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法2013年同學上台順序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3年10月25日 (五) 13:25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Sakurai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 心理實驗法2013年同學上台順序 == === 601 === ==== A ==== ==== B ==== === 奇葩隊 === ==== A ==== ==== B ==== === 潘柯劉劉陳 === ==== A ==== ==== B ==== === ...)
←上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2014年1月21日 (二) 23:01) (編輯) (撤銷)
98018044 (對話 | 貢獻)
(B)
 
(51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2行: 第2行:
=== 601 === === 601 ===
 +
 +2013年10月24日
==== A ==== ==== A ====
 +
 +人是否可以理性的判斷?
 +
 +*在實驗的時候這問卷是很多人一起同時作答?或是每個人各別作答?
 +---每個人各別作答。 問卷的改善部分是作答案的時間的長or短。
 +
 +*建議 應該要等受試者按完答案。
 +
 +*實驗時間是組內自己組員實際做測試看看,然後發現這樣的時間較符合我們實驗內容。
 +
 +*很短時間的話有人會不會亂作答? 完全來不及接受訊息。
 +---我們沒有打算讓受試者做計算,只是要讓他們猜測答案。
 +
 +*作答時間會不會太短?
 +---長時間可能會猜。
 +
 +*時間壓力的定義是接受資訊時間的長短
 +
 +*時間長短和受試者判斷→用統計方式來計算。他們兩個的差異是因果關係。
 +
 +*計算結果值的範圍很大,原因是時間太短亂猜答案。
 +受試者其實是猜比較接近錨點的,可能會更參考錨點。
==== B ==== ==== B ====
 +Q1.是否覺得實驗結果不顯著的原因是因為真實值(2823C.C.)與錨點(2000C.C.)太過接近?
 +
 +A1.有考慮到這一點,之後會在數值方面做改進。
 +
 +
 +Q2.想了解你們提到了1999年Mussweiler及Strack所做的實驗,裡面的實驗方法,跟你們的實驗方法很不一樣,你們是否有考慮使用他們的方法架構呢?
 +
 +A2.我們並沒有要復做實驗,因此實驗方法與之不同。
 +
 +
 +Q3.你們所訂定的時間,0.5秒及2.5秒,是依照什麼所訂定出來的呢?
 +
 +A3.我們為組內自己組員實際做測試,發現這樣的時間較符合我們實驗的架構。
 +
 +
 +Q4.為何所增加的時間為0.5,是怎麼訂定出來的?
 +
 +A4.為我們組內自己組員實際做測試。
 +
 +
 +Q5.你們有提到了時間壓力也會影響判斷,想請問一下要如何改善時間長短的差別?
 +
 +A5.會採用兩組呈現秒數不同的方式,來讓時間長短造成壓力。
 +
 +
 +Q6.會不會有受試者將其中看到的一個數字直接乘上7來得到答案,所以也很接近錨點,造成結果不明顯?
 +
 +A6.因為要求受試者馬上寫下答案,時間不夠,所以應該不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
 +
 +
 +Q7.因為你們其中一組呈現數字的速度非常快,想請問你們有要讓受試者看數字的意思嗎?
 +
 +A7.沒有打算讓受試者做計算,只是要讓他們猜測答案而已。
 +
 +
 +Q8.數字呈現的方式,是否讓受試者很好做計算?
 +
 +A8.並沒有要讓受試者做計算或心算的意思。
 +
 +
 +Q9.想了解所提到的1999年Mussweiler及Strack所做的實驗,轉盤裡面為何數字大的反而讓受試者向下猜,數字小的反而讓受試者向上加?
 +
 +A9.數字為中數,因此結果有差異,並不一定是相加或相減。
 +
 +
 +Q10.是否考慮採用另一種方法架構,就是將呈現數字的時間都設為相同秒數,而在之後寫下答案的時間做差異化?
 +
 +A10.會擔心呈現的時間長的話,受試者會在呈現時就開始在做計算了。
 +
 +
 +Q11.採用受試者間設計,有可能會有受試者資質的問題,是否有想過要如何克服他的缺點?
 +
 +A11.之後我們將採用受試者內設計,題目相同,施測方法不同,以改善他的缺點。
 +
 +
 +Q12.請問你們組內自己施測的方法為何?
 +
 +A12.自己組員每個都實際做一次,並開始討論最佳的方法。
 +
 +
 +Q13.所訂定的錨點,每人每天喝水需喝2000C.C.,已為常識,是否會影響結論而導致數據不顯著?
 +
 +A13.設定這個數字為減少認知不足的問題,主要是希望受試者可以從2000C.C.去估算答案。
 +
 +
 +Q14.想要了解你們當初做這個實驗的動機是什麼?
 +
 +A14.因為在購物時,都會受到價格的影響,後來自己在網路上看了一些相關的文章,而開始想要做這樣的實驗。
 +
 +
 +Q15.請問一定只能用數字計算的方式來做錨點效應的實驗嗎?是否會有受試者因為看到算數題感到緊張,沒有認真看題目,而影響答案?
 +
 +A15.在實驗開始前,即會跟受試者說明,強調這只是實驗,以緩和緊張感。
 +
 +
 +Q16.想了解在此實驗中,時間壓力的定義為何?
 +
 +A16.此實驗中,定義為接受資訊時間的長短。
 +
 +
 +Q17.是否有考慮到認知資源不足及時間壓力的交互影響?
 +
 +A17.組內將針對這個問題再做討論,謝謝您的發問。
 +
 +
 +Q18.想了解照常理而言,0.5秒這組應該會更加參考錨點,而得到更相近錨點的結果,為何所得數據的標準差反而較大?
 +
 +A18.受試者可能會因為沒注意到2000C.C.為錨點,而亂猜答案,導致數值範圍會較大。
 +老師講評:可看到其實在統計圖表中,受試者其實是猜比較接近錨點的,因此應該是有更參考錨點。
 +
 +
 +19.同學建議:可以在投影片設置「請按下一頁開始實驗」,以了解受試者是充分了解實驗流程的。
 +
 +
 +20.同學建議:建議在實驗開始前,可先撥放幾張0.5秒及2.5秒的簡報數張,以讓受試者了解速度有多快。
 +
 +
 +21.同學建議:可在數字投影片之間加上「十字」。
 +
 +
 +22.同學建議:注意投影片中,數字要對齊,不要讓數字跳來跳去,以免不好計算。
 +
 +
 +
 +老師建議:
 +
 +1.上台報告時,建議整組組員都應到齊,以給彼此支持。
 +
 +2.同學可坐在適當的位置,或是靠近老師的位置,以方便提問。
 +
 +3.要報告的組別,需在前一周就找老師討論好報告內容,以方便老師給建議,上台表現會更好。
 +
 +4.當有些問題真的無法在當場回答時,可以先說「先回去做過討論後再回覆您」。
 +
 +5.簡報須給摘要,並以條列的方式呈現。
 +
 +6.在實驗中,只有一個錨點,是常識還是錨點,其實在這個實驗是看不太出來的,希望可針對這個去做發問。
 +
 +7.後面要報告的組別,若發現有問題,重做實驗會比較好,以避免期末來不及更改。
 +
 +8.在此次實驗中,控制組及實驗組的定義錯誤,應該是兩組都是實驗組。
 +9.請大家踴躍舉手發言。
=== 奇葩隊 === === 奇葩隊 ===
==== A ==== ==== A ====
 +怎麼用卡方檢定呢?
 +受試者有自己評量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依照這分數分組。
 +
 +為什麼選橘色或紅色?沒有想過用其他顏色呢?
 +其實在實驗當中的效應比較小,所以以後會討論怎麼辦。
 +
 +螢幕的邊框效應太弱,刺激不明顯。
 +
 +實驗人數是不是太少?所以會影響到結果?
 +我們的實驗獨變項部分,沒有控制所以是效果不明顯的原因。
==== B ==== ==== B ====
 +2013年10月31日
 +Q1.為何要固定投影幕與眼睛的距離?
-=== 潘柯劉劉陳 ===+A1.因為要讓實驗標準化,且此影片為2D影片,須避免造成視差。
 + 
 + 
 +Q2.為何要選擇橘色跟紅色來做為變化的框色?
 + 
 +A2.此變化刺激較小,之後會改進。
 + 
 + 
 +Q3.請問你們的卡方檢定是如何分組的?
 + 
 +A3.請受試者自己評比自己的注意力分數,來依照此分數做分組。
 + 
 + 
 +Q4.邊框是屬於改變視盲的一部分,與你們所訂定題目不同,為何仍要執行?
 + 
 +A4.這兩者有重疊,而且此實驗中已經請受試者要注意臉部變化的部分,其他都是不注意視盲。
 + 
 + 
 +Q5.你們認為你們的實驗中,邊框效應是太強還是太弱?
 + 
 +A5.較弱,因為刺激不明顯。
 + 
 + 
 +Q6.實驗中用前測去測量受試者的注意力,但是要怎麼去確保他們的專住力能維持不變?
 + 
 +A6.因為請受試者將住意力放在白臉上,所以不會在其他放面投入太多的注意力,關於此部分我們回去會再檢討。
 + 
 + 
 +Q7.為什麼烏鴉的路徑要在左下角,而不是選擇在中間飛過?
 + 
 +A7.因為此影片為2D呈現,若烏鴉從中間飛過會太過明顯。
 + 
 + 
 +Q8.為何把注意力分數自評為3分的受試者,歸到注意力較低的一群?
 + 
 +A8.因為希望結論能更加嚴謹一點,因此會這樣分類。
 + 
 + 
 +Q9.為什麼將受試者自評分數當做獨變項?
 + 
 +A9.目前發現以信心水準來做獨變項,仍不客觀,之後會再改進。
 + 
 + 
 +Q10.是否因為有發現的人,跟沒發現的人,此兩組人數都很少,所以造成結果不顯著?
 + 
 +A10.我們實驗是因為專注力自評分數,這個獨變項沒有控制好,所以造成結果不顯著,下次會改進。
 + 
 + 
 +Q11.是否下次會選擇影片來做為實驗的方法?
 + 
 +A11.我們會嘗試,並在下次做改進。
 + 
 + 
 +Q12.為什麼要選擇淡藍色?
 + 
 +A12.因為要讓白臉更加明顯。
 + 
 + 
 +Q13.為什麼白臉的路徑會有跑出畫面的現像?
 + 
 +A13.因為想要測是他們是否有注意到有換臉的現像,但後來覺得資訊太多而因此作罷,不在實驗中測試此點。
 + 
 + 
 +老師講評:
 +1.如何決定受試者人數這個問題不太好,提出的問題應該要以幫助實驗做的更好為發問目的。
 + 
 +2.請B班同學踴躍發問。
 + 
 +3.報告的方式,最好的位置是站在投影幕前,在自己去借簡報器來做簡報,會讓聽眾更加專注在投影片及報告上。
 + 
 +4.問問題不只是在問台上的人,更應該讓態下的其他同學聽到問題已觸發其他的問題,請各位說話要大聲一點。
 + 
 +5.建議台下發問者可以先寫下自己的問題,讓自己整理過思緒後,以更具體有邏輯的去發問。
 + 
 +6.實驗前要做充分的研究,才能避免預期效果不顯著的狀況發生。
 + 
 +7.原始資料應該要隨身預備以防不時之需。
 + 
 +8.把各個數據資料都重新跑過一輪,會比重新做實驗更好。
 + 
 +====潘柯劉劉陳====
==== A ==== ==== A ====
-==== B ====+*有聲組及無聲組這兩組的人數不同,是否會影響結果? 
 +---因為用統計方式處理,所以不會影響到結果。人數加少不會影響到。
 +*在實驗的時候,有主試者旁邊的話看影片的時候會不會影響到?
 +---因為主試者站在不明顯的地方所以不會影響到。
 +
 +*衣服的改變不容易被察覺的原因是不是因為非對比色的改變,且露出的部分比較小所以不易被發現?
 +---下次再試驗看看
 +
 +*受試者會不會隨便作答?如果隨便作答,亂猜,可能你們也沒發現。
 +--如果主試者察覺到受試者隨便作答的話會詳細追問。
 +
 +*說 現在開始變魔術的指導語有沒有問題。
 +---是他們研究的目的。
 +
 +*影片本身的視盲效果真的有效果嗎?
 +---因為是我們找合理的影片沒有再做測試。
 +====B====
 +
 +
 +2013年11月7日
 +
 +Q1.你們的研究題目為改變視盲,而非改變聲音,為何實驗設計為將聲音消除,是否與研究題目不符?
 +
 +A1.我們主要是研究語言引導是否會干擾受試者的集中注意力,之後會用另一種實驗方法:同時播放2部影片,一部為中文發音,另一部為其他語言,來解決問題。
 +
 +
 +
 +Q2.請問什麼是視覺產生中斷?
 +
 +A2.就是非一鏡到底的影片,影片過程中有將鏡頭拉近、拉遠、中斷的處理。
 +
 +
 +
 +Q3.在影片中最底下的花色為黑桃,而你們選擇將問卷中回答的黑桃受試者刪掉,但受試者可能認為是指這個,為何要刪掉他呢?
 +
 +A3.沒有發現到影片中這個畫面,之後會做修正。
 +
 +
 +
 +Q4.有聲組及無聲組這兩組的人數不同,是否會影響結果?
 +
 +A4.已用統計方法處理,不影響統計結果。
 +
 +
 +
 +Q5.請問是只要有一題問題答錯就刪掉嗎?
 +
 +A5.因為要確保受試者從頭到尾都有注意影片。
 +
 +
 +
 +Q6.衣服的改變不容易被察覺,是否因為非對比色的改變,且露出的區塊比較小,所以不易被發現?
 +
 +A6.會考慮這一點。
 +
 +
 +
 +Q7.影片本身的視盲真的顯著嗎?
 +
 +A7.因為這本身就是BBC的實驗影片,所以沒有再做測試。
 +
 +
 +
 +Q8.是否無聲組的受試者會因為施測者將影片的聲音消除,所以明顯猜到施測者的目的,而忽略影片中手勢的引導,所以造成實驗的結果顯著?
 +
 +A8.已有做過篩檢,問卷已刪掉沒注意魔術的人。
 +
 +
 +
 +Q9.可否解說FFA?
 +
 +A9.FFA位在顳葉,主要功能為臉孔辨識。
 +
 +
 +
 +Q10.把影片聲音拿掉後,還可確保他的效果顯著嗎?
 +
 +A10.之後會再討論。
 +
 +
 +
 +Q11.是否有排除手勢的引導層次?
 +
 +A11.我們的實驗只有操弄第一個層次:語言,所以手勢仍在實驗範圍內。
 +
 +
 +
 +Q12.鏡頭拉近拉遠是否會影響結果?
 +
 +A12.我們最主要將重點放在語言影響層次,非其他因素。
 +
 +
 +
 +Q13.請問什麼是語言引導?
 +
 +A13.利用話術引導你,在他希望你注意的地方。
 +
 +
 +
 +Q14.你們只有要操弄語言層次,但為何要把影片分成有聲音及無聲音組?
 +
 +A14.已發現這個問題,會改善。
 +
 +
 +
 +建議1:希望「不注意視盲」及「改變視盲」都需要介紹。另外,臉孔辨識需正面照到,才有這樣的問題,可能此次報告並不是這樣的問題。
 +
 +建議2:手帕較易被發現可能是因為一開始鏡頭就照著它,而較明顯,且位移較大,而較容易被發現。
 +
 +
 +
 +老師建議:
 +
 +1.刪掉數據須要非常的謹慎,除非要有明確的理由,否則不要亂刪數據,可能會影顯結果。
 +
 +2.此組的報告時間有超過30分鐘,明顯有改善。
 +
 +3.大綱Handout需加入摘要,另外字須要再小一點。
 +
 +4.台下需要專心聽上面的報告者說話。
 +
 +5.實驗做的不錯,所以效果顯著。
 +
 +6.實驗內容非魔術引導,而是語言引導,需再注意如何訂定題目。
=== 櫻花組 === === 櫻花組 ===
==== A ==== ==== A ====
 +
 +有聲組及無聲組這兩組的人數不同,是否會影響結果? 
 +---因為用統計方式處理,所以不會影響到結果。
 + 人數加少不會影響到。
 +
 +
 +在實驗的時候,有主試者旁邊的話看影片的時候會不會影響到?
 +---因為主試者站在不明顯的地方所以不會影響到。
 +
 +
 +衣服的改變不容易被察覺的原因是不是因為非對比色的改變
 +且露出的部分比較小所以不易被發現?
 +---下次再試驗看看
 +
 +
 +受試者會不會隨便作答?如果隨便作答,亂猜,可能你們也沒發現。
 +--如果主試者察覺到受試者隨便作答的話會詳細追問。
 +
 +
 +說 現在開始變魔術的指導語有沒有問題。
 +---是他們研究的目的。
 +
 +影片本身的視盲效果真的有效果嗎?
 +---因為是我們找合理的影片沒有再做測試。
 +
 +
 +為何用受試者內設計?
 +
 +因為每個人視覺搜尋的速度不同可能有個體差別。
==== B ==== ==== B ====
 +2013年11月21日
 +
 +Q1.請問生命題跟金錢題的數字是如何訂定的? 是否可能因為數值太高或太低,而導是不冒風險?
 +
 +A1.重點不在於數值的多少,每個人對金錢的價值觀點不同,可能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得很清楚,下次會改進。
 +
 +
 +Q2.把價格提高是否會影響結果而導致不顯著?
 +
 +A2.若把價格提高,可能會有籌碼效應。
 +
 +
 +Q3.金錢題與生命題的設計基準不同,是否有可能會導致誤判?
 +
 +A3.我們認為比較的基準是相同的,可以讓受試者去判斷跟比較風險。
 +
 +
 +Q4.在設計問題時,是如何考慮去避免產生框假效應及籌碼效應的產生的?
 +
 +A4.在避免框架效應方面,題目中會同時出現「救活」及「死亡」,以避免被詞彙所影響。在避免籌碼效應方面,會避免選擇過大的數字。這麼做是因為看過相關的文獻,因此在設計題目時都有同時做正反敘述來避免此兩效應。
 +
 +
 +Q5.想了解在金錢問題一中,何處有負面的詞彙?
 +
 +A5.題目中有提到「很缺錢,現在不賣就賣不出去」,另外,AB賣家也都有提到正負的情緒。
 +
 +
 +Q6.題目是怎麼去避免框架效應的?
 +
 +A6.因為框架效應會影響決策,所以在敘述中會加入正負情緒,以避免此效應。
 +
 +
 +Q7.你們的題目制定機率為1/3,會不會有可能你們的結果就只適用在機率為1/3的決策,而當機率變成1/2或1/4時,你們的題目就無法推論?
 +
 +A7.選定機率為1/3是因為不希望被機率所掩蓋掉,但並不能推論說當題目變為1/4時就沒有籌碼效果。
 +
 +
 +Q8.你們的題目似乎較不符合現實狀況?
 +
 +A8.我們要選擇的是「要冒險或不冒險」的比較,因此題目不影響。
 +
 +
 +Q9.想要了解你們對於結果的原因是怎麼推測出來的?
 +
 +A9.是我們小組內討論所得。
 +
 +
 +Q10.因為金錢上的損失還可以賺回來,但是生命的損失就無法回復,想要了解你們是怎麼衡量這兩者的?
 +
 +A10.在題目上的設計可能沒有設計清楚,關於這點我們下次會改進。
 +
 +
 +Q11.會不會因為生命的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
 +A11.是有這樣的可能的。
 +
 +
 +Q12.請問你們是如何得到生命比金錢更重要的結論?
 +
 +A12.此結論是從「快思慢想」中得到。
 +
 +
 +建議13:希望可以用百分比去呈現,會更加清楚。另外籌碼效應應該是正向的。
 +
 +建議14:金錢的題目可以設計為:一開始就投入這些錢,不動手就會賠錢,才會和生命題的設計基準一樣。
 +
 +老師講評:
 +
 +1.大綱的準備,是希望可以讓大家專心在台上的報告,也可讓聽眾馬上了解今日要報告的內容。
 +
 +2.希望大家可以準時到,不要遲到。
 +
 +3.生命題及金錢題的基準不同,生命題是負或零,但金錢題是正或零,建議題目可再重新設計。
 +4.把結果的原因歸納到情緒是一大失足,要怎麼知道情緒跟結果的關係,希望要在之後的書面報告裡呈現出來。
=== 嗯哈哈 === === 嗯哈哈 ===
==== A ==== ==== A ====
 +*傳球的對方的性別有沒有關係?
 +---沒有問題,男性球員只有一個不會造成判斷錯誤。
 +
 +*影響 總共30秒 出現時間5秒到10秒
 +出現時間→因為受試者能正確地算出。
 +出現5秒一下→太短
 +
 +
 +*實驗中的注意力心向是衣服的顏色。
 +
 +*參與傳球的沒有發現未預期刺激還是很多?
 +→要加強作業度。
 +
 +*走位和動作的一致性的問題
 +
 +*作答方式→是不是記憶力有關?
 +
 +傳球的特徵不夠明顯。
 +
 +*影片當中 大猩猩換成了 人。→明顯度有沒有問題
 +
 +*注意到 人or球有什麼差別。
 +---受試者有專心做實驗的話沒問題。
==== B ==== ==== B ====
 +2013年11月28日
 +
 +Q1.請問實驗中,要請受試者數黃色的球還是橘色的球?
 +
 +A1.黃球為干擾用,要求受試者數橘色的球。
 +
 +
 +Q2.第二次的實驗難度較高,應該有比較多人答錯,想要請問一下你們是怎麼處理數據的?
 +
 +A2.我們只刪掉極端值,其他數據都保留。
 +
 +
 +Q3.把作業困難度提高,例如要去注意男生丟球的次數,會不會因為多了一個注意力心向在臉上面,而影響實驗結果?
 +
 +A3.因為只有男生會傳橘色的球,也只有這顆球需要數,且兩部影片呈現的是一樣的,所以不會對結果造成影響。
 +
 +
 +Q4.想了解一下事後的問卷是要填寫的還是用口頭問的? 第二次問卷改用是非題作答時,會考慮受試者的其他答案嗎?
 +
 +A4.是用口頭詢問的方式讓受試者做答,當受試者說出其他答案時,還是會將所有的題目問完,會讓受試者說完他所有的答案。
 +
 +
 +Q5.第二次實驗改進後,是否有想過要規劃路線讓所有路線要一致?
 +
 +A5.因為礙於時間問題,較難重拍影片及規劃路線,所以仍沿用原來的影片。
 +
 +
 +Q6.為何不同實屬傳球及彈球的次數,以避免注意力心向分散為兩個?
 +
 +A6.因為作業困難度也是操弄的因子之一,因此仍會考慮使用原先的方法。
 +
 +
 +Q7.是否在影片有難以判斷男生傳球次數的問題?
 +
 +A7.因為男性球員只有一個,因此應該不會造成判斷錯誤。
 +
 +
 +Q8.黃球及橘球長的很像,是否會考慮使用排球來替代黃球,以避免數錯?
 +
 +A8.如果受試者很專注的話,就不會數到另一顆球。
 +
 +
 +Q9.請問你們是如何訂出22次傳球的次數?
 +
 +A9.我們是以計時30秒去拍攝影片後,再去數影片中傳了幾次球,並非一開始就做次數的設定。
 +
 +
 +Q10.是如何訂定未預期刺激出現十秒的這個時間的?
 +
 +A10.因為最主要是希望能讓未預期刺激能接到球,而只有出現十秒這樣的時間長度,才能讓未預期刺激接到球並傳到球。
 +
 +
 +Q11.未參與的那一份問卷中,裡面的第四題,是否有誘答的可能性?
 +
 +A11.您的建議會考慮,謝謝您。
 +
 +
 +Q12.實驗中的未預期刺激有直接參與傳球,想請問一下你們的目的為何?
 +
 +A12.希望做跟以往不同的實驗,想要了解有直接參與傳球跟沒有參與傳球的結果差別。
 +
 +
 +13.建議:因為影片中不會拍攝到地板,因此會建議可在地板上貼上記號,讓影片鐘的路徑一致。
 +
 +
 +老師講評:
 +1.這組表現得很好,簡報中會利用動畫、圖像、及模型來輔助聽眾更加了解概念,但可惜後面的結論沒有用圖像呈現。
 +
 +2.這組很認真,有繼續做實驗,來釐清結果,值得嘉獎。
 +3.B班同學的發問次數較少,希望可以踴躍發問。
=== 無異意通過 === === 無異意通過 ===
==== A ==== ==== A ====
 +
 +*研究動機是?
 +因為很有興趣。
 +
 +*白底黑字---捜尋較快
 +→彩色的話不明顯。
 +
 +
 +*數據每個都有比較
 +
 +*有沒有控制第一個作業和第二個作業間的時間? (相關練習效果)
 +---作業是隨機出題所以不會有練習效果
 +
 +互補色的定義和對比色的定義
 +
 +互補色相加會等於黑色,對比色是亮度比例上的不同。
==== B ==== ==== B ====
 +2013年12月26日
 +Q1.請問手稿的表格內的1,2,3,4是指?
 +
 +A1.表示紅底綠字、藍底橘字、綠底紅字、跟白底黑字。
 +
 +
 +Q2.為什麼不用局底藍字跟黑底白字做為受試者實驗材料?
 +
 +A2.因為經費問題,而且印刷油墨汙漬問題,而先以這四組做為實驗材料。
 +
 +
 +Q3.為何用受試者內設計? 因為有可能會視覺疲勞?
 +
 +A3.因每個人視覺搜尋的速度不同,怕會有個體差異,另外我們有做順序平衡來避免其他問題。
 +
 +
 +Q4.請問修正後第二次實驗的版本是白底黑字,受試者28人嗎?
 +
 +
 +A4.對,我們採用受試者內設計,用白底黑字跟紅底綠字來做實驗材料,也會做順序平衡。
 +
 +
 +Q5.為什麼要選這樣的互補色來做為實驗材料?
 +
 +A5.我們採美術及印刷術中的定義,以三原色為我們選定的顏色。
 +
 +
 +Q6.請問你們是如何篩選紅綠色盲的?因為他們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是紅綠色盲?
 +
 +A6.我們是以問卷來做篩選,這個問題我們下次會注意。
 +
 +
 +Q7.請問為何問卷中有"慣用手為何"的題目?但是又沒有把結果放在結論中?
 +
 +A7.原本想要附加討論看慣用手是否有影響,但後來發現受試者的慣用手都是右手,因此沒有多加討論。
 +
 +
 +Q8.印刷出來的顏色可能和電腦呈現出來的不一樣,請問你們怎麼去克服這個問題?
 +
 +A8.未來可能會直接在印刷廠中直接設定。
 +
 +
 +Q9.請問會不會是因為實驗材料中的數字位置而影響到速度不同?反而跟顏色無關?
 +
 +A9.數字的位置都採隨機分佈,而且數字間的距離,反而是白底黑字的比較長,因此我們段顏色才是影響速度的主要原因。
 +
 +
 +Q10.如果馬上做下一個實驗材料,受試者是否會有視覺暫留?
 +
 +A10.有可能,之後會做適度休息後再開始下一個實驗。
 +
 +
 +Q11.請問互補色跟對比色的定義為?
 +
 +A11.互補色相加會等於黑色,對比色則為亮度比例上的不同。
 +
 +
 +Q12.可否解釋早期/晚期選擇理論?
 +
 +A12.早期:先訂定好目標後,開始尋找已鎖定的目標。/ 晚期:沿路尋找適合的標的,目標非一開始就鎖定的。
 +
 +
 +建議:在RGB的系統內,藍色的互補色是黃色,所以在印刷上面可能有誤差。
 +
 +
 +老師建議:
 +
 +1.請台上同學一定要聽好問題再開始回答。
 +
 +2.請全班同學要了解一件事,報告是整組的事,一定要一起討論好如何寫期末報告。
=== 群組 === === 群組 ===
==== A ==== ==== A ====
 +框架的定義在可以解釋一下嗎?
 +
 + 在心理學中,框架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
 +盡管得失的期望值相同,但人們會因為提問的方式呈現出獲利面或損失面,
 +而做出不同的決定。當以獲利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避免風險;當以損失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冒風險。
 +
 +如果受試者有亂回答的話,會不會影響到結果?
 +
 + 我們只是察覺到受試者的回答時間的變化。
 +而且是這一次實驗設計是受試者內實驗。
 +
 +練習效果會不會影響到結果呢?
 +
 + 有,可能受試者間試驗的話可以排除掉這些問題。
 +
 +你們在實驗當中看受試者的話,會不會影響到?
 +
 + 我們都站在受試者考不到的地方,沒有打擾到。
 +
 +你們的實驗上的理性的定義是什麼?
 +
 + 是沒有隨便回答。譬如說有兩題負向的題目,都選擇期望值較高的情況。
 +
 +實驗的受試者回答時間是怎麼決定的?
 +
 + 是我們討論決定。
 +首先有練習題目,受試者可以了解大概有多少時間。
==== B ==== ==== B ====
 +2013年12月12日
 +Q1.可解釋理性的定義嗎?
 +
 +A1.例如:有兩題負向的題目,都選擇期望值較高者,則為理性。
 +
 +
 +Q2.請問你們的結果是?
 +
 +A2.呈現的數據無法支持當初的推論,但結果是顯著的,在操弄下是有變化的,有時間壓力下都會變成理性。
 +
 +
 +Q3.請問框架的定義為?
 +
 +A3.按照兩題的答案選項來看,其是否有框架。100%為正向框架;2/3*600人死掉則為負向框架。正向框架為確定的,負向框架則為機率的。如果受試者一題選擇理性、一題選擇框架,則其結果為不穩定的狀態。
 +
 +
 +Q4.是否有刪掉可疑的受試者?
 +
 +A4.實驗採受試者內實驗,因此仍是看受試者其給予時間前後的變化,並沒有設定任何標準來篩選受試者。
 +
 +
 +Q5. 題目跟選項為何不放在同一頁?
 +
 +A5.因為要來篩選受試者是否有專心在題目上。
 +
 +
 +Q6.請問你們是如何為受試者分組的? 例如:受試者有可能同時受到正負框架所影響,如果受試者第二題選擇期望值高的,那要如何分組?
 +
 +A6.前面為練習題目,仍然是以後面的題目做為分組的依據。
 +
 +
 +Q7.題目之間是否會變成籌碼效應,而影響結果?
 +
 +A7.應該會影響,回去會討論,謝謝你的建議。
 +
 +
 +Q8.關於不穩定的狀態,你們是否有想到改善的方法?
 +
 +A8.其為受試者選擇的結果,較無法讓實驗者去掌控受試者的想法。
 +
 +Q9.不同情境會造成受試者不同的選擇,那為何還要使用不同情境?
 +
 +A9. 回去會討論,謝謝你的建議。
 +
 +
 +Q10. 為何不在影片上加上讀秒,讓受試者知道還剩多少時間?
 +
 +A10.怕受試者會分心。
 +
 +Q11.為何不選擇受試者間設計?
 +
 +A11.選擇受試者內設計可以改善數值,而受試者間可以改善練習效應,之後會再考慮。
 +
 +Q12.是否可在題目錢給小文章搭配讀秒,來讓受試者知道時間有多少?
 +
 +A12.我們第一題即為練習題,讓受試者適應時間。
 +
 +Q13.為何要穿插常識題?
 +
 +A13.因為要混淆受試者,避免有練習效果。
 +
 +Q14.請問練習效果,指的是什麼效果?
 +
 +A14.會再討論。
 +
 +建議1: 給予時間前,可在看到影片中的"請回答"字樣,就馬上回答。給予時間後,可給予自己決定看選項的時間。
 +
 +老師回饋:
 +
 +1.同一組組員應該都要對研究題目有所了解,而不是只有研究生知道內容。
 +
 +2.古典框架是題目,受試者內順序是固定的,會因為習慣、或時間,而傾向理性,也有可能是因為順序固定,而傾向理性,所以無法去分辨,需預防固定心向。
=== 冷餐小樂隊 === === 冷餐小樂隊 ===
==== A ==== ==== A ====
 +*色彩的三要素,英文和中文是不是有差?
 + 只是英文和中文的語言差異(名稱)
 + 色彩的三要素是互相影響的。
 +
 +
 +*你們要求的實驗地方是安靜不易受環境的空間,但是影片當中為什麼會很吵呢?
 + 因為找不到很適合的地方。
 +
 +*你們做這次實驗,研究彩度及飽和度的動機是什麼呢?
 + 因為從參考文獻資料中認為沒有人做過相關的研究所以想要了解影響的差別。覺得題目也很有趣。
 +
 +*純色,非純色是?
 + 非純色是可以看成別的顏色。譬如說 紫色。
 +
 +*影片是讓受試者看到最後才回答
 +
 +*原本的日本學者的實驗文獻找不到
 +
 +*拍影片的地點可以選在教室,以避免噪音。
 +
 +*有發現,什麼是指有發現呢?
 + 有發現1,2個不同的地方就OK
 +
 +*重點是顏色的變化,不是色彩的定義。
==== B ==== ==== B ====
 +冷餐小樂隊
 +
 +2013年12月5日
 +
 +Q1.請問為何數據不跑卡方檢定?
 +
 +A1.因為較晚才發現這個問題,時間上來不及處理。
 +
 +
 +Q2.是否受試者是因為發現衣服的圖案不同,進而發現衣服顏色不同?
 +
 +A2.這部份我們會再做修正,因為目前找不到純色的衣服,只好先利用系服來做實驗的材料。
 +
 +
 +Q3.請問你們如何訂定數據刪除的標準?
 +
 +A3.收集到的資料,平均數據為5.8瓶,低於標準表是受試者沒有專心在影片上,即刪除數據。
 +
 +
 +Q4.想了解你們做這次實驗,研究彩度及飽和度的動機?
 +
 +A4.因為從參考文獻資料中,認為沒有人做過相關的研究,但這樣的題材很有趣,所以想要了解影響的差別。
 +
 +
 +Q5.想要了解受試者在說出瓶子的順序為何?
 +
 +A5.由受試者自己跟我們說要怎麼去背出順序,但之後我們改成被種類而非順序。
 +
 +
 +Q6.為何會有顏色從粉藍到粉紅這一組? 因為顏色是同時去改變彩度及飽和度
 +
 +A6.因為想要了解低飽和度中不同波長是否也有影響。
 +
 +
 +Q7.影片中的粉紅色及粉藍色,亮度都很亮,想問一下那麼研究的目的是?
 +
 +A7.我們操弄的為飽和度,非彩度。
 +
 +
 +Q8.若顏色改變的順序調換,是否會影響發現率?
 +
 +A8.之後會做改進,之前沒有注意到。
 +
 +
 +Q9.是否會因為受試者沒有看過這瓶子的種類,而影響到少背了一些瓶子?
 +
 +A9.受試者可以用描述的去背出瓶子,且重點放在受試者是否可專心看影片,所以標準較為寬鬆。
 +
 +
 +Q10.為何衣服不反過來穿以解決顏色問題?
 +
 +A10.因為衣服繡線不自然,擔心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會穿幫。
 +
 +
 +Q11.請問你們是怎麼決定你們的受試人數的?
 +
 +A11.達到顯著水準0.7,但因達到142人,就已達到顯著,所以就沒有繼續增加受試者。
 +
 +
 +Q12.可以請你們在解釋一次色向、明度、跟飽和度嗎?
 +
 +A12.因翻譯角度不同,其實心理學所用的專用名詞與色彩學的翻譯名詞會不一樣。
 +
 +
 +Q13.你們要怎麼確保衣服的飽和度及明度是相同的?
 +
 +A13.我們此次研究討論的是飽合度及明度的變化,下次會再做改進。
 +
 +
 +Q14.為何設顯著標準為0.7?
 +
 +A14.因為0.7是可以成立的,若設為0.8,人數需達到180人,會較無法負荷。
 +
 +
 +建議:下次可以在瓶子前面擺放飲料名,可以不用讓受試者描述的那麼辛苦。
 +
 +建議:影片下次可以改善晃動,以及玻璃反射的現象。
 +
 +建議:拍影片的地點可以選在教室,以避免噪音。另外實驗者受試的地點不要選在交誼廳,會有噪音干擾受試者觀看影片。
 +
 +
 +老師回饋:
 +
 +1.希望下次討論的問題都可以較有深度。
 +
 +2.有些內容是知覺心理學的課程,心理學及色彩學的翻譯名稱會不太一樣,心理學想要著墨的是心理感受部分,兩者不同。
 +3.決定色彩知覺和Cone cell不一定相關連結特別高,其和節細胞跟大腦更有關係。
=== 鮪魚蛋餅加豆漿隊 === === 鮪魚蛋餅加豆漿隊 ===
==== A ==== ==== A ====
 +*為什麼是受試者內設計
 +---因為想知道前後結果
 +
 +*在文獻上面為什麼反向計分?→2個不同的向度
==== B ==== ==== B ====
 +2013年12月19日
 +
 +Q1.可在解說一次月暈效應嗎?
 +
 +A1.第一眼看到他人的印象特徵如果是好的,就會把他其他方面也美化了。
 +
 +
 +Q2.是否有相關過高的問題?
 +
 +A2.有過濾了詞彙,會選擇和褒貶高相關的詞。
 +
 +
 +Q3.是否給予A生太多的詞彙?
 +
 +A3.有討論過要改進,之後可能會採用3貶詞2褒詞或2貶詞3褒詞來做為實驗材料。
 +
 +
 +Q4.如何在你所說的3貶詞2褒詞的狀況下來判斷,是否有月暈效應?
 +
 +A4.我們希望了解說,會不會因未給予受試者較少的褒詞,卻因為褒詞較早呈現,反而覺得A生比較好。
 +
 +
 +Q5.請問什麼是One way anova?
 +
 +A5.較主要用來統計相依樣本,跑重複樣本,因為樣本間互相影響,例如:老師想要了解學生其中期末的成績變化。
 +
 +
 +Q6.為何不將親近性和社交性的題目,交錯排序?
 +
 +A6.因為要避免交互作用而影響作答,另外我們採用正反敘述來避免受試者作答不專心。
 +
 +
 +Q7.如何知道3貶詞2褒詞、或2貶詞3褒詞,是好的影響壞的,還是壞的影響好的?
 +
 +A7.都有可能,之會再做討論。
 +
 +
 +Q8.是不是會因為你們的實驗順序,可以猜測你們的實驗目的,而去迎合你們,將結果反應在實驗上?
 +
 +A8.其結果應該是不會影響的。
 +
 +
 +Q9.是否有因為反向記分而刪除樣本的?
 +
 +A9.因為無法控制受試者的想法,因此無法刪除樣本,另外因為我們樣本很多,所以可以平均掉數據。
 +
 +
 +Q10.是否有受試者沒有專心填問券,而全部都勾沒意見。
 +
 +A10.在我們的實驗中沒有發生。
 +
 +
 +Q11.為何實驗不採受試者間設計?
 +
 +A11.月暈狀態須要建立在原始狀態,並了解其改變過程,因此採用受試者內設計,來了解其狀態的改變。
 +
 +
 +Q12.為何要同時評量其親近性跟社交性?
 +
 +A12.因為所參考的文獻提到親近性顯著,但社交性不顯著,因為好奇為何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因此想要測這兩部分。
 +
 +
 +Q13.為何要用中性詞去做比較?
 +
 +A13.因為要確保過程中是因為我們操弄而改變的,之後中性詞為我們的前測,來跟後兩者做比較。
 +
 +
 +Q14.請問做實驗的地點在哪裡?
 +
 +A14.全家前。
 +
 +建議1:可以大範圍的給與一般性的形容詞當做褒貶詞,來形容A生。
 +
 +建議2:題目可改成:文字敘述對大學生之月暈效應的影響。
 +
 +老師回饋:
 +
 +1.建議在簡報的時候,說話速度可放慢一點,以讓大家更清楚報告內容。
 +
 +2.過猶不及,勿過度修正回答的態度。
 +
 +3.台下同學不要怕說有人會笑你問的問題,不要怕問問題。
 +
 +4.本次實驗沒有直接操弄到月暈效應本身,為何要有BASELINE? 是因為每個人對其反應不同,但有些時候隨機分配,其BASELINE應該是相同的,這點可以再多做討論。
 +5.提醒一下全班同學,團隊精神是整組一起完成報告,透過分工合作讓大家都有做事。
=== 威威組 === === 威威組 ===
==== A ==== ==== A ====
 +1,Q,問卷調查之前對受試者有問問題嗎?
 + A,沒有。也沒有講出實驗有關的訊息。實驗之後也沒有發給訊息。
 +
 +2,Q,為什麼對照組沒有用高中生。因為你們研究是和青少年有關。
 + A,因為青少年和成年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先測試成年才能比較青少年。
 +
 +3 Q,針對成人組的年齡和青年組的年齡那麼近?(成人對照青年)這年齡問題怎麼解決?
 + 成人也是通過青年少年年代,你們怎麼克服對照組的問題?
 + A,第一成人並沒有假設他情境。成年人對照組而言不會我們不會改題目。如果改題目的話沒有辦法比較題目,
 +青少年和成年的決策有沒有差別。希望成人組找到25~30歲的人。
 +
 +4 Q,怎麼實驗分成兩個情境。怎麼做實驗呢?
 + A,兩組都分開測驗。有兩張考卷。
 +
 +5 Q,PPT上寫的表格和紙上寫的表格不一樣
 + A,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反過來而已。
 +
 +建議 螢幕上的題目,問卷放大一點。不然坐在後面的人看不到。
 +
 +6 由於青少年的決策的特質,應該不用排除掉後面的影響。
 + 重要的是成年和青年的影響。
 +
 +7 Q,題目A和B的指導語,現象難度會不會影響結果?控制一下題目難度比較好吧
 + A,看結果答案的比率。影響到的因素比較少。
 +
 +8 Q,在可以說明一下相關實驗設計?
 + A,實驗設計是2組3題。是隨機回答,避免收到同樣效應。
 + 只在第2題的風險度比較高。
 +
 +9 Q,題目情境會不會太嚴重?前3題都是相關高中生活。
 + 如果再對25~30歲的人測驗的話,他們已經脫離很久了高中生活。
 + A,犯錯有計過,題目內容改一點就好。(名詞)
 +
 +10 Q,青少年的決策是他們本身的問題或是題目的問題造成的?
 + A,和成人的結果比較一下就知道。
 +
 +11 Q,有想過回答題目全部都是正向或負向的情況嗎?
 + A,有,如果出現這樣情況的話認為受試者隨便回答。
==== B ==== ==== B ====
 +2014年1月2日
 +Q1.增設對照組的題目是否相同?
 +
 +A1.不相同,針對成人和青少年的情境不同,以幫助受試者融入情境做思考。
 +
 +
 +Q2.可否解釋青少年的決策不顯著是什麼意思?
 +
 +A2.在正框架應該要規避風險,但實際的狀況是青少年在尋求風險。在3個題目中,有2個題目是風險尋求,因此正框架對青少年而言不顯著。
 +
 +
 +Q3.請問框架不顯著的原因是因為正框架沒有風險規避嗎?
 +
 +A3.青少年在做決策時傾向風險尋求,所以找對照組來看是因為題目本身造成的結果,還是是因為青少年更願意去冒險。
 +
 +
 +Q4.是否成年人來做為對照組時,會有世代效應?
 +
 +A4.在心理學的定義,青少年為12~25歲,因此成年組找25~30歲,有刻意縮小年齡的差距。
 +
 +
 +Q5.實驗表格中的無或有風險的訊息,其意義為?
 +
 +A5.無:沒有任何風險及機率出現在題目中,句子為肯定句。/有:題目中有包含到機率。
 +
 +
 +Q6.為何要將題目中的數量做更改,將原本題目的200人改至20000人?
 +
 +A6.因為這一代的年輕人,曾經歷過SARS等重大的疾病傳播,死亡人數都很高,因此人數設高一點,較符合他們所經歷過的事件。
 +
 +
 +Q7.為何不統一風險訊息的機率?
 +
 +A7.當初沒有考慮到這點,之後會納入參考。
 +
 +
 +Q8.為什麼覺得會有世代效應?另外想問世代效應影響了什麼?
 +
 +A8.可能經歷過的事情不同,因此更想要了解改了題目之後是否仍適用。
 +
 +
 +Q9.請問成人對照組的定義為?
 +
 +A9.因為主要是要來比較青少年,因此我們預設成人會受框架效應影響(這是以前研究所得之結論)。
 +
 +
 +Q10.是否會因為青少年比較沒有耐心,因此都勾同一個選項?
 +
 +A10. 之後題目會改成正負正或是負正負,來避免。但此次只有3題,應該是沒有這樣的問題。(老師回饋:應該要看結果,從結果來看應該是沒有這樣的問題。)
 +
 +
 +Q11.什麼樣的情境才符合現在的社會?
 +
 +A11.因為現在醫藥狀況跟媒體報導的緣故,可能現代人對於死亡的感受較沒那麼深刻。
 +
 +
 +Q12.請問你們的樣本數是來自哪一所高中?
 +
 +A12.我們的受試者來自高中補習班,有多所高中,所以應該能推斷到全台的高中生。
 +
 +
 +Q13.你們的題目問卷分成兩個,是否能算是受試者間研究?
 +
 +A13.應該不算是,因為有兩份問卷且正副都有寫到。(老師回饋:不均等,設計上有點亂,因此很難定義是受試者間或是受試者內實驗。)
 +
 +
 +Q14.是否有時間上的限制?是否有去計算期望值?
 +
 +A14.我們有調查課綱,發現目前的高中生沒有教到期望值。
 +
 +
 +Q15.請問你們的POWER檢定力設為多少?
 +
 +A15.我們當初沒有跑POWER,但是結果仍然顯著,我們受試者共188人。
 +
 +
 +老師回饋:
 +
 +1.本來就有些問題,沒有處理好,只要把問卷問題處理好,應該是可以得到結果的。是否可推論到母群體的問題,應該要處理的更精緻一點、更具體一點。
=== 拜偷給偶過 === === 拜偷給偶過 ===
==== A ==== ==== A ====
 +1 Q,解釋一下實驗設計。
 + A,用4個顏色,問題,預計結果。但是預計結果和出現結果是相反。
 + 這實驗是本來是對精神病患測的,但是這一次是對大學生做。所以應該情緒反應不同。
 +
 +2 Q,怎麼處理時間問題呢?
 + A,參考WASD法。
 +
 +3 Q,為什麼用4個顏色呢?為什麼沒有用3個顏色?
 + A,沒有特別想。
 +
 +4 Q,原本的實驗是對精神病患做的,所以題目也是針對精神病患的刺激的強度應該不同。
 + 相關自己的刺激,有沒有打擾認知作業?
 + 這實驗中,中性詞和情緒頻率是相同,但是負性詞和情緒頻率不同。
 + 有沒有相關性的操弄?
 +
 + A,原本的實驗是情緒詞和病人症狀有相關性的。所以會引發強烈的刺激。
 + 但是這我們的實驗的負面詞是可以改掉對受試者有強烈刺激。
 + 所以負面詞可以改掉 期末考之類的。要改掉對大學生來說有強烈刺激的。
 +
 +5 Q,由於每個人的生活體驗來說,中性詞裡面也有負面性的影響吧?
 + A,我們有操弄詞不會有出現這問題。
 +
 +6 Q,本來負面詞給受試者危險感,你們為什麼覺得負性詞也會給大學生危險感呢?
 + A,因為是參考一個文獻。所以如果以後要改掉的話,必須中性詞內容也討論。
 +
 +7 Q,有操弄 詞 的出現頻率呢?
 + A,把出現頻率 大概50%
 + ----詞頻,當然是常見的詞的速度反應是很快,不常見的話較慢。
 +
 +8 建議 前測的部分裡的詞有130多。這種詞應該要從新聞等等的資料選中性詞。
 +
 +9 Q,有關生命威脅的詞會反應速度加強嗎?因為比較會注意到。
 + A,對威脅生命的詞,會優先處理。
 +
 +10 Q,負性詞和威脅生命的詞有關係嗎?
 + A,我們的實驗是對色反應。還是有生命威脅的詞會先處理。
 +
 +11 實驗裡有3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顏色回答錯。
 + 就是回答的顏色沒有和詞相對。
 +
 +12 Q,為什麼反應時間操弄3秒以內呢?可能受試者反應不了。
 + A,因為基本來上人們有600毫秒~1200毫秒就能夠反應。(一般來說)
 + 所以不可能超過3秒。
 +
 +13 Q,有沒有調查一個一個詞的受試者的反應時間?有些詞難懂。
 + 還有為什麼選 隔壁 這詞?這是我個人的小小的疑問。
 +
 + A,沒有量,但是和詞的熟悉度有關。(這問題會為難上台的人)
==== B ==== ==== B ====
 +2014年1月9日
 +
 +Q1.是否有統計錯誤率?
 +
 +A1.因為受試者只有一個最多錯到6/38題,其他有些人甚至沒錯,因此認為錯誤率應該不會影響結果。
 +
 +
 +Q2.負面詞是否會影響到下一個詞的反應?
 +
 +A2.因為已經用亂數表打亂,所以應該沒有影響。
 +
 +
 +Q3.請問你們前測要怎麼設計,才能來改善練習次數過少的問題?
 +
 +A3.收集的樣本數要夠大,來統計到什麼時候有練習效應,再以此次數做為標準。
 +
 +
 +Q4.為何每個嘗試都只有3秒,若沒有在時間內答完,就被標示為錯誤?
 +
 +A4.因為針對此作業而言,3秒的時間其實非常的充裕,而且所有的受試者,都沒有回答時間超過3秒的。
 +
 +
 +Q5.為何會認為次數不一致,將影響結果?
 +
 +A5.因為怕受試者會有預期心理,下次會注意,將顏色的次數改為一致。
 +
 +
 +Q6.請問Williams (1996)的實驗方法,和你們的實驗方法一樣嗎?
 +
 +A6.相同。
 +
 +
 +Q7.請問是否有統計各種顏色的反應時間?顏色是否會影響反應的時間?
 +
 +A7.沒有統計時間,但這有可能會影響。
 +
 +
 +老師回饋:
 +
 +1.詞頻除了用中研院外,也可以將相關詞用google搜尋,去看搜尋到的結果數次做記錄,來當作詞頻。
 +
 +2.詞頻的效果很強,都會影響反應的時間,而且詞頻會因為世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
 +3.簡報介紹豐富,很會運用圖表,但須要花時間去想該如何去解釋。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編輯] 心理實驗法2013年同學上台順序

[編輯] 601

2013年10月24日

[編輯] A

人是否可以理性的判斷?

  • 在實驗的時候這問卷是很多人一起同時作答?或是每個人各別作答?

---每個人各別作答。 問卷的改善部分是作答案的時間的長or短。

  • 建議 應該要等受試者按完答案。
  • 實驗時間是組內自己組員實際做測試看看,然後發現這樣的時間較符合我們實驗內容。
  • 很短時間的話有人會不會亂作答? 完全來不及接受訊息。

---我們沒有打算讓受試者做計算,只是要讓他們猜測答案。

  • 作答時間會不會太短?

---長時間可能會猜。

  • 時間壓力的定義是接受資訊時間的長短
  • 時間長短和受試者判斷→用統計方式來計算。他們兩個的差異是因果關係。
  • 計算結果值的範圍很大,原因是時間太短亂猜答案。

受試者其實是猜比較接近錨點的,可能會更參考錨點。

[編輯] B

Q1.是否覺得實驗結果不顯著的原因是因為真實值(2823C.C.)與錨點(2000C.C.)太過接近?

A1.有考慮到這一點,之後會在數值方面做改進。


Q2.想了解你們提到了1999年Mussweiler及Strack所做的實驗,裡面的實驗方法,跟你們的實驗方法很不一樣,你們是否有考慮使用他們的方法架構呢?

A2.我們並沒有要復做實驗,因此實驗方法與之不同。


Q3.你們所訂定的時間,0.5秒及2.5秒,是依照什麼所訂定出來的呢?

A3.我們為組內自己組員實際做測試,發現這樣的時間較符合我們實驗的架構。


Q4.為何所增加的時間為0.5,是怎麼訂定出來的?

A4.為我們組內自己組員實際做測試。


Q5.你們有提到了時間壓力也會影響判斷,想請問一下要如何改善時間長短的差別?

A5.會採用兩組呈現秒數不同的方式,來讓時間長短造成壓力。


Q6.會不會有受試者將其中看到的一個數字直接乘上7來得到答案,所以也很接近錨點,造成結果不明顯?

A6.因為要求受試者馬上寫下答案,時間不夠,所以應該不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


Q7.因為你們其中一組呈現數字的速度非常快,想請問你們有要讓受試者看數字的意思嗎?

A7.沒有打算讓受試者做計算,只是要讓他們猜測答案而已。


Q8.數字呈現的方式,是否讓受試者很好做計算?

A8.並沒有要讓受試者做計算或心算的意思。


Q9.想了解所提到的1999年Mussweiler及Strack所做的實驗,轉盤裡面為何數字大的反而讓受試者向下猜,數字小的反而讓受試者向上加?

A9.數字為中數,因此結果有差異,並不一定是相加或相減。


Q10.是否考慮採用另一種方法架構,就是將呈現數字的時間都設為相同秒數,而在之後寫下答案的時間做差異化?

A10.會擔心呈現的時間長的話,受試者會在呈現時就開始在做計算了。


Q11.採用受試者間設計,有可能會有受試者資質的問題,是否有想過要如何克服他的缺點?

A11.之後我們將採用受試者內設計,題目相同,施測方法不同,以改善他的缺點。


Q12.請問你們組內自己施測的方法為何?

A12.自己組員每個都實際做一次,並開始討論最佳的方法。


Q13.所訂定的錨點,每人每天喝水需喝2000C.C.,已為常識,是否會影響結論而導致數據不顯著?

A13.設定這個數字為減少認知不足的問題,主要是希望受試者可以從2000C.C.去估算答案。


Q14.想要了解你們當初做這個實驗的動機是什麼?

A14.因為在購物時,都會受到價格的影響,後來自己在網路上看了一些相關的文章,而開始想要做這樣的實驗。


Q15.請問一定只能用數字計算的方式來做錨點效應的實驗嗎?是否會有受試者因為看到算數題感到緊張,沒有認真看題目,而影響答案?

A15.在實驗開始前,即會跟受試者說明,強調這只是實驗,以緩和緊張感。


Q16.想了解在此實驗中,時間壓力的定義為何?

A16.此實驗中,定義為接受資訊時間的長短。


Q17.是否有考慮到認知資源不足及時間壓力的交互影響?

A17.組內將針對這個問題再做討論,謝謝您的發問。


Q18.想了解照常理而言,0.5秒這組應該會更加參考錨點,而得到更相近錨點的結果,為何所得數據的標準差反而較大?

A18.受試者可能會因為沒注意到2000C.C.為錨點,而亂猜答案,導致數值範圍會較大。 老師講評:可看到其實在統計圖表中,受試者其實是猜比較接近錨點的,因此應該是有更參考錨點。


19.同學建議:可以在投影片設置「請按下一頁開始實驗」,以了解受試者是充分了解實驗流程的。


20.同學建議:建議在實驗開始前,可先撥放幾張0.5秒及2.5秒的簡報數張,以讓受試者了解速度有多快。


21.同學建議:可在數字投影片之間加上「十字」。


22.同學建議:注意投影片中,數字要對齊,不要讓數字跳來跳去,以免不好計算。


老師建議:

1.上台報告時,建議整組組員都應到齊,以給彼此支持。

2.同學可坐在適當的位置,或是靠近老師的位置,以方便提問。

3.要報告的組別,需在前一周就找老師討論好報告內容,以方便老師給建議,上台表現會更好。

4.當有些問題真的無法在當場回答時,可以先說「先回去做過討論後再回覆您」。

5.簡報須給摘要,並以條列的方式呈現。

6.在實驗中,只有一個錨點,是常識還是錨點,其實在這個實驗是看不太出來的,希望可針對這個去做發問。

7.後面要報告的組別,若發現有問題,重做實驗會比較好,以避免期末來不及更改。

8.在此次實驗中,控制組及實驗組的定義錯誤,應該是兩組都是實驗組。

9.請大家踴躍舉手發言。

[編輯] 奇葩隊

[編輯] A

怎麼用卡方檢定呢? 受試者有自己評量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依照這分數分組。

為什麼選橘色或紅色?沒有想過用其他顏色呢? 其實在實驗當中的效應比較小,所以以後會討論怎麼辦。

螢幕的邊框效應太弱,刺激不明顯。

實驗人數是不是太少?所以會影響到結果? 我們的實驗獨變項部分,沒有控制所以是效果不明顯的原因。

[編輯] B

2013年10月31日

Q1.為何要固定投影幕與眼睛的距離?

A1.因為要讓實驗標準化,且此影片為2D影片,須避免造成視差。


Q2.為何要選擇橘色跟紅色來做為變化的框色?

A2.此變化刺激較小,之後會改進。


Q3.請問你們的卡方檢定是如何分組的?

A3.請受試者自己評比自己的注意力分數,來依照此分數做分組。


Q4.邊框是屬於改變視盲的一部分,與你們所訂定題目不同,為何仍要執行?

A4.這兩者有重疊,而且此實驗中已經請受試者要注意臉部變化的部分,其他都是不注意視盲。


Q5.你們認為你們的實驗中,邊框效應是太強還是太弱?

A5.較弱,因為刺激不明顯。


Q6.實驗中用前測去測量受試者的注意力,但是要怎麼去確保他們的專住力能維持不變?

A6.因為請受試者將住意力放在白臉上,所以不會在其他放面投入太多的注意力,關於此部分我們回去會再檢討。


Q7.為什麼烏鴉的路徑要在左下角,而不是選擇在中間飛過?

A7.因為此影片為2D呈現,若烏鴉從中間飛過會太過明顯。


Q8.為何把注意力分數自評為3分的受試者,歸到注意力較低的一群?

A8.因為希望結論能更加嚴謹一點,因此會這樣分類。


Q9.為什麼將受試者自評分數當做獨變項?

A9.目前發現以信心水準來做獨變項,仍不客觀,之後會再改進。


Q10.是否因為有發現的人,跟沒發現的人,此兩組人數都很少,所以造成結果不顯著?

A10.我們實驗是因為專注力自評分數,這個獨變項沒有控制好,所以造成結果不顯著,下次會改進。


Q11.是否下次會選擇影片來做為實驗的方法?

A11.我們會嘗試,並在下次做改進。


Q12.為什麼要選擇淡藍色?

A12.因為要讓白臉更加明顯。


Q13.為什麼白臉的路徑會有跑出畫面的現像?

A13.因為想要測是他們是否有注意到有換臉的現像,但後來覺得資訊太多而因此作罷,不在實驗中測試此點。


老師講評: 1.如何決定受試者人數這個問題不太好,提出的問題應該要以幫助實驗做的更好為發問目的。

2.請B班同學踴躍發問。

3.報告的方式,最好的位置是站在投影幕前,在自己去借簡報器來做簡報,會讓聽眾更加專注在投影片及報告上。

4.問問題不只是在問台上的人,更應該讓態下的其他同學聽到問題已觸發其他的問題,請各位說話要大聲一點。

5.建議台下發問者可以先寫下自己的問題,讓自己整理過思緒後,以更具體有邏輯的去發問。

6.實驗前要做充分的研究,才能避免預期效果不顯著的狀況發生。

7.原始資料應該要隨身預備以防不時之需。

8.把各個數據資料都重新跑過一輪,會比重新做實驗更好。

[編輯] 潘柯劉劉陳

[編輯] A

  • 有聲組及無聲組這兩組的人數不同,是否會影響結果? 

---因為用統計方式處理,所以不會影響到結果。人數加少不會影響到。

  • 在實驗的時候,有主試者旁邊的話看影片的時候會不會影響到?

---因為主試者站在不明顯的地方所以不會影響到。

  • 衣服的改變不容易被察覺的原因是不是因為非對比色的改變,且露出的部分比較小所以不易被發現?

---下次再試驗看看

  • 受試者會不會隨便作答?如果隨便作答,亂猜,可能你們也沒發現。

--如果主試者察覺到受試者隨便作答的話會詳細追問。

  • 說 現在開始變魔術的指導語有沒有問題。

---是他們研究的目的。

  • 影片本身的視盲效果真的有效果嗎?

---因為是我們找合理的影片沒有再做測試。

[編輯] B

2013年11月7日

Q1.你們的研究題目為改變視盲,而非改變聲音,為何實驗設計為將聲音消除,是否與研究題目不符?

A1.我們主要是研究語言引導是否會干擾受試者的集中注意力,之後會用另一種實驗方法:同時播放2部影片,一部為中文發音,另一部為其他語言,來解決問題。


Q2.請問什麼是視覺產生中斷?

A2.就是非一鏡到底的影片,影片過程中有將鏡頭拉近、拉遠、中斷的處理。


Q3.在影片中最底下的花色為黑桃,而你們選擇將問卷中回答的黑桃受試者刪掉,但受試者可能認為是指這個,為何要刪掉他呢?

A3.沒有發現到影片中這個畫面,之後會做修正。


Q4.有聲組及無聲組這兩組的人數不同,是否會影響結果?

A4.已用統計方法處理,不影響統計結果。


Q5.請問是只要有一題問題答錯就刪掉嗎?

A5.因為要確保受試者從頭到尾都有注意影片。


Q6.衣服的改變不容易被察覺,是否因為非對比色的改變,且露出的區塊比較小,所以不易被發現?

A6.會考慮這一點。


Q7.影片本身的視盲真的顯著嗎?

A7.因為這本身就是BBC的實驗影片,所以沒有再做測試。


Q8.是否無聲組的受試者會因為施測者將影片的聲音消除,所以明顯猜到施測者的目的,而忽略影片中手勢的引導,所以造成實驗的結果顯著?

A8.已有做過篩檢,問卷已刪掉沒注意魔術的人。


Q9.可否解說FFA?

A9.FFA位在顳葉,主要功能為臉孔辨識。


Q10.把影片聲音拿掉後,還可確保他的效果顯著嗎?

A10.之後會再討論。


Q11.是否有排除手勢的引導層次?

A11.我們的實驗只有操弄第一個層次:語言,所以手勢仍在實驗範圍內。


Q12.鏡頭拉近拉遠是否會影響結果?

A12.我們最主要將重點放在語言影響層次,非其他因素。


Q13.請問什麼是語言引導?

A13.利用話術引導你,在他希望你注意的地方。


Q14.你們只有要操弄語言層次,但為何要把影片分成有聲音及無聲音組?

A14.已發現這個問題,會改善。


建議1:希望「不注意視盲」及「改變視盲」都需要介紹。另外,臉孔辨識需正面照到,才有這樣的問題,可能此次報告並不是這樣的問題。

建議2:手帕較易被發現可能是因為一開始鏡頭就照著它,而較明顯,且位移較大,而較容易被發現。


老師建議:

1.刪掉數據須要非常的謹慎,除非要有明確的理由,否則不要亂刪數據,可能會影顯結果。

2.此組的報告時間有超過30分鐘,明顯有改善。

3.大綱Handout需加入摘要,另外字須要再小一點。

4.台下需要專心聽上面的報告者說話。

5.實驗做的不錯,所以效果顯著。

6.實驗內容非魔術引導,而是語言引導,需再注意如何訂定題目。

[編輯] 櫻花組

[編輯] A

有聲組及無聲組這兩組的人數不同,是否會影響結果?  ---因為用統計方式處理,所以不會影響到結果。

  人數加少不會影響到。


在實驗的時候,有主試者旁邊的話看影片的時候會不會影響到? ---因為主試者站在不明顯的地方所以不會影響到。


衣服的改變不容易被察覺的原因是不是因為非對比色的改變 且露出的部分比較小所以不易被發現? ---下次再試驗看看


受試者會不會隨便作答?如果隨便作答,亂猜,可能你們也沒發現。 --如果主試者察覺到受試者隨便作答的話會詳細追問。


說 現在開始變魔術的指導語有沒有問題。 ---是他們研究的目的。

影片本身的視盲效果真的有效果嗎? ---因為是我們找合理的影片沒有再做測試。


為何用受試者內設計?

因為每個人視覺搜尋的速度不同可能有個體差別。

[編輯] B

2013年11月21日

Q1.請問生命題跟金錢題的數字是如何訂定的? 是否可能因為數值太高或太低,而導是不冒風險?

A1.重點不在於數值的多少,每個人對金錢的價值觀點不同,可能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得很清楚,下次會改進。


Q2.把價格提高是否會影響結果而導致不顯著?

A2.若把價格提高,可能會有籌碼效應。


Q3.金錢題與生命題的設計基準不同,是否有可能會導致誤判?

A3.我們認為比較的基準是相同的,可以讓受試者去判斷跟比較風險。


Q4.在設計問題時,是如何考慮去避免產生框假效應及籌碼效應的產生的?

A4.在避免框架效應方面,題目中會同時出現「救活」及「死亡」,以避免被詞彙所影響。在避免籌碼效應方面,會避免選擇過大的數字。這麼做是因為看過相關的文獻,因此在設計題目時都有同時做正反敘述來避免此兩效應。


Q5.想了解在金錢問題一中,何處有負面的詞彙?

A5.題目中有提到「很缺錢,現在不賣就賣不出去」,另外,AB賣家也都有提到正負的情緒。


Q6.題目是怎麼去避免框架效應的?

A6.因為框架效應會影響決策,所以在敘述中會加入正負情緒,以避免此效應。


Q7.你們的題目制定機率為1/3,會不會有可能你們的結果就只適用在機率為1/3的決策,而當機率變成1/2或1/4時,你們的題目就無法推論?

A7.選定機率為1/3是因為不希望被機率所掩蓋掉,但並不能推論說當題目變為1/4時就沒有籌碼效果。


Q8.你們的題目似乎較不符合現實狀況?

A8.我們要選擇的是「要冒險或不冒險」的比較,因此題目不影響。


Q9.想要了解你們對於結果的原因是怎麼推測出來的?

A9.是我們小組內討論所得。


Q10.因為金錢上的損失還可以賺回來,但是生命的損失就無法回復,想要了解你們是怎麼衡量這兩者的?

A10.在題目上的設計可能沒有設計清楚,關於這點我們下次會改進。


Q11.會不會因為生命的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A11.是有這樣的可能的。


Q12.請問你們是如何得到生命比金錢更重要的結論?

A12.此結論是從「快思慢想」中得到。


建議13:希望可以用百分比去呈現,會更加清楚。另外籌碼效應應該是正向的。

建議14:金錢的題目可以設計為:一開始就投入這些錢,不動手就會賠錢,才會和生命題的設計基準一樣。

老師講評:

1.大綱的準備,是希望可以讓大家專心在台上的報告,也可讓聽眾馬上了解今日要報告的內容。

2.希望大家可以準時到,不要遲到。

3.生命題及金錢題的基準不同,生命題是負或零,但金錢題是正或零,建議題目可再重新設計。

4.把結果的原因歸納到情緒是一大失足,要怎麼知道情緒跟結果的關係,希望要在之後的書面報告裡呈現出來。

[編輯] 嗯哈哈

[編輯] A

  • 傳球的對方的性別有沒有關係?

---沒有問題,男性球員只有一個不會造成判斷錯誤。

  • 影響 總共30秒 出現時間5秒到10秒

出現時間→因為受試者能正確地算出。 出現5秒一下→太短


  • 實驗中的注意力心向是衣服的顏色。
  • 參與傳球的沒有發現未預期刺激還是很多?

→要加強作業度。

  • 走位和動作的一致性的問題
  • 作答方式→是不是記憶力有關?

傳球的特徵不夠明顯。

  • 影片當中 大猩猩換成了 人。→明顯度有沒有問題
  • 注意到 人or球有什麼差別。

---受試者有專心做實驗的話沒問題。

[編輯] B

2013年11月28日

Q1.請問實驗中,要請受試者數黃色的球還是橘色的球?

A1.黃球為干擾用,要求受試者數橘色的球。


Q2.第二次的實驗難度較高,應該有比較多人答錯,想要請問一下你們是怎麼處理數據的?

A2.我們只刪掉極端值,其他數據都保留。


Q3.把作業困難度提高,例如要去注意男生丟球的次數,會不會因為多了一個注意力心向在臉上面,而影響實驗結果?

A3.因為只有男生會傳橘色的球,也只有這顆球需要數,且兩部影片呈現的是一樣的,所以不會對結果造成影響。


Q4.想了解一下事後的問卷是要填寫的還是用口頭問的? 第二次問卷改用是非題作答時,會考慮受試者的其他答案嗎?

A4.是用口頭詢問的方式讓受試者做答,當受試者說出其他答案時,還是會將所有的題目問完,會讓受試者說完他所有的答案。


Q5.第二次實驗改進後,是否有想過要規劃路線讓所有路線要一致?

A5.因為礙於時間問題,較難重拍影片及規劃路線,所以仍沿用原來的影片。


Q6.為何不同實屬傳球及彈球的次數,以避免注意力心向分散為兩個?

A6.因為作業困難度也是操弄的因子之一,因此仍會考慮使用原先的方法。


Q7.是否在影片有難以判斷男生傳球次數的問題?

A7.因為男性球員只有一個,因此應該不會造成判斷錯誤。


Q8.黃球及橘球長的很像,是否會考慮使用排球來替代黃球,以避免數錯?

A8.如果受試者很專注的話,就不會數到另一顆球。


Q9.請問你們是如何訂出22次傳球的次數?

A9.我們是以計時30秒去拍攝影片後,再去數影片中傳了幾次球,並非一開始就做次數的設定。


Q10.是如何訂定未預期刺激出現十秒的這個時間的?

A10.因為最主要是希望能讓未預期刺激能接到球,而只有出現十秒這樣的時間長度,才能讓未預期刺激接到球並傳到球。


Q11.未參與的那一份問卷中,裡面的第四題,是否有誘答的可能性?

A11.您的建議會考慮,謝謝您。


Q12.實驗中的未預期刺激有直接參與傳球,想請問一下你們的目的為何?

A12.希望做跟以往不同的實驗,想要了解有直接參與傳球跟沒有參與傳球的結果差別。


13.建議:因為影片中不會拍攝到地板,因此會建議可在地板上貼上記號,讓影片鐘的路徑一致。


老師講評: 1.這組表現得很好,簡報中會利用動畫、圖像、及模型來輔助聽眾更加了解概念,但可惜後面的結論沒有用圖像呈現。

2.這組很認真,有繼續做實驗,來釐清結果,值得嘉獎。

3.B班同學的發問次數較少,希望可以踴躍發問。

[編輯] 無異意通過

[編輯] A

  • 研究動機是?

因為很有興趣。

  • 白底黑字---捜尋較快

→彩色的話不明顯。


  • 數據每個都有比較
  • 有沒有控制第一個作業和第二個作業間的時間? (相關練習效果)

---作業是隨機出題所以不會有練習效果

互補色的定義和對比色的定義

互補色相加會等於黑色,對比色是亮度比例上的不同。

[編輯] B

2013年12月26日

Q1.請問手稿的表格內的1,2,3,4是指?

A1.表示紅底綠字、藍底橘字、綠底紅字、跟白底黑字。


Q2.為什麼不用局底藍字跟黑底白字做為受試者實驗材料?

A2.因為經費問題,而且印刷油墨汙漬問題,而先以這四組做為實驗材料。


Q3.為何用受試者內設計? 因為有可能會視覺疲勞?

A3.因每個人視覺搜尋的速度不同,怕會有個體差異,另外我們有做順序平衡來避免其他問題。


Q4.請問修正後第二次實驗的版本是白底黑字,受試者28人嗎?


A4.對,我們採用受試者內設計,用白底黑字跟紅底綠字來做實驗材料,也會做順序平衡。


Q5.為什麼要選這樣的互補色來做為實驗材料?

A5.我們採美術及印刷術中的定義,以三原色為我們選定的顏色。


Q6.請問你們是如何篩選紅綠色盲的?因為他們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是紅綠色盲?

A6.我們是以問卷來做篩選,這個問題我們下次會注意。


Q7.請問為何問卷中有"慣用手為何"的題目?但是又沒有把結果放在結論中?

A7.原本想要附加討論看慣用手是否有影響,但後來發現受試者的慣用手都是右手,因此沒有多加討論。


Q8.印刷出來的顏色可能和電腦呈現出來的不一樣,請問你們怎麼去克服這個問題?

A8.未來可能會直接在印刷廠中直接設定。


Q9.請問會不會是因為實驗材料中的數字位置而影響到速度不同?反而跟顏色無關?

A9.數字的位置都採隨機分佈,而且數字間的距離,反而是白底黑字的比較長,因此我們段顏色才是影響速度的主要原因。


Q10.如果馬上做下一個實驗材料,受試者是否會有視覺暫留?

A10.有可能,之後會做適度休息後再開始下一個實驗。


Q11.請問互補色跟對比色的定義為?

A11.互補色相加會等於黑色,對比色則為亮度比例上的不同。


Q12.可否解釋早期/晚期選擇理論?

A12.早期:先訂定好目標後,開始尋找已鎖定的目標。/ 晚期:沿路尋找適合的標的,目標非一開始就鎖定的。


建議:在RGB的系統內,藍色的互補色是黃色,所以在印刷上面可能有誤差。


老師建議:

1.請台上同學一定要聽好問題再開始回答。

2.請全班同學要了解一件事,報告是整組的事,一定要一起討論好如何寫期末報告。

[編輯] 群組

[編輯] A

框架的定義在可以解釋一下嗎?

 在心理學中,框架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

盡管得失的期望值相同,但人們會因為提問的方式呈現出獲利面或損失面, 而做出不同的決定。當以獲利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避免風險;當以損失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冒風險。

如果受試者有亂回答的話,會不會影響到結果?

 我們只是察覺到受試者的回答時間的變化。

而且是這一次實驗設計是受試者內實驗。

練習效果會不會影響到結果呢?

 有,可能受試者間試驗的話可以排除掉這些問題。

你們在實驗當中看受試者的話,會不會影響到?

 我們都站在受試者考不到的地方,沒有打擾到。

你們的實驗上的理性的定義是什麼?

 是沒有隨便回答。譬如說有兩題負向的題目,都選擇期望值較高的情況。

實驗的受試者回答時間是怎麼決定的?

 是我們討論決定。

首先有練習題目,受試者可以了解大概有多少時間。

[編輯] B

2013年12月12日

Q1.可解釋理性的定義嗎?

A1.例如:有兩題負向的題目,都選擇期望值較高者,則為理性。


Q2.請問你們的結果是?

A2.呈現的數據無法支持當初的推論,但結果是顯著的,在操弄下是有變化的,有時間壓力下都會變成理性。


Q3.請問框架的定義為?

A3.按照兩題的答案選項來看,其是否有框架。100%為正向框架;2/3*600人死掉則為負向框架。正向框架為確定的,負向框架則為機率的。如果受試者一題選擇理性、一題選擇框架,則其結果為不穩定的狀態。


Q4.是否有刪掉可疑的受試者?

A4.實驗採受試者內實驗,因此仍是看受試者其給予時間前後的變化,並沒有設定任何標準來篩選受試者。


Q5. 題目跟選項為何不放在同一頁?

A5.因為要來篩選受試者是否有專心在題目上。


Q6.請問你們是如何為受試者分組的? 例如:受試者有可能同時受到正負框架所影響,如果受試者第二題選擇期望值高的,那要如何分組?

A6.前面為練習題目,仍然是以後面的題目做為分組的依據。


Q7.題目之間是否會變成籌碼效應,而影響結果?

A7.應該會影響,回去會討論,謝謝你的建議。


Q8.關於不穩定的狀態,你們是否有想到改善的方法?

A8.其為受試者選擇的結果,較無法讓實驗者去掌控受試者的想法。

Q9.不同情境會造成受試者不同的選擇,那為何還要使用不同情境?

A9. 回去會討論,謝謝你的建議。


Q10. 為何不在影片上加上讀秒,讓受試者知道還剩多少時間?

A10.怕受試者會分心。

Q11.為何不選擇受試者間設計?

A11.選擇受試者內設計可以改善數值,而受試者間可以改善練習效應,之後會再考慮。

Q12.是否可在題目錢給小文章搭配讀秒,來讓受試者知道時間有多少?

A12.我們第一題即為練習題,讓受試者適應時間。

Q13.為何要穿插常識題?

A13.因為要混淆受試者,避免有練習效果。

Q14.請問練習效果,指的是什麼效果?

A14.會再討論。

建議1: 給予時間前,可在看到影片中的"請回答"字樣,就馬上回答。給予時間後,可給予自己決定看選項的時間。

老師回饋:

1.同一組組員應該都要對研究題目有所了解,而不是只有研究生知道內容。

2.古典框架是題目,受試者內順序是固定的,會因為習慣、或時間,而傾向理性,也有可能是因為順序固定,而傾向理性,所以無法去分辨,需預防固定心向。

[編輯] 冷餐小樂隊

[編輯] A

  • 色彩的三要素,英文和中文是不是有差?
只是英文和中文的語言差異(名稱)
 色彩的三要素是互相影響的。


  • 你們要求的實驗地方是安靜不易受環境的空間,但是影片當中為什麼會很吵呢?
因為找不到很適合的地方。
  • 你們做這次實驗,研究彩度及飽和度的動機是什麼呢?
因為從參考文獻資料中認為沒有人做過相關的研究所以想要了解影響的差別。覺得題目也很有趣。
  • 純色,非純色是?
非純色是可以看成別的顏色。譬如說 紫色。
  • 影片是讓受試者看到最後才回答
  • 原本的日本學者的實驗文獻找不到
  • 拍影片的地點可以選在教室,以避免噪音。
  • 有發現,什麼是指有發現呢?
有發現1,2個不同的地方就OK
  • 重點是顏色的變化,不是色彩的定義。

[編輯] B

冷餐小樂隊

2013年12月5日

Q1.請問為何數據不跑卡方檢定?

A1.因為較晚才發現這個問題,時間上來不及處理。


Q2.是否受試者是因為發現衣服的圖案不同,進而發現衣服顏色不同?

A2.這部份我們會再做修正,因為目前找不到純色的衣服,只好先利用系服來做實驗的材料。


Q3.請問你們如何訂定數據刪除的標準?

A3.收集到的資料,平均數據為5.8瓶,低於標準表是受試者沒有專心在影片上,即刪除數據。


Q4.想了解你們做這次實驗,研究彩度及飽和度的動機?

A4.因為從參考文獻資料中,認為沒有人做過相關的研究,但這樣的題材很有趣,所以想要了解影響的差別。


Q5.想要了解受試者在說出瓶子的順序為何?

A5.由受試者自己跟我們說要怎麼去背出順序,但之後我們改成被種類而非順序。


Q6.為何會有顏色從粉藍到粉紅這一組? 因為顏色是同時去改變彩度及飽和度

A6.因為想要了解低飽和度中不同波長是否也有影響。


Q7.影片中的粉紅色及粉藍色,亮度都很亮,想問一下那麼研究的目的是?

A7.我們操弄的為飽和度,非彩度。


Q8.若顏色改變的順序調換,是否會影響發現率?

A8.之後會做改進,之前沒有注意到。


Q9.是否會因為受試者沒有看過這瓶子的種類,而影響到少背了一些瓶子?

A9.受試者可以用描述的去背出瓶子,且重點放在受試者是否可專心看影片,所以標準較為寬鬆。


Q10.為何衣服不反過來穿以解決顏色問題?

A10.因為衣服繡線不自然,擔心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會穿幫。


Q11.請問你們是怎麼決定你們的受試人數的?

A11.達到顯著水準0.7,但因達到142人,就已達到顯著,所以就沒有繼續增加受試者。


Q12.可以請你們在解釋一次色向、明度、跟飽和度嗎?

A12.因翻譯角度不同,其實心理學所用的專用名詞與色彩學的翻譯名詞會不一樣。


Q13.你們要怎麼確保衣服的飽和度及明度是相同的?

A13.我們此次研究討論的是飽合度及明度的變化,下次會再做改進。


Q14.為何設顯著標準為0.7?

A14.因為0.7是可以成立的,若設為0.8,人數需達到180人,會較無法負荷。


建議:下次可以在瓶子前面擺放飲料名,可以不用讓受試者描述的那麼辛苦。

建議:影片下次可以改善晃動,以及玻璃反射的現象。

建議:拍影片的地點可以選在教室,以避免噪音。另外實驗者受試的地點不要選在交誼廳,會有噪音干擾受試者觀看影片。


老師回饋:

1.希望下次討論的問題都可以較有深度。

2.有些內容是知覺心理學的課程,心理學及色彩學的翻譯名稱會不太一樣,心理學想要著墨的是心理感受部分,兩者不同。

3.決定色彩知覺和Cone cell不一定相關連結特別高,其和節細胞跟大腦更有關係。

[編輯] 鮪魚蛋餅加豆漿隊

[編輯] A

  • 為什麼是受試者內設計

---因為想知道前後結果

  • 在文獻上面為什麼反向計分?→2個不同的向度

[編輯] B

2013年12月19日

Q1.可在解說一次月暈效應嗎?

A1.第一眼看到他人的印象特徵如果是好的,就會把他其他方面也美化了。


Q2.是否有相關過高的問題?

A2.有過濾了詞彙,會選擇和褒貶高相關的詞。


Q3.是否給予A生太多的詞彙?

A3.有討論過要改進,之後可能會採用3貶詞2褒詞或2貶詞3褒詞來做為實驗材料。


Q4.如何在你所說的3貶詞2褒詞的狀況下來判斷,是否有月暈效應?

A4.我們希望了解說,會不會因未給予受試者較少的褒詞,卻因為褒詞較早呈現,反而覺得A生比較好。


Q5.請問什麼是One way anova?

A5.較主要用來統計相依樣本,跑重複樣本,因為樣本間互相影響,例如:老師想要了解學生其中期末的成績變化。


Q6.為何不將親近性和社交性的題目,交錯排序?

A6.因為要避免交互作用而影響作答,另外我們採用正反敘述來避免受試者作答不專心。


Q7.如何知道3貶詞2褒詞、或2貶詞3褒詞,是好的影響壞的,還是壞的影響好的?

A7.都有可能,之會再做討論。


Q8.是不是會因為你們的實驗順序,可以猜測你們的實驗目的,而去迎合你們,將結果反應在實驗上?

A8.其結果應該是不會影響的。


Q9.是否有因為反向記分而刪除樣本的?

A9.因為無法控制受試者的想法,因此無法刪除樣本,另外因為我們樣本很多,所以可以平均掉數據。


Q10.是否有受試者沒有專心填問券,而全部都勾沒意見。

A10.在我們的實驗中沒有發生。


Q11.為何實驗不採受試者間設計?

A11.月暈狀態須要建立在原始狀態,並了解其改變過程,因此採用受試者內設計,來了解其狀態的改變。


Q12.為何要同時評量其親近性跟社交性?

A12.因為所參考的文獻提到親近性顯著,但社交性不顯著,因為好奇為何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因此想要測這兩部分。


Q13.為何要用中性詞去做比較?

A13.因為要確保過程中是因為我們操弄而改變的,之後中性詞為我們的前測,來跟後兩者做比較。


Q14.請問做實驗的地點在哪裡?

A14.全家前。

建議1:可以大範圍的給與一般性的形容詞當做褒貶詞,來形容A生。

建議2:題目可改成:文字敘述對大學生之月暈效應的影響。

老師回饋:

1.建議在簡報的時候,說話速度可放慢一點,以讓大家更清楚報告內容。

2.過猶不及,勿過度修正回答的態度。

3.台下同學不要怕說有人會笑你問的問題,不要怕問問題。

4.本次實驗沒有直接操弄到月暈效應本身,為何要有BASELINE? 是因為每個人對其反應不同,但有些時候隨機分配,其BASELINE應該是相同的,這點可以再多做討論。

5.提醒一下全班同學,團隊精神是整組一起完成報告,透過分工合作讓大家都有做事。

[編輯] 威威組

[編輯] A

1,Q,問卷調查之前對受試者有問問題嗎?

 A,沒有。也沒有講出實驗有關的訊息。實驗之後也沒有發給訊息。

2,Q,為什麼對照組沒有用高中生。因為你們研究是和青少年有關。

 A,因為青少年和成年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先測試成年才能比較青少年。

3 Q,針對成人組的年齡和青年組的年齡那麼近?(成人對照青年)這年齡問題怎麼解決?

   成人也是通過青年少年年代,你們怎麼克服對照組的問題?
 A,第一成人並沒有假設他情境。成年人對照組而言不會我們不會改題目。如果改題目的話沒有辦法比較題目,

青少年和成年的決策有沒有差別。希望成人組找到25~30歲的人。

4 Q,怎麼實驗分成兩個情境。怎麼做實驗呢?

 A,兩組都分開測驗。有兩張考卷。

5 Q,PPT上寫的表格和紙上寫的表格不一樣

 A,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反過來而已。

建議 螢幕上的題目,問卷放大一點。不然坐在後面的人看不到。

6 由於青少年的決策的特質,應該不用排除掉後面的影響。

 重要的是成年和青年的影響。

7 Q,題目A和B的指導語,現象難度會不會影響結果?控制一下題目難度比較好吧

 A,看結果答案的比率。影響到的因素比較少。

8 Q,在可以說明一下相關實驗設計?

 A,實驗設計是2組3題。是隨機回答,避免收到同樣效應。
   只在第2題的風險度比較高。

9 Q,題目情境會不會太嚴重?前3題都是相關高中生活。

 如果再對25~30歲的人測驗的話,他們已經脫離很久了高中生活。
 A,犯錯有計過,題目內容改一點就好。(名詞)

10 Q,青少年的決策是他們本身的問題或是題目的問題造成的?

  A,和成人的結果比較一下就知道。

11 Q,有想過回答題目全部都是正向或負向的情況嗎?

  A,有,如果出現這樣情況的話認為受試者隨便回答。

[編輯] B

2014年1月2日

Q1.增設對照組的題目是否相同?

A1.不相同,針對成人和青少年的情境不同,以幫助受試者融入情境做思考。


Q2.可否解釋青少年的決策不顯著是什麼意思?

A2.在正框架應該要規避風險,但實際的狀況是青少年在尋求風險。在3個題目中,有2個題目是風險尋求,因此正框架對青少年而言不顯著。


Q3.請問框架不顯著的原因是因為正框架沒有風險規避嗎?

A3.青少年在做決策時傾向風險尋求,所以找對照組來看是因為題目本身造成的結果,還是是因為青少年更願意去冒險。


Q4.是否成年人來做為對照組時,會有世代效應?

A4.在心理學的定義,青少年為12~25歲,因此成年組找25~30歲,有刻意縮小年齡的差距。


Q5.實驗表格中的無或有風險的訊息,其意義為?

A5.無:沒有任何風險及機率出現在題目中,句子為肯定句。/有:題目中有包含到機率。


Q6.為何要將題目中的數量做更改,將原本題目的200人改至20000人?

A6.因為這一代的年輕人,曾經歷過SARS等重大的疾病傳播,死亡人數都很高,因此人數設高一點,較符合他們所經歷過的事件。


Q7.為何不統一風險訊息的機率?

A7.當初沒有考慮到這點,之後會納入參考。


Q8.為什麼覺得會有世代效應?另外想問世代效應影響了什麼?

A8.可能經歷過的事情不同,因此更想要了解改了題目之後是否仍適用。


Q9.請問成人對照組的定義為?

A9.因為主要是要來比較青少年,因此我們預設成人會受框架效應影響(這是以前研究所得之結論)。


Q10.是否會因為青少年比較沒有耐心,因此都勾同一個選項?

A10. 之後題目會改成正負正或是負正負,來避免。但此次只有3題,應該是沒有這樣的問題。(老師回饋:應該要看結果,從結果來看應該是沒有這樣的問題。)


Q11.什麼樣的情境才符合現在的社會?

A11.因為現在醫藥狀況跟媒體報導的緣故,可能現代人對於死亡的感受較沒那麼深刻。


Q12.請問你們的樣本數是來自哪一所高中?

A12.我們的受試者來自高中補習班,有多所高中,所以應該能推斷到全台的高中生。


Q13.你們的題目問卷分成兩個,是否能算是受試者間研究?

A13.應該不算是,因為有兩份問卷且正副都有寫到。(老師回饋:不均等,設計上有點亂,因此很難定義是受試者間或是受試者內實驗。)


Q14.是否有時間上的限制?是否有去計算期望值?

A14.我們有調查課綱,發現目前的高中生沒有教到期望值。


Q15.請問你們的POWER檢定力設為多少?

A15.我們當初沒有跑POWER,但是結果仍然顯著,我們受試者共188人。


老師回饋:

1.本來就有些問題,沒有處理好,只要把問卷問題處理好,應該是可以得到結果的。是否可推論到母群體的問題,應該要處理的更精緻一點、更具體一點。

[編輯] 拜偷給偶過

[編輯] A

1 Q,解釋一下實驗設計。

 A,用4個顏色,問題,預計結果。但是預計結果和出現結果是相反。
   這實驗是本來是對精神病患測的,但是這一次是對大學生做。所以應該情緒反應不同。

2 Q,怎麼處理時間問題呢?

 A,參考WASD法。

3 Q,為什麼用4個顏色呢?為什麼沒有用3個顏色?

 A,沒有特別想。

4 Q,原本的實驗是對精神病患做的,所以題目也是針對精神病患的刺激的強度應該不同。

   相關自己的刺激,有沒有打擾認知作業?
   這實驗中,中性詞和情緒頻率是相同,但是負性詞和情緒頻率不同。
   有沒有相關性的操弄?
 A,原本的實驗是情緒詞和病人症狀有相關性的。所以會引發強烈的刺激。
   但是這我們的實驗的負面詞是可以改掉對受試者有強烈刺激。
   所以負面詞可以改掉 期末考之類的。要改掉對大學生來說有強烈刺激的。

5 Q,由於每個人的生活體驗來說,中性詞裡面也有負面性的影響吧?

 A,我們有操弄詞不會有出現這問題。

6 Q,本來負面詞給受試者危險感,你們為什麼覺得負性詞也會給大學生危險感呢?

 A,因為是參考一個文獻。所以如果以後要改掉的話,必須中性詞內容也討論。

7 Q,有操弄 詞 的出現頻率呢?

 A,把出現頻率 大概50%
   ----詞頻,當然是常見的詞的速度反應是很快,不常見的話較慢。

8 建議 前測的部分裡的詞有130多。這種詞應該要從新聞等等的資料選中性詞。

9 Q,有關生命威脅的詞會反應速度加強嗎?因為比較會注意到。

 A,對威脅生命的詞,會優先處理。

10 Q,負性詞和威脅生命的詞有關係嗎?

  A,我們的實驗是對色反應。還是有生命威脅的詞會先處理。

11 實驗裡有3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顏色回答錯。

  就是回答的顏色沒有和詞相對。

12 Q,為什麼反應時間操弄3秒以內呢?可能受試者反應不了。

  A,因為基本來上人們有600毫秒~1200毫秒就能夠反應。(一般來說)
    所以不可能超過3秒。

13 Q,有沒有調查一個一個詞的受試者的反應時間?有些詞難懂。

    還有為什麼選 隔壁 這詞?這是我個人的小小的疑問。

  A,沒有量,但是和詞的熟悉度有關。(這問題會為難上台的人)

[編輯] B

2014年1月9日

Q1.是否有統計錯誤率?

A1.因為受試者只有一個最多錯到6/38題,其他有些人甚至沒錯,因此認為錯誤率應該不會影響結果。


Q2.負面詞是否會影響到下一個詞的反應?

A2.因為已經用亂數表打亂,所以應該沒有影響。


Q3.請問你們前測要怎麼設計,才能來改善練習次數過少的問題?

A3.收集的樣本數要夠大,來統計到什麼時候有練習效應,再以此次數做為標準。


Q4.為何每個嘗試都只有3秒,若沒有在時間內答完,就被標示為錯誤?

A4.因為針對此作業而言,3秒的時間其實非常的充裕,而且所有的受試者,都沒有回答時間超過3秒的。


Q5.為何會認為次數不一致,將影響結果?

A5.因為怕受試者會有預期心理,下次會注意,將顏色的次數改為一致。


Q6.請問Williams (1996)的實驗方法,和你們的實驗方法一樣嗎?

A6.相同。


Q7.請問是否有統計各種顏色的反應時間?顏色是否會影響反應的時間?

A7.沒有統計時間,但這有可能會影響。


老師回饋:

1.詞頻除了用中研院外,也可以將相關詞用google搜尋,去看搜尋到的結果數次做記錄,來當作詞頻。

2.詞頻的效果很強,都會影響反應的時間,而且詞頻會因為世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3.簡報介紹豐富,很會運用圖表,但須要花時間去想該如何去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