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法第十二講:Control problem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在2007年12月6日 (四) 10:20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Sakurai (對話 | 貢獻) 小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15年10月15日 (四) 09:30) (編輯) (撤銷) Sakurai (對話 | 貢獻) 小 (→改錯題的參考資料) |
||
(10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br> | <br> | ||
+ | === 重申「心實的精神」 === | ||
+ | * 顯性目的 | ||
+ | ** 體認心理學之科學研究精神 | ||
+ | ** 培養學生科學的素養 | ||
+ | * 隱性目的 | ||
+ | ** 養成科學的心理學「家」 | ||
+ | ** 以較「理性」的觀點觀察事情 | ||
+ | ** 處世、作事態度的「科學化」 | ||
- | === | + | |
+ | * 科學化? | ||
+ | ** What is the Science ? | ||
+ | *** 這是人類「高級」的文化活動之一 | ||
+ | *** 因為「純科學」就像純藝術,沒有並不會立即讓你我有生命危險或是重大利益 | ||
+ | *** 但缺這樣文化活的社會,也可以是一種未開化的社會 | ||
+ | |||
+ | *** 這活動在幹什麼? | ||
+ | **** 問為什麼?為什麼?... 當然其中也有黑幕:p | ||
+ | |||
+ | |||
+ | * 科學的態度 | ||
+ | ** 認知:科學是建立在於科學社群脈絡中 | ||
+ | *** 科學社群:各個相連的人為群體 | ||
+ | *** 脈絡:不能獨立人類社會活動與歷史 | ||
+ | ** 目的:想要知道各研究對象的真象 | ||
+ | *** 真象:可能存在對象的規律性等 | ||
+ | |||
+ | * 科學家的態度 | ||
+ | ** 謙虛: | ||
+ | *** 因為科學中並無永恆不變的真理 | ||
+ | *** 真理或許存在在研究對象背後 | ||
+ | *** 科學家想辦法逼近 | ||
+ | **** 但似乎永遠到不了 | ||
+ | |||
+ | |||
+ | * 實驗基本架構 | ||
+ | [[Image:11-1.PNG]] | ||
+ | |||
+ | === 本講次case studies說明 === | ||
* 本章case study均為負向 | * 本章case study均為負向 | ||
第13行: | 第50行: | ||
** 與實驗設計有關 | ** 與實驗設計有關 | ||
- | === Case study 1 Sleep learning | + | === Case study 1 Sleep learning === |
- | + | ||
- | + | ** 實驗參與者為10名大學生(不會德文) | |
- | ** | + | |
** 在實驗室(舒適床舖,空調...)睡覺 | ** 在實驗室(舒適床舖,空調...)睡覺 | ||
** 1:30AM去叫一聲,若不回答認定為睡著 | ** 1:30AM去叫一聲,若不回答認定為睡著 | ||
第28行: | 第64行: | ||
*** 睡著的定義應為其他更穩定的指標 | *** 睡著的定義應為其他更穩定的指標 | ||
- | ==== Case study 1-1 | + | ==== Case study 1-1 ==== |
- | * Simon and Emmons (1956) | + | * Simon and Emmons (1956) |
** materials: 96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 | ** materials: 96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 | ||
- | ** design: factorial design (3X2) | + | ** design: factorial design (3X2) |
** experimental group: question with answer | ** experimental group: question with answer | ||
** control group: question only | ** control group: question only | ||
** level of sleeping: use 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 | ** level of sleeping: use 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 | ||
** DV: multiple-choice | ** DV: multiple-choice | ||
+ | |||
* Case 1與Case 1-1之不同 | * Case 1與Case 1-1之不同 | ||
** Case study 1-1解決了以下三個問題 | ** Case study 1-1解決了以下三個問題 | ||
第47行: | 第84行: | ||
=== Case study 2 Social deprivation and social reinforcement === | === Case study 2 Social deprivation and social reinforcement === | ||
- | + | ** 實驗參與者6yrs, task為將彈珠丟入一個洞中 | |
- | ** | + | ** DV為最後10分鐘觀察實驗參與者丟入個數(有增強) |
- | ** | + | |
** 分三組 | ** 分三組 | ||
*** social deprivation: game前20分鐘獨處 | *** social deprivation: game前20分鐘獨處 | ||
第55行: | 第91行: | ||
*** social satiation:game前20分鐘與主試交談(邊畫圖、剪紙) | *** social satiation:game前20分鐘與主試交談(邊畫圖、剪紙) | ||
- | ==== Criticism 1 | + | ==== Criticism 1 ==== |
* Stevenson and Odom (1962) | * Stevenson and Odom (1962) | ||
第78行: | 第114行: | ||
* result: neutral 0.053 sec. taboo 0.098 | * result: neutral 0.053 sec. taboo 0.098 | ||
- | ==== | + | ==== Frequency effect ==== |
* Case study 3 可能的confouding | * Case study 3 可能的confouding | ||
- | ** | + | ** 主試性別與實驗參與者性別 |
** 印刷物中出現頻率不同 | ** 印刷物中出現頻率不同 | ||
* Howes and Solomon (1951) | * Howes and Solomon (1951) | ||
第110行: | 第146行: | ||
* 找尋題目 | * 找尋題目 | ||
* 設計實驗 | * 設計實驗 | ||
- | * | + | * 準備材料及實驗參與者 |
* 執行實驗 | * 執行實驗 | ||
* 收集資料 | * 收集資料 | ||
第124行: | 第160行: | ||
==== 如何發現問題 ==== | ==== 如何發現問題 ==== | ||
- | * | + | * wiki的問題可以用已學會的部分來回答。不必要使用高深的專業知識。 |
* 但也需要「自己」來思考。也要試著改正問題。才能真正體會問題所在。 | * 但也需要「自己」來思考。也要試著改正問題。才能真正體會問題所在。 | ||
* 以評判的眼光看看新聞。 | * 以評判的眼光看看新聞。 | ||
第133行: | 第169行: | ||
* What i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 * What i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 ||
* Subject / manipulated variable? | * Subject / manipulated variable? | ||
+ | * What i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 ||
+ | * Keep constancy? | ||
+ | * Type of design | ||
* What i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 * What i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 ||
* Keep constancy? | * Keep constancy? | ||
第157行: | 第196行: | ||
* 例題 | * 例題 | ||
- | + | 某一實驗者選了20位相信占星術的實驗參與者,並給他們根據占星術測得之他們前幾天發生的事件,且詢問他們其準確度。實驗參與者在6點量表上回答其認為之準確度,由極準確至極不準確。所有20名實驗參與者報告占星術預測與實際發生事件間具有某一程度之準確性。該實驗者據此結論:占星術是正確的。<br>P.115 #8<br> | |
* | * | ||
答題範例 | 答題範例 | ||
- | * A1 | + | * A1 取樣偏誤,都是相信占星術的實驗參與者,而沒有對照組不相信占星術者,故不能下結論占星術是正確的。 |
- | * A2 | + | * A2 可能是巴南效應:將12星座描繪的性格特質隨機取樣的呈列在同一張問卷,由於占星術的形容詞是普遍的、模稜兩可的,實驗參與者會主觀認為是描述自己的形容詞。 |
- | * B1 | + | * B1 增加實驗參與者包括不相信占星術的實驗參與者或對占星秉持無關緊要的態度。 |
* B2 問卷內容應包括對前幾天發生事件的正向與負面的形容詞或說法,再做六點量表比較。 | * B2 問卷內容應包括對前幾天發生事件的正向與負面的形容詞或說法,再做六點量表比較。 | ||
第197行: | 第236行: | ||
* 課本第七章 | * 課本第七章 | ||
* [[改錯題(第七章翻譯)|wiki上考古題]] | * [[改錯題(第七章翻譯)|wiki上考古題]] | ||
+ | |||
+ | |||
+ | |||
+ | [[心理實驗法| 回心理實驗法目錄頁]] |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
[編輯] 重申「心實的精神」
- 顯性目的
- 體認心理學之科學研究精神
- 培養學生科學的素養
- 隱性目的
- 養成科學的心理學「家」
- 以較「理性」的觀點觀察事情
- 處世、作事態度的「科學化」
- 科學化?
- What is the Science ?
- 這是人類「高級」的文化活動之一
- 因為「純科學」就像純藝術,沒有並不會立即讓你我有生命危險或是重大利益
- 但缺這樣文化活的社會,也可以是一種未開化的社會
- What is the Science ?
- 這活動在幹什麼?
- 問為什麼?為什麼?... 當然其中也有黑幕:p
- 這活動在幹什麼?
- 科學的態度
- 認知:科學是建立在於科學社群脈絡中
- 科學社群:各個相連的人為群體
- 脈絡:不能獨立人類社會活動與歷史
- 目的:想要知道各研究對象的真象
- 真象:可能存在對象的規律性等
- 認知:科學是建立在於科學社群脈絡中
- 科學家的態度
- 謙虛:
- 因為科學中並無永恆不變的真理
- 真理或許存在在研究對象背後
- 科學家想辦法逼近
- 但似乎永遠到不了
- 謙虛:
- 實驗基本架構
[編輯] 本講次case studies說明
- 本章case study均為負向
- 即有confounding
- 找出其中之extraneous V. 是本課程之重點
- 重點在於
- 在那裡?
- 為什麼?
- 重點在於
- 不管初學者或專家都可能犯這些錯誤,因為:
- 與專業知識有關
- 與實驗設計有關
[編輯] Case study 1 Sleep learning
- 實驗參與者為10名大學生(不會德文)
- 在實驗室(舒適床舖,空調...)睡覺
- 1:30AM去叫一聲,若不回答認定為睡著
- 開始以錄音機放預先錄製之60對德文英文字對
- 醒來後放音睡眠中所學習之60個德文字並回答相對應之英文
- 平均答對9個(最高為20個)
- 問題在那?
- No control group
- 不知道答對是猜對還是真的學到(因為英文德文有相似的地方)
- Ba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leep
- 睡著的定義應為其他更穩定的指標
- No control group
[編輯] Case study 1-1
- Simon and Emmons (1956)
- materials: 96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
- design: factorial design (3X2)
- experimental group: question with answer
- control group: question only
- level of sleeping: use 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
- DV: multiple-choice
- Case 1與Case 1-1之不同
- Case study 1-1解決了以下三個問題
- 排除previously known
- 排除guessing
- 以上可以由對照組中知道
- 確定level of sleeping
- 利用儀器測量
[編輯] Case study 2 Social deprivation and social reinforcement
- 實驗參與者6yrs, task為將彈珠丟入一個洞中
- DV為最後10分鐘觀察實驗參與者丟入個數(有增強)
- 分三組
- social deprivation: game前20分鐘獨處
- non-deprivation:馬上玩game
- social satiation:game前20分鐘與主試交談(邊畫圖、剪紙)
[編輯] Criticism 1
- Stevenson and Odom (1962)
- 分三組
- isolated with toys (social deprivation only)
- isolated without toys (social & general deprivation)
- control (no isolated)
- 結果前兩組均佳於control,所以不是general deprivation
- 分三組
[編輯] Criticism 2 deprivation vs anxiety
- Walter and Parke (1964)
- used 2X2 factorial design
- factor 1: isolation (10min/0min)
- factor 2: anxiety arousal (low 主試友善/high 主試冷淡)
- 結果:no effect on factor 1, high-anxiety better than low, no interaction
[編輯] Case study 3 Perceptual defense
- IV: 11 neutral words (eg. apple, trade) / 7 taboo words (eg. whore, bitch)
- DV: threshold of recognition (time)
- result: neutral 0.053 sec. taboo 0.098
[編輯] Frequency effect
- Case study 3 可能的confouding
- 主試性別與實驗參與者性別
- 印刷物中出現頻率不同
- Howes and Solomon (1951)
- 發現frequency與recognization time間有-0.79之相關
- Postman, Bronson, and Gropper (1952)
- 發現沒有perceptual defense
[編輯] Case study 4 One-trial learning
- material: nonsense syllable (eg. POZ, LER)
- 分兩組:
- one-trial組(沒有背對每次換)
- multi-trial組(每一次用同一組)
- 結果
- 均8.1次學會
- 多次練習無用
[編輯] confounding in case 4
- 字對難易度
- Underwood, Rehula, and Keppel (1962)
- 利用相同手法,但增加一組為利用case study 4之one-trail組,最後背的字對
- 發現這一組最快
[編輯] 實際實驗的過程
- 搜尋文獻
- 找尋題目
- 設計實驗
- 準備材料及實驗參與者
- 執行實驗
- 收集資料
- 總結所得
[編輯] 問題在何處?
- 上述所有步驟都可能有問題
- 主要問題類型
- 邏輯架構問題
- 實驗設計問題
[編輯] 如何發現問題
- wiki的問題可以用已學會的部分來回答。不必要使用高深的專業知識。
- 但也需要「自己」來思考。也要試著改正問題。才能真正體會問題所在。
- 以評判的眼光看看新聞。
- 同學間相互討論。
[編輯] Cues for criticizing
- What i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 Subject / manipulated variable?
- What i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 Keep constancy?
- Type of design
- What i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 Keep constancy?
- Type of design
[編輯] 插播新聞*^_^*
- 下週小考(改錯題)隆重登場
- 利用上課一開始40至50分鐘
- 每一次考兩題(題目印在A4大小紙張上,正反面各一題)
- 墨水分是負分(倒扣)
- 第一週是熱身(除非太嚴重尚不倒扣),但從第二週起就會倒扣(勿鐵齒)
[編輯] 如何應付改錯題之一
- 注意事項
- 1. 分兩個部分回答:a. 指出錯誤在何處(請說明清楚錯在那裡);b. 如何改正你所指出的錯誤。
- 2. 利用題目下空白回答。
- 3. 請不要有太多無關多餘的敘述,情況嚴重時扣分。
- 4. 請依照問題嚴重順序答題,這會影響你的成績。
- 5.論理的清晰度是評分的關鍵,請敘述完整之邏輯架構。有矛盾、不合理、過於無關的敘述會倒扣分數。
[編輯] 如何應付改錯題之二
- 例題
某一實驗者選了20位相信占星術的實驗參與者,並給他們根據占星術測得之他們前幾天發生的事件,且詢問他們其準確度。實驗參與者在6點量表上回答其認為之準確度,由極準確至極不準確。所有20名實驗參與者報告占星術預測與實際發生事件間具有某一程度之準確性。該實驗者據此結論:占星術是正確的。
P.115 #8
答題範例
- A1 取樣偏誤,都是相信占星術的實驗參與者,而沒有對照組不相信占星術者,故不能下結論占星術是正確的。
- A2 可能是巴南效應:將12星座描繪的性格特質隨機取樣的呈列在同一張問卷,由於占星術的形容詞是普遍的、模稜兩可的,實驗參與者會主觀認為是描述自己的形容詞。
- B1 增加實驗參與者包括不相信占星術的實驗參與者或對占星秉持無關緊要的態度。
- B2 問卷內容應包括對前幾天發生事件的正向與負面的形容詞或說法,再做六點量表比較。
取自 [1]
[編輯] 如何應付改錯題之三
- 如何準備?
- 參考資訊(基本上不會出考古題)
- 學姐網頁[n]
- 叫阮第一名(新站)心理實驗法考古題區
- 前者有附答案(但仍有瑕疵)
- 好好思考
- 相互討論
- 參考資訊(基本上不會出考古題)
- 討論的操作型定義
- 兩人以上參加(時空可以不同)
- 討論是自己有了想法,別人也有想法
- 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
- 以理性方式演繹出共識
- 若無共識,再多邀人參加或各自拿回去再思考
- 評分要點
- 說「道理」是重點
- 不要只寫「相關不能推論因果關係」(原則不給分,甚至倒扣)
- 事有輕重緩急
- 順序不同,分數一定不一樣!
- 說「道理」是重點
[編輯] 改錯題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