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
出自KMU Wiki
Iman627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 一、作者簡介 == (一)蔣勳,1947年出生於古都西安,在台灣成長。他的作品橫跨散文、詩作、小說、評論等,並多次舉辦畫展,他近年來...)
下一個→
在2014年5月10日 (六) 16:26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
一、作者簡介
(一)蔣勳,1947年出生於古都西安,在台灣成長。他的作品橫跨散文、詩作、小說、評論等,並多次舉辦畫展,他近年來專事推廣美學,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以深入淺出的美學文學著稱,作品遍及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更廣受好評。
對蔣勳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一場他的演說——「談青年版紅樓夢」,當時他提到的一項觀點很符合他對美學的論點,他認為青少年應該讀紅樓夢,不需要像紅學學者汲汲鑽研歷史或當時文化,只要懂得欣賞紅樓夢的美即可。蔣勳不僅致力於推廣美學,更將美學實踐在自身生活中,作為表率。
(二)本書作者為蔣勳,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我很喜歡他的一本著作《孤獨六講》,因為我離開台中,一個人來到高雄念書,感到孤獨時便閱讀此書,便能有所舒坦與安慰。蔣勳畢業於文化大學,在他求學期間,就已經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年輕人。當時,他曾經直截了當地問胡蘭成教授:「你為何要當漢奸?」然而教授只是哈哈哈大笑。蔣勳晚年致力於推廣美學,也使許多青少年接觸了中國文化之美,我曾經和同學去聽他談《紅樓夢》,因此完全戀上了紅樓夢這本巨作。
二、本書摘要
本書是蔣勳論生活中的美的一本書。藉由發現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中的文化,和更深層的內涵,作家用深刻的角度但是淺顯的文字去點出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文化。當我們能真正的慢下自己的腳步,細細的去品味與體會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藝術內涵,去感覺到自己與食衣住行的各種美好觀感和互動,就能讓生活處處充滿風景與詩。 《天地有大美》這本書劃分為食、衣、住、行四大部分,就各方面闡述蔣勳對於生活美學的看法。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食、衣、住、行」,擴展到再平凡不過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若是離開「食、衣、住、行」這些平凡又瑣碎的細節,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與中心。 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的空間,才能有容納他人的空間;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與眾人分享。 蔣勳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不是只有高級音樂廳中的交響樂才叫做美,生活中放慢腳步,仔細留意,美就在我們觸手可及之處。
三、佳句摘錄
- 我想不管服裝、鞋子,其實都是一個人身體的記憶。我們不要忘記,記憶是一種美感。
- 美的快樂,很難用純粹的物質來做衡量,就給自己另外一種不同的、懷舊的快樂吧!
- 我們不要忘記漢字裡有一個字是非常非常應該去反省的,就是「忙」這個字。大家寫一下「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靈一定會死亡。
- 美沒有任何絕對好或不好的問題,它是相對的,你必須瞭解到這個文化的背景之後,就會開始尊重這個族群的生活方式。所以我覺得生活美學很重要的態度,其實是一種尊重的態度。
四、心得
(一)原本看到書名時,會認為他是一本很深奧的書,把「美」談得廣闊高深。然而,當我翻開《天地有大美》,我的目光就被前言所吸引了,蔣勳用了許多生活的例子去闡述美,甚至點到了我從未發掘的現象,例如書中提到鐵窗,在台灣走在街道上,隨處可見公寓窗戶外面加裝鐵窗,這是我們認為稀鬆平常之事,然而對於外國人是非常奇怪的,他們甚至會說:「你們的城市真醜!」這提醒了我,可以從生活中習引為常之事去探討美,而不是我一定要去參觀很有名的美術館,或一定要去國家音樂廳欣賞交響樂和歌劇。另外,我特別喜愛「衣之美」這部分,蔣勳說衣服、鞋子穿久了都會有記憶,而這記憶也是一種美感。使我想起我有一件非常寶貝的衣服,一件深藍色上面有小碎花的上衣,因為我很喜歡它的簡約風格,加上它穿起來非常舒服,所以我每週至少會穿它兩次。我對這件衣服的喜愛與情感,原來也是生活中的一種「美」呀!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出自《莊子.知北遊》,世間萬物皆是美,端看我們有沒有細心品味。蘇軾赤壁賦也提到「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若是靜下心來留意身周,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美比比皆是,自然的美、文化的美,讓我們的生活因為美而多采多姿。
工業革命後,社會進步快速,生活步調也愈趨急促。但是仔細想想,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慢慢享用母親作的晚飯,而是被粗製濫造的便當所取代了呢?當人們開始崇尚高效率,大量標準化的產品規格統一,一切物質簡便快速,卻失去了原本的靈魂。「食」不再是品嘗食材的鮮美,而變成了只求果腹囫圇吞棗的行為。當生活愈趨忙碌,我們的心是否也跟著不斷加速的生活步調而死亡了呢?
諷刺的是,當我們擁有高物質生活後,才又重新回過頭追求生活的品質。許多餐廳開始推行慢食、物品強調手工製作……重新去找回生活最初、最純粹的美。然而,蔣勳也提到,不是花大把錢到音樂廳去聽交響樂才叫做懂得欣賞美,真正的美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朋友親筆寫就的信、母親傾注愛心為子女準備的晚餐、下班回家路上仰望絢爛的晚霞……美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環繞在我們身邊,端看我們是否慢下腳步好好去欣賞。
蔣勳書中提到:「一個緩慢的心情,一種跟物質緩慢接觸的情感,才有可能變成我們自己重新在生活中找回美的一種態度。」的確,當我淹沒在眾多繁忙事務的洪流中搶得空檔,單獨出外散步,看見午後的日光穿透濃密的枝葉,在地上灑落點點金粉,白髮老嫗安然坐在綠蔭下的躺椅乘涼,寧靜的一幕也讓因忙碌而焦躁的心平靜下來,這些再平常不過的景色,卻因為心境的不同,形成一幅靜謐祥和的畫。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待我們自己去發掘。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依舊要保持著心的活力,去找回美的感動。
(三)我們的生活經常很忙,忙到我們沒有時間和心情來體會一餐飯的美味,一個路程上的種種風景。忙,就是心的死亡,所以我們應該要在忙碌當中,多少留一些時間給自己,給自己所喜愛的事物。讓自己能在忙碌之餘,去體會到生活中單純的美好,看見一片綠葉在陽光下清風中擺動的舞姿,看見一杯苦茶清澈見底的顏色;這一些都會讓我們的心靈更能沉澱,發現生活中的內涵,也從而讓自己的內在和心靈都不斷的更加充實與平和。
五、問題討論
(一)看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非常的矛盾,為了讓自己有豐富的大學生活,我拚命參加各種活動,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然而不去參與其中,我的內心又覺得有失落感,所以我該如何追求生活的「美」,而又不會因為「忙」而使心靈死亡呢?
(二)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我的生活,讓我去思考我是否有透過眼、耳、鼻、舌等等身體的感官觸覺來體會生活之中的各種美。觀察後,我發現我常常在當個「低頭族」,無論到哪裡都在滑手機。我甚至走路時都還帶著耳機聽音樂。逼自己少用手機之後,我才意識到我遺失了什麼。離開手機的螢幕後的我,做公車時會看看外面的店家和人潮,走路時會聽到旁人的對話,等朋友時東張西望的發現校園裡的花都開花了。我的步調慢了下來;我給我自己欣賞生命的時間。生活不再是我要從A點趕到B點而是從A點出發到B點時我沿途會遇到什麼人事物?在書中,蔣勳說「『美』能夠踏踏實實在我們生活裡體現出來」。其實,美感生活不貴、不遠也不難,只要放緩生活步調,美就在生活之中。你感受到了嗎?
(三)生活中的忙碌無不是自找的,看完這本書,不停在我耳中腦中迴旋的是長輩、老師,曾說過的話──世上的萬物之於我們,真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有什麼樣的生活,難道不是操之在己?社會步調之快,我們似已被淹沒,總是沒有理由與目標的努力下去,忽略了生活中之美!討論完本書之後,我更加嚮往如六一居士般的「生活」──萬事足,且早已足!
(四)我想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在生活中找到時間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點美。蔣勳提倡生命當中應該要有時間留給一首詩。讓自己的生命當中有一段詩,留一個空白的時間給自己感動!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時的提醒自己,生活中並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所以要保持一顆能夠被美好事物感動的心和感知的能力,這是我認為最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