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文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在2009年11月30日 (一) 02:51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97001080 (對話 | 貢獻)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09年11月30日 (一) 13:13) (編輯) (撤銷) 97001080 (對話 | 貢獻) (→讀書會出席紀錄) |
||
(2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電影藝文 讀書會]] | [[電影藝文 讀書會]] | ||
== 讀書會成員 == | == 讀書會成員 == | ||
- | [[Image: | + | [[Image:Nan2.jpg]] |
- | == | + | == 讀書會出席紀錄 == |
#'''討論主題:禮儀師的今與昔''' | #'''討論主題:禮儀師的今與昔''' | ||
#*98.11.16 18:30~19:30 | #*98.11.16 18:30~19:30 | ||
#*全家交誼廳 | #*全家交誼廳 | ||
- | #* | + | #*出席人:王皓平、羅亞婷、張涵臻、陳琬婷、李孟澤、陳家禎 |
# '''討論主題:電影與書籍表現手法差異''' | # '''討論主題:電影與書籍表現手法差異''' | ||
#*98.11.20 15:10~17:00 | #*98.11.20 15:10~17:00 | ||
#*新館交誼廳 | #*新館交誼廳 | ||
- | #* | + | #*出席人:蘇建瑜、吳佳玲、陳家禎、羅亞婷、張涵臻、陳琬婷、王皓平 |
#'''討論主題:主角的困境與突破''' | #'''討論主題:主角的困境與突破''' | ||
#*98.11.25 17:10~18:30 | #*98.11.25 17:10~18:30 | ||
#*全家交誼廳 | #*全家交誼廳 | ||
- | #* | + | #*出席人:張涵臻、陳琬婷、王皓平、羅亞婷、吳佳玲、李孟澤、蘇建瑜 |
- | + | ||
== 書籍、電影簡介 == | == 書籍、電影簡介 == |
當前修訂版本
電影藝文 讀書會
目錄 |
[編輯] 讀書會成員
[編輯] 讀書會出席紀錄
- 討論主題:禮儀師的今與昔
- 98.11.16 18:30~19:30
- 全家交誼廳
- 出席人:王皓平、羅亞婷、張涵臻、陳琬婷、李孟澤、陳家禎
- 討論主題:電影與書籍表現手法差異
- 98.11.20 15:10~17:00
- 新館交誼廳
- 出席人:蘇建瑜、吳佳玲、陳家禎、羅亞婷、張涵臻、陳琬婷、王皓平
- 討論主題:主角的困境與突破
- 98.11.25 17:10~18:30
- 全家交誼廳
- 出席人:張涵臻、陳琬婷、王皓平、羅亞婷、吳佳玲、李孟澤、蘇建瑜
[編輯] 書籍、電影簡介
書籍「納棺夫日記」 |
---|
- 本書為日本最著名的「送行者」——青木新門先生,將其從事納棺工作三十年以來所遭遇的點點滴滴,以及從中所體會的,對生死的深刻體悟,透過詩人般溫柔而感性的筆調,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所完成的最高傑作。
- 跨越了生與死的界線,青木先生以佛陀般的慈悲,注視著每一位離去的往生者。對他而言,死亡並非終點,而是踏上與「不可思議之光」相遇的嶄新旅程的重要起點;生死並非對立,而是如同雨雪交融的「霙」一般,歷經數千萬年,永不分離的存在。站在離去與出發的交會點,青木先生以最敏銳的觀察,和最細膩的文筆,為我們這個重視「生」而忌諱「死」的社會,注入了一股發人省思的清流。
作者簡介
- 青木新門
- 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入善町。青木氏自早稻田大學輟學後,一度在富山市經營餐飲業,但卻不幸經營失敗而倒閉。後來,他在報紙上偶然看見一份徵人廣告,前往應徵之後,在因緣際會下成為了婚葬禮儀公司的成員,此後一直擔任禮儀師的工作,現任禮儀公司董事與監察人。除了身為禮儀師以外,青木氏也是詩人與文學家,著有詩集《雪原》,論文集《陽光灑落樹蔭的風景》等書。
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
---|
- 原本在東京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的大悟(本木雅弘飾演),因樂團突然解散而放棄演奏家之路。失業的大悟於是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演)回到故鄉山形縣,在報紙上看到「旅途協助工作」的徵職廣告而前往應徵,意外當場獲得錄用。詳問之後,大悟才知對方徵的是禮儀師!
- 禁不住社長(山崎努飾演)半強迫半利誘說服,他不情願地開始這份工作。初時大悟十分恐懼排斥,還得應付親友的誤解、週遭的鄙夷,讓他數度興起辭職念頭。但在親身經歷一場場送行儀式後,他漸漸瞭解到禮儀師妝扮往生者「走上來生旅途」的重要意義,終能自信地投入工作,並重獲眾人尊敬。也因看盡死別的不捨與悲傷,大悟下定決心面對失落已久的親情。在死生交界處,最美的送行帶來最深的體悟。
[編輯] 討論成果記錄
由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對照書籍「納棺夫日記」,本讀書會分成三大主題,並結合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現代社會狀況,從不同角度詮釋。
- 第一次討論的主題是關於「禮儀師」這個工作在社會觀感的今昔改變。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以往的觀念認為禮儀師社會地位低下,一般人對這樣的工作感到排斥和畏懼,也對於殯葬業有很多誤解和偏見,認為非不得已不會去從事。以上想法也有其背景:例如進入殯葬業沒有入行門檻、從業人員品質參差不齊,但這樣的狀況隨時代變化漸漸改善,現在殯葬業轉向規格化、精緻化分工,提供專業及貼心的服務,殯葬業也成為另類的服務業,不再被邊緣化,現代社會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擠進殯葬業的窄門。包括大體淨身、上妝、入殮等,在現代都有專業教學課程,經過考試後才取得執照,所以「禮儀師」地位不再低落,而是名符其實的師字級行業:他們以虔敬的心送往生者最後一程,讓家屬傷痛得以平復。
- 第二次討論聚焦於電影和書表現方式的差異。書本以第一人稱寫成,細膩描寫作者自身掙扎與心情轉折。電影則結合了音樂,不斷重複出現的大提琴主題,呼應主角兼具大提琴手藝術家性情及納棺夫工作的雙重身分。參與討論的同學中有的先看過小說,則在看電影時會覺得電影場景跟心中想的有所出入,而這些對於文字的不同想像,與每個人的生活背景與經驗有關,譬如會把書中描寫的「送行」場景連結到自己參加過的喪禮上;相對地,先看過電影的同學對文字的想像已受電影所侷限,所以在看書時只會聯想到電影的場景。文字創造的想像空間無限,而電影則結合音樂美術元素等聲光效果,讓觀眾更能融入情境。不過對於文字,每個人的解讀有異,電影則是導演本人的解讀。
- 第三次討論的則是劇情內容,關於主角本人身為一個音樂家的自尊,卻因為經濟因素不得不轉行成為禮儀師,自己的心境調適和外人的異樣眼光讓他內心感到掙扎與衝突,尤其是妻子得知他的工作後的不諒解,甚至直言:「你很髒,不要碰我!」,對他造成很大的打擊。但是經歷過澡堂奶奶送葬的過程,妻子發現這個工作的神聖莊嚴,慢慢願意接納丈夫身為禮儀師的角色,也開始以夫為榮。而妻子的支持也給了主角很大的勇氣,包括面對父親在幼年離去的陰影,還有聽聞父親死訊後決心送他最後一程,而這最後的送行也解開他多年的心結。
經過了這幾次的討論,跟同學們做了很多意見交流,從不同角度切入禮儀師這個主題,進而拓展到社會現況的討論,發現風氣漸漸開放,大家都能逐漸跳脫傳統思想的束縛,不再受限於單一思維,心態也更為成熟,懂得去尊重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