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著叭叭看世界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3年11月23日 (六) 16:00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Shadow062010 (對話 | 貢獻) (→五、 問題討論)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13年11月24日 (日) 17:50) (編輯) (撤銷) Shadow062010 (對話 | 貢獻) (→四、 心得感想) |
||
(21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 一、 作者簡介 == | == 一、 作者簡介 == | ||
+ | 埃內斯托‧格瓦拉曾被《時代週刊》遴選為「世紀偶像人物」(Icons of the Century)之一,若說他的事蹟是二十世紀的一則傳奇,他的頭像責成為了叛逆青春的圖騰。 | ||
+ | |||
+ | <center>[[Image:Bda.jpg|160px]][[Image:dBB.jpg|150px]][[Image:Baba.jpg|320px]]</center > | ||
+ | |||
+ | 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就讀於醫學院以及畢業之後,做過幾次環繞南美洲的旅行,其中一趟就記錄於我們所讀得這本書中──1952年的摩托車之旅。 | ||
+ | |||
+ | 這趟摩托車旅行過後兩年,格瓦拉在瓜地馬拉加入了政治活動,他在那經歷了一場由美國CIS主導推翻民選政府的軍事行動;格瓦拉……逃往墨西哥後,從此轉變為徹底激進派。 | ||
+ | 透過在瓜地馬拉的管道,他認識了墨西哥市的古巴革命份子,並在1955年7月與卡斯楚結識;並加入游擊隊,意圖推翻那時候當權的古巴獨裁者─巴蒂斯塔。 | ||
+ | |||
+ | 而格瓦拉被稱呼作「切格瓦拉」,也是從這裡開始;「切(CHE)」在古巴文中代表阿根廷人的意思。 | ||
+ | |||
+ | 1959年1月巴蒂斯塔下台逃亡,格瓦拉在新的革命政府中擔任重要領導人物;先是農業改革計劃的要角,繼而轉任中央銀行行長,1961年2月成為工業部長。 | ||
+ | 另外他還加入一個組織,該組織1965年正式成為現今所知的「古巴共產黨」。 | ||
+ | |||
+ | 這個時期的格瓦拉還代表古巴革命政府走訪世界各國,帶領團隊參加各種國際會議,或者是發表演說;他活躍於亞洲、非洲、美洲的「社會主義世界」,熱情而且能言善道。一場烏拉圭的國際會議上,他也因為駁斥美國總統甘乃迪提出的「進步聯盟」而聲名大噪。 | ||
+ | |||
+ | 然而,死神卻在這時候起了一子。 | ||
+ | |||
+ | 1965年4月,距離1959年革命成功才過六年;他為了遵守一開始與自己在革命之初的承諾;他離開古巴,前往各地的革命行動支援。他前往剛果、回到古巴、,鎖定玻利維亞的行動中受了傷而被逮捕;原先預計在擊垮玻利維亞的軍事獨裁政府後將革命擴展到全拉丁美洲的計畫,也因而落空。 | ||
+ | |||
+ | 他被接受了美軍訓練與操縱的玻利維亞反革命軍逮捕(1967年10月8日), | ||
+ | 翌日,格瓦拉被處決……遺骸直到1997年才被挖掘出來,並被送回古巴。 | ||
+ | |||
+ | 在他昔日打贏了一場重要戰役的地點:聖塔拉拉市,建立了格瓦拉紀念館。 | ||
+ | |||
+ | *他的生命充滿著一種能量,而且我可以在他身上看到我一直想要看到的能力,不含蓄的表達能力……我一直想說一個領導總要厚臉皮一點,就像格瓦拉XD。 | ||
+ | |||
+ | *他為何成為共產黨人?我想,這趟旅程跟這件事情有很–大關係。 | ||
+ | |||
+ | '''年表大事記''' | ||
+ | |||
+ |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 | |- | ||
+ | ||1928.0614 | ||
+ | ||0 | ||
+ | ||出生於阿根廷 | ||
+ | |- | ||
+ | ||1932 | ||
+ | ||4 | ||
+ | ||因為氣喘病而遷居艾塔葛拉西亞 | ||
+ | |- | ||
+ | |- | ||
+ | ||1948 | ||
+ | ||20 | ||
+ | ||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專攻醫學;也對文學、旅行、運動(足球、橄欖球) | ||
+ | 由於有氣喘病,因而未入伍服役。 | ||
+ | |- | ||
+ | ||1950 | ||
+ | ||22 | ||
+ | ||單獨騎機車穿越阿根廷北部,進行一次4500公里的旅行 | ||
+ | |- | ||
+ | ||1951-1952 | ||
+ | ||23-24 | ||
+ | ||與阿爾貝托展開本書的環南美洲之旅。 | ||
+ | 阿爾貝托是一個思想激進的醫生,比格瓦拉高好幾班,專長領域是痲瘋病。 | ||
+ | |- | ||
+ | ||1953 | ||
+ | ||25 | ||
+ | ||格瓦拉僅花三年便完成醫學院課程 | ||
+ | 展開第二次環南美周之旅。 | ||
+ | 他目睹1952年國民革命後的玻利維亞,見證工人動員與農村改革。 | ||
+ | |- | ||
+ | ||1954 | ||
+ | ||26 | ||
+ | ||目睹瓜地馬拉被美國支持的阿瑪斯推翻。 | ||
+ | 結婚,與一名秘魯女子,並生下女兒。 | ||
+ | |- | ||
+ | ||1955 | ||
+ | ||27 | ||
+ | ||認識卡斯楚 | ||
+ | 因為他是一名醫生,於是被接納成為唯一一個不是古巴人的成員。 | ||
+ | |- | ||
+ | ||1956-1985 | ||
+ | ||28-300 | ||
+ | ||搭乘「格拉馬號」水路進入古巴 | ||
+ | 展現軍事能力,打敗政府軍,推翻巴蒂斯塔 | ||
+ | |- | ||
+ | ||19584 | ||
+ | ||31 | ||
+ | ||被任命為央行行長。 | ||
+ | 與阿蘭達‧瑪屈‧德拉多利結婚,生了四個小孩。(小編OS:前一個呢….?) | ||
+ | |- | ||
+ | ||1960-1965 | ||
+ | ||32-37 | ||
+ | ||代表新興的古巴政府,遊走於國際之間 | ||
+ | |- | ||
+ | ||1966 | ||
+ | ||38 | ||
+ | ||喬裝進入玻利維亞 | ||
+ | |- | ||
+ | ||1967 | ||
+ | ||39 | ||
+ | ||與玻利維亞政府軍經過數月零星游擊戰鬥後,10/8被捕,玻國總統下令隔日處刑。 | ||
+ | |- | ||
+ | | colspan=3 align="center"| 見識了格瓦拉的生平,必定感受到他對生命源源不絕的熱情與動力,同時也想必對於他的思想為何轉成共產有更深的認識; | ||
+ | |||
+ | 但跟隨我們的腳步,在這趟旅程中我們認識青年格瓦拉如何在摩托車之旅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相信於佳句摘錄一章節可以更了解他! | ||
+ | |- | ||
+ | |} | ||
== 二、 本書介紹 == | == 二、 本書介紹 == | ||
+ | [[Image:Dvadf.jpg|150px|right]] | ||
+ |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主要記錄一代革命家──切‧格瓦拉青年時期的一趟旅程。 | ||
+ | |||
+ | 1951-1952,這趟旅程影響格瓦拉極深,在我們閱讀文字時發現,這趟旅途給予他見聞,在一個<font color=E60000>邱吉塔瑪卡礦場</font >,他遇見剝削南美人的美國老闆、在礦場附近遇見被迫害的夫婦,只因為他們相信共產思想(而且是好的那面:專心工作、互利彼此)、在印加帝國附近遇見一批又一批家鄉被占奪的<font color=E60000>古泰人</font >,旅途上遇見的病人、麻瘋病院的那幾周,也讓他發現醫學上無能為力的時刻。 | ||
+ | |||
+ | 我想對於青年格瓦拉來講,這本日記基本上忠實的記錄了他那時的情感與意念。一代革命家也會有如我們一般的青春歲月。 | ||
+ | |||
+ | 透過本書,我們閱讀他、學習他。 | ||
== 三、 佳句摘錄 == | == 三、 佳句摘錄 == | ||
+ | 於本章節,我們將會結合電影畫面並帶入自己的感觸,介紹美言佳句發生的時空背景,希望也能與各位評審們分享我們那刻的領悟。 | ||
+ | |||
+ | '''1. P63. 巴利瓦醫生:『感冒唯一的處方,叫做床』''' | ||
+ | |||
+ | '''''所思所想''''' :這其實是醫生長久的行醫心得,千種萬種的藥,比不上生活上的調理與改善。 | ||
+ | |||
+ | '''2. P82. 我感覺我的根部裸露在土外,自由自在''' | ||
+ | |||
+ | '''''所思所想''''' :這是瓦格拉自己對旅行下的定義吧,根依舊在,卻也能感到自由 | ||
+ | |||
+ | 3. P107. 我們探入這個城市深處,直趨它的幽暗地帶,順著一股瘴氣般的氣氛而去,讓城市的貧窮氣息刺激著我們的鼻孔。''' | ||
+ | |||
+ | '''''所思所想''''' :瓦格拉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就是去走訪它的街道,詢問它的乞丐,才能真正體認到一座城市真正的現實面貌 | ||
+ | |||
+ | '''4. P116. 我們真正的使命,其實就是永無止境的走在世上的道路或海洋上,我們永遠是好奇的,永遠看著自己好奇的事物,角角落落裡嗅個不停。但我們不會在任何地方扎根下來,不會讓自己逗留足夠的時間來發現事物的底層,看到事物的限制就夠了。''' | ||
+ | |||
+ | '''''所思所想''''' :就像神祕感一般,或許美件東西都需要幾分神祕感,失去了,也就失去吸引力而變的醜陋了 | ||
+ | |||
+ | '''5. P119. 快要凍僵的這對夫婦,在沙漠的夜裡蜷縮成一團,可以看作是這世界上無產階級的最佳代表''' | ||
+ | |||
+ | '''''所思所想''''' :不需多於的話語,瓦格拉直述了無產階級的慘狀 | ||
+ | |||
+ | '''6. P121. 會不會有一天,有些礦工會歡天喜地的拾起鋤頭,帶著微笑去毒害自己的肺部----他們說:在那個使世界暈眩的紅色風爆裡,事情是這樣的。''' | ||
+ | |||
+ | '''''所思所想''''' :了工人個對共產主義的渴望,希望能改善生活品質 | ||
+ | |||
+ | '''7. P143現在看著我們走在小鎮街上的人,是一個被擊敗的種族。他們謙恭地,甚至驚懼地注視著我們,對於外面的世界毫不在乎。有些人給我ㄧ種感覺:他們活著,只因為這事一種他們拋不開的習慣。 | ||
+ | |||
+ | '''''所思所想''''' :瓦格拉帶著悲憫的心去同情擊敗後就在也爬不出來的印加人們,把自己封鎖起來,失去了活著的熱情與意義,只是單純的會呼吸而已。''' | ||
+ | |||
+ | '''8. P149他談到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教育體系,這些體系在有限的狀況下提供了印地安人一點教育(按照白人定義的教育),不過卻只更讓學生充滿羞愧與憎恨,將來既沒有能力幫助自己的同胞,也會在一個為他們充滿敵意、也不想接納他們的白人社會中,明白了解自己的不利處境。……這些不愉快的人,他們的命運是在一些不重要的官僚職位上混吃等死,在嚥氣那一天,希望自己的子女中有那麼一兩個可以多少完成一些他們終生企求的目標。………說來,他自己不就是這種教育下的典型產品?''' | ||
+ | |||
+ | '''''所思所想''''' :這位老師點出了它對教育的無奈與打破種族藩籬的渴望,希望印地安的孩子們都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但往往只是更多得羞愧與贈恨而已。但自己也是這樣的教育下的典型產品,不願改變自己,卻總是把希望寄託在那還不太明確的未來,以只是白費唇舌而已。 | ||
+ | |||
+ | |||
+ | ===<center>i. 阿根廷,從家鄉出發</center >=== | ||
+ | <center>不要把旅途想得太容易了,孩子。但是事實上我一直夢想著能做這樣的事。</center > | ||
+ |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 | |- | ||
+ | ||圖示 | ||
+ | ||[[Image:Dvsd.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格瓦拉與阿爾貝托從家鄉阿根廷出發</center > | ||
+ | |- | ||
+ | ||旅途經歷摘要 | ||
+ | ||故事是從格瓦拉與阿爾貝托計畫一趟摩托車之旅開始。 | ||
+ | 兩人原本預定要從阿根廷出發,繞經智利後繼續往北,最終抵達目的地哥倫比亞。(原計畫在四個月內旅行八千公里) | ||
+ | 滿載著滿滿的行囊與親友的祝福,兩人即將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 ||
+ | |- | ||
+ | ||個人感觸 | ||
+ | ||一位平凡的醫學系學生,只要再完成三次作業便能取得醫學博士的學位,卻突然與好友阿爾貝托計畫橫跨他們在書本上認識的南美洲。這趟旅程可以說是一次近乎瘋狂的叛逆,排除眾人的意見(特別是父親)而成行的旅程。最初兩人在規劃旅程時,肆意地談論著要瘋狂跳舞、大口喝酒,甚至是在每個國家都能邂逅一個女人,兩人對夢想的純真與熱誠表露無遺。「不安分,充滿夢想,以及對這個大陸無止境的熱愛。」滿載著夢想與眾人的祝福,以及父親最終的妥協,兩人即將踏上一段改變一生的旅途。行前格瓦拉的父親曾私下對他說:「不要把旅途想得太容易了,孩子。但是事實上我一直夢想著能做這樣的事。」這段話像是在為格瓦拉的未來留下伏筆,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拉鋸戰已然展開。 | ||
+ | 出發前阿爾貝特對眾人長篇大論的說道:「我們將見到新的土地、聽到新的讚美詩、吃到新的果實……」下一刻卻險些出車禍,或許這個事件也隱約透露出兩人即將面臨令人震驚的巨大衝擊……。 | ||
+ | |- | ||
+ | |} | ||
+ | |||
+ | ===<center>ii. 夫里亞斯湖和阿塔卡瑪沙漠</center>=== | ||
+ | <center>我感覺我的根部裸露在土外,自由自在</center> | ||
+ | <center>快要凍僵的這對夫婦,在沙漠的夜裡蜷縮成一團,可以看作是這世界上無產階級的最佳代表</center> | ||
+ | |||
+ | {| border="2"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 | |- | ||
+ | | rowspan=3|圖示 | ||
+ | | [[Image:10000000000.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幽靜的夫里亞斯湖</center> | ||
+ | | [[Image:10000000001.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格瓦拉和阿爾貝托相約回來夫里亞斯湖開診所</center> | ||
+ | |- | ||
+ | | [[Image:2000000.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在阿塔卡瑪沙漠他們遇到礦工夫婦</center> | ||
+ | | [[Image:2000001.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聽聞他們的遭遇,格瓦拉將自己的毯子分它們</center> | ||
+ | |- | ||
+ | | [[Image:300000.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看著礦工夫婦悲傷的面容,格瓦拉覺得十分悲傷</center> | ||
+ | | [[Image:300001.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在礦場等待工作機會的夫婦</center> | ||
+ | |- | ||
+ | | colspan=1 | 旅途經歷摘要 | ||
+ | | colspan=2 |才剛踏上旅途不久,他們便來到夫里亞斯湖,格瓦拉和阿爾貝托心中都充滿期待,對於自己未知的旅程抱著無比的憧憬,並在湖上相約,年老厭倦旅行之時,再度回到這湖畔開一間診所。 | ||
+ | 之後在阿塔卡瑪沙漠,它們遇見了一對礦工夫婦,夫婦講述著他們因為祖先留下來的土地被地產商佔據,霸道的地產商說是為了進步,毫不在乎地剝奪他們的家園,夫婦之後便開始在各處工作,並因為自己是共產黨,所以他們還需時常留意追捕他們的警察。 | ||
+ | |- | ||
+ | | colspan=1 | 個人感觸 | ||
+ | | colspan=2 | 踏上旅途後,格瓦拉寫信告訴他的母親:「人越過邊界時離開了什麼,每一刻都像一分為二,為過去感到寂寥,為新事物感到興奮」,格瓦拉在離開家中沒多久,便有這種感觸,他以前的生活雖然規律,但他卻不甘於無趣的教科書,他踏上了未知的旅途,儘管一切事物都是陌生的他仍被這前所未見的無邊景致深深感動,這靜僻的湖畔,他與阿爾貝相約,當他們老了無法在像年輕時熱血旅行,就一起在這群山環繞的幽靜湖邊開一間與世無爭的小診所。 | ||
+ | 旅行的路越走越遠、遇見的人事物越來越多,格瓦拉的視野也越來越寬廣,但真正讓格瓦拉開始思考人生意義是在邂逅礦工夫婦之後。他看見老礦工夫妻被迫遠離家鄉、孩子,在一個又一個礦坑周圍被勢利商人當作豬一樣挑選優劣,沒挑上的落寞離開,繼續尋找下一個可以賺取微薄薪水的機會;被挑上的仍是落寞前往,因為這一去,也不知道是否有命可以拿著薪資回來換取家人溫飽?他們的生活在流浪、漂泊之間充滿無奈、惶恐與不安,也因此,在礦工夫婦問格瓦拉他們的旅行目的時,那漫長的沈默以及礦工夫妻深邃的眼神皆讓人印象深刻。而迴盪在耳際的那句心虛的回應,「為了旅行而旅行」,以及帶著某種困惑卻仍禮貌性地回覆的「祝你們一路順風」,這兩句話更是讓人坐立難安。沙漠夜晚更為寂靜的沉默,這是兩個天與地的世界、樂與悲的人生,在此刻偶然的交集,讓格瓦拉發現這個世界存在許許多多超越他能想像的歧視、不平與無奈,憤怒、改變、甚至革命的種子悄悄的在格瓦拉年輕、單純的心裡埋下小小的種子。 | ||
+ | |||
+ | ─旅行,總會帶來一些意義、一些改變<br/ > | ||
+ | 僅此對切‧格瓦拉致上最深的敬意 | ||
+ | |- | ||
+ | |} | ||
+ | |||
+ | ===<center>iii. 庫斯科與馬丘比丘</center>=== | ||
+ | <center>現在看著我們走在小鎮街上的人,是一個被擊敗的種族。他們謙恭地,甚至驚懼地注視著我們,對於外面的世界毫不在乎。</center> | ||
+ | <center>有些人給我ㄧ種感覺:他們活著,只因為這事一種他們拋不開的習慣。</center> | ||
+ | {| border="2"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 | |- | ||
+ | | rowspan=3|圖示 | ||
+ | | [[Image:500000.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抵達庫斯科</center> | ||
+ | | [[Image:500001.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與嚮導的對話</center> | ||
+ | |- | ||
+ | | [[Image:600000000.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與庫斯科當地民眾交談</center> | ||
+ | | [[Image:未命名620.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牧羊的生活</center> | ||
+ | |- | ||
+ | | [[Image:7000000.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抵達馬丘比丘</center> | ||
+ | | [[Image:未命名753.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思考西班牙的入侵、槍砲對於文明的傷害</center> | ||
+ | |- | ||
+ | | colspan=1 | 旅途經歷摘要 | ||
+ | | colspan=2 |1952/4/2 | ||
+ | :抵達南美洲的心臟-庫斯科。庫斯科過去曾經是印加王國的首都,而在西班牙人的侵入之後遭到毀壞。 | ||
+ | :藉由嚮導的口,以曾經是印加時代留有的牆,西班牙人建造的牆,作為一個歷史的見證。 | ||
+ | :庫斯科的人民為了生存必須學習語言,但卻沒有能力受教育,以自給自足的方式賺錢養家糊口。 | ||
+ | :再去下一個地點的途中,遇到一位曾經以耕作維生的先生,兒卻因為有權勢的地主被迫放棄自己辛勤的農產。 | ||
+ | 1952/4/8 | ||
+ | :抵達馬丘比丘看見壯麗的古蹟聞名而感嘆,並隨手寫下手札。 | ||
+ | :想著:「如果侵略者沒有來,今日的美洲會是如何?」 | ||
+ | |- | ||
+ | | colspan=1 | 個人感觸 | ||
+ | | colspan=2 | 當他們的庫斯科的人民交談時,非常能夠貼近他們的生活也能夠直接了解當地的生活與工作或是其他方面的資訊。 | ||
+ | 當地的人民並沒有能力接受教育(去學校上學),但是為了生計還是得學會謀生的技能。但是學會了這樣的「一技之長」之後不但可以養活自己(有生存能力)也可以養活全家,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給人一種即便簡單也可以幸福過著生活的感覺,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每一餐,而努力的生活著,也沒有多餘的慾望。只是錢可能越來越貶值,或是付出的辛勞卻沒有辦法有足以與以前的收穫對等,而感到煩惱,卻仍是要工作,「因為一天一天還是要這樣過下去啊!」 | ||
+ | |||
+ | 遇到了一位有著五個孩子的先生,他的遭遇真的非常值得同情,努力了半輩子的土地因為財團的需求而被官商聯和奪走……,但是這或許就是當時沒有辦法改變的情況吧?甚至到了今天也不能完全確定不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被迫放棄自己努力已久的東西,一定非常痛苦,尤其是這片土地一開始時被自己寄託著極大的希望。 | ||
+ | |||
+ | 抵達馬丘比丘,而我也被馬丘比丘的美給震懾住了,心想:「什麼時候我也能到這樣美麗而偉大且充滿歷史文明味道的地方呢?」 | ||
+ | |||
+ | 然而,曾經的輝煌已然逝去,只留下建築與痕跡給予人們悼念。「如果西班牙人沒有來,今日的美洲會是怎樣的風采?」或許會有更不一樣的發展吧!但是在戰亂頻傳的時代,誰又能夠阻止這一切的事情發生呢……。 | ||
+ | |||
+ | 西班牙曾經入侵印加帝國,人數僅百的烏合之眾竟然打敗了聲勢浩大的八萬印加大軍,是因為歐洲特有的馬匹、槍砲、軍隊技術、病菌導致印加衰敗。 | ||
+ | |||
+ | 在作者的描述中,幾百年前的悲劇似乎再次上演,而且美國人入侵的規模比當時的印加帝國更來的大!雖然當地人沒有直接的生命威脅,但不變的事實仍舊是被外來的勢力剝削,近乎於慢性殺害!雖然庫斯科的人民不再如同歷史的悲劇:不再相信白羽神降臨的預言,但他們現在仍然手無縛雞之力,在不平等的體制、曾經殘敗後的文明下艱困的生存著! | ||
+ | |||
+ | 看著電影,我們都感受到一陣不平…,似有戚戚焉。 | ||
+ | |||
+ | 這幾天在祕魯的旅程對格瓦拉往後的革命意志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且是關鍵之一,看到人民被新殖民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壓迫的無奈神情與苦不堪言,他更堅信「革命」才是解決之道!歐裔出身的他深感人民的水深火熱,對他而言或許難以想像自己的祖先曾這樣傷害過此國的人民。但是他了解,未來不會因過去而改變。於是他在麻瘋病院才會講到:「我舉杯為秘魯與拉丁美洲的團節慶祝!」南美是各個獨立的國家,其實都是一個文化與經濟的利益共同體,種族並非是一種區隔。只有團結對外,才能拯救南美。 | ||
+ | |- | ||
+ | |} | ||
+ | |||
+ | ===<center>iv. 利馬,醫生作家</center>=== | ||
+ | {| border="2"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 | |- | ||
+ | | colspan=1 | 圖示 | ||
+ | | colspan=2 |[[Image:40000.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祕魯首都利馬</center> | ||
+ | |- | ||
+ | | colspan=1 | 旅途經歷摘要 | ||
+ | | colspan=2 | 格瓦拉與阿爾貝托在旅途中用盡了所有資源,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利馬。他們決定去投靠父親的老友,著名的痲瘋病醫師──烏戈‧派賽。醫師熱情地招待他們,在他們離開時不只幫他們購買船票、準備旅費,還幫他們聯絡痲瘋病村子的負責人。 | ||
+ | |- | ||
+ | | colspan=1 | 個人感觸 | ||
+ | | colspan=2 | 由於兩人用盡資源,導致他們三餐不繼。當時他們打算投靠父親的老友,循著地址最後卻找不到醫師的住處,因為當地過於繁華的建築物使他們迷失了方向。後來他們停留在一幢華美的房屋(其實那就是醫師的住處),阿爾貝托看四下無人便取走放在房屋鐵欄杆內的牛奶。這一幕看似平靜,事實上卻是兩人因飢餓而偷竊,拿到牛奶時的愉悅令人難忘。政府官員常說貧窮是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實際上也的確是。然而,這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難道沒有任何問題嗎?拿走牛奶的那一幕雖然短暫,但卻表現出社會弱勢者的悲哀,有那麼一瞬間,這一幕畫面看起來是這麼理所當然。 | ||
+ | 投靠這位著名醫師後,兩人在醫師家中住了一段日子。這位醫師似乎對這兩位年輕人敞開心房,並將他珍藏許久的作品拿給他們「優先閱讀」,那是一部醫師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小說。後來在格瓦拉跟阿爾貝托將要離開時,醫師問他們對於作品的讀後感想,還得意地說其實自己最大的夢想是當偉大的作家。阿爾貝托立即搶先發言(或許是為了阻止格瓦拉發言),不斷讚美作品有多麼好,後來格瓦拉也忍不住發言,一句「情節非常陳腔濫調」讓眾人尷尬許久。這一段顯現出兩人的截然不同。 | ||
+ | |||
+ | 面對有財有勢,甚至是跟格瓦拉同專業領域的著名醫師,格瓦拉仍然毫不掩飾地說出心中的話。從某個角度來說,格瓦拉或許是有點太過直接,不像阿爾貝托懂得婉轉,但現今社會上的真心話有幾句呢? | ||
+ | 當時醫師聽完格瓦拉的話後說:「好久沒有人對我說這種話。」這句話十分令人感慨。越是位於金字塔頂端的精英,越是不能聽到真心的話語。甜言蜜語聽多了,結果卻讓自己越來越驕傲,是非對錯似乎也變得難以分辨了。 | ||
+ | |- | ||
+ | |} | ||
+ | |||
+ | ===<center>《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聖帕伯羅痲瘋病人村→哥倫比亞</center>=== | ||
+ | {| border="2"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 | |- | ||
+ | | rowspan=3|圖示 | ||
+ | | [[Image:Moto.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格瓦拉總是坐在窗戶邊看著對岸的「病人區」</center> | ||
+ | | [[Image:102015648.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格瓦拉以自己的醫事專業在聖帕格魯幫忙治療照顧病人</center> | ||
+ | |- | ||
+ | | [[Image:未命102019051.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格瓦拉親切的態度,讓他與許多病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病人們都相當信賴他</center> | ||
+ | | [[Image:1029025.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離別前一晚,痲瘋村的醫療人員們幫格瓦拉舉辦的慶生與送別會</center> | ||
+ | |- | ||
+ | | [[Image:120354.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兩人乘著痲瘋病村人們送的禮物「曼波探戈」航行於亞馬遜河上</center> | ||
+ | | [[Image:10235694.jpg|400px|center]] | ||
+ | <center>↑格瓦拉與阿爾貝托分離</center> | ||
+ | |- | ||
+ | | colspan=1 | 旅途經歷摘要 | ||
+ | | colspan=2 | 格瓦拉和阿爾貝托搭乘「西斯尼號」(El Cisne)前往聖帕伯羅,受到布瑞西安尼醫師熱情招待,兩人隨著醫師前往病人村參觀,格瓦拉主要跟著醫師巡察、和病人互動,阿爾貝托則協助研究實驗的進行。兩人與病人間建立相當良好的關係,甚至一起踢足球、吃飯、組成小型樂團即興演出,離別前一天恰巧是格瓦拉二十四歲的生日,修女和醫護人員們替格瓦拉舉辦一場慶生暨送別會,宴會尾聲格瓦拉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在一片驚呼聲中游泳到達對岸(痲瘋病人村)與病人們共度最後一個夜晚。離開聖帕伯羅之際,兩人收到一封感謝信以及大家合資打造的木筏「曼波探戈」號,雖然不捨,兩人仍繼續踏上旅程,航行在亞馬遜河上。長達九個多月的環遊南美洲之旅即將劃下尾聲,格瓦拉與阿爾貝托在哥倫比亞機場道別,阿爾貝托前往加拉卡斯工作,而格瓦拉的革命之旅才正要展開… | ||
+ | |- | ||
+ | | colspan=1 | 個人感觸 | ||
+ | | colspan=2 | 還記得格瓦拉和阿爾貝托初到聖帕柏魯那天,兩人隨布瑞西安尼到病人村參觀,他們違反當地修女的規定執意不穿罩衫和戴手套,甚至與病人像正常人一樣握手,或許他們認為'''手套象徵隔閡''',不想讓病人有害怕或者自卑的感覺,這樣真誠且親切的舉動令人相當感動也給予病人們莫大的心理助益,'''拿掉手套,去除隔閡,病人與醫師間才能有百分百的信賴''',他們視病患為一般人,而事實上痲瘋病人在治療期間也是不會造成任何傳染的。 | ||
+ | |||
+ | 電影中有個印象深刻的橋段是格瓦拉坐在一名痲瘋少女床邊,與她談話並說服她動手術,昏暗的小房間哩,少女痛苦的呻吟著,虛弱地說:「為什麼呢?活著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格瓦拉則用溫柔低沉的嗓音回答:'''「是啊!每一口氣都在掙扎,還要把死亡打下地獄去。」''',道出一個氣喘患者對生存的絕望,但同時絕望裡卻也存在著光。格瓦拉常坐在北岸宿舍裡的窗戶旁靜靜地望著遙遠的南岸:<u>一條河,隔離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分隔了南北岸,也區別了正常的人和生病的人。</u>格瓦拉常想著'''為什麼病人們不能和健康的人享有同樣生活權利''',在病人村的期間,除了利用自己醫事專業協助治療病人之外,格瓦拉也和病人一起打球並且花很多時間聊天,'''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還是努力做到關心與陪伴'''。 | ||
+ | |||
+ | 離開痲瘋病人村前夕,格瓦拉在北岸剛過完24歲生日,並且口氣激昂地發表了「南美洲一家」的願景雛型,當醫護人員與修女們還在屋子裡狂歡時,格瓦拉獨自踱步在岸邊,看見對岸燈火通明,不顧河水湍急以及氣喘病,他猛然一跳,開始死命的游,拚命的游,靠的是他的意志力以及他盼望能和對岸的朋友們一起開心過24歲的生日,格瓦拉對病人們一視同仁,用心對待他們,深深打動我的心。 | ||
+ | |||
+ | 影片步入尾聲,離開痲瘋村那一幕,天空與水面交構成一幅灰藍色的畫布,畫面充斥著黯淡淒冷之感,村民們成列站立岸邊,沉默地凝望著,向格瓦拉和阿爾貝托揮手道別,散不開的濃濃霧氣有如說不出口的五味雜陳,是感謝,也是不捨,兩人的出現對整個痲瘋村來說,就像一道不可多得的溫暖曙光。 | ||
+ | |||
+ | 格瓦拉和阿爾貝托秉持著一股青春的衝勁與一份救世的熱忱,從「為旅行而旅行」到最後點燃了兩個年輕人內心的革命火把,'''「是世界在改變?抑或是我們變了?」'''格瓦拉曾這樣寫道,這問題的答案在旅程的終點或許有了解答,其實世界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在兩人心中,拉丁美洲已不再是原本的家鄉,阿爾貝托不再是成天滿腦子只有女人的風流小子,格瓦拉也不再是原本那個總擺著高姿態,脾氣又火爆的年輕小伙子。 | ||
+ | |||
+ | ─旅行,總會帶來一些意義、一些改變<br/> | ||
+ | 僅此對切‧格瓦拉致上最深的敬意 | ||
+ | |- | ||
+ | |} | ||
+ | |||
== 四、 心得感想 == | == 四、 心得感想 == | ||
第178行: | 第482行: | ||
:作者到過了南美洲各國旅行,可能因為以前外國殖民時代,南美洲的各部落因為外國勢力強制劃分領土,導致許多部落或文化有相關的一群人,被劃到兩個不同的國家,而兩個敵對的部落反而被劃在同一個國家,因此造成國家的不安。作者應該是認為,南美洲本來就應該是同一種文化,由統一的政府領導。為此作者發表了泛美洲主義,也在南美洲各國發動革命,目標是讓南美洲的所有人能擁有一個不在分你我,強而有力且關懷貧窮的政府。 | :作者到過了南美洲各國旅行,可能因為以前外國殖民時代,南美洲的各部落因為外國勢力強制劃分領土,導致許多部落或文化有相關的一群人,被劃到兩個不同的國家,而兩個敵對的部落反而被劃在同一個國家,因此造成國家的不安。作者應該是認為,南美洲本來就應該是同一種文化,由統一的政府領導。為此作者發表了泛美洲主義,也在南美洲各國發動革命,目標是讓南美洲的所有人能擁有一個不在分你我,強而有力且關懷貧窮的政府。 | ||
- | == 六、 活動照片 == | + | == 六、 附錄:關於本書另一位主角──阿爾貝托 == |
+ | |||
+ | '''<font size=4>「阿爾貝托突如其來提了一個問題:『我們幹麻不去北美走走?』」──p50</font >''' | ||
+ | |||
+ | 這句沒有任何原由,只是天馬行空的一個幻想,卻將一直以來嚮往無拘無束生活的夢想家轉變為一個革命烈士、傳奇英雄、新時代的開拓者,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阿爾貝托,就沒有現在的格瓦拉,這是無庸置疑的。 | ||
+ | |||
+ | '''<font size=4>「阿爾貝托看出我的猶豫,而且做好心理準備,接下去的路途只會剩他一個人走;但他沒有試著改變我」──p54</font >''' | ||
+ | |||
+ | 格瓦拉,一個僅僅二十出頭的醫學實習生,天之驕子,遇上一萬多公里未知的旅程必然會怯步,不僅如此在旅程的一開始便遇上了「感情」與事業的衝擊,格瓦拉因此在放棄與堅持的天平上搖擺不定,對此,阿爾貝托將一切收入眼底但卻沒有任何的表示,我想是因為他理解格瓦拉對個人情感與神祕未知的冒險難以取捨的心態,所以他將選擇權交給格瓦拉決定,他並不擔心格瓦拉所做的選擇,'''因為不管他如何決定,阿爾貝托都決定將兩個人最初的夢想完成'''。在這個地方,我覺得阿爾貝托是一個'''具有同理心且懂得察言觀色'''的人,雖然平時都以直覺反應,但在重要的事後卻也很沉著穩重。 | ||
+ | |||
+ | <小編OS時間><br/ > | ||
+ | 我想一開始阿爾貝托應該就希望格瓦拉能一起走,因為後來阿爾貝托還用相關於這沒有結果的愛情以反諷的語氣間接想鼓勵格瓦拉:「不需要特別敏感的手指也能掂出我的愛有二十九公克拉重。」 | ||
+ | |||
+ | '''<font size=4>「智利人的好客與友善是讓我們在這個鄰國旅遊時被感愉快的原因之一,而我們也好好兒享受了這種好客精神」--p89</font >''' | ||
+ | '''<font size=4>「我們已經不再是兩個推著破機車的流浪漢了--我們現在可是『專家』了,而別人也把我們當成專家來對待」--p91</font >''' | ||
+ | |||
+ | 由這裡可看出阿爾貝托帶領兩人在旅途中白吃白喝的行徑,由於智利人的好客與媒體的相關報導,讓他們在智利的日子還蠻愜意的,只是阿爾貝托的愛車──拉波特拉撒,也在此處正是地走入歷史,他們向機車的殘骸「揮手」,不只向它道別,更是迎接接下來單純以靠雙腳走過的大半旅程。其實阿爾貝托的作法並沒有錯,他妥善的利用他們'''唯一擁有的「專家」的名聲''',藉此省下伙食費,因為他們其實早已身無分文,'''我蠻佩服阿爾貝托的勇氣與說假話時臉不紅氣不喘的能力,因為要在現在的社會中生存,「誠實」是最差勁的優點,而說假話很簡單,但要說的頭頭是道,這才是最不容易的事情了!''' | ||
+ | |||
+ | '''<font size=4>「格瓦拉,我和印加人結婚,建立一個他們的黨派如何?我們鼓勵每個人投票,重新引燃拉丁美洲的革命,你看怎麼樣?」</font >'''<br/> | ||
+ | '''<font size=4>「沒有槍怎麼革命?你簡直瘋了」──電影在65分鐘時</font >''' | ||
+ | |||
+ | 這次並不是阿爾貝托突發奇想的念頭,在他們走到秘魯的途中,運到了一名幫忙代耕的印加人,聽他所述,被地主背叛的過程,以及聯合每個代耕的人共同組織一個互助的協會,因而誕生這種想法。'''阿爾貝托的想法在此時雖然被格瓦拉反駁''',但在接下來的旅途可以很明顯看到阿爾貝托原本的想法有了改變,在聖帕伯羅時替痲瘋病人治療時,看到連修女們也對病人施以一種隔離的政策,甚至逼迫他們信教,這些種種不公的現象,在此時真正激發了他改革社會不公義的念頭! | ||
+ | |||
+ | == 七、 總結 == | ||
+ | |||
+ | 這一切'''革命的開端來自阿爾貝托一句有勇無謀的想法''',而格瓦拉卻真的將他付諸實行,一開始,他們都只是厭倦了目前的生活,想追求無拘無束的感覺,為了想去旅行而來到了南美洲,卻不知道此行將永遠改變他們的一生,他們將不再平凡。'''假使沒有了阿爾貝托,沒有了他特殊的想法、沒有了他超厚的臉皮,甚至沒有了他的陪伴,格瓦拉就只會是個普通的醫生,而我們社會就少了個舉世聞名的革命精神領袖''',一個醫生能力所及的病人很有限,而踏入政治,踏上改革的腳步,我們能救的人是整個國家,甚至是全世界,我想,早在格瓦拉踏上旅途前就已經對社會的政治有所想法,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展現他的想法,而阿爾貝托與這次的旅途就像是火藥一樣,引爆了這席捲世界的革命浪潮。 | ||
+ | |||
+ | == 八、 活動照片 == | ||
+ | [[Image:575743_642355009118724_2019882187_n.jpg |400px]][[Image:1394463_642355092452049_152746876_n.jpg|400px]][[Image:1385957_642355015785390_1155294625_n.jpg|400px]][[Image:1453552_620227341362878_1620787065_n.jpg|400px]] |
當前修訂版本
目錄 |
[編輯] 一、 作者簡介
埃內斯托‧格瓦拉曾被《時代週刊》遴選為「世紀偶像人物」(Icons of the Century)之一,若說他的事蹟是二十世紀的一則傳奇,他的頭像責成為了叛逆青春的圖騰。
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就讀於醫學院以及畢業之後,做過幾次環繞南美洲的旅行,其中一趟就記錄於我們所讀得這本書中──1952年的摩托車之旅。
這趟摩托車旅行過後兩年,格瓦拉在瓜地馬拉加入了政治活動,他在那經歷了一場由美國CIS主導推翻民選政府的軍事行動;格瓦拉……逃往墨西哥後,從此轉變為徹底激進派。 透過在瓜地馬拉的管道,他認識了墨西哥市的古巴革命份子,並在1955年7月與卡斯楚結識;並加入游擊隊,意圖推翻那時候當權的古巴獨裁者─巴蒂斯塔。
而格瓦拉被稱呼作「切格瓦拉」,也是從這裡開始;「切(CHE)」在古巴文中代表阿根廷人的意思。
1959年1月巴蒂斯塔下台逃亡,格瓦拉在新的革命政府中擔任重要領導人物;先是農業改革計劃的要角,繼而轉任中央銀行行長,1961年2月成為工業部長。 另外他還加入一個組織,該組織1965年正式成為現今所知的「古巴共產黨」。
這個時期的格瓦拉還代表古巴革命政府走訪世界各國,帶領團隊參加各種國際會議,或者是發表演說;他活躍於亞洲、非洲、美洲的「社會主義世界」,熱情而且能言善道。一場烏拉圭的國際會議上,他也因為駁斥美國總統甘乃迪提出的「進步聯盟」而聲名大噪。
然而,死神卻在這時候起了一子。
1965年4月,距離1959年革命成功才過六年;他為了遵守一開始與自己在革命之初的承諾;他離開古巴,前往各地的革命行動支援。他前往剛果、回到古巴、,鎖定玻利維亞的行動中受了傷而被逮捕;原先預計在擊垮玻利維亞的軍事獨裁政府後將革命擴展到全拉丁美洲的計畫,也因而落空。
他被接受了美軍訓練與操縱的玻利維亞反革命軍逮捕(1967年10月8日), 翌日,格瓦拉被處決……遺骸直到1997年才被挖掘出來,並被送回古巴。
在他昔日打贏了一場重要戰役的地點:聖塔拉拉市,建立了格瓦拉紀念館。
- 他的生命充滿著一種能量,而且我可以在他身上看到我一直想要看到的能力,不含蓄的表達能力……我一直想說一個領導總要厚臉皮一點,就像格瓦拉XD。
- 他為何成為共產黨人?我想,這趟旅程跟這件事情有很–大關係。
年表大事記
1928.0614 | 0 | 出生於阿根廷 |
1932 | 4 | 因為氣喘病而遷居艾塔葛拉西亞 |
1948 | 20 | 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專攻醫學;也對文學、旅行、運動(足球、橄欖球)
由於有氣喘病,因而未入伍服役。 |
1950 | 22 | 單獨騎機車穿越阿根廷北部,進行一次4500公里的旅行 |
1951-1952 | 23-24 | 與阿爾貝托展開本書的環南美洲之旅。
阿爾貝托是一個思想激進的醫生,比格瓦拉高好幾班,專長領域是痲瘋病。 |
1953 | 25 | 格瓦拉僅花三年便完成醫學院課程
展開第二次環南美周之旅。 他目睹1952年國民革命後的玻利維亞,見證工人動員與農村改革。 |
1954 | 26 | 目睹瓜地馬拉被美國支持的阿瑪斯推翻。
結婚,與一名秘魯女子,並生下女兒。 |
1955 | 27 | 認識卡斯楚
因為他是一名醫生,於是被接納成為唯一一個不是古巴人的成員。 |
1956-1985 | 28-300 | 搭乘「格拉馬號」水路進入古巴
展現軍事能力,打敗政府軍,推翻巴蒂斯塔 |
19584 | 31 | 被任命為央行行長。
與阿蘭達‧瑪屈‧德拉多利結婚,生了四個小孩。(小編OS:前一個呢….?) |
1960-1965 | 32-37 | 代表新興的古巴政府,遊走於國際之間 |
1966 | 38 | 喬裝進入玻利維亞 |
1967 | 39 | 與玻利維亞政府軍經過數月零星游擊戰鬥後,10/8被捕,玻國總統下令隔日處刑。 |
見識了格瓦拉的生平,必定感受到他對生命源源不絕的熱情與動力,同時也想必對於他的思想為何轉成共產有更深的認識;
但跟隨我們的腳步,在這趟旅程中我們認識青年格瓦拉如何在摩托車之旅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相信於佳句摘錄一章節可以更了解他! |
[編輯] 二、 本書介紹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主要記錄一代革命家──切‧格瓦拉青年時期的一趟旅程。
1951-1952,這趟旅程影響格瓦拉極深,在我們閱讀文字時發現,這趟旅途給予他見聞,在一個邱吉塔瑪卡礦場,他遇見剝削南美人的美國老闆、在礦場附近遇見被迫害的夫婦,只因為他們相信共產思想(而且是好的那面:專心工作、互利彼此)、在印加帝國附近遇見一批又一批家鄉被占奪的古泰人,旅途上遇見的病人、麻瘋病院的那幾周,也讓他發現醫學上無能為力的時刻。
我想對於青年格瓦拉來講,這本日記基本上忠實的記錄了他那時的情感與意念。一代革命家也會有如我們一般的青春歲月。
透過本書,我們閱讀他、學習他。
[編輯] 三、 佳句摘錄
於本章節,我們將會結合電影畫面並帶入自己的感觸,介紹美言佳句發生的時空背景,希望也能與各位評審們分享我們那刻的領悟。
1. P63. 巴利瓦醫生:『感冒唯一的處方,叫做床』
所思所想 :這其實是醫生長久的行醫心得,千種萬種的藥,比不上生活上的調理與改善。
2. P82. 我感覺我的根部裸露在土外,自由自在
所思所想 :這是瓦格拉自己對旅行下的定義吧,根依舊在,卻也能感到自由
3. P107. 我們探入這個城市深處,直趨它的幽暗地帶,順著一股瘴氣般的氣氛而去,讓城市的貧窮氣息刺激著我們的鼻孔。
所思所想 :瓦格拉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就是去走訪它的街道,詢問它的乞丐,才能真正體認到一座城市真正的現實面貌
4. P116. 我們真正的使命,其實就是永無止境的走在世上的道路或海洋上,我們永遠是好奇的,永遠看著自己好奇的事物,角角落落裡嗅個不停。但我們不會在任何地方扎根下來,不會讓自己逗留足夠的時間來發現事物的底層,看到事物的限制就夠了。
所思所想 :就像神祕感一般,或許美件東西都需要幾分神祕感,失去了,也就失去吸引力而變的醜陋了
5. P119. 快要凍僵的這對夫婦,在沙漠的夜裡蜷縮成一團,可以看作是這世界上無產階級的最佳代表
所思所想 :不需多於的話語,瓦格拉直述了無產階級的慘狀
6. P121. 會不會有一天,有些礦工會歡天喜地的拾起鋤頭,帶著微笑去毒害自己的肺部----他們說:在那個使世界暈眩的紅色風爆裡,事情是這樣的。
所思所想 :了工人個對共產主義的渴望,希望能改善生活品質
7. P143現在看著我們走在小鎮街上的人,是一個被擊敗的種族。他們謙恭地,甚至驚懼地注視著我們,對於外面的世界毫不在乎。有些人給我ㄧ種感覺:他們活著,只因為這事一種他們拋不開的習慣。
所思所想 :瓦格拉帶著悲憫的心去同情擊敗後就在也爬不出來的印加人們,把自己封鎖起來,失去了活著的熱情與意義,只是單純的會呼吸而已。
8. P149他談到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教育體系,這些體系在有限的狀況下提供了印地安人一點教育(按照白人定義的教育),不過卻只更讓學生充滿羞愧與憎恨,將來既沒有能力幫助自己的同胞,也會在一個為他們充滿敵意、也不想接納他們的白人社會中,明白了解自己的不利處境。……這些不愉快的人,他們的命運是在一些不重要的官僚職位上混吃等死,在嚥氣那一天,希望自己的子女中有那麼一兩個可以多少完成一些他們終生企求的目標。………說來,他自己不就是這種教育下的典型產品?
所思所想 :這位老師點出了它對教育的無奈與打破種族藩籬的渴望,希望印地安的孩子們都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但往往只是更多得羞愧與贈恨而已。但自己也是這樣的教育下的典型產品,不願改變自己,卻總是把希望寄託在那還不太明確的未來,以只是白費唇舌而已。
[編輯] i. 阿根廷,從家鄉出發
圖示 |
|
旅途經歷摘要 | 故事是從格瓦拉與阿爾貝托計畫一趟摩托車之旅開始。
兩人原本預定要從阿根廷出發,繞經智利後繼續往北,最終抵達目的地哥倫比亞。(原計畫在四個月內旅行八千公里) 滿載著滿滿的行囊與親友的祝福,兩人即將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
個人感觸 | 一位平凡的醫學系學生,只要再完成三次作業便能取得醫學博士的學位,卻突然與好友阿爾貝托計畫橫跨他們在書本上認識的南美洲。這趟旅程可以說是一次近乎瘋狂的叛逆,排除眾人的意見(特別是父親)而成行的旅程。最初兩人在規劃旅程時,肆意地談論著要瘋狂跳舞、大口喝酒,甚至是在每個國家都能邂逅一個女人,兩人對夢想的純真與熱誠表露無遺。「不安分,充滿夢想,以及對這個大陸無止境的熱愛。」滿載著夢想與眾人的祝福,以及父親最終的妥協,兩人即將踏上一段改變一生的旅途。行前格瓦拉的父親曾私下對他說:「不要把旅途想得太容易了,孩子。但是事實上我一直夢想著能做這樣的事。」這段話像是在為格瓦拉的未來留下伏筆,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拉鋸戰已然展開。
出發前阿爾貝特對眾人長篇大論的說道:「我們將見到新的土地、聽到新的讚美詩、吃到新的果實……」下一刻卻險些出車禍,或許這個事件也隱約透露出兩人即將面臨令人震驚的巨大衝擊……。 |
[編輯] ii. 夫里亞斯湖和阿塔卡瑪沙漠
圖示 |
|
|
|
| |
|
| |
旅途經歷摘要 | 才剛踏上旅途不久,他們便來到夫里亞斯湖,格瓦拉和阿爾貝托心中都充滿期待,對於自己未知的旅程抱著無比的憧憬,並在湖上相約,年老厭倦旅行之時,再度回到這湖畔開一間診所。
之後在阿塔卡瑪沙漠,它們遇見了一對礦工夫婦,夫婦講述著他們因為祖先留下來的土地被地產商佔據,霸道的地產商說是為了進步,毫不在乎地剝奪他們的家園,夫婦之後便開始在各處工作,並因為自己是共產黨,所以他們還需時常留意追捕他們的警察。 | |
個人感觸 | 踏上旅途後,格瓦拉寫信告訴他的母親:「人越過邊界時離開了什麼,每一刻都像一分為二,為過去感到寂寥,為新事物感到興奮」,格瓦拉在離開家中沒多久,便有這種感觸,他以前的生活雖然規律,但他卻不甘於無趣的教科書,他踏上了未知的旅途,儘管一切事物都是陌生的他仍被這前所未見的無邊景致深深感動,這靜僻的湖畔,他與阿爾貝相約,當他們老了無法在像年輕時熱血旅行,就一起在這群山環繞的幽靜湖邊開一間與世無爭的小診所。
旅行的路越走越遠、遇見的人事物越來越多,格瓦拉的視野也越來越寬廣,但真正讓格瓦拉開始思考人生意義是在邂逅礦工夫婦之後。他看見老礦工夫妻被迫遠離家鄉、孩子,在一個又一個礦坑周圍被勢利商人當作豬一樣挑選優劣,沒挑上的落寞離開,繼續尋找下一個可以賺取微薄薪水的機會;被挑上的仍是落寞前往,因為這一去,也不知道是否有命可以拿著薪資回來換取家人溫飽?他們的生活在流浪、漂泊之間充滿無奈、惶恐與不安,也因此,在礦工夫婦問格瓦拉他們的旅行目的時,那漫長的沈默以及礦工夫妻深邃的眼神皆讓人印象深刻。而迴盪在耳際的那句心虛的回應,「為了旅行而旅行」,以及帶著某種困惑卻仍禮貌性地回覆的「祝你們一路順風」,這兩句話更是讓人坐立難安。沙漠夜晚更為寂靜的沉默,這是兩個天與地的世界、樂與悲的人生,在此刻偶然的交集,讓格瓦拉發現這個世界存在許許多多超越他能想像的歧視、不平與無奈,憤怒、改變、甚至革命的種子悄悄的在格瓦拉年輕、單純的心裡埋下小小的種子。 ─旅行,總會帶來一些意義、一些改變 |
[編輯] iii. 庫斯科與馬丘比丘
圖示 |
|
|
|
| |
|
| |
旅途經歷摘要 | 1952/4/2
1952/4/8
| |
個人感觸 | 當他們的庫斯科的人民交談時,非常能夠貼近他們的生活也能夠直接了解當地的生活與工作或是其他方面的資訊。
當地的人民並沒有能力接受教育(去學校上學),但是為了生計還是得學會謀生的技能。但是學會了這樣的「一技之長」之後不但可以養活自己(有生存能力)也可以養活全家,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給人一種即便簡單也可以幸福過著生活的感覺,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每一餐,而努力的生活著,也沒有多餘的慾望。只是錢可能越來越貶值,或是付出的辛勞卻沒有辦法有足以與以前的收穫對等,而感到煩惱,卻仍是要工作,「因為一天一天還是要這樣過下去啊!」 遇到了一位有著五個孩子的先生,他的遭遇真的非常值得同情,努力了半輩子的土地因為財團的需求而被官商聯和奪走……,但是這或許就是當時沒有辦法改變的情況吧?甚至到了今天也不能完全確定不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被迫放棄自己努力已久的東西,一定非常痛苦,尤其是這片土地一開始時被自己寄託著極大的希望。 抵達馬丘比丘,而我也被馬丘比丘的美給震懾住了,心想:「什麼時候我也能到這樣美麗而偉大且充滿歷史文明味道的地方呢?」 然而,曾經的輝煌已然逝去,只留下建築與痕跡給予人們悼念。「如果西班牙人沒有來,今日的美洲會是怎樣的風采?」或許會有更不一樣的發展吧!但是在戰亂頻傳的時代,誰又能夠阻止這一切的事情發生呢……。 西班牙曾經入侵印加帝國,人數僅百的烏合之眾竟然打敗了聲勢浩大的八萬印加大軍,是因為歐洲特有的馬匹、槍砲、軍隊技術、病菌導致印加衰敗。 在作者的描述中,幾百年前的悲劇似乎再次上演,而且美國人入侵的規模比當時的印加帝國更來的大!雖然當地人沒有直接的生命威脅,但不變的事實仍舊是被外來的勢力剝削,近乎於慢性殺害!雖然庫斯科的人民不再如同歷史的悲劇:不再相信白羽神降臨的預言,但他們現在仍然手無縛雞之力,在不平等的體制、曾經殘敗後的文明下艱困的生存著! 看著電影,我們都感受到一陣不平…,似有戚戚焉。 這幾天在祕魯的旅程對格瓦拉往後的革命意志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且是關鍵之一,看到人民被新殖民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壓迫的無奈神情與苦不堪言,他更堅信「革命」才是解決之道!歐裔出身的他深感人民的水深火熱,對他而言或許難以想像自己的祖先曾這樣傷害過此國的人民。但是他了解,未來不會因過去而改變。於是他在麻瘋病院才會講到:「我舉杯為秘魯與拉丁美洲的團節慶祝!」南美是各個獨立的國家,其實都是一個文化與經濟的利益共同體,種族並非是一種區隔。只有團結對外,才能拯救南美。 |
[編輯] iv. 利馬,醫生作家
圖示 |
| |
旅途經歷摘要 | 格瓦拉與阿爾貝托在旅途中用盡了所有資源,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利馬。他們決定去投靠父親的老友,著名的痲瘋病醫師──烏戈‧派賽。醫師熱情地招待他們,在他們離開時不只幫他們購買船票、準備旅費,還幫他們聯絡痲瘋病村子的負責人。 | |
個人感觸 | 由於兩人用盡資源,導致他們三餐不繼。當時他們打算投靠父親的老友,循著地址最後卻找不到醫師的住處,因為當地過於繁華的建築物使他們迷失了方向。後來他們停留在一幢華美的房屋(其實那就是醫師的住處),阿爾貝托看四下無人便取走放在房屋鐵欄杆內的牛奶。這一幕看似平靜,事實上卻是兩人因飢餓而偷竊,拿到牛奶時的愉悅令人難忘。政府官員常說貧窮是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實際上也的確是。然而,這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難道沒有任何問題嗎?拿走牛奶的那一幕雖然短暫,但卻表現出社會弱勢者的悲哀,有那麼一瞬間,這一幕畫面看起來是這麼理所當然。
投靠這位著名醫師後,兩人在醫師家中住了一段日子。這位醫師似乎對這兩位年輕人敞開心房,並將他珍藏許久的作品拿給他們「優先閱讀」,那是一部醫師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小說。後來在格瓦拉跟阿爾貝托將要離開時,醫師問他們對於作品的讀後感想,還得意地說其實自己最大的夢想是當偉大的作家。阿爾貝托立即搶先發言(或許是為了阻止格瓦拉發言),不斷讚美作品有多麼好,後來格瓦拉也忍不住發言,一句「情節非常陳腔濫調」讓眾人尷尬許久。這一段顯現出兩人的截然不同。 面對有財有勢,甚至是跟格瓦拉同專業領域的著名醫師,格瓦拉仍然毫不掩飾地說出心中的話。從某個角度來說,格瓦拉或許是有點太過直接,不像阿爾貝托懂得婉轉,但現今社會上的真心話有幾句呢? 當時醫師聽完格瓦拉的話後說:「好久沒有人對我說這種話。」這句話十分令人感慨。越是位於金字塔頂端的精英,越是不能聽到真心的話語。甜言蜜語聽多了,結果卻讓自己越來越驕傲,是非對錯似乎也變得難以分辨了。 |
[編輯]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聖帕伯羅痲瘋病人村→哥倫比亞
圖示 |
|
|
|
| |
|
| |
旅途經歷摘要 | 格瓦拉和阿爾貝托搭乘「西斯尼號」(El Cisne)前往聖帕伯羅,受到布瑞西安尼醫師熱情招待,兩人隨著醫師前往病人村參觀,格瓦拉主要跟著醫師巡察、和病人互動,阿爾貝托則協助研究實驗的進行。兩人與病人間建立相當良好的關係,甚至一起踢足球、吃飯、組成小型樂團即興演出,離別前一天恰巧是格瓦拉二十四歲的生日,修女和醫護人員們替格瓦拉舉辦一場慶生暨送別會,宴會尾聲格瓦拉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在一片驚呼聲中游泳到達對岸(痲瘋病人村)與病人們共度最後一個夜晚。離開聖帕伯羅之際,兩人收到一封感謝信以及大家合資打造的木筏「曼波探戈」號,雖然不捨,兩人仍繼續踏上旅程,航行在亞馬遜河上。長達九個多月的環遊南美洲之旅即將劃下尾聲,格瓦拉與阿爾貝托在哥倫比亞機場道別,阿爾貝托前往加拉卡斯工作,而格瓦拉的革命之旅才正要展開… | |
個人感觸 | 還記得格瓦拉和阿爾貝托初到聖帕柏魯那天,兩人隨布瑞西安尼到病人村參觀,他們違反當地修女的規定執意不穿罩衫和戴手套,甚至與病人像正常人一樣握手,或許他們認為手套象徵隔閡,不想讓病人有害怕或者自卑的感覺,這樣真誠且親切的舉動令人相當感動也給予病人們莫大的心理助益,拿掉手套,去除隔閡,病人與醫師間才能有百分百的信賴,他們視病患為一般人,而事實上痲瘋病人在治療期間也是不會造成任何傳染的。
電影中有個印象深刻的橋段是格瓦拉坐在一名痲瘋少女床邊,與她談話並說服她動手術,昏暗的小房間哩,少女痛苦的呻吟著,虛弱地說:「為什麼呢?活著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格瓦拉則用溫柔低沉的嗓音回答:「是啊!每一口氣都在掙扎,還要把死亡打下地獄去。」,道出一個氣喘患者對生存的絕望,但同時絕望裡卻也存在著光。格瓦拉常坐在北岸宿舍裡的窗戶旁靜靜地望著遙遠的南岸:一條河,隔離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分隔了南北岸,也區別了正常的人和生病的人。格瓦拉常想著為什麼病人們不能和健康的人享有同樣生活權利,在病人村的期間,除了利用自己醫事專業協助治療病人之外,格瓦拉也和病人一起打球並且花很多時間聊天,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還是努力做到關心與陪伴。 離開痲瘋病人村前夕,格瓦拉在北岸剛過完24歲生日,並且口氣激昂地發表了「南美洲一家」的願景雛型,當醫護人員與修女們還在屋子裡狂歡時,格瓦拉獨自踱步在岸邊,看見對岸燈火通明,不顧河水湍急以及氣喘病,他猛然一跳,開始死命的游,拚命的游,靠的是他的意志力以及他盼望能和對岸的朋友們一起開心過24歲的生日,格瓦拉對病人們一視同仁,用心對待他們,深深打動我的心。 影片步入尾聲,離開痲瘋村那一幕,天空與水面交構成一幅灰藍色的畫布,畫面充斥著黯淡淒冷之感,村民們成列站立岸邊,沉默地凝望著,向格瓦拉和阿爾貝托揮手道別,散不開的濃濃霧氣有如說不出口的五味雜陳,是感謝,也是不捨,兩人的出現對整個痲瘋村來說,就像一道不可多得的溫暖曙光。 格瓦拉和阿爾貝托秉持著一股青春的衝勁與一份救世的熱忱,從「為旅行而旅行」到最後點燃了兩個年輕人內心的革命火把,「是世界在改變?抑或是我們變了?」格瓦拉曾這樣寫道,這問題的答案在旅程的終點或許有了解答,其實世界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在兩人心中,拉丁美洲已不再是原本的家鄉,阿爾貝托不再是成天滿腦子只有女人的風流小子,格瓦拉也不再是原本那個總擺著高姿態,脾氣又火爆的年輕小伙子。 ─旅行,總會帶來一些意義、一些改變 |
[編輯] 四、 心得感想
- 黃昱衡
-仍舊使用那句出現在引言中的第一句話:「時光飛逝,有多少人記得自己的初衷?」
大一的時後搖想大二;然而大二這個名詞,卻得自己身處於其中的時候才會了解背後代表的意思; 一年內的自己有許多成長,然而以相同的速度去搖想大四,似乎又顯得不足。開學那陣子,我感到有點空虛。一年的時光由365天組成,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大一時有些願望到現在也還沒達成;當我將他分配在接下來的寒暑假……似乎大學四年便又如此結束。
我很好奇,我所希望的人生究竟長得如何;還記得會選擇「自傳」類,與某天晚上我在金石堂偶然翻開一位中國藝人的自傳有關;當我閱讀別人的故事時候,我可以反向跟自己的人生對比。
那位藝人的歲數只大我七歲,然而他在我這個年紀時卻因為追夢而有了許多曲折,也曾經喪志過,但是最後還是咬著牙找著路。我慢慢心寒,發現自己有多麼平凡,沒有一點點明顯的冒險患難,沒有一點點的曲折,任憑自己在安全的人生下成長;,我看到我所希望的事情,別人花費多少努力、心血才抓住一個機會,在成功之前又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在最後又抓到了自己的夢想。
於是我在圖書館的漫漫書海中,找到了切格瓦拉得這本書。
格瓦拉給了他自己一趟很多人都沒有的旅程,我們伴隨著他走過這一本書;在閱讀的時候,我越發感受到「一個旅程確實能改變一個人,因為在旅途上,我們可以遇見各式各樣的人事物,有我們未曾見過,或者是平日未曾注意到;旅途讓我們思考……然後改變我們自己」;此外他與阿爾托拉在相同旅程中所獲得的不同,也讓我了解「即使是同一趟旅程,因為參與的人的觀點,也會有不同的收穫」。
在這次的讀書會之中,我仍舊是與新的夥伴一起讀書,有些人是從來不認識的,但是在這次的讀書會之中,隨著一次次的開會討論,大家都能表達出各自的想法,讓聚在一起讀書真正有他的意義:想法間的碰撞,真的讓人感到非常開心。而且在最後一次的工作分配時,大家也能一起把報告大綱、內容一點一點的建構,讓這份報告結合每個人的想法。都展現了自己能讓別人學習的那面,超級優秀的!
仍舊感謝圖書館提供這次讀書會的機會,不僅讓我們能認識彼此,更能走過這樣一段格瓦拉的人生。見識到一個擁有抱負、敢踏上冒險的南美少年,見識到這趟旅程,然後砍掉自己的猶豫、彌補至今自己仍舊所欠缺的勇敢。
……閱讀、探索,讓自己成長
- 郭學孟
-切‧瓦格拉:『我感覺我的根部裸露在土外,自由自在』
人不吃飯,會死。但人不旅行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會慢慢的發現,我的靈魂會慢慢的乾枯、死亡。而這一切的發生我們卻毫不自知。
日本有一位小說家曾有句名言:『很多人在三十歲就死了,到了八十歲才埋葬。_ 每次在一次壯遊之後,最常有人問我,在這趟旅行中我體會到了什麼?這也是我最常想,卻也是最沒辦法給出具體答案的問題。你能描述出看到洛磯山脈的感動嗎?尤其是看到麋鹿隨時都站在路旁,而路意士湖和翡翠湖是如此的引人入勝。你能想像當你看到一路出現在小學、中學、以及高中社會課本上的雪梨歌劇院就活生生的出現在你眼前的那種悸動嗎?配著整個海灣內的美景與海岸城市所獨有的明媚風光,南半球度假城市的風情一覽無疑。你能體會在看盡大大小小的古裝劇、武俠劇後,萬里長城就矗立在你的眼前,印證你一直以來自先秦的所聽所聞,並輕撫它斑駁的石壁所獲得的雀躍嗎?這些美麗,讓我自此迷上了旅行,也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美麗的東西了。
旅行的另一個感動,在於你遇見的人。因為遇過,因為告別過,因為走過,我會在生命上,看見所具有的獨特性,不分是異國還是台灣,也不分是宗教還是種族。也只有生命的美,才能與我所看到的那些時代的巨作一較長短,它的風姿,也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獨立昂揚。記得在花蓮拜訪工作室的一次壯遊裡,我遇見了也是屬於這個世界,卻截然不同的生命型態。一位開著小店的姐姐,守護著部落的文化,守著這個家,也等候著在外地打拚的弟弟有一天能榮歸。太平洋衝刷著東海岸陡峭尖銳的礁石,潮起,潮落,卻始終有著一群人為繫著屬於這部落的傳統與規矩,不為時代所改變,也不為外力所入侵,為了保護他們生命的獨特性而存在著,直到為歷史埋葬的那天。
別人在用功時,我選擇去旅行。旅行,讓我失去了很多,那我們是否還要去旅行?從現實角度看,其實真的一點都不值得。但是,身而為人,我們不只有軀體, 我們有靈魂,我們是有靈性的人。或許我們跟現實妥協了,我們的靈魂也忘了如何自在飛翔。但在我們的靈魂裡,我們依舊對自由充滿了渴望,也渴望能自在的翱翔,也還有著某種堅持的裡由與勇氣。它時常引導我們的走向一條不凡之道路, 為了它,付出生命,付出一切,或許不被別人所了解,但是我相信,最後它會證明,它才是一條正確的真理之路。
證明在我們身上,還有著那不死的靈魂。
- 陳家豪
-我把那個自己留下,因為那個我將不在是我。
人生只有一次,何不用璀璨的星光記錄下無限的觸動。一趟摩托車之旅,遊歷了大半個拉丁美洲,改變了生命,這就是一場屬於切格瓦拉的生命前奏曲。
切格瓦拉的生命可能從旅行結束後才真正開始,因為這時,他才認清他人生的大目標和大敵人,而這趟旅行是他昇華前的前奏曲。 我多麼嚮往這種邁向未知未來的冒險帶來的刺激與不安,離原來目的地遠上許多的神秘國度,是隨處充滿驚奇的,雖然可能一不留意便損失慘重,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但風險帶來的充實與體驗也會出乎預期的多出數倍,人正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後,才能真正成長。
我的根部裸露在土外,自由自在,橫亙在天地間,置身在千里風沙之上,是種說不出的遼闊,若說人是被束縛在天地之中,那我將帶著我的枷鎖自由的徜徉在我的監獄裡,我將親自品嘗死亡,享受飢寒,體驗勞累,在無人阒靜的曠野裡與流離失所的人分享無盡的孤獨與寒冷。
切格瓦拉就是一個那麼真誠的人,他的熱情與青春,時而嘲諷,在每步足跡做下深刻的注解。讀完後我也漸漸渴望一場屬於自己的壯遊,為自己的生命留下註腳,並尋找一個未知的契機。
我不想用這本書對切格瓦拉的一生做下評論。在璀璨的記錄下每座所經的城市、每條充滿塵土的道路,每陣揚起的塵囂後,我們該無時無刻的進行革命,不論對外或是對內,革命,是將人導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經歷過任何事後,我們將再也不是原來的我們。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終於理想吧。
- 辛昱融
-人民的意志開啟通往幸福的血路
對於革命與政治的涉略僅只在於歷史與地理課本中曾經地記憶,閱讀這本書需要一點歷史的脈絡以了解當時的國際情況與南美洲割據的情形,沒有辦法一開始就完全深入了解當時當地格瓦拉想要傳達給我們的畫面,但是仔細品讀文字間的意涵還是能夠稍微了解箇中的滋味。
什麼時候能夠,有了一個想法就馬上去執行的能力呢?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想法。即便是一場不知道後果與影響的旅程都能夠讓人神往,何況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呢?
以摩托車為主,雙腳為輔,走完、經歷完這段奇妙的旅程,真的讓我對旅行這件事情有很多不同的定義產生。不僅是美麗的風景讓人覺得心曠神怡也有很多隱含的意義值得我們自己去發掘。對於每段文字我會習慣仔細讀過幾遍,因為我覺得我能夠了解的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作者想要傳達的真正意思更是需要細細體會。
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感覺就像是養分,促成了一個人的成長,使人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或是調適自己的基模以融入新的思絡層面。當格瓦拉接觸到所到之處的民眾,親身了解人民生活的困苦,為了生活而不斷努力著。在離開庫斯科遇到一位先生,儘管在怎麼樣辛苦也要工作,為了養活他的五個孩子,但是卻受到有權勢的地主偕著警察的威脅,而被迫放棄自己的辛勤耕作的農地。那時我真的感覺相對於他們的生活處境,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國度。
『我們打贏戰爭靠的是比敵人更加強大的精神意志和人民的英雄氣概。』
這句話給予我龐大的震撼:並不是槍砲彈藥開啟了戰爭,而是人民,在苦難時代的絕對關鍵。
- 陳映羽
-珍惜你遇到的每一個人
如果要選擇電影中最深刻的畫面,我想,是格瓦拉靜靜地坐在窗邊望著南岸時憂愁、凝重的雙眸。人們總喜歡「歸類」,把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都切割開來,聖帕柏魯痲瘋病人村便是如此,一條湍急的河流,分隔健康與生病的人們,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這個逐漸醫療化的時代,定義不健康的權力被自認為健康的人們掌握著,只要與別人有一絲絲不同便會被冠上醫療化的疾病名稱甚至遭到歧視或不友善對待,有時,那些被認為不健康的人們也會因為被視為「具有威脅性、傳染性」而被隔離開來,台灣幾年前的SARS風波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我們可曾想過這些人們同樣擁有人權與自主權呢?感受到格瓦拉心中的憤慨,於是多少能夠體會他的心情。
人們常將尊重、包容與同理心掛在嘴邊,但要真正做到其實是很困難的事,往往覺得瘸了一條腿、瞎了一隻眼便是「有缺陷」,但缺陷這樣的意義又是怎麼被定義出來的著實讓人匪夷所思。還記得在影片中,格瓦拉從不把「病人」當作是「病人」,視他們為一般人,給予平等對待與眼光,對於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我們應當給予更多尊重與包容,不能只是一味地給予標籤然後分類,認為自己與他們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從影片中深刻體會到的道理。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讀書會的活動,但因為讀書會成員的組成方式很特別,有室友、同學、直屬關係等等,所以一開始討論不會覺得很尷尬。CHE基本上是一本日記式的遊記,裡頭多半是描述與紀錄語句,剛開始讀起來有些吃力,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自己又從沒去過那些國家看過那些景色,所以在腦海中很難有完整的想像畫面,但後來搭配電影欣賞、上網查詢資料更深入了解之後情況就比較好些,和大家討論的過程中一方面參考別人的觀點,一方面也能重新反思自己的想法,實在受益良多!
如果有機會,希望下次還能繼續參加這樣的讀書會活動。
- 黃仲平
-熱情、行動,與理想
在讀書會許久以前就曾經看過《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這部電影,剛開始是在不熟悉格瓦拉的背景下觀賞的,因此對於內容有所疑惑,難以理解某些情節和片段的由來和用意,一個多小時帶著似懂非懂的理解看完影片。對於導演想表達的,或者這個故事對我而言沒有很大的共鳴或啟發,只知道格瓦拉在歷史上功居顯赫。
後來,看了這本書後才發現,原本以為單純的情節帶有重要性,對格瓦拉往後的轉變有關鍵性的影響。格瓦拉和他的好友阿爾貝托看似瘋瘋癲癲,一路上吃喝玩樂,用盡本領生存,其實那都顯現出他們豁達的個性和精神。昔日的革命英雄在年輕時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慾望,也喜歡享受美食、喜愛狂歡或者是激情。對未來和未知的旅途充滿期待與幻想,也對正在各地發生的某些事迷惘,有了對事件的看法,進而轉變為行動。我很羨慕他們兩個人有勇氣騎著不是很牢固的摩托車走遍南美洲,在台灣我想還沒有勇氣用機車環島,他們卻有種可以不顧一切不怕兩頭空的膽識,說走就走,無畏可能遇到的任何困難和物資貧乏。格瓦拉出生於算是家境優渥的家庭,他卻不會因為得睡在馬棚、倉庫裡和老鼠共舞而拗脾氣,適應力強大似乎說明了他不只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媽寶,他有能力去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在現今同樣動盪不安的社會,台灣正面臨另一種困境,看完格瓦拉的傳記後,不禁讓我思考,現在的人們還有多少勇氣拋頭顱灑熱血,投身於社會改革和社會政治運動中…?
格瓦拉願意為他人打抱不平,試圖消除不公不義,致力創造一個合理的新秩序;相反地,台灣人卻一味相信一定會有像是格瓦拉這般熱情的人為基層發聲,而不願親自投入其中,搭便車的心態強烈顯現出今昔非比,我們太會衡量得失,導致於甚麼事情都不敢做,無形間就養成了懦弱、逃避的個性。
這本書給我很大的鼓勵,光擁有熱情是不夠的,必須化諸行動,實踐理想。我們每個人都有心中的目標、想完成的事和理想中的自己。有時候要得到之前,得先放下許多,(甚至遠比想像的更多…),事後我們會發現,到底目標達成與否並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這過程帶給了我們甚麼、也帶給其他人甚麼,對於身處的國家、社會、同個種族等等有任何改變嗎?我想每個人都是頂尖的實踐者,只要願意,專注在過程裡,一切都會有收穫的。很高興有機會讀到這本書,並重新認識這一步意義重大的電影。
- 邱怡萍
-讀書會的過程就是一種成長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大部分的成員都是不同系的同學,一開始總是不好意思發表意見與問題,但在一次次的聚集討論下,聽到不同人對於同一本小說有著截然不同想法,或是聽到別人總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與問題,總覺得自己也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好好地告訴大家,因此我能更有信心明確地與大家討論報告內容。
除此之外,在讀書會裡我還學到如何深入去探討一本書,並體會作者文字背後的涵義。
第一次把一本書反覆品味,仔細地想咀嚼出它最深的精隨,不單單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當時的時空背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都能有所體會,這是以前讀書從來沒有過的經驗,能有這個活動並與不同想法的人討論對於文章中的看法,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
在這次活動中我也學習到如何分工合作,每次的討論,辛苦的討論成果,都是大家之後一點一點慢慢累積出成果,過程如果沒有好好溝通,是絕對不可能完成這次的讀書會報告,這次的組員人很負責,讓我這組裡面總能好好效法他們,並從中學習他們的溝通與領導的技巧,能讓大家都在很愉快的情況下,完成我們的報告。
讀書原來不只是將書翻完,更應該要了解其內涵,這次的讀書會讓我獲益良多,很開心能參與此次活動,讓我不論在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撰寫心得,都比以往更加進步,也大大增加我對閱讀的興趣,相信往後我的閱讀能力能更勝以往,再次感謝讀書會的組員們。
- 邱鈺雯
-那麼不安定卻充滿著夢想
第一次以日記類的書籍作為讀書會的主角,除了有相當的挑戰性之外更多了無力感。
至今仍然難以想像一開始我們針對一本日記做深入的討論那種場景。每次討論都會激盪出許多火花,沒有答案卻有眾多看法,讓深受題目總有標準答案的我們苦惱許久。後來領導人決定輔以電影來呈現時,我曾在心中暗自碎碎念。這本書到底能拍出什麼樣的電影呢?原本我並不抱任何期待。直到看完電影,格瓦拉的身影與他的事蹟不斷在我腦海中迴盪,那麼不安定卻充滿著夢想。這次的經驗驗證了學習絕不能只靠書本。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書本中的地名躍到大螢幕上,從未見過的景色呈現在眼前,那種感動簡直難以形容。
總算能夠體會格瓦拉計畫這場旅途的心情了。那是一次年輕人揮灑青春的吶喊,也是奮力追逐夢想的勇氣。革命英雄格瓦拉的事蹟,逐漸在我的心中發芽,想到臺灣的教育制度總是以「知識」為主,學生不斷在紙上談兵,背誦世界遺跡與各國著名景點,卻從未親眼見過。這段僅靠書本來建構世界觀的日子將持續到二十二歲,甚至是更久,確實令人感到十分難過。格瓦拉的事蹟不僅影響了南美洲的國家,更激勵著我這顆叛逆的心,我很清楚自己絕對不甘心從未離開過臺灣,未來的某一天,我必定會回應內心的呼喊,去完成一件不浪費青春的事。
- 胡詩曼
-「這不是一個關於英雄行徑的故事,也不是某個憤世嫉俗者的見聞;至少那不是我在寫它時候的初衷。這是兩個有共同精神與相似夢想的生命體已起走過的一段經歷。」
主角格瓦拉對整篇札記做了這樣子的註解。基本上這是一本遊記,一本非常特別的札記,這本書是關於兩個夢想家為了追求無拘無束的生活所做的冒險,但他們在途中看了許多偏遠地區種種的不公現象,而有了想改變社會制度的革命想法,但在書中,沒有革命、沒有英雄,有的只是一段有歡笑與淚水,勇往直前的兄弟之旅。
字裡行間隱含著格瓦拉革命精神的起承轉合,他筆觸幽默,碰到艱困難應付的狀況他都以非常輕鬆的語氣帶過,像是每一次的摔車、每一次難堪的窘境,甚至是與家人、女友、拉波特拉撒分離時內心的糾結與難過,這些都輕描淡寫,讓我原本以為這趟長達八個月旅行過五個國家的旅程很輕鬆愉快,但在看完電影後,我有了很多不同於之前的感觸,電影中把他們實際的狀況模擬出來,我才真的感受到旅程中人事物與環境對他們的衝擊,也才能稍微理解為什麼他們後來會有那麼大的毅力去堅持改變古巴的政治體制。隨著旅途越來越遠,遇見的陌生人越來越多,途中遇到的礦工夫婦是改變格瓦拉最重要的角色,他開始思考人生意義與理解所謂共產黨裡那「給窮人的麵包」,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這麼個非常重要的人,他會改變我們對人生的看法,改變我們對生命的目標,就像雖然與礦工夫婦只是短暫的交集,卻悄悄在格瓦拉年輕單純的心裡種下革命的種子。
在這次的讀書會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只侷限在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在我們互相討論、分享自己的見解時。討論時,我們每個人提出一個從書中發現的議題或疑問,再由大家共同討論回答,在每次提出問題時,我發現原來每個人都用不一樣的觀點再看這本書,有社會議題、主角的心靈層面等;提出建議或答案時,其他人都能用自己的經驗配合書中的經歷,進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很喜歡這樣子的感覺,平常我們的學習都是自己一個人,難得有機會能跟大家一起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分享的時候還能知道更多自己沒思考過的想法,這些都是讓我愛上讀書會的原因。
讀書會很輕鬆愉快,在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各式各樣的人,不再侷限在自己的小小生活圈,就像參加一個小型社團一樣,開拓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因為讀書會相聚再一起,認識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彼此,讓不同領域的我們相遇相識;而且這次參加讀書會培養了我看書的好習慣,我知道了看書原來不只有閱讀表面上的字句,還可以更加深入思考,咀嚼文字與作者心靈相通;重新再閱讀一次同一本書也能有不同的感觸,看相關的作品像是電影之類的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參加讀書會讓我更融入書的世界,也更懂得如何透過書本、文字與作者溝通。
- 鄭以諾
我所學到的……就像是這張圖
─人生不到謝幕,永遠不知道自己能有多精彩。
[編輯] 五、 問題討論
問題一、我們看到切格瓦拉暫時拋下了醫學院的課業,騎著摩托車到拉丁美洲旅行,在他往後的人生中,也拋棄了醫生這條路,去完成了不一樣的事。想問問各位,在你的人生中,有沒有一些真正想做的,比職業還重要的事?
- 黃昱衡
- 應該是攝影和音樂吧,因為這兩樣能夠帶給我不同於職業上的成就感。我為什麼會那麼想呢?我曾在一位老師的課中有所感受,人在接觸社會越來越深後,原本純真的心會漸漸變得麻木、甚至邪惡,因此,我希望我的心能藉由攝影與音樂,不斷的回想起最初的我。因為我重視最初的我,所以我覺得攝影和音樂是兩件比我的職業更重要的事。
- 郭學孟
- 我覺得我最大的興趣是屬於我一個人的旅行,而這也是比起我的職業更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喜歡旅行,所以我加入學校的模擬聯合國社,讓我看見世界不同的面向。但是現實和夢想總是會衝突,我終究還是需要有職業,職業也是我的夢想,但在我追求另一個更不切實際的夢想時,我總覺得我會顧慮很多生活的細節,我會害怕打破習慣的原狀。但是我認為,生命的改變是一種累積不是一種巨變,因此我喜歡累積一個人的旅行,而這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問題二、切格瓦拉在一場對古巴醫學生的演講中提到:「只要認清目標所在和敵人是誰,知道了自己必須往哪一個地方上路,那麼就只剩下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每天必須走多少路」。請問大家認同這段話嗎?
- 郭學孟
- 我同意。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感動。行動來自於有沒有被感動,因此每天要走多少路,是由自己決定,但是要怎麼決定走多少呢?我認為就是因為感動,越深的感動,主動走的路就越多,也會越清楚自己的目標。
問題三、作者對於革命和社會總有相當不同的看法,而作者在書中說過,我們不能用宿命去看待未來,更不能將人群簡化為工農階層之子和反革命分子這兩類。請問你覺得呢?看過作者的這段旅程,你同意宿命論嗎?
- 黃仲平
- 我認為人群包含了多元族群,當然不能簡單的劃分為工農階層之子和反革命分子這兩群,農工階層是在社會中默默付出的一群,有時甚至是被剝削的一群,他們值得我們尊敬,在生活出現不可承受的壓力時,大部分的農工階層會起身革命,為了麵包和溫暖的房子。而反革命份子又何嘗不是在為自己的生活奮鬥呢?反革命份子也有血有肉,有父母有家人,也會為國家而哭泣,為理想而奮鬥。他們都相同,都是"人"阿。
- 也許宿命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生來的環境與待遇,但總有一天,人們會起身反抗宿命,有些人會成功,有些人會失敗,但宿命不是永遠的束縛,因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問題四、切格瓦拉在對古巴的醫學生演講時問到,當一個人完成了國家提供他的教育後,他會不會投身鄉下,為社會服務呢?大家覺得呢?'
- 邱怡萍
- 這要看個人的意願吧。如果一個孩子是來自貧困的環境,那他以後出人頭地後,自然而然會希望能將自己的力量回饋給自己的家鄉,或是那些與他曾有相同處境的環境裡的人。但是現在的社會,大部分的人都偏向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一個好的未來,好的生活,並由於自己得做為而受到肯定,越來越少的人會投身鄉下服務。不只古巴,在台灣或全世界可能都是如此。跟之前討論到的問題類似,一個人要決定自己走了多少路,要看他之前受到多少感動,畢竟回鄉下服務要捨棄許許多多我們喜愛的事物,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問題五、書中曾提到格瓦拉因為氣喘而不曾服過兵役,而當初遇見卡斯楚而加入游擊軍時是因為他是一名醫生。除了家庭思想開放之外,這趟旅行在哪些層面上觸及他的革命思想並發掘他的軍事天分?(又或者軍事天分是在旅行途中被磨練的?)
- 鄭以諾
- 這趟旅行的確改變了格瓦拉,讓他從一名救人的醫生變成一名激進的革命叛亂份子、殺人的游擊隊員。可能是他在遊歷拉丁美洲後,看到了太多因外國政權介入的資本主義,在丘吉卡瑪礦場、在智利的山中、在曾被征服者統治的祕魯,不斷的剝削底層的人民,人民貧困,毫無翻身的力量,只能默默接受環境的剝奪,因此,格瓦拉選擇站在人民這邊,他選擇社會主義,他要讓人民當家作主,而唯一的方式就是用他沾染鮮血的武器推翻混亂的政府。
問題六、作者說:我感覺我的根裸露在土外,自由自在。請問這段話與他的這段旅程有甚麼關係呢?
- 邱鈺雯
- 旅行了一段時間,總會開始想家吧,但是作者雖然想家的情緒濃厚,對家的思念卻是逐漸模糊,這不是件壞事,因為我們不是失根的蘭花,而是漂泊的蘭花,有時候停下來看看,看清楚自己以前的軌跡,或許會更知道未來的自己該如何繼續往前走。這時,作者感到無比的自在,因為他在無限廣大的天地間,進行著一場未知的神祕之旅,這是何其刺激,又何其自由的一件事阿。
問題七、.作者在發表祝詞時說:「把美洲劃分為幾個不穩定的而且根本不存在的國家,是一大虛妄,而我們的旅途更增強了我們這個信念」。這番話引起了的喝采,大家覺得作者為甚麼會覺得旅途增強了他的信念?
- 胡詩曼
- 作者到過了南美洲各國旅行,可能因為以前外國殖民時代,南美洲的各部落因為外國勢力強制劃分領土,導致許多部落或文化有相關的一群人,被劃到兩個不同的國家,而兩個敵對的部落反而被劃在同一個國家,因此造成國家的不安。作者應該是認為,南美洲本來就應該是同一種文化,由統一的政府領導。為此作者發表了泛美洲主義,也在南美洲各國發動革命,目標是讓南美洲的所有人能擁有一個不在分你我,強而有力且關懷貧窮的政府。
[編輯] 六、 附錄:關於本書另一位主角──阿爾貝托
「阿爾貝托突如其來提了一個問題:『我們幹麻不去北美走走?』」──p50
這句沒有任何原由,只是天馬行空的一個幻想,卻將一直以來嚮往無拘無束生活的夢想家轉變為一個革命烈士、傳奇英雄、新時代的開拓者,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阿爾貝托,就沒有現在的格瓦拉,這是無庸置疑的。
「阿爾貝托看出我的猶豫,而且做好心理準備,接下去的路途只會剩他一個人走;但他沒有試著改變我」──p54
格瓦拉,一個僅僅二十出頭的醫學實習生,天之驕子,遇上一萬多公里未知的旅程必然會怯步,不僅如此在旅程的一開始便遇上了「感情」與事業的衝擊,格瓦拉因此在放棄與堅持的天平上搖擺不定,對此,阿爾貝托將一切收入眼底但卻沒有任何的表示,我想是因為他理解格瓦拉對個人情感與神祕未知的冒險難以取捨的心態,所以他將選擇權交給格瓦拉決定,他並不擔心格瓦拉所做的選擇,因為不管他如何決定,阿爾貝托都決定將兩個人最初的夢想完成。在這個地方,我覺得阿爾貝托是一個具有同理心且懂得察言觀色的人,雖然平時都以直覺反應,但在重要的事後卻也很沉著穩重。
<小編OS時間>
我想一開始阿爾貝托應該就希望格瓦拉能一起走,因為後來阿爾貝托還用相關於這沒有結果的愛情以反諷的語氣間接想鼓勵格瓦拉:「不需要特別敏感的手指也能掂出我的愛有二十九公克拉重。」
「智利人的好客與友善是讓我們在這個鄰國旅遊時被感愉快的原因之一,而我們也好好兒享受了這種好客精神」--p89 「我們已經不再是兩個推著破機車的流浪漢了--我們現在可是『專家』了,而別人也把我們當成專家來對待」--p91
由這裡可看出阿爾貝托帶領兩人在旅途中白吃白喝的行徑,由於智利人的好客與媒體的相關報導,讓他們在智利的日子還蠻愜意的,只是阿爾貝托的愛車──拉波特拉撒,也在此處正是地走入歷史,他們向機車的殘骸「揮手」,不只向它道別,更是迎接接下來單純以靠雙腳走過的大半旅程。其實阿爾貝托的作法並沒有錯,他妥善的利用他們唯一擁有的「專家」的名聲,藉此省下伙食費,因為他們其實早已身無分文,我蠻佩服阿爾貝托的勇氣與說假話時臉不紅氣不喘的能力,因為要在現在的社會中生存,「誠實」是最差勁的優點,而說假話很簡單,但要說的頭頭是道,這才是最不容易的事情了!
「格瓦拉,我和印加人結婚,建立一個他們的黨派如何?我們鼓勵每個人投票,重新引燃拉丁美洲的革命,你看怎麼樣?」
「沒有槍怎麼革命?你簡直瘋了」──電影在65分鐘時
這次並不是阿爾貝托突發奇想的念頭,在他們走到秘魯的途中,運到了一名幫忙代耕的印加人,聽他所述,被地主背叛的過程,以及聯合每個代耕的人共同組織一個互助的協會,因而誕生這種想法。阿爾貝托的想法在此時雖然被格瓦拉反駁,但在接下來的旅途可以很明顯看到阿爾貝托原本的想法有了改變,在聖帕伯羅時替痲瘋病人治療時,看到連修女們也對病人施以一種隔離的政策,甚至逼迫他們信教,這些種種不公的現象,在此時真正激發了他改革社會不公義的念頭!
[編輯] 七、 總結
這一切革命的開端來自阿爾貝托一句有勇無謀的想法,而格瓦拉卻真的將他付諸實行,一開始,他們都只是厭倦了目前的生活,想追求無拘無束的感覺,為了想去旅行而來到了南美洲,卻不知道此行將永遠改變他們的一生,他們將不再平凡。假使沒有了阿爾貝托,沒有了他特殊的想法、沒有了他超厚的臉皮,甚至沒有了他的陪伴,格瓦拉就只會是個普通的醫生,而我們社會就少了個舉世聞名的革命精神領袖,一個醫生能力所及的病人很有限,而踏入政治,踏上改革的腳步,我們能救的人是整個國家,甚至是全世界,我想,早在格瓦拉踏上旅途前就已經對社會的政治有所想法,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展現他的想法,而阿爾貝托與這次的旅途就像是火藥一樣,引爆了這席捲世界的革命浪潮。