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改變的自癒力
出自KMU Wiki
在2008年12月26日 (五) 16:49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Pinkcandy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擁有改變的自癒力)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09年1月5日 (一) 14:12) (編輯) (撤銷) Pinkcandy (對話 | 貢獻) |
||
第1行: | 第1行: | ||
擁有改變的自癒力 | 擁有改變的自癒力 | ||
+ | |||
+ | 《第八章想像力》 | ||
+ | 何為心像練習?→內容的特徵 | ||
+ | (1)模擬真實環境(在大腦裡面想) | ||
+ | (2)依以往的經驗或是看別人做自己一邊一想,開始想像自己的動作 | ||
+ | 困難度─如何控制練習者想像的真實度? | ||
+ | 方法一、請受試者講給我們聽,我們擷取出來的練習程度,用問的,講的越細節,心像練習才夠仔細 | ||
+ | 方法二、加強刺激,例如:聽覺 | ||
+ | 如何知道受試者有確實執行心像練習? | ||
+ | 利用碼表 1’實際做 2~200 心像練習 201實際做 | ||
+ | 再畫出個別次數與時間的關係取線圖 | ||
+ | |||
+ | 《第六章打開所住的腦》 | ||
+ | 大腦塑性,的確是人類醫學未來一塊值得發展的領域,從書中各個章節都告訴我們,從腦做起,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即便是腦部曾經受過傷,或是有其他神經、甚至是精神疾病的患者,都可以透過訓練大腦而獲得症狀的緩解或改善。 | ||
+ | 如同書名提到的,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只要有適當的努力和治療,大腦通常是能夠給予一定程度的回饋,但若是一直不肯就醫或是隱藏自己的病情,則將無濟於事,因此,套句我們常說的話,一切從「頭」開始,相信任何的問題都會有所解答的。 | ||
+ | |||
+ | 或許大家都有些微的強迫症,但是我們比較容易就可以克服過去,不需要靠著藥物或者是一些治療來幫忙;而有強迫症的人必須花比我們多很多的時間才能夠克服一點點。那症狀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算是強迫症呢?而再裡面有提到一個治療方法為讓病人接觸越來越多的細菌來減低敏感,這個治療方法未免也太強人所難了! | ||
+ | |||
+ | 在閱讀這章以前我似乎對強迫症有所誤解,一直覺得強迫症是心理層面的焦慮所造成,除了精神科治療與藥物服用以外好像都束手無策。 | ||
+ | 眼下既然醫界在影像學上已經發現是尾狀核問題後,就讓我回想到存在已久的疑問,書中描述的療法大多是藉由「認知」上訓練為主,那麼物理治療到底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 ||
+ | 好像只可以在治療過程中利用訓練動作控制和動作學習的方法加以延伸,藉由訓練特定動作與心像練習改變神經塑性,加強新路徑的整合來「覆蓋」尾狀核不能切換的問題。對於訓練認知判斷的著力點其實目前為止我也沒有很明確的答案,我想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仔細思考的議題,在自身常用的專業技能以外還能衍生出有創意、跨專業的能力也許就是當前物理治療師過飽和下的出路吧! | ||
+ | |||
+ | 以前會認為強迫症是一種精神得疾病,現在才知道與大腦的運作有關。我同意當一個強迫症患者一直想著同一件事時,想分散他的注意力是十分困難卻有效的。我們平常對於一件想不開的事,例如做錯了一件讓自己無地自容的事,那天就會一直想著那件事,之後衍生出明天不想去上班上課或明天老闆就會叫我走路等等的負面想法。但當我們出去散心,或做任何事來分散注意時,就不會再有負面情緒湧出。因此找出別的途徑對於其治療師與患者本身都是最重要的。 | ||
+ | |||
+ | 《第十章返老還童》 | ||
+ | 我很贊同這位老醫生的價值觀,在生活中新奇又有興趣的事物就會全神貫注的投入,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這樣我會很快樂,原來這和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有關,而且還可以延長神經的壽命,真的非常合理。書中有提到,那位老醫生他不喜歡空泛的應酬,只喜歡和有共同興趣的人促膝長談,我也很贊同這種想法,我喜歡少少幾個可以談心的朋友,我就很滿足了。其實這位老醫生,只是生理年齡算是大了點,但是心理年齡卻像個18歲的小夥子充滿了活力,這樣很棒,因為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身體漸漸老去的事實,但是我們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過的很充實,很快樂,很有價值,這樣很棒。 | ||
+ | |||
+ | 本章的前言說〝只要是學習都可以延長幹細胞的壽命…但生命是為了活著,並不是為了做練習,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去做你一直想要做而沒有機會做的事〞文章裡頭提到卡倫斯基醫生就是上述話語的代言者,他是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一但對某件事產生興趣便開始投入去研究,所以他的大腦一直在很棒的狀態,這也是大腦可朔性改變很重要的條件!而他的樂觀態度也保護他的大腦避免因壓力產生醣皮質素而傷害了海馬迴的神經細胞。這裡讓我心理衝擊了一下,原來平時的我們如果沒有正面積極得態度,不只心理的健康受到影響,聯帶會傷害大腦生理功能! | ||
+ | |||
+ | 前言曾有一段話讓我感到十分有趣:運動和學習是互補的,前者產生新的幹細胞,後者使他們的生命延長!其實運動不單單只增加新的幹細胞,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維持大腦最基本的功能。不管平衡系統,感覺運動皮質方面都有所助益,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同一環境,會減少多巴胺的分泌,破壞大腦的可塑性注意力系統,造成大腦萎縮,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件非常可怕的事!神經細胞凋亡是不可避免的,也沒有再生的可能,當我們在面對此一現實就必須有一套想法與解決方針:如何維持大腦的基本功能?很多人常說:年輕人可以利用學習增加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老年人可以利用過去的經驗來完成現階段甚至未來的工作,但兩者卻嚴重缺乏運動。所以我們必須了解運動對大腦的重要性,並期待未來是否其他生化研究能增長大腦的神經元數量。 | ||
+ | |||
+ | 看完這一章之後,讓我最驚訝的是,故事中九十歲年紀如此大的人,他的認知竟然沒有任何退步的現象,他透過不斷的學習就可以一直更新大腦、把大腦保持良好的狀態。因為之前我的觀念一直認為,隨著年老physical& mental所伴隨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最多也只可以減緩惡化。(哈哈又學到新東西了!) | ||
+ | 另外,裡面有提到說,壓力會導致神經細胞死亡,反而樂觀進取的態度可以保護大腦,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非常重要,看完此篇文章後會常提醒自己時刻保持relax… | ||
+ | 文章最後有提到,如果我們有悲觀的想法,這種想法是會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ulling prophecy),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原來單純一個想法就會影響這麼大… |
當前修訂版本
擁有改變的自癒力
《第八章想像力》 何為心像練習?→內容的特徵 (1)模擬真實環境(在大腦裡面想) (2)依以往的經驗或是看別人做自己一邊一想,開始想像自己的動作 困難度─如何控制練習者想像的真實度? 方法一、請受試者講給我們聽,我們擷取出來的練習程度,用問的,講的越細節,心像練習才夠仔細 方法二、加強刺激,例如:聽覺 如何知道受試者有確實執行心像練習? 利用碼表 1’實際做 2~200 心像練習 201實際做 再畫出個別次數與時間的關係取線圖
《第六章打開所住的腦》 大腦塑性,的確是人類醫學未來一塊值得發展的領域,從書中各個章節都告訴我們,從腦做起,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即便是腦部曾經受過傷,或是有其他神經、甚至是精神疾病的患者,都可以透過訓練大腦而獲得症狀的緩解或改善。 如同書名提到的,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只要有適當的努力和治療,大腦通常是能夠給予一定程度的回饋,但若是一直不肯就醫或是隱藏自己的病情,則將無濟於事,因此,套句我們常說的話,一切從「頭」開始,相信任何的問題都會有所解答的。
或許大家都有些微的強迫症,但是我們比較容易就可以克服過去,不需要靠著藥物或者是一些治療來幫忙;而有強迫症的人必須花比我們多很多的時間才能夠克服一點點。那症狀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算是強迫症呢?而再裡面有提到一個治療方法為讓病人接觸越來越多的細菌來減低敏感,這個治療方法未免也太強人所難了!
在閱讀這章以前我似乎對強迫症有所誤解,一直覺得強迫症是心理層面的焦慮所造成,除了精神科治療與藥物服用以外好像都束手無策。 眼下既然醫界在影像學上已經發現是尾狀核問題後,就讓我回想到存在已久的疑問,書中描述的療法大多是藉由「認知」上訓練為主,那麼物理治療到底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好像只可以在治療過程中利用訓練動作控制和動作學習的方法加以延伸,藉由訓練特定動作與心像練習改變神經塑性,加強新路徑的整合來「覆蓋」尾狀核不能切換的問題。對於訓練認知判斷的著力點其實目前為止我也沒有很明確的答案,我想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仔細思考的議題,在自身常用的專業技能以外還能衍生出有創意、跨專業的能力也許就是當前物理治療師過飽和下的出路吧!
以前會認為強迫症是一種精神得疾病,現在才知道與大腦的運作有關。我同意當一個強迫症患者一直想著同一件事時,想分散他的注意力是十分困難卻有效的。我們平常對於一件想不開的事,例如做錯了一件讓自己無地自容的事,那天就會一直想著那件事,之後衍生出明天不想去上班上課或明天老闆就會叫我走路等等的負面想法。但當我們出去散心,或做任何事來分散注意時,就不會再有負面情緒湧出。因此找出別的途徑對於其治療師與患者本身都是最重要的。
《第十章返老還童》 我很贊同這位老醫生的價值觀,在生活中新奇又有興趣的事物就會全神貫注的投入,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這樣我會很快樂,原來這和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有關,而且還可以延長神經的壽命,真的非常合理。書中有提到,那位老醫生他不喜歡空泛的應酬,只喜歡和有共同興趣的人促膝長談,我也很贊同這種想法,我喜歡少少幾個可以談心的朋友,我就很滿足了。其實這位老醫生,只是生理年齡算是大了點,但是心理年齡卻像個18歲的小夥子充滿了活力,這樣很棒,因為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身體漸漸老去的事實,但是我們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過的很充實,很快樂,很有價值,這樣很棒。
本章的前言說〝只要是學習都可以延長幹細胞的壽命…但生命是為了活著,並不是為了做練習,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去做你一直想要做而沒有機會做的事〞文章裡頭提到卡倫斯基醫生就是上述話語的代言者,他是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一但對某件事產生興趣便開始投入去研究,所以他的大腦一直在很棒的狀態,這也是大腦可朔性改變很重要的條件!而他的樂觀態度也保護他的大腦避免因壓力產生醣皮質素而傷害了海馬迴的神經細胞。這裡讓我心理衝擊了一下,原來平時的我們如果沒有正面積極得態度,不只心理的健康受到影響,聯帶會傷害大腦生理功能!
前言曾有一段話讓我感到十分有趣:運動和學習是互補的,前者產生新的幹細胞,後者使他們的生命延長!其實運動不單單只增加新的幹細胞,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維持大腦最基本的功能。不管平衡系統,感覺運動皮質方面都有所助益,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同一環境,會減少多巴胺的分泌,破壞大腦的可塑性注意力系統,造成大腦萎縮,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件非常可怕的事!神經細胞凋亡是不可避免的,也沒有再生的可能,當我們在面對此一現實就必須有一套想法與解決方針:如何維持大腦的基本功能?很多人常說:年輕人可以利用學習增加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老年人可以利用過去的經驗來完成現階段甚至未來的工作,但兩者卻嚴重缺乏運動。所以我們必須了解運動對大腦的重要性,並期待未來是否其他生化研究能增長大腦的神經元數量。
看完這一章之後,讓我最驚訝的是,故事中九十歲年紀如此大的人,他的認知竟然沒有任何退步的現象,他透過不斷的學習就可以一直更新大腦、把大腦保持良好的狀態。因為之前我的觀念一直認為,隨著年老physical& mental所伴隨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最多也只可以減緩惡化。(哈哈又學到新東西了!) 另外,裡面有提到說,壓力會導致神經細胞死亡,反而樂觀進取的態度可以保護大腦,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非常重要,看完此篇文章後會常提醒自己時刻保持relax… 文章最後有提到,如果我們有悲觀的想法,這種想法是會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ulling prophecy),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原來單純一個想法就會影響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