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埃及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08年6月1日 (日) 11:55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Gagapower (對話 | 貢獻)

←上一個
在2008年6月1日 (日) 12:01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Gagapower (對話 | 貢獻)

下一個→
第30行: 第30行:
托勒密王朝時代(西元前305年~西元前30年) 托勒密王朝時代(西元前305年~西元前30年)
 +
 +東羅馬帝國(西元4-7世紀)
 +
 +阿拉伯帝國(西元7世紀中期)
 +
 +奧斯曼帝國的行省(西元1517年)
 +
 +英國占領(西元1882年~西元1956年)
 +* 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
 +*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
 +* 1953年6月18日廢除帝制,成立「埃及共和國」。<br>1956年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西元1958年2月~1971年9月),埃及與敘利亞合併.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1971年9月改國名為「埃及阿拉伯共和國」。<br>
== 文化 == == 文化 ==

在2008年6月1日 (日) 12:01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簡介

埃及國土的90%以上是乾躁的沙漠地帶,僅有尼羅河由南向北貫穿,孕育了肥沃的土壤以及這個古老的國度。埃及擁有約7000的歷史,歷經了各個王國的興衰更迭,因此留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遺產與無盡的寶藏。

地理

埃及面積有1,001,449平方公里,疆域橫跨亞、非兩洲。現時埃及的西面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

埃及全境有95%為沙漠。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境內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亞斯文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使農作物受害。

早期的埃及分成兩個部份:從尼羅河三角洲到地中海,位於北部的,是稱為紅王冠之國的下埃及;上埃及 (因地勢較高而得名) 則是由利比亞沙漠向南延伸。南方的國王戴的是白色王冠。西元前三千多年時,南方國王拉美尼斯統一了埃及。


正式國名:埃及阿拉伯共和國。首都位於開羅(Cairo)。

人口總數:6398萬人(2000年)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歷史

初期王朝(西元前3000年~西元前2650年)

古王國時代(西元前2650年~西元前1785年)

新王國時代(西元前1565年~西元前1186年)

末期王朝時代(西元前750年~西元前305年)

托勒密王朝時代(西元前305年~西元前30年)

東羅馬帝國(西元4-7世紀)

阿拉伯帝國(西元7世紀中期)

奧斯曼帝國的行省(西元1517年)

英國占領(西元1882年~西元1956年)

  • 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
  •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
  • 1953年6月18日廢除帝制,成立「埃及共和國」。
    1956年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西元1958年2月~1971年9月),埃及與敘利亞合併.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71年9月改國名為「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文化

世界遺產

阿布米納

開羅-伊斯蘭區

曼菲斯以及從吉薩到達哈舒的金字塔區

古代城市底比斯及其墓地

阿布辛貝到費拉葉的努比亞遺跡群

聖卡特利納修道院

旅遊

出入境

交通

開羅

路克索與尼羅河

努比亞

地中海三角洲

西奈半島

相關影片

傑森王子戰羣妖(電影)

北非諜影(電影)

揭開埃及王朝的神秘面紗(Discovery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