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jour,佛洛姆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09年11月29日 (日) 10:53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97020034 (對話 | 貢獻)
(第一次討論-「是」與「有」的區分之重要性)
←上一個
在2009年11月29日 (日) 10:54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97020034 (對話 | 貢獻)
(第一次討論-「是」與「有」的區分之重要性)
下一個→
第54行: 第54行:
;摘要:是與有的分別,以及與之相關的對生命之愛和死亡之愛,乃是人類生命中最最緊要的問題。 ;摘要:是與有的分別,以及與之相關的對生命之愛和死亡之愛,乃是人類生命中最最緊要的問題。
*一般我們常常把「佔有」視作一種生命型態,我們為了生活,常常會要「有」一些東西,更是為了要享受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必須要先「佔有」它們,而你是否想過,當一個人要你在五分鐘內完全去除你的身分地位所擁有的角色來介紹自己,你說得出來嗎?我們通常都會說我是個學生、我叫甚麼名字、我有幾個家人等等,我們所敘述的自己,都是外在加諸於我們身上的,若沒有外在的事物定義我們的角色,那麼我們,到底是甚麼呢? *一般我們常常把「佔有」視作一種生命型態,我們為了生活,常常會要「有」一些東西,更是為了要享受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必須要先「佔有」它們,而你是否想過,當一個人要你在五分鐘內完全去除你的身分地位所擁有的角色來介紹自己,你說得出來嗎?我們通常都會說我是個學生、我叫甚麼名字、我有幾個家人等等,我們所敘述的自己,都是外在加諸於我們身上的,若沒有外在的事物定義我們的角色,那麼我們,到底是甚麼呢?
-*「有」與「是」是兩種最根本的經驗型態,兩種型態之間的力量互移,決定了個人的性格,以及種種社會的性格,如果我們想獲得精神上的富裕與力量,就必須一無所有,使自己開,使自己「空」,這個意思是使自己不要被「有」的欲望有所牽絆住,我們的目標不是「有」許多而是「是」許多,當我們所擁有這些外在事物的時候,我們必須想想這些所擁有的東西和內心自己的價值關聯,所謂的「空」不是甚麼都沒有,而是要我們不被慾望所控制自己的內心真誠感受,我們要以「是」的形態去了解自己,更容易讓自己的內心有所滿足感。+*「有」與「是」是兩種最根本的經驗型態,兩種型態之間的力量互移,決定了個人的性格,以及種種社會上的性格,如果我們想獲得精神上的富裕與力量,就必須一無所有,使自己開,使自己「空」,這個意思是使自己不要被「有」的欲望有所牽絆住,我們的目標不是「有」許多而是「是」許多,當我們所擁有這些外在事物的時候,我們必須想想這些所擁有的東西和內心自己的價值關聯,所謂的「空」不是甚麼都沒有,而是要我們不被慾望所控制自己的內心真誠感受,我們要以「是」的形態去了解自己,更容易讓自己的內心有所滿足感。
* *

在2009年11月29日 (日) 10:54所做的修訂版本

討論時間 討論地點 討論主題 導讀人 出席人 紀錄者
(一)98/10/22 10:00~12:00 討論室(一) 「是」與「有」的區分重要性 陳右純 陳右純、柯亞君、蘇靖茹 柯亞君
(二)98/10/26 12:00~13:00 E25 日常生活中的「是」與「有」 陳右純 陳右純、柯亞君、蘇靖茹、王晴柔 柯亞君
(三)98/10/28 13:00~14:00 討論室(一) 《白普經》與愛克哈特大師著作中的「有」與「是」 陳右純 陳右純、柯亞君、蘇靖茹、吳雅慧 柯亞君
(四)98/11/5 13:00~14:00 討論室(一) 什麼是「有」的生存情態? 陳右純 陳右純、柯亞君、蘇靖茹、吳雅慧 柯亞君
(五)98/11/11 12:00~13:00 E25 什麼是「是」的生存情態? 陳右純 陳右純、柯亞君、蘇靖茹、吳雅慧、王晴柔 柯亞君

書名

生命的展現

作者介紹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又譯作佛洛姆,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處境。他企圖調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人本主義的學說,其思想可以說是新佛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 弗氏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者之一。

第一次討論-「是」與「有」的區分之重要性

摘要:是與有的分別,以及與之相關的對生命之愛和死亡之愛,乃是人類生命中最最緊要的問題。
  • 一般我們常常把「佔有」視作一種生命型態,我們為了生活,常常會要「有」一些東西,更是為了要享受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必須要先「佔有」它們,而你是否想過,當一個人要你在五分鐘內完全去除你的身分地位所擁有的角色來介紹自己,你說得出來嗎?我們通常都會說我是個學生、我叫甚麼名字、我有幾個家人等等,我們所敘述的自己,都是外在加諸於我們身上的,若沒有外在的事物定義我們的角色,那麼我們,到底是甚麼呢?
  • 「有」與「是」是兩種最根本的經驗型態,兩種型態之間的力量互移,決定了個人的性格,以及種種社會上的性格,如果我們想獲得精神上的富裕與力量,就必須一無所有,使自己開,使自己「空」,這個意思是使自己不要被「有」的欲望有所牽絆住,我們的目標不是「有」許多而是「是」許多,當我們所擁有這些外在事物的時候,我們必須想想這些所擁有的東西和內心自己的價值關聯,所謂的「空」不是甚麼都沒有,而是要我們不被慾望所控制自己的內心真誠感受,我們要以「是」的形態去了解自己,更容易讓自己的內心有所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