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08年12月26日 (五) 13:46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Mollychi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G2 讀書會)
←上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2008年12月29日 (一) 12:26) (編輯) (撤銷)
Mollychi (對話 | 貢獻)

 
(3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1行: 第1行:
G2 讀書會 G2 讀書會
 +=討論書名=
 +大棋盤
 +
 +
 +=大棋盤讀後感想=
 +
 +在外交現實的國際關係中,權力政治及權力平衡一直是是不可或缺之要素,
 +
 +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就是以權力平衡的外交政策,縱橫俾闔,以幾千名駐外士兵及文官,掌握幾百倍於英國本土的領地。
 +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由於種種因素,一躍成為全國性超強,
 +
 +為制衡蘇聯共產主義之擴張,也在世界各地廣結同盟,對共產集團進行圍堵,最後導致蘇聯及東歐集團的瓦解,而結束冷戰。
 +
 +而自重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強後,不論國際秩序之維持或任何國際重要議題之討論,
 +
 +均看到美國之介入甚至主動領導的身影,美國儼然成為世界政治之仲裁者。
 +
 +而卡特總統時期之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於大棋盤中認為隨著世界局勢的急遽變化與發展,
 +
 +美國必須要有一套前瞻性之全球外交政策,以持續維持美國世界領導地位,防止出現一個足以向美國地位挑戰之大國或敵對同盟出現。
 +
 +作者以地緣政治戰略之觀點,勾畫出美國未來一個世代內持續維持世界秩序仲裁者及領導地位之指針。
 +
 +
 +
 +美國為歷史上唯一不是由歐亞大陸崛起之世界超強,而未來世界舞台中心必在歐亞大陸,
 +
 +因歐亞大陸站全球面積最大,人口佔全球約75%,國民生產毛額佔全世界之60%,能源佔四分之三,穩居全球地緣政治之樞紐,
 +
 +如歐亞大陸產生一個對美國具敵意之同盟或具支配力之大國(崩潰前之蘇聯或中蘇同盟),將對美國安全地位產生重大威脅,
 +
 +故美國外交政策必須保持地緣政治之關切,運用其在歐亞大陸之實質或潛在影響力,創造出穩定的歐亞大陸均勢而由美國擔任政治仲裁者。
 +
 +而為達成此目標,可經由短、中、長程政策目標執行之:
 +
 +(一)短期:維持歐亞大陸多國勢力並存之地緣多元主義,防止敵對同盟或特定大國挑戰美國優勢地位。
 +
 +(二)中期:在歐亞大陸建構重要且可合作之戰略伙伴,即在歐洲以德、法為中心,擴大北約及歐盟。
 +
 +在亞洲以中國為核心,透過美日安保體系與中國展開三邊戰略對談,
 +
 +將中共力量導入國際體系合作架構中,而歐結合歐洲及亞洲之安全體系形成跨歐亞之安全體系。
 +
 +(三)長期:美國以仲裁者角色與主要戰略伙伴共享全球政治責任。
 +
 +
 +
 +作者以麥金德地緣政治理論建構出美國未來一個世代的戰略目標,此乃本書之優點,
 +
 +過去三、四十年圍繞經濟、社會、人權、環保等諸多議題之討論,
 +
 +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傳統國際關係中之地緣、戰略因素,
 +
 +但觀察作者之成長背景及身處環境,其以強烈反蘇著稱,不免與他人其立場不客觀之惑,
 +
 +但無法忽視作者學厚身養,分析力強之優點,讀完後對美國之全球戰略佈局將會有一大概明確之認識,
 +
 +觀諸台灣,雖弱國寡民,但地理位置關鍵,政治立場有夠鮮明,
 +
 +故與美國合作是目前唯一且最佳之戰略選擇,本書對觀察美國之外交取向仍具相當之參考價值。

當前修訂版本

G2 讀書會

[編輯] 討論書名

大棋盤


[編輯] 大棋盤讀後感想

在外交現實的國際關係中,權力政治及權力平衡一直是是不可或缺之要素,

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就是以權力平衡的外交政策,縱橫俾闔,以幾千名駐外士兵及文官,掌握幾百倍於英國本土的領地。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由於種種因素,一躍成為全國性超強,

為制衡蘇聯共產主義之擴張,也在世界各地廣結同盟,對共產集團進行圍堵,最後導致蘇聯及東歐集團的瓦解,而結束冷戰。

而自重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強後,不論國際秩序之維持或任何國際重要議題之討論,

均看到美國之介入甚至主動領導的身影,美國儼然成為世界政治之仲裁者。

而卡特總統時期之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於大棋盤中認為隨著世界局勢的急遽變化與發展,

美國必須要有一套前瞻性之全球外交政策,以持續維持美國世界領導地位,防止出現一個足以向美國地位挑戰之大國或敵對同盟出現。

作者以地緣政治戰略之觀點,勾畫出美國未來一個世代內持續維持世界秩序仲裁者及領導地位之指針。


美國為歷史上唯一不是由歐亞大陸崛起之世界超強,而未來世界舞台中心必在歐亞大陸,

因歐亞大陸站全球面積最大,人口佔全球約75%,國民生產毛額佔全世界之60%,能源佔四分之三,穩居全球地緣政治之樞紐,

如歐亞大陸產生一個對美國具敵意之同盟或具支配力之大國(崩潰前之蘇聯或中蘇同盟),將對美國安全地位產生重大威脅,

故美國外交政策必須保持地緣政治之關切,運用其在歐亞大陸之實質或潛在影響力,創造出穩定的歐亞大陸均勢而由美國擔任政治仲裁者。

而為達成此目標,可經由短、中、長程政策目標執行之:

(一)短期:維持歐亞大陸多國勢力並存之地緣多元主義,防止敵對同盟或特定大國挑戰美國優勢地位。

(二)中期:在歐亞大陸建構重要且可合作之戰略伙伴,即在歐洲以德、法為中心,擴大北約及歐盟。

在亞洲以中國為核心,透過美日安保體系與中國展開三邊戰略對談,

將中共力量導入國際體系合作架構中,而歐結合歐洲及亞洲之安全體系形成跨歐亞之安全體系。

(三)長期:美國以仲裁者角色與主要戰略伙伴共享全球政治責任。


作者以麥金德地緣政治理論建構出美國未來一個世代的戰略目標,此乃本書之優點,

過去三、四十年圍繞經濟、社會、人權、環保等諸多議題之討論,

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傳統國際關係中之地緣、戰略因素,

但觀察作者之成長背景及身處環境,其以強烈反蘇著稱,不免與他人其立場不客觀之惑,

但無法忽視作者學厚身養,分析力強之優點,讀完後對美國之全球戰略佈局將會有一大概明確之認識,

觀諸台灣,雖弱國寡民,但地理位置關鍵,政治立場有夠鮮明,

故與美國合作是目前唯一且最佳之戰略選擇,本書對觀察美國之外交取向仍具相當之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