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法2013年同學上台順序
出自KMU Wiki
在2013年12月1日 (日) 20:33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98018044 (對話 | 貢獻) (→B) ←上一個 |
在2013年12月1日 (日) 23:58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98018044 (對話 | 貢獻) (→B) 下一個→ |
||
第333行: | 第333行: | ||
==== B ==== | ==== B ==== | ||
+ | 2013年11月21日 | ||
+ | Q1.請問生命題跟金錢題的數字是如何訂定的? 是否可能因為數值太高或太低,而導是不冒風險? | ||
+ | |||
+ | A1.重點不在於數值的多少,每個人對金錢的價值觀點不同,可能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得很清楚,下次會改進。 | ||
+ | |||
+ | |||
+ | Q2.把價格提高是否會影響結果而導致不顯著? | ||
+ | |||
+ | A2.若把價格提高,可能會有籌碼效應。 | ||
+ | |||
+ | |||
+ | Q3.金錢題與生命題的設計基準不同,是否有可能會導致誤判? | ||
+ | |||
+ | A3.我們認為比較的基準是相同的,可以讓受試者去判斷跟比較風險。 | ||
+ | |||
+ | |||
+ | Q4.在設計問題時,是如何考慮去避免產生框假效應及籌碼效應的產生的? | ||
+ | |||
+ | A4.在避免框架效應方面,題目中會同時出現「救活」及「死亡」,以避免被詞彙所影響。在避免籌碼效應方面,會避免選擇過大的數字。這麼做是因為看過相關的文獻,因此在設計題目時都有同時做正反敘述來避免此兩效應。 | ||
+ | |||
+ | |||
+ | Q5.想了解在金錢問題一中,何處有負面的詞彙? | ||
+ | |||
+ | A5.題目中有提到「很缺錢,現在不賣就賣不出去」,另外,AB賣家也都有提到正負的情緒。 | ||
+ | |||
+ | |||
+ | Q6.題目是怎麼去避免框架效應的? | ||
+ | |||
+ | A6.因為框架效應會影響決策,所以在敘述中會加入正負情緒,以避免此效應。 | ||
+ | |||
+ | |||
+ | Q7.你們的題目制定機率為1/3,會不會有可能你們的結果就只適用在機率為1/3的決策,而當機率變成1/2或1/4時,你們的題目就無法推論? | ||
+ | |||
+ | A7.選定機率為1/3是因為不希望被機率所掩蓋掉,但並不能推論說當題目變為1/4時就沒有籌碼效果。 | ||
+ | |||
+ | |||
+ | Q8.你們的題目似乎較不符合現實狀況? | ||
+ | |||
+ | A8.我們要選擇的是「要冒險或不冒險」的比較,因此題目不影響。 | ||
+ | |||
+ | |||
+ | Q9.想要了解你們對於結果的原因是怎麼推測出來的? | ||
+ | |||
+ | A9.是我們小組內討論所得。 | ||
+ | |||
+ | |||
+ | Q10.因為金錢上的損失還可以賺回來,但是生命的損失就無法回復,想要了解你們是怎麼衡量這兩者的? | ||
+ | |||
+ | A10.在題目上的設計可能沒有設計清楚,關於這點我們下次會改進。 | ||
+ | |||
+ | |||
+ | Q11.會不會因為生命的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 ||
+ | |||
+ | A11.是有這樣的可能的。 | ||
+ | |||
+ | |||
+ | Q12.請問你們是如何得到生命比金錢更重要的結論? | ||
+ | |||
+ | A12.此結論是從「快思慢想」中得到。 | ||
+ | |||
+ | |||
+ | 建議13:希望可以用百分比去呈現,會更加清楚。另外籌碼效應應該是正向的。 | ||
+ | |||
+ | 建議14:金錢的題目可以設計為:一開始就投入這些錢,不動手就會賠錢,才會和生命題的設計基準一樣。 | ||
+ | |||
+ | 老師講評: | ||
+ | |||
+ | 1.大綱的準備,是希望可以讓大家專心在台上的報告,也可讓聽眾馬上了解今日要報告的內容。 | ||
+ | |||
+ | 2.希望大家可以準時到,不要遲到。 | ||
+ | |||
+ | 3.生命題及金錢題的基準不同,生命題是負或零,但金錢題是正或零,建議題目可再重新設計。 | ||
+ | |||
+ | 4.把結果的原因歸納到情緒是一大失足,要怎麼知道情緒跟結果的關係,希望要在之後的書面報告裡呈現出來。 | ||
=== 嗯哈哈 === | === 嗯哈哈 === |
在2013年12月1日 (日) 23:58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
心理實驗法2013年同學上台順序
601
2013年10月24日
A
B
Q1.是否覺得實驗結果不顯著的原因是因為真實值(2823C.C.)與錨點(2000C.C.)太過接近?
A1.有考慮到這一點,之後會在數值方面做改進。
Q2.想了解你們提到了1999年Mussweiler及Strack所做的實驗,裡面的實驗方法,跟你們的實驗方法很不一樣,你們是否有考慮使用他們的方法架構呢?
A2.我們並沒有要復做實驗,因此實驗方法與之不同。
Q3.你們所訂定的時間,0.5秒及2.5秒,是依照什麼所訂定出來的呢?
A3.我們為組內自己組員實際做測試,發現這樣的時間較符合我們實驗的架構。
Q4.為何所增加的時間為0.5,是怎麼訂定出來的?
A4.為我們組內自己組員實際做測試。
Q5.你們有提到了時間壓力也會影響判斷,想請問一下要如何改善時間長短的差別?
A5.會採用兩組呈現秒數不同的方式,來讓時間長短造成壓力。
Q6.會不會有受試者將其中看到的一個數字直接乘上7來得到答案,所以也很接近錨點,造成結果不明顯?
A6.因為要求受試者馬上寫下答案,時間不夠,所以應該不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
Q7.因為你們其中一組呈現數字的速度非常快,想請問你們有要讓受試者看數字的意思嗎?
A7.沒有打算讓受試者做計算,只是要讓他們猜測答案而已。
Q8.數字呈現的方式,是否讓受試者很好做計算?
A8.並沒有要讓受試者做計算或心算的意思。
Q9.想了解所提到的1999年Mussweiler及Strack所做的實驗,轉盤裡面為何數字大的反而讓受試者向下猜,數字小的反而讓受試者向上加?
A9.數字為中數,因此結果有差異,並不一定是相加或相減。
Q10.是否考慮採用另一種方法架構,就是將呈現數字的時間都設為相同秒數,而在之後寫下答案的時間做差異化?
A10.會擔心呈現的時間長的話,受試者會在呈現時就開始在做計算了。
Q11.採用受試者間設計,有可能會有受試者資質的問題,是否有想過要如何克服他的缺點?
A11.之後我們將採用受試者內設計,題目相同,施測方法不同,以改善他的缺點。
Q12.請問你們組內自己施測的方法為何?
A12.自己組員每個都實際做一次,並開始討論最佳的方法。
Q13.所訂定的錨點,每人每天喝水需喝2000C.C.,已為常識,是否會影響結論而導致數據不顯著?
A13.設定這個數字為減少認知不足的問題,主要是希望受試者可以從2000C.C.去估算答案。
Q14.想要了解你們當初做這個實驗的動機是什麼?
A14.因為在購物時,都會受到價格的影響,後來自己在網路上看了一些相關的文章,而開始想要做這樣的實驗。
Q15.請問一定只能用數字計算的方式來做錨點效應的實驗嗎?是否會有受試者因為看到算數題感到緊張,沒有認真看題目,而影響答案?
A15.在實驗開始前,即會跟受試者說明,強調這只是實驗,以緩和緊張感。
Q16.想了解在此實驗中,時間壓力的定義為何?
A16.此實驗中,定義為接受資訊時間的長短。
Q17.是否有考慮到認知資源不足及時間壓力的交互影響?
A17.組內將針對這個問題再做討論,謝謝您的發問。
Q18.想了解照常理而言,0.5秒這組應該會更加參考錨點,而得到更相近錨點的結果,為何所得數據的標準差反而較大?
A18.受試者可能會因為沒注意到2000C.C.為錨點,而亂猜答案,導致數值範圍會較大。 老師講評:可看到其實在統計圖表中,受試者其實是猜比較接近錨點的,因此應該是有更參考錨點。
19.同學建議:可以在投影片設置「請按下一頁開始實驗」,以了解受試者是充分了解實驗流程的。
20.同學建議:建議在實驗開始前,可先撥放幾張0.5秒及2.5秒的簡報數張,以讓受試者了解速度有多快。
21.同學建議:可在數字投影片之間加上「十字」。
22.同學建議:注意投影片中,數字要對齊,不要讓數字跳來跳去,以免不好計算。
老師建議:
1.上台報告時,建議整組組員都應到齊,以給彼此支持。
2.同學可坐在適當的位置,或是靠近老師的位置,以方便提問。
3.要報告的組別,需在前一周就找老師討論好報告內容,以方便老師給建議,上台表現會更好。
4.當有些問題真的無法在當場回答時,可以先說「先回去做過討論後再回覆您」。
5.簡報須給摘要,並以條列的方式呈現。
6.在實驗中,只有一個錨點,是常識還是錨點,其實在這個實驗是看不太出來的,希望可針對這個去做發問。
7.後面要報告的組別,若發現有問題,重做實驗會比較好,以避免期末來不及更改。
8.在此次實驗中,控制組及實驗組的定義錯誤,應該是兩組都是實驗組。
9.請大家踴躍舉手發言。
奇葩隊
A
B
2013年10月31日
Q1.為何要固定投影幕與眼睛的距離?
A1.因為要讓實驗標準化,且此影片為2D影片,須避免造成視差。
Q2.為何要選擇橘色跟紅色來做為變化的框色?
A2.此變化刺激較小,之後會改進。
Q3.請問你們的卡方檢定是如何分組的?
A3.請受試者自己評比自己的注意力分數,來依照此分數做分組。
Q4.邊框是屬於改變視盲的一部分,與你們所訂定題目不同,為何仍要執行?
A4.這兩者有重疊,而且此實驗中已經請受試者要注意臉部變化的部分,其他都是不注意視盲。
Q5.你們認為你們的實驗中,邊框效應是太強還是太弱?
A5.較弱,因為刺激不明顯。
Q6.實驗中用前測去測量受試者的注意力,但是要怎麼去確保他們的專住力能維持不變?
A6.因為請受試者將住意力放在白臉上,所以不會在其他放面投入太多的注意力,關於此部分我們回去會再檢討。
Q7.為什麼烏鴉的路徑要在左下角,而不是選擇在中間飛過?
A7.因為此影片為2D呈現,若烏鴉從中間飛過會太過明顯。
Q8.為何把注意力分數自評為3分的受試者,歸到注意力較低的一群?
A8.因為希望結論能更加嚴謹一點,因此會這樣分類。
Q9.為什麼將受試者自評分數當做獨變項?
A9.目前發現以信心水準來做獨變項,仍不客觀,之後會再改進。
Q10.是否因為有發現的人,跟沒發現的人,此兩組人數都很少,所以造成結果不顯著?
A10.我們實驗是因為專注力自評分數,這個獨變項沒有控制好,所以造成結果不顯著,下次會改進。
Q11.是否下次會選擇影片來做為實驗的方法?
A11.我們會嘗試,並在下次做改進。
Q12.為什麼要選擇淡藍色?
A12.因為要讓白臉更加明顯。
Q13.為什麼白臉的路徑會有跑出畫面的現像?
A13.因為想要測是他們是否有注意到有換臉的現像,但後來覺得資訊太多而因此作罷,不在實驗中測試此點。
老師講評:
1.如何決定受試者人數這個問題不太好,提出的問題應該要以幫助實驗做的更好為發問目的。
2.請B班同學踴躍發問。
3.報告的方式,最好的位置是站在投影幕前,在自己去借簡報器來做簡報,會讓聽眾更加專注在投影片及報告上。
4.問問題不只是在問台上的人,更應該讓態下的其他同學聽到問題已觸發其他的問題,請各位說話要大聲一點。
5.建議台下發問者可以先寫下自己的問題,讓自己整理過思緒後,以更具體有邏輯的去發問。
6.實驗前要做充分的研究,才能避免預期效果不顯著的狀況發生。
7.原始資料應該要隨身預備以防不時之需。
8.把各個數據資料都重新跑過一輪,會比重新做實驗更好。
潘柯劉劉陳
A
B
2013年11月7日
Q1.你們的研究題目為改變視盲,而非改變聲音,為何實驗設計為將聲音消除,是否與研究題目不符?
A1.我們主要是研究語言引導是否會干擾受試者的集中注意力,之後會用另一種實驗方法:同時播放2部影片,一部為中文發音,另一部為其他語言,來解決問題。
Q2.請問什麼是視覺產生中斷?
A2.就是非一鏡到底的影片,影片過程中有將鏡頭拉近、拉遠、中斷的處理。
Q3.在影片中最底下的花色為黑桃,而你們選擇將問卷中回答的黑桃受試者刪掉,但受試者可能認為是指這個,為何要刪掉他呢?
A3.沒有發現到影片中這個畫面,之後會做修正。
Q4.有聲組及無聲組這兩組的人數不同,是否會影響結果?
A4.已用統計方法處理,不影響統計結果。
Q5.請問是只要有一題問題答錯就刪掉嗎?
A5.因為要確保受試者從頭到尾都有注意影片。
Q6.衣服的改變不容易被察覺,是否因為非對比色的改變,且露出的區塊比較小,所以不易被發現?
A6.會考慮這一點。
Q7.影片本身的視盲真的顯著嗎?
A7.因為這本身就是BBC的實驗影片,所以沒有再做測試。
Q8.是否無聲組的受試者會因為施測者將影片的聲音消除,所以明顯猜到施測者的目的,而忽略影片中手勢的引導,所以造成實驗的結果顯著?
A8.已有做過篩檢,問卷已刪掉沒注意魔術的人。
Q9.可否解說FFA?
A9.FFA位在顳葉,主要功能為臉孔辨識。
Q10.把影片聲音拿掉後,還可確保他的效果顯著嗎?
A10.之後會再討論。
Q11.是否有排除手勢的引導層次?
A11.我們的實驗只有操弄第一個層次:語言,所以手勢仍在實驗範圍內。
Q12.鏡頭拉近拉遠是否會影響結果?
A12.我們最主要將重點放在語言影響層次,非其他因素。
Q13.請問什麼是語言引導?
A13.利用話術引導你,在他希望你注意的地方。
Q14.你們只有要操弄語言層次,但為何要把影片分成有聲音及無聲音組?
A14.已發現這個問題,會改善。
建議1:希望「不注意視盲」及「改變視盲」都需要介紹。另外,臉孔辨識需正面照到,才有這樣的問題,可能此次報告並不是這樣的問題。
建議2:手帕較易被發現可能是因為一開始鏡頭就照著它,而較明顯,且位移較大,而較容易被發現。
老師建議:
1.刪掉數據須要非常的謹慎,除非要有明確的理由,否則不要亂刪數據,可能會影顯結果。
2.此組的報告時間有超過30分鐘,明顯有改善。
3.大綱Handout需加入摘要,另外字須要再小一點。
4.台下需要專心聽上面的報告者說話。
5.實驗做的不錯,所以效果顯著。
6.實驗內容非魔術引導,而是語言引導,需再注意如何訂定題目。
櫻花組
A
B
2013年11月21日
Q1.請問生命題跟金錢題的數字是如何訂定的? 是否可能因為數值太高或太低,而導是不冒風險?
A1.重點不在於數值的多少,每個人對金錢的價值觀點不同,可能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得很清楚,下次會改進。
Q2.把價格提高是否會影響結果而導致不顯著?
A2.若把價格提高,可能會有籌碼效應。
Q3.金錢題與生命題的設計基準不同,是否有可能會導致誤判?
A3.我們認為比較的基準是相同的,可以讓受試者去判斷跟比較風險。
Q4.在設計問題時,是如何考慮去避免產生框假效應及籌碼效應的產生的?
A4.在避免框架效應方面,題目中會同時出現「救活」及「死亡」,以避免被詞彙所影響。在避免籌碼效應方面,會避免選擇過大的數字。這麼做是因為看過相關的文獻,因此在設計題目時都有同時做正反敘述來避免此兩效應。
Q5.想了解在金錢問題一中,何處有負面的詞彙?
A5.題目中有提到「很缺錢,現在不賣就賣不出去」,另外,AB賣家也都有提到正負的情緒。
Q6.題目是怎麼去避免框架效應的?
A6.因為框架效應會影響決策,所以在敘述中會加入正負情緒,以避免此效應。
Q7.你們的題目制定機率為1/3,會不會有可能你們的結果就只適用在機率為1/3的決策,而當機率變成1/2或1/4時,你們的題目就無法推論?
A7.選定機率為1/3是因為不希望被機率所掩蓋掉,但並不能推論說當題目變為1/4時就沒有籌碼效果。
Q8.你們的題目似乎較不符合現實狀況?
A8.我們要選擇的是「要冒險或不冒險」的比較,因此題目不影響。
Q9.想要了解你們對於結果的原因是怎麼推測出來的?
A9.是我們小組內討論所得。
Q10.因為金錢上的損失還可以賺回來,但是生命的損失就無法回復,想要了解你們是怎麼衡量這兩者的?
A10.在題目上的設計可能沒有設計清楚,關於這點我們下次會改進。
Q11.會不會因為生命的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A11.是有這樣的可能的。
Q12.請問你們是如何得到生命比金錢更重要的結論?
A12.此結論是從「快思慢想」中得到。
建議13:希望可以用百分比去呈現,會更加清楚。另外籌碼效應應該是正向的。
建議14:金錢的題目可以設計為:一開始就投入這些錢,不動手就會賠錢,才會和生命題的設計基準一樣。
老師講評:
1.大綱的準備,是希望可以讓大家專心在台上的報告,也可讓聽眾馬上了解今日要報告的內容。
2.希望大家可以準時到,不要遲到。
3.生命題及金錢題的基準不同,生命題是負或零,但金錢題是正或零,建議題目可再重新設計。
4.把結果的原因歸納到情緒是一大失足,要怎麼知道情緒跟結果的關係,希望要在之後的書面報告裡呈現出來。
嗯哈哈
A
B
2013年11月28日
Q1.請問實驗中,要請受試者數黃色的球還是橘色的球?
A1.黃球為干擾用,要求受試者數橘色的球。
Q2.第二次的實驗難度較高,應該有比較多人答錯,想要請問一下你們是怎麼處理數據的?
A2.我們只刪掉極端值,其他數據都保留。
Q3.把作業困難度提高,例如要去注意男生丟球的次數,會不會因為多了一個注意力心向在臉上面,而影響實驗結果?
A3.因為只有男生會傳橘色的球,也只有這顆球需要數,且兩部影片呈現的是一樣的,所以不會對結果造成影響。
Q4.想了解一下事後的問卷是要填寫的還是用口頭問的? 第二次問卷改用是非題作答時,會考慮受試者的其他答案嗎?
A4.是用口頭詢問的方式讓受試者做答,當受試者說出其他答案時,還是會將所有的題目問完,會讓受試者說完他所有的答案。
Q5.第二次實驗改進後,是否有想過要規劃路線讓所有路線要一致?
A5.因為礙於時間問題,較難重拍影片及規劃路線,所以仍沿用原來的影片。
Q6.為何不同實屬傳球及彈球的次數,以避免注意力心向分散為兩個?
A6.因為作業困難度也是操弄的因子之一,因此仍會考慮使用原先的方法。
Q7.是否在影片有難以判斷男生傳球次數的問題?
A7.因為男性球員只有一個,因此應該不會造成判斷錯誤。
Q8.黃球及橘球長的很像,是否會考慮使用排球來替代黃球,以避免數錯?
A8.如果受試者很專注的話,就不會數到另一顆球。
Q9.請問你們是如何訂出22次傳球的次數?
A9.我們是以計時30秒去拍攝影片後,再去數影片中傳了幾次球,並非一開始就做次數的設定。
Q10.是如何訂定未預期刺激出現十秒的這個時間的?
A10.因為最主要是希望能讓未預期刺激能接到球,而只有出現十秒這樣的時間長度,才能讓未預期刺激接到球並傳到球。
Q11.未參與的那一份問卷中,裡面的第四題,是否有誘答的可能性?
A11.您的建議會考慮,謝謝您。
Q12.實驗中的未預期刺激有直接參與傳球,想請問一下你們的目的為何?
A12.希望做跟以往不同的實驗,想要了解有直接參與傳球跟沒有參與傳球的結果差別。
13.建議:因為影片中不會拍攝到地板,因此會建議可在地板上貼上記號,讓影片鐘的路徑一致。
老師講評:
1.這組表現得很好,簡報中會利用動畫、圖像、及模型來輔助聽眾更加了解概念,但可惜後面的結論沒有用圖像呈現。
2.這組很認真,有繼續做實驗,來釐清結果,值得嘉獎。
3.B班同學的發問次數較少,希望可以踴躍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