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的自然-綠島
出自KMU Wiki
在2012年11月19日 (一) 01:53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U100001165 (對話 | 貢獻) (→殘缺的自然-綠島)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12年12月16日 (日) 12:14) (編輯) (撤銷) Tina0125333 (對話 | 貢獻) |
||
(38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 |||
第2行: | 第2行: | ||
100001165紀雅閔 | 100001165紀雅閔 | ||
- | + | 100007066蔡孟芹 | |
+ | 100006047沈珊妤 | ||
+ | 100007064呂孟臻 | ||
+ | 100009006陳品涵 | ||
+ | |||
+ | == '''殘缺的綠島''' == | ||
- | == 殘缺的綠島 == | ||
- | ---- | ||
近幾年環保意識高漲,「生物多樣性」由學術界的專有名詞轉化成許多人掛在嘴邊的口號。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豐富,但是許多地區都沒有仔細的勘查過;許多生物,我們還沒來得及仔細觀察、記錄與研究,給予適合的名字之前就已消逝。這樣的情形發生在許多台灣地區,而其中綠島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 近幾年環保意識高漲,「生物多樣性」由學術界的專有名詞轉化成許多人掛在嘴邊的口號。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豐富,但是許多地區都沒有仔細的勘查過;許多生物,我們還沒來得及仔細觀察、記錄與研究,給予適合的名字之前就已消逝。這樣的情形發生在許多台灣地區,而其中綠島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 ||
- | 綠島海洋景觀之美堪稱世界一流,許多走過世界級潛點的潛水客都說:「綠島不輸澳洲大堡礁」。這裡的海洋生物生長十分繁茂,海底地形又富千變萬化,常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尤其是想一窺其海底地形神秘面紗的民眾不斷增加。由於大多數人對於海洋生物並不十分了解,通常只會問這種生物可不可以吃或有沒有毒?卻不之海底珊瑚礁生物的脆弱,在不經意的踩踏珊瑚或捕捉把玩其他動物的情況下,已讓綠島的珊瑚礁生物面臨生存危機。 | ||
- | |||
- | 但您可知道造成珊瑚礁毀滅的幾個重要因素如:魚類減少、藻類增加及水質混濁等,每一項都已經在我們綠島海域的珊瑚礁區發生了。在2008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內政部營建署配合對台灣珊瑚礁進行總體檢,在這調查報告裡,計劃負責人陳昭倫博士呼籲,綠島珍貴的大香菇珊瑚礁生態急需保護。並且 | ||
- | 聯合國文教組織對全球珊瑚礁評估及預測中指出,台灣珊瑚礁區在20年內將會消失50%,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警訊,而我們綠島的珊瑚礁魚類在大肆採捕的壓力下,可能更提早面臨魚類枯竭的境地。 | ||
+ | 綠島海洋景觀之美堪稱世界一流,一般如果提到珊瑚礁,大多數的人都會想到澳洲的大堡礁。但許多走過世界級潛點的潛水客都說:「綠島不輸澳洲大堡礁」。這裡的海洋生物生長十分繁茂,海底地形又富千變萬化,常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尤其是想一窺其海底地形神秘面紗的民眾不斷增加。由於大多數人對於海洋生物並不十分了解,通常只會問這種生物可不可以吃或有沒有毒?卻不知海底珊瑚礁生物的脆弱,在不經意的踩踏珊瑚或捕捉把玩其他動物的情況下,已讓綠島的珊瑚礁生物面臨生存危機。 | ||
+ | |||
+ | |||
+ | 但您可知道造成珊瑚礁毀滅的幾個重要因素如:魚類減少、藻類增加及水質混濁等,每一項都已經在我們綠島海域的珊瑚礁區發生了。在2008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內政部營建署配合對台灣珊瑚礁進行總體檢,在這調查報告裡,計劃負責人陳昭倫博士呼籲,綠島珍貴的大香菇珊瑚礁生態急需保護。並且聯合國文教組織對全球珊瑚礁評估及預測中指出,台灣珊瑚礁區在20年內將會消失50%,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警訊,而我們綠島的珊瑚礁魚類在大肆採捕的壓力下,可能更提早面臨魚類枯竭的境地。 | ||
== '''生態的殘缺-珊瑚礁''' == | == '''生態的殘缺-珊瑚礁''' == | ||
- | + | ||
'''珊瑚與珊瑚礁的簡介''' | '''珊瑚與珊瑚礁的簡介''' | ||
+ | |||
珊瑚是刺絲胞動物門,珊瑚蟲綱下大部分物種的泛稱。珊瑚最基本的生存單位就是一隻珊瑚蟲,每一隻珊瑚蟲都具有觸手、口、腔腸與體壁等構造,觸手像是花瓣一樣圍繞著口部,口部則與腔腸相連接。 | 珊瑚是刺絲胞動物門,珊瑚蟲綱下大部分物種的泛稱。珊瑚最基本的生存單位就是一隻珊瑚蟲,每一隻珊瑚蟲都具有觸手、口、腔腸與體壁等構造,觸手像是花瓣一樣圍繞著口部,口部則與腔腸相連接。 | ||
+ | |||
雖然珊瑚是動物的一種,但大部分的珊瑚不具有移動能力,可它們可以利用在口部周圍圍繞成一圈的觸手捕食水層中的浮游生物,但絕大部分的珊瑚是靠體內的共生藻存活。共生藻會利用珊瑚代謝產生的廢棄物行光合作用後合成有機物質再傳送給珊瑚使用,部分珊瑚95%的營養源都來自於共生藻。由於共生藻含有多種不同的色素因此也賦予珊瑚各式各樣不同的顏色,但當環境不適當如海水溫多過高或是沉積物過多時這些共生藻會離開珊瑚體內,當珊瑚失去共生藻時,也會失去顏色,因此這現象稱為「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時,因失去主要的能量來源,正常的生理運作受到影響,處於虛弱狀態下,此時珊瑚尚未死亡,若短時間內環境恢復或是有別的共生藻再次進入珊瑚體內,珊瑚會再恢復顏色,若白化時間過長,珊瑚則會死亡。 | 雖然珊瑚是動物的一種,但大部分的珊瑚不具有移動能力,可它們可以利用在口部周圍圍繞成一圈的觸手捕食水層中的浮游生物,但絕大部分的珊瑚是靠體內的共生藻存活。共生藻會利用珊瑚代謝產生的廢棄物行光合作用後合成有機物質再傳送給珊瑚使用,部分珊瑚95%的營養源都來自於共生藻。由於共生藻含有多種不同的色素因此也賦予珊瑚各式各樣不同的顏色,但當環境不適當如海水溫多過高或是沉積物過多時這些共生藻會離開珊瑚體內,當珊瑚失去共生藻時,也會失去顏色,因此這現象稱為「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時,因失去主要的能量來源,正常的生理運作受到影響,處於虛弱狀態下,此時珊瑚尚未死亡,若短時間內環境恢復或是有別的共生藻再次進入珊瑚體內,珊瑚會再恢復顏色,若白化時間過長,珊瑚則會死亡。 | ||
+ | |||
而我們所知的珊瑚是由石珊瑚目的珊瑚蟲的骨骼組成的。這些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珊瑚的端部不斷成長在死去的珊瑚蟲的骨骼上。 | 而我們所知的珊瑚是由石珊瑚目的珊瑚蟲的骨骼組成的。這些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珊瑚的端部不斷成長在死去的珊瑚蟲的骨骼上。 | ||
- | 能造礁的石珊瑚只分布在熱帶至亞熱帶區,海水溫度為18-30℃之間的淺海裡,並以23- | + | 能造礁的石珊瑚只分布在熱帶至亞熱帶區,海水溫度為18-30℃之間的淺海裡,並以23-28℃之間生長最好。除了溫度之外,珊瑚是對環境很敏感的生物。要在堅硬穩固底質的海域中才會有珊瑚的分布,例如:礁塊、大塊礫石、岩石等等的地質。如果珊瑚生長在泥砂或小石子的地方,因為泥沙會翻覆和攪動所以珊瑚無法在砂石上立足,也會因為如此而死亡。所以珊瑚一定要在堅硬底質的海域生存。並且珊瑚最適合生長在清潔而溫暖的海域,若水中有過多的有機物質、懸浮微粒、沉積物等都會影響到珊瑚的生長。若水中有過多的沉積物質,會因為把珊瑚蟲掩埋了,使珊瑚因窒息而死亡;過多的沉積物也會影響光的照射,間接影響珊瑚的成長速率因而影響了珊瑚蟲的附著。且在充足的陽光照射下,共生藻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與珊瑚形成互利共生,但是,陽光射入水中的光度有限,隨著海洋深度逐漸增加,光線強度相對遞減,因此在20、30 公尺的地方光線都很微弱,如果水深再深一點,幾乎都沒有光線了。這使得珊瑚大部分都分布在水深 30 公尺以內的淺海中,只有少數珊瑚可達 80 公尺深的海底。但僅有珊瑚生長未必會形成珊瑚礁,造礁珊瑚累積碳酸鈣的速度要高於破壞的速度,才有機會形成珊瑚礁,定變成我們所知的珊瑚礁生態系。 |
珊瑚礁生態系具有高生產力、高生物多樣性及豐富的生物量,與陸域環境中的熱帶雨林相似。造礁珊瑚所形成的立體結構,在大空間尺度與微環境中都創造出空間的多樣性,提供許多物種可以棲息的空間,因此魚類與各種無脊椎動物包括:海綿、刺絲胞動物、多毛類、軟體動物、甲殼類與棘皮動物等,成為珊瑚礁區的常見居民,珊瑚多樣的色彩也為珊瑚礁區帶來繽紛的顏色,珊瑚礁居的住民也擁有相似的色彩與多樣的外形,讓珊瑚礁區成為色彩繽紛的世界。但隨著海洋資源開發、海洋污染日益嚴重,珊瑚也面臨存在危機,珊瑚是珊瑚礁生態系的主角,如果牠們死亡了,生活在這個系統內的生物,終究難逃滅絕的路途。 | 珊瑚礁生態系具有高生產力、高生物多樣性及豐富的生物量,與陸域環境中的熱帶雨林相似。造礁珊瑚所形成的立體結構,在大空間尺度與微環境中都創造出空間的多樣性,提供許多物種可以棲息的空間,因此魚類與各種無脊椎動物包括:海綿、刺絲胞動物、多毛類、軟體動物、甲殼類與棘皮動物等,成為珊瑚礁區的常見居民,珊瑚多樣的色彩也為珊瑚礁區帶來繽紛的顏色,珊瑚礁居的住民也擁有相似的色彩與多樣的外形,讓珊瑚礁區成為色彩繽紛的世界。但隨著海洋資源開發、海洋污染日益嚴重,珊瑚也面臨存在危機,珊瑚是珊瑚礁生態系的主角,如果牠們死亡了,生活在這個系統內的生物,終究難逃滅絕的路途。 | ||
+ | |||
+ | |||
+ | |||
+ | '''珊瑚礁的滅絕''' | ||
+ | |||
+ | 珊瑚對於環境的變化是相當敏銳的,只要一些些的污染,就會對珊瑚礁造成極大的破壞。因此許多因素會造成珊瑚礁的滅絕,這些因素可分成全球性跟區域性。 | ||
+ | |||
+ | '''全球性''' | ||
+ | ---- | ||
+ | |||
+ | |||
+ | 全球性主要的因素是溫室氣體的增加所造成因果: | ||
+ | |||
+ | '''地球暖化''' | ||
+ | |||
+ | 因溫室效應的關係,地球的平均溫度每年逐漸提升,這也間接的造成全球的海域溫度逐年提升。由於共生藻對於海域溫度的敏銳,使它離去珊瑚,當珊瑚失去共生藻時,也會失去顏色,因此這現象稱為「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時,因失去主要的能量來源,正常的生理運作受到影響,處於虛弱狀態下,此時珊瑚尚未死亡,若短時間內環境恢復或是有別的共生藻再次進入珊瑚體內,珊瑚會再恢復顏色,若白化時間過長,珊瑚則會死亡。但因為海域的溫度逐年提升沒有降低的跡象,造成珊瑚沒有恢復的時間跟環境。 | ||
+ | |||
+ | '''海平面上升''' | ||
+ | |||
+ | 因為地球的暖化,而使冰川的溶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因而使珊瑚無法取得足夠的光線,並延緩珊瑚成長速度或造成白化。 | ||
+ | |||
+ | '''海水酸化''' | ||
+ | |||
+ | 因二氧化碳的的增加,使海水酸化並造成碳酸根離子減少,從工業時代海水從原本8.25的pH值降到8.14。這也使碳酸鈣結構容易溶解,而間接的減少珊瑚礁的成形速度。 | ||
+ | |||
+ | [[Image:白化的珊瑚.jpg]] | ||
+ | |||
+ | |||
+ | |||
+ | '''地區性''' | ||
+ | ---- | ||
+ | |||
+ | 區域性因素大多數是人為並對於珊瑚有直接很大的影響。 | ||
+ | |||
+ | [[Image:綠島珊瑚染黑病蔓延迅速.jpg]] | ||
+ | |||
+ | '''觀光''' | ||
+ | |||
+ | 自1991年綠島開放旅遊以來,隨著交通的發達以及綠島的知名度提升使綠島遊客的大量增加。由於機關未妥善規劃遊客管制,遊客會不經意的踩踏珊瑚或捕捉把玩其他動物的情況下,已讓綠島的珊瑚礁生物面臨生存危機。以及遊客所帶來的汙染也間接地破壞珊瑚生態。 | ||
+ | |||
+ | '''汙染''' | ||
+ | |||
+ | 由於人類活動,海洋污染日益嚴重。從沿海區域的地表徑流的水逐漸增加以及都帶與高濃度的化學成分。因為沿海區域的發展,使得樹木的減少而使雨水沒有辦法被吸收直接的就流入海裡。水中鹽度大雨而驟降,或海水太過混濁,共生藻就會離開珊瑚宿主,導致整個珊瑚組織失去色彩、變成透明的,直接且清楚露出白色的鈣質骨骼!並且這些海水會帶與人類所用的化學成份以及其它礦物質而使海水變質。 | ||
+ | |||
+ | '''漁業''' | ||
+ | |||
+ | 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觀光客,當地餐廳不惜以在地新鮮海產作為招徠生意的賣點。於是原本是生態旅遊賣點的珊瑚礁生物,在海產店以賤價一次賣斷,從此一去不回。現在的綠島海底,海水雖然溫暖清澈依舊,珊瑚生長狀況尚可,但是珊瑚礁生態系重要的指標性大型魚類和螺貝類,已經慢慢消失。因為漁民的選擇性的過度捕魚造成了珊瑚生態的不平衡使得珊瑚掠食者過度增長並使珊瑚的減少面入危機。 | ||
+ | |||
+ | '''珊瑚絕症---珊瑚黑病''' | ||
+ | |||
+ | 短短1年的時間在綠島海域蔓延速度增加6倍,專家認為:「如果無法有效控制,綠島珊瑚將在5、6年後絕跡!」 | ||
+ | |||
+ | 珊瑚黑病是珊瑚遭一種黑皮海綿體繁殖、覆蓋,導致珊瑚礁無法行光合作用而窒息、死亡。 | ||
+ | |||
+ | [[Image:珊瑚黑病.jpg]] | ||
+ | |||
+ | == '''生物的殘缺''' == | ||
+ | |||
+ | 2012年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行動4月29日在綠島展開第一站,體檢結果顯示,綠島珊瑚礁覆蓋率皆屬「優良」程度,但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種類及數量非常稀少,且三個調查點皆可發現受到黑棉病感染的珊瑚群體。調查顯示,綠島珊瑚礁活珊瑚覆蓋率除將軍岩10米處較差,僅44%,其餘皆超過50%,依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標準,50%屬於「優良」;另僅有將軍岩5米處紀錄到環境衝擊因此──漁網,屬「低度」衝擊指數。調查過程中能見度皆有15-20米,但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不管是種類或數量都相當稀少,可說是「水清無魚」。珊瑚礁區相當常見的蝶魚,數量僅在2隻/100平方公尺左右,三個潛點都有觀察到硨磲貝,只是個體多半偏小。此外發現棘冠海星數量最多可達3.5隻/100平方公尺,但多是相當小的個體,還不會對此區的珊瑚造成太大威脅。 | ||
+ | |||
+ | 通常在珊瑚礁中,許多小魚都會成群游動,就像是常在生態影片中看到的那樣。但是在綠島附近的海域,卻沒有發現這個現象。還有,在珊瑚礁中,也會有以小魚為食的大魚,但是看見這個跡象。反而發現礁石上纏繞著漁網和漁線。顯示該區域遭受過嚴重的漁撈,因此魚類數量減少。而沒有大魚的原因,可能是大魚都給撈走了;或是小魚太少,無法吸引大魚過來獵食。不論原因是哪一個,都值得我們擔憂。 | ||
+ | |||
+ | 台灣應該加速設立海洋保護區,改變大家食用珊瑚礁魚類的習慣,並且推動潛水生態觀光,這樣能保護珊瑚礁,同時又能享受珊瑚礁帶來的經濟利益。 | ||
+ | |||
+ | == '''蟹類的破壞''' == | ||
+ | |||
+ | 近年來由於棲地的破壞再加上人為採補,使得綠島的陸寄居蟹,甚至是椰子蟹數量愈來愈少,此情況會影響綠島觀光的永續發展,而綠島的後代子孫也將只能在書本上看到這些昔日曾經豐饒的自然資源。相關研究亦指出,綠島目前海洋生態所面臨的危機是因遊客餐飲需求、遊客撿拾行為、車輛輾斃、硬體設施的增加等造成。綠島僅一條主要道路-環島公路,幾乎所有車輛馳騁於此條道路上,常有成群機車隊呼嘯而過的情形發生。每到夏季動物繁殖的高峰,每天均可發現數百隻動物被輾斃在環島公路上,其中包含較常見的蟹類以及島上保育類動物之一-椰子蟹(俗稱八卦),因人為濫捕與遭輾斃的事件發生,使得原來世代以綠島為家的動植物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並瀕臨滅絕。 | ||
+ | |||
+ | |||
+ | == '''感想''' == | ||
+ | 上google隨意在搜尋欄打上「綠島」兩個字,便可出現一千五百萬餘筆資料,幾乎都附著美麗的風景或海底照片,但這些照片下的美麗現今還存在與否?沒人敢保證。只要談到綠島,大家第一反應是監獄,而後是浮潛,表示綠島不僅是個外表亮麗內在也兼具歷史意義的地方。 | ||
+ | |||
+ | 由於島上自然美景豐富,觀光客絡繹不絕,但卻缺乏環境保護的公德心,垃圾隨意丟棄、把玩踐踏珊瑚礁、任意捕撈魚類,每個人的一小個舉動對生態都是莫大的破壞,何況是成千上萬人,以往沒人重視這逐漸枯萎的寶貴生態,到了生物真正瀕臨絕種或已經滅絕的今日,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可一切卻已經無法挽回,目前只能盡最大的努力,維持現僅存的美好,並提升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可以欣賞但不能破壞」這真的十分重要,保護不代表不能接觸,而是不能傷害,我們依舊可以浮潛,觀賞奧妙的大自然生態,體驗令人驚嘆的海底世界,但要嚴格限制任何會造成生態受傷的舉動,近在眼前的美麗應該好好珍惜,不需要遠渡重洋即能接觸到如此珍貴的生態,幸運的我們不能親手毀滅,守護綠島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 ||
+ | |||
+ |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
+ | http://blog.roodo.com/upupph/archives/9115215.html | ||
+ | |||
+ | http://jhelinor.posterous.com/day-2 | ||
+ | |||
+ | http://www.epochtimes.com/b5/8/5/28/n2134094.htm | ||
+ | |||
+ |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6/03/2006033115495425.pdf | ||
+ | |||
+ |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newscan&id=713 | ||
+ | |||
+ | http://www.epochtimes.com/b5/8/5/24/n2129390.htm | ||
+ | |||
+ | http://163.23.82.197/lifetype/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378&blogId=179 | ||
+ | |||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ral_reef | ||
+ | |||
+ | http://e-info.org.tw/node/76469 | ||
+ | |||
+ | http://proj1.sinica.edu.tw/~tcrs/index.files/marine.htm | ||
+ | |||
+ | http://ecorridor.biodiv.tw/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 |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
[編輯] 殘缺的自然-綠島
100001165紀雅閔
100007066蔡孟芹
100006047沈珊妤
100007064呂孟臻
100009006陳品涵
[編輯] 殘缺的綠島
近幾年環保意識高漲,「生物多樣性」由學術界的專有名詞轉化成許多人掛在嘴邊的口號。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豐富,但是許多地區都沒有仔細的勘查過;許多生物,我們還沒來得及仔細觀察、記錄與研究,給予適合的名字之前就已消逝。這樣的情形發生在許多台灣地區,而其中綠島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綠島海洋景觀之美堪稱世界一流,一般如果提到珊瑚礁,大多數的人都會想到澳洲的大堡礁。但許多走過世界級潛點的潛水客都說:「綠島不輸澳洲大堡礁」。這裡的海洋生物生長十分繁茂,海底地形又富千變萬化,常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尤其是想一窺其海底地形神秘面紗的民眾不斷增加。由於大多數人對於海洋生物並不十分了解,通常只會問這種生物可不可以吃或有沒有毒?卻不知海底珊瑚礁生物的脆弱,在不經意的踩踏珊瑚或捕捉把玩其他動物的情況下,已讓綠島的珊瑚礁生物面臨生存危機。
但您可知道造成珊瑚礁毀滅的幾個重要因素如:魚類減少、藻類增加及水質混濁等,每一項都已經在我們綠島海域的珊瑚礁區發生了。在2008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內政部營建署配合對台灣珊瑚礁進行總體檢,在這調查報告裡,計劃負責人陳昭倫博士呼籲,綠島珍貴的大香菇珊瑚礁生態急需保護。並且聯合國文教組織對全球珊瑚礁評估及預測中指出,台灣珊瑚礁區在20年內將會消失50%,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警訊,而我們綠島的珊瑚礁魚類在大肆採捕的壓力下,可能更提早面臨魚類枯竭的境地。
[編輯] 生態的殘缺-珊瑚礁
珊瑚與珊瑚礁的簡介
珊瑚是刺絲胞動物門,珊瑚蟲綱下大部分物種的泛稱。珊瑚最基本的生存單位就是一隻珊瑚蟲,每一隻珊瑚蟲都具有觸手、口、腔腸與體壁等構造,觸手像是花瓣一樣圍繞著口部,口部則與腔腸相連接。
雖然珊瑚是動物的一種,但大部分的珊瑚不具有移動能力,可它們可以利用在口部周圍圍繞成一圈的觸手捕食水層中的浮游生物,但絕大部分的珊瑚是靠體內的共生藻存活。共生藻會利用珊瑚代謝產生的廢棄物行光合作用後合成有機物質再傳送給珊瑚使用,部分珊瑚95%的營養源都來自於共生藻。由於共生藻含有多種不同的色素因此也賦予珊瑚各式各樣不同的顏色,但當環境不適當如海水溫多過高或是沉積物過多時這些共生藻會離開珊瑚體內,當珊瑚失去共生藻時,也會失去顏色,因此這現象稱為「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時,因失去主要的能量來源,正常的生理運作受到影響,處於虛弱狀態下,此時珊瑚尚未死亡,若短時間內環境恢復或是有別的共生藻再次進入珊瑚體內,珊瑚會再恢復顏色,若白化時間過長,珊瑚則會死亡。
而我們所知的珊瑚是由石珊瑚目的珊瑚蟲的骨骼組成的。這些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珊瑚的端部不斷成長在死去的珊瑚蟲的骨骼上。
能造礁的石珊瑚只分布在熱帶至亞熱帶區,海水溫度為18-30℃之間的淺海裡,並以23-28℃之間生長最好。除了溫度之外,珊瑚是對環境很敏感的生物。要在堅硬穩固底質的海域中才會有珊瑚的分布,例如:礁塊、大塊礫石、岩石等等的地質。如果珊瑚生長在泥砂或小石子的地方,因為泥沙會翻覆和攪動所以珊瑚無法在砂石上立足,也會因為如此而死亡。所以珊瑚一定要在堅硬底質的海域生存。並且珊瑚最適合生長在清潔而溫暖的海域,若水中有過多的有機物質、懸浮微粒、沉積物等都會影響到珊瑚的生長。若水中有過多的沉積物質,會因為把珊瑚蟲掩埋了,使珊瑚因窒息而死亡;過多的沉積物也會影響光的照射,間接影響珊瑚的成長速率因而影響了珊瑚蟲的附著。且在充足的陽光照射下,共生藻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與珊瑚形成互利共生,但是,陽光射入水中的光度有限,隨著海洋深度逐漸增加,光線強度相對遞減,因此在20、30 公尺的地方光線都很微弱,如果水深再深一點,幾乎都沒有光線了。這使得珊瑚大部分都分布在水深 30 公尺以內的淺海中,只有少數珊瑚可達 80 公尺深的海底。但僅有珊瑚生長未必會形成珊瑚礁,造礁珊瑚累積碳酸鈣的速度要高於破壞的速度,才有機會形成珊瑚礁,定變成我們所知的珊瑚礁生態系。
珊瑚礁生態系具有高生產力、高生物多樣性及豐富的生物量,與陸域環境中的熱帶雨林相似。造礁珊瑚所形成的立體結構,在大空間尺度與微環境中都創造出空間的多樣性,提供許多物種可以棲息的空間,因此魚類與各種無脊椎動物包括:海綿、刺絲胞動物、多毛類、軟體動物、甲殼類與棘皮動物等,成為珊瑚礁區的常見居民,珊瑚多樣的色彩也為珊瑚礁區帶來繽紛的顏色,珊瑚礁居的住民也擁有相似的色彩與多樣的外形,讓珊瑚礁區成為色彩繽紛的世界。但隨著海洋資源開發、海洋污染日益嚴重,珊瑚也面臨存在危機,珊瑚是珊瑚礁生態系的主角,如果牠們死亡了,生活在這個系統內的生物,終究難逃滅絕的路途。
珊瑚礁的滅絕
珊瑚對於環境的變化是相當敏銳的,只要一些些的污染,就會對珊瑚礁造成極大的破壞。因此許多因素會造成珊瑚礁的滅絕,這些因素可分成全球性跟區域性。
全球性
全球性主要的因素是溫室氣體的增加所造成因果:
地球暖化
因溫室效應的關係,地球的平均溫度每年逐漸提升,這也間接的造成全球的海域溫度逐年提升。由於共生藻對於海域溫度的敏銳,使它離去珊瑚,當珊瑚失去共生藻時,也會失去顏色,因此這現象稱為「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時,因失去主要的能量來源,正常的生理運作受到影響,處於虛弱狀態下,此時珊瑚尚未死亡,若短時間內環境恢復或是有別的共生藻再次進入珊瑚體內,珊瑚會再恢復顏色,若白化時間過長,珊瑚則會死亡。但因為海域的溫度逐年提升沒有降低的跡象,造成珊瑚沒有恢復的時間跟環境。
海平面上升
因為地球的暖化,而使冰川的溶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因而使珊瑚無法取得足夠的光線,並延緩珊瑚成長速度或造成白化。
海水酸化
因二氧化碳的的增加,使海水酸化並造成碳酸根離子減少,從工業時代海水從原本8.25的pH值降到8.14。這也使碳酸鈣結構容易溶解,而間接的減少珊瑚礁的成形速度。
地區性
區域性因素大多數是人為並對於珊瑚有直接很大的影響。
觀光
自1991年綠島開放旅遊以來,隨著交通的發達以及綠島的知名度提升使綠島遊客的大量增加。由於機關未妥善規劃遊客管制,遊客會不經意的踩踏珊瑚或捕捉把玩其他動物的情況下,已讓綠島的珊瑚礁生物面臨生存危機。以及遊客所帶來的汙染也間接地破壞珊瑚生態。
汙染
由於人類活動,海洋污染日益嚴重。從沿海區域的地表徑流的水逐漸增加以及都帶與高濃度的化學成分。因為沿海區域的發展,使得樹木的減少而使雨水沒有辦法被吸收直接的就流入海裡。水中鹽度大雨而驟降,或海水太過混濁,共生藻就會離開珊瑚宿主,導致整個珊瑚組織失去色彩、變成透明的,直接且清楚露出白色的鈣質骨骼!並且這些海水會帶與人類所用的化學成份以及其它礦物質而使海水變質。
漁業
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觀光客,當地餐廳不惜以在地新鮮海產作為招徠生意的賣點。於是原本是生態旅遊賣點的珊瑚礁生物,在海產店以賤價一次賣斷,從此一去不回。現在的綠島海底,海水雖然溫暖清澈依舊,珊瑚生長狀況尚可,但是珊瑚礁生態系重要的指標性大型魚類和螺貝類,已經慢慢消失。因為漁民的選擇性的過度捕魚造成了珊瑚生態的不平衡使得珊瑚掠食者過度增長並使珊瑚的減少面入危機。
珊瑚絕症---珊瑚黑病
短短1年的時間在綠島海域蔓延速度增加6倍,專家認為:「如果無法有效控制,綠島珊瑚將在5、6年後絕跡!」
珊瑚黑病是珊瑚遭一種黑皮海綿體繁殖、覆蓋,導致珊瑚礁無法行光合作用而窒息、死亡。
[編輯] 生物的殘缺
2012年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行動4月29日在綠島展開第一站,體檢結果顯示,綠島珊瑚礁覆蓋率皆屬「優良」程度,但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種類及數量非常稀少,且三個調查點皆可發現受到黑棉病感染的珊瑚群體。調查顯示,綠島珊瑚礁活珊瑚覆蓋率除將軍岩10米處較差,僅44%,其餘皆超過50%,依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標準,50%屬於「優良」;另僅有將軍岩5米處紀錄到環境衝擊因此──漁網,屬「低度」衝擊指數。調查過程中能見度皆有15-20米,但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不管是種類或數量都相當稀少,可說是「水清無魚」。珊瑚礁區相當常見的蝶魚,數量僅在2隻/100平方公尺左右,三個潛點都有觀察到硨磲貝,只是個體多半偏小。此外發現棘冠海星數量最多可達3.5隻/100平方公尺,但多是相當小的個體,還不會對此區的珊瑚造成太大威脅。
通常在珊瑚礁中,許多小魚都會成群游動,就像是常在生態影片中看到的那樣。但是在綠島附近的海域,卻沒有發現這個現象。還有,在珊瑚礁中,也會有以小魚為食的大魚,但是看見這個跡象。反而發現礁石上纏繞著漁網和漁線。顯示該區域遭受過嚴重的漁撈,因此魚類數量減少。而沒有大魚的原因,可能是大魚都給撈走了;或是小魚太少,無法吸引大魚過來獵食。不論原因是哪一個,都值得我們擔憂。
台灣應該加速設立海洋保護區,改變大家食用珊瑚礁魚類的習慣,並且推動潛水生態觀光,這樣能保護珊瑚礁,同時又能享受珊瑚礁帶來的經濟利益。
[編輯] 蟹類的破壞
近年來由於棲地的破壞再加上人為採補,使得綠島的陸寄居蟹,甚至是椰子蟹數量愈來愈少,此情況會影響綠島觀光的永續發展,而綠島的後代子孫也將只能在書本上看到這些昔日曾經豐饒的自然資源。相關研究亦指出,綠島目前海洋生態所面臨的危機是因遊客餐飲需求、遊客撿拾行為、車輛輾斃、硬體設施的增加等造成。綠島僅一條主要道路-環島公路,幾乎所有車輛馳騁於此條道路上,常有成群機車隊呼嘯而過的情形發生。每到夏季動物繁殖的高峰,每天均可發現數百隻動物被輾斃在環島公路上,其中包含較常見的蟹類以及島上保育類動物之一-椰子蟹(俗稱八卦),因人為濫捕與遭輾斃的事件發生,使得原來世代以綠島為家的動植物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並瀕臨滅絕。
[編輯] 感想
上google隨意在搜尋欄打上「綠島」兩個字,便可出現一千五百萬餘筆資料,幾乎都附著美麗的風景或海底照片,但這些照片下的美麗現今還存在與否?沒人敢保證。只要談到綠島,大家第一反應是監獄,而後是浮潛,表示綠島不僅是個外表亮麗內在也兼具歷史意義的地方。
由於島上自然美景豐富,觀光客絡繹不絕,但卻缺乏環境保護的公德心,垃圾隨意丟棄、把玩踐踏珊瑚礁、任意捕撈魚類,每個人的一小個舉動對生態都是莫大的破壞,何況是成千上萬人,以往沒人重視這逐漸枯萎的寶貴生態,到了生物真正瀕臨絕種或已經滅絕的今日,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可一切卻已經無法挽回,目前只能盡最大的努力,維持現僅存的美好,並提升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可以欣賞但不能破壞」這真的十分重要,保護不代表不能接觸,而是不能傷害,我們依舊可以浮潛,觀賞奧妙的大自然生態,體驗令人驚嘆的海底世界,但要嚴格限制任何會造成生態受傷的舉動,近在眼前的美麗應該好好珍惜,不需要遠渡重洋即能接觸到如此珍貴的生態,幸運的我們不能親手毀滅,守護綠島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參考資料
http://blog.roodo.com/upupph/archives/9115215.html
http://jhelinor.posterous.com/day-2
http://www.epochtimes.com/b5/8/5/28/n2134094.htm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6/03/2006033115495425.pdf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newscan&id=713
http://www.epochtimes.com/b5/8/5/24/n2129390.htm
http://163.23.82.197/lifetype/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378&blogId=179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ral_reef
http://e-info.org.tw/node/76469
http://proj1.sinica.edu.tw/~tcrs/index.files/marine.htm
http://ecorridor.biodiv.tw/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