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腦症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Yitin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水腦症患者之護理''''' ;定義: 水腦症是指腦脊髓液在腦室內產生過多,或是循環途徑受阻塞、無法有效吸收,造成側腦室擴張、顱內壓上...)
下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水腦症患者之護理

定義

水腦症是指腦脊髓液在腦室內產生過多,或是循環途徑受阻塞、無法有效吸收,造成側腦室擴張、顱內壓上升(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IICP)的異常病理現象當腦水腫患者的顱內壓大於20mmHg時,即會表現出顱內高壓之臨床症狀(曹,2004;彭,2002)。

臨床症狀
  • 成人、兒童
      記憶衰退、神情呆滯,淡漠、人格改變等癡呆症狀、步履不穩、尿失禁、
      Cushing's triad(血壓上升、心搏過緩、呼吸異常)、視乳突水腫、
      發暈等。
  • 嬰幼兒
      嬰幼兒的臨床症狀因顱骨縫尚未密合,常見症狀則有顱骨縫較大、
      前囟門突起、頭圍增加、頭皮變薄及靜脈充血擴張、落日眼徵兆、
      嘔吐、躁動等(曹,2004) 。
診斷

一般常用放射核種腦池造影(RISA) (張、朱,2003;曹,2004)、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洪,1998)。嬰幼兒則可採顱骨X光單純攝影、頭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曹,2004)、頭圍測量等方式進行(洪,1998)。

治療方法
    治療水腦症可採外科手術或是藥物治療。

常見的外科手術方法有

  1. 重建正常的腦脊髓液循環路徑,直接切除阻塞病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007)。
  2. 腦室內引流術如側腦室腹膜腔分流術、內視鏡第三腦室造口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007;曹,2004;陳,2005;)。
  3. 腦室外分流術。

藥物治療乃以降低顱內壓升高為目標,常見的藥物種類有促進腦循環藥、利尿劑、銀杏類藥物等(曹,2004)。

護理措施
    (一)維持適當的腦部灌流
     (二)提供充足的營養
     (三)維持皮膚完整性
     (四)預防感染
     (五)加強家屬的適應力

(一)維持適當的腦部灌流

  • 持續觀察顱內壓上升的症狀,當病患有顱內壓升高情形,依醫囑給予降腦壓藥物。
  • 維持輸出入量之平衡:服用降腦壓藥物時,水份不必過分限制;未服用降壓藥物,建議輸液每日宜低於2000c.c(盧,2003)。
  • 保持排便通暢、定時抽痰、勿過度約束病人。
  • 可採重力姿位引流,將床頭搖高成30~40°之姿勢,預防顱內壓上升。
  • 教導患者正確的頭部臥位:將頭頸部呈直線姿態,勿使頭部過度向前彎或後仰、或過度向左或向右轉之姿勢。
  • 持續觀察血壓狀態:當血壓偏高或過低時,依醫囑給藥。
  • 維持引流管通暢:教導病人採半坐臥式,床頭搖高30°。觀察引流管通暢性,注意是否有功能不良或引流管扭結的情形。


(二)提供充足的營養

  • 觀察腸道蠕動情形及維持排便順暢:依醫囑刺激腸蠕動或排便藥物或提供患者需要。
  • 持續觀察患者食物消化的情形:食慾不佳應採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飲食,或與營養師及醫師討論食物的供給與種類。
  • 供應足夠的熱能:及早回復腸道食物,每日熱量至少需要1600kcal,以提供身體所需。

(三)維持皮膚完整性

  • 預防壓瘡:可於關節、骨突處放置橡皮氣墊圈或羊毛墊。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必要時可塗抹潤膚乳液或嬰兒油以加強皮膚的韌性(劉,2004)。
  • 定時改變臥位:四肢主動或被動全關節運動。每兩小時更換一次姿勢。
  • 保持眼睛的濕潤:無法正常關閉眼瞼患者,依醫囑給予眼藥膏或眼藥水,預防角膜潰瘍及感染。

(四)預防感染

  • 減少感染發生:護理侵入性管路時,應採無菌原則;如敷料有滲濕情形,應予立即更換,並觀察管路周圍皮膚感染症狀。
  • 監測生命徵象:記錄體溫變化,觀察是否有發燒情形。
  • 依醫囑給予預防性的抗生素。
  • 引流留置裝置不宜超過七天(劉,2004)。

(五)加強家屬的適應力

  • 早期開始出院計劃:
  • 自住院開始即教導家屬照護出院患者的措施。如病患肢體活動能力、肌肉張力之評估與訓練。
  • 教導並示教家屬移動患者的技巧:包含翻、轉、抱、上下床等姿勢,並評值家屬之執行能力。
  • 皮膚的照顧與功能之評估。
  • 鼓勵家屬陪伴患者藉由運動強化肌肉耐力。
  • 示教餵食患者的技巧。
  • 提供情緒支持:必要時重複教導家屬以減輕焦慮或害怕。
  • 提供家屬有關腦水腫的疾病認知:提供家屬各項有關腦水腫的護理指導內容。
  • 鼓勵家屬及個案按時追蹤治療。
  • 協助家屬尋求資源:提供社區資源,如出院準備中心、社服室、居家照顧相關人員及機構等團體。


參考文獻
  1.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007,4月20日)‧水腦衛教手冊‧2007年5月20日取自[1]
  2. 洪純隆(1998)‧水腦症‧國立編譯館主編.神經外科學(245-268頁).台北市:洪葉文化。
  3. 曹堅華(2004)‧兒科護理學‧台北市:永大。
  4. 陳俊逸(2005).水腦症簡介.高雄榮總醫訊,8(10),3。
  5. 彭宗義(2002).水腦症.當代醫學,29(4),307-314。
  6. 張為達、朱任公(2003).核子醫學影像(六)交通性水腦症.臨床醫學,52(1).81-82。
  7. 劉秀珠、盧美柔(1998,5月3日).水腦症與正常壓水腦症失智症及其護理.1998年5月3日取自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neurology/M.894166891.A/M.894167105.A.html。
  8. 劉宇平(2004).臨床神經外科護理技術.於周守民總校閱,神經外科專科護理作業手冊(一版,67-79頁).台北市: 匯華。
  9. 盧美秀(2003).臨床醫護手冊‧台北市:華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