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簡史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09年5月10日 (日) 23:38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Miqnick (對話 | 貢獻)
(討論成果與心得)
←上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2009年5月15日 (五) 08:59) (編輯) (撤銷)
Itchen (對話 | 貢獻)
(開會照片)
 
(19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16行: 第16行:
2009/03/25 18:30~21:50 於 黃啟訓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2009/03/25 18:30~21:50 於 黃啟訓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 紀錄:討論讀書會方向與參考書目,以及分配每人研習重點+:紀錄:討論讀書會方向與參考書目,以及分配每人研習重點
2009/03/27 18:30~20:50 於 詹鎮豪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2009/03/27 18:30~20:50 於 詹鎮豪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 紀錄:觀賞國家地理頻道影片【攝影鉅作殿堂】(英國BBC拍攝)-快門下的抉擇,討論前次書目與影片相關之處+:紀錄:觀賞國家地理頻道影片【攝影鉅作殿堂】(英國BBC拍攝)-快門下的抉擇,討論前次書目與影片相關之處
2008/04/03 10:30~12:50 於 全家交誼廳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2008/04/03 10:30~12:50 於 全家交誼廳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 紀錄:1.研習書目章節 - 攝影藝術簡史(鄭意萱著,藝術家出版社)、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 (Rosenblum, Naomi著,+:紀錄:
- 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出版社)、Robert Frank 攝影集【The Americans】+:::1.研習書目章節 - 攝影藝術簡史(鄭意萱著,藝術家出版社)、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 (Rosenblum, Naomi著,
- 2.訂出下次讀書會時間與研習項目-社會寫實攝影+:::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出版社)、Robert Frank 攝影集【The Americans】
 +:::2.訂出下次讀書會時間與研習項目-社會寫實攝影
2008/04/12 16:30~18:20 於 全家交誼廳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2008/04/12 16:30~18:20 於 全家交誼廳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 紀錄:欣賞國家地理頻道影片【攝影鉅作殿堂】(英國BBC拍攝)-瞬間的永恆,社會寫實攝影個人Presentation+:紀錄:欣賞國家地理頻道影片【攝影鉅作殿堂】(英國BBC拍攝)-瞬間的永恆,社會寫實攝影個人Presentation
2008/04/15 19:00~21:00 於 詹鎮豪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2008/04/15 19:00~21:00 於 詹鎮豪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 紀錄:選定之攝影家之作品個人presentation,並分享讀書心得;分配下次彩色攝影發展報告主題+:紀錄:選定之攝影家之作品個人presentation,並分享讀書心得;分配下次彩色攝影發展報告主題
2008 /04/19 18:00~20:30 於 詹鎮豪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2008 /04/19 18:00~20:30 於 詹鎮豪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 紀錄:彩色攝影術個人presentation,並分享讀書心得+:紀錄:彩色攝影術個人presentation,並分享讀書心得
- +
== 討論成果與心得 == == 討論成果與心得 ==
第82行: 第82行:
而在1839-1890這個時期,攝影藝術史基本上的架構是攝影的源起,對於精細記錄的需求,工業社會、西部拓荒、異國探險、戰爭記實等 而在1839-1890這個時期,攝影藝術史基本上的架構是攝影的源起,對於精細記錄的需求,工業社會、西部拓荒、異國探險、戰爭記實等
 +
 +在這個時期,High art photography是個重要的攝影派別。
 +高級藝術攝影(High art photography)於19世紀50年代生產於英國,藝術特點是運用繪畫的理念.獨具匠心地創作出繪畫效果的照片,代表人物有: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和亨利•佩奇•魯賓遜
 +而高藝術攝影隨著新的寫實主義風格的興起在19 世紀80年代末漸漸衰退,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主義攝影.自然主義攝影反對模仿繪畫那種矯揉造作,提倡用寫實的手法展現自然質樸的美感,英國攝影家愛默生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自然主義攝影的精神對後來的現代攝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再來,印象派攝影是從印象派繪畫中得到靈感的。19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印象派運動在法國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畫家莫内和雷諾瓦為了反對繪畫的陳規陋習.力求再現那些被觀察物體的視覺印象的色彩。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實踐出現在攝影界儘管有點遲,但卻是重要的反響。
而這時期著名的攝影家雷蘭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則利用蒙太奇手法,製作出了著名的攝影作品-Two way of life 而這時期著名的攝影家雷蘭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則利用蒙太奇手法,製作出了著名的攝影作品-Two way of life
第119行: 第125行:
又比如Ansel Adams創立的技法-分區曝光理論(Zone System)雖是為了解決當時底片和相紙沖洗放大之中不易控制,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化學與科學的技巧,卻也讓黑白攝影中的明暗階調的藝術表現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作品除了清晰、直接等F64團體創立的特質外,他的風景作品更完全展現一個藝術家表現大自然風景的細膩與突破,使Ansel Adams成為古今風景攝影的一位最偉大的大師。 又比如Ansel Adams創立的技法-分區曝光理論(Zone System)雖是為了解決當時底片和相紙沖洗放大之中不易控制,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化學與科學的技巧,卻也讓黑白攝影中的明暗階調的藝術表現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作品除了清晰、直接等F64團體創立的特質外,他的風景作品更完全展現一個藝術家表現大自然風景的細膩與突破,使Ansel Adams成為古今風景攝影的一位最偉大的大師。
 +
 +
 +'新客觀主義'
 +
 +20世紀20年代產中的新客觀主義主張從客觀主義的全場上出發,忠實地描繪事物,揭示事物的本性。由於其風格是不遺餘力地表現所有細節。一些人批評這種攝影流派為觀察而觀察,呆滯而缺少藝術性。但它對之後的廣告攝影中的工業攝影和產品攝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攝影藝術進入20世紀後,各種風格流派的變幻如走馬燈般另人眼花繚亂。
 +
 +30年代產生的彩色負片為藝術攝影開創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人類進入了多姿多彩的視覺新紀元。
 +
 +
 +'超現實屬意與抽象攝影'
 +
 +超現實主義20世紀20年代在巴黎興起,超現實主義者不承認現狀,力圖表現生活中較為陰暗的一面,如夢幻,荒謬和罪惡。刻意的曝光過度是他們有力的表現手段.代表人物是朵拉.馬爾,拉爾夫.尤金。
 +要給抽象攝影作出最簡單的定義,可以這麼說:抽象攝影就是以各種攝影的手法把具體的物體影像轉換成點,線,面等抽象形態。
第142行: 第162行:
'''現代攝影家''' '''現代攝影家'''
---- ----
 +
 +大家討論最喜愛的攝影師
 +
 +
 +黃啟訓:
 +
 +我最喜歡的是Robert Frank,因為在戰後,沒有人敢像他那樣諷刺美國。雖然說他是一個瑞士人,但是他用很明顯的方式在揭發美國美好假象之下的空虛與蕭條。
 +
 +
 +蘇府蔚:
 +
 +我最喜歡的是Stephen Shore,因為在這一本Uncommon places的攝影集中,去了很多美國很漂亮很美好的地方,Shore帶著他的8*10大相機要去這些地方想必都是費盡一番千辛萬苦。不管場景如何,色彩總是那麼調和,那麼恰到好處,畫面也總是取的一個不能在好的平衡。真是一位大師。
 +
 +
 +詹鎮豪:
 +
 +我最喜歡的是Robert Doisneau,他那一張市政廳前的吻實在太經典了。他的Paris攝影集實在是一個浪漫寫真,法國應該依據他的貢獻給他個講,要不的話Doisneau還真的虧大了。從小小的街道巷弄,到每一個季節、每一個重要建築物與地標,亦或是日常生活的場景如小酒廳、古董店等,實在是每一張都透露出巴黎的風采與浪漫。
 +
 +
 +黃怡嘉:
 +
 +我蠻喜歡的是Jeff Wall,他的思考方式實在跟一般人不太一樣。還記得他跟一個女模特兒一起拍自拍照那個表情,實在是很奇怪。還有鄙視黃種人那張照片,也實在很令人無理頭的笑了出來後又覺得他的諷刺意味很深。可惜買不起他的整本個人攝影集,要不應該要好好來研究一下。另外我也很喜歡Richard Avedon,他拍的時尚照片實在是好漂亮好有質感,大象那一張照片抬腿和模特兒的配合是我看過最有趣的時尚照片之一。另外他的IN the American west是純粹中帶有時尚設計感,想當初在紐約展出的時候一定很震撼。
 +
 +
 +附上Jeff Wall的一段訪談內容:
 +
 +
 +一,攝影與繪畫
 +繪畫是在製造圖像,照片也是如此。因此,它們都是製造影像的媒介。我感覺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關聯,那是一塊非常廣闊和開放的空間。
 +1976年,我開始考慮使用攝影這種媒介進行創作。我非常著迷於攝影,不過,對於攝影和繪畫之間的關係,我很久之前就在思考。照片通常都太小了,而 西方繪畫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畫幅很大。很多重要的、美麗的畫作,它們的大小都是接近日常生活的尺幅。當觀者走進畫廊,去觀看這些畫作的時候,他們不需要腦 袋湊在一起擠來擠去。而一直以來,照片都是以書的大小或者相冊的尺寸被觀看。但是,我依舊覺得攝影和繪畫有著某種意義上的血緣聯繫,卻沒有被發掘。然後我 就去歐洲走了一圈,看到街頭的各種以影像為介質的廣告燈箱,以及藝術館裏的繪畫作品,我頭腦裏忽然有了一個主意,做幻燈片作品,也許我可以做一些有提香、 戈雅畫作效果的作品。1977年,我做了第一個燈箱作品,我很喜歡這種效果。這並不是我計畫中的,是有一些湊巧產生的。
 +
 +
 +二,攝影與電影攝影
 +六七年代,找演員來合作,拍攝類似電影攝影效果,或者是被稱作是“擺拍的”照片,那個時候,這種想法在攝影領域完全不被接受。人們會給你指出,攝影 誕生早期的那些攝影師才會做這種擺拍的照片。但是你要知道Cartier Bresson擺拍了不少照片,paul Strand也擺拍照片,他們有些照片看上去似乎是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但是也是和自己的被攝物件有所合作的。所以,所謂擺拍的照片,其中包含著很多的層 面。
 +一開始我並沒有把我的創作和電影攝影扯上關係。但是我很多創作都是預先設計好的,然後我發現這和電影拍攝的確有一定的聯繫。和所有人一樣,我也喜歡 電影。我發覺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有著成千的照片的產生,一個接著一個。看電影是一種很特別的觀看照片的方式,你根本不會覺察到它們在運動。電影攝影就是攝影 的一個分支,所有你在電影拍攝中能夠達到的攝影效果,對於攝影師來說都是可以借鑒的。我只是從中借鑒了一些,很簡單的,在拍照之前提前做好準備,並且和我 的被攝物件之間進行交流和合作。
 +人們往往把“直接攝影”放到一邊,那是完全自發的;把擺拍照片放到另一邊,那是完全佈置的劇院效果的,但是,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個灰色地帶,這對我來說才是最最有趣的。
 +
 +
 +三,我從不拍照開始
 +我發明了這個短語:我從不拍照開始。因為它恰巧形容了我的工作過程。
 +假如我在街頭看到一些場景。我不會拍照。我是在到處看,但是我不拍照。作為一張照片的瞬間,它的確消失了,作為一張可能存在的照片,它的確沒有被拍下來。但是它並沒有消失,因為我是一個“攝影師”。所以我做的是,我還會把它拍下來。
 +
 +
這一部分大家討論的很踴躍,舉凡牽涉到同性戀議題的Robert Mapplethrope和 Nan Goldin,或是紀實攝影家等,留待假如得獎後以投影片與大家分享。 這一部分大家討論的很踴躍,舉凡牽涉到同性戀議題的Robert Mapplethrope和 Nan Goldin,或是紀實攝影家等,留待假如得獎後以投影片與大家分享。
第148行: 第211行:
'''數位時代的來臨''' '''數位時代的來臨'''
---- ----
 +數位時代的來臨,使的相機普及化,攝影藝術在專業與業餘之間的藩籬感覺縮小了許多。現今有越來越多的攝影工作室,從事著自己著眼的攝影藝術創作。儘管數位時代的來臨造成攝影藝術上面有很大的轉變,但終究主要還是創意有了更大的空間可以發揮,於是電腦科技帶來的就是更大的突破與創新。像是我們看到的BBC影片中,還是有攝影師使用濕版柯羅丁法,來製作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也有像Andreas Gursky的攝影師,空拍賽車場幾十張照片在經過電腦合成,只為了想達到自己創作的目的。而自己想的到才可能用電腦辦的到,因為創意有限的話,電腦再強大也沒有用。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第163行: 第227行: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Man, The Image & The World: A Retrospective - Peter Galassi et al. ,Thames & Hudson ,2006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Man, The Image & The World: A Retrospective - Peter Galassi et al. ,Thames & Hudson ,2006
 +
 +http://renyue.ofpix.com/842.html Jeff Wall訪談內容
 +
 +
 +
 +== 開會照片 ==
 +[[{{ns:image}}:photor1.JPG]]
 +[[{{ns:image}}:photor2.JPG]]
 +[[{{ns:image}}:photor3.JPG|500px]]
 +[[{{ns:image}}:photor4.JPG|500px]]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編輯] 讀書會成員

醫學系93級 黃怡嘉 醫學系93級 詹鎮豪 醫學系93級 蘇府蔚 醫學系93級 黃啟訓

[編輯] 緣起

蘇府蔚: 由於一次在攝影社的社課中提到攝影藝術發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如布列松(Henri-Cartier Bresson)以及Robert Frank等人的作品, 因此發起讀書會來研究攝影術的歷史,與攝影藝術史上重要的事件與攝影家。 參考內容以國外書籍為主,輔以英國BBC拍攝的【攝影鉅作殿堂】系列影片之內容,輕鬆的角度來欣賞攝影作品的同時,也藉由了解攝影藝術 發展史的時空背景,來更進一步探討作品的內涵與影響。


[編輯] 讀書會記錄

2009/03/25 18:30~21:50 於 黃啟訓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紀錄:討論讀書會方向與參考書目,以及分配每人研習重點

2009/03/27 18:30~20:50 於 詹鎮豪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紀錄:觀賞國家地理頻道影片【攝影鉅作殿堂】(英國BBC拍攝)-快門下的抉擇,討論前次書目與影片相關之處

2008/04/03 10:30~12:50 於 全家交誼廳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紀錄:
1.研習書目章節 - 攝影藝術簡史(鄭意萱著,藝術家出版社)、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 (Rosenblum, Naomi著,
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出版社)、Robert Frank 攝影集【The Americans】
2.訂出下次讀書會時間與研習項目-社會寫實攝影

2008/04/12 16:30~18:20 於 全家交誼廳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紀錄:欣賞國家地理頻道影片【攝影鉅作殿堂】(英國BBC拍攝)-瞬間的永恆,社會寫實攝影個人Presentation

2008/04/15 19:00~21:00 於 詹鎮豪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紀錄:選定之攝影家之作品個人presentation,並分享讀書心得;分配下次彩色攝影發展報告主題

2008 /04/19 18:00~20:30 於 詹鎮豪家中 與會成員:黃怡嘉 詹鎮豪 蘇府蔚 黃啟訓

紀錄:彩色攝影術個人presentation,並分享讀書心得

[編輯] 討論成果與心得

攝影技術的發現


暗箱原理(camera obscure)-400 B.C.: 古希臘人:光線通過窗間或牆的小孔時會在相對面的牆上映出外面的倒影,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說:「小孔越是細小,映像越是尖銳分明」 這種光、細洞與倒影的原理,亦即所謂的暗箱原理(camera obscure),成了以後發展攝影術中重要的觀念

到了1826年,研究爆破的名家尼埃普斯(N.Niepce)在嘗試了石版創作後,首次將溶劑感光與暗房效應結合,而留住了暗箱裡的影像。 他用白蠟版塗上瀝青油作為感光版,再浸泡於薰衣草油,終於留下所拍影像的潛像(latent image),成為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

而在1826年之後,有許多不同的攝影技術被發展出來,主要包括有達蓋爾法(Daguerrotype)、卡羅法(Calotype)、濕火棉膠法(Wet-collodion process)、蛋清法(Albumen process)溴化銀膠法(Gum bichromate process)等五種。

著名的達蓋爾法因為大大縮短了之前尼埃普斯需要花費60-100小時的時間,而且以達蓋爾法申請到法國政府的專利,政府也承認了攝影術。 因此達蓋爾法可能是公認的攝影術發明人。 當時是法國巴黎首席佈景畫家的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於1839年發明的利用水銀蒸汽對曝光的銀鹽塗面進行顯影作用的方法。這種攝影方法的曝光時間約為30分鐘,大大的短於尼埃普斯(N.Niepce)日光硬化的攝影方法。用這種方法拍攝出的照片具有影紋細膩、色調均勻、不易褪色、不能複製、影像左右相反等特點。這種攝影方法是用達蓋爾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又稱為達蓋爾銀版法(Daguerreotype)。

達蓋爾銀版法的具體步驟為:

1.準備一塊鍍有薄銀的銅板;

2.洗淨,拋光;

3.置入裝有碘溶液或碘晶體的小箱內,碘蒸汽與銀髮生反應,生成碘化銀。時間是30分鐘。

4.轉入暗盒;

5.暗盒一起放入暗箱進行拍攝,時間是15~30分鐘。在光線的作用下,碘化銀依光線的強弱還原為不同密度的金屬銀,形成“潛影”,

6.先以水銀(汞)蒸汽顯影

7.再放入濃熱食鹽溶液中,通過氯化鈉的作用,即“定影”。

8.水洗,晾乾。

這樣就得到一幅由霜白色的汞合金形成的影像。陰影部分透明,可以看到黑暗色的鍍銀銅板表面。便成為一幅正象的照片。


攝影與藝術-第一時期(1839-1890)


'概論'

攝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在與繪畫親緣交融和相互促進中,在技法和風格上逐漸發展演繹了各種流派。特別在藝術攝影領域,主觀意念和視覺美感的不同側重和柔和手法的相異,更使得攝影藝術呈現出多姿多彩、爭芳鬥妍的形態演進。

而在1839-1890這個時期,攝影藝術史基本上的架構是攝影的源起,對於精細記錄的需求,工業社會、西部拓荒、異國探險、戰爭記實等

在這個時期,High art photography是個重要的攝影派別。 高級藝術攝影(High art photography)於19世紀50年代生產於英國,藝術特點是運用繪畫的理念.獨具匠心地創作出繪畫效果的照片,代表人物有: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和亨利•佩奇•魯賓遜 而高藝術攝影隨著新的寫實主義風格的興起在19 世紀80年代末漸漸衰退,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主義攝影.自然主義攝影反對模仿繪畫那種矯揉造作,提倡用寫實的手法展現自然質樸的美感,英國攝影家愛默生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自然主義攝影的精神對後來的現代攝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再來,印象派攝影是從印象派繪畫中得到靈感的。19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印象派運動在法國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畫家莫内和雷諾瓦為了反對繪畫的陳規陋習.力求再現那些被觀察物體的視覺印象的色彩。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實踐出現在攝影界儘管有點遲,但卻是重要的反響。

而這時期著名的攝影家雷蘭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則利用蒙太奇手法,製作出了著名的攝影作品-Two way of life Rejlander試圖向世人證明,攝影也可以像畫家畫畫一般,依照自己的構想,任意操縱畫面,而非像大家所想像的。 之後藉由切割、重組以及拼貼各種不同性質或是相似元素的照片與底片,或甚至是再利用某些相片以製造與原本圖像內容相矛盾的影像。

而其他還有很多探索世界而產生的攝影作品,實而豐富我們的歷史記載也有許多藝術上的成就與啟迪。


攝影與藝術-第二時期(1890-1920)


'概論'

而在1890-1920年,攝影藝術史基本上的架構是從科學性到藝術性的建立,並尋找新技術與新觀點,派別從畫意派到現代主義等在這個時期嶄露頭角。


'畫意寫真攝影(Pictorialism)'

攝影術發明之初,許多畫家和具有深厚美學修養的藝術人士癡迷于攝影神奇的再現力,紛紛轉向攝影藝術創作。 繪畫與攝影不可分割的親密關係在早期的攝影作品中體現得尤為直接,照片的畫意濃厚,被稱為畫意式攝影。 畫意派攝影則是對畫意攝影眾多流派的總稱。

而他們的目的,即是在把拍下的物體或風景,轉變為具古典藝術感的物體。藉著刮除底片或是手工塗抹額外線條,造成的模糊、朦朧感,而體現一種「唯美般的模糊(artistic blurring)」。代表人物有勒葛雷(Gustav Le Gray)、史泰肯(Edward Steichen)等 不管是想要做出繪畫般的質感或是提供另一個製作影像的方式與技術,基本上繪畫與攝影的關係已經漸行漸遠,攝影藝術已經發展出自有的創作模式。


'應用攝影(Applied Photography)'

應用攝影,涵蓋了新聞、工業、時尚、人像、科學等等各種攝影,等於為了其他的領域來著眼,開發出相關的攝影技術與方法。

而這些乍看之下跟藝術沒什麼關係的攝影方式,其實隨著時間的進展,藝術家的時而投入,也逐漸形成一個新的藝術勢力。

例如F.64小組是純粹派攝影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團體.於1932年在美國加州成立.這些年輕的攝影家追求“純正”和“直接”的表現風格,強調畫面的豐富層次感,必要時將光圈縮小到F.64,以獲取最大的景深.通過攝影手段對曝光,顯影,和印製技術的控制,可以預見最終的影像。 它的出現是對畫意的革命,代表人物是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和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

Edward Weston的著名作品「青椒」其實看起來完全不會聯想到青椒的物理性質、香味或是任何菜餚,反而是在青椒表面的質感、肌理,絕對稱的上是攝影史上的經典。

又比如Ansel Adams創立的技法-分區曝光理論(Zone System)雖是為了解決當時底片和相紙沖洗放大之中不易控制,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化學與科學的技巧,卻也讓黑白攝影中的明暗階調的藝術表現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作品除了清晰、直接等F64團體創立的特質外,他的風景作品更完全展現一個藝術家表現大自然風景的細膩與突破,使Ansel Adams成為古今風景攝影的一位最偉大的大師。


'新客觀主義'

20世紀20年代產中的新客觀主義主張從客觀主義的全場上出發,忠實地描繪事物,揭示事物的本性。由於其風格是不遺餘力地表現所有細節。一些人批評這種攝影流派為觀察而觀察,呆滯而缺少藝術性。但它對之後的廣告攝影中的工業攝影和產品攝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攝影藝術進入20世紀後,各種風格流派的變幻如走馬燈般另人眼花繚亂。

30年代產生的彩色負片為藝術攝影開創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人類進入了多姿多彩的視覺新紀元。


'超現實屬意與抽象攝影'

超現實主義20世紀20年代在巴黎興起,超現實主義者不承認現狀,力圖表現生活中較為陰暗的一面,如夢幻,荒謬和罪惡。刻意的曝光過度是他們有力的表現手段.代表人物是朵拉.馬爾,拉爾夫.尤金。 要給抽象攝影作出最簡單的定義,可以這麼說:抽象攝影就是以各種攝影的手法把具體的物體影像轉換成點,線,面等抽象形態。



社會紀實攝影


因為攝影術的發明,人類的歷史抽象模糊的文字記錄轉為直觀詳實的影像記錄,只有這樣的歷史才是最可信的歷史 . 紀實攝影的要素是“真”。拍攝效果是“善”,無論是抨擊,是讚揚、都要有益於社會的進步。 攝影的起源一直圍繞著文獻記錄這一基本初衷,19世紀法國史跡委員會就認識到紀實攝影的重要性,是文字記錄最有效的補充. 20 世紀早期,最為著名的紀實攝影工程是美國的FSA記實運動: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美國政府設立了許多社會資助專案的機構、1937年改名的農業安全局(FSA),就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因社會紀實攝影成名的社會機構。 在此運動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攝影家,很快這些攝影家活躍在世界各地,紀實攝影也這個時期出具規模。

FSA知名的攝影者蘭格(Dorothea Lange,1895-1965)藉由人體的姿勢,更直接的創造意義。她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移民的母親,尼波摩郡,加州》(Migrant Mother, Nipomo, California, 1936)的中心是女性身體,一個以注視建構的社會性身體,具有「應該被注視」的品質。這張影像也成為農業與移民社會的母親典型。

FSA照片就被當成一種政治宣傳工具,他們將鏡頭的對象指向工人與農民,大量的照片訴說美國的故事,小羅斯福總統藉著工人與農民運動的力量,對抗較受資本家支持的共和黨。

攝影除了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工具,鏡頭也被統治者拿來為自己塑造權威。對於英雄的詮釋,以及做為英雄形象的塑造,攝影的工具角色不可或缺,在探討攝影的社會性與工具性的同時,英雄形象的照片如何的被呈現,在下一個單元,英雄的認知與英雄崇拜,將影像與英雄之間的關係,作進一步探討。

不可諱言的,從文獻的相關討論下來,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透過影像製造的社會真實、被形塑的社會價值、以及媒體作為社會控制的一種手段。照片對於塑造輿論、讓人們接受對於「真實」的認知,有強大的力量,也因此照片也就成為社會化與灌輸意識形態最有用的工具。


現代攝影家


大家討論最喜愛的攝影師


黃啟訓:

我最喜歡的是Robert Frank,因為在戰後,沒有人敢像他那樣諷刺美國。雖然說他是一個瑞士人,但是他用很明顯的方式在揭發美國美好假象之下的空虛與蕭條。


蘇府蔚:

我最喜歡的是Stephen Shore,因為在這一本Uncommon places的攝影集中,去了很多美國很漂亮很美好的地方,Shore帶著他的8*10大相機要去這些地方想必都是費盡一番千辛萬苦。不管場景如何,色彩總是那麼調和,那麼恰到好處,畫面也總是取的一個不能在好的平衡。真是一位大師。


詹鎮豪:

我最喜歡的是Robert Doisneau,他那一張市政廳前的吻實在太經典了。他的Paris攝影集實在是一個浪漫寫真,法國應該依據他的貢獻給他個講,要不的話Doisneau還真的虧大了。從小小的街道巷弄,到每一個季節、每一個重要建築物與地標,亦或是日常生活的場景如小酒廳、古董店等,實在是每一張都透露出巴黎的風采與浪漫。


黃怡嘉:

我蠻喜歡的是Jeff Wall,他的思考方式實在跟一般人不太一樣。還記得他跟一個女模特兒一起拍自拍照那個表情,實在是很奇怪。還有鄙視黃種人那張照片,也實在很令人無理頭的笑了出來後又覺得他的諷刺意味很深。可惜買不起他的整本個人攝影集,要不應該要好好來研究一下。另外我也很喜歡Richard Avedon,他拍的時尚照片實在是好漂亮好有質感,大象那一張照片抬腿和模特兒的配合是我看過最有趣的時尚照片之一。另外他的IN the American west是純粹中帶有時尚設計感,想當初在紐約展出的時候一定很震撼。


附上Jeff Wall的一段訪談內容:


一,攝影與繪畫 繪畫是在製造圖像,照片也是如此。因此,它們都是製造影像的媒介。我感覺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關聯,那是一塊非常廣闊和開放的空間。 1976年,我開始考慮使用攝影這種媒介進行創作。我非常著迷於攝影,不過,對於攝影和繪畫之間的關係,我很久之前就在思考。照片通常都太小了,而 西方繪畫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畫幅很大。很多重要的、美麗的畫作,它們的大小都是接近日常生活的尺幅。當觀者走進畫廊,去觀看這些畫作的時候,他們不需要腦 袋湊在一起擠來擠去。而一直以來,照片都是以書的大小或者相冊的尺寸被觀看。但是,我依舊覺得攝影和繪畫有著某種意義上的血緣聯繫,卻沒有被發掘。然後我 就去歐洲走了一圈,看到街頭的各種以影像為介質的廣告燈箱,以及藝術館裏的繪畫作品,我頭腦裏忽然有了一個主意,做幻燈片作品,也許我可以做一些有提香、 戈雅畫作效果的作品。1977年,我做了第一個燈箱作品,我很喜歡這種效果。這並不是我計畫中的,是有一些湊巧產生的。


二,攝影與電影攝影 六七年代,找演員來合作,拍攝類似電影攝影效果,或者是被稱作是“擺拍的”照片,那個時候,這種想法在攝影領域完全不被接受。人們會給你指出,攝影 誕生早期的那些攝影師才會做這種擺拍的照片。但是你要知道Cartier Bresson擺拍了不少照片,paul Strand也擺拍照片,他們有些照片看上去似乎是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但是也是和自己的被攝物件有所合作的。所以,所謂擺拍的照片,其中包含著很多的層 面。 一開始我並沒有把我的創作和電影攝影扯上關係。但是我很多創作都是預先設計好的,然後我發現這和電影拍攝的確有一定的聯繫。和所有人一樣,我也喜歡 電影。我發覺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有著成千的照片的產生,一個接著一個。看電影是一種很特別的觀看照片的方式,你根本不會覺察到它們在運動。電影攝影就是攝影 的一個分支,所有你在電影拍攝中能夠達到的攝影效果,對於攝影師來說都是可以借鑒的。我只是從中借鑒了一些,很簡單的,在拍照之前提前做好準備,並且和我 的被攝物件之間進行交流和合作。 人們往往把“直接攝影”放到一邊,那是完全自發的;把擺拍照片放到另一邊,那是完全佈置的劇院效果的,但是,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個灰色地帶,這對我來說才是最最有趣的。


三,我從不拍照開始 我發明了這個短語:我從不拍照開始。因為它恰巧形容了我的工作過程。 假如我在街頭看到一些場景。我不會拍照。我是在到處看,但是我不拍照。作為一張照片的瞬間,它的確消失了,作為一張可能存在的照片,它的確沒有被拍下來。但是它並沒有消失,因為我是一個“攝影師”。所以我做的是,我還會把它拍下來。


這一部分大家討論的很踴躍,舉凡牽涉到同性戀議題的Robert Mapplethrope和 Nan Goldin,或是紀實攝影家等,留待假如得獎後以投影片與大家分享。


數位時代的來臨


數位時代的來臨,使的相機普及化,攝影藝術在專業與業餘之間的藩籬感覺縮小了許多。現今有越來越多的攝影工作室,從事著自己著眼的攝影藝術創作。儘管數位時代的來臨造成攝影藝術上面有很大的轉變,但終究主要還是創意有了更大的空間可以發揮,於是電腦科技帶來的就是更大的突破與創新。像是我們看到的BBC影片中,還是有攝影師使用濕版柯羅丁法,來製作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也有像Andreas Gursky的攝影師,空拍賽車場幾十張照片在經過電腦合成,只為了想達到自己創作的目的。而自己想的到才可能用電腦辦的到,因為創意有限的話,電腦再強大也沒有用。

[編輯] References

攝影藝術簡史-鄭意萱著,藝術家出版社,台北,2007

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 Naomi Rosenblum,ABBE VILLE PRESS,4th ed.,2008

WikiPedia:攝影術,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1%84%E5%BD%B1%E6%9C%AF

The Americans-Robert Frank,Scalo Publishers,1998

Uncommon Places: The Complete Works -Stephen Shore, Lynn Tillman, Aperture; Revised edition 2005

Beyond Monochrome : A Fine Art Printing Workshop - Tony Worobiec and Ray Spence, Voyageur Press (MN), 2000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Man, The Image & The World: A Retrospective - Peter Galassi et al. ,Thames & Hudson ,2006

http://renyue.ofpix.com/842.html Jeff Wall訪談內容


[編輯] 開會照片

Image:photor1.JPG Image:photor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