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以及Internet的歷史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在2008年3月11日 (二) 10:11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Sakurai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 前言-為何談Unix歷史 == * 在談Internet之前不能不談Unix ** 其中有科技的故事 ** 企業競爭的故事 ** 政治角力、理想王國故事 ** 有人大起、有...) ←上一個 |
在2008年3月11日 (二) 10:14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Sakurai (對話 | 貢獻) 小 下一個→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前言-為何談Unix歷史 == | + | <pre>本文諸多參考資訊來源不明,請求大家幫忙補足。</pre> |
+ | == 前言-為何談Unix歷史 == | ||
* 在談Internet之前不能不談Unix | * 在談Internet之前不能不談Unix | ||
第35行: | 第36行: |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VAC_Card_to_Tape_converter cart to tape converter]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VAC_Card_to_Tape_converter cart to tape converter] | ||
- | + | <br> | |
=== IBM的反撲 === | === IBM的反撲 === | ||
- | * IBM | + | * IBM |
** 701 1952 | ** 701 1952 | ||
** 702 1953 | ** 702 1953 | ||
** 650 1953 | ** 650 1953 | ||
- | * UNIVAC | + | * UNIVAC |
** 1 1950 | ** 1 1950 | ||
** 1103 1953 | ** 1103 1953 | ||
+ | |||
<br> | <br> | ||
+ | |||
+ | * | ||
** Fortran monitor (OS?) 1956 | ** Fortran monitor (OS?) 1956 | ||
+ | |||
==== IC 出現 ==== | ==== IC 出現 ==== | ||
- | ** Transistor | + | |
+ | * | ||
+ | ** Transistor | ||
*** Bell Lab. 1948 | *** Bell Lab. 1948 | ||
- | * 用transistor的電腦 | + | * 用transistor的電腦 |
** IBM 7070/7090 1958 | ** IBM 7070/7090 1958 | ||
- | * IC | + | * IC |
** TI(還有其他公司) 1958 | ** TI(還有其他公司) 1958 | ||
- | * 用IC的電腦 | + | * 用IC的電腦 |
** IBM 360 1964 | ** IBM 360 1964 | ||
** UNIVAC 1108 1964 | ** UNIVAC 1108 1964 | ||
+ | |||
<br> | <br> | ||
+ | |||
* 第一代電腦 ~1960 真空管 | * 第一代電腦 ~1960 真空管 | ||
* 第二代電腦 1960~1965 Transistor | * 第二代電腦 1960~1965 Transistor | ||
第64行: | 第73行: | ||
* 第四代電腦 1970~ LSI | * 第四代電腦 1970~ LSI | ||
- | ===Transistor 與 Bell Lab.=== | + | === Transistor 與 Bell Lab. === |
- | * transistor | + | |
+ | * transistor |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istor transistor]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istor transistor] | ||
- | * Bell Lab | + | * Bell Lab |
** [http://www.bellsystemmemorial.com/belllabs_transistor.html Bell lab電晶體發明(網頁已不存在] | ** [http://www.bellsystemmemorial.com/belllabs_transistor.html Bell lab電晶體發明(網頁已不存在] | ||
** [http://www.bell-labs.com/ Bell lab] | ** [http://www.bell-labs.com/ Bell lab] | ||
** [http://www.bell-labs.com/about/history/ history of Bell lab] | ** [http://www.bell-labs.com/about/history/ history of Bell lab] | ||
- | * 電腦電信相關的軟硬發明 | + | * 電腦電信相關的軟硬發明 |
** 原為AT&T旗下實驗室,1984年因反特拉斯法由AT&T獨立 | ** 原為AT&T旗下實驗室,1984年因反特拉斯法由AT&T獨立 | ||
- | ===TSS=== | + | === TSS === |
- | * MAC (Machine Aided Cognition, Multi Access Computer System) project | + | |
+ | * MAC (Machine Aided Cognition, Multi Access Computer System) project | ||
** MIT 1962 Licklider | ** MIT 1962 Licklider | ||
- | * CTSS (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 | + | * CTSS (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 |
** 不同於batch job | ** 不同於batch job | ||
** 利用terminal | ** 利用terminal | ||
** interrupt(中斷) | ** interrupt(中斷) | ||
+ | |||
<br> | <br> | ||
- | * TSS (Time Sharing System) | + | |
+ | * TSS (Time Sharing System) | ||
** 主機為IBM 7090 | ** 主機為IBM 7090 | ||
- | ===Multics=== | + | |
- | * Multics (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 | + | === Multics === |
+ | |||
+ | * Multics (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 | ||
** MAC之後續計畫 | ** MAC之後續計畫 | ||
** 1963起 MIT, GE, Bell Lab. | ** 1963起 MIT, GE, Bell Lab. | ||
** 1965選定主機為GE-645 | ** 1965選定主機為GE-645 | ||
- | * 新概念 | + | * 新概念 |
** multi-task | ** multi-task | ||
** segmentational memory (segment:offset) | ** segmentational memory (segment:offset) | ||
** PL/I language (共約30萬行) | ** PL/I language (共約30萬行) | ||
- | ===Multics to Unix=== | + | |
- | * 動機 | + | === Multics to Unix === |
+ | |||
+ | * 動機 | ||
** Multics 很笨重 | ** Multics 很笨重 | ||
** 不太需要Multi-task(依當時) | ** 不太需要Multi-task(依當時) | ||
+ | |||
<br> | <br> | ||
- | * Unics (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ing System) | + | |
+ | * Unics (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ing System) | ||
** Ken Thompson, Dennis Ritchie 1969 | ** Ken Thompson, Dennis Ritchie 1969 | ||
** 利用「於角落且乏人問津的PDP-7」 | ** 利用「於角落且乏人問津的PDP-7」 | ||
** 不久改名為Unix(相傳命名者為 Brian Kernighan) | ** 不久改名為Unix(相傳命名者為 Brian Kernighan) | ||
+ | |||
<br> | <br> | ||
- | * 歷久彌新的東西 | + | |
+ | * 歷久彌新的東西 | ||
** 樹狀file system, pipe, redirection..... | ** 樹狀file system, pipe, redirection..... | ||
- | ===UNIX最初十年間=== | + | |
- | * 機器為DEC PDP-11(16bits) VAX(32bits) | + | === UNIX最初十年間 === |
+ | |||
+ | * 機器為DEC PDP-11(16bits) VAX(32bits) | ||
** V1 (1971): 第一版的 Unix,以 PDP-11/20 的組合語言寫成。 | ** V1 (1971): 第一版的 Unix,以 PDP-11/20 的組合語言寫成。 | ||
** V4 (1973): 以C語言從頭寫過,最初C語言是為 Unix設計的,所以C與Unix間有緊密的關係。 | ** V4 (1973): 以C語言從頭寫過,最初C語言是為 Unix設計的,所以C與Unix間有緊密的關係。 | ||
** V6 (1975): 第一個在 Bell Labs 外(尤其是大學中)廣為流傳的 Unix 版 本。 | ** V6 (1975): 第一個在 Bell Labs 外(尤其是大學中)廣為流傳的 Unix 版 本。 | ||
** V7 (1979): 在許多 Unix 玩家的心目中,這是『最後一個真正的UNIX』 | ** V7 (1979): 在許多 Unix 玩家的心目中,這是『最後一個真正的UNIX』 | ||
+ | |||
<br> | <br> | ||
- | * 主要的Unix流派 | + | |
- | ** UNIX 有兩大流派 | + | * 主要的Unix流派 |
- | *** AT&T 的 System V (讀 five, 不讀 v) | + | ** UNIX 有兩大流派 |
+ | *** AT&T 的 System V (讀 five, 不讀 v) | ||
*** BSD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 *** BSD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 ||
- | ===簡短發展=== | + | |
+ | === 簡短發展 === | ||
+ | |||
* System III(1982):AT&T第一個拿來賣錢的 UNIX | * System III(1982):AT&T第一個拿來賣錢的 UNIX | ||
- | * System V (1983): | + | * System V (1983): |
** SVR2 (1984): | ** SVR2 (1984): | ||
** SVR4 (1988),融合了System V、BSD、SunOS 是各種UNIX中的主流 | ** SVR4 (1988),融合了System V、BSD、SunOS 是各種UNIX中的主流 | ||
+ | |||
<br> | <br> | ||
+ | |||
* 2.xBSD (1978) 給 PDP-11 用的 | * 2.xBSD (1978) 給 PDP-11 用的 | ||
- | * 3BSD (1978): | + | * 3BSD (1978): |
- | * 4.2BSD (1983): | + | * 4.2BSD (1983): |
* 4.3BSD (1986) | * 4.3BSD (1986) | ||
* 4.4BSD (alpha June 1992) | * 4.4BSD (alpha June 1992) | ||
- | ===UNIX的興亡盛衰=== | + | |
+ | === UNIX的興亡盛衰 === | ||
+ | |||
* Unix廠商汲汲於獲利,為了與其他廠商區隔,推出了許多互不相容的系統版本。 | * Unix廠商汲汲於獲利,為了與其他廠商區隔,推出了許多互不相容的系統版本。 | ||
* 價廉的Windows系統挾著統一的使用者介面與大量的使用者基礎,由個人電腦進攻伺服器市場,順利打下昂貴的UNIX低階伺服器市場。 | * 價廉的Windows系統挾著統一的使用者介面與大量的使用者基礎,由個人電腦進攻伺服器市場,順利打下昂貴的UNIX低階伺服器市場。 | ||
- | * 網際網路、1993年12月的FreeBSD與1994年3月的Linux 1.0(Linux 0.01版在1991年8月推出),成為Unix浴火重生的契機。 | + | * 網際網路、1993年12月的FreeBSD與1994年3月的Linux 1.0(Linux 0.01版在1991年8月推出),成為Unix浴火重生的契機。 |
+ | ** | ||
*** 轉自tjm及 | *** 轉自tjm及 | ||
*** [http://www.levenez.com/unix/ UNIX時間軸] | *** [http://www.levenez.com/unix/ UNIX時間軸] | ||
- | ==== FreeBSD==== | + | |
+ | ==== FreeBSD ==== | ||
+ | |||
+ | * | ||
** FreeBSD 系統乃是基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電腦系統研究群 (Computer Systems Research Group 也就是 CSRG) 所發行的 4.4BSD-Lite<br>386BSD(源自4.3BSD,是專門在Intel CPU跑的BSD) | ** FreeBSD 系統乃是基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電腦系統研究群 (Computer Systems Research Group 也就是 CSRG) 所發行的 4.4BSD-Lite<br>386BSD(源自4.3BSD,是專門在Intel CPU跑的BSD) | ||
** 386BSD 是 Bill Jolitz 的作業系統, 在當時就已經有約一年的分裂討論。(1993) | ** 386BSD 是 Bill Jolitz 的作業系統, 在當時就已經有約一年的分裂討論。(1993) | ||
+ | |||
<br> | <br> | ||
- | * FreeBSD 1.0 | + | |
+ | * FreeBSD 1.0 1993 年十二月 | ||
* FreeBSD 1.1 1994 年 5 月 | * FreeBSD 1.1 1994 年 5 月 | ||
- | * 意外的風暴 | + | * 意外的風暴 |
** Novell 和 U.C. Berkeley 關於 Berkeley Net/2(4.3BSD)磁帶之法律地位的訴訟確定之後形成。 U.C. Berkeley接受大部份的Net/2的程式碼都是"侵佔來的"且是屬於Novell的財產--事實上是當時不久前從AT&T取得的。 我們被要求於1994年6月底前停止散佈基於 Net/2的產品。 | ** Novell 和 U.C. Berkeley 關於 Berkeley Net/2(4.3BSD)磁帶之法律地位的訴訟確定之後形成。 U.C. Berkeley接受大部份的Net/2的程式碼都是"侵佔來的"且是屬於Novell的財產--事實上是當時不久前從AT&T取得的。 我們被要求於1994年6月底前停止散佈基於 Net/2的產品。 | ||
- | * 風暴之後 | + | * 風暴之後 |
** Berkeley 得到的是 Novell 對於 4.4BSD-Lite 的 "祝福" ,當最後 4.4BSD-Lite 終於發行之後,便不再是侵佔行為。 | ** Berkeley 得到的是 Novell 對於 4.4BSD-Lite 的 "祝福" ,當最後 4.4BSD-Lite 終於發行之後,便不再是侵佔行為。 | ||
** 1994 年12 月底以 CDROM 以及網路的形式發行了 FreeBSD 2.0 | ** 1994 年12 月底以 CDROM 以及網路的形式發行了 FreeBSD 2.0 | ||
第150行: | 第187行: | ||
** 1998 年十一月發行的 2.2.8 版(woo bbs用了很久這一版) | ** 1998 年十一月發行的 2.2.8 版(woo bbs用了很久這一版) | ||
** 2008年三月6.3及7.0(本系mail server 為FreeBSD 5.4-RELEASE 到2008/03/10已連續開機21天) | ** 2008年三月6.3及7.0(本系mail server 為FreeBSD 5.4-RELEASE 到2008/03/10已連續開機21天) | ||
- | ===小小體驗Unix=== | + | |
- | * 先下載Pietty | + | === 小小體驗Unix === |
- | ** [http://www.csie.ntu.edu.tw/~piaip/pietty/ pietty] | + | |
- | *** 打開 | + | * 先下載Pietty |
+ | ** [http://www.csie.ntu.edu.tw/~piaip/pietty/ pietty] | ||
+ | *** 打開 | ||
**** 以下省略 | **** 以下省略 | ||
- | ===M$ 歷史=== | + | === M$ 歷史 === |
+ | |||
* 1981-1985年:DOS | * 1981-1985年:DOS | ||
* 1986-1991:OS2與Windows的研發期間 | * 1986-1991:OS2與Windows的研發期間 | ||
第167行: | 第207行: | ||
* 2001年10月:Windows XP | * 2001年10月:Windows XP | ||
* 2007年1月:Windows Vista | * 2007年1月:Windows Vista | ||
- | ==History of Internet== | + | |
+ | == History of Internet == | ||
+ | |||
* 1969年美國軍方設立ARPANET實驗網路,把分散在三個洲的十多處研究設施的電腦連結起來。 | * 1969年美國軍方設立ARPANET實驗網路,把分散在三個洲的十多處研究設施的電腦連結起來。 | ||
* 1980年初TCP/IP發展出來,成為ARPANET上的標準通訊協定。 | * 1980年初TCP/IP發展出來,成為ARPANET上的標準通訊協定。 | ||
* 1988年轉由NSF建設的NSFNET成為網際網路的新骨幹。 | * 1988年轉由NSF建設的NSFNET成為網際網路的新骨幹。 | ||
* 1990年連線電腦少於三十萬台,1992年約五十萬台。到1997年7月,Internet上約有2千萬台電腦主機連線,使用人數預估達1億9千萬人。2002年1月有1億5千萬台主機連線。2001年3月估計有4億3千萬人上網。 | * 1990年連線電腦少於三十萬台,1992年約五十萬台。到1997年7月,Internet上約有2千萬台電腦主機連線,使用人數預估達1億9千萬人。2002年1月有1億5千萬台主機連線。2001年3月估計有4億3千萬人上網。 | ||
- | * Internet 2002時 | + | * Internet 2002時 |
** 美加地區網路骨幹是:OC-192 (10G bps),2004年好像有OC-768(40G bps骨幹) | ** 美加地區網路骨幹是:OC-192 (10G bps),2004年好像有OC-768(40G bps骨幹) | ||
** 台灣地區骨幹是:OC-3(STM1,155M bps),OC-12(STM4,622M bps),2002年Giga以上的骨幹出現 | ** 台灣地區骨幹是:OC-3(STM1,155M bps),OC-12(STM4,622M bps),2002年Giga以上的骨幹出現 | ||
第178行: | 第220行: | ||
** 三家固網公司的加入對台灣的網路注入一股新血(有時是透過壓迫中華電信的覺醒)。 | ** 三家固網公司的加入對台灣的網路注入一股新血(有時是透過壓迫中華電信的覺醒)。 | ||
** 台灣看得見的未來:MAN,寬頻上網,無線上網 | ** 台灣看得見的未來:MAN,寬頻上網,無線上網 | ||
- | * TANet 早期 | + | * TANet 早期 |
** 圖表省略(請見下面連結) | ** 圖表省略(請見下面連結) | ||
- | * 台灣的網際網路自民國84年4月開始收費商用 | + | * 台灣的網際網路自民國84年4月開始收費商用 |
** 85年12月計畫成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 | ** 85年12月計畫成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 | ||
** 於86年1月成立「網路互連推動組」 | ** 於86年1月成立「網路互連推動組」 | ||
** 86年4月提出台灣網際網路交換中心(Taiwan Internet eXchange , TWIX)之規劃書 | ** 86年4月提出台灣網際網路交換中心(Taiwan Internet eXchange , TWIX)之規劃書 | ||
** 台灣網際網路交換中心86年11月26日建置完成 TWIX | ** 台灣網際網路交換中心86年11月26日建置完成 TWIX | ||
- | * TWAREN(TaiWan Advanced Research & Education Network) | + | * TWAREN(TaiWan Advanced Research & Education Network) |
** 美國NSF1996建置高速骨幹(vBNS) | ** 美國NSF1996建置高速骨幹(vBNS) | ||
** 台灣研究網路(TANet2) 87年底,以少許頻寬(15 Mbps)連接時為155 Mbps的高速骨幹(vBNS) | ** 台灣研究網路(TANet2) 87年底,以少許頻寬(15 Mbps)連接時為155 Mbps的高速骨幹(vBNS) | ||
第191行: | 第233行: | ||
** 台灣仍以180Mbps連接Abilene2.5 Gbps的骨幹 | ** 台灣仍以180Mbps連接Abilene2.5 Gbps的骨幹 | ||
** 2004/5 TWAREN台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啟用 | ** 2004/5 TWAREN台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啟用 | ||
- | ** 網內及連外均以20Gbps連結 | + | ** 網內及連外均以20Gbps連結 |
*** 主要應用:格網(GRID)計畫 | *** 主要應用:格網(GRID)計畫 | ||
- | ***以上資料 | + | *** 以上資料 |
****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57 2006年第三季台灣網際網路連線頻寬調查] | ****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57 2006年第三季台灣網際網路連線頻寬調查] | ||
****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資策會FIND 網站 Foreseeing Innovative New Digiservices] | ****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資策會FIND 網站 Foreseeing Innovative New Digiservices] | ||
**** [http://map.twnic.net.tw/ TWNIC-連線頻寬登錄查詢系統] | **** [http://map.twnic.net.tw/ TWNIC-連線頻寬登錄查詢系統] | ||
- | ==WWW history== | + | == WWW history == |
+ | |||
* World Wide Web(WWW)是歐洲量子實驗室(CERN)於1989年所發展出來的(Tim Berners-Lee),1993年美國國家高速電腦中心(NCSA)正式對外發表了Mosaic瀏覽器(在這之前只有工作站才能看WWW)。 | * World Wide Web(WWW)是歐洲量子實驗室(CERN)於1989年所發展出來的(Tim Berners-Lee),1993年美國國家高速電腦中心(NCSA)正式對外發表了Mosaic瀏覽器(在這之前只有工作站才能看WWW)。 | ||
* Mosaic開發小組的成員出來開公司成立Netscape公司,主宰早期的瀏覽器市場。 | * Mosaic開發小組的成員出來開公司成立Netscape公司,主宰早期的瀏覽器市場。 | ||
* 1995年比爾蓋茲注意到瀏覽器,與Netscape談判不成後全力發展IE(也是購買Mosaic原始程式碼開始)。 | * 1995年比爾蓋茲注意到瀏覽器,與Netscape談判不成後全力發展IE(也是購買Mosaic原始程式碼開始)。 | ||
- | ===WWW 後來=== | + | |
- | * 1998年2月23日Netscape公司宣布開放其瀏覽器的原始碼,正式加入Open Source運動,於是Mozilla計畫就成立。 | + | === WWW 後來 === |
+ | |||
+ | * 1998年2月23日Netscape公司宣布開放其瀏覽器的原始碼,正式加入Open Source運動,於是Mozilla計畫就成立。 | ||
** 目前幾個重要的第二線瀏覽器都是依靠Mozilla計畫:FireFox2.* 、Surfari、Opera…. | ** 目前幾個重要的第二線瀏覽器都是依靠Mozilla計畫:FireFox2.* 、Surfari、Opera…. | ||
** 目前IE的佔有率依然最高。 | ** 目前IE的佔有率依然最高。 | ||
- | ***2008/03 firefox 2.0.0.12 | + | * |
- | ===對話性媒體=== | + | ** |
- | * Internet特性 | + | *** 2008/03 firefox 2.0.0.12 |
+ | |||
+ | === 對話性媒體 === | ||
+ | |||
+ | * Internet特性 | ||
** 立即性 | ** 立即性 | ||
** 廣泛性 | ** 廣泛性 | ||
** 低成本 | ** 低成本 | ||
** 虛擬 | ** 虛擬 | ||
- | * 造成 | + | * 造成 |
** 小眾媒體 | ** 小眾媒體 | ||
** 人人都可發言 | ** 人人都可發言 | ||
第220行: | 第269行: | ||
** 匿名(近似匿名) | ** 匿名(近似匿名) | ||
* 對話性媒體類型 | * 對話性媒體類型 | ||
- | * 純文字 | + | * 純文字 |
- | ** 最早期(Internet以前) | + | ** 最早期(Internet以前) |
- | *** usenet news | + | *** usenet news |
**** poor man's ARPANET | **** poor man's ARPANET | ||
** BBS | ** BBS | ||
- | * Web | + | * Web |
** 獨立討論區 | ** 獨立討論區 | ||
- | ** portal site | + | ** portal site |
*** 大型 | *** 大型 | ||
*** 個別型 | *** 個別型 | ||
- | ====地區化文化==== | + | |
- | * 台灣 | + | ==== 地區化文化 ==== |
- | ** 大學早期(至今仍有) | + | |
- | ***BBS(早期延變如下頁) | + | * 台灣 |
- | ** 近期 | + | ** 大學早期(至今仍有) |
- | ***IM: MSN, Yahoo messenger | + | *** BBS(早期延變如下頁) |
- | * 日本 | + | ** 近期 |
- | ** 巨大討論區 | + | *** IM: MSN, Yahoo messenger |
- | *** 非標準,在Internet之前 | + | * 日本 |
+ | ** 巨大討論區 | ||
+ | *** 非標準,在Internet之前 | ||
**** NIFTY-Serve | **** NIFTY-Serve | ||
**** 後起之秀 2ch | **** 後起之秀 2ch | ||
+ | |||
<br> | <br> | ||
- | * BBS 歷史 | + | |
+ | * BBS 歷史 | ||
** NSYSU BBS是早期最大的BBS站,後來交大資工開發出轉信程式,轉信討論區即取代NSYSU BBS成為最大的文章來源。 | ** NSYSU BBS是早期最大的BBS站,後來交大資工開發出轉信程式,轉信討論區即取代NSYSU BBS成為最大的文章來源。 | ||
- | ==代結語== | + | |
- | * Unix、Internet | + | == 代結語 == |
- | ** 仍然在進步(演變) | + | |
+ | * Unix、Internet | ||
+ | ** 仍然在進步(演變) | ||
*** 大家幾乎每天都在用,但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其中,現況來自前人不斷的努力,我們在使用時可否想一想他們? | *** 大家幾乎每天都在用,但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其中,現況來自前人不斷的努力,我們在使用時可否想一想他們? | ||
- | * 以後呢? | + | * 以後呢? |
** Who knows? | ** Who knows? | ||
** 但是一定會「變」 | ** 但是一定會「變」 | ||
<br> | <br> |
在2008年3月11日 (二) 10:14所做的修訂版本
本文諸多參考資訊來源不明,請求大家幫忙補足。
目錄 |
前言-為何談Unix歷史
- 在談Internet之前不能不談Unix
- 其中有科技的故事
- 企業競爭的故事
- 政治角力、理想王國故事
- 有人大起、有人大落雖然現在大家都在使用,但這背後有很多「人」的故事
- 而且這故事,現在還在進行中
From Eniac to Univac
- 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
- Neumann 1950
- EDVAC
- Eniac後繼者(同一技術群)
- first draft of von Neumann
- EDSAC (Elector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omputer)
- Wilkes 1949
- EDSAC
- EDSAC99
- delay_line_memory
- UNIVAC (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
- Mauchly 1951
- ENIAC 的20倍(速度)
- 共製作6台(每台售價16萬至25萬美金)
- 其中一台賣給美國戶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
- UNIVAC
- UNIVAC
- card to tape converter
IBM的反撲
- IBM
- 701 1952
- 702 1953
- 650 1953
- UNIVAC
- 1 1950
- 1103 1953
-
- Fortran monitor (OS?) 1956
IC 出現
-
- Transistor
- Bell Lab. 1948
- Transistor
- 用transistor的電腦
- IBM 7070/7090 1958
- IC
- TI(還有其他公司) 1958
- 用IC的電腦
- IBM 360 1964
- UNIVAC 1108 1964
- 第一代電腦 ~1960 真空管
- 第二代電腦 1960~1965 Transistor
- 第三代電腦 1965~1970 IC
- 第四代電腦 1970~ LSI
Transistor 與 Bell Lab.
- transistor
- Bell Lab
- 電腦電信相關的軟硬發明
- 原為AT&T旗下實驗室,1984年因反特拉斯法由AT&T獨立
TSS
- MAC (Machine Aided Cognition, Multi Access Computer System) project
- MIT 1962 Licklider
- CTSS (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
- 不同於batch job
- 利用terminal
- interrupt(中斷)
- TSS (Time Sharing System)
- 主機為IBM 7090
Multics
- Multics (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
- MAC之後續計畫
- 1963起 MIT, GE, Bell Lab.
- 1965選定主機為GE-645
- 新概念
- multi-task
- segmentational memory (segment:offset)
- PL/I language (共約30萬行)
Multics to Unix
- 動機
- Multics 很笨重
- 不太需要Multi-task(依當時)
- Unics (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ing System)
- Ken Thompson, Dennis Ritchie 1969
- 利用「於角落且乏人問津的PDP-7」
- 不久改名為Unix(相傳命名者為 Brian Kernighan)
- 歷久彌新的東西
- 樹狀file system, pipe, redirection.....
UNIX最初十年間
- 機器為DEC PDP-11(16bits) VAX(32bits)
- V1 (1971): 第一版的 Unix,以 PDP-11/20 的組合語言寫成。
- V4 (1973): 以C語言從頭寫過,最初C語言是為 Unix設計的,所以C與Unix間有緊密的關係。
- V6 (1975): 第一個在 Bell Labs 外(尤其是大學中)廣為流傳的 Unix 版 本。
- V7 (1979): 在許多 Unix 玩家的心目中,這是『最後一個真正的UNIX』
- 主要的Unix流派
- UNIX 有兩大流派
- AT&T 的 System V (讀 five, 不讀 v)
- BSD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 UNIX 有兩大流派
簡短發展
- System III(1982):AT&T第一個拿來賣錢的 UNIX
- System V (1983):
- SVR2 (1984):
- SVR4 (1988),融合了System V、BSD、SunOS 是各種UNIX中的主流
- 2.xBSD (1978) 給 PDP-11 用的
- 3BSD (1978):
- 4.2BSD (1983):
- 4.3BSD (1986)
- 4.4BSD (alpha June 1992)
UNIX的興亡盛衰
- Unix廠商汲汲於獲利,為了與其他廠商區隔,推出了許多互不相容的系統版本。
- 價廉的Windows系統挾著統一的使用者介面與大量的使用者基礎,由個人電腦進攻伺服器市場,順利打下昂貴的UNIX低階伺服器市場。
- 網際網路、1993年12月的FreeBSD與1994年3月的Linux 1.0(Linux 0.01版在1991年8月推出),成為Unix浴火重生的契機。
-
- 轉自tjm及
- UNIX時間軸
-
FreeBSD
-
- FreeBSD 系統乃是基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電腦系統研究群 (Computer Systems Research Group 也就是 CSRG) 所發行的 4.4BSD-Lite
386BSD(源自4.3BSD,是專門在Intel CPU跑的BSD) - 386BSD 是 Bill Jolitz 的作業系統, 在當時就已經有約一年的分裂討論。(1993)
- FreeBSD 系統乃是基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電腦系統研究群 (Computer Systems Research Group 也就是 CSRG) 所發行的 4.4BSD-Lite
- FreeBSD 1.0 1993 年十二月
- FreeBSD 1.1 1994 年 5 月
- 意外的風暴
- Novell 和 U.C. Berkeley 關於 Berkeley Net/2(4.3BSD)磁帶之法律地位的訴訟確定之後形成。 U.C. Berkeley接受大部份的Net/2的程式碼都是"侵佔來的"且是屬於Novell的財產--事實上是當時不久前從AT&T取得的。 我們被要求於1994年6月底前停止散佈基於 Net/2的產品。
- 風暴之後
- Berkeley 得到的是 Novell 對於 4.4BSD-Lite 的 "祝福" ,當最後 4.4BSD-Lite 終於發行之後,便不再是侵佔行為。
- 1994 年12 月底以 CDROM 以及網路的形式發行了 FreeBSD 2.0
- 1996 年八月發行了 FreeBSD 2.1.5(本系最早的mail server)
- 1998 年十一月發行的 2.2.8 版(woo bbs用了很久這一版)
- 2008年三月6.3及7.0(本系mail server 為FreeBSD 5.4-RELEASE 到2008/03/10已連續開機21天)
小小體驗Unix
- 先下載Pietty
- pietty
- 打開
- 以下省略
- 打開
- pietty
M$ 歷史
- 1981-1985年:DOS
- 1986-1991:OS2與Windows的研發期間
- 1992年4月:Windows 3.1
- 1993年5月:Windows NT 3.1
- 1994年10月:OS/2 Warp 3
- 1995年:Windows 95,Windows NT 3.5
- 1996年7月:Windows NT 4.0
- 2000年2月:Windows 2000
- 2001年10月:Windows XP
- 2007年1月:Windows Vista
History of Internet
- 1969年美國軍方設立ARPANET實驗網路,把分散在三個洲的十多處研究設施的電腦連結起來。
- 1980年初TCP/IP發展出來,成為ARPANET上的標準通訊協定。
- 1988年轉由NSF建設的NSFNET成為網際網路的新骨幹。
- 1990年連線電腦少於三十萬台,1992年約五十萬台。到1997年7月,Internet上約有2千萬台電腦主機連線,使用人數預估達1億9千萬人。2002年1月有1億5千萬台主機連線。2001年3月估計有4億3千萬人上網。
- Internet 2002時
- 美加地區網路骨幹是:OC-192 (10G bps),2004年好像有OC-768(40G bps骨幹)
- 台灣地區骨幹是:OC-3(STM1,155M bps),OC-12(STM4,622M bps),2002年Giga以上的骨幹出現
- 台灣到2002年12月底大約有859萬人上網、有 38%的家庭上網。寬頻用戶數突破200萬戶,達210萬戶
- 三家固網公司的加入對台灣的網路注入一股新血(有時是透過壓迫中華電信的覺醒)。
- 台灣看得見的未來:MAN,寬頻上網,無線上網
- TANet 早期
- 圖表省略(請見下面連結)
- 台灣的網際網路自民國84年4月開始收費商用
- 85年12月計畫成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
- 於86年1月成立「網路互連推動組」
- 86年4月提出台灣網際網路交換中心(Taiwan Internet eXchange , TWIX)之規劃書
- 台灣網際網路交換中心86年11月26日建置完成 TWIX
- TWAREN(TaiWan Advanced Research & Education Network)
- 美國NSF1996建置高速骨幹(vBNS)
- 台灣研究網路(TANet2) 87年底,以少許頻寬(15 Mbps)連接時為155 Mbps的高速骨幹(vBNS)
- 美國vBNS以新一代網路骨幹(Abilene)取代
- 台灣仍以180Mbps連接Abilene2.5 Gbps的骨幹
- 2004/5 TWAREN台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啟用
- 網內及連外均以20Gbps連結
- 主要應用:格網(GRID)計畫
- 以上資料
WWW history
- World Wide Web(WWW)是歐洲量子實驗室(CERN)於1989年所發展出來的(Tim Berners-Lee),1993年美國國家高速電腦中心(NCSA)正式對外發表了Mosaic瀏覽器(在這之前只有工作站才能看WWW)。
- Mosaic開發小組的成員出來開公司成立Netscape公司,主宰早期的瀏覽器市場。
- 1995年比爾蓋茲注意到瀏覽器,與Netscape談判不成後全力發展IE(也是購買Mosaic原始程式碼開始)。
WWW 後來
- 1998年2月23日Netscape公司宣布開放其瀏覽器的原始碼,正式加入Open Source運動,於是Mozilla計畫就成立。
- 目前幾個重要的第二線瀏覽器都是依靠Mozilla計畫:FireFox2.* 、Surfari、Opera….
- 目前IE的佔有率依然最高。
-
-
- 2008/03 firefox 2.0.0.12
-
對話性媒體
- Internet特性
- 立即性
- 廣泛性
- 低成本
- 虛擬
- 造成
- 小眾媒體
- 人人都可發言
- 各種發言平台
- 匿名(近似匿名)
- 對話性媒體類型
- 純文字
- 最早期(Internet以前)
- usenet news
- poor man's ARPANET
- usenet news
- BBS
- 最早期(Internet以前)
- Web
- 獨立討論區
- portal site
- 大型
- 個別型
地區化文化
- 台灣
- 大學早期(至今仍有)
- BBS(早期延變如下頁)
- 近期
- IM: MSN, Yahoo messenger
- 大學早期(至今仍有)
- 日本
- 巨大討論區
- 非標準,在Internet之前
- NIFTY-Serve
- 後起之秀 2ch
- 非標準,在Internet之前
- 巨大討論區
- BBS 歷史
- NSYSU BBS是早期最大的BBS站,後來交大資工開發出轉信程式,轉信討論區即取代NSYSU BBS成為最大的文章來源。
代結語
- Unix、Internet
- 仍然在進步(演變)
- 大家幾乎每天都在用,但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其中,現況來自前人不斷的努力,我們在使用時可否想一想他們?
- 仍然在進步(演變)
- 以後呢?
- Who knows?
- 但是一定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