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比利共舞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2年12月10日 (一) 11:32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Read09 (對話 | 貢獻) (→四、心得感想)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12年12月10日 (一) 11:47) (編輯) (撤銷) Read09 (對話 | 貢獻) (→五、問題討論) |
||
(19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 |||
第80行: | 第80行: | ||
== 四、心得感想 == | == 四、心得感想 == | ||
- | + | ||
- | + | '''100001086 周鴻杰 醫學二''' | |
+ | |||
<p> 比利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他擁有二十四種不同的人格,卻沒有一個人格擁有身體的主導權,反而是由這群人格共享這具身體。這群人格組織了一個小型家庭,而這群人有一個目標---讓比利能夠 正常的活在這個社會上,只要違反了這個中心思想,便會被家庭中的家長逐出這個家庭,不讓討厭的人格使用這具身體,但是這樣的方法,仍是沒有辦法使比利,如同一般正常人般的活在社會上。在一 開始,會有點羨慕比利擁有二十四種人格,因為不同的人格可以處理不同的事情,可以充分的利用所有的時間,但是後來發現,這樣很難有辦法與社會上的人相處,因為人的相處是需要一段時間來互相 信任的,如果一個人,不停的轉換自己人格,容易給人一種不確定感,進而慢慢的會被社會給遺忘。人是群體性的動物,需要互相的扶持,來分擔生活所帶來的壓力。比利的行為,使他慢慢的遠離社 會,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規則,我認為比利與社會都並沒有錯,而是人格分裂對比利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在書中,我們也觀察到社會媒體報導,會對一個人隨意下評斷,不論比利是否是利 用病來逃離罪責,還是真的有人格分裂症,社會都會因無法承受比利這個潛在性的炸彈,進而對比利採用嚴厲的處罰跟不公正的批評,或許社會不想因為一個小人物,而浪費許多的醫療資源,去評估比 利的狀況,但是我們應該尊重人的特殊性,且以比利過往的情況分析,比利患有人格分裂的機會是很高的,社會應該給不完整的人一個機會,而不是把他推入更深的深淵。醫療並非只是醫生的工作,社 會環境也會對一個人有深遠的影響,比利所犯下的罪刑,讓他被貼上了標簽,也因此他的人格不易被統整,容易因外在環境的因素,破壞了人格之間得和諧。社會對人格的養成和塑造有著關鍵性的因 素,這也提醒著我們,社會對一個人的評斷,不可隨意或馬虎,應實事求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比利是一位可憐的受害者,從小家庭就沒有給予比利足夠的愛,使其人格發展出現了問題。人在社會上 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若所擁有的能力,並非目前社會所以重的,常會不受到別人的重視,比利因人格的問題,而無法融入我們的社會,更甚有時是社會制度的破壞者。因此醫生們想藉由精神上的療 程來幫助比利融合二十四種人格,或許治療能夠將二十四種人格融合在一起,但這樣的比利是否還是他自己呢?或者只是我們社會大眾所期待跟看到的比利呢?這值得我們去思索。從此書中,讓我了解到 人格的發展,是長久和複雜的,一些小變化,都可能產生莫大的反應,就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因此對於人格的養成,我們應多下功夫去了解,以免發生了問題。</p> | <p> 比利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他擁有二十四種不同的人格,卻沒有一個人格擁有身體的主導權,反而是由這群人格共享這具身體。這群人格組織了一個小型家庭,而這群人有一個目標---讓比利能夠 正常的活在這個社會上,只要違反了這個中心思想,便會被家庭中的家長逐出這個家庭,不讓討厭的人格使用這具身體,但是這樣的方法,仍是沒有辦法使比利,如同一般正常人般的活在社會上。在一 開始,會有點羨慕比利擁有二十四種人格,因為不同的人格可以處理不同的事情,可以充分的利用所有的時間,但是後來發現,這樣很難有辦法與社會上的人相處,因為人的相處是需要一段時間來互相 信任的,如果一個人,不停的轉換自己人格,容易給人一種不確定感,進而慢慢的會被社會給遺忘。人是群體性的動物,需要互相的扶持,來分擔生活所帶來的壓力。比利的行為,使他慢慢的遠離社 會,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規則,我認為比利與社會都並沒有錯,而是人格分裂對比利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在書中,我們也觀察到社會媒體報導,會對一個人隨意下評斷,不論比利是否是利 用病來逃離罪責,還是真的有人格分裂症,社會都會因無法承受比利這個潛在性的炸彈,進而對比利採用嚴厲的處罰跟不公正的批評,或許社會不想因為一個小人物,而浪費許多的醫療資源,去評估比 利的狀況,但是我們應該尊重人的特殊性,且以比利過往的情況分析,比利患有人格分裂的機會是很高的,社會應該給不完整的人一個機會,而不是把他推入更深的深淵。醫療並非只是醫生的工作,社 會環境也會對一個人有深遠的影響,比利所犯下的罪刑,讓他被貼上了標簽,也因此他的人格不易被統整,容易因外在環境的因素,破壞了人格之間得和諧。社會對人格的養成和塑造有著關鍵性的因 素,這也提醒著我們,社會對一個人的評斷,不可隨意或馬虎,應實事求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比利是一位可憐的受害者,從小家庭就沒有給予比利足夠的愛,使其人格發展出現了問題。人在社會上 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若所擁有的能力,並非目前社會所以重的,常會不受到別人的重視,比利因人格的問題,而無法融入我們的社會,更甚有時是社會制度的破壞者。因此醫生們想藉由精神上的療 程來幫助比利融合二十四種人格,或許治療能夠將二十四種人格融合在一起,但這樣的比利是否還是他自己呢?或者只是我們社會大眾所期待跟看到的比利呢?這值得我們去思索。從此書中,讓我了解到 人格的發展,是長久和複雜的,一些小變化,都可能產生莫大的反應,就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因此對於人格的養成,我們應多下功夫去了解,以免發生了問題。</p> | ||
- | + | ||
+ | '''100001087 林晁瑞 醫學二''' | ||
<p> 在看完24個比利這本書後,發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坦白說,在了解這整個故事之前,我很難去想像一個人要如何表現出24種不同的人格,但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現象,成為我最大的疑問,最 初,我猜想他會不會是一個善於欺騙的天才,能夠在自己的腦中構思出不同的角色,為每個角色加諸不同的性格,並且構思出一段令人驚嘆的劇本,以自己的演技呈現在我們眼前,但就現實面而言他似 乎没有太大的理由去做這些事,那以生理而言又是那裡出現了問題,在我的想法中,他可能天生就和一般人有些微的不同,這導致了他在心理層面上控制機制上的差異,以一般人来說,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面向,人會生氣、害怕,甚至具有做壞事的意念,但是我們所表現的並非單一的面向,而是協調後的结果,這可能是在我們的大腦中進行匯整決策,但是,如果在此有所缺失,就有可能會展現出獨立不同的面向,而不互相影響,在我的想像中,比利就好比一座巨大的圖書館,每一部份都有各自的编號及位置,每一個區塊儲存著不同人格的記憶、能力以及其性格,彼此缺乏連絡交流的管道,但這也可能造就了他擁有極強學習能力,當他在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時可以摒棄不必要的雜訊,專注在自己的領域,進而減少花費的時間,加速思考及學習,就這點而言我十分的羨慕他,但他的存在也讓我升起了一些想法,我們之所以覺得比利奇特,是因為他不同於我們,我們用現存的規範認知去評判他,於是我們否定了他的存在,但是,假若現在是生存在遙遠的遠古時代,我相信他的存在絕對是具有優勢的,甚至是值得我們去效法的,為什麼一樣的人在不同的時代卻具有截然不同的評價,這點讓我想到了達爾文的演化論,他說能夠生存下來的是適合生存的而非最強壯的,就某種意義而言,他比我們更加的強壯,但這樣的他就適合生存嗎?我相信以我們的角度而言,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根本無法跟這個社會相容,他的強壯與特出,反而成為了他的失敗之處,根本之處就是,人是群體性的動物,在多年的演化下,造就了一些深植在人們心中的想法,他們追求的是穩定平和及共存,他們守舊拒絕破壞現存的平衡,就如同歷史上許許多多有名的科學家、思想家,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超越了那個時代,因此,受到了許多的迫害,就某些層面而言,他們都十分相近,但最後時間證明了對與錯,在我們的眼中或許比利就好比是另外的一種生物,當他對於我們有威脅時,我們就把他關進監獄,好比動物園裡的獅子老虎,當他恢復的我們值得信賴的狀態時,我們就讓他回歸社會,好比路上的野貓野狗。從比利的身上,我看見的不僅僅是他生理上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這而產生的諸多社會現象,而這諸多社會現象,都值得我們去深思。</p> | <p> 在看完24個比利這本書後,發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坦白說,在了解這整個故事之前,我很難去想像一個人要如何表現出24種不同的人格,但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現象,成為我最大的疑問,最 初,我猜想他會不會是一個善於欺騙的天才,能夠在自己的腦中構思出不同的角色,為每個角色加諸不同的性格,並且構思出一段令人驚嘆的劇本,以自己的演技呈現在我們眼前,但就現實面而言他似 乎没有太大的理由去做這些事,那以生理而言又是那裡出現了問題,在我的想法中,他可能天生就和一般人有些微的不同,這導致了他在心理層面上控制機制上的差異,以一般人来說,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面向,人會生氣、害怕,甚至具有做壞事的意念,但是我們所表現的並非單一的面向,而是協調後的结果,這可能是在我們的大腦中進行匯整決策,但是,如果在此有所缺失,就有可能會展現出獨立不同的面向,而不互相影響,在我的想像中,比利就好比一座巨大的圖書館,每一部份都有各自的编號及位置,每一個區塊儲存著不同人格的記憶、能力以及其性格,彼此缺乏連絡交流的管道,但這也可能造就了他擁有極強學習能力,當他在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時可以摒棄不必要的雜訊,專注在自己的領域,進而減少花費的時間,加速思考及學習,就這點而言我十分的羨慕他,但他的存在也讓我升起了一些想法,我們之所以覺得比利奇特,是因為他不同於我們,我們用現存的規範認知去評判他,於是我們否定了他的存在,但是,假若現在是生存在遙遠的遠古時代,我相信他的存在絕對是具有優勢的,甚至是值得我們去效法的,為什麼一樣的人在不同的時代卻具有截然不同的評價,這點讓我想到了達爾文的演化論,他說能夠生存下來的是適合生存的而非最強壯的,就某種意義而言,他比我們更加的強壯,但這樣的他就適合生存嗎?我相信以我們的角度而言,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根本無法跟這個社會相容,他的強壯與特出,反而成為了他的失敗之處,根本之處就是,人是群體性的動物,在多年的演化下,造就了一些深植在人們心中的想法,他們追求的是穩定平和及共存,他們守舊拒絕破壞現存的平衡,就如同歷史上許許多多有名的科學家、思想家,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超越了那個時代,因此,受到了許多的迫害,就某些層面而言,他們都十分相近,但最後時間證明了對與錯,在我們的眼中或許比利就好比是另外的一種生物,當他對於我們有威脅時,我們就把他關進監獄,好比動物園裡的獅子老虎,當他恢復的我們值得信賴的狀態時,我們就讓他回歸社會,好比路上的野貓野狗。從比利的身上,我看見的不僅僅是他生理上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這而產生的諸多社會現象,而這諸多社會現象,都值得我們去深思。</p> | ||
- | + | ||
+ | '''100001114 簡嘉威 醫學二''' | ||
<p> 從拿到這本書開始,疑惑就一直圍繞著我,24個比利?! 24個人格?! 這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一個個體,為什麼可以同時存在有如此多,擁有截然不同的國籍、語調與個性? 其實真的很好奇與感到疑惑,因次我參加了這個讀書會,也有幸能夠和比利一起聊聊。威廉。密利根(比利是小名),一個平凡的男孩,被三名女子指控強暴與強盜,當檢察官與醫師詢問他時,發現他竟然連自己的身分證字號都不知道,回答時的語氣與態度也都判若多人,後來經過醫師的長期追蹤與診療,確定比利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的患者;在他的身體裡同時存在有許多人格,而每個人格同時擁有各自的記憶、個性、國籍與語調等,又因為個人格的交互出現與消失,比利的時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錯亂,在這之中,又有許許多多複雜的原因與結果;最後,比利與他的主治醫師要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社會輿論與媒體,只好妥協與面對自己的命運。</p> | <p> 從拿到這本書開始,疑惑就一直圍繞著我,24個比利?! 24個人格?! 這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一個個體,為什麼可以同時存在有如此多,擁有截然不同的國籍、語調與個性? 其實真的很好奇與感到疑惑,因次我參加了這個讀書會,也有幸能夠和比利一起聊聊。威廉。密利根(比利是小名),一個平凡的男孩,被三名女子指控強暴與強盜,當檢察官與醫師詢問他時,發現他竟然連自己的身分證字號都不知道,回答時的語氣與態度也都判若多人,後來經過醫師的長期追蹤與診療,確定比利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的患者;在他的身體裡同時存在有許多人格,而每個人格同時擁有各自的記憶、個性、國籍與語調等,又因為個人格的交互出現與消失,比利的時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錯亂,在這之中,又有許許多多複雜的原因與結果;最後,比利與他的主治醫師要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社會輿論與媒體,只好妥協與面對自己的命運。</p> | ||
<p> 在一開始時,對於比利的反應多少會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他是否為了躲避罪嫌而佯裝成一個精神疾患者,故意迴避問題與假裝呢? 後來當喬哈丁醫師與比利對談時,我也和醫師一樣,對於比利的集並深信不疑,並且亟欲一探究竟,到底是什麼事讓比利變成這樣。在融合的人格「老師」出現並慢慢說出比利的身世之後,我才明白,原來比利是在如此孤獨且曲折的環境下長大的。當他需要玩伴時,妹妹居然無法與他溝通,第一個人格「克麗絲汀」因此產生;之後在比利經歷人生的各個時間點時,人格又分裂出更多個,例如在被繼父理查強暴時為了承受痛苦而出現的「大衛」,為了保護婦女與孩童人格而出現的「雷根」等,分別在比利面對不同狀況時產生與出現。在念到這部份時我一直很好奇,如果各人格真的是在需要的情形下出現,那麼那些「國籍」、「口音」等東西的獨特性究竟是從何而來?</p> | <p> 在一開始時,對於比利的反應多少會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他是否為了躲避罪嫌而佯裝成一個精神疾患者,故意迴避問題與假裝呢? 後來當喬哈丁醫師與比利對談時,我也和醫師一樣,對於比利的集並深信不疑,並且亟欲一探究竟,到底是什麼事讓比利變成這樣。在融合的人格「老師」出現並慢慢說出比利的身世之後,我才明白,原來比利是在如此孤獨且曲折的環境下長大的。當他需要玩伴時,妹妹居然無法與他溝通,第一個人格「克麗絲汀」因此產生;之後在比利經歷人生的各個時間點時,人格又分裂出更多個,例如在被繼父理查強暴時為了承受痛苦而出現的「大衛」,為了保護婦女與孩童人格而出現的「雷根」等,分別在比利面對不同狀況時產生與出現。在念到這部份時我一直很好奇,如果各人格真的是在需要的情形下出現,那麼那些「國籍」、「口音」等東西的獨特性究竟是從何而來?</p> | ||
<p> 在我們幾次的討論中,同學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模仿的行為,書中提到比利小時候喜歡看電視,或許是從電視節目中,模仿並記下了許多語言的基礎(「老師」曾說過比利本身是個天才)因此在各人格出現時,小時候所學會的口音也因此投射到各人格身上去,以上是同學們討論後形成的共識,當然,我自己大概是信七成左右,畢竟,每個人格都能具有差異如此之大的國籍認知與記憶,真的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另外,在比利的幾位主導人格「亞瑟」與「雷根」常是對比利的許多人格進行融合時也相當令我感到有趣,以人格的定義來說,各個人格均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身體的使用權;但是,兩位主導人格卻能試著將各個人格用勸說的方式漸漸融合為一個趨近完整的人格,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他們既然也都是這個身體的使用者,理應不會想讓自己也融合進去,這樣對他們來說算是一種半自殺的行為,但是為了比利的自由他們願意這麼做,對他們來說,是自由還是保有原來的自己比較重要呢?</p> | <p> 在我們幾次的討論中,同學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模仿的行為,書中提到比利小時候喜歡看電視,或許是從電視節目中,模仿並記下了許多語言的基礎(「老師」曾說過比利本身是個天才)因此在各人格出現時,小時候所學會的口音也因此投射到各人格身上去,以上是同學們討論後形成的共識,當然,我自己大概是信七成左右,畢竟,每個人格都能具有差異如此之大的國籍認知與記憶,真的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另外,在比利的幾位主導人格「亞瑟」與「雷根」常是對比利的許多人格進行融合時也相當令我感到有趣,以人格的定義來說,各個人格均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身體的使用權;但是,兩位主導人格卻能試著將各個人格用勸說的方式漸漸融合為一個趨近完整的人格,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他們既然也都是這個身體的使用者,理應不會想讓自己也融合進去,這樣對他們來說算是一種半自殺的行為,但是為了比利的自由他們願意這麼做,對他們來說,是自由還是保有原來的自己比較重要呢?</p> | ||
<p>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對於多重人格又多了許多認識,一個命運乖舛的小孩,整個社會的壓力,醫師們的兩極反應,都有很深的含意在。面對著環境的種種不利與挑戰,比利選擇用分裂出不同人格來因應,每個人格各司其職,比利本身卻因為有自殺頃向而被主導人格封鎖,我在想,如果一個人分裂出了許多人格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麼因為自己的自殺頃向而遭到封閉,說穿了也是被其它人格保護,但是這是他分裂出其它人格的目的嗎?他是為了讓自己身體被「控制」而這樣做的嗎? 對於多重人格者也多了一些崇拜,畢竟如果心裡同時住著許多不同的人,各自有專長與個性,在每一個晚上,我可以讓不同的人格出來透透氣,順便完成一些事,這樣子就真的是有24小時的時間,睡眠可以藉由主人格沉睡來完成,其實這樣也蠻不錯的,至少在工作效率方面。這本書在關於精神疾病的方面教了我許多,該如何治療與擺脫對於精神疾患者的偏見與先入為主的想法。不過對於結尾比利的結局如何倒是沒有了下文,另外,對於各人格是如何產生的,我本身也抱持有極大的疑問,未來可以多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p> | <p>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對於多重人格又多了許多認識,一個命運乖舛的小孩,整個社會的壓力,醫師們的兩極反應,都有很深的含意在。面對著環境的種種不利與挑戰,比利選擇用分裂出不同人格來因應,每個人格各司其職,比利本身卻因為有自殺頃向而被主導人格封鎖,我在想,如果一個人分裂出了許多人格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麼因為自己的自殺頃向而遭到封閉,說穿了也是被其它人格保護,但是這是他分裂出其它人格的目的嗎?他是為了讓自己身體被「控制」而這樣做的嗎? 對於多重人格者也多了一些崇拜,畢竟如果心裡同時住著許多不同的人,各自有專長與個性,在每一個晚上,我可以讓不同的人格出來透透氣,順便完成一些事,這樣子就真的是有24小時的時間,睡眠可以藉由主人格沉睡來完成,其實這樣也蠻不錯的,至少在工作效率方面。這本書在關於精神疾病的方面教了我許多,該如何治療與擺脫對於精神疾患者的偏見與先入為主的想法。不過對於結尾比利的結局如何倒是沒有了下文,另外,對於各人格是如何產生的,我本身也抱持有極大的疑問,未來可以多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p> | ||
- | + | ||
+ | '''100001075 楊立宇 醫學二''' | ||
<p> 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有時就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若缺乏這種多重人格的特性,很多事情可能會窒礙難行,因此,多重人格只要保持在合理可控制的統合範圍內,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適應環境的必要能力。但以書中的比利為例,他的多重人格是由於小時候的心理創傷所產生,而且每個人格都有獨立的思考模式和記憶,造成「遺失時間」的現象,為此,他反而無法應付社會生活,即便他在許多方面都有過人的表現。</p> | <p> 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有時就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若缺乏這種多重人格的特性,很多事情可能會窒礙難行,因此,多重人格只要保持在合理可控制的統合範圍內,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適應環境的必要能力。但以書中的比利為例,他的多重人格是由於小時候的心理創傷所產生,而且每個人格都有獨立的思考模式和記憶,造成「遺失時間」的現象,為此,他反而無法應付社會生活,即便他在許多方面都有過人的表現。</p> | ||
<p>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從一開始的懷疑到後來相信他確實患有人格分裂症,儘管贊成比利獲判無罪,我認為郭醫師為了建立與他的信任,或許給了他過多的自由,畢竟他是一個在感情上非常敏感脆弱的人,很難保證已經融合得差不多的人格會不會又再度分裂進入混亂時期,既然如此又應該如何幫助他回到社會呢?關於這點我實在沒有更好的答案,因為其實許多精神病患也都是透過這樣漸漸融入這個社會,像是2008年加拿大分屍精神病患獲判無罪後,也是送入精神病院治療,日後若經精神評估確定精神狀況良好便可重返社會,我想比利一事之所以會產生那麼多爭議,主要是因為他在犯罪時所表現出的智慧讓人不免懷疑這一切是否只是他的自導自演,其次,他隨時有可能再進入分裂的狀態讓人擔心,最後,媒體與政客對這起事件的渲染,不論是為了報紙銷售量或選票,他們確實都阻礙了比利復原並且回到社會的機會,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那時精神病患的人權還未受到大眾的重視,許多罹患精神病的罪犯都被送到等同於監獄的利瑪醫院接受不恰當的治療。但若以郭醫師或現代的療法,當精神病患出院後是否會成為社會中的不定時炸彈呢?我想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充滿著各種的未知與風險,原本正常的人也可能因為巨大的創傷而精神崩潰,氾濫的槍枝、毒品或許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相對來說,接受過治療並且康復的精神病患便沒有想像中地可怕。</p> | <p>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從一開始的懷疑到後來相信他確實患有人格分裂症,儘管贊成比利獲判無罪,我認為郭醫師為了建立與他的信任,或許給了他過多的自由,畢竟他是一個在感情上非常敏感脆弱的人,很難保證已經融合得差不多的人格會不會又再度分裂進入混亂時期,既然如此又應該如何幫助他回到社會呢?關於這點我實在沒有更好的答案,因為其實許多精神病患也都是透過這樣漸漸融入這個社會,像是2008年加拿大分屍精神病患獲判無罪後,也是送入精神病院治療,日後若經精神評估確定精神狀況良好便可重返社會,我想比利一事之所以會產生那麼多爭議,主要是因為他在犯罪時所表現出的智慧讓人不免懷疑這一切是否只是他的自導自演,其次,他隨時有可能再進入分裂的狀態讓人擔心,最後,媒體與政客對這起事件的渲染,不論是為了報紙銷售量或選票,他們確實都阻礙了比利復原並且回到社會的機會,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那時精神病患的人權還未受到大眾的重視,許多罹患精神病的罪犯都被送到等同於監獄的利瑪醫院接受不恰當的治療。但若以郭醫師或現代的療法,當精神病患出院後是否會成為社會中的不定時炸彈呢?我想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充滿著各種的未知與風險,原本正常的人也可能因為巨大的創傷而精神崩潰,氾濫的槍枝、毒品或許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相對來說,接受過治療並且康復的精神病患便沒有想像中地可怕。</p> | ||
<p> 被轉移至利瑪醫院後,比利曾在一封寫給作家的信中提到:「無法適應的靈魂被丟在社會的垃圾筒裡,是否還有繼續生存的價值?」比利的與眾不同並非他所願意的,在他小時候遭受身體與心靈的虐待時,這個社會並未對他伸出援手,而當他好不容易成為與社會期待相符的人後,卻又再度地墜入絕望的深淵,究竟這個受媒體與政客操控、拒絕接受異己的社會是善還是惡呢?讓一個原本大有可為的年輕人,只能在獄中消磨日子,到底這個社會在害怕些甚麼呢?我只能說當社會上瀰漫著毫無理由的恐懼,一定要運用自己的思辨能力,想想散佈這些恐懼最後獲利的會是誰?</p> | <p> 被轉移至利瑪醫院後,比利曾在一封寫給作家的信中提到:「無法適應的靈魂被丟在社會的垃圾筒裡,是否還有繼續生存的價值?」比利的與眾不同並非他所願意的,在他小時候遭受身體與心靈的虐待時,這個社會並未對他伸出援手,而當他好不容易成為與社會期待相符的人後,卻又再度地墜入絕望的深淵,究竟這個受媒體與政客操控、拒絕接受異己的社會是善還是惡呢?讓一個原本大有可為的年輕人,只能在獄中消磨日子,到底這個社會在害怕些甚麼呢?我只能說當社會上瀰漫著毫無理由的恐懼,一定要運用自己的思辨能力,想想散佈這些恐懼最後獲利的會是誰?</p> | ||
- | + | ||
+ | '''100001097 陳芸平 醫學二''' | ||
<p> 比利猶如鐘形曲線兩側的極端值,我們視其為一個特別的個體;再以生物觀點來看,是否代表著人類演化史上的新頁?但很顯然地,對群體生存而言,比利是個極不穩定的存在,就算特定人格具有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若比利無法好好控制出現在聚光燈下的人格、善用能力,不論對比利個人或社會大眾,都是潛在的危險因子,比利體內人格所犯下的強暴案即是一例。</p> | <p> 比利猶如鐘形曲線兩側的極端值,我們視其為一個特別的個體;再以生物觀點來看,是否代表著人類演化史上的新頁?但很顯然地,對群體生存而言,比利是個極不穩定的存在,就算特定人格具有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若比利無法好好控制出現在聚光燈下的人格、善用能力,不論對比利個人或社會大眾,都是潛在的危險因子,比利體內人格所犯下的強暴案即是一例。</p> | ||
<p> 「適者生存」、「弱肉強食」,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同樣地,人類與地球上所有物種競爭資源、共享資源,人人都追尋更美好的生存狀態,不外乎滿足慾望、躲避危機。自小為躲避母親的斥責、繼父的侵犯等,這樣的需求促使比利分裂出各種人格,面對不同情境由不同的人格出面處理。又從學校所提供的心理學課程我們得知,人格面的展現隨環境不同而異,我想中國儒家所提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最好的例子。這在我的認知中產生了一個矛盾:比利所患的多重人格症該如何被證實與區別?很快地我便從書中找到了解答──時間遺失。過度頻繁的時間遺失所產生的混亂時期,亞瑟稱之為「混沌」,是多數人格分裂患者所會面臨的問題──人格不知道自己出現時的所在地、當下的時刻、進行的事件,甚至連上一位使用者是誰也不清楚──,為生活上帶來我們無法想像的不便。</p> | <p> 「適者生存」、「弱肉強食」,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同樣地,人類與地球上所有物種競爭資源、共享資源,人人都追尋更美好的生存狀態,不外乎滿足慾望、躲避危機。自小為躲避母親的斥責、繼父的侵犯等,這樣的需求促使比利分裂出各種人格,面對不同情境由不同的人格出面處理。又從學校所提供的心理學課程我們得知,人格面的展現隨環境不同而異,我想中國儒家所提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最好的例子。這在我的認知中產生了一個矛盾:比利所患的多重人格症該如何被證實與區別?很快地我便從書中找到了解答──時間遺失。過度頻繁的時間遺失所產生的混亂時期,亞瑟稱之為「混沌」,是多數人格分裂患者所會面臨的問題──人格不知道自己出現時的所在地、當下的時刻、進行的事件,甚至連上一位使用者是誰也不清楚──,為生活上帶來我們無法想像的不便。</p> | ||
<p> 除此之外,我於書中發現人格分裂患者體內,人格間交錯複雜的關係現象:比利的某些人格知道彼此的存在、共享意識,也可以在腦內進行溝通,或是其他互動!由於共享同一具身體,加以家庭成員的年齡、性別、個性等等的差異性,使得其中勢必會出現「領導者」,而在比利體內掌握大權的主要人格便是亞瑟以及雷根。我不禁想,若主導家庭的亞瑟、雷根,無法達成共識、訂定規則,放任人格們相互竊取時間、任由「惹人厭的人格」為所欲為、不允許較無自保能力的孩子們站在聚光燈下……,以某些人格的天才以及能力,比利無疑是個手段高超的「犯罪集團」。慶幸的是,亞瑟、雷根並沒有使比利發展為如此猖狂的存在,而這是否代表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抑或是長久以來人類所創造的社會規範,成功的產生約束作用?</p> | <p> 除此之外,我於書中發現人格分裂患者體內,人格間交錯複雜的關係現象:比利的某些人格知道彼此的存在、共享意識,也可以在腦內進行溝通,或是其他互動!由於共享同一具身體,加以家庭成員的年齡、性別、個性等等的差異性,使得其中勢必會出現「領導者」,而在比利體內掌握大權的主要人格便是亞瑟以及雷根。我不禁想,若主導家庭的亞瑟、雷根,無法達成共識、訂定規則,放任人格們相互竊取時間、任由「惹人厭的人格」為所欲為、不允許較無自保能力的孩子們站在聚光燈下……,以某些人格的天才以及能力,比利無疑是個手段高超的「犯罪集團」。慶幸的是,亞瑟、雷根並沒有使比利發展為如此猖狂的存在,而這是否代表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抑或是長久以來人類所創造的社會規範,成功的產生約束作用?</p> | ||
<p>閱讀完《24個比利》,於我心中引起一系列的社會人文思考與對生物生存的驚奇,其中有許多問題無法有標準答案或確切的解釋:為何克麗絲汀與克里斯夫為兄妹關係的人格?目前對於多重人格患者所施行的治療方法,究竟恰不恰當?……等,人類社會的運作以及造物者的奧妙,或許在一百年後、兩百年後,甚至是不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才能稍稍瞥見其規則的一小角。</p> | <p>閱讀完《24個比利》,於我心中引起一系列的社會人文思考與對生物生存的驚奇,其中有許多問題無法有標準答案或確切的解釋:為何克麗絲汀與克里斯夫為兄妹關係的人格?目前對於多重人格患者所施行的治療方法,究竟恰不恰當?……等,人類社會的運作以及造物者的奧妙,或許在一百年後、兩百年後,甚至是不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才能稍稍瞥見其規則的一小角。</p> | ||
- | + | ||
+ | '''100001088 郭庭耀 醫學二''' | ||
<p> 一開始會決定讀這本書,純粹是出於好奇使然,畢竟人格分裂(或稱解離性人格疾病)對我們而言,甚至是對許多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專家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領域。從人格分裂有紀錄到現在不過約100年,而且在臨床讓非常罕見,甚至許多專家們依然對它的真實性爭論不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專業知識不足,記得第一次開會的時候,我們連「人格分裂」與「精神分裂」都分不清楚,經過查資料、討論,才漸漸對人格分裂有較深入的認識。感謝本校助理教授陳南潔老師提供我們相關的資料,也感謝所有組員們付出時間討論,讓我獲益良多。</p> | <p> 一開始會決定讀這本書,純粹是出於好奇使然,畢竟人格分裂(或稱解離性人格疾病)對我們而言,甚至是對許多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專家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領域。從人格分裂有紀錄到現在不過約100年,而且在臨床讓非常罕見,甚至許多專家們依然對它的真實性爭論不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專業知識不足,記得第一次開會的時候,我們連「人格分裂」與「精神分裂」都分不清楚,經過查資料、討論,才漸漸對人格分裂有較深入的認識。感謝本校助理教授陳南潔老師提供我們相關的資料,也感謝所有組員們付出時間討論,讓我獲益良多。</p> | ||
<p> 威廉.密里根(或稱比利)是一位有著24個不同人格的人格分裂者。一開始讀這本書,對我最大的衝擊,是來自於於這24種不同人格強烈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包含不同性別、國籍(口音)、性格,每個人還有不一樣的專長,不一樣的智商。探討這些人格從何而來有點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以科學的角度,要追查<亞瑟>的標準英國腔和<雷根>南斯拉夫腔的來源,不能像某些宗教論者所說只是輪迴的證據,也許要追溯比利幼時的許多經驗,甚至更複雜的調查吧!與許多組員一樣,一開始非常羨慕比利的人格分裂,因為可以在不同時間擁有不同的能力,整個身體就好似一台分工專業的機器,面對不同情境有不同的配套措施。我們甚至還討論分裂人格患者在演化觀點上的意義,更多的差異性代表演化上更多的優勢,人格分裂是否為演化上變異的極端值,既然演化上擁有優勢但為何比利與許多其他人格分裂患者在生活中都受到極大的困擾,是他們病了?還是我們的社會病了?</p> | <p> 威廉.密里根(或稱比利)是一位有著24個不同人格的人格分裂者。一開始讀這本書,對我最大的衝擊,是來自於於這24種不同人格強烈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包含不同性別、國籍(口音)、性格,每個人還有不一樣的專長,不一樣的智商。探討這些人格從何而來有點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以科學的角度,要追查<亞瑟>的標準英國腔和<雷根>南斯拉夫腔的來源,不能像某些宗教論者所說只是輪迴的證據,也許要追溯比利幼時的許多經驗,甚至更複雜的調查吧!與許多組員一樣,一開始非常羨慕比利的人格分裂,因為可以在不同時間擁有不同的能力,整個身體就好似一台分工專業的機器,面對不同情境有不同的配套措施。我們甚至還討論分裂人格患者在演化觀點上的意義,更多的差異性代表演化上更多的優勢,人格分裂是否為演化上變異的極端值,既然演化上擁有優勢但為何比利與許多其他人格分裂患者在生活中都受到極大的困擾,是他們病了?還是我們的社會病了?</p> | ||
第106行: | 第112行: | ||
== 五、問題討論== | == 五、問題討論== | ||
- | 1. 為何當時媒體及議員會對比利及醫師投以強烈不友善的態度? | + | '''1. 為何當時媒體及議員會對比利及醫師投以強烈不友善的態度?''' |
- | 本書站在比利方的觀點寫成,閱讀過程難免受寫作立場影響,認為大眾、媒體、議員、醫護人員對「老師」不友善,甚至是不公平。但若以中立的看法分析,我們認當時社會對比利的態度會如此的因素在於: | + | <p> 本書站在比利方的觀點寫成,閱讀過程難免受寫作立場影響,認為大眾、媒體、議員、醫護人員對「老師」不友善,甚至是不公平。但若以中立的看法分析,我們認當時社會對比利的態度會如此的因素在於:</p> |
+ | <p> 首先,當時「多重人格」並未受到廣泛接受及認同,即便是院方的護理人員,仍有部分比例不相信比利真的患病了,更遑論絕大部分未與比利接觸的人們。再者,比利首次在民眾前登場的名號是「強姦犯」,就如十幾年前台灣陳進興一案,比利對當時的社會治安是一個潛在危險。綜合以上兩點,一名多重人格的精神病患者犯下重大的強姦罪,觸動著社的敏感神經。</p> | ||
- | + | <p> 對於「不相信比利患病」的一方而言,比利只是個逃避罪刑的騙子;對於「相信比利患病,但不相信多重人格」的一方而言,比利是名狡詐的演員外,還是一名情緒控制不佳、思考模式與常人不同的精神病患。因此,為何比利的治療過程會外洩?為何議員對醫師及院方施壓?為何媒體的評斷如此殘酷?理由有部份是安危,一部分是利益糾葛──關於後者便不再此討論。</p> | |
- | + | ||
- | 對於「不相信比利患病」的一方而言,比利只是個逃避罪刑的騙子;對於「相信比利患病,但不相信多重人格」的一方而言,比利是名狡詐的演員外,還是一名情緒控制不佳、思考模式與常人不同的精神病患。因此,為何比利的治療過程會外洩?為何議員對醫師及院方施壓?為何媒體的評斷如此殘酷?理由有部份是安危,一部分是利益糾葛──關於後者便不再此討論。 | + | |
- | 延伸探討: | + | ;延伸探討: |
- | 為何會有「機密外洩」的問題? | + | |
- | + | *為何會有「機密外洩」的問題? | |
- | 除了基於害怕,內幕消息往往伴隨著極大的金錢、利益交換。 | + | |
- | + | *除了基於害怕,內幕消息往往伴隨著極大的金錢、利益交換。 | |
- | 議員施壓,是否代表絕對正義? | + | |
- | + | *議員施壓,是否代表絕對正義? | |
- | 觀察現實社會,很多時候過分炒作也是一種替自身促銷的方式。 | + | |
- | + | *觀察現實社會,很多時候過分炒作也是一種替自身促銷的方式。 | |
- | 媒體所撰寫的文章,十分聳動? | + | |
- | + | *媒體所撰寫的文章,十分聳動? | |
- | 當今報紙,有許多未經查證便刊登的報導,內容浮誇,腥、煽、色等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媒體。這股風氣絕大部分是因為消費者走向,再者,人人都在搶新聞,如何快速產出新聞、吸引閱讀者目光,變成了媒體人的首要教戰守則──猶豫不決便可能被人搶走新聞──,因為身為人,總得賺錢餬口飯吃! | + | <p> 當今報紙,有許多未經查證便刊登的報導,內容浮誇,腥、煽、色等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媒體。這股風氣絕大部分是因為消費者走向,再者,人人都在搶新聞,如何快速產出新聞、吸引閱讀者目光,變成了媒體人的首要教戰守則──猶豫不決便可能被人搶走新聞──,因為身為人,總得賺錢餬口飯吃!</p> |
- | 2.阿達娜有女性的靈魂,卻有男性的身軀,他或她是如何愛人的? | + | '''2.阿達娜有女性的靈魂,卻有男性的身軀,他或她是如何愛人的?''' |
- | 我們小組認為愛是有可能超越肉體上面的限制的,阿達娜的愛是一種渴望,渴望被呵護與關愛,並非單純只是性上面的需求。從比利的生長環境中,我們知道他從小就缺乏愛,不論是從家庭或者是這個社會,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愛與歸屬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比利因長期活在受到壓迫的環境中,無法從外在的環境獲得充足的愛,亦因此產生了相對應的人格,這個人格代表比利對愛的渴望,也因如此,比利犯下了社會大眾無法認同的錯,或許這個人格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久,但對比利人格的完整有著重要的關連。 | + | <p> 我們小組認為愛是有可能超越肉體上面的限制的,阿達娜的愛是一種渴望,渴望被呵護與關愛,並非單純只是性上面的需求。從比利的生長環境中,我們知道他從小就缺乏愛,不論是從家庭或者是這個社會,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愛與歸屬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比利因長期活在受到壓迫的環境中,無法從外在的環境獲得充足的愛,亦因此產生了相對應的人格,這個人格代表比利對愛的渴望,也因如此,比利犯下了社會大眾無法認同的錯,或許這個人格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久,但對比利人格的完整有著重要的關連。</p> |
- | 3.實體化的問題? | + | '''3.實體化的問題?''' |
- | 我們在文章中可以看見許多比利在腦海中呈現的人物及現象,每個東西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徵及區別,如同帶有英國腔的亞瑟,或十分健壯的雷根等,每個人格都有其國籍、樣貌,到底比利是以何種方式將如此精細的特徵具體化呈現在自己的腦海中,並且深信他們的存在,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認為他可能是從日常的生活中擷取眾多資訊知識,如一部俄國的電影,或美國小說,從中獲得了許多當地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思維等,將其投射在自我的某一面特質中,塑造出眾多截然不同的人格,這也符合我們我們當時的一些疑問,如:為何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不會超脫一般人,亦即他所塑造出的人,都可能真實地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並不奇特,奇特的是他們同時存在於一人身上。 | + | <p> 我們在文章中可以看見許多比利在腦海中呈現的人物及現象,每個東西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徵及區別,如同帶有英國腔的亞瑟,或十分健壯的雷根等,每個人格都有其國籍、樣貌,到底比利是以何種方式將如此精細的特徵具體化呈現在自己的腦海中,並且深信他們的存在,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認為他可能是從日常的生活中擷取眾多資訊知識,如一部俄國的電影,或美國小說,從中獲得了許多當地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思維等,將其投射在自我的某一面特質中,塑造出眾多截然不同的人格,這也符合我們我們當時的一些疑問,如:為何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不會超脫一般人,亦即他所塑造出的人,都可能真實地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並不奇特,奇特的是他們同時存在於一人身上。</p> |
- | 4.本體人格與老師的矛盾 | + | '''4.本體人格與老師的矛盾''' |
- | 在完成本書的過程中,「老師」這位人格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老師」具有完整的記憶與能力,教授各個人格他們所獨具的專長,以及擁有自比利有記憶以來的完整記憶,作者丹尼爾凱斯透過與老師的對談而能拼湊出比利的過去與形成多重人格的原因。對於「老師」的存在其實有它的矛盾性:第一,「老師」曾說他就是比利本身,而比利本身並不知道;第二,「老師」本身一直處在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同時是一位樣樣均通的天才,之前討論過,許多人格(除了某些討人厭的人格)基本上都是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存在,「老師」既不是討人厭的人格也不為了特定目的而存在,且又獨立存在於其它人格之外,沒有主動發言權也沒有號令權,但是卻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亞瑟與雷根開始進行人格的融合之後,老師與比利U的存在也是一個矛盾點,比利原本的人格與「老師」的存在,是一個極為有趣的點,哪一個才是比利?自殺頃向強烈而遭到封閉的那個,還是能夠瞭解一切卻沒有身體主導權的「老師」? 「老師」的存在與比利本身主體人格的存在,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地方。 | + | <p> 在完成本書的過程中,「老師」這位人格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老師」具有完整的記憶與能力,教授各個人格他們所獨具的專長,以及擁有自比利有記憶以來的完整記憶,作者丹尼爾凱斯透過與老師的對談而能拼湊出比利的過去與形成多重人格的原因。對於「老師」的存在其實有它的矛盾性:第一,「老師」曾說他就是比利本身,而比利本身並不知道;第二,「老師」本身一直處在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同時是一位樣樣均通的天才,之前討論過,許多人格(除了某些討人厭的人格)基本上都是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存在,「老師」既不是討人厭的人格也不為了特定目的而存在,且又獨立存在於其它人格之外,沒有主動發言權也沒有號令權,但是卻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亞瑟與雷根開始進行人格的融合之後,老師與比利U的存在也是一個矛盾點,比利原本的人格與「老師」的存在,是一個極為有趣的點,哪一個才是比利?自殺頃向強烈而遭到封閉的那個,還是能夠瞭解一切卻沒有身體主導權的「老師」? 「老師」的存在與比利本身主體人格的存在,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地方。</p> |
- | 5.為何各個人格都不會自認為是「比利」,而是另外獨立的一個人?而且除了老師之外,每個人格為何擁有各自的記憶? | + | '''5.為何各個人格都不會自認為是「比利」,而是另外獨立的一個人?而且除了老師之外,每個人格為何擁有各自的記憶?''' |
- |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弗洛依德所提出的「防衛機轉」:自我發展反抗焦慮的保護性防衛機制,是潛意識的否認或對現實的扭曲(參考自:現代心理學史)。 以受性侵的遭遇為例,這是比利不願回想、潛意識中不想承認的一段過去。經過重大創傷後,比利便前後分裂出兩的人格──大衛、丹尼──讓比利免除受繼父性侵的身心痛苦。由此可得,所有人格的產生都是為了「反抗焦慮」;同時防衛機轉中所提及的「否認」也解釋了為何比利體內的人格沒有一致的記憶:否認外在威脅或創傷事件存在。 | + | <p>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弗洛依德所提出的「防衛機轉」:自我發展反抗焦慮的保護性防衛機制,是潛意識的否認或對現實的扭曲(參考自:現代心理學史)。 以受性侵的遭遇為例,這是比利不願回想、潛意識中不想承認的一段過去。經過重大創傷後,比利便前後分裂出兩的人格──大衛、丹尼──讓比利免除受繼父性侵的身心痛苦。由此可得,所有人格的產生都是為了「反抗焦慮」;同時防衛機轉中所提及的「否認」也解釋了為何比利體內的人格沒有一致的記憶:否認外在威脅或創傷事件存在。 |
- | 簡而言之,人格的產生是為了「保護比利」,不讓比利一想起那段記憶便萌生自殺的念頭,這是為了要比利「活下去」。 | + | 簡而言之,人格的產生是為了「保護比利」,不讓比利一想起那段記憶便萌生自殺的念頭,這是為了要比利「活下去」。</p> |
- | 6.比利的24個人格就宛如一個大家庭,而亞瑟、雷根負責領導眾多人格。我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這兩個人格能夠從眾多人格中脫穎而出取得領導的地位? | + | '''6.比利的24個人格就宛如一個大家庭,而亞瑟、雷根負責領導眾多人格。我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這兩個人格能夠從眾多人格中脫穎而出取得領導的地位?''' |
- | 以雷根來說,因為其強大的體能與戰鬥能力,可以保護自身安全,為所有人格提供安全上的保障,滿足大家基本的需求。而亞瑟方面,則比較受到討論。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亞倫能夠獨立找工作、找房子,提供經濟與生活上的保障,而亞瑟則較偏重自我實現,學習醫學、物理等,並要求大家學習專業技能。看起來亞倫提供更根本的保障給所有人格,似乎也是一個恰當的領導。但亞瑟是第一個有系統發現所有人格的人格,並訂定和平共處的規則,他較強勢並且較有智慧與遠見,因此能讓眾多人格服從於他。 | + | <p> 以雷根來說,因為其強大的體能與戰鬥能力,可以保護自身安全,為所有人格提供安全上的保障,滿足大家基本的需求。而亞瑟方面,則比較受到討論。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亞倫能夠獨立找工作、找房子,提供經濟與生活上的保障,而亞瑟則較偏重自我實現,學習醫學、物理等,並要求大家學習專業技能。看起來亞倫提供更根本的保障給所有人格,似乎也是一個恰當的領導。但亞瑟是第一個有系統發現所有人格的人格,並訂定和平共處的規則,他較強勢並且較有智慧與遠見,因此能讓眾多人格服從於他。</p> |
== 六、附3張活動照片 == | == 六、附3張活動照片 == |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
[編輯] 一、作者簡介
作者:丹尼爾凱斯( Daniel keyes )
一九二七年生於美國紐約。在布魯克林學院修完心理學之後,曾擔任雜誌編輯、時裝攝影等工作,繼而擔任高中老師,其間,即開始從事小說創作。
一九五九年首次發表中篇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初試啼聲即榮獲「雨果獎」。
到了一九六六年又以長篇化之《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獲得「星雲獎」。
一九七二年後,在俄亥俄大學擔任英文與小說創作課程的教授一職,進而朝向多重人格寫作的領域邁進。
一九八O年發表《第五位莎莉》,八一年發表《24個比利》。作品雖然不多,但已紛紛被改編成舞台劇與電影。
其中的《24個比利》於一九九四年拍攝成電影。
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則在一九六八年改編成著名電影《查理》,飾演查理一角的演員克里夫羅伯森,
更因為該片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之殊榮。
目前丹尼爾凱斯與家人居住在俄亥俄州的雅典市
[編輯] 二、本書摘要
一九七七年,在美國俄亥俄州涉及連續強暴案的嫌犯比利.密里根遭警方逮捕。但是,他對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居然毫無記憶。事實上在他們內部(包含比利在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性別方面也都各不相同。這些不可思議的人格,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一貫性的意識被剝奪、數度企圖自殺、精神被迫壓抑的比利,是如何處在此一混亂的人格分裂狀態?面對此一事實,法官要如何做出抉擇......?「多重人格」雖屬艱深難懂的專業知識,但是在作者以紀實小說的方式撰寫之下,所有過程都有如裸露的岩片,一層層地被揭開;更再推理趣味的氣氛下緊緊扣住讀者的情緒與目光焦點。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更是一本絕無僅有的精彩紀實小說。在作者洗鍊精準的文筆以及深入的探討下,藉由本書,我們更有機會一窺「多重人格」的奧秘領域。
[編輯] 三、佳句摘錄
1. 「重要的是,」亞瑟說,「學習如何控制事物,如何控制別人,這樣我們才能生存下去,我認為這才是最要緊的。」
「那第二重要的呢?」
「自我修養。」
「我同意。」雷根附和道。
原因:身處混亂時期的比利,首次達成的共識的生存準則--不斷精進自己、具有道德修養--也可適用於一般人。
頁數:248
2. 他很害怕,但總得一試。
原因:這句話彷彿是在解釋比利創造出多重人格的理由:為了保護自己、為了生存,我創造出多種人格,並用每個人的方式,用力活下去!
頁數:506
3.我打破一扇窗,但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做
原因:比利在利瑪醫院中,想逃卻怎麼也逃不了的心境與矛盾,表露無遺。
頁數:547
4.羅莎堅持一項看法,那就是當醫護人員再試著幫助一位心智不正常者時,必須拋開復仇的心態,真正的與他交往。
原因:醫護人員的工作是照料好目前手中的病人,或許外在環境會有很多的雜音在審判比利,但比利在醫院中是一名病患,羅莎的態度讓我們反省,對待一名病患應有怎樣的態度,而不是一直在意他的過去。
頁數:129
5. 「現在我已經面對現實了,」他告訴記者,「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原因:剛看這本書時會覺得精神分裂症就好像是比利的防護罩,但一味地逃避現 實,卻使他遇到許多困難,所幸在經過治療與人格融合後,他終於接受自己 所遭遇的一切。
頁數:501
6. 無法適應的靈魂被丟在社會的垃圾筒裡,是否還有繼續生存的價值?
原因:比利與一般人的差異使他覺得自己被社會所遺棄,而懷疑起他生存的價值。
頁數:547
7. 我們知道,沒有痛苦的世界就是沒有感情的世界……但是,沒有感情的世界也正是沒有痛苦的世界。
原因:比利第一次經歷混亂時期的原因,就是看到繼父米查在鞭打他母親,他對母 親的愛使他在看到母親受苦時而感到痛苦。
頁數:553
[編輯] 四、心得感想
100001086 周鴻杰 醫學二
比利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他擁有二十四種不同的人格,卻沒有一個人格擁有身體的主導權,反而是由這群人格共享這具身體。這群人格組織了一個小型家庭,而這群人有一個目標---讓比利能夠 正常的活在這個社會上,只要違反了這個中心思想,便會被家庭中的家長逐出這個家庭,不讓討厭的人格使用這具身體,但是這樣的方法,仍是沒有辦法使比利,如同一般正常人般的活在社會上。在一 開始,會有點羨慕比利擁有二十四種人格,因為不同的人格可以處理不同的事情,可以充分的利用所有的時間,但是後來發現,這樣很難有辦法與社會上的人相處,因為人的相處是需要一段時間來互相 信任的,如果一個人,不停的轉換自己人格,容易給人一種不確定感,進而慢慢的會被社會給遺忘。人是群體性的動物,需要互相的扶持,來分擔生活所帶來的壓力。比利的行為,使他慢慢的遠離社 會,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規則,我認為比利與社會都並沒有錯,而是人格分裂對比利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在書中,我們也觀察到社會媒體報導,會對一個人隨意下評斷,不論比利是否是利 用病來逃離罪責,還是真的有人格分裂症,社會都會因無法承受比利這個潛在性的炸彈,進而對比利採用嚴厲的處罰跟不公正的批評,或許社會不想因為一個小人物,而浪費許多的醫療資源,去評估比 利的狀況,但是我們應該尊重人的特殊性,且以比利過往的情況分析,比利患有人格分裂的機會是很高的,社會應該給不完整的人一個機會,而不是把他推入更深的深淵。醫療並非只是醫生的工作,社 會環境也會對一個人有深遠的影響,比利所犯下的罪刑,讓他被貼上了標簽,也因此他的人格不易被統整,容易因外在環境的因素,破壞了人格之間得和諧。社會對人格的養成和塑造有著關鍵性的因 素,這也提醒著我們,社會對一個人的評斷,不可隨意或馬虎,應實事求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比利是一位可憐的受害者,從小家庭就沒有給予比利足夠的愛,使其人格發展出現了問題。人在社會上 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若所擁有的能力,並非目前社會所以重的,常會不受到別人的重視,比利因人格的問題,而無法融入我們的社會,更甚有時是社會制度的破壞者。因此醫生們想藉由精神上的療 程來幫助比利融合二十四種人格,或許治療能夠將二十四種人格融合在一起,但這樣的比利是否還是他自己呢?或者只是我們社會大眾所期待跟看到的比利呢?這值得我們去思索。從此書中,讓我了解到 人格的發展,是長久和複雜的,一些小變化,都可能產生莫大的反應,就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因此對於人格的養成,我們應多下功夫去了解,以免發生了問題。
100001087 林晁瑞 醫學二
在看完24個比利這本書後,發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坦白說,在了解這整個故事之前,我很難去想像一個人要如何表現出24種不同的人格,但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現象,成為我最大的疑問,最 初,我猜想他會不會是一個善於欺騙的天才,能夠在自己的腦中構思出不同的角色,為每個角色加諸不同的性格,並且構思出一段令人驚嘆的劇本,以自己的演技呈現在我們眼前,但就現實面而言他似 乎没有太大的理由去做這些事,那以生理而言又是那裡出現了問題,在我的想法中,他可能天生就和一般人有些微的不同,這導致了他在心理層面上控制機制上的差異,以一般人来說,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面向,人會生氣、害怕,甚至具有做壞事的意念,但是我們所表現的並非單一的面向,而是協調後的结果,這可能是在我們的大腦中進行匯整決策,但是,如果在此有所缺失,就有可能會展現出獨立不同的面向,而不互相影響,在我的想像中,比利就好比一座巨大的圖書館,每一部份都有各自的编號及位置,每一個區塊儲存著不同人格的記憶、能力以及其性格,彼此缺乏連絡交流的管道,但這也可能造就了他擁有極強學習能力,當他在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時可以摒棄不必要的雜訊,專注在自己的領域,進而減少花費的時間,加速思考及學習,就這點而言我十分的羨慕他,但他的存在也讓我升起了一些想法,我們之所以覺得比利奇特,是因為他不同於我們,我們用現存的規範認知去評判他,於是我們否定了他的存在,但是,假若現在是生存在遙遠的遠古時代,我相信他的存在絕對是具有優勢的,甚至是值得我們去效法的,為什麼一樣的人在不同的時代卻具有截然不同的評價,這點讓我想到了達爾文的演化論,他說能夠生存下來的是適合生存的而非最強壯的,就某種意義而言,他比我們更加的強壯,但這樣的他就適合生存嗎?我相信以我們的角度而言,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根本無法跟這個社會相容,他的強壯與特出,反而成為了他的失敗之處,根本之處就是,人是群體性的動物,在多年的演化下,造就了一些深植在人們心中的想法,他們追求的是穩定平和及共存,他們守舊拒絕破壞現存的平衡,就如同歷史上許許多多有名的科學家、思想家,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超越了那個時代,因此,受到了許多的迫害,就某些層面而言,他們都十分相近,但最後時間證明了對與錯,在我們的眼中或許比利就好比是另外的一種生物,當他對於我們有威脅時,我們就把他關進監獄,好比動物園裡的獅子老虎,當他恢復的我們值得信賴的狀態時,我們就讓他回歸社會,好比路上的野貓野狗。從比利的身上,我看見的不僅僅是他生理上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這而產生的諸多社會現象,而這諸多社會現象,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100001114 簡嘉威 醫學二
從拿到這本書開始,疑惑就一直圍繞著我,24個比利?! 24個人格?! 這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一個個體,為什麼可以同時存在有如此多,擁有截然不同的國籍、語調與個性? 其實真的很好奇與感到疑惑,因次我參加了這個讀書會,也有幸能夠和比利一起聊聊。威廉。密利根(比利是小名),一個平凡的男孩,被三名女子指控強暴與強盜,當檢察官與醫師詢問他時,發現他竟然連自己的身分證字號都不知道,回答時的語氣與態度也都判若多人,後來經過醫師的長期追蹤與診療,確定比利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的患者;在他的身體裡同時存在有許多人格,而每個人格同時擁有各自的記憶、個性、國籍與語調等,又因為個人格的交互出現與消失,比利的時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錯亂,在這之中,又有許許多多複雜的原因與結果;最後,比利與他的主治醫師要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社會輿論與媒體,只好妥協與面對自己的命運。
在一開始時,對於比利的反應多少會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他是否為了躲避罪嫌而佯裝成一個精神疾患者,故意迴避問題與假裝呢? 後來當喬哈丁醫師與比利對談時,我也和醫師一樣,對於比利的集並深信不疑,並且亟欲一探究竟,到底是什麼事讓比利變成這樣。在融合的人格「老師」出現並慢慢說出比利的身世之後,我才明白,原來比利是在如此孤獨且曲折的環境下長大的。當他需要玩伴時,妹妹居然無法與他溝通,第一個人格「克麗絲汀」因此產生;之後在比利經歷人生的各個時間點時,人格又分裂出更多個,例如在被繼父理查強暴時為了承受痛苦而出現的「大衛」,為了保護婦女與孩童人格而出現的「雷根」等,分別在比利面對不同狀況時產生與出現。在念到這部份時我一直很好奇,如果各人格真的是在需要的情形下出現,那麼那些「國籍」、「口音」等東西的獨特性究竟是從何而來?
在我們幾次的討論中,同學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模仿的行為,書中提到比利小時候喜歡看電視,或許是從電視節目中,模仿並記下了許多語言的基礎(「老師」曾說過比利本身是個天才)因此在各人格出現時,小時候所學會的口音也因此投射到各人格身上去,以上是同學們討論後形成的共識,當然,我自己大概是信七成左右,畢竟,每個人格都能具有差異如此之大的國籍認知與記憶,真的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另外,在比利的幾位主導人格「亞瑟」與「雷根」常是對比利的許多人格進行融合時也相當令我感到有趣,以人格的定義來說,各個人格均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身體的使用權;但是,兩位主導人格卻能試著將各個人格用勸說的方式漸漸融合為一個趨近完整的人格,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他們既然也都是這個身體的使用者,理應不會想讓自己也融合進去,這樣對他們來說算是一種半自殺的行為,但是為了比利的自由他們願意這麼做,對他們來說,是自由還是保有原來的自己比較重要呢?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對於多重人格又多了許多認識,一個命運乖舛的小孩,整個社會的壓力,醫師們的兩極反應,都有很深的含意在。面對著環境的種種不利與挑戰,比利選擇用分裂出不同人格來因應,每個人格各司其職,比利本身卻因為有自殺頃向而被主導人格封鎖,我在想,如果一個人分裂出了許多人格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麼因為自己的自殺頃向而遭到封閉,說穿了也是被其它人格保護,但是這是他分裂出其它人格的目的嗎?他是為了讓自己身體被「控制」而這樣做的嗎? 對於多重人格者也多了一些崇拜,畢竟如果心裡同時住著許多不同的人,各自有專長與個性,在每一個晚上,我可以讓不同的人格出來透透氣,順便完成一些事,這樣子就真的是有24小時的時間,睡眠可以藉由主人格沉睡來完成,其實這樣也蠻不錯的,至少在工作效率方面。這本書在關於精神疾病的方面教了我許多,該如何治療與擺脫對於精神疾患者的偏見與先入為主的想法。不過對於結尾比利的結局如何倒是沒有了下文,另外,對於各人格是如何產生的,我本身也抱持有極大的疑問,未來可以多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
100001075 楊立宇 醫學二
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有時就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若缺乏這種多重人格的特性,很多事情可能會窒礙難行,因此,多重人格只要保持在合理可控制的統合範圍內,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適應環境的必要能力。但以書中的比利為例,他的多重人格是由於小時候的心理創傷所產生,而且每個人格都有獨立的思考模式和記憶,造成「遺失時間」的現象,為此,他反而無法應付社會生活,即便他在許多方面都有過人的表現。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從一開始的懷疑到後來相信他確實患有人格分裂症,儘管贊成比利獲判無罪,我認為郭醫師為了建立與他的信任,或許給了他過多的自由,畢竟他是一個在感情上非常敏感脆弱的人,很難保證已經融合得差不多的人格會不會又再度分裂進入混亂時期,既然如此又應該如何幫助他回到社會呢?關於這點我實在沒有更好的答案,因為其實許多精神病患也都是透過這樣漸漸融入這個社會,像是2008年加拿大分屍精神病患獲判無罪後,也是送入精神病院治療,日後若經精神評估確定精神狀況良好便可重返社會,我想比利一事之所以會產生那麼多爭議,主要是因為他在犯罪時所表現出的智慧讓人不免懷疑這一切是否只是他的自導自演,其次,他隨時有可能再進入分裂的狀態讓人擔心,最後,媒體與政客對這起事件的渲染,不論是為了報紙銷售量或選票,他們確實都阻礙了比利復原並且回到社會的機會,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那時精神病患的人權還未受到大眾的重視,許多罹患精神病的罪犯都被送到等同於監獄的利瑪醫院接受不恰當的治療。但若以郭醫師或現代的療法,當精神病患出院後是否會成為社會中的不定時炸彈呢?我想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充滿著各種的未知與風險,原本正常的人也可能因為巨大的創傷而精神崩潰,氾濫的槍枝、毒品或許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相對來說,接受過治療並且康復的精神病患便沒有想像中地可怕。
被轉移至利瑪醫院後,比利曾在一封寫給作家的信中提到:「無法適應的靈魂被丟在社會的垃圾筒裡,是否還有繼續生存的價值?」比利的與眾不同並非他所願意的,在他小時候遭受身體與心靈的虐待時,這個社會並未對他伸出援手,而當他好不容易成為與社會期待相符的人後,卻又再度地墜入絕望的深淵,究竟這個受媒體與政客操控、拒絕接受異己的社會是善還是惡呢?讓一個原本大有可為的年輕人,只能在獄中消磨日子,到底這個社會在害怕些甚麼呢?我只能說當社會上瀰漫著毫無理由的恐懼,一定要運用自己的思辨能力,想想散佈這些恐懼最後獲利的會是誰?
100001097 陳芸平 醫學二
比利猶如鐘形曲線兩側的極端值,我們視其為一個特別的個體;再以生物觀點來看,是否代表著人類演化史上的新頁?但很顯然地,對群體生存而言,比利是個極不穩定的存在,就算特定人格具有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若比利無法好好控制出現在聚光燈下的人格、善用能力,不論對比利個人或社會大眾,都是潛在的危險因子,比利體內人格所犯下的強暴案即是一例。
「適者生存」、「弱肉強食」,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同樣地,人類與地球上所有物種競爭資源、共享資源,人人都追尋更美好的生存狀態,不外乎滿足慾望、躲避危機。自小為躲避母親的斥責、繼父的侵犯等,這樣的需求促使比利分裂出各種人格,面對不同情境由不同的人格出面處理。又從學校所提供的心理學課程我們得知,人格面的展現隨環境不同而異,我想中國儒家所提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最好的例子。這在我的認知中產生了一個矛盾:比利所患的多重人格症該如何被證實與區別?很快地我便從書中找到了解答──時間遺失。過度頻繁的時間遺失所產生的混亂時期,亞瑟稱之為「混沌」,是多數人格分裂患者所會面臨的問題──人格不知道自己出現時的所在地、當下的時刻、進行的事件,甚至連上一位使用者是誰也不清楚──,為生活上帶來我們無法想像的不便。
除此之外,我於書中發現人格分裂患者體內,人格間交錯複雜的關係現象:比利的某些人格知道彼此的存在、共享意識,也可以在腦內進行溝通,或是其他互動!由於共享同一具身體,加以家庭成員的年齡、性別、個性等等的差異性,使得其中勢必會出現「領導者」,而在比利體內掌握大權的主要人格便是亞瑟以及雷根。我不禁想,若主導家庭的亞瑟、雷根,無法達成共識、訂定規則,放任人格們相互竊取時間、任由「惹人厭的人格」為所欲為、不允許較無自保能力的孩子們站在聚光燈下……,以某些人格的天才以及能力,比利無疑是個手段高超的「犯罪集團」。慶幸的是,亞瑟、雷根並沒有使比利發展為如此猖狂的存在,而這是否代表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抑或是長久以來人類所創造的社會規範,成功的產生約束作用?
閱讀完《24個比利》,於我心中引起一系列的社會人文思考與對生物生存的驚奇,其中有許多問題無法有標準答案或確切的解釋:為何克麗絲汀與克里斯夫為兄妹關係的人格?目前對於多重人格患者所施行的治療方法,究竟恰不恰當?……等,人類社會的運作以及造物者的奧妙,或許在一百年後、兩百年後,甚至是不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才能稍稍瞥見其規則的一小角。
100001088 郭庭耀 醫學二
一開始會決定讀這本書,純粹是出於好奇使然,畢竟人格分裂(或稱解離性人格疾病)對我們而言,甚至是對許多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專家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領域。從人格分裂有紀錄到現在不過約100年,而且在臨床讓非常罕見,甚至許多專家們依然對它的真實性爭論不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專業知識不足,記得第一次開會的時候,我們連「人格分裂」與「精神分裂」都分不清楚,經過查資料、討論,才漸漸對人格分裂有較深入的認識。感謝本校助理教授陳南潔老師提供我們相關的資料,也感謝所有組員們付出時間討論,讓我獲益良多。
威廉.密里根(或稱比利)是一位有著24個不同人格的人格分裂者。一開始讀這本書,對我最大的衝擊,是來自於於這24種不同人格強烈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包含不同性別、國籍(口音)、性格,每個人還有不一樣的專長,不一樣的智商。探討這些人格從何而來有點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以科學的角度,要追查<亞瑟>的標準英國腔和<雷根>南斯拉夫腔的來源,不能像某些宗教論者所說只是輪迴的證據,也許要追溯比利幼時的許多經驗,甚至更複雜的調查吧!與許多組員一樣,一開始非常羨慕比利的人格分裂,因為可以在不同時間擁有不同的能力,整個身體就好似一台分工專業的機器,面對不同情境有不同的配套措施。我們甚至還討論分裂人格患者在演化觀點上的意義,更多的差異性代表演化上更多的優勢,人格分裂是否為演化上變異的極端值,既然演化上擁有優勢但為何比利與許多其他人格分裂患者在生活中都受到極大的困擾,是他們病了?還是我們的社會病了?
[編輯] 五、問題討論
1. 為何當時媒體及議員會對比利及醫師投以強烈不友善的態度?
本書站在比利方的觀點寫成,閱讀過程難免受寫作立場影響,認為大眾、媒體、議員、醫護人員對「老師」不友善,甚至是不公平。但若以中立的看法分析,我們認當時社會對比利的態度會如此的因素在於:
首先,當時「多重人格」並未受到廣泛接受及認同,即便是院方的護理人員,仍有部分比例不相信比利真的患病了,更遑論絕大部分未與比利接觸的人們。再者,比利首次在民眾前登場的名號是「強姦犯」,就如十幾年前台灣陳進興一案,比利對當時的社會治安是一個潛在危險。綜合以上兩點,一名多重人格的精神病患者犯下重大的強姦罪,觸動著社的敏感神經。
對於「不相信比利患病」的一方而言,比利只是個逃避罪刑的騙子;對於「相信比利患病,但不相信多重人格」的一方而言,比利是名狡詐的演員外,還是一名情緒控制不佳、思考模式與常人不同的精神病患。因此,為何比利的治療過程會外洩?為何議員對醫師及院方施壓?為何媒體的評斷如此殘酷?理由有部份是安危,一部分是利益糾葛──關於後者便不再此討論。
- 延伸探討:
- 為何會有「機密外洩」的問題?
- 除了基於害怕,內幕消息往往伴隨著極大的金錢、利益交換。
- 議員施壓,是否代表絕對正義?
- 觀察現實社會,很多時候過分炒作也是一種替自身促銷的方式。
- 媒體所撰寫的文章,十分聳動?
當今報紙,有許多未經查證便刊登的報導,內容浮誇,腥、煽、色等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媒體。這股風氣絕大部分是因為消費者走向,再者,人人都在搶新聞,如何快速產出新聞、吸引閱讀者目光,變成了媒體人的首要教戰守則──猶豫不決便可能被人搶走新聞──,因為身為人,總得賺錢餬口飯吃!
2.阿達娜有女性的靈魂,卻有男性的身軀,他或她是如何愛人的?
我們小組認為愛是有可能超越肉體上面的限制的,阿達娜的愛是一種渴望,渴望被呵護與關愛,並非單純只是性上面的需求。從比利的生長環境中,我們知道他從小就缺乏愛,不論是從家庭或者是這個社會,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愛與歸屬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比利因長期活在受到壓迫的環境中,無法從外在的環境獲得充足的愛,亦因此產生了相對應的人格,這個人格代表比利對愛的渴望,也因如此,比利犯下了社會大眾無法認同的錯,或許這個人格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久,但對比利人格的完整有著重要的關連。
3.實體化的問題?
我們在文章中可以看見許多比利在腦海中呈現的人物及現象,每個東西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徵及區別,如同帶有英國腔的亞瑟,或十分健壯的雷根等,每個人格都有其國籍、樣貌,到底比利是以何種方式將如此精細的特徵具體化呈現在自己的腦海中,並且深信他們的存在,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認為他可能是從日常的生活中擷取眾多資訊知識,如一部俄國的電影,或美國小說,從中獲得了許多當地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思維等,將其投射在自我的某一面特質中,塑造出眾多截然不同的人格,這也符合我們我們當時的一些疑問,如:為何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不會超脫一般人,亦即他所塑造出的人,都可能真實地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他所塑造出的人格並不奇特,奇特的是他們同時存在於一人身上。
4.本體人格與老師的矛盾
在完成本書的過程中,「老師」這位人格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老師」具有完整的記憶與能力,教授各個人格他們所獨具的專長,以及擁有自比利有記憶以來的完整記憶,作者丹尼爾凱斯透過與老師的對談而能拼湊出比利的過去與形成多重人格的原因。對於「老師」的存在其實有它的矛盾性:第一,「老師」曾說他就是比利本身,而比利本身並不知道;第二,「老師」本身一直處在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同時是一位樣樣均通的天才,之前討論過,許多人格(除了某些討人厭的人格)基本上都是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存在,「老師」既不是討人厭的人格也不為了特定目的而存在,且又獨立存在於其它人格之外,沒有主動發言權也沒有號令權,但是卻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亞瑟與雷根開始進行人格的融合之後,老師與比利U的存在也是一個矛盾點,比利原本的人格與「老師」的存在,是一個極為有趣的點,哪一個才是比利?自殺頃向強烈而遭到封閉的那個,還是能夠瞭解一切卻沒有身體主導權的「老師」? 「老師」的存在與比利本身主體人格的存在,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地方。
5.為何各個人格都不會自認為是「比利」,而是另外獨立的一個人?而且除了老師之外,每個人格為何擁有各自的記憶?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弗洛依德所提出的「防衛機轉」:自我發展反抗焦慮的保護性防衛機制,是潛意識的否認或對現實的扭曲(參考自:現代心理學史)。 以受性侵的遭遇為例,這是比利不願回想、潛意識中不想承認的一段過去。經過重大創傷後,比利便前後分裂出兩的人格──大衛、丹尼──讓比利免除受繼父性侵的身心痛苦。由此可得,所有人格的產生都是為了「反抗焦慮」;同時防衛機轉中所提及的「否認」也解釋了為何比利體內的人格沒有一致的記憶:否認外在威脅或創傷事件存在。 簡而言之,人格的產生是為了「保護比利」,不讓比利一想起那段記憶便萌生自殺的念頭,這是為了要比利「活下去」。
6.比利的24個人格就宛如一個大家庭,而亞瑟、雷根負責領導眾多人格。我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這兩個人格能夠從眾多人格中脫穎而出取得領導的地位?
以雷根來說,因為其強大的體能與戰鬥能力,可以保護自身安全,為所有人格提供安全上的保障,滿足大家基本的需求。而亞瑟方面,則比較受到討論。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亞倫能夠獨立找工作、找房子,提供經濟與生活上的保障,而亞瑟則較偏重自我實現,學習醫學、物理等,並要求大家學習專業技能。看起來亞倫提供更根本的保障給所有人格,似乎也是一個恰當的領導。但亞瑟是第一個有系統發現所有人格的人格,並訂定和平共處的規則,他較強勢並且較有智慧與遠見,因此能讓眾多人格服從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