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孕產婦的照護
出自KMU Wiki
U97760061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HIV(+)孕產婦的照護 壹、前言 愛滋病毒感染肆虐全球,除了同性戀感染者增加外,異性戀間的感染也急速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女性感染者逐年...)
下一個→
在2008年12月22日 (一) 09:32所做的修訂版本
HIV(+)孕產婦的照護
壹、前言
愛滋病毒感染肆虐全球,除了同性戀感染者增加外,異性戀間的感染也急速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女性感染者逐年 增加,感染愛滋病毒的婦女大多處於育齡期,隨即出現的是母子間病毒的垂直感染,無辜的愛滋寶寶也持續的增加, 愛滋病毒母子垂直感染問題日漸備受重視。愛滋病毒透過母體懷孕,分娩過程,哺餵母乳等三個過程均有可能感染給 嬰兒。護理人員均有接觸或照顧的機會,而害怕感染的焦慮、照顧經驗的不足、及低落的照顧意願,都可能影響病患 的照顧品質。應加強在職教育及相關行政措施,促進醫護人員照顧愛滋病患的意願,才能協助這弱勢族群迎向更正向 的未來。
貳、文獻查證
ㄧ、愛滋病毒的介紹
1983-1984年間法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分別自血液中分離出病毒。愛滋病毒(HIV)的起源可能是來自非洲的猿猴。 HIV-1的起源可能是來自非洲猩猩(African ape, chimpanzee);而HIV-2和猿猴免疫缺乏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相似,因此它的起源可能也是來自非洲的猴子(African monkey,mangabey)。 目前愛滋病患者最多的地區是非洲地區。至公元2005年底,全球累計超過8000萬人感染愛滋病毒,超過2500萬人 因此而死亡,產生1,300萬名以上的愛滋孤兒。
二、傳染途徑
(一)性行為傳染:從事危險性行為,並接觸到愛滋病感染者的精液、陰道分泌物或血液。
(二)血液接觸:愛滋病毒可經由損傷的皮層、眼睛、口腔和鼻腔等黏膜,或共用受病毒感染的針筒和輸入受愛滋病 毒感染的 血液或血製成品而傳播。
(三)母子垂直感染:有三種方式分別為懷孕、分娩過程、哺餵母乳。
1、懷孕期透過胎盤感染的機率為5-10%。
2、經由產道分娩過程感染的機率為10-20%。
3、透過母乳感染的機率則與哺餵母乳的時間有關。哺乳2個月感染機率為5-10%,哺乳4-6個月的感染機率再增加1-5% ,如果哺餵母乳到18-24個月將再增加5-10%。
其實愛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離開人體便會死亡,因此愛滋病並不是一種具高度傳染性的疾病,一般社交活動如握手、 擁抱、一起進食、工作或上學,以至於蚊蟲叮咬、眼淚、汗水、唾液、糞便、使用公共洗手間或游泳池、皮膚接觸等, 都不會傳染愛滋病毒。
三、治療
*在孕婦方面治療的措施包括:儘早檢驗出HIV(+)孕婦、懷孕期間接受反轉錄藥物(ART)治療、施行剖腹產(蘇、陳 、吳及何,2006)。
(一)學者建議最合適之治療時間為:懷孕14週以後開始給予雞尾酒療法,目標是將母親的病毒量降到1000copies/ml以 下,若36週時無法將病毒量降到1000copies/ml以下,或懷孕已超過36週,必需在38週時選擇剖腹產方式將寶寶生下, 若於38週前即有產兆則要提前剖腹生產(李,2006),也有相關研究指出若在產痛及破水之前施行剖腹產,可減少55-80% 的傳染率。 副作用:雞尾酒療法使用的藥物組合不同,會有不同的副作用,大致上會有頭痛、疲倦、關節痛、下痢、 噁心、腹痛等 副作用。痛苦多少會有而程度因人而異,但長期服藥的確會讓人不舒服,失去耐心。
副作用:貧血、白血球過低、乳酸血症、腸胃道不適(噁心、肝腫大)、頭痛、倦怠、皮膚疹 、指甲色素沈積、肌肉酸痛 或病變、心肌病變。
四、護理措施
愛滋病感染造成整個醫療社會極大的衝擊,對病人亦帶來極大的壓力,ㄧ方面要面對疾病帶來的不適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一方面還要面對社會譴責,被排斥、被隔離,並被烙上恥辱標記。他們比一般病人更需要醫療團隊人員的協助。在持續照顧中,護理人員必須提供一個身體、心理、社會整體性及個別性之照顧。從互相溝通、信任關係的建立,提供護理處置,相關 護理措施如下:
(一)生理方面
護理人員可經由早期發現高危險群以及加強防疫的宣導,減少女性愛滋的感染率。對於女性愛滋患者,則加強正確服藥之 衛教,包括藥物的副作用,讓他們知道藥物之優點,與持續就醫之重要性,此外,加強孕前的篩檢及護理以減少對愛滋產 婦和新生兒的影響(邱、林,2002)。
(二)心理方面
仔細評估愛滋對女性患者心理的衝擊,可運用會談與同理、接受、關懷、不批判的態度來協助宣洩情緒,並將病人視為一 般病人予以尊重,適當轉介精神醫療資源,例如:心理醫師、社工單位或是相關支持團體,經由跨專業團體共同處理心理 方面問題(邱、林,2002)。
(三)家庭與社會方面
護理人員可以與愛滋母親討論有關如何預防傳染給家人和小孩的策略,適當的提供可及的資源,例如知識經驗分享以及意 見交換等,因此護理人員在鼓勵參與和提供相關團體資訊上扮演重要角色,護理人員應能了解愛滋之相關社會資源與相關 之知識,敏感察覺到與女性相關之愛滋之社會議題,主動提供相關資源及具體之護理措施(邱、林,2002)。
(四)生產決定
醫療人員的態度會影響愛滋母親懷孕與服藥的選擇與決定,護理人員必須以不批判的態度,與女性愛滋患者進行開放式溝 通,與跨專業小組共同提供正確與客觀之資訊,如:可能的感染率與後續的照顧問題等,讓他們能在懷孕與生產時做決定 ,且在整個產程與產後給予完整的身心支持和衛教(邱、林,2002)。
五、結論
隨著性觀念開放與知識的不足或錯誤的觀念影響下,感染愛滋病的人現在仍持續增加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 六十萬名愛滋寶寶出生,所以垂直感染防治已經成為愛滋病防治的重點,國內也從94年開始試辦孕婦愛滋病毒篩檢。
目前我國真的相當缺乏具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及心理輔導人員的愛滋護所,而且也沒有關於照護愛滋病的醫護人員從事 愛滋照護中,其醫療機構內的支持系統,然而這些支持系統都會影響照護愛滋病病患的護理人員的工作士氣。期望國內可 以對醫護人員展開一些有關愛滋病相關的在職教育,可藉此協助醫護人員增加臨床經驗,進而減少醫護人員的害怕及抗拒 照護。
六、參考資料 李欣純、柯乃熒、柯文謙(2005)‧婦女愛滋病毒感染之臨床表徵 與初診斷時的評估指引‧愛滋病防治季刊,51(1),21-29。 李倩瑜(2006)‧母子垂直感染愛滋病‧感染控制雜誌,16(1),29-36。 邱永仁(2003)‧愛滋病醫療照護之探討‧台灣醫界,46(3),32–35 。 邱飄逸、林麗嬋(2001)‧女性與愛滋‧護理雜誌,49 (1),75 - 79。 柯乃熒、潘純媚、馮明珠、張瑞玲、馬先之、劉長安(2002)‧以焦點團體探討台灣南部護理人員照顧愛滋病患的經驗‧ 護理雜誌,49(3),37–43。 張秋麗、鄒海月、任新菊 (1999)‧護理人員之愛滋病照護知識、態度及行為趨勢之探討‧護理研究,7(2),104–117。 楊雅玲、何弘能(2000)‧愛滋病毒感染之婦女與嬰兒的健康照顧‧台灣醫學,4(4),434-445。 劉寶芝、郭素娥、張圓圓 (2000)‧一位感染HIV的外籍產婦之照護經驗‧護理雜誌,47(6),95-102。 蘇燦煮、陳念桂、吳明義、何弘能(2006)‧孕婦之愛滋病毒篩檢計畫‧台灣醫學,10(3),394-398。 盤松青、盛望幑、洪健清(2005)‧防止愛滋病毒垂直感染之治療建議‧愛之關懷季刊,51(1),43-68。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7年11月)‧愛滋病統計資料‧2007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c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