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學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4年11月23日 (日) 14:26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Iman627 (對話 | 貢獻)

←上一個
在2014年11月23日 (日) 14:27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Iman627 (對話 | 貢獻)
(五、 問題討論)
下一個→
第105行: 第105行:
診的意義來說,舌和苔應該分開來。 診的意義來說,舌和苔應該分開來。
- 問:請問舌和苔分別是指什麼?又觀察兩者可以知道什麼?+問:請問舌和苔分別是指什麼?又觀察兩者可以知道什麼?
- 答:舌是只舌的本體和舌質,苔是指舌面上的苔垢。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 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答:舌是只舌的本體和舌質,苔是指舌面上的苔垢。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 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
2. 書上內容:「有根之苔,乃舌之絲狀乳頭增生所致,表示病邪刺激機體,而機 2. 書上內容:「有根之苔,乃舌之絲狀乳頭增生所致,表示病邪刺激機體,而機
- 體上有抗邪之力。」 +體上有抗邪之力。」
- 問:有根之苔代表什麼意思?又無根是什麼意思? +問:有根之苔代表什麼意思?又無根是什麼意思?
- 答:舌苔緊貼舌上,像是從舌裡生出,就是有根。至於無根,剖似一物塗於 +答:舌苔緊貼舌上,像是從舌裡生出,就是有根。至於無根,剖似一物塗於
- 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的。+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的。
第123行: 第123行:
3. 嘔吐物中,吐膿血而有臭氣的是「內癰」。 3. 嘔吐物中,吐膿血而有臭氣的是「內癰」。
- 問:何謂「內癰」?+問:何謂「內癰」?
答:為一病名,臟腑之生癰疽者。《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內癰候:「內癰者,由飲食 答:為一病名,臟腑之生癰疽者。《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內癰候:「內癰者,由飲食
第188行: 第188行:
病症(肺胃虛寒)可以由面部的神色(面白而色淡)及形態(肺病則喘息鼻張)反映臟腑之變 病症(肺胃虛寒)可以由面部的神色(面白而色淡)及形態(肺病則喘息鼻張)反映臟腑之變
化。 化。
 +
 +
8. 試解釋鼻部望診中,金匱要略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論述的鼻色辨證:「鼻頭色清,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 8. 試解釋鼻部望診中,金匱要略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論述的鼻色辨證:「鼻頭色清,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

在2014年11月23日 (日) 14:27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一、 作者簡介

馬光亞(1914年11月1日-2005年9月1日),生於湖南湘潭縣,本名建中,晚年自號從容 老人,中華民國著名中醫師,曾任中國醫藥學院教授。 十三歲即隨外祖父彭文彩習醫,1947 年參加中醫師考試合格,取得中醫師資格。第二次 國共內戰後,經香港來臺。1954 年在臺北開業,展開在臺灣長達半世紀的懸壺濟世生涯, 被譽為「臨床精於辨證,很多難證,現代醫學不能解決,他以八綱論斷,處方可隨手治癒, 在臺享有盛名,殊非偶然」。1972 年進入中國醫藥學院,另啟二十年的作育中醫英才生 涯。一系列中醫臨床研究著作,提升臺灣臨床中醫學的地位,並將卓著的臨床療效,著述 出版,臨床經驗不藏私。一生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中國大陸中醫界耆宿顏德馨教授推崇 其醫術、醫德與研究,在「海峽兩岸中醫界,道德文章均屬第一」。長庚大學傳統中國醫 學研究所設有馬光亞教授紀念圖書室,收藏其重要手稿、書籍、及晚年未整理之醫案。



二、 本書摘要

中西醫在診斷上不同之處,可用「象」與「物」兩個字來說明。中醫的診斷是基於「象」, 西醫的診斷是基於「物」。 研究中醫,必從診斷學或辨證學入手,因為這是臨床各科的 基本課程。它有專門的理論與方法,臨床上要能精於辨證,爭取療效,就必須對理論與方 法,能深切認識,熟練運用。



三、 佳句摘錄

辨證是醫師臨床的第一部功膚,要在治療上收良好的效果,必先有精確的辯證。中醫的辯 證是基於一種哲理,和西醫專憑物質的檢驗是不同的。

中醫診斷,是從整體著眼的。首先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個組織及器官之間的關係,看作是不 可分割的,同時還認為環境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強調人體 內部的統一性,也重視人體和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所以,在臨床上總是從全面考慮問題,不單從有病的局部著想,並觀察季節、氣候和土水,注意病人的情緒和生活習慣等,這種 整體觀念是中醫診療的基本觀念。

辨證論治的意義: 辨,就是分析、鑒別;證,就是症狀、現象;論,就是要討論、考慮; 治,就是治療的方針。症和治是現實的:辨和論是靈活的。要通過分析和思考的,疾病的 發生必然有某種因素,某種因素就表現出某種症狀,離開症狀是無從辨別疾病的性質的。 同時僅僅注意症狀也還不可能全面了解病情,有時症狀的表現不一定反映真相,中醫稱之 為「假象」,這就要求必須做到細緻的辯證。總而言之,辨證,就是從疾病的過程中求得 症狀和病因的統一。故中醫治病有一定的步驟,觀察症狀,決定病因,然後處方用藥。因 而,中醫對任何疾病在沒有辨明症狀了解病因以前,是無法確定治法,更談不到處方用藥。 辯證求因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就是八綱。四診所獲得的一切資料,需用八綱加以歸納分析。 如陰陽是分別疾病的類別;表裏是分別疾病的病位與病勢的深淺;寒熱是分別疾病的屬 性;虛實是分別邪正的盛衰。而陰陽又可說是八綱中的綱領,他從總的方面,也就是最根 本的方面分別疾病屬陰屬陽,為治療指出總的方面。


四、 心得感想

「中醫診斷學」總共分為四大章,分別是緒論、四診、八綱、證候分類,帶領我們由 淺入深地學習「中醫診斷學」,逐步認識、熟悉,最後全部融會貫通,這也是我們選擇「中 醫診斷學」這本書作為我們讀書會的書籍的理由。

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的的望診,其中,與外界接觸最大的器官-皮膚,很多症狀一出 現皆是明顯易見的。這次的學習,我才更加明白,原來平時說得「腫、脹」或「斑、疹」, 雖然平時都當成一組詞語,但症狀卻不一樣;而發黃又可分為陰、陽兩類…,諸如此類的 辨證,著實讓我獲益良多。

臉是一個人最先被看到的地方,可見頭面部望診之重要性。頭面部望診亦建構在五 色、臟腑及八綱等基礎之上。看似只需熟知各症候的分辨方法及精熟各經絡的分布循行, 即可依發病跡象對病症做出決斷。然而讀完《中醫診斷學》一書後,發現實際的診斷令人 望之生畏,慨歎其博大精深。許多的判斷標準都是因人而異,就像住在赤道和極圈的人對 於溫度冷熱的判斷標準一般,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一套平衡機制,要將個體歸於平衡,就 只能依靠經驗法則,並以整體的角度去看。以面色而言,如何斷定患者是因氣血足陰陽和, 而氣色明潤、白裡透「紅」;還是因久病虛入、肝腎陰火上炎,導致午後兩顴發赤的「面 赤」便是一大難題,更遑論面色上有浮沉、清濁、微甚等分別。再者我們也認為「膚色」 實為面部望診一大影響因素。

在舌苔診察和四肢望診。一開始對舌頭有興趣是因為之前學長姐在教我們舌頭辨證 時,我獨自判斷時總是判斷錯誤,因此想藉此機會再重新好好學習。看了這些我才知道原 來舌頭還有那麼多的症狀。當我知道舌頭有黃色、黃焦色、黑色,讓我驚訝不已。仔細讀過後讓我對舌頭的辨證更有概念。現在若看到別人的舌頭時總會馬上觀察並試著想他的健 康狀況,有時更進一步地想能用什麼醫治方式,以前看中醫時都不知道舌的觀診是如此重 要,曾經看過一個病患跟醫生說:「我爸有點小感冒,但身體不方便出門看醫生,怎麼 辦?」,醫生答:「沒關係,你只要把你父親的舌頭拍下來,再跟我描述病情就好了。」頓 時覺得,這醫生真是神奇。現在知道有了舌頭,就很好判斷。

有時候也可以藉由指甲、手足等細微地方即可粗略了解別人和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覺得 這真的還滿有趣的。

從《中醫診斷學》一書裡,把中醫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治療中,讓我們更清楚知道 平日病理現象在中醫上該如何辨證。

雖然在國醫社學了一年的知識,但在大二辦讀書會時接觸到「中醫診斷學」,才發現 自己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不會,在中醫這博大精深的海洋裡,我只是渺小的一葉扁舟,深 刻體會到學海無涯的意義。

經由這次讀書會,讓我們對中醫有更深的研討,更覺得中醫是個博大精深的領域,僅 僅四診加上十問,病患的身體病痛就一覽無遺。 不僅如此,藉由此次集會,讓我更了解讀書會存在的意義。除了設定進度能藉以督促 自己讀書之外,當有任何不解時,也能透過大家討論的方式,融會貫通書本裡的內容,或 許每個人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同,自己也有設想不周全之處,也能在此得到更深入的探討。 期勉讀書會的大家在這次讀書會結束的時候,都已經對「中醫診斷學」有更深的理解, 也希望大家對於中醫的熱情永不改變。


五、 問題討論

1. 一般舌診通常是將舌和苔的診查聯繫在一起,統稱為舌苔。但根據文獻和望

診的意義來說,舌和苔應該分開來。 

問:請問舌和苔分別是指什麼?又觀察兩者可以知道什麼?

答:舌是只舌的本體和舌質,苔是指舌面上的苔垢。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 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


2. 書上內容:「有根之苔,乃舌之絲狀乳頭增生所致,表示病邪刺激機體,而機 體上有抗邪之力。」

問:有根之苔代表什麼意思?又無根是什麼意思?

答:舌苔緊貼舌上,像是從舌裡生出,就是有根。至於無根,剖似一物塗於 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的。


3. 嘔吐物中,吐膿血而有臭氣的是「內癰」。

問:何謂「內癰」?

答:為一病名,臟腑之生癰疽者。《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內癰候:「內癰者,由飲食 不節,冷熱不調,寒氣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 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癰也」。包括胃脘癰、三焦癰、 腸癰、小腸癰、心癰、肝癰、脾癰、肺癰、腎癰等。


4. 問:水痘之病因?

答:也稱「水花」。是由於外感風熱時邪,內有濕濁蘊郁,透發於肌表所致,治療可用 疏風清熱、解毒滲濕法。水痘一般來說屬於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一般為兩到三周;兩三周後,病人應會好轉。


5. 在望診–望形質的腺病質中,提到了瘰癧,請問何謂瘰癧?

瘰癧: 指發生在頭側耳後皮裡膜外,累累如串珠的結核。大者屬瘰,小者屬癧,俗稱"癧子筋"。 後期往往延及頜下、缺盆、腋下等處。 診斷與治療:

(1) 痰凝氣滯瘰癧:

古人云:"無痰不成核。"然痰核之起,多因於鬱。頸側乃少陽所主,少陽氣多血少,若 情志不舒,則肝鬱脾損,釀濕生痰,阻滯筋脈致成結核。 辨證特點:膚色不變,痛不明顯,推之易動,而無寒熱。治當理氣化痰。方用內消瘰 癧丸。若膚色焮紅、灼熱疼痛,身發寒熱,脈來弦數,則係風熱毒氣內侵,治當疏風 清熱泄火。方用小柴胡湯加銀花、連翹等。

(2) 肝腎陰虛瘰癧:

多緣腎水不足,精血虧損,水不涵木,虛火內動,灼津為痰,痰火結聚而引起。此證 與痰凝氣滯瘰癧雖同源於"痰'。但前者為痰凝氣滯,屬實證。常兼有風熱毒氣內侵的氣 分症狀;後者為肝腎陰虛,屬虛證。常伴有骨蒸勞熱的血分症狀。治當滋腎健脾,方 用養陰煎。


6. 在望診-望動態中,提到了丹毒症,請問丹毒症與蜂窩性組織炎的差異?

丹毒症:

主要由溶血性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急性真皮細菌感染而導致的炎症,典型 症狀包括高燒、顫抖、寒戰、疲倦、頭痛、嘔吐,主要由邊緣清晰的紅疹和炎症來診斷。

蜂窩性組織炎:

是牽涉到皮膚的細菌感染。尤其會影響到真皮與皮下組織。其症狀為皮膚發紅,會在數 天內逐漸擴大範圍。發紅範圍的邊緣一般而言不明顯,而且可能會腫大。感染範圍通常 伴隨疼痛。淋巴管偶爾可能會被影響。

差異:

相對於蜂窩性組織炎,丹毒為更淺層皮膚的細菌感染,表現為發紅部位邊緣清 楚,且較常合併發燒。丹毒常流出血清、漿液,蜂窩性組織炎流出的則是膿。


7. 即使是正常人也知道面色蒼白之人必定發生了某些事,然而我們又是如何望頭面部而 知其身體狀況?

《靈樞》中有說:「十二經絡,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因此局部的 病症(肺胃虛寒)可以由面部的神色(面白而色淡)及形態(肺病則喘息鼻張)反映臟腑之變 化。


8. 試解釋鼻部望診中,金匱要略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論述的鼻色辨證:「鼻頭色清,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 微赤非時者死。」

鼻屬脾,而脾為消化系統,因此觀察鼻部的色澤變化,可以反應消化系統的狀態。 當與周圍面部的顏色相比較,鼻色青(表血液循環不良)中醫稱之為「寒」,說明消化吸 收功能差,壞菌食物阻滯,可能導致腹痛。如果再加上冷感明顯,表腹痛而無法飲食,必 死。

當與周圍面部的顏色相比較,鼻色微黑,是體表組織液停滯水腫或是色素沉積,導致 靜脈血管阻塞,表消化系統也出現水液停滯(水腫)的問題。

當與周圍面部的顏色相比較,鼻色黃,就現代醫學來看,似乎是黃膽的現象,屬肝功 能異常,無法正常處理膽紅素。而肝所在的人體解剖位置在胸脅部,因此才會感覺到胸上 有寒。

當與周圍面部的顏色相比較,鼻色白(氣血不足),說明腸道失血嚴重,使體表的供 血失常,視為失血亡(無)血之症候。亡血之人,如果發生鼻色轉為微赤,且又不是在炎 熱時節,那可能是迴光返照的現象,死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