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生命的經歷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Iman627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 一. 作者簡介 == 馬建中(1914-2005),字光亞。湖南湘潭人。自 15 歲隨外公彭文彩習醫,24 歲開 始獨立應診。1951 年來台,在名中醫覃勤門下...)
下一個→

在2014年11月20日 (四) 10:22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一. 作者簡介

馬建中(1914-2005),字光亞。湖南湘潭人。自 15 歲隨外公彭文彩習醫,24 歲開 始獨立應診。1951 年來台,在名中醫覃勤門下執弟子禮,次年開業。1954 年應考試 院聘為中醫師襄試委員,隨後又被聘為中國醫藥學院董事、教授。先後任職過中醫學 主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著有多本醫學相關著作,如《中醫診斷學》《台北臨床 三十年》正續集、《臨床辨證與經驗實錄》、《溫熱病新解》、《中醫外診法》。


二.本書摘要

中醫診斷學是結合中醫的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能的一門應用科學,藉由整合望、 聞、問、切(四診)診法所得的資訊,再運用辨法歸納(八綱、臟腑、氣血)出病因。《中 醫診斷學》書中詳細介紹四診、問診、八綱、證候分類、傷寒溫病辨證,並藉由常見 或較特殊的病例讓讀者能理解臨床上的應用。


三.佳句摘錄

中醫診斷分望色、聞聲、詢問、切脈,目的是在觀察和分析症候,也就是把症狀聯繫 起來,分出主診、主脈。這樣,才能正確的掌握病情,不為任何假象所蒙混。所以診 斷的要點,除了聽取病人主訴症狀以外,還應從多方面來觀察其他有關症狀,以推所 病因。因為症狀是病因的反映,但是不能單看膚淺的現象,必須看到真實的一面,還 要看到下一階段的發展趨向。總之,必須看到真實的一面,不能為表面所迷惑。但這 就不能單靠主訴的自覺症狀來決定診斷,需要進一步的辨症,如有些疾病依據一班症 狀一能做出初步的印象,但經過深入分析後,又往往能推翻初步印象。比如病人嚷著 內熱口燥,並有發熱、頭痛等症狀,一班可以認作溫熱病,但如果仔細的診察一下, 發現病人雖渴不欲飲,飲後覺脹,並且喜喝熱水便可斷定口渴是假象,不適真正的內 熱。於此可見辨症在確診上的重要性。一個病的症狀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福砸不 等於雜亂無章,只要明白症狀的相互關係,加以分析歸納,就能發現他的前因後果, 來龍去脈,從而達到全面的正確的認識。


四.心得感想

顏旻萱

中醫學真的是博大精深,從遠古到現代,集結了許多古人的智慧以及結合了現代 西醫的觀點,讓我在學習中醫學時彷彿是在讀一本本精彩絕倫的武俠小說。本次讀書會讀的中醫書籍是「中醫診斷學」,主要是在講述當在診斷疾病時,藉由望、聞、問、 切來接收病人身體所透露的訊息,並從中衍伸出病人可能得到的疾病和出現的症狀。 然而,在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無法理解書中所描繪出的症狀,裡面內容的奧妙真 的很難一時半刻的就了解,常常都要同樣的內容一讀再讀和思考過後才能了解,但真 的也有些問題是我一個人無法解決的,這時候透過與組員們彼此間的腦力激盪,問題 的答案似乎不再那麼困難,真的是團結力量大,而這也讓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念書的 我對念書的方式有了不一樣的見解。


郝紹媛

參加這次的讀書會讓我督促自己盡量騰出課餘的時間讀中醫診斷學這本書,讀了 之後發現自己真的對於中醫這個領域還有太多太多不懂的地方,因為中醫的辨證論治 實在是太博大精深,又有很多的古文敘述名詞,一個人讀不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 有架構的歸納和統整,幸好和大家一起研讀可以一起找出答案、解決各種知識上的疑 難雜症,再加上大家所學的知識可以交流互補,大大增加學習的效益。平日裡一個人 讀書總覺得沒什麼進度和效率,和一群人一起讀讓我發現自己讀書時會有的盲點,覺 得可以大幅進步,以前常在看電影的時候看到國外學生組織讀書會,那個時候曾經懷 疑這麼做真的有效率嗎?覺得人多嘴雜恐怕會浪費時間,但是這次親身參與後發現收 穫良多,以後如果有機會會考慮再參加類似的活動。


王子韶

我覺得中醫相關的學識一直以來都十分模稜兩可、難以捉摸,像是形容脈象的敘 述、咳嗽聲音的分門別類、苔舌的黏膩與色澤變化諸如此類等,然而「中醫診斷學」這本書整理了諸多症狀的類別,提供中醫診斷一個大致可依循的方向。在中醫書籍的 領域中,這本三十五歲的著作算是年輕,卻跨越時間通用在幾個世代,起因於它簡單 易懂的筆法,解釋詳細的癥候,從前學過中醫學概論中關於陰、陽、表、裏、寒、熱、 虛、實的八綱辯證,以及一切診斷的基底臟腑辯證,此書又更加深入得討論各種癥候 是屬於哪八綱中的哪一類別,可能是哪個臟腑不合諧,亦或是其他臟腑子病犯母或母 虛累子而出現表徵。不過在中醫部跟診時發現,臨床上時常遇到「非典型」的患者, 即主訴涵蓋多種臟腑失衡的患者,此時有臨床經驗才是診斷基礎,有時是患者主觀的 敘述錯誤,此時就要利用客觀的望聞問切等資料蒐集,正確判斷病情。研讀此書只是 給我們一個基底,再來的磨練與成長是自己闖蕩的成果!


王麗惠

中醫的知識是一門細心歸納的藝術,小從望診的每個部位觀察到與聞問切診的結 合,每個環節都息息相扣,更與治療不可分離。每個病症下又能細分出不同病因,所 用的治療又會有不同的分類。中醫在書中讀到的知識是實際運用時的先備知識,但是 要真正整理在患者身上所見的每個部份,每個病症的辨別、認清病症輕重的程度又是 一門需要時間的實際演練學問,每個環節都不簡單,所以更要珍惜每個能夠練習和學 習的機會。 要鑽研一門精深的學問並不容易,在中醫的學習上每個部分和大家一起耐心一點 一滴的累積是個很好的推力,讓自己更有動力在這一部分的學習。大家一起讀書可以 很有效率地發現自己沒有注意到的盲點,從盲點問題的探討,和以前基礎的連結,能 夠更扎實的釐清,希望我們在這次讀書會都能在學習上邁出一步。 蘇威宇 懷著對中醫的好奇心參加了這一次的讀書會,由於原本對中醫這方面不太了解,所以 在閱讀這本中醫診斷學時碰到了很多的困難,例如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古書、文言文, 讀的時候常會發現對於一些較為艱澀的的專有名詞有理解上的難度,幸好現在網際網 路發達,很多資料都能由網路獲得答案。此外,在讀書會時與同學集思廣益、腦力激 盪後,有時也能得到答案,甚至是一些意料之外的想法,比起自己讀書能有更多收穫。 中醫診斷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對於一些基本觀念有詳細的介紹,配合臨床上可能 遇到的疾病與症狀有更多的解釋,例如在四診這個單元裡望診的部分,就以身體的部 位做分類,佐以彩色圖片來講解,讓我們能更加容易的學習。 最後,參加這次讀書會實在獲益良多,學習到了非常多從來不曾聽聞的知識,雖 然目前只學到皮毛,但在往後若能持續學習,想必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