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後醫學檢驗數值整合判讀班級讀書5&4小組 研讀小組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2年11月20日 (二) 19:53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R991043 (對話 | 貢獻)
(一、 組員專業讀書報告摘錄)
←上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2012年11月20日 (二) 20:46) (編輯) (撤銷)
R991043 (對話 | 貢獻)
(五、 問題討論)
 
(31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57行: 第57行:
嚼食檳榔似是而非的迷思還有很多,只要是想嚼食檳榔的人總會替自己找到ㄧ個合理的理由,不是嗎? 嚼食檳榔似是而非的迷思還有很多,只要是想嚼食檳榔的人總會替自己找到ㄧ個合理的理由,不是嗎?
 +
 +[[Image:EX27.jpg|300px]][[Image:EX28.jpg|300px]]
檳榔專題:問題與討論─ 醫檢師林雅雯 檳榔專題:問題與討論─ 醫檢師林雅雯
第75行: 第77行:
Ans: 倒吊子,又稱為「檳榔王」,其外觀與一般檳榔無差異,因生長方向和多數的檳榔相反,因此俗稱倒吊子。其含有植物鹼(Alkaloids)為一般檳榔的2倍,食用後會出現心悸、頭暈、嘔吐等症狀,也可能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Ans: 倒吊子,又稱為「檳榔王」,其外觀與一般檳榔無差異,因生長方向和多數的檳榔相反,因此俗稱倒吊子。其含有植物鹼(Alkaloids)為一般檳榔的2倍,食用後會出現心悸、頭暈、嘔吐等症狀,也可能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Image:EX3.jpg]] 
-新穎易感基因CYP26B1在檳榔相關口腔癌之特定代謝生物標記與蛋白質體學研究+[[Image:EX25.jpg|300px]][[Image:EX26.jpg|360px]]
-檢驗師蔡志勇+
-[[Image:EX4.jpg]][[Image:EX5.jpg]]+ 
 +[[Image:EX3.jpg|300px]]
 + 
 +新穎易感基因CYP26B1在檳榔相關口腔癌之特定代謝生物標記與蛋白質體學研究 檢驗師蔡志勇
 + 
 +[[Image:EX4.jpg|300px]][[Image:EX5.jpg|400px]]
☆另外有蔡志勇作品 橫向插入一張(檔案另外)☆ ☆另外有蔡志勇作品 橫向插入一張(檔案另外)☆
 +[[Image:EX6.jpg|500px]]
 +
 +
 +閱讀『檳榔的健康危害』 芳療師劉怡伶
 +
 +國健局近期數據顯示,嚼檳榔率最高的縣市(台東縣、嘉義縣、花蓮縣、南投縣、屏東縣)為最低嚼檳榔率縣市(台北市、台南市、新竹市、高雄市、基隆市)的5倍,愈往中南部、東部的縣市,嚼檳榔率也較高。較低收入、中壯年、較低教育程度、與高檳榔種植縣市有較高的嚼檳榔率。
 +
 +
 +檳榔嚼塊為檳榔仔、石灰、麻醉殺菌作用的荖藤組合而成。食用後,大腦之α、β上升,交感神經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也上升。檳榔仔富含檳榔鹼,檳榔鹼會刺激腦部中樞神經,產生快感及啟動副交感神經產生興奮感。 中南部及東部縣市的人力分布為勞力工作者居多,他們藉此達到提神、解渴、心情愉快的方式。
 +雖然吃檳榔可以享受當下提神、解渴、心情愉快的感覺,但是,未來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如此龐大。長期食用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口腔黏膜變白、僵硬、口乾、及張口、說話、咀嚼、吞嚥困難等。
 +國家衛生研究院葛應欽教授研究發現有吸菸、酗酒、嚼檳榔3 種習慣者,其發生口腔癌之危險性較沒有此三種習慣者達123 倍;若單獨來看,吸菸、酗酒、嚼檳榔之致癌危險分別為18倍、10 倍、28 倍,亦顯示嚼檳榔之危害。
 +
 +
 +「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預防勝於治療」,應該要找尋其他適合自己的提神舒壓方式,早期戒除嚼食檳榔的陋習,讓自己擁有健康的人生。
 +
 +[[Image:EX7.jpg|300px]][[Image:EX8.jpg|300px]]
 +
 +
 +閱讀葛應欽教授所寫【嚼食檳榔文化源流】和郭彥彬教授所寫【有關檳榔嚼塊引發口腔疾病的研究】
 +學士後醫學檢驗數據整合判讀學程 王貞乃
 +
 +引言: 從歷史文獻上有關人類嚼食檳榔的文化記載,例如:中國的韓愈被封為『檳榔祖師爺』,1664年『荷蘭年鑑』檳榔葉課稅,至少有兩千年歷史淵遠流長之久。南島民族例如:台灣原住民(泰雅族除外)皆與嚼食檳榔有不解之緣。根據葛教授研究調查台灣嚼食檳榔佔10%(15歲以上),其嚼食因素與性別(♂:♀﹦18-20% - 1-2%)、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吸菸和喝酒有相關。怵目驚心的發現,從流行風雲榜【嚼檳榔】習慣在台灣的疾病相關統計,發現:各佔100%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患者和88%口腔癌患者,皆以嚼檳榔習慣息息相關。 (1991年)統計每十萬人10.9人罹患口腔癌,佔第五位之男性十大癌症。
 +
 +1995年高雄醫學院葛應欽教授的研究指出如下表:
 +
 +[[Image:EX11.jpg|500px]]
 +
 +本論:
 +
 +一、各地的研究成果:世界各地常見的檳榔配方與吃法有很多種,台灣吃檳榔的放法卻不相同。例如:在台灣的紅灰檳榔是把新鮮的檳榔子(外國曬乾切塊)中間剖為二,內夾荖花(荖藤)、紅灰;而白灰檳榔則是把檳榔子裹以石灰,然後外包荖葉,並不加菸草。根據葛教授的研究:嚼食內夾荖花的檳榔其致癌性大於沒有加荖花的檳榔。嚼食檳榔者86%有吸菸,75%也有喝酒。此外,葛教授的研究顯示:【嚼檳榔有害健康】,因為光嚼檳榔,也具致癌性。其理由如下:
 +
 +1. 檳榔子主要成分有多酚化合物、、粗纖維、脂肪和醣類以及檳榔鹼(含量最高叫檳榔素arecoline)。檳榔鹼在口腔內會因硝化作用產生多種亞硝酸化合物,此化合物若和菸草作用,形成致癌性極高的物質(亞硝酸氨)。
 +2. 檳榔素arecoline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少量產生興奮感,大量會產生顫抖痙攣。arecoline在末梢神經系統還可以產生擬副交感神經作用。
 +3. 多酚化合物,在鹼性環境下(例如:有石灰存在,使唾液PH值會上升),會自動氧化,釋出含氧自由基(例如:石灰 ┼ 檳榔子 ┼ 甘草蜜→產生自由基攻擊DNA→產生8─OH─dG的改變)。
 +4. 荖花含有有機成份(例如:黃樟素Safrole),此具致癌性。
 +
 +
 +二、在台灣對檳榔嚼塊引發口腔疾病的,有三項研究方針:
 +
 +1. 針對台灣土產的檳榔嚼塊成份對口腔黏膜細胞的毒性與致癌性。
 +
 +2. 針對口腔癌患者嚼檳榔習慣與基因突變和基因表現的關係。
 +
 +3. 針對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患者(OSF),組織中膠原纖維推積可能機轉的研究。
 +
 +三、嚼檳榔者,除了口腔癌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以外,也比不嚼檳榔者有較高的牙周病指數(例如:檳榔素可抑制牙周細胞的移動、附著、和間質合成。此外,嚼檳榔使牙齒嚴重咬耗,易造成牙齒敏感及牙髓病變。
 +
 +
 +結論: 嚼食檳榔對其身體上的諸多危害,例如:口腔癌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口腔白斑症、咽癌、喉癌、食道癌、引發氣喘等等;醫生絕對有告知病人的義務和民眾教育的責任。但是檳榔和台灣人締結深遠的文化和台灣經濟奇蹟,絕不是一兩句戒絕口號,就可以改變此『紅唇族』吃的習俗。因為一般而言,我們大都不是吃檳榔的族群,實驗室中被使用來作為分析檳榔物質的是加什麼材料?從陳丙何教授(2011)所提出的報告(確認具特殊基因型的家族與口腔鱗狀癌癌化有關)。對於已經在吃檳榔的人們或種族,是否已經發現,有哪些方法?可以調整與改善他們哪些吃檳榔的種類或成份?(吃檳榔族群的人應該避免吃什麼?) 我們該如何做健康宣導防癌觀念?怎樣吃才能降低檳榔的罹患率?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繼續探討。
 +
 +
 +參考書籍\期刊備註:
 +韓良俊主編,檳榔的健康危害,健康世界叢書,OCT.,2000,pp39-45;53-61.
 +口腔腫瘤學,陳丙何, 2011年7月47(7):594-600。【CYP26B1 is a novel candidate gene for betel quid-related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opyright © 2011.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
 +[[Image:EX12.jpg|300px]][[Image:EX13.jpg|300px]]
 +
 +[[Image:EX14.jpg|300px]][[Image:EX15.jpg|300px]]
 +
 +===二、 心得感想===
 +
 +兩個多月的讀書會活動是一項考驗耐力和對科學主題的不斷追蹤;感謝指導教授黃莉文老師幫助小組不斷的找出有趣的研究主題,另外九月末旬陳丙何教授接受我們所採訪,和錄影檔做線上(NET)互動示範教學增加了我們實際和老師互動與提升了對臨床醫學想像的視野。五人小組在忙碌的課業工作下,堅持分別完成獨創性著作,值得嘉許。同時也感謝班上其他曾不定時參與我們討論的同學,以及多位老師(鄭筱翎、謝寶萱、陳以德)提供研究觀點和電腦技術上協助。
 +
 +
 +===三、 問題討論===
 +
 +☆Q1.為什麼選擇檳榔口腔癌(新型CYP26B1)這個主題?
 +
 +陳教授丙何老師的著作是我們這學期【台灣醫學研究趨勢──專題報告】的第一順位。由學生分小組共同所呈現的主軸,這堂課之特色是:配合主軸課程【醫學檢驗數據整合判讀(案例教學)】介紹各領域疾病之診斷及治療現況,這個課程的特色是將學習視野延伸至各醫學領域之研究現況中。在16週的課程中,將分別介紹8個醫學領域(如:肝膽胰.皮膚及自體免疫.呼吸.心血管.肌肉骨骼.感染.腎臟.內分泌)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成果,讓學生們了解目前台灣的醫學研究水準及各研究團隊所關心的醫學主題。 此外,課程每週安排之主題,乃配合另兩門課程『身體檢查與評估』與『醫學重要疾病概論』之主題,讓學生們的學習模式與醫學系block課程精神同步,亦即這三門課程在同一週是講授同一個器官之課程內容。
 +
 +最後,簡單介紹我們;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檢驗數據整合判讀學士學位學程】:開辦年度:99學年度起。101學年度是第3屆招生。修業年限:1年。畢業學分:至少48學分。授予學位:畢業時授予理學學士。上課時間:周一至周五晚上及假日(周六白天上課)。
 +
 +學位學程網址:http://icild.kmu.edu.tw/ http://icild.kmu.edu.tw/index.php/plan
 +主軸課程主授課教師黃莉文老師之網頁:http://huang.dlearn.kmu.edu.tw/
 +
 +☆Q2什麼是CYP26B1?
 +
 +CYP26B1(Cytochrome P450, family 26, subfamily B, polypeptide) 細胞色素P45026B1是,在人類的CYP26B1基因編碼的蛋白質,該基因編碼的細胞色素P450是酶的家族。細胞色素P450蛋白是單加氧酶的催化和許多藥物代謝和膽固醇的合成,和類固醇和其他血脂可參與反應。(細胞色素P450,26亞科乙,多肽1)由該基因編碼的酶的羥基化的形式,如在特定的全反式視黃酸的失活參與4 -氧代-4-OH-,和18-OH-全反式視黃酸。(一種新型的視黃酸代謝的克隆細胞色素,由MacLean G,2001年提出)
 +http://en.wikipedia.org/wiki/CYP26B1
 +
 +
 +☆Q3提到吃檳榔,不吃檳榔的人都知道吃檳榔習慣不好,假若有些種族是吃檳榔,特別在許多種族中(台灣原住民或東南亞少數民族等),好像吃檳榔的種類和材料成份也都不大一樣,對身為學者以及做檳榔相關主題研究者而言,究竟檳榔有哪些成分? 這些少數民族或台灣原住民族(種族間)所吃的檳榔成份差異性是什麼?因為一般而言,我們大都不是吃檳榔的族群,實驗室中被使用來作為分析檳榔物質的是加什麼材料?指什麼?所提到【檳榔是致癌物質】是指什麼?若是指arecoline檳榔鹼,到底是指什麼樣的成份?arecoline是位在檳榔部位的哪些部份?到底會致癌的檳榔是加了什麼成份?(解答之一詳見本論1.;1.1;1.2;1.3)
 +陳老師的回答如右:檳榔包括檳榔子(Areca nut)及添加物(陳丙何,2012,9/28幻燈片)
 +
 +檳榔子含有檳榔鹼(Arecaidine)與檳榔次鹼 (Arecoline)兩種主要物質,經硝化作用產生硝化衍生物如亞硝基胺等致癌物質。檳榔添加物常含有荖花(inflorescence of
 +Piper betle Linn.),內有致癌物質黃樟素 (Safrole)和丁香油(Eugenol) 紅灰檳榔比白灰檳榔更具危險性可能是因為紅灰檳榔含有荖花,使口腔表皮萎縮薄化且導致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
 +
 +[[Image:EX16.jpg|300px]][[Image:EX17.jpg|300px]][[Image:EX18.jpg|300px]]
 +
 +
 +☆Q4從陳教授所提出的報告(確認具特殊基因型的家族與口腔鱗狀癌癌化有關),對於已經在吃檳榔的人們或種族,陳教授是否已經發現,有哪些方法?可以調整與改善他們哪些吃檳榔的種類或成份?(吃檳榔族群的人應該避免吃什麼?) 我們該如何做健康宣導防癌觀念?研究者可以做什麼建議?怎樣吃才能降低檳榔的罹患率?下一步,陳教授是否有構想與計畫:建議政府在特殊基因型(有危險因子)的族群中做健康篩選,造福人群?政府是否有經費?可以向政府哪些單位申請?
 +
 +☆(解答來自陳教授的pdf,2012,9/28,p36,p44,p45,p46,p55,p57)
 +
 +[[Image:EX19.jpg|300px]][[Image:EX20.jpg|300px]]
 +
 +[[Image:EX21.jpg|300px]][[Image:EX22.jpg|300px]]
 +
 +[[Image:EX23.jpg|300px]][[Image:EX24.jpg|300px]]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編輯] 一、作者簡介

陳丙何助理教授: 2005年畢業於高醫大牙醫學系博士班和博士後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和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研究專長為環境(檳榔)醫學,主要為檳榔與人體健康危害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及環境基因體學研究,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豐富的教學研究經驗、獨立自主或團隊合作研究能力,已有相當優良學術成果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是不可多得的頂尖研究人才。陳老師的著作有2004年的『臺灣地區口咽惡性腫瘤及檳榔塊分析之流行病學研究』,這項研究確定了口咽惡性腫瘤存活率的性別差異及各臨床因子間的相關性。

從陳教授的專長: 流行病學&統計學,他在2011年的著作有『檳榔主要代謝物與口腔癌發生相關性研究』、『檳榔鹼代謝物與口腔癌存活率分析研究』;我們所閱讀的主軸【CYP26B1 細胞色素是一種檳榔族口腔鱗狀細胞癌相關的新型後選的基因型】就是他所研究的智慧結晶。陳教授近期的研究還有『奇美與高醫合作計畫:探討口腔癌化之檳榔生物標記(2011-2012)』。

藉由研讀陳教授在台灣醫界的SCI期刊上論文,建立起我們學生們嶄新的科學思考邏輯,以及思考新興之檢驗技術,該如何有效地應用在臨床案例上,和深入了解以下細節:

1.昔日醫療背景,遇到什麼困難?有何待解決之難題? (認真融入陳教授所研究主題之情境,以及它所研究的主要動機?)

2.透過實驗設計&技術種類等,思考醫師(陳教授)在診斷及治療該領域疾病時,將會如何善用各種生物技術,來從事研究工作。)

3.結果為何?(從研究中訪問第一通訊作者從科學的研究中得到哪些樂趣?)

4.結論(or研究者解決什麼問題、接著現在正繼續進行研究什麼主題?對未來的期許?)


[編輯] 二、專業書籍論文摘要

前言:從網路查詢有關『檳榔對健康之危害』,可歸納為兩大重點;其一是『嚼檳榔和口腔癌之相關性高』和『檳榔致癌之實證(檳榔子即菁仔),對人類有致癌性』;世界衛生組織設立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早在1987年即綜合各國研究結果,認定「嚼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吸菸與檳榔」對人類有致癌性,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菸及食道。2003年,IARC又邀集台灣代表在內的16位多國學者,依據新有的研究證據,作出了「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證實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

按照『中華民國防癌協會衛教手冊』,所提供網路資訊檳榔的致癌機轉如圖示:

Image:EX1.jpgImage:EX2.jpg

1.『BQ』的解謎摘要重點如下:

1.1臺灣檳榔,咀嚼的風氣非常盛,保守估計,種植檳榔的農戶達七萬戶。種植檳榔的結果,對台灣的山坡地水土保持,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臺灣傳統的檳榔食用方法,也將致癌性加強至非常明顯的程度。台灣人食用檳榔比較普遍的添加物有檳榔果、熟石灰及香料如兒茶素等。分有白灰檳榔(包葉檳榔)、紅灰檳榔(中間夾荖花、紅灰。紅灰為熟石灰加入甘味料、調味品、香料或中藥而成)。有關『嚼食檳榔』係依據研究樣本個案面訪問卷資料之定義,偶而應酬時才嚼食亦算『有嚼食』,而『已戒嚼者』需超過6個月未嚼食。另外,根據報章雜誌描寫:台灣18歲以上國人嚼食檳榔情形:嚼食檳榔在台灣常被視為中下階層的表現,與相關的文化(如檳榔西施、隨地吐檳榔汁、滿口紅檳榔汁)俱難登大雅之堂;都會區的比例亦低於鄉村、女性遠少於男性,但青少年嚼食率愈來愈高。

1.2檳榔嚼塊(Betel Quid)包括檳榔子(Areca Nut)及添加物,台灣代表在內的16位多國學者,依據新有的研究證據,作出了『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證實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因為檳榔嚼塊之致癌性及其簡單的致癌機轉必須從檳榔子和其添加物的化學成分有關。檳榔子(arcea nut):主要成分是生物鹼alkaloids(檳榔鹼arecaidine、檳榔素arecoline);其致癌角色是由於檳榔鹼、檳榔素在口腔中會硝化(nitrosation)產生亞硝胺,這些硝化衍生物可誘導實驗動物產生腫瘤。另外,多酚的致癌角色是由於多酚類成分會抑制膠原蛋白酶,使膠原蛋白更易於在黏膜下堆積而硬化。多酚類成分在嚼食檳榔的鹼性環境下會釋放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或含氧自由基,這些活性氧會與細胞或細胞之蛋白、脂質以及DNA 作用,造成細胞傷害、突變甚至細胞的死亡。

1.3其它例如添加物(additive)的種類有荖花(piper betel)含黃樟素(safrole)、丁香油(eugenol)等也有相關;其致癌角色是因為黃樟素(safrole)、丁香油(eugenol)等等其毒性成分、共同作用,可能導致口腔表皮細胞層萎縮變薄,誘導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還有荖葉(piper betle):其安全性乃需進一步評估。若是紅灰成份含氫氧化鈣、甘草蜜(含兒茶素、單寧)這些致癌角色是因為氫氧化鈣使唾液PH 變鹼性;甘草蜜中多酚類,在嚼食檳榔的鹼性環境下會釋放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或含氧自由基,這些活性氧會與細胞或細胞之蛋白、脂質以及DNA 作用,造成細胞傷害、突變甚至細胞的死亡。若是白灰成份其氫氧化鈣促使口腔環境變鹼性,增強多酚類之傷害。


2. 認識【CYP26B1 細胞色素】

2.1 CYP26B1(Cytochrome P450, family 26, subfamily B, polypeptide) 細胞色素P45026B1是,在人類的CYP26B1基因編碼的蛋白質,該基因編碼的細胞色素P450是酶的家族。細胞色素P450酶(CYP450)是一個包含57個成員在人類不同群體的催化劑。通常在膜結合,定位於內線粒體和內質網膜;這組酶內含有一個血紅素離子的活性位點,這是必不可少的的催化活性。在肝臟中,在那裡它們對藥物的代謝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 內源性的有毒化合物(例如膽紅素);也有類固醇激素合成的功能,膽固醇合成和維生素D代謝。

2.2認識【CYP26B1 細胞色素】和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相關性 從陳教授在口腔腫瘤學2011年7月47(7):594-600所發表的論文中,認識【CYP26B1 細胞色素】是一種檳榔族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相關的新型後選的基因型;究竟檳榔口腔癌(新型CYP26B1)所導致的檳榔的健康危害實證有哪些?

2.2.1因為在大量的流行病學數據表明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例如,使用含有酒精,檳榔,和香煙),發生在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但證據所涉及的基因一直是不一致的。陳教授的研究是調查CYP26B1,一起使用酒精,檳榔,香煙,檳榔-OSCC之間的作用關係。這項研究的病人選擇(口腔鱗狀細胞癌247例和338對照例作比較)各組進行了檢查CYP26B1基因多態性與酒精,檳榔利用和香煙之間可能的相互作用例如:口腔鱗狀細胞癌組織和癌旁正常組織之間的其他基因的表達進行了評估。遺傳多態性AA CYP26B1出現的風險與口腔鱗狀細胞癌(OR = 2.26,95%CI 1.35-3.80)。嚼BQ乘法相互作用與CYP26B1 AA到口腔鱗狀細胞癌的風險增加(OR為70.04; 95%CI 13.62-360.11)口腔鱗狀細胞癌中觀察到的獨立危險嚼檳榔CYP26B1 AA,與CYP26B1 CC基因型(與嚼檳榔相比分層的勝算比= 2.88,95%CI,1.07-7.74)。與鄰近的正常組織相比,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增加。在口腔鱗狀細胞癌發病機制的檳榔依賴性CYP26B1基因扮演一個新的角色。(陳丙何,2011)

2.2.2臺灣地區口咽惡性腫瘤及檳榔塊分析之流行病學研究,經由口咽惡性腫瘤死因及全部 死因的五年存活率分析,陳老師的研究中發現男性的存活率顯著性的低於女性。在口咽惡性腫瘤死因方面,調整過的涉險比值(hazard ratio),男性相對於女性為1.54倍(95% CI: 1.36-1.74)。而在全死因方面,男性為女性的1.44 倍(95% CI : 1.31 -1.58)。以發生部位來看,陳老師所研究的個案中,罹患舌惡性腫瘤者的預後最差。在腫瘤型態方面,淋巴惡性腫瘤(lymphoma)的死亡危險性最低。在年齡分層方面,老年人的存活率最差。在治療方式方面,僅單獨接受手術治療者的存活率最高。此外,臺灣原住民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0倍(95%CI, 0.89 - 1.36);而閩南人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7倍(95%CI, 1.02-1.34)。研究結果重點整理如左:個案罹患舌部或口部惡性腫瘤者的預後較差;相反的個案罹患淋巴瘤者的預後則最佳。其次個案年紀越大的年齡層其預後越差,若是個案接受手術治療者其預後最佳。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陳老師的研究團隊可以推論:種族及其他相關的預後因子(例如:診斷年代、性別、診斷年齡、解剖學發生部位、腫瘤型態以及治療方式)可能在口咽惡性腫瘤的存活表現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以及其死亡的危險性有可能會增高,例如在偏好使用檳榔的閩南人及客家人。他們的研究結果和建議,臺灣地區不同成份的檳榔塊會對氫氧基的形成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荖花檳榔塊所產生的氫氧基遠高於荖葉檳榔塊,因此研究推論荖花檳榔塊所含的荖花成分可能間接對口腔黏膜產生較嚴重的傷害。(陳丙何,2004)


結論:從陳教授所提出的報告,確認具特殊基因型的家族,與口腔鱗狀癌癌化有關),因此,基因的確立,有助於對癌化的發現。


[編輯] 一、 組員專業讀書報告摘錄

檳榔問題的迷思與事實 台南醫檢師公會理事長吳憲政

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有檳榔添加物,如石灰等所引起,而不是由檳榔子本身所造成。事實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是因為檳榔含有豐富的粗纖維,在口腔內咀嚼會傷害口腔黏膜,黏膜的造纖維母細胞會形成膠原蛋白來修復這些口腔黏膜傷口,如果形成膠原蛋白太多或代謝速度太慢,就會造成膠原蛋白堆積,而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 另外很多人也認為檳榔可以提神、解渴,維護行車安全,所以,很多長途開車的司機都會嚼食檳榔,事實上光單純的咀嚼運動就會促進唾液腺分泌口水,尤其是檳榔含有大量的粗纖維,不停的咀嚼就會分泌大量的口水,其實是不足為奇的。檳榔內含有生物鹼,它會和神經細胞的某些接受器結合,產生擬膽鹼性作用,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興奮感,但因通常大部分的檳榔族都會攝取過量,易導致顫抖甚至發生痙攣的現象,不能不慎。 吃白灰檳榔比吃紅灰檳榔好是真的嗎?能不吃檳榔最好,如果非吃不可,吃白灰檳榔確實好一些,主要原因是紅灰檳榔的紅灰含有許多添加物,如成癮性藥物、金屬離子、含黃樟素且具有致癌性的荖花,所以白灰檳榔確有好一些,但最好還是不要吃。

嚼食檳榔似是而非的迷思還有很多,只要是想嚼食檳榔的人總會替自己找到ㄧ個合理的理由,不是嗎?

檳榔專題:問題與討論─ 醫檢師林雅雯

Q.1嚼檳榔會引起口腔黏膜哪些病變? Ans: 口腔白斑症、口腔紅斑症、斑狀白斑症、上皮變異、原位癌、疣狀增生、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口腔癌病變(疣狀癌、鱗狀細胞癌)。

Q2何謂OSF? Ans:檳榔子其成分包括多酚化合物、檳榔鹼和粗纖維等,會促使口腔黏膜細胞合成膠原蛋白質的量增加,同時使其分解及吞食膠原蛋白質的能力下降,而形成過量之膠原纖維堆積與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症(oral submucous fibrosis),因此OSF是一種發生於嚼檳榔者所引起之口腔黏膜慢性發炎及纖維化的症狀,其患者會出現口腔黏膜變白、僵硬以及纖維帶,而造成張口和咀嚼困難等症狀。

Q3檳榔含有哪些常見之配方? Ans:荖葉、鹽、糖、酒、白灰、紅灰。

Q4每天嚼食過量的檳榔會引起何種中毒? Ans:鈣中毒和鹼中毒。

Q5誤食何種檳榔會引起心律不整? Ans: 倒吊子,又稱為「檳榔王」,其外觀與一般檳榔無差異,因生長方向和多數的檳榔相反,因此俗稱倒吊子。其含有植物鹼(Alkaloids)為一般檳榔的2倍,食用後會出現心悸、頭暈、嘔吐等症狀,也可能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新穎易感基因CYP26B1在檳榔相關口腔癌之特定代謝生物標記與蛋白質體學研究 檢驗師蔡志勇

☆另外有蔡志勇作品 橫向插入一張(檔案另外)☆


閱讀『檳榔的健康危害』 芳療師劉怡伶

國健局近期數據顯示,嚼檳榔率最高的縣市(台東縣、嘉義縣、花蓮縣、南投縣、屏東縣)為最低嚼檳榔率縣市(台北市、台南市、新竹市、高雄市、基隆市)的5倍,愈往中南部、東部的縣市,嚼檳榔率也較高。較低收入、中壯年、較低教育程度、與高檳榔種植縣市有較高的嚼檳榔率。


檳榔嚼塊為檳榔仔、石灰、麻醉殺菌作用的荖藤組合而成。食用後,大腦之α、β上升,交感神經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也上升。檳榔仔富含檳榔鹼,檳榔鹼會刺激腦部中樞神經,產生快感及啟動副交感神經產生興奮感。 中南部及東部縣市的人力分布為勞力工作者居多,他們藉此達到提神、解渴、心情愉快的方式。 雖然吃檳榔可以享受當下提神、解渴、心情愉快的感覺,但是,未來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如此龐大。長期食用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口腔黏膜變白、僵硬、口乾、及張口、說話、咀嚼、吞嚥困難等。 國家衛生研究院葛應欽教授研究發現有吸菸、酗酒、嚼檳榔3 種習慣者,其發生口腔癌之危險性較沒有此三種習慣者達123 倍;若單獨來看,吸菸、酗酒、嚼檳榔之致癌危險分別為18倍、10 倍、28 倍,亦顯示嚼檳榔之危害。


「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預防勝於治療」,應該要找尋其他適合自己的提神舒壓方式,早期戒除嚼食檳榔的陋習,讓自己擁有健康的人生。


閱讀葛應欽教授所寫【嚼食檳榔文化源流】和郭彥彬教授所寫【有關檳榔嚼塊引發口腔疾病的研究】 學士後醫學檢驗數據整合判讀學程 王貞乃

引言: 從歷史文獻上有關人類嚼食檳榔的文化記載,例如:中國的韓愈被封為『檳榔祖師爺』,1664年『荷蘭年鑑』檳榔葉課稅,至少有兩千年歷史淵遠流長之久。南島民族例如:台灣原住民(泰雅族除外)皆與嚼食檳榔有不解之緣。根據葛教授研究調查台灣嚼食檳榔佔10%(15歲以上),其嚼食因素與性別(♂:♀﹦18-20% - 1-2%)、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吸菸和喝酒有相關。怵目驚心的發現,從流行風雲榜【嚼檳榔】習慣在台灣的疾病相關統計,發現:各佔100%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患者和88%口腔癌患者,皆以嚼檳榔習慣息息相關。 (1991年)統計每十萬人10.9人罹患口腔癌,佔第五位之男性十大癌症。

1995年高雄醫學院葛應欽教授的研究指出如下表:

本論:

一、各地的研究成果:世界各地常見的檳榔配方與吃法有很多種,台灣吃檳榔的放法卻不相同。例如:在台灣的紅灰檳榔是把新鮮的檳榔子(外國曬乾切塊)中間剖為二,內夾荖花(荖藤)、紅灰;而白灰檳榔則是把檳榔子裹以石灰,然後外包荖葉,並不加菸草。根據葛教授的研究:嚼食內夾荖花的檳榔其致癌性大於沒有加荖花的檳榔。嚼食檳榔者86%有吸菸,75%也有喝酒。此外,葛教授的研究顯示:【嚼檳榔有害健康】,因為光嚼檳榔,也具致癌性。其理由如下:

1. 檳榔子主要成分有多酚化合物、、粗纖維、脂肪和醣類以及檳榔鹼(含量最高叫檳榔素arecoline)。檳榔鹼在口腔內會因硝化作用產生多種亞硝酸化合物,此化合物若和菸草作用,形成致癌性極高的物質(亞硝酸氨)。 2. 檳榔素arecoline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少量產生興奮感,大量會產生顫抖痙攣。arecoline在末梢神經系統還可以產生擬副交感神經作用。 3. 多酚化合物,在鹼性環境下(例如:有石灰存在,使唾液PH值會上升),會自動氧化,釋出含氧自由基(例如:石灰 ┼ 檳榔子 ┼ 甘草蜜→產生自由基攻擊DNA→產生8─OH─dG的改變)。 4. 荖花含有有機成份(例如:黃樟素Safrole),此具致癌性。


二、在台灣對檳榔嚼塊引發口腔疾病的,有三項研究方針:

1. 針對台灣土產的檳榔嚼塊成份對口腔黏膜細胞的毒性與致癌性。

2. 針對口腔癌患者嚼檳榔習慣與基因突變和基因表現的關係。

3. 針對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患者(OSF),組織中膠原纖維推積可能機轉的研究。

三、嚼檳榔者,除了口腔癌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以外,也比不嚼檳榔者有較高的牙周病指數(例如:檳榔素可抑制牙周細胞的移動、附著、和間質合成。此外,嚼檳榔使牙齒嚴重咬耗,易造成牙齒敏感及牙髓病變。


結論: 嚼食檳榔對其身體上的諸多危害,例如:口腔癌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口腔白斑症、咽癌、喉癌、食道癌、引發氣喘等等;醫生絕對有告知病人的義務和民眾教育的責任。但是檳榔和台灣人締結深遠的文化和台灣經濟奇蹟,絕不是一兩句戒絕口號,就可以改變此『紅唇族』吃的習俗。因為一般而言,我們大都不是吃檳榔的族群,實驗室中被使用來作為分析檳榔物質的是加什麼材料?從陳丙何教授(2011)所提出的報告(確認具特殊基因型的家族與口腔鱗狀癌癌化有關)。對於已經在吃檳榔的人們或種族,是否已經發現,有哪些方法?可以調整與改善他們哪些吃檳榔的種類或成份?(吃檳榔族群的人應該避免吃什麼?) 我們該如何做健康宣導防癌觀念?怎樣吃才能降低檳榔的罹患率?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繼續探討。


參考書籍\期刊備註: 韓良俊主編,檳榔的健康危害,健康世界叢書,OCT.,2000,pp39-45;53-61. 口腔腫瘤學,陳丙何, 2011年7月47(7):594-600。【CYP26B1 is a novel candidate gene for betel quid-related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opyright © 2011.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編輯] 二、 心得感想

兩個多月的讀書會活動是一項考驗耐力和對科學主題的不斷追蹤;感謝指導教授黃莉文老師幫助小組不斷的找出有趣的研究主題,另外九月末旬陳丙何教授接受我們所採訪,和錄影檔做線上(NET)互動示範教學增加了我們實際和老師互動與提升了對臨床醫學想像的視野。五人小組在忙碌的課業工作下,堅持分別完成獨創性著作,值得嘉許。同時也感謝班上其他曾不定時參與我們討論的同學,以及多位老師(鄭筱翎、謝寶萱、陳以德)提供研究觀點和電腦技術上協助。


[編輯] 三、 問題討論

☆Q1.為什麼選擇檳榔口腔癌(新型CYP26B1)這個主題?

陳教授丙何老師的著作是我們這學期【台灣醫學研究趨勢──專題報告】的第一順位。由學生分小組共同所呈現的主軸,這堂課之特色是:配合主軸課程【醫學檢驗數據整合判讀(案例教學)】介紹各領域疾病之診斷及治療現況,這個課程的特色是將學習視野延伸至各醫學領域之研究現況中。在16週的課程中,將分別介紹8個醫學領域(如:肝膽胰.皮膚及自體免疫.呼吸.心血管.肌肉骨骼.感染.腎臟.內分泌)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成果,讓學生們了解目前台灣的醫學研究水準及各研究團隊所關心的醫學主題。 此外,課程每週安排之主題,乃配合另兩門課程『身體檢查與評估』與『醫學重要疾病概論』之主題,讓學生們的學習模式與醫學系block課程精神同步,亦即這三門課程在同一週是講授同一個器官之課程內容。

最後,簡單介紹我們;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檢驗數據整合判讀學士學位學程】:開辦年度:99學年度起。101學年度是第3屆招生。修業年限:1年。畢業學分:至少48學分。授予學位:畢業時授予理學學士。上課時間:周一至周五晚上及假日(周六白天上課)。

學位學程網址:http://icild.kmu.edu.tw/ http://icild.kmu.edu.tw/index.php/plan 主軸課程主授課教師黃莉文老師之網頁:http://huang.dlearn.kmu.edu.tw/

☆Q2什麼是CYP26B1?

CYP26B1(Cytochrome P450, family 26, subfamily B, polypeptide) 細胞色素P45026B1是,在人類的CYP26B1基因編碼的蛋白質,該基因編碼的細胞色素P450是酶的家族。細胞色素P450蛋白是單加氧酶的催化和許多藥物代謝和膽固醇的合成,和類固醇和其他血脂可參與反應。(細胞色素P450,26亞科乙,多肽1)由該基因編碼的酶的羥基化的形式,如在特定的全反式視黃酸的失活參與4 -氧代-4-OH-,和18-OH-全反式視黃酸。(一種新型的視黃酸代謝的克隆細胞色素,由MacLean G,2001年提出) http://en.wikipedia.org/wiki/CYP26B1


☆Q3提到吃檳榔,不吃檳榔的人都知道吃檳榔習慣不好,假若有些種族是吃檳榔,特別在許多種族中(台灣原住民或東南亞少數民族等),好像吃檳榔的種類和材料成份也都不大一樣,對身為學者以及做檳榔相關主題研究者而言,究竟檳榔有哪些成分? 這些少數民族或台灣原住民族(種族間)所吃的檳榔成份差異性是什麼?因為一般而言,我們大都不是吃檳榔的族群,實驗室中被使用來作為分析檳榔物質的是加什麼材料?指什麼?所提到【檳榔是致癌物質】是指什麼?若是指arecoline檳榔鹼,到底是指什麼樣的成份?arecoline是位在檳榔部位的哪些部份?到底會致癌的檳榔是加了什麼成份?(解答之一詳見本論1.;1.1;1.2;1.3) 陳老師的回答如右:檳榔包括檳榔子(Areca nut)及添加物(陳丙何,2012,9/28幻燈片)

檳榔子含有檳榔鹼(Arecaidine)與檳榔次鹼 (Arecoline)兩種主要物質,經硝化作用產生硝化衍生物如亞硝基胺等致癌物質。檳榔添加物常含有荖花(inflorescence of Piper betle Linn.),內有致癌物質黃樟素 (Safrole)和丁香油(Eugenol) 紅灰檳榔比白灰檳榔更具危險性可能是因為紅灰檳榔含有荖花,使口腔表皮萎縮薄化且導致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


☆Q4從陳教授所提出的報告(確認具特殊基因型的家族與口腔鱗狀癌癌化有關),對於已經在吃檳榔的人們或種族,陳教授是否已經發現,有哪些方法?可以調整與改善他們哪些吃檳榔的種類或成份?(吃檳榔族群的人應該避免吃什麼?) 我們該如何做健康宣導防癌觀念?研究者可以做什麼建議?怎樣吃才能降低檳榔的罹患率?下一步,陳教授是否有構想與計畫:建議政府在特殊基因型(有危險因子)的族群中做健康篩選,造福人群?政府是否有經費?可以向政府哪些單位申請?

☆(解答來自陳教授的pdf,2012,9/28,p36,p44,p45,p46,p55,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