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比利共舞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2年10月27日 (六) 14:23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X111359 (對話 | 貢獻)
(五、問題討論)
←上一個
在2012年10月27日 (六) 14:24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X111359 (對話 | 貢獻)
(五、問題討論)
下一個→
第73行: 第73行:
我們小組認為愛是有可能超越肉體上面的限制的,阿達娜的愛是一種渴望,渴望被呵護與關愛,並非單純只是性上面的需求。從比利的生長環境中,我們知道他從小就缺乏愛,不論是從家庭或者是這個社會,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愛與歸屬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比利因長期活在受到壓迫的環境中,無法從外在的環境獲得充足的愛,亦因此產生了相對應的人格,這個人格代表比利對愛的渴望,也因如此,比利犯下了社會大眾無法認同的錯,或許這個人格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久,但對比利人格的完整有著重要的關連。 我們小組認為愛是有可能超越肉體上面的限制的,阿達娜的愛是一種渴望,渴望被呵護與關愛,並非單純只是性上面的需求。從比利的生長環境中,我們知道他從小就缺乏愛,不論是從家庭或者是這個社會,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愛與歸屬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比利因長期活在受到壓迫的環境中,無法從外在的環境獲得充足的愛,亦因此產生了相對應的人格,這個人格代表比利對愛的渴望,也因如此,比利犯下了社會大眾無法認同的錯,或許這個人格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久,但對比利人格的完整有著重要的關連。
 +
 +3.實體化的問題?
 +
 +我們在文章中可以看見許多比利在腦海中呈現的人物及現象,每個東西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徵及區別,如同帶有英國腔的亞瑟,或十分健壯的雷根等,每個人格都有其國籍、樣貌,到底比利是以何種方式將如此精細的特徵具體化呈現在自己的腦海中,並且深信他們的存在,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認為他可能是從日常的生活中擷取眾多資訊知識,如一部俄國的電影,或美國小說,從中獲得了許多當地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思維等,將其投射在自我的某一面特質中,塑造出眾多截然不同的人格,這也符合我們我們當時的一些疑問,如:為何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不會超脫一般人,亦即他所塑造出的人,都可能真實地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並不奇特,奇特的是他們同時存在於一人身上。
== 六、附3張活動照片 == == 六、附3張活動照片 ==

在2012年10月27日 (六) 14:24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一、作者簡介

作者:丹尼爾凱斯( Daniel keyes )

一九二七年生於美國紐約。在布魯克林學院修完心理學之後,曾擔任雜誌編輯、時裝攝影等工作,繼而擔任高中老師,其間,即開始從事小說創作。

一九五九年首次發表中篇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初試啼聲即榮獲「雨果獎」。到了一九六六年又以長篇化之《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獲得「星雲獎」。

一九七二年後,在俄亥俄大學擔任英文與小說創作課程的教授一職,進而朝向多重人格寫作的領域邁進。

一九八O年發表《第五位莎莉》,八一年發表《24個比利》。作品雖然不多,但已紛紛被改編成舞台劇與電影。其中的《24個比利》於一九九四年拍攝成電影。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則在一九六八年改編成著名電影《查理》,飾演查理一角的演員克里夫羅伯森,更因為該片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之殊榮。

目前丹尼爾凱斯與家人居住在俄亥俄州的雅典市

二、本書摘要

一九七七年,在美國俄亥俄州涉及連續強暴案的嫌犯比利.密里根遭警方逮捕。但是,他對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居然毫無記憶。事實上在他們內部(包含比利在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性別方面也都各不相同。這些不可思議的人格,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貫性的意識被剝奪、數度企圖自殺、精神被迫壓抑的比利,是如何處在此一混亂的人格分裂狀態?面對此一事實,法官要如何做出抉擇......?

「多重人格」雖屬艱深難懂的專業知識,但是在作者以紀實小說的方式撰寫之下,所有過程都有如裸露的岩片,一層層地被揭開;更再推理趣味的氣氛下緊緊扣住讀者的情緒與目光焦點。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更是一本絕無僅有的精彩紀實小說。在作者洗鍊精準的文筆以及深入的探討下,藉由本書,我們更有機會一窺「多重人格」的奧秘領域。

三、佳句摘錄

1. 「重要的是,」亞瑟說,「學習如何控制事物,如何控制別人,這樣我們才能生存下去,我認為這才是最要緊的。」

「那第二重要的呢?」

「自我修養。」

「我同意。」雷根附和道。

原因:身處混亂時期的比利,首次達成的共識的生存準則--不斷精進自己、具有道德修養--也可適用於一般人。

頁數:248

2. 他很害怕,但總得一試。

原因:這句話彷彿是在解釋比利創造出多重人格的理由:為了保護自己、為了生存,我創造出多種人格,並用每個人的方式,用力活下去!

頁數:506

3.我打破一扇窗,但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做

原因:比利在利瑪醫院中,想逃卻怎麼也逃不了的心境與矛盾,表露無遺。

頁數:547

4.羅莎堅持一項看法,那就是當醫護人員再試著幫助一位心智不正常者時,必須拋開復仇的心態,真正的與他交往。

原因:醫護人員的工作是照料好目前手中的病人,或許外在環境會有很多的雜音在審判比利,但比利在醫院中是一名病患,羅莎的態度讓我們反省,對待一名病患應有怎樣的態度,而不是一直在意他的過去。

頁數:129

四、心得感想

五、問題討論

1. 為何當時媒體及議員會對比利及醫師投以強烈不友善的態度?

本書站在比利方的觀點寫成,閱讀過程難免受寫作立場影響,認為大眾、媒體、議員、醫護人員對「老師」不友善,甚至是不公平。但若以中立的看法分析,我們認當時社會對比利的態度會如此的因素在於:

首先,當時「多重人格」並未受到廣泛接受及認同,即便是院方的護理人員,仍有部分比例不相信比利真的患病了,更遑論絕大部分未與比利接觸的人們。再者,比利首次在民眾前登場的名號是「強姦犯」,就如十幾年前台灣陳進興一案,比利對當時的社會治安是一個潛在危險。綜合以上兩點,一名多重人格的精神病患者犯下重大的強姦罪,觸動著社的敏感神經。

對於「不相信比利患病」的一方而言,比利只是個逃避罪刑的騙子;對於「相信比利患病,但不相信多重人格」的一方而言,比利是名狡詐的演員外,還是一名情緒控制不佳、思考模式與常人不同的精神病患。因此,為何比利的治療過程會外洩?為何議員對醫師及院方施壓?為何媒體的評斷如此殘酷?理由有部份是安危,一部分是利益糾葛──關於後者便不再此討論。

延伸探討: 為何會有「機密外洩」的問題?

除了基於害怕,內幕消息往往伴隨著極大的金錢、利益交換。

議員施壓,是否代表絕對正義?

觀察現實社會,很多時候過分炒作也是一種替自身促銷的方式。

媒體所撰寫的文章,十分聳動?

當今報紙,有許多未經查證便刊登的報導,內容浮誇,腥、煽、色等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媒體。這股風氣絕大部分是因為消費者走向,再者,人人都在搶新聞,如何快速產出新聞、吸引閱讀者目光,變成了媒體人的首要教戰守則──猶豫不決便可能被人搶走新聞──,因為身為人,總得賺錢餬口飯吃!

2.阿達娜有女性的靈魂,卻有男性的身軀,他或她是如何愛人的?

我們小組認為愛是有可能超越肉體上面的限制的,阿達娜的愛是一種渴望,渴望被呵護與關愛,並非單純只是性上面的需求。從比利的生長環境中,我們知道他從小就缺乏愛,不論是從家庭或者是這個社會,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愛與歸屬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比利因長期活在受到壓迫的環境中,無法從外在的環境獲得充足的愛,亦因此產生了相對應的人格,這個人格代表比利對愛的渴望,也因如此,比利犯下了社會大眾無法認同的錯,或許這個人格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久,但對比利人格的完整有著重要的關連。

3.實體化的問題?

我們在文章中可以看見許多比利在腦海中呈現的人物及現象,每個東西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徵及區別,如同帶有英國腔的亞瑟,或十分健壯的雷根等,每個人格都有其國籍、樣貌,到底比利是以何種方式將如此精細的特徵具體化呈現在自己的腦海中,並且深信他們的存在,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認為他可能是從日常的生活中擷取眾多資訊知識,如一部俄國的電影,或美國小說,從中獲得了許多當地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思維等,將其投射在自我的某一面特質中,塑造出眾多截然不同的人格,這也符合我們我們當時的一些疑問,如:為何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不會超脫一般人,亦即他所塑造出的人,都可能真實地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並不奇特,奇特的是他們同時存在於一人身上。

六、附3張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