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estic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0年10月27日 (三) 09:15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R991043 (對話 | 貢獻) (→四、心得感想) ←上一個 |
在2010年10月27日 (三) 09:15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R991043 (對話 | 貢獻) (→四、心得感想) 下一個→ |
||
第17行: | 第17行: | ||
這是一齣改編2004年真人真事的香港天水圍之滅門慘案。香港天水圍,一個陌生而不熟悉的地方,卻發生著我們耳熟能詳的事情。香港的文化與台灣相似,不論是男尊女卑、家醜不外揚、要顧及面子等傳統文化思想,都能在影片中看到,所以容易有所感觸與體認。這部影片可以討論的議題有很多,複雜又多元,最明顯的家暴問題、失業問題、外籍配偶、新移民,以及專責人員失職等問題。 | 這是一齣改編2004年真人真事的香港天水圍之滅門慘案。香港天水圍,一個陌生而不熟悉的地方,卻發生著我們耳熟能詳的事情。香港的文化與台灣相似,不論是男尊女卑、家醜不外揚、要顧及面子等傳統文化思想,都能在影片中看到,所以容易有所感觸與體認。這部影片可以討論的議題有很多,複雜又多元,最明顯的家暴問題、失業問題、外籍配偶、新移民,以及專責人員失職等問題。 | ||
影片當中,描述著家庭暴力法未立法通過下的香港家庭暴力事件發生時,受暴者的求助無門,以及協助無效。而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往往是警政、社政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相勸,希望將事情快速、簡單解決,然這這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就是一齣齣不斷在上演的人倫悲劇。 | 影片當中,描述著家庭暴力法未立法通過下的香港家庭暴力事件發生時,受暴者的求助無門,以及協助無效。而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往往是警政、社政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相勸,希望將事情快速、簡單解決,然這這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就是一齣齣不斷在上演的人倫悲劇。 | ||
+ | 影片中,帶過幾個鏡頭、提過幾件事,但後續的結果導演和編劇並沒有給觀眾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像是沒有解釋在庇護中心陳莉幫曉玲卜卦未來與李森的結果是好是壞、李森是否有非禮自己女兒的行為,曉玲二妹與李森之間是否有染也同樣是不得而知,在欲知道這些答案的背後,是與不是、有或沒有,好像都不再那麼的重要了,因為當下的狀況,誰都沒有辦法可以跳出來證明什麼、澄清什麼,同時,似乎也改變不了悲劇的發生。對於劇中人物內心的錯綜複雜,當我們重新回頭看看這些片段,是該嘆息那社會亂象的「多元化」?還是該感嘆一一細節對此齣悲劇的雪上加霜? |
在2010年10月27日 (三) 09:15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
一、作者簡介
導演 - 許鞍華
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以感性著稱,風格多變,類型多樣。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時期,與徐克等人共同發動了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從而振興了香港影業,使香港再度成為東方荷里活,並且啟蒙了臺灣及中國在1980年代的新電影風潮。
處女作《瘋劫》一鳴驚人,獲臺灣金馬獎三項大獎。《投奔怒海》(1982)除參加法國康城電影節外,也獲得多種獎項。1994年拍攝《女人,四十》,獲當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的榮譽。2006年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及2008年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亦同樣獲得極高的評價。
二、本書摘要
王曉玲 (張靜初 飾) 和她的丈夫李森 (任達華 飾) 是典型的中港婚姻家庭: 年輕的妻子從老遠的四川嫁到香港,年暮的無業丈夫留在家中照顧小孩,一家人只依靠綜緩過活。年齡的差距令李森不斷懷疑曉玲對自己不忠,無止境的猜疑令曉玲飽受精神虐待。一次曉玲因小故被李森趕走,鄰居 (覃恩美 飾) 帶曉玲去找社工尋求協助,最後被安排入住庇護中心。曉玲的院友小莉 (羅慧娟 飾)勸曉玲離開李森,但曉玲因無法在港獨自生活及養活兩名年幼女兒,又回到李森身邊。可是當晚,李森再因小事向曉玲發脾氣,曉玲受傷被送到醫院。曉玲再一次回到庇護中心,但她始終擔心兩個女兒的安全,欲回家接走她們,卻發現大門被鎖。曉玲慌惶地四處找尋李森和女兒,終找到李森。李森帶著曉玲一起去快餐店接女兒回家。曉玲一方面知道不應再跟李森回去,另一方面又妄想可以和平分手,遂再一次跟他踏入家門,準備收拾細軟帶女兒離開...
三、佳句摘錄
陳莉生氣的對警官說:「警官,阿玲(女主角 王曉玲)明明來過你們警署報案,為什麼在電視上,你們說她沒有來過?我們開記者招待會說出實情,你們又裝蒜,一會兒說當值警官放假、一會兒又說沒有紀錄,亂七八糟,警官,人命關天!這不是家庭糾紛,是家庭暴力!」
這段對話,是發生香港警官偵訊此起兇殺案相關人時,女主角阿玲於庇護中心所結交的好友陳莉對警官所訴說的話。此段對話,可以看出片中香港警方對於類似家庭糾紛的敏感度不足,同時也代表兇殺案發生後,香港警方掩蓋事實真相。利用女配角陳莉指責香港警方的口吻,對於這齣制度下最活生生血淋淋的人倫悲劇,做出最嚴厲的指控與反應。
四、心得感想
這是一齣改編2004年真人真事的香港天水圍之滅門慘案。香港天水圍,一個陌生而不熟悉的地方,卻發生著我們耳熟能詳的事情。香港的文化與台灣相似,不論是男尊女卑、家醜不外揚、要顧及面子等傳統文化思想,都能在影片中看到,所以容易有所感觸與體認。這部影片可以討論的議題有很多,複雜又多元,最明顯的家暴問題、失業問題、外籍配偶、新移民,以及專責人員失職等問題。 影片當中,描述著家庭暴力法未立法通過下的香港家庭暴力事件發生時,受暴者的求助無門,以及協助無效。而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往往是警政、社政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相勸,希望將事情快速、簡單解決,然這這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就是一齣齣不斷在上演的人倫悲劇。 影片中,帶過幾個鏡頭、提過幾件事,但後續的結果導演和編劇並沒有給觀眾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像是沒有解釋在庇護中心陳莉幫曉玲卜卦未來與李森的結果是好是壞、李森是否有非禮自己女兒的行為,曉玲二妹與李森之間是否有染也同樣是不得而知,在欲知道這些答案的背後,是與不是、有或沒有,好像都不再那麼的重要了,因為當下的狀況,誰都沒有辦法可以跳出來證明什麼、澄清什麼,同時,似乎也改變不了悲劇的發生。對於劇中人物內心的錯綜複雜,當我們重新回頭看看這些片段,是該嘆息那社會亂象的「多元化」?還是該感嘆一一細節對此齣悲劇的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