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個人陪伴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Iman627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 一、 作者簡介 == 作者──蘇絢慧,投入助人工作至今十四年,特別聚焦在死亡與失落哀傷的議題上。近幾年也擴 展到自我整合與生命療...)
下一個→

在2014年11月23日 (日) 00:12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一、 作者簡介

作者──蘇絢慧,投入助人工作至今十四年,特別聚焦在死亡與失落哀傷的議題上。近幾年也擴 展到自我整合與生命療癒的領域,並關注關係議題。清楚知道心靈療癒工作是此生的職志,而創作 工作是此生的熱情所在。 生涯早期曾任美術設計人員、櫥窗設計師,後進入專業養成學習歷程,成為臨床社工師,生涯 再轉換後,現今為醫療機構協談中心的諮商心理師。除了個人諮商服務工作外,也非常熱愛帶領支 持性團體、各樣體驗工作坊,並投注大量時間在專業的教育訓練工作上。


二、 本書摘要

當傷痛來臨,我們常常感受到不安、無措,這種情緒黑洞不斷拉扯,讓人掩藏起自我真實的模 樣與聲音,學會在關係中偽裝自己,不論是裝作沒事或故作堅強;其實,我們想要的只是陪伴而已。 陪伴,是純淨的心靈接觸,情緒共振的狀態,覺察所陪伴的對象的處境,承接住對方心靈的過程。 當你痛,該如何勇敢誠實的面對受傷的自己,向身邊的人吐露心聲?當你身邊的人面臨痛苦, 該如何付出不缺席的陪伴關懷?這是一份愛的練習課題,獻給所有在陪伴關係中的人們,重拾人與 人之間的關懷能力與連結。 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體會正在經歷痛苦、經歷過痛苦、走過痛苦創傷的人們,以心理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帶給陪伴者及被陪伴者最貼心的提醒。本書以十堂課為例,教導我們在面對生命的關 卡之際,唯有調整自己有限的視野,理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以一種輕鬆的姿態豐富生命,才能 用愛乘以無限大。


三、 佳句摘錄

1. 傾聽者並非拯救者。

2. 失去了同理心,陪伴等於沒有發生。

3. 陪伴他人的同時,仍是考驗著一個人的自我陪伴的能力,兩者息息相關。

4. 陪伴人的過程不是為了立即解決問題,陪伴,不是一種「給」,而是一種「接」。

5. 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成為一位陪伴者,因為人生在世,我們也需要他人的陪伴。

6. 每一個我們所陪伴的對象,都是最好的老師,教導與磨練我們學會好的陪伴與關懷是什麼。

7. 透過自己先被照顧的經驗,開始建構或改變自己的照顧方式,學習以敏銳、貼近的方式照 顧生命。

8. 如果抱持許多的想像與既定看法,那麼就無法真實的接觸對方,不過只是想驗證自己所提 出的假設。

9. 當一個人不願意停留在痛苦中,細細地體會痛苦的經驗,自然也摸索不出在痛苦中如何走 出一條路來。

10. 人生難免有脆弱、有失落、有挫折,在學會勇敢與堅強之前,其實人要的只是諒解、被包 容、被接受。

11. 有時候,受苦不需要天大的災難和理由,有時候,受苦可能是一份生命存在狀態無法迴避 的絕望與孤獨。

12. 這份安慰,來自於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獨自承受受苦受痛得感覺,也不是被世界所遺棄, 沒有人關懷的孤兒。

13. 耐心,是願意讓自己停留在這對無法立竿見影的時間內,相信認真的付出,必能一點一滴 的累積經驗,獲得成長。

14. 不以自己有限的視野與人生經驗,去藐視別人的生活經驗與體會;並且承認這世界有苦難、 有苦痛、有人所無法承受之重。

15. 陪伴者必須放下想要立即掌控情況、擺平事件的慾念,也不是將焦點放在如何給出答案或 看法,而是協助一個人懂他自己。

16. 同理心的關鍵,乃在於一個人對於情緒的掌握與了解,不會逃避,不會恐懼,了解情緒的 發生必有其原因,有其歷史與脈絡。

17. 陪伴者需要先懂得如何照顧自己、滿足自己,當他感受到關係中的愛與滿足時,他才能有 能量與能力給出自己,陪伴他人,而不會感到犧牲與厭煩。

18. 一個陪伴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生活準則或價值觀是屬於自己的,是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所 塑造與建構的,不必然他人需要遵照這樣的準則與價值觀過生活。

19. 陪伴,是一種感受對方氣息與情感起伏的共同存在,是需要一份寧靜與沉著,不急著帶對 方離開他原有的位置,而是與對方一起感受與觀看他的位置所看出去的景致。

20. 心理的陪伴,最容易發生這種衝突:給出當事人目前不需要的回應,無法給予當事人目前最 需要的支持、安撫與同理。如果無法靠近一個人的,又怎麼可能陪伴的了心。

21. 若沒有懂,沒有體會到對方生命和心中所在乎、所追求、所不放棄的渴望,及期待被滿足 的需求,那麼,你所輕易給出的建議與看法,可能只是一份干擾,與過度評價的傷害。

22. 耐心,是無論感受與認知都了悟生命有其發展歷程,開花結果的時間並非掌握在我個人。然後,從行為讓人感受到一份安定,與願意共同經歷這一段心靈的暗夜,直到黎明破曉。 23. 同理心並不能解決任何人們所認為的問題,同理心的重要之處,乃在於建立一份信任的關 係。並且透過同理心,陪伴者使用自己本身的覺知,回應給被陪伴者他的處境與狀態,與 他所經歷到的情感歷程。

24. 要避免失控的傷害與攻擊發生,陪伴者要能覺察自己的需要,覺察自己的狀態,覺察自己 得身體與心理感受,覺察自己所能承受的極限。不惡意虐待自己的情況下,陪伴才能有品 質,出自內在的真心樂意。

25. 陪伴真正重要的是,讓被陪伴者感受到傾聽、理解與關愛。如果,陪伴者強烈的以自己的 生命經驗作為教導的教材,不斷敘說與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想要藉此讓被陪伴者效仿與 遵從,如此一來,這份關係是為陪伴者而存在的。真正需要這份關係的人是陪伴者,因為 他需要獲取被陪伴者的注目與肯定,他需要一個不會離席的聽眾。

26. 「我是為你好」的遊戲在社會上完的熱烈。曾幾何時,我們剝奪每一個人的自主權,不認 為人有能力和權力,去決定關乎他生命的事。我們不相信別人有能力,也以為自己站在旁 觀的角度,看得最清楚呵最了解怎麼做是最好,卻不知,每一個人都是帶著自己過往的經 驗,與自己的價值體系在解讀與詮釋我們所遇到的事物,沒有一個人是抱持著全然的客觀 在看待事情與處理事。即使是助人者亦是,助人者也是帶有過去自身助人經驗、受過的專 業特性,及獨特價值體系的養成過程,來判別或全是他人問題的所在與需要。



四、 心得感想

本次「等一個人陪伴」讀書會共有兩次的討論時間,在過程中每名成員皆不吝於分享自身的感 受及經驗,不僅彼此收穫良多,也讓成員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入,以下為各個成員的心得感想:

102020017 楚葦琳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閱讀的書目,因為只要有人與之間的互動,一 定會有陪伴的過程。雖然「陪伴」是一個習以為常的行為、舉動,但是我們真的是一個好的傾聽者、 陪伴者嗎?是否自以為對他人有助益的陪伴,反倒是一種二度傷害,讓被陪伴者或是訴說者遭受更 深的傷痛呢?因此,我們可以藉由這本書,從中反思自己的過去經驗,不論是身為陪伴者,抑或是 被陪伴的時候,進而調整、改善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與對方的關係更緊密、良好。 很開心這次也能夠繼續與同學組成讀書會,與成員一同分享、討論優良讀物,謝謝成員願意讓 我成為本次讀書會的聯絡人,讓我有學習的機會,例如:確定讀書會討論時間、統整讀書會報告之 資料;也謝謝本次負責指導的張江清老師,提供予我們這一本非常的受用的好書。


102020027 鄭昕庭

比起以往的參與的讀書會,這次的讀書會讓我更有收穫。因為這一次討論的主題是有關陪伴。 而且我未來是要從事助人工作的社工,在裡面我看見我自己的問題,不管是成為陪伴者的我或是被 陪伴的我,藉由書本的討論,我開始去想:如果是我,我會這樣做嗎?或是我會喜歡別人這樣做嗎? 未來的路很長,在我們現在實習或未來工作會遇到許多各式各樣的人,期盼自己能為一個更好的陪 伴者,陪伴人走過傷心、絕望,並和他們一起成長學習,一起創作幸福的未來。


102020035 周祐安

陪伴的修練,陪伴其實一直存在於生活中,因此這本書所書寫的不是多新奇的理論,而是一點 一滴的抽絲剝繭,寫述陪伴的本質與迷思;藉由閱讀,讓人反思自己曾經陪伴,或被陪伴的經驗, 並傳達作者所認為的陪伴原則。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它總能讓我思考很多事情,就像是揭開了陪伴的神秘面紗,直指 目的與手段,讓反思過去的我發現在陪伴過程中,人往往身陷情境而逐漸偏離原先的目的,想要自己的「陪伴」有效果,希望對方作出改變,而忘記了陪伴應該是同理與接納,最後陪伴不是陪伴,更 像指責或指導。在第五章中作者提到了不能喊停的迷思,一開始我雖然覺得好像是對的,卻不免有 些疑惑這樣寬容對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嗎?透過讀書會的討論,我才發現原來大家都覺得喊停是必要 的,還紛紛列舉了各種不喊停的嚴重後果,這種「原來大家都這樣認為」的感覺很棒,在這次讀書 會裡,每次聚會大家總能分享自己陪伴或被陪伴的經驗 ,彼此肯定著堅定陪伴的信念。


102020042 鄭安榆

如果陪伴者被陪伴的經驗是冷酷的,那麼要他去陪伴其他人,就像是將他的心靈掏空一樣,沒 有被陪伴過的人是無法體會被同理對待的感受。當悲傷來臨時,我們心裡都會有一個最了解自己感 受的小孩,因為他很無禮的表達出不滿,強迫要求要滿足自我的需求,社會教會我們將他關起來, 只要不去正視,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情緒仍然沒被解決,他會累積,堆疊成一到高牆、形成一 座高山,最後倒塌下來成海嘯,將我們的理性吞噬乾淨。唯有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才能善待自 己,當你懂得同理自己,才有能力去同理別人。


102025002 李衍瑩

《當傷痛來臨》此書帶了很多正向能量給我,不單是從陪伴者的角度去思考心態、技巧、甚至 是如何調整自己,這對我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反思;同時作為自己處於被陪同者的時侯也能適當的 了解自己狀況以及如何思考問題所在,怎樣給予自己空間,明白陪同關係是很重要的課,該如何去 判定一個陪同關係的健康度。 當問題存在時,我們該如何為自己打氣,處理細節的時機,本書讓我看待事情的觀點更成熟更 多元化。



五、 問題討論

1. 如果無法認同對方的價值觀,我們該如何進行同理與陪伴?

陪伴的過程中我們去傾聽、感受對方的想法與世界,但這並不代表陪伴者需要全然接受被陪伴者的想法與價值,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獨一無二的,身為陪伴者,我們不應將自己的 想法加諸在對方身上,同樣的,陪伴者也無須全然接受對方的。儘管價值觀可能並不一致, 但這並非是進行陪伴的障礙,只要能去接納、去理解對方,就是很好的陪伴。


2. 大家是否有在陪伴關係中被掏空的經驗?有的話怎麼面對?

要提醒自己與被陪伴者有你我界線,而不是將責任也一併扛起,當自己也有情緒需要休息 時,可以委婉告訴他。每個陪伴者有時也是需要其他陪伴者的,讓自己也有休息的空間, 來完成自己該做、想做的事。


3. 書中說累積生命的豐厚才能更好的陪伴,那經歷的不多就很難好好陪伴別人了嗎?

豐富的生命歷程對於理解他人的心情確實有幫助,但生命的豐厚也是從無到有一點點的累 積起來的,當陪伴的對象是身處從未了解過的情境中時,我們能做的是更多的溝通與了解。


4. 陪伴界線的建立對被陪伴者會不會是壓力?讓本來就退縮的人更不敢尋求支持?

在一開始就建立明顯的界線或許會給對方一種被拒絕的感受,但長遠來看界線的建立是必 要的、有益的,可以在建立界線的時候就跟被陪伴者解釋建立界線的目的,或是讓界線是 由被陪伴者與陪伴者共同商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