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光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1年4月24日 (日) 10:26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98007022 (對話 | 貢獻)
(從古典到中世紀:中世紀早期(476-1000))
←上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2011年4月28日 (四) 17:20) (編輯) (撤銷)
98007022 (對話 | 貢獻)
('''佳句摘錄''')
 
(96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2行: 第2行:
希望能夠藉由了解整個心理學的發展歷史脈絡,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而不單單只是看懂教科書上零散的區塊,希望能夠透過這本"心理學史",結合現下所學成一個完整的心理學。另外,也希望能藉由這次的讀書會,讓成員有更多練習上台報告,培養自己臺風的機會, 希望能夠藉由了解整個心理學的發展歷史脈絡,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而不單單只是看懂教科書上零散的區塊,希望能夠透過這本"心理學史",結合現下所學成一個完整的心理學。另外,也希望能藉由這次的讀書會,讓成員有更多練習上台報告,培養自己臺風的機會,
希冀能藉此學著在講台上,精確地表達自己。 希冀能藉此學著在講台上,精確地表達自己。
 +
 +
 +='''本書介紹'''=
 +此書的重點著重在心理學得主要概念上,了解他們的演變,並對每個歷史時代不同的心理學體系的倡導者進行詳細介紹。
 +
 +
 +='''作者介紹'''=
 +作者 Thomas Hardy Leahey,在1991~1992年間擔任美國心理學會理論和哲學心理學分會主席,向讀者介紹自人類歷史創始起演化而來的各種領先的心理學概念。
 +
='''第一章、心理學、歷史和科學'''= ='''第一章、心理學、歷史和科學'''=
 +解釋
 +-科學解釋的現代解釋起源於牛頓和科學革命。
 +
 +實徵主義
 +-提起人:孔德:「科學的成功證實了它的方法論英當為人類研究的其他形式所採納」。創建了科學哲學。
 +-三項功能:1.描述→密切去觀察自然,尋找有規律的現象和可靠的相關。
 + 2.預測→預測未來
 + 3.控制→對科學而言,這是最終的理性。
 +邏輯實徵主義
 +-亨佩爾 & 奧本海姆
 +-認為解釋就是從科學定律中進行演譯或推導
 +-解釋的鐵律:被解釋的事件不可明確地或隱含包含在解釋的意義。
 +-演繹律模型特徵:將解釋併入預測之中
 +-解釋和預測存在對稱性
 +-把解釋看做邏輯論證:科學家根據一組前提來推斷(因而預測)一個事件。不具有引發任何事件的能力。只能允許我們推斷有可能發生。
 +
 +統一論
 +-科學的目標是去發現最具適用範圍的規律,把一切事件納入一組數量盡可能小的定律中,把一切科學統一在一個關於科學認識的精緻架構之中。
 +
 +因果論
 +-無論預測的規律多麼的可靠有用,仍然不能與自然的規律相提並論
 +-2.我們直覺地接受不引用任何定律的解釋
 +
 +實用主義
 +-一個可以接受的答案的性質將受制於社會的和個體的因素。
 +-解釋的差異取決於被提問時的背景關係,提問者的期望,與那種解釋比較恰當。
 +
 +現實主義
 +‧門得列夫
 +- 原子論者,又可稱為實在論者(realist)。
 +- 他強調「在可以觀察到的事物背後,還存再著一個雖然不可見但卻真實的王國,對此,可以給予科學理論的解釋;可以觀察到的事物被視為對宇宙因果結構的證明。」
 +- 認為科學的目標是「用它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個關於世界真相的故事;接受科學理論意味著相信它是真實的」
 +‧馬赫
 +- 反原子論者,主張實證主義。
 +- 而實徵主義又可分為不可知論者(agnostic)和無神論者(atheitics)。
 +- 他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僅視作需要科學與以解釋的現象,並非真實存在於世界中。
 +- 認為科學的目標是「在於告訴我們可適當解釋經驗現象的理論(覆蓋著現象的定律);接受科學理論意味著僅相信它在實徵上是適當的。」
 +‧ 然而,原子論者與反原子論者這兩種派別對於科學索賦予的意義還是不斷的在爭辯,未有明確結果。
 +
 +理論
 +在此以薩維奇這位學者對科學理論所提出的觀點來做討論,他分為「句法觀點」(syntactic view)、「語義觀點」(semantic view)、「自然觀點」(naturalism)。
 +‧句法觀點
 + - 又稱為「理論的公認觀點」
 + - 孔德和馬赫的「邏輯實證主義」
 + - 他又更加細分句法的用法,而將科學語言分為三種 「觀察的術語」、「理論的術語」、「數學的術語」。
 + - 觀察的術語:直接描述自然環境的特性。
 + - 理論的術語:是一種可描述自然的準定律的語言,它是經由操作型定義 的過程所賦予的。
 + - 數學的術語:一般所使用的專業數學用語。
 +‧ 語義觀點
 + - 奠基於現代邏輯中某些高級技術的發展。
 + - 賦予科學模型重要角色。
 + - 科學理論和他們所要解釋的世界間僅存有的間接關係。
 + - 將理論視為抽象的數學結構,無法適用於真實世界中。
 + - 將理論和理想化模型變為真實世界現象或資料的過程,是十分繁複且需要不斷的進行修正。
 +‧自然觀點:在接下來理性的部份會做更深入的討論。
 +
 +理性
 +古希臘認為人是理性動物,但到了佛洛伊德的時代卻遭受到質疑,然而在持續的爭論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起興起了後設科學(metascience),認為科學是以經驗做為檢驗的制度,而非用哲學來檢驗的架構,因此這一個新的運動稱為「自然主義的科學取向」,將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科學心理學家結合起來。
 +在此分為三個部份來做介紹。
 +‧ 世界觀理論:是以採納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科學探討方式,以獲取科學的世界觀及革命。
 + - 庫恩,這名歷史學家在其書中充分描述科學研究的世界觀方法。首先,他強調科學的社會性質,再者,科學由科學家團體來實踐,並非由一個人單打獨鬥所形成,最後,我們為了解科學的運作,必須知道科學團體及他所有共同的規範,而構成了「正規科學」(normal science)。
 + - 而在科學中,為提供科學家框架的基本假設叫做範型(paradigm),它可分為兩個部份,其一為學科母體(disciplinary matrix),另一個部份為共有範例(shared examplars)。
 + - 學科母體:是一組基本假定通常不被闡述,也不被人所意識,也不受到經驗的檢驗。
 + - 共有範例:可提供研究新問題的一致方法之高水平研究典範
 +‧ 進化的分析:圖爾明這位學者在其書中提到了進化分析的觀點,他將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於科學史中,認為科學是可以經由自然選擇而進化。
 +‧ 主題:是由霍爾頓所提倡,他覺得主題是激勵和指導科學家研究的「後設理論」(metatheoretical)信奉,是一種形而上信奉,而且通常成雙成對的,此外,主題的概念是以內容為基礎,不認為存有永恆的基本科學過程,應是由科學家對世界的本質信仰所塑造而成的。
 +
 +波普爾爵士
 +界限標準
 +實證主義V.S證偽主義
 +相對論V.S占星術
 +科學的理性不在於被證明正確,而在於尋求被證明錯誤。
 +理論不會被單一的起決定作用的實驗所擊敗。
 +理論之間彼此競爭,正如理論和自然競爭一樣。
 +研究程序
 + (圍繞著一種理論建構,準備長期解決一系列問題)
 +
 +拉卡托斯And波普爾
 +
 +勞丹
 +兩種不同理論之間可不可以在同一領域共存?
 +化約~
 + 仍是一種科學理論,不過是一種貶值的理論。 (Ex:氣體動力論、孟德爾基因)
 +取代~
 + 舊理論是錯誤的,被新理論取代。 (Ex:天動說)
 +科學心理學
 +心理學與科學
 +非科學的心理學
 +二元論(肉體、靈魂)
 +大眾心理學(行為科學理論?)~目的論、機能論
 +理由And信念
 +理由與信念的連結是邏輯的,而不是因果關係。
 + (as.論點和論點、事件和事件)
 +自然主義的挑戰
 +現實主義的挑戰
 +自主的挑戰
 +解釋的挑戰
 +
 +理性的解釋And因果的解釋
 +“輝格黨人”歷史
 +現在主義
 +內在論V.s外在論
 +歷史領域的史學和方法論~
 +19AD~20AD(50年代)波林
 +60年代~時代精神的歷史
 +
='''第二章、古典的世界-哲學、科學和心理學的起源'''= ='''第二章、古典的世界-哲學、科學和心理學的起源'''=
-='''第三章、靈性與個人主義-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在談心理學史之前,免不了要先談古代最初的哲學發展,這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中世紀 ===+=='''前哲學'''==
-立憲民主、浪漫主義愛情、個人主義、實驗科學+神話由詩人Homer所著的荷馬史詩中,兩篇著名的文集-《Iliad》和《Odyssey》,包含了人類的行為及前哲學時期希臘的常識心理學。
 +希臘文中並無和「性格(personality)」此詞相對的詞,但有構成人格不同成分的構造名字。首先,存在著靈魂(psyche),指生命的氣息(breath of life),會隨人的死亡而離去。【psychology一詞即源自於此】另一部分是「胸線(thymos)」,為指導啟發行動和情感的動機原則。【情緒(emotion)一詞也表示了行為必然來自動機性情緒反應的觀念】最後,「理性(nous)」指清晰知覺真理的心理感官。《Iliad》中出現一個重要的哲學區分,一種存在於真理或現實(君授之知)與表象(看法)間的不一致。對人類的眼睛和手來說,一張桌子是一個固體,但是物理學家卻說他實際上是由一群微粒組成。心理學中,也存在著不可靠的感官訊息,如何導致我們產生穩定的「現實」圖像的問題,這可說是自省的人類思維所面臨最古老的問題。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為我們記載古希臘的常識心理學和哲學,但常識缺乏自我批判,沒有改善其自身的意圖。
 +=='''柏拉圖之前的哲學'''==
 +==='''蘇格拉底前的哲學家'''===
 +接下來要接著講批判的傳統。人類很難接受對自己思想的批評或批判地反省自己的思想,造成許多思想體系的「封閉」。也就是說,他們不僅不批判自己,反而設法抵禦批判,如支持共產黨的人,常彼此譴責對方背離 Marx 的真理,而予以迫害性的批判。但是有時,批判的體系也有可能導致好的結果,如中國古時候的社會,過去由遵奉統一的孔夫子思想的官史治理,結果是穩定的政治,又穩定的社會造成停滯。中國的科學在官吏的統治下幾乎沒有進步,至於發明火藥和建長城等技術,主要是由工匠而非受教育的官吏完成。但在希臘,古希臘哲學家運用批判取得進步,批判的傳統在希臘早在公元前585年,泰利斯(Thales)的時候就存在了。
 +Thales不把他的思想講述當做一種接受的真理,他反而是他的思維講授為一組有待改進的假說。泰利斯:「這就是我怎樣看待事物-我怎樣相信那些事物是存在的,並試圖改進我的教學。」 批判的態度對哲學和科學都是基本的,但它需要克服理智上的惰性和敵視批判的自然感覺。創建批判傳統是希臘哲學締造者得主要成就。
 +==='''物理學家和自然主義'''===
 +Thales說水為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他稱此單一元素為「始物(physis)」,後來追隨Thales探究宇宙元素的人,被稱為物理學家(physicist)。除了創見批判的傳統外,Thales唾棄宇宙的宗教觀或神靈觀,轉而採納自然主義的觀點,探討事物如何形成的,及它們如何活動。
 +Thales的學生Anaximande接受始物的概念,但批判水是萬物之源的假說,他指出一個普通的元素何能轉變為其他的元素,他認為始物是無限的、不定的,即不是以任何可被認別的元素,而是具許多形式且難界定的某種東西。
 +接著,詩人Xenophanes抨擊希臘宗教,拓展了批判和自然主義的傳統,直接影響Pythagoras。
 +Pythagoras既是數學家又是宗教領袖,他提出「畢氏定理」,還創一個鑽研數字的神秘教派。在心理學方面,他在靈魂與身體間做了一個區分,他認為靈魂可以在沒有身體時存在,甚至覺得身體是囚禁靈魂的腐化之獄,所以Pythagoras教派傾向淨化肉體,以使靈魂獲得真理。Pythagoras深深影響Plato。
 +Plato的認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認為,由於知覺依附在腐化的軀體,所以不可信,靈魂的理信應該覓求純數學的抽象知識。
 +醫生Alcmaeon是第一位得到承認的心理學家,他指出感覺和思維發生在腦中,他試圖用生理學的科學方法解答有關理性的哲學問題,暗示建立心理學的可行性。在後世創建心理學的心理學家,如Wundt、Freud、James皆能發現Alcmaeon的影子。
 + 
 +==='''存在對蛻變'''===
 +在西方思想領域中,一直存在著理智的對立性。存在的倡導者主張,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存在著獨立於人性的永恆的真理和價值,我們應該用這些真理導引我們的生活;而蛻變的倡導者則否認上述真裡或純存在的領域,認為宇宙中只有變化才是永恆的,事物總是"變成"某些東西,而不是純粹"是"什麼東西,即便是道德價值。蛻變的代表人物是Heraclitus,他主張始物是火,他最有名的格言: 「一個人不可能踏入同調河流兩次」,這句話概括了他的哲學,即宇宙中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兩次,Heraclitus還相信變化並非反覆無常,而是合乎規律,他可以使事物處於平衡的均態之中。因此,對於科學和哲學來說,它們能獲得的真理是關於變化的真理,而不是靜態事物和真理。存在的哲學由巴門尼德提及,對他來說,真理和永恆是不變的,他認為變化是種基於我們錯誤的幻覺。又因為他是第一個
 +從直覺而言似乎有理的前提下,做邏輯推論表明觀點的哲學家,所以他可以說是理性主義的創始人。巴門尼德的存在哲學透過其仰慕者,柏拉圖,統治西方思想。直到中世紀,新柏拉圖主義崩毀,蛻變哲學才開始昂首。
 +對巴門尼德的理論最先做出反應的是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他試圖發展一種有關知覺的理論,試圖證明感官是常識的可靠來源。Empedocles指出,物體散發出射出物,這些射出物事其本身感覺方式的獨特摹體,嗅覺即是以此原理運作的。
 +=='''蘇格拉底同時代的人'''==
 +==='''後期的物理學家:原子主義'''===
 +德默克利特延伸恩培多克勒學說,將射出初物命名為"愛多拉(eidola)"。另外,他還提出"享樂主義(hedonism)"
 +==='''詭變派:現代世界的態度'''===
 +哲學的焦點從物理現實的性質轉向人之性質,由詭辨派予以最強有力地表述。偉大的詭辯論者普羅泰戈拉:「萬物的尺度是人,是事物的就是事物,不是事物的就不是事物」,這箴言具兩種解釋意義,
 +狹義是指一個人是其自身體驗的裁判;廣義則用來表示文化的相對主義。
 + 
 +柏拉圖對相對主義的抨擊,衍生了一種強有力的存在哲學(philosophy of being),即古典理性主義(classical rationalism)。
 + 
 +=='''亞里士多德之後的哲學'''==
 + 
 +=='''幸福哲學'''==
 + 
 +傳統上,我們將古希臘時期與後來的希臘時期與羅馬時期劃分開來。希臘時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經歷亞歷山大帝國的盛世與分裂,以及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這都取代了古希臘小型城邦「小國寡民」式的小型世界。大帝國的統一帶來了思想上密集的交流,各地學者、藝術家、天文學家、數學家等,其人或其著述都在當時匯流於亞歷山大城,而這也間接影響哲學家們思考的層面。在這些年間,人們從追求形而上的哲學思想,由於時代的動盪與思想的交會,轉而追求現實的、充滿不定與變化的世界。哲學家們追求著一種有限的幸福,試圖在紛亂的時代中找尋立身安命之處,一個幸福之所。因此在這個追求幸福的時代,便發展出許多相關的哲學思想。
 + 
 +==='''伊比鳩魯學派'''===
 + 
 +伊比鳩魯學派是以伊比鳩魯的學說為基礎,創建於B.C.307。伊比鳩魯對快樂的闡述,在於他強調逃避痛苦遠比積極追求快樂來得更為高遠見地,更加適合。他的這番理論也告訴我們,過於依賴人生的快樂會在快樂喪失時獲得痛苦。
 + 
 +==='''犬儒學派'''===
 + 
 +犬儒學派否定社會與文明的發展與帶來的成果,它也蔑視社會習俗,它認為社會的行為充滿偽善、包括貪婪、忌妒與仇恨。它們覺得人應該回到自然、回到簡樸生活、回到那種不受規範限制的日子。犬儒學者相信,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建立在稍縱即逝的外部環境的優勢。每人都可以獲得幸福,而且一旦擁有,就絕對不會再失去。人不須擔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擔心別人的痛苦。
 + 
 +==='''懷疑主義'''===
 + 
 +懷疑主義是一個與追求幸福相關但卻更為理智的運動,由愛利斯的皮浪所創立。懷疑主義者如柏拉圖一樣,懷疑感官知覺,但他們卻也不相信柏拉圖的形式世界。他們堅持認為,人們可以在經驗的基礎上推得一般的結論,但是新的經驗是可以推翻舊有錯誤的結論。他們相信,受到責難是一件痛苦的經驗,所以他們主張人們不應該接受一般的結論,以此避免錯誤帶來的經驗。
 + 
 + 
 +==='''斯多葛學派'''===
 + 
 +又稱禁慾主義、理性主義。斯多葛主義的創始人是塞浦路斯基底恩的芝諾。它們主張在哲學上安靜地、毫無抱怨地接受不幸,因為它們相信宇宙是理性且善良的,將宇宙比作任何事物中都可以見到的一種有生命的半神性的存在。它們覺得,一個人無論發生什麼事,必然是注定的,是宇宙的旨意。因此它們覺得,幸福在於使自己一個人的理性與宇宙的理性協調一致,把認命視為一個更大的、神性的理性整體之一部分。
 + 
 +==='''新柏拉圖主義'''===
 + 
 +新柏拉圖主義是最有影響力的幸福哲學,其知名的發言人是埃及的希臘人普羅提諾。他充分地發展此主義的神祕方面,幾乎將其從哲學轉為宗教。它們主張,宇宙為一種層級(hierarchy),處於最高層次的是不可知的上帝,稱之為太一(the One)。太一是不可描述、超驗的。太一源溢(emanate)出一個可知的上帝,稱為理智(Intelligence),它統治著柏拉圖的理智王國。再由理智源溢出其他的創造物,直到我們人類。普羅提諾觀心的是如何導引其追隨者無視肉體的誘惑,轉向追求形式王國的真、善、美世界。
 + 
 +=='''早期的基督教哲學'''==
 + 
 +對於早期的基督教徒而言,如何處理希臘時期的眾多哲學思想是一大難題。此時出現兩種觀點,一種是保留過去這些哲學觀點中與基督教觀點相似的要素,這以聖安布羅斯為代表;另一種則是摒棄古典哲學,視其為異教,這以聖耶羅默為代表。結果,前者的觀點逐漸佔上風。歷史上保留派的最偉大代表人物是聖奧古斯丁,他是第一個將斯多葛主義、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信仰結合起來的基督教哲學家。四世紀時,基督教是一種簡單的信仰,它缺乏可以使之長久維持下去的哲學。但在聖奧古斯丁將信仰結合了嚴謹的古典哲學概念之後,為基督教世界觀建構強大的基礎,這使其可以長期統治中古歐洲世界觀直至十三世紀。
 + 
 +=第三章、靈性與個人主義-中世紀和文藝復興=
 +中世紀:
 + 
 +中世紀是形成我們現代世界的熔爐。此時期標誌著立憲民主、浪漫主義愛情、個人主義和實驗科學的開始
 + 
 + 
 +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 === 
1.第一個自我意識的近代時期 1.第一個自我意識的近代時期
-2.學習和學問脫離教會的限制(人性本質和需要非上帝本質和需要)+2.學習和學問脫離教會的限制(涉及人性本質和需要而非上帝本質和需要)
 + 
 + 
== 從古典到中世紀:中世紀早期(476-1000) == == 從古典到中世紀:中世紀早期(476-1000) ==
-=== 中世紀的背景 ===+=== 中世紀的背景《社會的性質》 ===
 + 
 +==== 中世紀早期 ====
 +雖然傳統上把古典文明的終結日定為公元476年,但是關於中世紀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卻始於第三世紀末和第四世紀的羅馬帝國時期。
 + 
 +●經濟衰退,小農逐漸成為農奴,地方自治導向封建主義
 + 
 +●易貨經濟→貨幣經濟(自由)
 + 
 +●交通中斷、人口下降
 + 
 +●中世紀早期=黑暗時代 ( Dark Ages )
 + 
 +●雖然創造性思想衰落,但是理智的發展時期仍然存在
 + 最為顯著的是「查理曼大地的卡羅林王朝—文藝復興」
 + (非15-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
 + 
 +●技術進步時期(重型耕犁、近代馬具)
 + 
 +==== 中世紀盛期 ====
 + 
 +●經濟和人口又開始增長
 + 
 +●是個創造時期
 + 
 +●羅馬式、哥德式教堂被建設起
 + 
 +●現代政治形式正在發展(英國)
 + 
 +●浪漫主義愛情的概念和對個性的興趣正在發展
 + 
 +●(公元1277-1350)民族主義興起(初生國家之間戰爭、教會教條主義嚴重)
 + 
 +●(公元1348-1350)黑死病(Black Death)→ 1/3西歐人死亡→黑爾稱「封閉的歐洲」
 + 
 + 
 +=== 中世紀的背景《中世紀的精神之形態》 ===
 + 
 +●哲學在基督教信仰的背景下被加以探討和實行。
 + 
 +●中世紀的人性
 + 
 +擺脫痛苦和混亂→透過內省認識上天和靈魂
 + 
 +●中世紀的人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找到了象徵
 + 
 +新柏拉圖主義→
 +一切事物都是上帝這一無形世界的象徵
 + 
 +●思想家把心靈或世界看作是認識不可見上蒼的線索
 + 
 +●中世紀追求一切知識的整體綜合(知識+傳統+信仰)
 + 
 +●中世紀後期信仰的思想與理性觀察的思想被劃分→科學與哲學從神學中獨立
 + 
 +●中世紀的心靈到處都有階級
 + 
 +●擁有文化被認為是維護教會(有文化的人→牧師)
 + 
 +●中世紀後期革命性發展→聖經被翻譯
 + 
 +●十二世紀文藝復興教堂附設學校→大學(有思想家)
 + 
 +●猶太教徒和回教徒保存和翻譯了希臘哲學家的著作豐富了歐洲基督教世界的知識
 + 
 +●回教思想家也對數學和科學有貢獻
 + 
 +●猶太教和回教中間保守者發現自由探討哲學過於危險,以致不能揭示能夠容忍的真理
 + 
 + 
 +=== 回教官能心理學 ===
 + 
 +「'''官能心理學(Faculty Psychology)''' 」:
 +心理學上古老的觀念,起於西方古老的希臘,盛行於十八世紀,直到現代,仍可發現此一古老觀念留傳下來的影響。按官能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人類的心係由許多官能所組成,諸如意識、感情、知覺、想像、記憶、推理、意詩、注意等,均屬人心中的重要官能。各種官能本來是分立的,如經訓練,數種官能彼此配合即產生各種心理活動。此一觀念被教育家所利用,EX.以幾何訓練人思考推理,以拉丁文訓練人的記憶…等
 + 
 +----
 +●認識自身靈魂的人,認識其造物主
 + 
 +●內省心理學→哲學家為認識上帝而內窺自己靈魂
 + 
 +●自然主義官能心理學源於新柏拉圖主義並取代之
 +(結合亞里士多德的心理學和晚期羅馬及回教的醫學)
 + 
 +●內部心智(inward wits)或內在感官被認為是存在鏈(chain of being)上軀體與靈魂之間的轉運點
 + 
 +●亞里士多德曾提出三種官能:共同感官、想像、記憶
 + 
 +●伊本‧西那提出一種規範化,具有七種官能的表列→新柏拉圖主義的層級,從感官到神性理智的官能(以下)
 + 
 +[[Image:伊本●西那的官能心理學.jpg]]
 + 
 +《植物性靈魂vegetative soul》:植物性靈魂掌管著一切有生命物體的繁殖、成長和滋養。
 + 
 +《易感性靈魂sensitive soul》:
 + 
 +外部感官包含外在或肉體的感官(最低水平)
 + 
 +內在感官或心理官能,它們處在我們的動物性質與天使性質之間的邊界上。
 +
 +*共同感覺:接受、聯合及意識由感官知覺到外在事物的不同品質。
 +
 +*保留的想像:保留在心靈中,以供進一步思考或以後的回憶。
 +
 +*綜合的動物想像&綜合的人類想像:負責主動地、創造性地運用心理意象,因為他們透過保留的想像把保留的意象聯繫在一起。
 +
 +*估計:它是一種對外在客體的意象,進行判斷的自然本能。
 +
 +*記憶:貯存著估計的直覺。這些直覺不是易感覺的客體特性
 +
 +*回憶:是繼後回想這些直覺的能力。
 + 
 +《理性靈魂》:
 + 
 +●低級的實踐理智涉及日常事務。它調節身體的運作,維持良好的行為,保護沉思理智。
 + 
 +●沉思理智的實現是從特殊的感覺經驗中抽象出來的一般概念。
 + 
 +●亞里士多德:主動理智vs.被動理智
 + 
 +人類靈魂的沉思理智是完全被動的,蘊含著知識的潛
 +力,它是透過主動理智或「動因理智」實現的。
 + 
 +●一個獨立的動因理智學說是非基督教的,透過回教哲學家帶入歐洲,結束中世紀盛期的理智危機
 + 
 + 
 +== 中世紀文明時期:中世紀盛期(1000-1300) ==
 + 
 +=== 大眾文化 ===
 +中世紀背景下的「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不是指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而是在受過教育的神職社會和世俗社會哩,皆存在的一種大眾的本土文學和一套常識觀念,被認為是一種有限的「大眾文化」。
 + 
 + 
 +=== 大眾文化《婦女、性和浪漫之情》 ===
 + 
 +●基督教早期→婦女完全參與宗教
 + 
 +●中世紀基督教並沒有創造厭女癥(misgyny),但而後隨著吸收古典文化的同時,也吸收羅馬時代的厭女症和柏拉圖式的對肉慾快樂的厭惡。
 + 
 +●歐洲反女性主義(antifeminist)→羅馬時代→亞里士多德
 + 
 +●亞里士多德曾認為女嬰蒙受一種生來的缺陷→
 + 
 +基督教:
 + 
 +婦女←→犯罪和誘惑之基礎的性慾
 + 
 +普通婦女(處女&母親)←→精神分裂症
 + 
 +●中世紀的基督教把性的一切形式看作是罪大惡絕。
 + 
 + 
 +●純潔的聖母瑪利亞v.s妖媚的夏娃→兩極化態度
 +●反應:
 +1.積極參加異教徒運動〈擁有權力〉
 +
 +2.浪漫之情問世〈歌頌異教愛神-維納斯〉
 +●愛情:形成一切持久的兩性關係的基礎
 + 
 +●浪漫之情〈以個人感情關係而非指定的地位為基礎的〉→削弱中世紀社會社團的基礎
 + 
 +== 個性的成長 ==
 + 
 + 
 +●中世紀欠缺個體概念
 + 
 +→此欠缺是新柏拉圖主義「時代精神」〈Zeitgeist〉:每個人的理性心靈只是一種本質〈人性〉,而非具有
 + 
 +獨特特性
 + 
 +●19世紀,對個別差異有系統的興趣
 +
 +→倫理學:一種行動無所謂對錯;對或錯的東西是行動背後的意圖〈阿爾貝拉〉
 + 
 +
 +→秘密主義:強調禮拜者對上帝的個人關係,最終達到個體自身與上帝之間一種私密的直接交流
 + 
 +== 基督教的官能心理學 ==
 + 
 +※聖鮑拉文多拉〈保守-柏拉圖&奧古斯丁學派〉
 + 
 +●靈魂和軀體的二元論之柏拉圖觀點
 + 
 +●靈魂:
 +
 +→與軀體聯合起來,靈魂具有外部世界的知識〈透過對個別物體的經驗進行抽象化來建立概念〉
 +
 +→知識泉源-內省〈introspection〉,就可以發現照耀在靈魂上的上帝意象
 + 
 +●區分了四種精神官能:植物性官能、易感性官能、理智、意志。
 + 
 + 
 +※阿奎那〈調和自然主義&教會的教導〉
 + 
 +●理性只能認識世界而不是上帝。上帝只有透過他在世界的工作進行推斷,才能被認識
 + 
 +●後者將其關於理性與信仰的區分推為合乎邏輯的結論→衝破神學,誕生科學。
 + 
 +●提煉和擴展心靈圖解,大多數新觀點是自我解釋〈self-explanatory〉
 + 
 +●估計官能v.s慾望官能〈阿奎那有兩種估計〉
 +
 +→固有的估計〈estimation proper〉,為動物所特有,且不受意志控制。
 +
 +→思慮〈cogitava〉,受理性控制,只在人類才能找到
 + 
 +●採取經驗主義〈consistent empiricism〉,如果沒有內在的觀念,人類心靈所能具有的直接認識,
 +
 +僅僅是那些曾經在各種感官中存在的東西
 + 
 +== 中世紀後期、文藝復興和基督教改革運動〈1300~1600〉 ==
 + 
 +==中世紀綜合的解體 ==
 + 
 +●14世紀,經濟蕭條&黑死病
 +→人民憤世嫉俗、悲觀失望
 +而開始認為人類不能以統一的術語找到對世界的全面解釋,且人們開始承認人的理性是有侷限性的
 + 
 +== 經驗主義的復興 ==
 + 
 +●奧卡姆恢復經驗主義〈知識的檢驗取決於直觀的認知〉
 + 
 +●宣稱知識始於直觀認知〈intuitive cognition〉
 +
 +→對世界上的某事物直接的、可靠的了解。理智不限於僅認識抽象的意象,首先認識的是事物及其特性。還產生
 +有關真理和謬誤的知識
 + 
 +
 +→發展到普遍概念的抽象認知〈abstractive cognition〉
 + 
 +●靈魂沒有意志或理智的官能〈官能是某種心理活動的名稱〉
 + 
 +●意志:用意志活動來描述靈魂
 + 
 +●理智:用思維活動描述靈魂
 + 
 +●心靈觀:概念是習得的習慣,觀念來自經驗;習慣是心理概念而非軀體反應。
 + 
 +●心靈是依賴於軀體並會死亡的實體,不朽靈魂的知識僅來自信仰→削弱神學,助於科學形成
 + 
 +== 分析和理性的侷限性 ==
 + 
 + 
 +●奧卡姆時代之後,哲學家必須證明如何在不涉及上帝或形式的前提下來區分知識&意見
 + 
 +●透過區分理性和信仰,將人類的認識限於今世而非來世→奧卡姆摧毀了神學
 + 
 +●尼古拉:
 + 
 +知識是以經驗為根據的,而最好的知識是與經驗保持最近的知識;拒絕藉由神的干預而使人們維持錯覺的可能性,且將知識建立在任何顯現的事物都是真實的
 + 
 +== 近代科學的中世紀基礎 ==
 + 
 +●科學知識取代宗教成為一切知識的典範
 + 
 +→唯科學主義〈scientism〉
 +
 +→研究現象而非神之心靈
 +
 +→科學革命重建人類對自我和世界的形象
 + 
 +== 文藝復興和基督教改革運動 ==
 + 
 +*由文藝復興倡導
 + 
 + 1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期
 + 
 + 2愚昧和迷信的中世紀
 + 
 + 3自己的時代
 + 
 +*傳統的起點是1453年
 + 
 +*裴特雷奇→第一位文藝復興人物
 + 
 +*廣泛的價值變化
 + 
 + →人本主義(humanism)
 + 
 +*文藝復興意圖理解思想以及思想的歷史背景
 + 
 +*人本主義者
 + 
 + →探求人的真理而非神的真理
 + 
 +*詭辯論者
 + 
 + →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 
 +*柏拉圖主義
 + 
 +*文藝復興後期 
 + 
 + →機械觀-將人身視為一部機械的傾向
 + 
 + →自然哲學-經由對自然而不是對上帝的興趣,指出了科學革命的道路
 + 
 + →經驗主義科學-科學主義應該是完全歸納的
 + 
 +*1517年基督教改革運動正式開始
 + 
 + →暗中損害了文藝復興的人本主義
 + 
 +== 文藝復興的終結 ==
 + 
 +*歐洲歷史中精神上最紛擾的年代
 + 
 +*十六世紀晚期
 + 
 + →質疑和懷疑主義(skepticism)
 + 
 +*蒙田
 + 
 + 從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思想家所給予的特殊地位上把人推翻
 + 
 +== 小結:關於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看法 ==
 + 
 +*完成古典文化固有的
 + 
 +*釋義學(hermeneutics)
 + 
 + →不是透過實驗而是透過細心觀察,以便找出相似和聯繫之處
 + 
 +*新柏拉圖主義的人類概念
 + 
 +*西元1600年
 + 
 + →吉爾伯特《論磁體》
 + 
 +='''心得感想'''=
 + 
 +組員 林莉蓁:讀書會第一次的開始,我們主要是要上台向各個組員說明及分享自己所看的內容,心情真的很緊張也有點小壓力,在看完大家整體的報告後,仔細思考後覺得自己要的表現仍需加強,不過,因透過這樣報告的過程中可以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哪裡,也學習到不同組員在報告時的優點,讓自己能夠朝著改進的方向前進,此外,也希望之後再討論時能越加進步。
 + 
 +組員 楊青如: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坦白說,沒有很清楚讀書會的形式,所以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但是,在分工合作的團體結構下,使得我們能鉅細靡遺的去了解各個章節的心理學史之理論與脈絡,收穫不少。不過,由於前半部的內容尚未進入心理學史的核心,所以感到有些不容易理解。事實上,讀書會以這樣教學相長的方式進行,我個人非常的喜歡,不僅汲取別人的優點,又可以達到自我成長、充實的效果,可謂一舉數得啊!
 + 
 +組員 何仲薇:雖然書本的內容不是很好懂,在準備的時候也會有一點壓力,但是從報告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因為要把自己的部分弄懂說給人家聽,也可以從其他組員的報告中聽到一些平常不會聽到的想法,除了對書本上的知識有更多的了解外,大家也練習了報告的台風,收穫真不少,希望在之後的讀書會討論中,大家的想法能越來越多元,一次比一次進步!
 + 
 +組員 陳嘉惠:從以前就很想參加一次讀書會看看,相信著讀書會是個互相交換資訊的平台。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拿到所分配的部份時,心中一直想著,這本書的內容真的是太超乎我所能理解的部分了。而令我有比較深的印象~就是基督教歧視女性的觀點,為甚麼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都會有男性之外的人都不是人的觀念。另外,藉由這次的讀書會,也使得我可以觀察別人的報告方式來檢視自己的簡報技巧要如何精進。
 + 
 +組員 徐沛瑄:之前對於讀書會就頗有興趣,想說是大家一起看書一起討論一起分享心得,而我們第一次的讀書會,亦是如此。書本的內容頗為哲學性,對於現在的我們或許難以理解,但是藉由組員們的報告和解釋,從不懂到摸到一點邊了,其中的刻苦總算是有些了解了。對於自己的上台報告,我覺得表現欠佳,無法很好的臨機應變講出讓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例子,對於自己要報告的東西也是似懂非懂,我期許下次會更好。
 + 
 +組員 吳致廷: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的團體,感覺很新鮮。這次的讀書會主要是來閱讀心理學史,透過這個讀書會的討論,我們可以初窺心理學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從古希臘時期的古典哲學到現今的實驗科學,這之間的變化之輪廓。但也因為有很大相關是牽涉到哲學思考的部分,因此對於不是哲學本科的我們而言,在閱讀上頗為吃力。但也許可以透過這個閱讀題生我們對哲學概念的認識與促進我們思考平時不會思考到的事情,這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 
 +組員 陳鈺娟:上學期就有想過要參加讀書會,但是當時已經過了報名時間只好作罷,很開心這學期有機會能參加讀書會。這次閱讀的主題偏向哲學的部份,在準備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困難,因為對我而言文章有些地方似乎太艱深了,也因此在準備的時候有些擔心,也怕自己表現的不如預期。這次的表現雖然不盡理想,不過希望藉著這次的經驗,能讓自己在下次甚至是下下次都能更加的進步。
 + 
 +組員 邱伊平:可能是第一次辦和參加吧~完全沒有頭緒該怎麼開始。雖然選的書後來發現有點難懂,但在準備的過程中,我還是有學到很多東西,也因為要報告給大家聽,所以還是絞盡腦汁、一看再看,也因為如此,從中看到了不同的面向、角度和想法,也因為要報告,所以會更深入的去思考,即便沒有全盤了解,過程中也有了很深的體會。也是第一次籌措這種計劃,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事後和事前的準備也都有點繁雜,但藉此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在這個過程中,學著和組內的人溝通、區別事情和人,學著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標準一昧的套在別人身上。
 + 
 +組員 林玟萱:第一次參加讀書會,對於主題在開始之前就覺得很有趣。不同以用課本客觀的方式,而是透過哲學的眼睛看心理學使的緣起經過的整體歷程。在研讀的時候總會感到哲學和科學互相給予的衝擊,更能激勵我用不同以往過去的思考方式去想所有的問題。但是畢竟哲學的東西需要長時間的內在消化,因此這次的讀書會不論是自己在與同學分享或是聽讀書會的成員們報告,多少還是有一些不大能夠理解的地方。這次為第一次讀書會正式開跑,有許多流程和計畫都實施之後才看到問題所在,日後需要與讀書會的其他成員討論改進和追求更近一步的表現。
 + 
 +='''佳句摘錄'''=
 +第一章
 + 
 +科學的理性不在於被證明正確,而在於尋求被證明錯誤。
 +在科學領域,正如在其他生活領域一樣,對一個人來說似乎特別理性的東西,對另一個人來說卻是荒謬的。
 + 
 + 
 +第二章
 + 
 +普羅泰戈拉:「萬物的尺度是人」
 + 
 + 
 +第三章
 + 
 +*「認識自身靈魂的人,認識其造物主。」--純潔的回教兄弟的格言
 + 
 +*「心靈之外沒有令人欽佩的事物」-- 塞涅卡(Seneca)
 + 
 +*杜巴爾塔斯:《人的工作日》
 + 
 +「世界是一本對開的書,用大寫字母印著上帝的一切偉大著作:
 + 
 +每一創造物占一頁,每一創造物都在扮演一個良好的角色,沒有任何缺陷。」
 +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 
 +「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作品,在理性上如此高貴,在才能上多麼無限,在形式和運動上既快又美,
 + 
 +在行為上如同一位天使,在理解上又似一位神仙;世界之精華,動物之典範。」
 + 
 +='''問題討論'''=
 +此書作者認為中國古時封閉崇尚儒家的社會,無法有科技的新突破,然而以前上歷史課,我所學到的是宋代也是儒學的巔峰,然而那時不也是有很多新發明嗎?所以我覺得這觀點可能有個人看法的偏誤。
-==== 社會的性質 ====+組員 吳致廷:我就本問題來討論,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就問題的第一句話,崇尚儒家社會無法有新科技的突破,我覺得是有正相關。儒家文化的治理下,國家制度統一,仁義禮規範著人們的思考與行為,除去外力的影響,這樣的國家基本上較可以長治久安。科技的發展來自於人性,當有慾望或障礙阻擋了人類前進的本能,自然就會發展出新的思維想法來克服,科技的發展即是如此。一個長治久安的國家,若沒有背景時代的大動盪(天災人禍等),科技發展的速度可能就容易緩慢下來。當然,科技發展與文化也息息相關,而這便是接下來我想討論的地方。回到本問題討論,這個問題所問的要點是在問宋代是儒家思想的巔峰之時,但為何科技發展也是顛峰之時?若按剛才我認為的想法,這便是矛盾的,但事實不然。我接下來就文化面、環境面來試著簡單說明。我們知道宋代乃為理學思想之大成,程朱理學的出現代表儒家思想更進一步的發展。宋儒學的思想當中,其實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思想。批判懷疑之風、格物致知之法和經世致用之學雖然沒有促使近代科學的誕生,但是對宋代科技的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周遠全、趙世慶,2010)。再從傳統儒家思想與科技之關連來看,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夠包容科技,是由於儒家的最終目的在於「求道、為學、致用」,而這一切又都必須通過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才能實現。當然我們不能忽視儒家文化可能對古代科技發展的負影響之可能性,但從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狀況看,儒家文化對於古代科學的積極影響應該是佔主導地位的。然後就環境面來看,宋代內部安定而少有內亂,對經濟面與文化面都有正向且有力的幫助。政策安定,商業發達,農業遂之興盛(專業化、商業化)。人民一但富足,對於許多民生行業(如手工業、建築業等)與海外貿易的發展便有極大的推力,這也間接造成科技的發展,如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等發明。在宋代末期,國內政局動盪不安,有黨派之爭,戰和之歧見。對外又有遼、金、西夏、至蒙古等對宋朝虎視眈眈的國家。在如此內憂外患不斷的情形下,科技的發展變轉換至另一個方向:軍事用途。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也就應運而生。總而言之,我覺得宋代科技的發達並不能忽視宋儒學所帶來的影響,但不論是正面或負面,儒家文化也不是唯一的影響。我們還得須要從整體的環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來討論會比較恰當而較具全面性。以上是我的看法,大家可以來討論。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編輯] 閱讀動機

希望能夠藉由了解整個心理學的發展歷史脈絡,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而不單單只是看懂教科書上零散的區塊,希望能夠透過這本"心理學史",結合現下所學成一個完整的心理學。另外,也希望能藉由這次的讀書會,讓成員有更多練習上台報告,培養自己臺風的機會, 希冀能藉此學著在講台上,精確地表達自己。


[編輯] 本書介紹

此書的重點著重在心理學得主要概念上,了解他們的演變,並對每個歷史時代不同的心理學體系的倡導者進行詳細介紹。


[編輯] 作者介紹

作者 Thomas Hardy Leahey,在1991~1992年間擔任美國心理學會理論和哲學心理學分會主席,向讀者介紹自人類歷史創始起演化而來的各種領先的心理學概念。

[編輯] 第一章、心理學、歷史和科學

解釋 -科學解釋的現代解釋起源於牛頓和科學革命。

實徵主義 -提起人:孔德:「科學的成功證實了它的方法論英當為人類研究的其他形式所採納」。創建了科學哲學。 -三項功能:1.描述→密切去觀察自然,尋找有規律的現象和可靠的相關。

        2.預測→預測未來
        3.控制→對科學而言,這是最終的理性。

邏輯實徵主義 -亨佩爾 & 奧本海姆 -認為解釋就是從科學定律中進行演譯或推導 -解釋的鐵律:被解釋的事件不可明確地或隱含包含在解釋的意義。 -演繹律模型特徵:將解釋併入預測之中 -解釋和預測存在對稱性 -把解釋看做邏輯論證:科學家根據一組前提來推斷(因而預測)一個事件。不具有引發任何事件的能力。只能允許我們推斷有可能發生。

統一論 -科學的目標是去發現最具適用範圍的規律,把一切事件納入一組數量盡可能小的定律中,把一切科學統一在一個關於科學認識的精緻架構之中。

因果論 -無論預測的規律多麼的可靠有用,仍然不能與自然的規律相提並論 -2.我們直覺地接受不引用任何定律的解釋

實用主義 -一個可以接受的答案的性質將受制於社會的和個體的因素。 -解釋的差異取決於被提問時的背景關係,提問者的期望,與那種解釋比較恰當。

現實主義 ‧門得列夫 - 原子論者,又可稱為實在論者(realist)。 - 他強調「在可以觀察到的事物背後,還存再著一個雖然不可見但卻真實的王國,對此,可以給予科學理論的解釋;可以觀察到的事物被視為對宇宙因果結構的證明。」 - 認為科學的目標是「用它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個關於世界真相的故事;接受科學理論意味著相信它是真實的」 ‧馬赫 - 反原子論者,主張實證主義。 - 而實徵主義又可分為不可知論者(agnostic)和無神論者(atheitics)。 - 他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僅視作需要科學與以解釋的現象,並非真實存在於世界中。 - 認為科學的目標是「在於告訴我們可適當解釋經驗現象的理論(覆蓋著現象的定律);接受科學理論意味著僅相信它在實徵上是適當的。」 ‧ 然而,原子論者與反原子論者這兩種派別對於科學索賦予的意義還是不斷的在爭辯,未有明確結果。

理論 在此以薩維奇這位學者對科學理論所提出的觀點來做討論,他分為「句法觀點」(syntactic view)、「語義觀點」(semantic view)、「自然觀點」(naturalism)。 ‧句法觀點

 - 又稱為「理論的公認觀點」
 - 孔德和馬赫的「邏輯實證主義」
 - 他又更加細分句法的用法,而將科學語言分為三種 「觀察的術語」、「理論的術語」、「數學的術語」。
    - 觀察的術語:直接描述自然環境的特性。
    - 理論的術語:是一種可描述自然的準定律的語言,它是經由操作型定義 的過程所賦予的。
    - 數學的術語:一般所使用的專業數學用語。

‧ 語義觀點

 - 奠基於現代邏輯中某些高級技術的發展。
 - 賦予科學模型重要角色。
 - 科學理論和他們所要解釋的世界間僅存有的間接關係。
 - 將理論視為抽象的數學結構,無法適用於真實世界中。
 - 將理論和理想化模型變為真實世界現象或資料的過程,是十分繁複且需要不斷的進行修正。

‧自然觀點:在接下來理性的部份會做更深入的討論。

理性 古希臘認為人是理性動物,但到了佛洛伊德的時代卻遭受到質疑,然而在持續的爭論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起興起了後設科學(metascience),認為科學是以經驗做為檢驗的制度,而非用哲學來檢驗的架構,因此這一個新的運動稱為「自然主義的科學取向」,將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科學心理學家結合起來。 在此分為三個部份來做介紹。 ‧ 世界觀理論:是以採納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科學探討方式,以獲取科學的世界觀及革命。

  - 庫恩,這名歷史學家在其書中充分描述科學研究的世界觀方法。首先,他強調科學的社會性質,再者,科學由科學家團體來實踐,並非由一個人單打獨鬥所形成,最後,我們為了解科學的運作,必須知道科學團體及他所有共同的規範,而構成了「正規科學」(normal science)。
  - 而在科學中,為提供科學家框架的基本假設叫做範型(paradigm),它可分為兩個部份,其一為學科母體(disciplinary matrix),另一個部份為共有範例(shared examplars)。
    - 學科母體:是一組基本假定通常不被闡述,也不被人所意識,也不受到經驗的檢驗。
    - 共有範例:可提供研究新問題的一致方法之高水平研究典範

‧ 進化的分析:圖爾明這位學者在其書中提到了進化分析的觀點,他將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於科學史中,認為科學是可以經由自然選擇而進化。 ‧ 主題:是由霍爾頓所提倡,他覺得主題是激勵和指導科學家研究的「後設理論」(metatheoretical)信奉,是一種形而上信奉,而且通常成雙成對的,此外,主題的概念是以內容為基礎,不認為存有永恆的基本科學過程,應是由科學家對世界的本質信仰所塑造而成的。

波普爾爵士 界限標準 實證主義V.S證偽主義 相對論V.S占星術 科學的理性不在於被證明正確,而在於尋求被證明錯誤。 理論不會被單一的起決定作用的實驗所擊敗。 理論之間彼此競爭,正如理論和自然競爭一樣。 研究程序

  (圍繞著一種理論建構,準備長期解決一系列問題)

拉卡托斯And波普爾

勞丹 兩種不同理論之間可不可以在同一領域共存? 化約~

   仍是一種科學理論,不過是一種貶值的理論。 (Ex:氣體動力論、孟德爾基因)

取代~

   舊理論是錯誤的,被新理論取代。 (Ex:天動說)

科學心理學 心理學與科學 非科學的心理學 二元論(肉體、靈魂) 大眾心理學(行為科學理論?)~目的論、機能論 理由And信念 理由與信念的連結是邏輯的,而不是因果關係。

   (as.論點和論點、事件和事件)

自然主義的挑戰 現實主義的挑戰 自主的挑戰 解釋的挑戰

理性的解釋And因果的解釋 “輝格黨人”歷史 現在主義 內在論V.s外在論 歷史領域的史學和方法論~ 19AD~20AD(50年代)波林 60年代~時代精神的歷史

[編輯] 第二章、古典的世界-哲學、科學和心理學的起源

在談心理學史之前,免不了要先談古代最初的哲學發展,這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編輯] 前哲學

神話由詩人Homer所著的荷馬史詩中,兩篇著名的文集-《Iliad》和《Odyssey》,包含了人類的行為及前哲學時期希臘的常識心理學。 希臘文中並無和「性格(personality)」此詞相對的詞,但有構成人格不同成分的構造名字。首先,存在著靈魂(psyche),指生命的氣息(breath of life),會隨人的死亡而離去。【psychology一詞即源自於此】另一部分是「胸線(thymos)」,為指導啟發行動和情感的動機原則。【情緒(emotion)一詞也表示了行為必然來自動機性情緒反應的觀念】最後,「理性(nous)」指清晰知覺真理的心理感官。《Iliad》中出現一個重要的哲學區分,一種存在於真理或現實(君授之知)與表象(看法)間的不一致。對人類的眼睛和手來說,一張桌子是一個固體,但是物理學家卻說他實際上是由一群微粒組成。心理學中,也存在著不可靠的感官訊息,如何導致我們產生穩定的「現實」圖像的問題,這可說是自省的人類思維所面臨最古老的問題。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為我們記載古希臘的常識心理學和哲學,但常識缺乏自我批判,沒有改善其自身的意圖。

[編輯] 柏拉圖之前的哲學

[編輯] 蘇格拉底前的哲學家

接下來要接著講批判的傳統。人類很難接受對自己思想的批評或批判地反省自己的思想,造成許多思想體系的「封閉」。也就是說,他們不僅不批判自己,反而設法抵禦批判,如支持共產黨的人,常彼此譴責對方背離 Marx 的真理,而予以迫害性的批判。但是有時,批判的體系也有可能導致好的結果,如中國古時候的社會,過去由遵奉統一的孔夫子思想的官史治理,結果是穩定的政治,又穩定的社會造成停滯。中國的科學在官吏的統治下幾乎沒有進步,至於發明火藥和建長城等技術,主要是由工匠而非受教育的官吏完成。但在希臘,古希臘哲學家運用批判取得進步,批判的傳統在希臘早在公元前585年,泰利斯(Thales)的時候就存在了。 Thales不把他的思想講述當做一種接受的真理,他反而是他的思維講授為一組有待改進的假說。泰利斯:「這就是我怎樣看待事物-我怎樣相信那些事物是存在的,並試圖改進我的教學。」 批判的態度對哲學和科學都是基本的,但它需要克服理智上的惰性和敵視批判的自然感覺。創建批判傳統是希臘哲學締造者得主要成就。

[編輯] 物理學家和自然主義

Thales說水為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他稱此單一元素為「始物(physis)」,後來追隨Thales探究宇宙元素的人,被稱為物理學家(physicist)。除了創見批判的傳統外,Thales唾棄宇宙的宗教觀或神靈觀,轉而採納自然主義的觀點,探討事物如何形成的,及它們如何活動。 Thales的學生Anaximande接受始物的概念,但批判水是萬物之源的假說,他指出一個普通的元素何能轉變為其他的元素,他認為始物是無限的、不定的,即不是以任何可被認別的元素,而是具許多形式且難界定的某種東西。 接著,詩人Xenophanes抨擊希臘宗教,拓展了批判和自然主義的傳統,直接影響Pythagoras。 Pythagoras既是數學家又是宗教領袖,他提出「畢氏定理」,還創一個鑽研數字的神秘教派。在心理學方面,他在靈魂與身體間做了一個區分,他認為靈魂可以在沒有身體時存在,甚至覺得身體是囚禁靈魂的腐化之獄,所以Pythagoras教派傾向淨化肉體,以使靈魂獲得真理。Pythagoras深深影響Plato。 Plato的認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認為,由於知覺依附在腐化的軀體,所以不可信,靈魂的理信應該覓求純數學的抽象知識。 醫生Alcmaeon是第一位得到承認的心理學家,他指出感覺和思維發生在腦中,他試圖用生理學的科學方法解答有關理性的哲學問題,暗示建立心理學的可行性。在後世創建心理學的心理學家,如Wundt、Freud、James皆能發現Alcmaeon的影子。

[編輯] 存在對蛻變

在西方思想領域中,一直存在著理智的對立性。存在的倡導者主張,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存在著獨立於人性的永恆的真理和價值,我們應該用這些真理導引我們的生活;而蛻變的倡導者則否認上述真裡或純存在的領域,認為宇宙中只有變化才是永恆的,事物總是"變成"某些東西,而不是純粹"是"什麼東西,即便是道德價值。蛻變的代表人物是Heraclitus,他主張始物是火,他最有名的格言: 「一個人不可能踏入同調河流兩次」,這句話概括了他的哲學,即宇宙中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兩次,Heraclitus還相信變化並非反覆無常,而是合乎規律,他可以使事物處於平衡的均態之中。因此,對於科學和哲學來說,它們能獲得的真理是關於變化的真理,而不是靜態事物和真理。存在的哲學由巴門尼德提及,對他來說,真理和永恆是不變的,他認為變化是種基於我們錯誤的幻覺。又因為他是第一個 從直覺而言似乎有理的前提下,做邏輯推論表明觀點的哲學家,所以他可以說是理性主義的創始人。巴門尼德的存在哲學透過其仰慕者,柏拉圖,統治西方思想。直到中世紀,新柏拉圖主義崩毀,蛻變哲學才開始昂首。 對巴門尼德的理論最先做出反應的是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他試圖發展一種有關知覺的理論,試圖證明感官是常識的可靠來源。Empedocles指出,物體散發出射出物,這些射出物事其本身感覺方式的獨特摹體,嗅覺即是以此原理運作的。

[編輯] 蘇格拉底同時代的人

[編輯] 後期的物理學家:原子主義

德默克利特延伸恩培多克勒學說,將射出初物命名為"愛多拉(eidola)"。另外,他還提出"享樂主義(hedonism)"

[編輯] 詭變派:現代世界的態度

哲學的焦點從物理現實的性質轉向人之性質,由詭辨派予以最強有力地表述。偉大的詭辯論者普羅泰戈拉:「萬物的尺度是人,是事物的就是事物,不是事物的就不是事物」,這箴言具兩種解釋意義, 狹義是指一個人是其自身體驗的裁判;廣義則用來表示文化的相對主義。

柏拉圖對相對主義的抨擊,衍生了一種強有力的存在哲學(philosophy of being),即古典理性主義(classical rationalism)。

[編輯] 亞里士多德之後的哲學

[編輯] 幸福哲學

傳統上,我們將古希臘時期與後來的希臘時期與羅馬時期劃分開來。希臘時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經歷亞歷山大帝國的盛世與分裂,以及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這都取代了古希臘小型城邦「小國寡民」式的小型世界。大帝國的統一帶來了思想上密集的交流,各地學者、藝術家、天文學家、數學家等,其人或其著述都在當時匯流於亞歷山大城,而這也間接影響哲學家們思考的層面。在這些年間,人們從追求形而上的哲學思想,由於時代的動盪與思想的交會,轉而追求現實的、充滿不定與變化的世界。哲學家們追求著一種有限的幸福,試圖在紛亂的時代中找尋立身安命之處,一個幸福之所。因此在這個追求幸福的時代,便發展出許多相關的哲學思想。

[編輯] 伊比鳩魯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是以伊比鳩魯的學說為基礎,創建於B.C.307。伊比鳩魯對快樂的闡述,在於他強調逃避痛苦遠比積極追求快樂來得更為高遠見地,更加適合。他的這番理論也告訴我們,過於依賴人生的快樂會在快樂喪失時獲得痛苦。

[編輯] 犬儒學派

犬儒學派否定社會與文明的發展與帶來的成果,它也蔑視社會習俗,它認為社會的行為充滿偽善、包括貪婪、忌妒與仇恨。它們覺得人應該回到自然、回到簡樸生活、回到那種不受規範限制的日子。犬儒學者相信,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建立在稍縱即逝的外部環境的優勢。每人都可以獲得幸福,而且一旦擁有,就絕對不會再失去。人不須擔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擔心別人的痛苦。

[編輯] 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是一個與追求幸福相關但卻更為理智的運動,由愛利斯的皮浪所創立。懷疑主義者如柏拉圖一樣,懷疑感官知覺,但他們卻也不相信柏拉圖的形式世界。他們堅持認為,人們可以在經驗的基礎上推得一般的結論,但是新的經驗是可以推翻舊有錯誤的結論。他們相信,受到責難是一件痛苦的經驗,所以他們主張人們不應該接受一般的結論,以此避免錯誤帶來的經驗。


[編輯] 斯多葛學派

又稱禁慾主義、理性主義。斯多葛主義的創始人是塞浦路斯基底恩的芝諾。它們主張在哲學上安靜地、毫無抱怨地接受不幸,因為它們相信宇宙是理性且善良的,將宇宙比作任何事物中都可以見到的一種有生命的半神性的存在。它們覺得,一個人無論發生什麼事,必然是注定的,是宇宙的旨意。因此它們覺得,幸福在於使自己一個人的理性與宇宙的理性協調一致,把認命視為一個更大的、神性的理性整體之一部分。

[編輯] 新柏拉圖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是最有影響力的幸福哲學,其知名的發言人是埃及的希臘人普羅提諾。他充分地發展此主義的神祕方面,幾乎將其從哲學轉為宗教。它們主張,宇宙為一種層級(hierarchy),處於最高層次的是不可知的上帝,稱之為太一(the One)。太一是不可描述、超驗的。太一源溢(emanate)出一個可知的上帝,稱為理智(Intelligence),它統治著柏拉圖的理智王國。再由理智源溢出其他的創造物,直到我們人類。普羅提諾觀心的是如何導引其追隨者無視肉體的誘惑,轉向追求形式王國的真、善、美世界。

[編輯] 早期的基督教哲學

對於早期的基督教徒而言,如何處理希臘時期的眾多哲學思想是一大難題。此時出現兩種觀點,一種是保留過去這些哲學觀點中與基督教觀點相似的要素,這以聖安布羅斯為代表;另一種則是摒棄古典哲學,視其為異教,這以聖耶羅默為代表。結果,前者的觀點逐漸佔上風。歷史上保留派的最偉大代表人物是聖奧古斯丁,他是第一個將斯多葛主義、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信仰結合起來的基督教哲學家。四世紀時,基督教是一種簡單的信仰,它缺乏可以使之長久維持下去的哲學。但在聖奧古斯丁將信仰結合了嚴謹的古典哲學概念之後,為基督教世界觀建構強大的基礎,這使其可以長期統治中古歐洲世界觀直至十三世紀。

[編輯] 第三章、靈性與個人主義-中世紀和文藝復興

中世紀:

中世紀是形成我們現代世界的熔爐。此時期標誌著立憲民主、浪漫主義愛情、個人主義和實驗科學的開始


文藝復興:

1.第一個自我意識的近代時期

2.學習和學問脫離教會的限制(涉及人性本質和需要而非上帝本質和需要)


[編輯] 從古典到中世紀:中世紀早期(476-1000)

[編輯] 中世紀的背景《社會的性質》

[編輯] 中世紀早期

雖然傳統上把古典文明的終結日定為公元476年,但是關於中世紀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卻始於第三世紀末和第四世紀的羅馬帝國時期。

●經濟衰退,小農逐漸成為農奴,地方自治導向封建主義

●易貨經濟→貨幣經濟(自由)

●交通中斷、人口下降

●中世紀早期=黑暗時代 ( Dark Ages )

●雖然創造性思想衰落,但是理智的發展時期仍然存在

  最為顯著的是「查理曼大地的卡羅林王朝—文藝復興」
  (非15-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

●技術進步時期(重型耕犁、近代馬具)

[編輯] 中世紀盛期

●經濟和人口又開始增長

●是個創造時期

●羅馬式、哥德式教堂被建設起

●現代政治形式正在發展(英國)

●浪漫主義愛情的概念和對個性的興趣正在發展

●(公元1277-1350)民族主義興起(初生國家之間戰爭、教會教條主義嚴重)

●(公元1348-1350)黑死病(Black Death)→ 1/3西歐人死亡→黑爾稱「封閉的歐洲」


[編輯] 中世紀的背景《中世紀的精神之形態》

●哲學在基督教信仰的背景下被加以探討和實行。

●中世紀的人性

擺脫痛苦和混亂→透過內省認識上天和靈魂

●中世紀的人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找到了象徵

新柏拉圖主義→ 一切事物都是上帝這一無形世界的象徵

●思想家把心靈或世界看作是認識不可見上蒼的線索

●中世紀追求一切知識的整體綜合(知識+傳統+信仰)

●中世紀後期信仰的思想與理性觀察的思想被劃分→科學與哲學從神學中獨立

●中世紀的心靈到處都有階級

●擁有文化被認為是維護教會(有文化的人→牧師)

●中世紀後期革命性發展→聖經被翻譯

●十二世紀文藝復興教堂附設學校→大學(有思想家)

●猶太教徒和回教徒保存和翻譯了希臘哲學家的著作豐富了歐洲基督教世界的知識

●回教思想家也對數學和科學有貢獻

●猶太教和回教中間保守者發現自由探討哲學過於危險,以致不能揭示能夠容忍的真理


[編輯] 回教官能心理學

官能心理學(Faculty Psychology) 」: 心理學上古老的觀念,起於西方古老的希臘,盛行於十八世紀,直到現代,仍可發現此一古老觀念留傳下來的影響。按官能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人類的心係由許多官能所組成,諸如意識、感情、知覺、想像、記憶、推理、意詩、注意等,均屬人心中的重要官能。各種官能本來是分立的,如經訓練,數種官能彼此配合即產生各種心理活動。此一觀念被教育家所利用,EX.以幾何訓練人思考推理,以拉丁文訓練人的記憶…等


●認識自身靈魂的人,認識其造物主

●內省心理學→哲學家為認識上帝而內窺自己靈魂

●自然主義官能心理學源於新柏拉圖主義並取代之 (結合亞里士多德的心理學和晚期羅馬及回教的醫學)

●內部心智(inward wits)或內在感官被認為是存在鏈(chain of being)上軀體與靈魂之間的轉運點

●亞里士多德曾提出三種官能:共同感官、想像、記憶

●伊本‧西那提出一種規範化,具有七種官能的表列→新柏拉圖主義的層級,從感官到神性理智的官能(以下)

Image:伊本●西那的官能心理學.jpg

《植物性靈魂vegetative soul》:植物性靈魂掌管著一切有生命物體的繁殖、成長和滋養。

《易感性靈魂sensitive soul》:

外部感官包含外在或肉體的感官(最低水平)

內在感官或心理官能,它們處在我們的動物性質與天使性質之間的邊界上。

*共同感覺:接受、聯合及意識由感官知覺到外在事物的不同品質。

*保留的想像:保留在心靈中,以供進一步思考或以後的回憶。

*綜合的動物想像&綜合的人類想像:負責主動地、創造性地運用心理意象,因為他們透過保留的想像把保留的意象聯繫在一起。

*估計:它是一種對外在客體的意象,進行判斷的自然本能。

*記憶:貯存著估計的直覺。這些直覺不是易感覺的客體特性

*回憶:是繼後回想這些直覺的能力。

《理性靈魂》:

●低級的實踐理智涉及日常事務。它調節身體的運作,維持良好的行為,保護沉思理智。

●沉思理智的實現是從特殊的感覺經驗中抽象出來的一般概念。

●亞里士多德:主動理智vs.被動理智

人類靈魂的沉思理智是完全被動的,蘊含著知識的潛 力,它是透過主動理智或「動因理智」實現的。

●一個獨立的動因理智學說是非基督教的,透過回教哲學家帶入歐洲,結束中世紀盛期的理智危機


[編輯] 中世紀文明時期:中世紀盛期(1000-1300)

[編輯] 大眾文化

中世紀背景下的「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不是指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而是在受過教育的神職社會和世俗社會哩,皆存在的一種大眾的本土文學和一套常識觀念,被認為是一種有限的「大眾文化」。


[編輯] 大眾文化《婦女、性和浪漫之情》

●基督教早期→婦女完全參與宗教

●中世紀基督教並沒有創造厭女癥(misgyny),但而後隨著吸收古典文化的同時,也吸收羅馬時代的厭女症和柏拉圖式的對肉慾快樂的厭惡。

●歐洲反女性主義(antifeminist)→羅馬時代→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曾認為女嬰蒙受一種生來的缺陷→

基督教:

婦女←→犯罪和誘惑之基礎的性慾

普通婦女(處女&母親)←→精神分裂症

●中世紀的基督教把性的一切形式看作是罪大惡絕。


●純潔的聖母瑪利亞v.s妖媚的夏娃→兩極化態度 ●反應: 1.積極參加異教徒運動〈擁有權力〉

2.浪漫之情問世〈歌頌異教愛神-維納斯〉 ●愛情:形成一切持久的兩性關係的基礎

●浪漫之情〈以個人感情關係而非指定的地位為基礎的〉→削弱中世紀社會社團的基礎

[編輯] 個性的成長

●中世紀欠缺個體概念

→此欠缺是新柏拉圖主義「時代精神」〈Zeitgeist〉:每個人的理性心靈只是一種本質〈人性〉,而非具有

獨特特性

●19世紀,對個別差異有系統的興趣

→倫理學:一種行動無所謂對錯;對或錯的東西是行動背後的意圖〈阿爾貝拉〉


→秘密主義:強調禮拜者對上帝的個人關係,最終達到個體自身與上帝之間一種私密的直接交流

[編輯] 基督教的官能心理學

※聖鮑拉文多拉〈保守-柏拉圖&奧古斯丁學派〉

●靈魂和軀體的二元論之柏拉圖觀點

●靈魂:

→與軀體聯合起來,靈魂具有外部世界的知識〈透過對個別物體的經驗進行抽象化來建立概念〉

→知識泉源-內省〈introspection〉,就可以發現照耀在靈魂上的上帝意象

●區分了四種精神官能:植物性官能、易感性官能、理智、意志。


※阿奎那〈調和自然主義&教會的教導〉

●理性只能認識世界而不是上帝。上帝只有透過他在世界的工作進行推斷,才能被認識

●後者將其關於理性與信仰的區分推為合乎邏輯的結論→衝破神學,誕生科學。

●提煉和擴展心靈圖解,大多數新觀點是自我解釋〈self-explanatory〉

●估計官能v.s慾望官能〈阿奎那有兩種估計〉

→固有的估計〈estimation proper〉,為動物所特有,且不受意志控制。

→思慮〈cogitava〉,受理性控制,只在人類才能找到

●採取經驗主義〈consistent empiricism〉,如果沒有內在的觀念,人類心靈所能具有的直接認識,

僅僅是那些曾經在各種感官中存在的東西

[編輯] 中世紀後期、文藝復興和基督教改革運動〈1300~1600〉

[編輯] 中世紀綜合的解體

●14世紀,經濟蕭條&黑死病 →人民憤世嫉俗、悲觀失望 而開始認為人類不能以統一的術語找到對世界的全面解釋,且人們開始承認人的理性是有侷限性的

[編輯] 經驗主義的復興

●奧卡姆恢復經驗主義〈知識的檢驗取決於直觀的認知〉

●宣稱知識始於直觀認知〈intuitive cognition〉

→對世界上的某事物直接的、可靠的了解。理智不限於僅認識抽象的意象,首先認識的是事物及其特性。還產生 有關真理和謬誤的知識


→發展到普遍概念的抽象認知〈abstractive cognition〉

●靈魂沒有意志或理智的官能〈官能是某種心理活動的名稱〉

●意志:用意志活動來描述靈魂

●理智:用思維活動描述靈魂

●心靈觀:概念是習得的習慣,觀念來自經驗;習慣是心理概念而非軀體反應。

●心靈是依賴於軀體並會死亡的實體,不朽靈魂的知識僅來自信仰→削弱神學,助於科學形成

[編輯] 分析和理性的侷限性

●奧卡姆時代之後,哲學家必須證明如何在不涉及上帝或形式的前提下來區分知識&意見

●透過區分理性和信仰,將人類的認識限於今世而非來世→奧卡姆摧毀了神學

●尼古拉:

知識是以經驗為根據的,而最好的知識是與經驗保持最近的知識;拒絕藉由神的干預而使人們維持錯覺的可能性,且將知識建立在任何顯現的事物都是真實的

[編輯] 近代科學的中世紀基礎

●科學知識取代宗教成為一切知識的典範

→唯科學主義〈scientism〉

→研究現象而非神之心靈

→科學革命重建人類對自我和世界的形象

[編輯] 文藝復興和基督教改革運動

  • 由文藝復興倡導

 1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期

 2愚昧和迷信的中世紀

 3自己的時代

  • 傳統的起點是1453年
  • 裴特雷奇→第一位文藝復興人物
  • 廣泛的價值變化

 →人本主義(humanism)

  • 文藝復興意圖理解思想以及思想的歷史背景
  • 人本主義者

 →探求人的真理而非神的真理

  • 詭辯論者

 →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 柏拉圖主義
  • 文藝復興後期 

 →機械觀-將人身視為一部機械的傾向

 →自然哲學-經由對自然而不是對上帝的興趣,指出了科學革命的道路

 →經驗主義科學-科學主義應該是完全歸納的

  • 1517年基督教改革運動正式開始

 →暗中損害了文藝復興的人本主義

[編輯] 文藝復興的終結

  • 歐洲歷史中精神上最紛擾的年代
  • 十六世紀晚期

 →質疑和懷疑主義(skepticism)

  • 蒙田

 從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思想家所給予的特殊地位上把人推翻

[編輯] 小結:關於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看法

  • 完成古典文化固有的
  • 釋義學(hermeneutics)

 →不是透過實驗而是透過細心觀察,以便找出相似和聯繫之處

  • 新柏拉圖主義的人類概念
  • 西元1600年

 →吉爾伯特《論磁體》

[編輯] 心得感想

組員 林莉蓁:讀書會第一次的開始,我們主要是要上台向各個組員說明及分享自己所看的內容,心情真的很緊張也有點小壓力,在看完大家整體的報告後,仔細思考後覺得自己要的表現仍需加強,不過,因透過這樣報告的過程中可以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哪裡,也學習到不同組員在報告時的優點,讓自己能夠朝著改進的方向前進,此外,也希望之後再討論時能越加進步。

組員 楊青如: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坦白說,沒有很清楚讀書會的形式,所以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但是,在分工合作的團體結構下,使得我們能鉅細靡遺的去了解各個章節的心理學史之理論與脈絡,收穫不少。不過,由於前半部的內容尚未進入心理學史的核心,所以感到有些不容易理解。事實上,讀書會以這樣教學相長的方式進行,我個人非常的喜歡,不僅汲取別人的優點,又可以達到自我成長、充實的效果,可謂一舉數得啊!

組員 何仲薇:雖然書本的內容不是很好懂,在準備的時候也會有一點壓力,但是從報告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因為要把自己的部分弄懂說給人家聽,也可以從其他組員的報告中聽到一些平常不會聽到的想法,除了對書本上的知識有更多的了解外,大家也練習了報告的台風,收穫真不少,希望在之後的讀書會討論中,大家的想法能越來越多元,一次比一次進步!

組員 陳嘉惠:從以前就很想參加一次讀書會看看,相信著讀書會是個互相交換資訊的平台。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拿到所分配的部份時,心中一直想著,這本書的內容真的是太超乎我所能理解的部分了。而令我有比較深的印象~就是基督教歧視女性的觀點,為甚麼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都會有男性之外的人都不是人的觀念。另外,藉由這次的讀書會,也使得我可以觀察別人的報告方式來檢視自己的簡報技巧要如何精進。

組員 徐沛瑄:之前對於讀書會就頗有興趣,想說是大家一起看書一起討論一起分享心得,而我們第一次的讀書會,亦是如此。書本的內容頗為哲學性,對於現在的我們或許難以理解,但是藉由組員們的報告和解釋,從不懂到摸到一點邊了,其中的刻苦總算是有些了解了。對於自己的上台報告,我覺得表現欠佳,無法很好的臨機應變講出讓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例子,對於自己要報告的東西也是似懂非懂,我期許下次會更好。

組員 吳致廷: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的團體,感覺很新鮮。這次的讀書會主要是來閱讀心理學史,透過這個讀書會的討論,我們可以初窺心理學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從古希臘時期的古典哲學到現今的實驗科學,這之間的變化之輪廓。但也因為有很大相關是牽涉到哲學思考的部分,因此對於不是哲學本科的我們而言,在閱讀上頗為吃力。但也許可以透過這個閱讀題生我們對哲學概念的認識與促進我們思考平時不會思考到的事情,這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組員 陳鈺娟:上學期就有想過要參加讀書會,但是當時已經過了報名時間只好作罷,很開心這學期有機會能參加讀書會。這次閱讀的主題偏向哲學的部份,在準備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困難,因為對我而言文章有些地方似乎太艱深了,也因此在準備的時候有些擔心,也怕自己表現的不如預期。這次的表現雖然不盡理想,不過希望藉著這次的經驗,能讓自己在下次甚至是下下次都能更加的進步。

組員 邱伊平:可能是第一次辦和參加吧~完全沒有頭緒該怎麼開始。雖然選的書後來發現有點難懂,但在準備的過程中,我還是有學到很多東西,也因為要報告給大家聽,所以還是絞盡腦汁、一看再看,也因為如此,從中看到了不同的面向、角度和想法,也因為要報告,所以會更深入的去思考,即便沒有全盤了解,過程中也有了很深的體會。也是第一次籌措這種計劃,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事後和事前的準備也都有點繁雜,但藉此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在這個過程中,學著和組內的人溝通、區別事情和人,學著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標準一昧的套在別人身上。

組員 林玟萱:第一次參加讀書會,對於主題在開始之前就覺得很有趣。不同以用課本客觀的方式,而是透過哲學的眼睛看心理學使的緣起經過的整體歷程。在研讀的時候總會感到哲學和科學互相給予的衝擊,更能激勵我用不同以往過去的思考方式去想所有的問題。但是畢竟哲學的東西需要長時間的內在消化,因此這次的讀書會不論是自己在與同學分享或是聽讀書會的成員們報告,多少還是有一些不大能夠理解的地方。這次為第一次讀書會正式開跑,有許多流程和計畫都實施之後才看到問題所在,日後需要與讀書會的其他成員討論改進和追求更近一步的表現。

[編輯] 佳句摘錄

第一章

科學的理性不在於被證明正確,而在於尋求被證明錯誤。 在科學領域,正如在其他生活領域一樣,對一個人來說似乎特別理性的東西,對另一個人來說卻是荒謬的。


第二章

普羅泰戈拉:「萬物的尺度是人」


第三章

  • 「認識自身靈魂的人,認識其造物主。」--純潔的回教兄弟的格言
  • 「心靈之外沒有令人欽佩的事物」-- 塞涅卡(Seneca)
  • 杜巴爾塔斯:《人的工作日》

「世界是一本對開的書,用大寫字母印著上帝的一切偉大著作:

每一創造物占一頁,每一創造物都在扮演一個良好的角色,沒有任何缺陷。」

  •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作品,在理性上如此高貴,在才能上多麼無限,在形式和運動上既快又美,

在行為上如同一位天使,在理解上又似一位神仙;世界之精華,動物之典範。」

[編輯] 問題討論

此書作者認為中國古時封閉崇尚儒家的社會,無法有科技的新突破,然而以前上歷史課,我所學到的是宋代也是儒學的巔峰,然而那時不也是有很多新發明嗎?所以我覺得這觀點可能有個人看法的偏誤。

組員 吳致廷:我就本問題來討論,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就問題的第一句話,崇尚儒家社會無法有新科技的突破,我覺得是有正相關。儒家文化的治理下,國家制度統一,仁義禮規範著人們的思考與行為,除去外力的影響,這樣的國家基本上較可以長治久安。科技的發展來自於人性,當有慾望或障礙阻擋了人類前進的本能,自然就會發展出新的思維想法來克服,科技的發展即是如此。一個長治久安的國家,若沒有背景時代的大動盪(天災人禍等),科技發展的速度可能就容易緩慢下來。當然,科技發展與文化也息息相關,而這便是接下來我想討論的地方。回到本問題討論,這個問題所問的要點是在問宋代是儒家思想的巔峰之時,但為何科技發展也是顛峰之時?若按剛才我認為的想法,這便是矛盾的,但事實不然。我接下來就文化面、環境面來試著簡單說明。我們知道宋代乃為理學思想之大成,程朱理學的出現代表儒家思想更進一步的發展。宋儒學的思想當中,其實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思想。批判懷疑之風、格物致知之法和經世致用之學雖然沒有促使近代科學的誕生,但是對宋代科技的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周遠全、趙世慶,2010)。再從傳統儒家思想與科技之關連來看,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夠包容科技,是由於儒家的最終目的在於「求道、為學、致用」,而這一切又都必須通過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才能實現。當然我們不能忽視儒家文化可能對古代科技發展的負影響之可能性,但從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狀況看,儒家文化對於古代科學的積極影響應該是佔主導地位的。然後就環境面來看,宋代內部安定而少有內亂,對經濟面與文化面都有正向且有力的幫助。政策安定,商業發達,農業遂之興盛(專業化、商業化)。人民一但富足,對於許多民生行業(如手工業、建築業等)與海外貿易的發展便有極大的推力,這也間接造成科技的發展,如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等發明。在宋代末期,國內政局動盪不安,有黨派之爭,戰和之歧見。對外又有遼、金、西夏、至蒙古等對宋朝虎視眈眈的國家。在如此內憂外患不斷的情形下,科技的發展變轉換至另一個方向:軍事用途。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也就應運而生。總而言之,我覺得宋代科技的發達並不能忽視宋儒學所帶來的影響,但不論是正面或負面,儒家文化也不是唯一的影響。我們還得須要從整體的環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來討論會比較恰當而較具全面性。以上是我的看法,大家可以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