的自我效能感 | 當下情境的能力判斷(可以做到?不能做到?)。就好比課本上舉的例子:假設現在有個很重要的數學測驗,或許你有很高的自尊,但是你對於得高分的自我效能感 | ||
第50行: | 第50行: | ||
卻推翻了這個說法,認為人是有辦法控制自己的。人可以經由思考而決定及調整自己的行為,即使沒有酬賞還是能學習新的事物;而就算能得到極優渥的獎賞, | 卻推翻了這個說法,認為人是有辦法控制自己的。人可以經由思考而決定及調整自己的行為,即使沒有酬賞還是能學習新的事物;而就算能得到極優渥的獎賞, | ||
人們也不見得願意去學習。 | 人們也不見得願意去學習。 | ||
- | + | :我覺得除了課本上解釋的意思外,重點是例子上的介紹,每次看課本的例子在轉成自己生活上的實例去套用,就會很快的了解。像是結果預期vs.自我效能 | |
預期上的差異,乍看之下兩者都是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做預測,但實則大不相同。結果預期是行為之後有賞罰;自我效能預期則是指對於尚未做過的行為去預測 | 預期上的差異,乍看之下兩者都是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做預測,但實則大不相同。結果預期是行為之後有賞罰;自我效能預期則是指對於尚未做過的行為去預測 | ||
自己會不會成功完成。例如:我很想要去念醫學系,除了興趣之外伴隨的還有優渥的收入(結果預期);但是醫學系上的課業讓我備感壓力,我覺得我無法克服 | 自己會不會成功完成。例如:我很想要去念醫學系,除了興趣之外伴隨的還有優渥的收入(結果預期);但是醫學系上的課業讓我備感壓力,我覺得我無法克服 | ||
第57行: | 第57行: | ||
'''林韋辰:''' | '''林韋辰:''' | ||
- | + | :在日常生活許多的訓練中,如學校教育、球隊練習、職業訓練等,上位者往往特別強調能力上的強化,或採取嚴厲的獎懲制度,而忽略了成員個體的 | |
情緒認知及自我效能等等內在的因素,而過度嚴格的教導態度可能會使成員自我效能感低落,進而影響到個人的自我評估、情感,或是在交互作用的影響下 | 情緒認知及自我效能等等內在的因素,而過度嚴格的教導態度可能會使成員自我效能感低落,進而影響到個人的自我評估、情感,或是在交互作用的影響下 | ||
能力更加低落,甚至目標喪失。若指導者在訓練中一併增進成員的自我效能感,如依成員能力分配難度不同的工作,或以自我進步的標準來給予獎懲等。 | 能力更加低落,甚至目標喪失。若指導者在訓練中一併增進成員的自我效能感,如依成員能力分配難度不同的工作,或以自我進步的標準來給予獎懲等。 | ||
這樣的設計能否讓成員能力更有效地增進?若在無法觀察到顯著的能力增加,是否需要較長期的自我效能感訓練來達成目標?增進自我效能為主的訓練方式 | 這樣的設計能否讓成員能力更有效地增進?若在無法觀察到顯著的能力增加,是否需要較長期的自我效能感訓練來達成目標?增進自我效能為主的訓練方式 | ||
又能夠真正有效增加能力嗎? | 又能夠真正有效增加能力嗎? | ||
- | + | :我身為系隊的球員,常常看見不少人才加入系上的球隊,不久後就宣告退出,甚至是加入了一學期、一學年後的球員,也會有同樣的狀況出現。或許是 | |
球隊的活動沒有辦法激發他們的興趣,也或許是球員們有種種的個人因素,但就這樣少了一個球友,我還是會覺得可惜。在我們這一屆時,球隊偏重在球員 | 球隊的活動沒有辦法激發他們的興趣,也或許是球員們有種種的個人因素,但就這樣少了一個球友,我還是會覺得可惜。在我們這一屆時,球隊偏重在球員 | ||
的能力,學長姐一對一教導學弟妹,有些學長姐的教導比較嚴苛,特別強調能力的進步,對於程度差的學弟妹較為不理不睬,有人也就因此而退出球隊。 | 的能力,學長姐一對一教導學弟妹,有些學長姐的教導比較嚴苛,特別強調能力的進步,對於程度差的學弟妹較為不理不睬,有人也就因此而退出球隊。 | ||
第71行: | 第71行: | ||
'''蔡昀潔:''' | '''蔡昀潔:''' | ||
- | + | :社會認知論又再度打破我對個體性格的想法了!之前讀過生理基礎那一章,會覺得說性格因為本身的氣質所影響,而且是全面性的,沒有去想過在每個 | |
不同的環境之下,一個人的性格,竟然要經過學習,才會塑造,而且在每個環境的能力又會有所不同!我總是認為,一個人的個性,是天生的,是不被影響的, | 不同的環境之下,一個人的性格,竟然要經過學習,才會塑造,而且在每個環境的能力又會有所不同!我總是認為,一個人的個性,是天生的,是不被影響的, | ||
是全面性的!從小,我就喜歡觀察別人,也為我身邊的朋友"分類",也分好壞,從一個小小的地方,觀察到一個行為,就把他歸類到那一種人,然後自己 | 是全面性的!從小,我就喜歡觀察別人,也為我身邊的朋友"分類",也分好壞,從一個小小的地方,觀察到一個行為,就把他歸類到那一種人,然後自己 | ||
第78行: | 第78行: | ||
並不是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下表現不好,就否定他。現在學到性格心理學之後,一個理論一個理論將心中的那個自以為的我擊倒。要重新省思,怎樣才是最正確的 | 並不是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下表現不好,就否定他。現在學到性格心理學之後,一個理論一個理論將心中的那個自以為的我擊倒。要重新省思,怎樣才是最正確的 | ||
性格,也把小時候的壞習慣改掉,不要隨便幫別人分類,單純一點,這樣的我才會更快樂一些! | 性格,也把小時候的壞習慣改掉,不要隨便幫別人分類,單純一點,這樣的我才會更快樂一些! | ||
- | + | :讀完之後,我很支持這個理論!但也讓我想到可憐的弟弟。老一輩的人總是以一個人能不能讀書來鑑定這個小孩是否優秀,從前就是能讀好書,才是好孩子。 | |
在家裡,我是屬於比較會讀書的孩子,所以阿公阿嬤疼我,爸媽也疼我,我要什麼就有什麼。而弟弟是屬於比較不會讀書的,也就是讀書這一個能力他比較弱, | 在家裡,我是屬於比較會讀書的孩子,所以阿公阿嬤疼我,爸媽也疼我,我要什麼就有什麼。而弟弟是屬於比較不會讀書的,也就是讀書這一個能力他比較弱, | ||
運動這一方面就屬比較強的,但也因為一直在讀書方面得到較好的成績,父母一次又一次對他失望,阿公阿嬤甚至就只說:「不要變壞就好。」不像我, | 運動這一方面就屬比較強的,但也因為一直在讀書方面得到較好的成績,父母一次又一次對他失望,阿公阿嬤甚至就只說:「不要變壞就好。」不像我, | ||
第86行: | 第86行: | ||
'''張詠琳:''' | '''張詠琳:''' | ||
- | + | :俗話說的好,人因夢想而偉大,小時候常常聽家人說,一個人有多少價值,決定於他的目標。看完這章後,我發現就如同文章所說的每個人對於目標的 | |
挑戰性、難度設定都不一樣,為什麼有些人考試拿到個及格,就高興得很,而有些人拿到九十分,卻拼命的訂正考卷,我總是很好奇的想,明明就是一樣的 | 挑戰性、難度設定都不一樣,為什麼有些人考試拿到個及格,就高興得很,而有些人拿到九十分,卻拼命的訂正考卷,我總是很好奇的想,明明就是一樣的 | ||
考試,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呢?在社會認知對目標的基本信念中,人創造未來遠景的能力,將使他們能夠建立特定的行動目標,並因此引發影導、 | 考試,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呢?在社會認知對目標的基本信念中,人創造未來遠景的能力,將使他們能夠建立特定的行動目標,並因此引發影導、 | ||
自身行為。在這信念中似乎將目標的訂定(考及格或滿分),視為一種自身能力的表現,有能力創造遠景的人(考一百)目標較高,而能力較差的人則目標較低 | 自身行為。在這信念中似乎將目標的訂定(考及格或滿分),視為一種自身能力的表現,有能力創造遠景的人(考一百)目標較高,而能力較差的人則目標較低 | ||
一些,但我對這點抱持這懷疑,如果什麼目標都與個體本身能力有關,那是否就不會受到環境影響呢? | 一些,但我對這點抱持這懷疑,如果什麼目標都與個體本身能力有關,那是否就不會受到環境影響呢? | ||
- | + | :而在第二段提到目標的遠近對於目標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影響,由社會認知的觀點來看的話,目標有助於形成人類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得事務有輕重緩急之分, | |
並影響我們如何選擇情境。目標使我們不受眼前事務影響,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自我管理。課本舉了一個十分生活化且曾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減肥。 | 並影響我們如何選擇情境。目標使我們不受眼前事務影響,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自我管理。課本舉了一個十分生活化且曾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減肥。 | ||
從小到大早就不知道計畫過多少次想要減肥了,但每次的減肥過程中,我總是偷偷的想:今天要吃大餐耶~沒關係,只有今天吃而已,明天就會繼續實行節食計畫了,反正大吃一天也不會影響減肥目標。但這樣的結果往往都是減肥失敗,研究發現短期目標相較於長期目標,更能影響個人目前的行(Bandura&Schunk,1981),所以給各位想減肥的人一個小建議,目標的遠近對於目標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不如就用一個禮拜減一公斤的計畫取代兩個月減10公斤的計畫吧!! | 從小到大早就不知道計畫過多少次想要減肥了,但每次的減肥過程中,我總是偷偷的想:今天要吃大餐耶~沒關係,只有今天吃而已,明天就會繼續實行節食計畫了,反正大吃一天也不會影響減肥目標。但這樣的結果往往都是減肥失敗,研究發現短期目標相較於長期目標,更能影響個人目前的行(Bandura&Schunk,1981),所以給各位想減肥的人一個小建議,目標的遠近對於目標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不如就用一個禮拜減一公斤的計畫取代兩個月減10公斤的計畫吧!! | ||
- | + | :高中的第三年,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總複習階段,同學們早就已經積極的作起來讀書計畫,從9月一直開始寫到1月,雖然都是讀書計畫,但大家安排 | |
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有人計畫9月讀完高一所有課程,10月讀完高二所有課程;但也有人安排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讀完一學期的國文,第二個禮拜讀完英文….。 | 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有人計畫9月讀完高一所有課程,10月讀完高二所有課程;但也有人安排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讀完一學期的國文,第二個禮拜讀完英文….。 | ||
- | + | :隨著考試的逼近,大家開始亂了手腳,「怎麼辦!我的xx還沒讀完!」「完蛋了!我的○○都還沒開始讀!」同學們焦慮得聲音此起彼落。奇怪了, | |
明明一開始都有安排好時間阿,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經過老師們仔細的詢問之後發現,同學們普遍反應出「反正我是安排9月讀完英文,今天先 | 明明一開始都有安排好時間阿,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經過老師們仔細的詢問之後發現,同學們普遍反應出「反正我是安排9月讀完英文,今天先 | ||
休息一天,明天再開始讀都還來得及阿!」的心態,難怪會讀不完嘛! | 休息一天,明天再開始讀都還來得及阿!」的心態,難怪會讀不完嘛! | ||
- | + | :讀完這章後才發現,目標的遠近對於目標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影響,原來訂定近程目標會比遠程目標還容易達成,而部分原因為遠程目標容易使人鬆懈, | |
由此次經驗可知,目標一次別訂太大或太遠,畢竟堆沙成塔才是最適合的。 | 由此次經驗可知,目標一次別訂太大或太遠,畢竟堆沙成塔才是最適合的。 | ||
'''林宜霈:''' | '''林宜霈:''' | ||
- | + | :仿效作用的重要性似乎在一般生活中很常看的見,就像書中所說的,因為市面上有仿效偷車的遊戲出現,導致青少年年少不懂事,學習遊戲中的犯罪行為, | |
因為不清楚現實與實際的分別,脫離不出遊戲中的角色,所以在實際生活上真的有犯罪的行為產生,這個現象說明了仿效行為對於人的認知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 因為不清楚現實與實際的分別,脫離不出遊戲中的角色,所以在實際生活上真的有犯罪的行為產生,這個現象說明了仿效行為對於人的認知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 ||
大家明明知道犯罪行為是不對的,但是看到別人不對的行為,還是會試圖想模仿,以至於做出錯誤的事情,我認為媒體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現在每次打開 | 大家明明知道犯罪行為是不對的,但是看到別人不對的行為,還是會試圖想模仿,以至於做出錯誤的事情,我認為媒體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現在每次打開 | ||
電視,不是充斥著強暴、偷竊、暴力,就是自殺、死亡,一些負面的新聞,每天都接觸這些東西,不僅會對社會感到失望,相對的一些負面行為被習得, | 電視,不是充斥著強暴、偷竊、暴力,就是自殺、死亡,一些負面的新聞,每天都接觸這些東西,不僅會對社會感到失望,相對的一些負面行為被習得, | ||
我們產生出來的行為也會被影響,例如:脾氣較暴躁,產生暴力行為等等。 | 我們產生出來的行為也會被影響,例如:脾氣較暴躁,產生暴力行為等等。 | ||
- | + | :彷效行為就是人們可以藉著觀察他人的行為而學習事物,那資優班裡應該也有許多的仿效行為產生,說到這個就有點感傷,雖然從小到大,我幾乎都 | |
身處在比較好的班級,而且我的好朋友也都成績很好,但是我並不會有這些行為發生,我不清楚為什麼,但是一般來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成績 | 身處在比較好的班級,而且我的好朋友也都成績很好,但是我並不會有這些行為發生,我不清楚為什麼,但是一般來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成績 | ||
應該要是不錯,可是在資優班裡壓力,讓我就越不想好好讀書,而且都會覺得自己怎麼的都讀不上去,最後就放棄。我在想,仿效行為的產生,也要有好的 | 應該要是不錯,可是在資優班裡壓力,讓我就越不想好好讀書,而且都會覺得自己怎麼的都讀不上去,最後就放棄。我在想,仿效行為的產生,也要有好的 | ||
結果才會繼續持續,否則像我這種人,這種機制對我來說根本產生不了作用,。 | 結果才會繼續持續,否則像我這種人,這種機制對我來說根本產生不了作用,。 |
當前修訂版本
各個組員的心得報告
王玉捷:
- 看到了這個部份,我才知道原來模仿跟仿效是類似但不太一樣的。課本上說「模仿」是精確複製某個單純的反應模式;而「仿效過程」是藉著觀察他人
習得普遍的行為原則。我原本一直以為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都是經由觀察別人而學到別人的東西,但看過課本之後用自己的話來說,才知道「模仿」是完 全的刻劃,一模一樣的學習;「仿效過程」則是學習別人的東西之後,加上自己的一些東西,才內化成自己的,不是百分百跟當初學來的人本身一樣。 課本上還提到說,仿效作用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區分習得(acquistion)與表現(performance)。就我自己覺得的話,習得是從別人身上學來的, 而表現是自己呈現給別人的看到的樣子。
- 我自己覺得,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有太多太多的「模仿」,而缺乏的「仿效過程」。說白話一點,就是我常常只會學別人的動作或是穿著,就直接
套用在自己身上,很少經過頭腦好好思考一番,只要覺得某些動作看起來很有氣質,某些衣服看起來會有女人味,就會想要學來用在自己身上。在這樣的 情況下,就有很大機會發生不適用的情況,例如:舉手投足變得過度的嬌柔造作,而穿著不見得適合自己這種體型。所以在看過這一段之後,我想我需要再 多動動我的腦袋,多思考一下那些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多關注於「學習之後加入自己的東西再進行內化」這部份。
- 當我們學一樣技能或是任何東西的時候,通常都會存在著增強物,用以加強我們學成的動機。但課本上卻推翻我的想法,就算沒有增強物,我們依舊
可以學成,只是有增強物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速度比較快而已,畢竟有增強物的存在,就已經大大增加一個誘因了。畢竟我們得先學成了,才有辦法表現 得出來。
游雯涵:
- 讀完這一章後,對於性格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前面提到性格由受遺傳的生理影響的氣質和環境所構成,而這章社會認知又提到了性格可以是透過
和社會的互動和觀察周遭人際互動學習,而發展出獨特的行為模式。現在因為哥哥姐姐們都陸陸續續結婚生小孩了,我們常常就會說這個小孩怎麼這麼好動, 以後長大一定....。或是這個小孩很聰明耶,很會舉一反三,長大以後一定....。我們常常都會因為小孩子的小小舉動,來判斷他長大以後也許是個怎麼 樣的人,但是在讀了社會認知理論後,知道性格也會從社會互動和觀察周遭人際互動而習得,就覺得之前那樣猜測小孩、評論小孩之後的性格好像不大妥當, 因為畢竟性格也不是永遠都不變,很有可能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改變。
- 我覺得和社會的互動對性格的影響真的很大,有時候還覺得甚至比遺傳的因素還要影響的更多。讓我想到,之前有一個國小同學,他小時候很乖巧、
很聽話、也不太敢跟陌生人說話、做事畏畏縮縮的,是個很內向的一個人;但是長大後又遇到他,他變得跟以前都不一樣了,他高中時是學校的學生會主席, 辦事能力非常的好。他說他國中時,讀的是語言學校,他剛進去的時候也是向國小時候都不敢說話,也不會去主動和同學玩,上台報告也都像蚊子叫一樣; 但是學校的同學大部分都很厲害,上台也都侃侃而談、不怯場,他覺得非常羨慕他們,也想和他們一樣,而不是只會躲在別人背後。所以他就逼自己要努力 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老師知道他的情形後,也很盡力的在幫他,所以他現在才會變得跟國小時候不一樣。當然他從以前的內向變到現在的外向性格,很有 可能是外向性格在小時候是隱藏的性格,長大以後才顯現出來。但是我還是覺得周遭的人際互動對他的影響也很大。
張虹宜:
- 剛開始看到課本的那個交互決定論示意圖的時候,還想說這是什麼東西,後來詳細的看完課文之後,才覺得性格、行為與環境之間真的是密不可分!
而且也很難說是誰造成了誰,因為他們真的是交互影響,經過一連串錯綜複雜的過程,而形成最終的性格、行為與環境。
- 課本中有提到,我們能靠自己的行為營造正向環境,如果目標達成,外在的成功也會連帶改變你內在情緒及自我感受,你的行為因此影響你的性格。
這段話也是在說明性格無法用單向的誰影響誰來分析,而是必須用雙向的交互影響來看,若是從單向的方向去分析,可能會過於果斷,如此武斷的確定 必是他影響他,可能會忽略掉許多細節的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採用雙向的交互影響來分析他們。 關於性格、行為與環境這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讓我想到一個小朋友,去年寒假的時候,我還是一樣跟社團的人去偏遠的國小帶營隊,這次去的地方是在 六龜那邊的國小,不過這次來參加的小朋友很特別,有一大半都來自六龜育幼院,我們這隊有一個小朋友,我一開始就覺得他怪怪的,就是過於外向, 而且還有些失控,但是他在上課的時後,叫他安靜他也會安靜,就是有點愛搶答而已,因此我也沒有很特別的放在心上,後來我的另外一個夥伴跟他比較熟, 知道一些他的事情,他跟我說他家好像只剩他跟他阿嬤而已,因此看到這個交互決定論之後,我就想到這個小朋友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因素而造成 他的行為產生了些許的偏差,我覺得他可能因為缺乏愛,所以想要表現突出,受到大家的矚目之類的,因為他是個滿愛出風頭的小朋友,這位小朋友身邊的 環境、他本身所做出的行為以及他自身的性格,三者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在一起了,我所假定的那些可能是真的(環境影響行為),不過占有多少的比例就 很難計算出來了,因為他們三者實在是錯綜複雜阿!
鐘若瑜:
- 我學到了什麼?不外乎對我來說又是一個新名詞,而且它又比上學年在社心課本 裡學到的自尊更符合更貼切。相對於自尊是全面性的價值評估來說,
自我效能則是可以代表人在某一個特定情境中評估自己達成的能力。意思就是Bandura認為在不同情境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 當下情境的能力判斷(可以做到?不能做到?)。就好比課本上舉的例子:假設現在有個很重要的數學測驗,或許你有很高的自尊,但是你對於得高分的自我效能感 卻很低,也就是說你沒有什麼把握能拿到高分。在這種情形下,社會認知論則預測即使你擁有很高的自尊,仍然會因為考試而感到緊張焦慮。 還有一點就是,之前讀到行為學派的理論時,他們常說明學習是經由賞罰所控制的,認為我們只要表現出某些行為就會伴隨著賞或罰。而在社會認知理論 卻推翻了這個說法,認為人是有辦法控制自己的。人可以經由思考而決定及調整自己的行為,即使沒有酬賞還是能學習新的事物;而就算能得到極優渥的獎賞, 人們也不見得願意去學習。
- 我覺得除了課本上解釋的意思外,重點是例子上的介紹,每次看課本的例子在轉成自己生活上的實例去套用,就會很快的了解。像是結果預期vs.自我效能
預期上的差異,乍看之下兩者都是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做預測,但實則大不相同。結果預期是行為之後有賞罰;自我效能預期則是指對於尚未做過的行為去預測 自己會不會成功完成。例如:我很想要去念醫學系,除了興趣之外伴隨的還有優渥的收入(結果預期);但是醫學系上的課業讓我備感壓力,我覺得我無法克服 (低自我效能預期)。我可能還是不會唸醫學系,就算它有極多的收入。很明顯的在這裡看來,自我效能對一個人的抉擇有多重要。所以要趨使一個人增加他對 這個行為的動力、增強他的動機,應該是要改變他對自己能力的想法,而不光只是增強賞罰而已。
林韋辰:
- 在日常生活許多的訓練中,如學校教育、球隊練習、職業訓練等,上位者往往特別強調能力上的強化,或採取嚴厲的獎懲制度,而忽略了成員個體的
情緒認知及自我效能等等內在的因素,而過度嚴格的教導態度可能會使成員自我效能感低落,進而影響到個人的自我評估、情感,或是在交互作用的影響下 能力更加低落,甚至目標喪失。若指導者在訓練中一併增進成員的自我效能感,如依成員能力分配難度不同的工作,或以自我進步的標準來給予獎懲等。 這樣的設計能否讓成員能力更有效地增進?若在無法觀察到顯著的能力增加,是否需要較長期的自我效能感訓練來達成目標?增進自我效能為主的訓練方式 又能夠真正有效增加能力嗎?
- 我身為系隊的球員,常常看見不少人才加入系上的球隊,不久後就宣告退出,甚至是加入了一學期、一學年後的球員,也會有同樣的狀況出現。或許是
球隊的活動沒有辦法激發他們的興趣,也或許是球員們有種種的個人因素,但就這樣少了一個球友,我還是會覺得可惜。在我們這一屆時,球隊偏重在球員 的能力,學長姐一對一教導學弟妹,有些學長姐的教導比較嚴苛,特別強調能力的進步,對於程度差的學弟妹較為不理不睬,有人也就因此而退出球隊。 而過了一學年,當時加入的新生也只剩下原先的一半,接下來的幾個學期,球隊的方針也是偏重以能力強的球員為重心。讀到自我效能時我就在想,這樣的結果 或許出自於對能力較差球員的批評可能會導致球員的自我效能感下降,進而降低球員對該運動的熱情,長久下來的結果就是球員熱情不再,最終退出球隊。 若此假設成立,那勢必得在訓練之中多增加些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法。而且這些方法不僅能用於球隊的訓練,說不定用在職業訓練上,或是改善老師的教學方法, 都能有所改善。
蔡昀潔:
- 社會認知論又再度打破我對個體性格的想法了!之前讀過生理基礎那一章,會覺得說性格因為本身的氣質所影響,而且是全面性的,沒有去想過在每個
不同的環境之下,一個人的性格,竟然要經過學習,才會塑造,而且在每個環境的能力又會有所不同!我總是認為,一個人的個性,是天生的,是不被影響的, 是全面性的!從小,我就喜歡觀察別人,也為我身邊的朋友"分類",也分好壞,從一個小小的地方,觀察到一個行為,就把他歸類到那一種人,然後自己 去跟班上比較受歡迎的的人當好朋友。殊不知,可能在這一個情境下,他的這一種行為能力不是很強,那如果我在他表現的很不好的情境下看到他這樣, 我就會把他歸類的"不好的"那一區。從前的我,沒有考慮過環境這個因素。這一次的社會認知論,十分 強調能力與環境的重要性,不足的能力需學習, 並不是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下表現不好,就否定他。現在學到性格心理學之後,一個理論一個理論將心中的那個自以為的我擊倒。要重新省思,怎樣才是最正確的 性格,也把小時候的壞習慣改掉,不要隨便幫別人分類,單純一點,這樣的我才會更快樂一些!
- 讀完之後,我很支持這個理論!但也讓我想到可憐的弟弟。老一輩的人總是以一個人能不能讀書來鑑定這個小孩是否優秀,從前就是能讀好書,才是好孩子。
在家裡,我是屬於比較會讀書的孩子,所以阿公阿嬤疼我,爸媽也疼我,我要什麼就有什麼。而弟弟是屬於比較不會讀書的,也就是讀書這一個能力他比較弱, 運動這一方面就屬比較強的,但也因為一直在讀書方面得到較好的成績,父母一次又一次對他失望,阿公阿嬤甚至就只說:「不要變壞就好。」不像我, 是對我說:「你能讀多少就讀多少。」於是,弟弟一次比一次萎靡,越來越沒有信心,也因為常常跟父母吵架,常常因為考不好聽父母嘮叨,越來越不相信別人, 壓力很大,什麼事都不想說出來,變得跟我們越來越疏遠,雖然我偶爾會跟他聊聊,但他說 出來的都只是表面,無法觸到他內心真正在想什麼。 我想我會再多多努力去幫他打開心門,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讀書不好並不表示其他都不好!
張詠琳:
- 俗話說的好,人因夢想而偉大,小時候常常聽家人說,一個人有多少價值,決定於他的目標。看完這章後,我發現就如同文章所說的每個人對於目標的
挑戰性、難度設定都不一樣,為什麼有些人考試拿到個及格,就高興得很,而有些人拿到九十分,卻拼命的訂正考卷,我總是很好奇的想,明明就是一樣的 考試,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呢?在社會認知對目標的基本信念中,人創造未來遠景的能力,將使他們能夠建立特定的行動目標,並因此引發影導、 自身行為。在這信念中似乎將目標的訂定(考及格或滿分),視為一種自身能力的表現,有能力創造遠景的人(考一百)目標較高,而能力較差的人則目標較低 一些,但我對這點抱持這懷疑,如果什麼目標都與個體本身能力有關,那是否就不會受到環境影響呢?
- 而在第二段提到目標的遠近對於目標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影響,由社會認知的觀點來看的話,目標有助於形成人類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得事務有輕重緩急之分,
並影響我們如何選擇情境。目標使我們不受眼前事務影響,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自我管理。課本舉了一個十分生活化且曾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減肥。 從小到大早就不知道計畫過多少次想要減肥了,但每次的減肥過程中,我總是偷偷的想:今天要吃大餐耶~沒關係,只有今天吃而已,明天就會繼續實行節食計畫了,反正大吃一天也不會影響減肥目標。但這樣的結果往往都是減肥失敗,研究發現短期目標相較於長期目標,更能影響個人目前的行(Bandura&Schunk,1981),所以給各位想減肥的人一個小建議,目標的遠近對於目標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不如就用一個禮拜減一公斤的計畫取代兩個月減10公斤的計畫吧!!
- 高中的第三年,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總複習階段,同學們早就已經積極的作起來讀書計畫,從9月一直開始寫到1月,雖然都是讀書計畫,但大家安排
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有人計畫9月讀完高一所有課程,10月讀完高二所有課程;但也有人安排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讀完一學期的國文,第二個禮拜讀完英文….。
- 隨著考試的逼近,大家開始亂了手腳,「怎麼辦!我的xx還沒讀完!」「完蛋了!我的○○都還沒開始讀!」同學們焦慮得聲音此起彼落。奇怪了,
明明一開始都有安排好時間阿,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經過老師們仔細的詢問之後發現,同學們普遍反應出「反正我是安排9月讀完英文,今天先 休息一天,明天再開始讀都還來得及阿!」的心態,難怪會讀不完嘛!
- 讀完這章後才發現,目標的遠近對於目標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影響,原來訂定近程目標會比遠程目標還容易達成,而部分原因為遠程目標容易使人鬆懈,
由此次經驗可知,目標一次別訂太大或太遠,畢竟堆沙成塔才是最適合的。
林宜霈:
- 仿效作用的重要性似乎在一般生活中很常看的見,就像書中所說的,因為市面上有仿效偷車的遊戲出現,導致青少年年少不懂事,學習遊戲中的犯罪行為,
因為不清楚現實與實際的分別,脫離不出遊戲中的角色,所以在實際生活上真的有犯罪的行為產生,這個現象說明了仿效行為對於人的認知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大家明明知道犯罪行為是不對的,但是看到別人不對的行為,還是會試圖想模仿,以至於做出錯誤的事情,我認為媒體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現在每次打開 電視,不是充斥著強暴、偷竊、暴力,就是自殺、死亡,一些負面的新聞,每天都接觸這些東西,不僅會對社會感到失望,相對的一些負面行為被習得, 我們產生出來的行為也會被影響,例如:脾氣較暴躁,產生暴力行為等等。
- 彷效行為就是人們可以藉著觀察他人的行為而學習事物,那資優班裡應該也有許多的仿效行為產生,說到這個就有點感傷,雖然從小到大,我幾乎都
身處在比較好的班級,而且我的好朋友也都成績很好,但是我並不會有這些行為發生,我不清楚為什麼,但是一般來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成績 應該要是不錯,可是在資優班裡壓力,讓我就越不想好好讀書,而且都會覺得自己怎麼的都讀不上去,最後就放棄。我在想,仿效行為的產生,也要有好的 結果才會繼續持續,否則像我這種人,這種機制對我來說根本產生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