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有理闖社工 研讀小組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2年11月19日 (一) 00:36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Shihyi (對話 | 貢獻)

←上一個
在2012年11月19日 (一) 00:39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Shihyi (對話 | 貢獻)

下一個→
第1行: 第1行:
== 一、作者簡介== == 一、作者簡介==
 +<BR><BR>
本書由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與鄭麗珍共同編纂而成;<BR><BR> 本書由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與鄭麗珍共同編纂而成;<BR><BR>
- (一)宋麗玉,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現任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專長為心理衛生與方案規劃<BR>與評估,研究領域著重於精神醫療服務模式與體系,以及照顧者之相關議題。 著作發表於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mal,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BR> Joumal, The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Social Psychiatry,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以及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等。 <BR><BR>(二)曾華源,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學組碩士,加州大學洛衫磯分校研究進修,曾任救國團總團部「張老師」研究訓練組<BR>,現任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 <BR><BR>(三)施教裕,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 現任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BR>曾任國內公立社會福利機構社會工作組長,歷任彰化縣政府社會科長、省政府社會處視察及行政院勞委會科長等職務;目前研究主要以<BR>社工理論和質化研究方法為主,論文發表的領域包括老人福利服務、社區工作、志願服務以及非營利組織管理等<BR><BR>(四)鄭麗珍,台大社會系畢業後,隨即擔任中華民國兒童福利基金會,台北家庭扶助中心<BR>直接服務的社工員十一年,之後於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獲得社會工作博士學位<BR>,目前為台大社會系副教授。<BR><BR>+ (一)宋麗玉,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現任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專長為心理衛生與方案規劃<BR>
 + 與評估,研究領域著重於精神醫療服務模式與體系,以及照顧者之相關議題。 著作發表於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mal, Psychiatric<BR>
 + Rehabilitation Joumal, The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Social Psychiatry,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以及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等。<BR>
 + (二)曾華源,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學組碩士,加州大學洛衫磯分校研究進修,曾任救國團總團部「張老師」研究訓練組長<BR>,現任東海大學
 + 社工系教授。 <BR>
 + (三)施教裕,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 現任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曾任國內公立社會福利機構社會工作組長<BR>
 + ,歷任彰化縣政府社會科長、省政府社會處視察及行政院勞委會科長等職務;目前研究主要以社工理論和質化研究方法為主,論文發表的領域<BR>
 + 包括老人福利服務、社區工作、志願服務以及非營利組織管理等<BR>
 + (四)鄭麗珍,台大社會系畢業後,隨即擔任中華民國兒童福利基金會,台北家庭扶助中心直接服務的社工員十一年,之後於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BR>
 + 學獲得社會工作博士學位,目前為台大社會系副教授。<BR><BR><BR>
== 二、書籍概要與介紹 == == 二、書籍概要與介紹 ==
 由於實務的挫折、對理論的不熟悉,與不知如何運用理論的結果,使得「理論無用論」時常出現在社會工作實務的過程中。<BR>然而知識的運作是一個理性且刻意的行為,有賴思考案主狀況,由理論中尋找處遇方向的軌跡,進而發展實務計畫,以及反省評估理論運用的有效性,<BR>適時地修正或尋找替代理論,然而前提是,專業人員需要先熟悉這些理論,進而知道如何運用!<BR>  由於實務的挫折、對理論的不熟悉,與不知如何運用理論的結果,使得「理論無用論」時常出現在社會工作實務的過程中。<BR>然而知識的運作是一個理性且刻意的行為,有賴思考案主狀況,由理論中尋找處遇方向的軌跡,進而發展實務計畫,以及反省評估理論運用的有效性,<BR>適時地修正或尋找替代理論,然而前提是,專業人員需要先熟悉這些理論,進而知道如何運用!<BR>

在2012年11月19日 (一) 00:39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一、作者簡介



  本書由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與鄭麗珍共同編纂而成;

(一)宋麗玉,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現任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專長為心理衛生與方案規劃
與評估,研究領域著重於精神醫療服務模式與體系,以及照顧者之相關議題。 著作發表於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mal,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mal, The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Social Psychiatry,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以及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等。
(二)曾華源,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學組碩士,加州大學洛衫磯分校研究進修,曾任救國團總團部「張老師」研究訓練組長
,現任東海大學 社工系教授。
(三)施教裕,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 現任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曾任國內公立社會福利機構社會工作組長
,歷任彰化縣政府社會科長、省政府社會處視察及行政院勞委會科長等職務;目前研究主要以社工理論和質化研究方法為主,論文發表的領域
包括老人福利服務、社區工作、志願服務以及非營利組織管理等
(四)鄭麗珍,台大社會系畢業後,隨即擔任中華民國兒童福利基金會,台北家庭扶助中心直接服務的社工員十一年,之後於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
學獲得社會工作博士學位,目前為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二、書籍概要與介紹

   由於實務的挫折、對理論的不熟悉,與不知如何運用理論的結果,使得「理論無用論」時常出現在社會工作實務的過程中。
然而知識的運作是一個理性且刻意的行為,有賴思考案主狀況,由理論中尋找處遇方向的軌跡,進而發展實務計畫,以及反省評估理論運用的有效性,
適時地修正或尋找替代理論,然而前提是,專業人員需要先熟悉這些理論,進而知道如何運用!

  本書的最大特色即是含括處遇架構——原則與過程。並用完整的案例,分析如何運用各種理論;同時書中理論的安排乃是循著
各個理論發展的年代,並以「個人心理 取向」走向「個人與環境並重」,進而到「結構論」的方式來安排章節,深入淺出地闡釋了理論的定義與要素
,以及理論與實務之關係的介紹,對學習社工理論的讀 者有莫大助益,為一本不可多得的社工理論教材。

三、理論的必要性與啟發

四、問題與討論

五、研讀心得

六、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