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裡的新浪潮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96541003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心得 本讀書會以全球化和文化混成(cultural hybridization)為出發點,探討英式搖滾音樂(brit-pop)在發源地英美的發展,乃至於目前全球化的歷史...)
下一個→

在2009年5月11日 (一) 15:56所做的修訂版本

心得

   本讀書會以全球化和文化混成(cultural hybridization)為出發點,探討英式搖滾音樂(brit-pop)在發源地英美的發展,乃至於目前全球化的歷史變動和過程。
   

  本讀書會選讀讀物為商週出版之《另翼搖滾注目--最值得聆聽的音樂圖鑑》,本書破除主流媒體提供的罐頭式(把聽眾當笨蛋)的僵化資訊,作者群都為資深的音樂工作者,將大量的音樂消化吸收後,以賞析、作品介紹、脈絡化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的搖滾世界絢爛奪目的一頁,方便讀者在購買不同樂風的CD時,能有所參考。作者們以九零年代為主軸,詳細介紹各樂風派別的代表性樂團、歌手,極具時代代表性的DJ名家,若要尋找相類似的樂風藝人,亦可按圖索驥找到所要的基本名稱,是一本兼具實用與尋求聆聽共鳴的搖滾樂工具書。      以本書為讀物,除能提供為全球搖滾樂發展脈絡提供圖像,也可作為台灣在地樂迷的index book,有助學生進一步速掌握音樂個性的鮮明輪廓,也因為掌握了音樂特質,分析台灣在地文化認同的指涉對應客體。      首先從另類搖滾(alternative) 的定義開始,另類音樂(Alternative Music)這個名詞,大約在93、94年開始為大家熟悉,漸漸地,比較大的唱片行在「西洋部門」之外,開始了「另類音樂」這個派別。另類音樂的本意指一些拒絕順應主流、討好聽眾的音樂創作者,離群索居,在自創小廠牌耕耘、孕育出驚人具高度區辨性作品的團體或藝人。1994是另類音樂轉戰地上的重要里程:美國著名Grunge樂團Nirvana(中譯:超脫合唱團)的主唱Kurt Cobain在跨時代經典作《Smell likes Teen Spirits》席捲全國之後於自家衣櫃中吞槍自殺,另類音樂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精神指標、依歸,甚至是時代文化里程碑。      從另類(Alternative)到英搖(brit-pop), 讀書會的同學嘗試以Michel Foucault所提倡的系譜學作為研究另類搖滾與英式搖滾歷史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為補充兩類音樂在台灣的發展和創建的文化認同,以bbs上觀察的現象、文章進行初步的文本分析。      事實上,在文化實踐部分,台灣的搖滾樂迷具備高度的在地能動性,他們能參照自身的生活與成長背景,重新挪用並混合出特殊的在地實踐,例如台英混和的音樂展演空間、風格,歌曲主題與旋律的Hybrid風格,創造出有別於英美搖滾次文化的規範,這在樂迷與樂手雙重身份的主體身上更明顯,如台灣知名樂團1976與回聲樂團(ECHO)。      然而在文化認同部分,則因為台灣有其特殊的的政治與歷史脈絡,還包含日據時代的殖民經驗影響,在全球化之下呈現矛盾、變動、弔詭的政治主體,以致樂迷間呈現高度異質性,也出現兩極化的反應;對西方核心國家強勢文化的認同、反動的矛盾互動,亦可看出台灣目前在全球化下的矛盾位置。本讀書會認為,這不只是樂手或樂迷該反思的問題,也是這一代的台灣人參與文化與建構自我認同時需時時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